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时间:2019-05-12 23: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马建华

【摘要】: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判断自身行为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对新课程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着眼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仍显不足,体系的建构还很不完善,更缺少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因此,本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转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澄清人们对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本研究论文的视野里,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被划分成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所以人们总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来表达对教学的价值追求。因此有效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应以

课程与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教学行为应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则相反。本研究表明,有效教学行为在总体上表现出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多样性和有效的相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现阶段的中国,由政府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理应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代表。据此,现阶段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对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该体现出开放、解放、反思,支持以及公平的特征,符合世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本研究的观察结果证明,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的影响,开始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自身教学行为以及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行为逐渐丰富,并向开放性、目标的整体性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标示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学秩序管理和教学时间管理都面临着挑战,学生的两级分化严重,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不足,教学行为的使用比较刻板,教学行为选择具有随意性,更缺乏理性的引导。目前,我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教师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确 立,旧的行为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变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我们应将问 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契机。

导言7-10

                一 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10-25(一)什么是行为10-11(二)教学行为的概念11-16(三)教学行为系统的多重分类16-22(四)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22-25 二 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25-32(一)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25-26(二)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26-27(三)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27-28(四)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28-29(五)有效教学行为的功能具有多样性29-31(六)有效教学行为总是相对有效的教学行为31-32 三 新基础教育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32-46(一)判断现代中国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标准32-38(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38-46 四 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证考察46-76  (一)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行为的转向46-56(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有效性特征的分析56-71  (三)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71-76 总结76-78

  主要参考书目78-79 致谢79-80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今后,我们要在继续抓好课题研究的础上,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使实验成果上升为理论,为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而不懈努力。2008年10月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2] 张树成:《打磨高效课堂,提高备考效益》,山东省昌乐二中 [3]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起 一 中 ***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也变得个性化。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在读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改所预设的课堂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块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新教材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选学素材,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有如下特点:(1)以人为本,由易至难设置课程;(2)增加问题设置,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3)注重基础,例习题难度降低;(4)增大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5)靠近生活,注重应用;(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特性上的开放与封闭问题,确切地说新的模块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在内容上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性排列,依次递进的模式;传统课程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特点是从概念出发,引出内容,逐步深入。新课程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向周边整合辐射,并特别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整合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结构与内容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课程适合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设计更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设计。两种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强调获得知识的目的与方式不同,教学的要求也因此而不同。

二、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探究实例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与 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与 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剖析定义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0(4)巩固练习

问题: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x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

11y()xy()xx3的图象;

2、y

3、y=2x、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3)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5)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m,n的大小 :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a,b,c,d,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理解,重视运算、作图、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2.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3.时代性与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

(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在交流中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与情感,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探讨。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面对真实的问题,不存在谁是问题答案的拥有者,教师的经验、思考与见解以及组织能力等决定教师在合作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模块课程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注重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问题单元,重视专题教学,以及周边辐射、内容整合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把握与认识,实际探索和锻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

(2)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研究探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卷缺失(6): 103-105.[2] 李晓梅.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卷缺失(2): 50-54.[3] 胡小松,朱德全.论数学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卷缺失(3): 33-36.[4] 朱燕,张红军.论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卷缺失(2): 148-152.[5] 李红婷.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卷缺失(7): 64-67.[6]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卷缺失(6): 52-55.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准备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特色教学,以培养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作者:廖运章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字体:】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

    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城北学校 樊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前两天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要求我准备一个类似于讲座的的材料,说实话心里很是诚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换了教材,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论文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实践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