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数学课程研修体会
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而和谐士出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问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斓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
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筏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日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jE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淡、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足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问、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屈,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氏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溅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
(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己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因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而并非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城北学校 樊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前两天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要求我准备一个类似于讲座的的材料,说实话心里很是诚恐诚惶,不知该从哪方面说起,说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吧,自知自己的底蕴和水平还上升不到那个高度,思考再三我想还是站在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上,尽量和大家交流一些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吧。所以今天我在台上讲的不是讲座,也不敢称之为讲座,只是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培训后学到一些新理念、新想法、新思考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探讨,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原谅和包涵,提出宝贵意见。
我不能像专家那样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给大家送去丰富的营养大餐,但我希望大家在这听讲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因此,开讲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样才能快乐。《快乐的十八种技巧》:1.要有目标和追求。狮子奋蹄直追,那是因为前面有美味的佳肴。2.经常保持微笑。再丑陋的动物,他的微笑也是美的,微笑是我们最好的通行证,我们应该学会时常问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吗?3.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交流沟通,能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尤其和别人分享快乐,会给别人带去同等的快乐。4.乐于助人。这不仅要求学生要这样做,我们成人也应该这样做,举手之劳的小事,若能给他人带去方便,多好!5.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容貌和年龄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颗 年轻的心。6.学会与各种人愉快相处。很多时候,接纳别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7.保持幽默感。幽默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艺术。8.要能处乱不惊。时常保持冷静的头脑,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9.学会宽恕别人。遇事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10.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友人间的互帮互助,会让生活的道路充满温情。11.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12.享受你的天伦之乐。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所以,不要忽略你的家人。13.保持高度的自信。14.尊重弱者。只有敬畏生命,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活。15.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任由意识信马游缰,但不能经常。16.有空也要充充电,灌灌水。因为,学习,永远不会落后。17.有空来家中坐坐。在家中聚友,温情更浓。
18、不要迷财。贪婪和欲望是个无底洞,会把人折磨死的。
希望刚才的这些内容能带给大家一些快乐,更希望大家能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发。所以,我想给今天的交流定个位,那就是:(我的交流初衷):也许我不能给你有用的方法,但希望在你平静的心田扔下一两块石头,溅起一点点涟漪!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两天教育局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了学习新课标的培训,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理念。(幻灯)今年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感觉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的体现了 替学生着想。下面我从新课标和旧课标对照的几个例子中加以说明。
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1、2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练习默读,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
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新课改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旧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体现了新课标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旧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这样就摆脱了教参、让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此学习起来积极性也会提高。
再比如,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旧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旧课标重在让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话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很大。从这几处修订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修订之处还有很多,我希望通过这几个例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潜下心来认真细致地研读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点亮航行的指路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回头看看我们总是在进行着这样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幻灯)那么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是:(幻灯)找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多读书,特别是要读一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些报刊杂志,用理论作支撑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同时要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上教出小学语文的“语文味”。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小学语文不仅姓语,还姓小。”什么意思呢?(幻灯)“小学” 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儿童性,我们应该走进童心。走进童心,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走进童心,就是要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走进童心,就是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让文本生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幻灯)。接下来我从四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一、心中有“课标”(幻灯)
二、心中有“文本”(幻灯)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就应该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在文本面前,教师既是读者,又是教者。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要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还要照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阅读个性。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
三、心中有“学生”。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 想方法基础”的事实。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记得有一次我送课下乡给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文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商店能自己进去拿东西再出来付钱。他们所知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市孩子看来根本就不用讲的词语。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有了这四方面的理论支撑接下来我想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大家交流一下。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培训我觉得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要这几方面考虑。(幻灯)我通过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大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幻灯)说了这么多也就是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是要思考这节课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学到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学?记得去年我初讲《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那天正好遇上教育局的刘书记来听课,评课时我清楚的记得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这节课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去听的话,我觉得我除了知道花园里巨人回来前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和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冰天雪地的景色外,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学到。过后我思考再三我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我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搞清楚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的不明确导 致了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堂的低效。之后我又在原有的基础上遵循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应该学到什么”的理念进行修改,后来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确定好教学目标后下一步工作就要写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是环环相扣,合乎逻辑。我们提倡
1、教学要有个性,教学设计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
2、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习惯去查找一些网上的教学设计,博取众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为我所用。俗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要必须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和创作,内化成自己的,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有”东施效颦“的尴尬。同时我还会多下载几个课件,有时从课件上就能反映出整个教学流程,备课时从下载的课件上往往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做课件时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去制作,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刚才我所说的这些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善于借鉴,因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一个老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我们要学会从中学习和借鉴。(幻灯)
3、备课时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多翻阅,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的片段时(幻灯)没有想到竟然有一位学生问道工业废渣还需要搞吗?备课时因为我翻阅了不少关于相关资料,当时我就给同学解释了废渣的来源情况 后,(居里夫妇买不起可能含镭的原矿,推想废渣里可能会含镭,他们就订购成吨的废渣,奥地利政府得知后就捐给她们一吨工业废渣,她们只出运输费用,这样才搞到了提炼镭的材料,这样一补充资料学生就会感到工业废渣来得不容易,从而更能够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
4、巧提问,抓得准,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含金量,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问题要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切入点,问如《草船借箭》就可以就文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解决了这个问题整篇文章就搞清楚了。
5、多预设,不慌乱。例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上课前我很有信心能把这篇文章的情感之弦拨动起来,心想学生肯定会对小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而悲痛,甚至可能会哭。可是我再没有去往下想,结果上课时一个同学哭了,同学们也跟着哭了。我当时有些不知所措,只是安慰性地说了一句:孩子你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课后评课专家指导时说:孩子你和雷利的爸爸毫无血缘关系,你都哭了,可想小雷利当时有多悲痛了。经专家一指点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自己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6、要穿梭,走来回。要想引导孩子们读懂文本,就要在文本中耐心穿梭,走个来回。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评价的良苦用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问学生父亲评价孩子的诗“糟糕透了”,难道他不知道会伤孩子的心吗?别急让我们再回到小巴迪家的餐厅看看,我一边说一边随机出示幻灯片,巴迪看到父亲后得意洋洋的表情,巴 迪用漂亮的花体字认真誊写,用彩笔勾画好看的花边,母亲过激的夸奖。这一系列的情景让父亲想到我也想母亲那样表扬他,孩子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孩子们谈到巴迪会骄傲、会飘飘然、会不再努力,停止不前。这样在文本中穿梭,孩子们水到渠成下理解了父亲近乎冷酷的批评也是源自于对孩子的负责和爱。
7、空白点,激想象。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飞蛾求生”这个片段(幻灯)让学生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时,我抓住飞蛾求生时的心里设计一个问题(1)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正在和死神挣扎,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呢?学生说: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我要坚强,我要奋力挣扎,我会战胜的。.等等空白点的挖掘不仅使学生深化理解了文本,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
8、过渡语,精而简。高效课堂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过渡语必须干净利索,精简凝练,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把教学环节衔接第浑然一体。
9、善取舍、抓重点。教学设计要做到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不能面面俱到,让重点辐射到非重点。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
10、基本点,贯过程。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我认为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 的。我们看《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和落实。(幻灯)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的设计确实凸显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有朗朗读书声的环节,有品词析句的浓浓情感体验,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这些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的环节设计好后,最后我再和大家交流一下课堂教学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1、课堂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预习充分,课堂上学生才会和文本和作者和编者、和教者进行有效对话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大都不会预习,所以教师一定要俯下身来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必要指导。
2、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教师也要做好准备,不仅是做好备课准备,还有上课情感状态的准备。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教师有了情才能去感染学生,只有自己走进去了,才会带着学生走进去。
3、课堂上要营造学生敢想、想说、敢说的平等的民主氛围,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分析和理解和不停地提问。
4、新课标要求的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5、语文课朗读是重头戏,课堂上要变着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套用专家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七读八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积累,去运用,让 一节语文课结束了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故事。
6、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注意多元评价,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如:真会读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真是一个好的读书方法,这样的评价语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从评价语中自然地学会了一种读书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和培训后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恳请大家原谅、提出宝贵意见。最后我想把这两句话送给大家:
1、任何事,用心坚持了就会有精彩。
2、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心。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起 一 中 ***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论文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有效教学的意蕴。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指:
1.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牛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1.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1.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1.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2.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2.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2.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
3.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沦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⑧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3.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要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有效教学
摘要: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教学 创新思维 合作探究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它们对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思维训练方面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不是拍照,不是素描,也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源于具体事物,而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而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本人认为,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惧怕物理课,厌恶物理课,甚至痛恨物理课。他们认为物理枯燥、难懂,没有趣味。为什么他们对物理格格不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开始就没真正学懂,以后不懂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只好死记硬背去应付习题和考试,苦不堪言,兴趣就无从谈起。
物理是一门精密学科,其中包括许多概念,它们从实际抽象而来,界定比较严格。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里形成的直觉或潜意识(“前概念”)相左,这就是初学物理的人不能绕过的障碍。如何能够克服这一障碍呢?就是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挂钩,而不是停留在字面里或公式里,在头脑里不含糊地确立科学概念,并能自觉地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对学生来说“学会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才有可能学会,学会才可能学好,学好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认为:物理教学要把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培养作为物理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探究,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之一。教育研究证明,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困惑,能够有效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要抓住物理学科的探究实践性,认真研究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经常设
置或提供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时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实现探究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教师可采取自学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所以,对高中物理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即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们还要不断地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丙亭:《高效课堂22条》,新浪博客
[2] 张树成:《打磨高效课堂,提高备考效益》,山东省昌乐二中 [3] 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