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方式初探
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方式初探
十三中
徐鹏程
关键词:教学方式 情感因素 问题情境 互动教学 学业评价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新课程实施以来,作者在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包括注重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根据实际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采用问题式教学,注意学业评价能力化等,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注重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犹如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教师应着力以情感为动因,触及学生的情绪,促发学生的一系列智力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境,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过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地理思维,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缺乏生动活泼和地理情趣。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学生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愉快教学”是增强地理课的魅力,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愉快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既能感染教师,使其充分发挥教学技巧,又能影响每一位学生,让其专心于课堂上,积极踊跃,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入,为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打下基础。教师在倾注情感、沟通学生时,要注意学会赏识学生,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要乐于倾听,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平时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对学生冷漠粗暴,不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进而迁怒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学甚至不学的心理。当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都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一)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头脑里还有兴奋的余波,这时教师应迅速组织好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铺垫。因此,恰如其分地导入是营造地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我首先提出一道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刘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刘艳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她带上雨具。刘艳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先看书,再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爸爸是必要的,妈妈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极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引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课堂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接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设计时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趣味性以及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运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地理课堂应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照片、剪贴画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或者从学生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
目前,我国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一开始就讲授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时差等内容,这对于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经纬网属于立体几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我认为,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和认识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描述纬度和时差的:首先,通过投影给出一幅亚洲示意图,在这幅地图的四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北极地区的彼德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赤道上的玛丽只穿着单薄的裙装还热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西亚的阿拉伯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亚洲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倘若想不出来,我再讲答案。
又如,讲我国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轮廓时,可用“疆”字来形象地解释。“疆”字右部上面的一横为阿尔泰山,当中的一横为天山,下面的一横为昆仑山,右上部的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右下部的田字代表塔里木盆地。左部的弓表明新疆的国界线形如弯弓,弓之外的土字则表示因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满清政府被迫割让一系列领土给沙俄。这样描述,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可将意大利比喻为一只秀美的女靴,还可将阿拉伯半岛比喻为一只粗壮的男靴。
(三)借助地理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游戏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穿插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无疑会提高教学质量。如政区拼图游戏;省名、省会名接龙比赛;猜地理谜语等。在游戏的情景与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力和主动性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一次成功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政区拼图游戏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及各省级行政区轮廓的有效方法,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人手一幅拼图,游戏过程中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变换内容,如由沿海到内地的方法;由南方到北方,再到青藏和西北地区的方法;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的方法等进行拼图,也可以用2到3幅拼图开展比赛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省级行政区的知识,为今后中国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采用互动教学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留出
思维的空间,“用教师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感”,让他们在填补思维空间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读图”:“想一想”、“做一做”、或学生设问、或小组讨论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实践中,我们进行的课前“奇趣地理三分钟”活动、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都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
采用互动教学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例如有一次,我正在组织学生讨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的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也像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一样,来个“裁弯取直”工程,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容许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话锋一转:假如全班有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四、注意学业评价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多数地理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并不是为了得高分而学习的,而各科学习都不好的学生就更不在乎地理成绩的高低。分数杠杆对无中考压力的地理学科几乎不起作用。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更高要求。我觉得,能力型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既可以体现于知识和技能型评价的试卷中,也可以超越试卷,形式多样。比如地理小论文的编写或地理小报的编写等。在初一世界地理学习任务完成后,如果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一个岛屿、一个高原等,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个大洲、国家、岛屿、高原等的介绍文章”来考查学生,看谁写得最精彩。这样考查,其效果未必比一张笔试试卷逊色。能力型评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评价的主观性往往更加突出一些,但只要正确对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在能力型评价的实施中,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评价更公开、公正,并且可以做到让同学们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向他人学习、自我完善,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更好形式的学习、提高过程。
实行能力型评价,我们也可以像上海浦东新区的初中地理学业评价的改革那样,实行全部开卷。开卷的范围是只“开”地图不“开”书本;学业评价的内容重在读图用图能力。这种改革举措,对学校而言,“全开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对地理教师而言,可以引导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引导学生平时就注重提高读图能力,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可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都能注意根据教师本人特点、新的学生特点、新的课程特点、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地理科学进展来改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常教常新,就能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主要由三模块组成:课前独立学习、课堂讨论学习、课后拓展探究。本人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例说一说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
一 课前独立学习
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将课后作业课提前做,我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学重点内容提问,这样的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如:我在“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一节的教学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地图”的第4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自学问题:
· 什么是图例和注记?请您用课文32页的图2-45“世界地形”来解释说明。
·注记包括哪两类?如何正确填写注记?请您用课文16页的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和课文32页的图2-45“世界地形”来解释说明。(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如:我在“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一节的教学时,设计的一个问题:
·在韶关地图上,表示南雄的符号是()
A ○ B ◎ C □ D
第二步: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设计的问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策略。
如:我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节的教学时,课前让学生扮演极地考察专家对北极地区或南极地区进行一次科学考察,然后便给学生提供如下学习资料和学习策略。
·您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了解两极地区的环境现状及保护以及科学考察的基本现状。
4、能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南极、北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产生的原因。
·极地区科学考察任务说明
快寻找三名合作伙伴,组成一个“极地考察队”吧!和伙伴们商量一下,给你们的队伍起个名字,根据各自的兴趣,从中选择扮演不同的专家。通过探究相关的网页,尽情体验一次虚拟的极地之旅,旅途中发挥你的才能,运用集体的力量,完成交给你们的考察任务。地理学家:完成一份有关极地区地理概况的手抄报。
摄影专家:选择一个主题,制作一个有关极地摄影作品展,并附有文字说明。
动物学家:撰写一份某种极地动物的自我介绍,配上漂亮的图片。
人口学专家:制作“聚焦因纽特人”特别报道。
环境专家:制定一份“极地环保计划”。
能源专家:草拟一份南极资源开发计划。
气候学家:为南极科考队员撰写一份南极气候必知的小册子。
每位专家将完成自己负责的一份工作,形成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当然,遇到困难时,可以与你的同伴商量解决。老师也将作为你们本次考察的特别指导,随时为你们服务。预祝你们成功!
·给学生提供可查找的网络资源
1、中国科普博览——南极
http://
2、中国科普博览——北极
http://
3、南极科考知识
http:// 洪恩在线 http://
四、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1)教师的观念、角色要切实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个性化牲特征更值得关注。“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新知识,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应具有学习自信心。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学生强烈得多,若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会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哪怕他们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方向。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就初中教学中,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谈只言片语。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许多情绪体验中产生的,是在对祖国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或40个英国,或18个法国,或26个日本的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山河,气象问起,处处惹人生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南国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之冬;“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西子湖景;“浪水叠锦,苍崖翠壁”的松花江;“碧莲玉笋”的桂林山水;雄伟壮观的“三山五岳”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令人为之倾倒、为之自豪!这些油然生爱自然地理景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国情国策教育
结合我国的地理国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当前,我国资源“红灯”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普遍的资源紧缺。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今日的国情,为今后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奠定基础。
(三)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通过地理课程,教育学生更好地保护地理环境,我们地理教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法制教育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虽说法律法规已公布实施,但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可见,要想让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抓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长大才不会做出违法行为。
二、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挂图、课本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通过接触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版图版画,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思维动机。此时教师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的探究心理,思维活动也会迅速进入活跃状态。例如,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我通过一艘船的航行,启发学生思考: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你最后看到的是船的哪一部分?当船离我们越来越近时,你首先看到的又是船的哪部分?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索状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以图构建图,发展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从而这些地理信息要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起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尤其是版图版画,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江、黄河、干支流概况,及流经省区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在黑板上绘出长江、黄河干支流简图,学生讲述教师标注。这样讲繁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记忆也快。所以在教学中,除注意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外,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图,让学生自己能够建构大脑的图像知识系统,达到需要时,大脑就会自然地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实现了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和谐。
(三)让学生创绘地图,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心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图示思维结构,学会识别各种应用地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与能的统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我在给学生讲《大洲和大洋》这一内容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的位置,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绘出它们的简图。那么,绘制简图的过程,学生就会有创造。在讲初二的《中国自然资源》知识中,我还要求学生根据我国资源的现状绘制漫画图,如《小鸟的哀求》等等,学生会有兴趣,创造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漫画图。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还给予学生发展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四)开展系列的活动
1.举办论文、图片展览,开辟可爱祖国专栏。根据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当地见闻,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搜集祖国四季景观和经济建设的图片,定期展出或者互相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为学校开辟的“可爱的祖国”专栏投稿,定期更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升华。
2.举办多种形式的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内容包括图片文字、数字题目以及游艺项目;形式为必答、抢答书面答卷等。比赛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优胜者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收获了快乐。
3.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利用闲暇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学生收看《祖国各地》《动物世界》等节目,从中摄取知识,开阔眼界、了解祖国。如电视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不仅是了解长江、运河的知识,也昭示了祖国的伟大,那史诗般的解说词更是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爱国之心。
4.开展实践活动。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特别是可以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示其才华提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献身地理学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首都北京八下地理问题式教案设计
八下地理问题式教案设计 课题
第二节首都北京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2.认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3.知道首都经济圈。
【过程与方法】在读图中加深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方法和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习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学习准备
基本的学习用具、地图等
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
新中国为何定都北京呢?先从位置、自然、人文环境去看看。
思考作答。
活动探究
一、【活动1】地理位置-阅读课本P37图—— 6.26或地图册P22图:
1、从经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说出北京的位置特征? ①北京的经纬度位置:北京(116°E,40°N);属东八区。
②北京的海陆位置: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背靠群山,面向渤海;出海最近的港口城市是天津。
③北京的相对位置:与河北、天津相邻;是连接东北、西北、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地。
2、北京的地理位置的有什么优越性?
①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北京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干湿适中。②北京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
③北京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东北、西北、西南)”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④经济区位优越。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华北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供应充盈。
二、【活动2】自然环境-----6.26或地图册P22图,回答:
1、北京的地形有何特征?北京地形有山地、平原、丘陵,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北京的气候有何特征?以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⑶北京主要的河流及其特征是什么?北京的河流境内贯穿五大河流,属海河水系,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温榆河)是全市主要的三条大河;受地势影响多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北京的河流较多,水源资源丰富;冬季有冰期。
1、了解北京的人口、北京:面积1.68万平方公里; 人口:1961(2010)。
2、了解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指山西的煤炭,内蒙古和甘肃的石油),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
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区,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活动探究
三、【活动3】人文环境-----阅读课本P374及图6.27.---图6.33,回答:为什么说“北京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
1、北京建城、建都历史悠久。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前,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34个皇帝在此统治);现存的宫殿、庙宇等古建筑居全国之首;为北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旧城格局独特。旧城形成于元、明两代,呈“凸”字轴线形(沿中轴线对称),城内建筑棋盘状;四合院、胡同独具特色。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坛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3、名胜古迹众多。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等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传统的“京派”文化特色。
①建筑艺术:旧城(形成于元、明两代)格局独特(北京旧城格局的特点—A.城市格局沿中轴线对称;B.呈“凸”字形;C.城内建筑棋盘状;四合院、胡同独具特色。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它体现的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帝王思想。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坛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②艺术文化:京剧(生、净、末、丑各角色栩栩如生); ③饮食文化:北京烤鸭、满汉全席。
四、【活动4】阅读P22图6.22——图6.25及本P40——P44图文,回答:
(一)现代北京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北京发挥了多项城市职能?
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是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党中央、人大、国务院)所在地。⑵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教育、科技、文化发达,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120余所高等院校和170余所科研机构和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120余所等文化场所及众多的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⑶北京是国际交流中心。北京有外国驻华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代表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⑷北京是全国交通中心。北京是欧亚大陆最大的交通枢纽,是我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和交通中心。
⑸北京是全国信息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
3、完成P37活动3 ⑴地形:处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宜建城; ⑵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⑶河流:河流较多,水源资源丰富。
⑷交通:是连接中原地区与代表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
⑸历史:位于农耕区与游牧区的交界处,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游牧文化的碰撞区,是游牧产品与农产品的交易地。
了解现代北京的特色: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色。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城市空间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周围密布着新区和卫星城,已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交通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工业发达,商业繁盛,正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
3、城市交通发达。环城道路与地铁、轻轨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
4、调整了城市发展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把污染大耗能、耗水的企业转产和外迁。中关村成为“中国的硅谷”
(二)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1、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色。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维护北京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完成P39活动1、2.(三)北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⑴自然环境问题:沙尘暴、缺水; 人文环境问题:交通(堵塞)、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⑵解决办法:节约用水,南水北调; 控制人口,改善交通; 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四、【活动4】---请大家阅读P44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⑴首都经济圈的大致范围是什么? 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①京津唐地区(起主导作用)
A.首都优势: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
B.经济和区域优势: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水平较高。
②冀鲁豫晋各省(协作关系)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及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农牧产品基地等优势。⑶天津在首都经济圈中起着什么作用?完成P44活动2。天津是首都经济圈中的海港城市,是北京的出海门户,承担著首都经济圈商品对外交流的作用。
4、了解北京城市职能。
5、想象城市现代化的表现: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理解记忆.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练习
1.北京的主要职能是()A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C全国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
D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2、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山脉,B 是()古迹,C是()河流,D是()河流,板书设计
课题:第二节首都北京
位置:华北平原北部;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人口:1961万(2010)
二、自然环境地形:一平原为主,东北、西北、西南三面环山; 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众多。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 人文环境北京建城、建都历史悠久。旧城格局独特。
名胜古迹众多: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清故宫、颐和园等。“京派”文化特色①建筑艺术:故宫;天坛;四合院、胡同。②艺术文化:京剧(生、净、末、丑各角色栩栩如生); ③饮食文化:北京烤鸭、满汉全席。
三、城市职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全国交通、全国信息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
四、现代北京发展的表现及北京未来发展方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知识库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⑴形成: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
⑵特点: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⑶为什么会这样布局?①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②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教学反思
第五篇: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册亨县第三中学:王太胜 覃金福
册亨县坡坪小学:陈子莲
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地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现就我县近几年来对新教材的使用与教学,以及通过与其它县的交流和分析,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引 言
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素质的提高。2012年是我县(册亨县)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六年,相对于其他课改实验区,我县的课改起步较晚。回顾几年多来的课改实验,在我县很多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为了切实做好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为了积极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及我个人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感受,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的要求与农村师生目前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师生的素质还与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客观的差距。
第一、专职教师较少,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农村大部分地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地理素质教学的进行。
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学习的教师很少。从广大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资源来看,真正获得地理学科毕业的教师,全县还达不到20%,很多学校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下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就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需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2.2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
2.2.1、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因为我们很多的学生基础很差,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从目前来说,往往是靠课本和老师的教学。
对于课本,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教
学内容的删减、降低教学要求的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虽然新教材在 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知识的介绍,对于某些问题,教材往往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为农村大多数学生手里就是那本课本,没有任何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再加上很多地理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知识也不太了解,你说他们能达到这个要求吗?对于我们的教师,个人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也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简单来说,要想培育出一批好学生出来,如果老师不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工作,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我想教学效果是不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的,只有死心塌地的从事教学工作,把学生放入自己的工作重点,一切都为了学生,这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体现出来。可是现在的社会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学生的身上,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备课压力。因此,新教材对农村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2.2.2 新教材刚实施,没有先例鉴赏,小学时学生又缺少建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锻炼,到中学后,一时想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的教学为辅的机制,不仅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连老师也很难做得圆满。
比如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
虽然这此提法都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我们农村这部分学校来说,两年三年是很难正式转入新的教学轨道上来,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新教材还不太适应,就好像有些 教师所说的:“新教材是为适应城市学生的要求而编写似的。”农村学生的素质与城市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还很差,还需要很多直观的知识来巩固。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和补充,学生真的是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因而对于目前的农村学生来,教
材的要求是否还有点高了点,农村学生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再如教师,你想通过启发和探究等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搞创新教学,可能你的想法在很多的班级是不会如愿以常的,大班额的上课导致教师无法关注全体学生,一个老师让一个教室里的五、六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的少年。因为在拥挤的教室中学生多极分化比较严重,只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你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很多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学生的制约。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不讲,学生也不会去问。反过来想,教材不要求,你是否有必要去增加,我们的教学是不是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但是你讲得周全,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学生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吗,学生的思维的开发能否发挥出来,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否体现出来。一切矛盾都围绕在教师的教学之中,要想处理好这些矛盾问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因地因人施教,不要受形式主义的约束。
2.2.3 新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有很多的知识,教材既然在正文上提到,而又不进行具体地分析说明,反而在内容上的减少,我认为这并不是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措施,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一大的障碍,因为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从课本上找答案,因而使学生不能了解其原因,使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补充,学生只能蒙在鼓里。例如,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的形成,课文中只有从活动中了解到的原因就是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时造成,到底夏季风怎么活动不稳定,新教材避而不谈,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大障碍。如果离开了老师的讲授,靠学生去探索,在信息比较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想建立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机制,我想这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甚少,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要求不太明确
由于各种原因,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到位,就比如我们这门地理学科来说吧,地理新教材的培训(包括研讨会、交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据我知道我州也不过3次,并且参与的人数又不多,不能达到全面的普及,作为培训员的教师对二级培训做不到位,很多的二级培训根本就没有展开。没有具体地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地理老师更
谈不上什么研讨、交流;因而很多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可以说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基本是不知道,对新教材的要求(课标)不明确。简单来说教师对新教材认识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领会其精神,没有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也没有去加强自己对新教材的学习。评价机制尚未成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打开厚厚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备手册》也没有找到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有在网上查询可以了解一下其它学校的评价机制,但这些机制也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对于自身来说,只有本校的评价机制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处理好对本校教师评价和教师处理好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是一大关键。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师生,觉悟和素质从总体上来看还与城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分配等;特别是考试制度的确立尚未明确,虽然地理今年参与了中考,是否能够延续,占分值多少,存在考究。学生在行动上出现,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论:
①、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②、彻底改变教师讲多练少、只讲不练的现象,学校可出台针对教师每节课进行测评的方法,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每一节课。继续落实课堂目标教学,实现堂堂清。
③、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的感想,得失进行总结,实现学有所用,写有提高。不提倡写理论性很强的文章。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教基[2001]17号2001年06月08日.⑵、侯莉华.《体味初中地理新教材》[M].2001年12月版,第32页.⑶、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初中地理教学二》[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8页.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⑸十七大精神(教师 大学生)读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M].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贵州教育“十五”建设成就,第53页.2013年3月 完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