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3.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课件)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5.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1.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 6.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还应做到“全面”。
6.如何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1.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美、德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和目的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性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7.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课件)
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2.3.4.5.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学会整理玩具,不随便乱乱放或乱扔; 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课件)
1.性别差异: A.男孩比女孩更经常地玩粗野嬉戏游戏,更多地使用室外空间。在攻击行为
中,男孩趋向于目的性攻击行为,女孩趋向于关系型攻击行为。
B.交往游戏风格上,女孩趋向于间接和隐含的方式,男孩更有决断性和支配性。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选择的玩具和是使用玩具的方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趋向建构性游戏,男孩趋向功能性游戏。.个性差异; 3.年龄差异;
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哪些标准?
具有教育性;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艺术要求;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兴趣性体验:是一种为外界刺激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
2.自主性体验:是由游戏活动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3.胜任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体验;
4.幽默感:是由嬉戏、玩笑、诙谐等引起的快感; 5.驱力快乐:是由身体活动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励儿童经常开展游戏,开设较稳定的游戏区、游戏角或兴趣中心。各游戏区有各种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童感到新鲜有趣,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
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1.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2.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 3.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4.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3.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双重身份:游戏伙伴,教育指导者。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课件)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 2.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象(情景转变); 4.内部规则。
17.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课件)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
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象; 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
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活动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3.针对个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筑成果;
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19.简述幼儿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
1.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运动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
20.简述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课件)
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要选择便于幼儿理解、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且作品要有表演性;
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
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帮幼儿合理分配角色,鼓励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生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基本观点:
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影响: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儿童开展游戏,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2.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观念。
3.试举例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课件)答: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一、家庭因素
(1)母子之间的早期亲子关系
1.母子之间的社会性关系不仅影响着游戏中社会性因素的发展,而且也制约着儿童与物之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2)家庭结构和气氛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3)父母育儿方式
1.主要指父母的行为特定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2.一般分为四种:敏感型(过渡保护)、冷漠型(放任自流)、专制型(发号施令)、温和型(民主和谐)。
二、儿童伙伴
1.儿童与儿童所结成的伙伴关系,构成儿童世界的人际关系。
2.孩子有无伙伴,以及伙伴的熟悉程度、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游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
包括印刷、广播、电视、电脑媒体,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1)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2)该子每天所花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课程分为高结构课程和低结构课程。一般来说,高结构的课程有抑制幼儿游戏的数量、水平的倾向。
4.联系实际分析在进行游戏教育作用评价时,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5.试述教师在游戏的现场指导中如何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
1.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脚步,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 2.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
3.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
4.要像平时放慢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与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的“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 “教”的速度。6.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性的或协商性的要求或暗示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
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如“怎么回事儿?”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和建议。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 7.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应当把握的策略。
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指导者的意图或意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
1、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儿童的某种行为;
2、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儿童,包括:
1、以自身为媒介
2、以材料为媒介
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
儿童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启动,结束时的总结性评论,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1.教师在班级中对儿童游戏的过程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必须立足于对全体儿童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个别儿童游戏的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儿童游戏进行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
2.教师是在照顾全体儿童的同时,注重对儿童个体的影响。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形式的教学游戏开展中),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儿童的自由自选的游戏开展中,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1.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2.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8.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与学习的”传统观念; 2.家长应当民主的、平等的对待子女;
3.家长在游戏中应当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与独立性;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能力与兴趣,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
1.张老师在带领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火车站”的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很没兴趣,游戏情节也很单调,只是进去摇动几下“车厢”,按了几下喇叭。第二次组织“火车站”游戏前,老师引导幼儿讨论了火车站上人们的活动及活动的意义,并亲自担任“火车站站长”,在游戏过程中以“站长”身份引导孩子们发展游戏情节,解决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结果大家玩得非常投入,而且玩了很长时间。试述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请你对比张老师两次组织“火车站”游戏的经历,运用角色游戏指导的原理分析第二次“火车站”游戏成功的原因。
2.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乙的“飞机”就开过来撞倒了甲的“大高楼”。细心的王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的又一次到来。由此,王老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不但没有去干预,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软塑料块搭“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来搭一座不容易撞倒的大楼。”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结合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的原理,分析王老师指导本次游戏的合理之处。
3.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到或听说过的有关航海的情况,告诉他们,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们肩负不同的任务。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老师直接参加了游戏,扮演了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并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对“船长”进行个别教育。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科学指导。
(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儿童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了解情况给儿童以帮助或指导。
(4)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教师可直接参加儿童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即以游戏者身份或角色身份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在第六章有详细阐述),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运用这种指导方法需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和水平灵活把握。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 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
4.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指导言行如下: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
第二篇:2021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瞧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答应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瞧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瞧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瞧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瞧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瞧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往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进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往。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重、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以把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拟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四面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拟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往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拟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拟,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性(狭义):指个体在.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性:指人在.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熟悉活动、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爱好、态度、价值瞧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
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群体成员的.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
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
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瞧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的学习
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
而实现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
童操作学习爱好,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
并主动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
力
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把握知识、技
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
等智力
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
把握为主要目的,带有练习性
模拟性操作学习:由演示、瞧察和再现
等操作环节组成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
老师为使其把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
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
道的模式
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
模式
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
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
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
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
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
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外形和状态的学习
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
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
随用随拿
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
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
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
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
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
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
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
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
本要素
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
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
经验
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
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
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
不同爱好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
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
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
并运用于生活
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
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
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
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
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
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
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瞧,让幼儿结伴参
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
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
得发展的一种方法
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
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
—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方法
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
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
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
疑、惊异、困惑的心里,从而主动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
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
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
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得到发展
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瞧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
助的时候,以引导瞧察、设计讨论等方
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
己主动、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
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
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
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重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主动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
延迟判定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瞧察判定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瞧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往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
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
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进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
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
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治理
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p251
第三篇: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不是游戏)
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是游戏)
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非社会性游戏)
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社会性游戏)
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性游戏)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主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又叫角色或象征性游戏。(主动游戏)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主动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被动游戏)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角色意识:是指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独自游戏阶段:独自游戏是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这一阶段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没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联合游戏阶段:大约4岁以后,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互相交谈。但没有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幼儿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游戏情节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社会性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专门化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即模拟实物的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非专门化玩具:由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组成,无固定的用途,其玩法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父母的育儿方式: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有无伙伴:儿童在游戏时有无伙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时有无伙伴也会影响到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玩伴会增强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伙伴的熟悉程度:儿童与熟悉的伙伴一起游戏更倾向于合作、分享,且象征性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显著较高。伙伴的熟悉与否影响到儿童游戏的状态和过程。
伙伴的不同年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能够使年长的和年幼的学前儿童都能在跨年龄的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可使年长儿童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年幼儿童可以学到开展合作游戏的更多方法和经验。
伙伴的性别:幼儿与同性别的孩子游戏时,更多尝试探究,更多地选择新颖的玩具或物体,在熟悉的玩具上注意持续的时间较少;与异性的伙伴游戏则有助于性别角色互补,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也称手段性游戏。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
游戏类型: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常规的含义: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同时进行游戏指导。平行游戏策略: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加入到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行。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描述:教师用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询问: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重述: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游戏实例:抓抓蹬蹬、练爬、走小路、上楼梯取物、跳高高、球出山洞、打狐狸、写写画画、假装活动、撕纸放风筝等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发展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实例:模仿乐器声、指五官、找玩具、儿歌或绕口令、说反义词、语句对答或猜谜、看图说话等 感官游戏:婴儿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及婴儿感官的运用及训练,可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能力的综合发展,也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较单纯的感官的游戏,多在婴儿的早期进行。如:寻找声源、看镜子、猜动物的叫声、试冷热、尝一尝什么味、摸一摸是什么等。智力游戏:婴儿的智力游戏重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练习。游戏中给孩子设置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其积极地动脑、动手,在探索和创造活动中,提高婴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智力游戏多在婴儿后期进行,且应注意婴儿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游戏实例:拼图、训练记忆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
音乐及娱乐游戏:包括听音乐、玩带响的玩具和乐器玩具以及玩造型滑稽的形象玩具等。这些游戏可以初步萌发婴儿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丰富婴儿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美的感受和情趣,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游戏实例:摇摇拍拍、玩不倒翁、捉迷藏、客人来了等。
模拟构造:指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包括结构物的模拟,图纸中结构物的模拟,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绘画等平面形象图的模拟。命题构造:是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结构的目的性,发展幼儿构思
能力。包括单一结构命题,主题结构命题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表演者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概念:是由成人创编,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
智力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是在音乐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亲子游戏的概念: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同化: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机能。
第四篇:选择题(学前游戏论)
2012年
1.拜敦代克认为游戏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______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10 A.先天 B.幼年 C.理性 D.幼稚
2.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可以______和发展神的本源。9 A.表现 B.表达 C.表演 D.表明
3.霍尔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______适应。9 A.客观 B.被动 C.主动 D.主观
4.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有几个特征?26 A.5 B.4 C.3 D.2 5.游戏的发生必须是以动作和______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A.身体 B.智能 C.生理 D.心理
6.游戏对学前儿童______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86 A.能力 B.智力 C.智能 D.智商 7.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9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8.玩具从其功能特点,大体划分为______类。102 A.四 B.五 C.六 D.七
9.在教育中实施游戏,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影响的______,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儿童作为游戏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123 A.主动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体作用 D.主要作用
10.游戏与______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125 A.教学 B.教育 C.教材 D.教导
11.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______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9 A.外部 B.内部 C.心理 D.先天
12.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______性原则。A.公平B.公正 C.教学 D.教育
13.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从形式上包括______游戏和教学游戏。150 A.教材 B.自定 C.自选 D.自编 14.最初象征性游戏开始发生在57 A.1—1.5岁 B.3岁 C.4岁 D.5—6岁 15.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是45 A.平行游戏 B.联合游戏 C.独自游戏 D.合作游戏
16.在游戏中,把木棍当马骑,这个属于______游戏。43 A.感觉运动 B.象征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7.孩子运用积木、积塑、泥、沙等多种材料,构造出各种形体,如高楼、飞机、桌子等,这种属于______游戏。44 A.感觉运动 B.结构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8.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称为191 A.娱乐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游戏 19.学前儿童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______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20.下棋、猜谜等是______ A.智力游戏 B.语言游戏 C.结构游戏 D.合作游戏
21.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按照功能划分,大致有以下______33 A.协商性语言 B.以自我为中心想象性独白 C.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E.提议性语言
22.游戏性体验可分为哪几种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成就感体验 D.幽默感体验 E.驱力愉快体验 23.以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学前游戏可分为______43 A.规则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感觉运动游戏 E.联合游戏 24.学前游戏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______?44 A.袖手旁观的行为 B.单独的游戏 C.平行的游戏 D.合作游戏 E.联合游戏 25.主动性游戏有哪几种______?46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制作游戏 D.合作游戏 E.鉴赏游戏 2013年
1.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______9 A.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B.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C.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
2.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______10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3.角色游戏指导的首要任务是______194 A.分配游戏角色 B.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准备 C.教会儿童扮演游戏角色 D.确定游戏规则
4.关于儿童在游戏时的表情,正确的说法是 ______ A.茫然发呆 B.总是专注认真的 C.总是在笑 D.有多种表情
5.“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学前儿童的游戏划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种,其划分依据是______43 A.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B.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C.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 D.按游戏的主题
7.游戏中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彼此间和谐相处,但他们仍在独自游戏,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这种游戏是______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8.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______68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儿童第一层次的需要是______76 A.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B.认知水平的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自我发展的需要
10.2岁以内的婴儿,应为他们提供______44 A.智力玩具 B.形象玩具 C.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D.结构玩具 11.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儿童游戏施加影响,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2.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______184 A.以集体指导为主 B.以小组指导为主 C.以个别指导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与小组指导相结合 13.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是______220 A.游戏的任务 B.游戏的玩法 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______224 A.婴儿时期 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15.相关研究表明,低结构课程(如英国的开放教育方案)班级中的儿童比高结构课程(如蒙台梭利学校方案)班级中的儿童进行更多的______119 A.练习性游戏 B.建构性游戏 C.操作性游戏 D.想象游戏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______151 A.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B.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C.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D.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7.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247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 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18.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9 A.夸美纽斯 B.皮亚杰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19.根据室内游戏区创设要求,不适宜与积木区邻近设置的活动区是______142 A.娃娃家 B.美术区 C.图书区 D.音乐区
20.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______305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 2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______17 A.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肯定了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C.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肯定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 E.展现出游戏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22.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心理学家是______289 A.维果茨基 B.弗洛伊德 C.霍尔 D.艾里康宁 E.格鲁斯 23.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______144 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装潢是否漂亮 C.玩具价钱的贵贱 D.玩具本身是否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E.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24.游戏的觉醒理论告诉我们______302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时,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C.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时,发生的行为是探究 D.托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E.应注意托幼机构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性 25.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具有以下特征______35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E.内部控制 2014年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______15 A.社会性活动 B.主体性活动 C.生物性活动 D.体验性活动
2.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建构物体的游戏,诸如泥工、折纸、堆雪人等,我们称之为______44 A.感觉运动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3.成熟说的理论基础是______254 A.内驱力说 B.精神分析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活动学说
4.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游戏的前提是______78 A.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D.社会性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5.幼儿园实施游戏教育时不仅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而且应当遵循______128 A.发展性原则 B.趣味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6.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而且运动能力增强,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______145 A.镶嵌板、图片接龙、拼图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电动玩具等 D.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7.教师站在儿童的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指导身份是______165 A.教育者 B.参与者 C.旁观者 D.评论者
8.某教师为大班积木区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能为所建造的物体命名”,这一目标存在的问题在于 ______ A.太笼统、太空泛 B.不易达到 C.不符合大班儿童年龄特征 D.不够清晰 9.为儿童选购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______146 A.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B.经济适用 C.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D.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10.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144 A.感觉运动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社会性
11.“你能给老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这属于游戏现场指导中间接的言语方式中的______167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2.教学游戏也称作______150 A.目的性游戏 B.本体性游戏 C.手段性游戏 D.自选游戏
13.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______270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4.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48 A.精神分析学派 B.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C.认知发展学派 D.元交际理论 15.经典游戏理论中在20世纪初处于游戏理论高峰的理论是______254 A.生活预备说 B.成熟说 C.生长说 D.复演说
16.认为游戏产生于儿童独立性及能力增长,与想参与他还不能胜任的成人活动愿望之间冲突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96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7.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生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8.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______9 A.福禄贝尔 B.斯宾塞 C.席勒 D.格鲁斯
19.“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医患就诊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20.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是 ______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玩具
21.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包括______34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角色扮演 E.材料
22.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内部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成就感 D.幽默感 E.驱力愉快 23.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86 A.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B.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C.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D.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E.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24.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有_____120 A.性别 B.年龄 C.个性 D.健康 E.情绪
25.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角色游戏更突出的两个最基本特点是______191 A.社会性 B.独立自主性 C.特殊的想象活动 D.非生产性 E.愉悦性 2015年
第五篇:学前游戏论作业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二、选择题
1.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D)A.建议 B.评论 C.描述 D.重述
2.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ABCD)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D)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三、简答题
1、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答: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四、应用题
观察幼儿游戏,分析各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析。答:P65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