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它有利于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央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简答: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 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 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涵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具体形态。
独立:1.独立发行货币:政府不能强制其为自己融资2.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及各部门不应干涉,充分尊重其意见。3.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相对独立: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 2.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门,它不可能超过所隶属的整体。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 4.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着眼点应由整个宏观经济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是谓独立。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具体体现在: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与政府二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保持独立性可能使其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保持独立性可增加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其运作效率。.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具体表现在: 1)从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看,其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和管理者,应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2)从其承担的宏观调控职责看,其制定的政策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3)从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看,其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其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4)在特殊情况下,其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我国央行在重要事项的决策方面对中央政府的独立性较弱,但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等而言,法律赋予央行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在货币政策操作、业务活动等方面,其独立性更强一些。
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呈逐步增强的趋势:(1)从其行政地位看,它一直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其地位进一步增强。(2)从实际运作看,它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提出的方案一般都能得到国务院的顺利批准。央行和商行存款业务的区别 :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央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存款准备制度就是典型的例证;就财政部门、邮政部门的存款,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以法律形式规定转存央行。商行的存款业务是自愿性的,多少根据个人意愿而定。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央行吸收存款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及执行其职能的需要。商行的存款动机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央行恰恰相反。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央行不直接面对个人、工商企业,而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除了经济关系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央行与商行二者之间并非平等的经济利益主体 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的区别与概念:
★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 ★货币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再贴现业务的概念,申请,审查:
概念: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它有利于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央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业务开展的对象 :只有在中央银行开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够成为再贴现业务的对象。
★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商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购销合同开具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所提出的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确定是否符合再贴现的条件。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是: ●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之处: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比贷款业务的高。
●业务收益方式不同,贷款业务可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证券业务只有买卖价差收益。●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券业务一般要求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贷款业务则要求较低。支付(清算)系统的概念
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的区别:
大额支付系统都是一种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如美国的联邦电子资金划拨系统(FEDWIRE),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统(CHIPS)和纽约自动清算所系统(ACH),英国的清算所自动支付系统(CHAPS),日本的日本银行清算网络(BOJ-NET),瑞士的瑞士同业银行清算系统(SIC)以及我国目前正在筹建中的中国自动化支付系统(CNAPS)等等。
小额支付系统它是与社会经济与消费活动紧密交融、分布广而种类多的支付系统。其适用的支付工具较多,如银行卡及其其他各种卡类、支票等等。它一般由各国的金融机构、清算服务中介运行,如银行卡网络、ATM网络、POS网络、小额终端等。它多采用批量处理、净额结算方式
为什么说实时全额结算有利于规避支付系统风险: 净额结算: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全额结算: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按结算发生时间的不同,又可为:定时(延时)结算:支付结算集中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一个指定时刻,如这一时刻为日终,则称为日终结算。实时(连续)结算:支付结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进行,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
首先,RTGS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实时”和“全额”。既可实行非间断全额结算,也可实现支付信息的随到随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
其次,RTGS实现了支付信息的即时处理,将结算时隔降至最低,且所有支付业务是不可撤销的、终局性的,从而减少了清算过程中的因素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 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2.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
3.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有哪些:
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贷款量和汇率亦可作为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一)主要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 4.抗干扰性
(二)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的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 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其二,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其三,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局限性:1.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3.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定义: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根本特点:针对总量进行调节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涵义: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根本特点:针对结构进行调节 论述: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1.在信用货币发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2.国家以法律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银行券发行权的方式,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几家以至最终集中到一家大银行。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1.在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务扩大和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由单一或少数银行自行处理结算和清算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活动和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2.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能够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从而使资金顺畅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1.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单个银行资金调度困难和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经常发生,因一家银行支付困难而导致金融业发生支付危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以至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性机构,适当集中各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作为后盾,在银行出现难以克服的支付困难时,集中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1.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2.为了保证银行和金融业的公平有序竞争,保证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政府需要设置专门机构来实现对金融业的监管。3.这个专门机构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手段,还要在业务上与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便于制定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通过业务活动得到贯彻实施。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 为了保证和方便政府融资,发展或建立一个与政府有密切联系、能够直接或变相为政府筹资或融资的银行机构逐步成为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篇:中央银行学 简答和论述
1.简述中央银行的业务。(1)主要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其中银行性业务又包括清算业务、资产负债业务、清理国库业务。管理性业务包括存款准备金管理 ;货币流通管理 ;货币市场监管 ;黄金、外汇管理 ;征信管理 ;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 ;金融统计业务 ;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 ;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2)资产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证券、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黄金、外汇业务。2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 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简述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的综合安排。(2)支付清算体系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制度。(3)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清算机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4)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5)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实施范围与标准等的规定与安排。4.以我国为例,简要分析中央银行票据的作用和局限性。(1)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弥补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不足
(2)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3)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局限性:(1)发行央行票据的收益过度受制于美国国债利率(2)冲销作用逐渐减弱(3).会对国债产生替代效应,提高国债发行成本5.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原则(1)首先,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其次,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以下原则。(2)1.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 3.流动性4.公开性5.主动性和独立性6.如何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流通量。要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应做到(1)遵循货币发行原则:垄断发行的原则、经济发行的原则、信用保证的原则、弹性原则(2)实施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保证准备制、现金弹性比例制度、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比例准备制。(3)规定有发行准备金包括有现金准备
和证劵准备为什么中央银行要参与或监督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的综合安排。(2)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负有监督责任、运行责任、政策责任。(3)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账户进行划转结算(4)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5)支付系统因技术故障或遭遇突发事件而中断时,会对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实施产生冲击和干扰
7、从金融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9..描述货币政策基本框架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渐进式层次组成。(1)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工具来影响操作目标如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从而影响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最后达到实现最终目标的目的。(3)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10.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特点。(1)开展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2)业务操作的重点是调控货币供给量(3)业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而非个人(4)业务操作平台是金融市场
11、简述货币政策影响投资支出的具体渠道。投资支出渠道 ①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M i I Y ② 托宾的q理论 货币政策将通过股票价格的影响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 当q<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也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当q>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M Ps(股票价格) q I Y ③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M 贷款 I Y ④非对称信息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递过程。M PS(股票价格) 企业资产净值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 I Y
12、简析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是:(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中央银行收回贷款(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3)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之处:(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证劵买卖强,贷款弱(2)业务收益方式不同。证劵买卖为利息和买卖差价,贷款为利息(3)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劵买卖要求高,贷款要求低13.中央银行如何利用其存款业务发挥其职能的?.(1)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2)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3)中央银行集中必要资金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4)便于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5)通过存款账户掌握了解和监督金融业的资金运动。14 利用AD-AS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2)AS不动,当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AD右移,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都上升,但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而通胀水平却逐步加剧。(3)反之,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AD左移,随着货币供给减少,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下下降。开始时经济增长下降速度低于通胀下降速度,但随着货币供给进一步减少,经济衰退速度会变快,而通胀水平下降幅度减少。
15、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16 金融危机情况下,如何利用再贴现和再贷款进行流动性管理(1)多重贴现窗口和差别利率政策(2)扩大了合格证券的范围(扩大了抵押品的种类和降低抵押品的信用等级要求)(3)延长融资期限(4)扩大了合格金融机构范围。1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及金融创新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1)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以及外部时滞:包括微观决策时滞及作用时滞(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①金融创新减弱了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使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降低,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金融创新通过资产价格影响货币需求。(3)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放大了货币乘数,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2、论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有关内容。(1)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独立性。(2)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避免货币政策受到一国政治周期的影响。(3)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就是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①垄断货币发行权 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垄断发行、自主发行、经济发行),以维持币值稳定。②保持政治上的独立人事自主权,不受政府政治周期的干扰,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③拥有操作上的自主性 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经济上的独立性。
3、论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基本框架: M→i→I→E→Y(2)具体思路:货币供给量(M)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i)的变动,利率又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引起总支出(E)的变化,最终对总产出(Y)产生影响。(3)希克斯的IS-LM 模型
4、结合实际,谈谈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微观主体预期 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对 策,货币 当 局 的 政 策 可 能 归 于 无 效(。
3)货币流通速度 指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的名义总产出之间的联系金融创新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速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 难以 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 难 以达到 预 期的效果。(4)经济体制安排、信息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周期等(6)其他(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第三篇:适航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适航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1适航性:民用航空器在预定的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条件下,能满足最低安全标准,并能顺利飞行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2民用航空器的适航管理:1定义:以保障民用航空器的安全性为目标的技术管理,是政府适航部门在制定了各种最低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对民用航空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环节进行科学统一的审查、鉴定、监督和管理。2分类:初始适航管理;持续适航管理 3管理方法:以航空器的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适航证等证件的管理为中心,通过颁发证件前的审查、鉴定,以及颁发证件后的监督管理等方式对适航性进行控制。4主要内容:立法、定标;颁发适航证件;监督检查。5特点:权威性和法规性、国际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动态发展性、独立性
3适航管理机构:1立法决策层-负责适航立法工作,并全面负责我国民用航空器的设计、生产、使用和维修环节的管理。目前我国适航管理立法决策层为民航总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和飞行标准司;2执行层-执行层在适航司领导下负责相应地区的适航审定、适航监督等工作。目前我国适航管理执行层为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及民航各省级航空运行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3基础层-适航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实施适航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委任代表”制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我国适航管理法规和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①1995年10月30日由八届人大常委会16次会议通过②是从事民航活动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①国务院1987年发布②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法规③概括了适航管理的基本要求,对航空器适航的宗旨、适用范围、性质、管理者、管理方法、权限和处罚作了明确规定。3《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①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发布②涉及范围:适航管理、人员执照、机场管理、航务管理、航空运输、航空保安、搜寻救援、事故调查等各方面4《适航管理程序AP》:是适航管理规章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管理程序5《资讯通告AC》:是适航部门向公众公开的对适航管理工作的政策以及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的解释性、说明性和推荐性文件或指导性文件6《适航管理文件AMD》:是各级适航部门就某一具体技术问题或工作,与运营人、航空产品设计、制造人以及有关部门进行工作联系时所用的形式7《适航指令CAD》:指当某些产品已经民航局审定,但后又发现有不安全情况,由民航局发出加以纠正的文件形式8《技术标准规定CTSO》:指民用航空器上的材料、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的最低性能标准
5飞行品质:1定义:飞行品质指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和实现预期的任务所必需的飞机飞行特性,包括操纵性、稳定性和配平。好的飞行品质使飞行员飞行时感到舒适、操作简便、能准确安全的完成任务。
2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组成:配平,稳定性和操纵性。3配平:①为了飞机保持在所要求的定常飞行姿态,对各操纵面配平片所进行的调整,目的是使经过配平的飞机驾驶力为零。②关键配平状态:起飞、进近、平飞;4稳定性:①飞机在定常飞行状态,如水平直线飞行时,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突风),使飞机偏离原运动状态。如扰动消失后,飞行员不需干预飞机,飞机能自动恢复到原先的飞行状态的能力。②按照运动性质可分为飞机纵向静稳定性、横航向静稳定性、纵向动稳定性、横航向动稳定性;5操纵性:①广义的讲是指飞机“听从”飞行员操纵杆、舵、油门、襟翼、减速板等而改变其飞行状态的特征。②主要涉及杆力、杆位置和跟随性;
7飞机防范能力:1结冰危害①影响飞行气动特性和飞行特性显著变化②升力减小、阻力上升,使失速提前,操纵性恶化、稳定性变差③引起喷气式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振动,损坏发动机甚至导致熄火2防冰①机翼前缘:影响升力系数、阻力系数②涡轮发动机进气口前缘内侧:使进气分布不均引起震动,冰层脱落进入,造成机械损伤③螺旋桨结冰:效率下降④活塞式发动机汽化器结冰: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⑤风挡:影响视界⑥天线:影响通讯⑦总静压口:影响高度表、空速表等3防火①要有足够数量和类型的手提式灭火瓶/固定式灭火系统②座舱、货舱、行李舱材料不易燃,能自灭③可燃液体防火④动力装置防火⑤氧气系统、电气设备等防火4防闪电雷击①要有防闪电装置②金属要搭接到机身上,有放电③非金属要分流④燃油要布置在闪电不易击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地方
8发动机台架实验主要试验项目名称、要求、目的:1活塞式:①校核试验:确定功率特性②振动试验:输出轴的弯曲、震动特性曲线,不因疲劳而损坏③爆震试验:不允许出现爆震(独有)④持久试验:150小时试车,不同转速不同时间要求,交替组成⑤工作试验:起动、慢车、加速、超速、点火2涡轮发动机:①校核试验:确定功率特性②振动试验:确定可能受机械或空气动力导致激振的部件的振动特性③超温试验:最大转速5分钟,燃气温度超过最大限制值,不损伤发动机(独有)④持久试验:150小时试车⑤工作试验:起动、慢车、加速、超速、点火、螺旋桨功能
9飞机最低设备清单和飞机构型偏差单:1目的:①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同时降低了飞机延误率和成本②也防止一些忽视安全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任意放行的做法③帮助运营和维修部门在各种非标准情况时开展运营④帮助在转场飞行时得到技术指导;2组成:最低设备清单(MMEL)、构型偏差单(CDL)、最低设备清单(MEL)、签派偏差指南(DDG);3MMEL:①按照CCAR-121授权进行②规定在一定飞行条件下,可以允许某一机型飞机带有不正常工作和不工作的仪表、设备可以飞行的具体项目以及受到的限制和飞行前应完成的一些工作内容③较简单,没有必须的准备和运行的具体程序,航空公司使用起来有一定困难;4CDL:①是FAA批准的飞机飞行手册(AFM)中必须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含的一个部分②规定在一定飞行条件下,某一机型可以飞行所允许缺少的零件及应付出的代价和限制;5MEL:①由于MMEL缺少具体使用程序,不便使用,为此,航空公司在MMEL基础上制定自己的MEL,加入自己的需要,如飞机的配置、公司航线具体操作程序和自己的维修实践②要求只能比MMEL更加严格,因为MMEL是基于最低安全标准制定的;6DDG:①由于MMEL、CDL应由营运人提交,作为航空公司营运人从技术上不可能完成,通常由飞机设计制造商代为编写②包括MMEL、MEL、CDL③经FAA批准后供营运人使用
10持续适航管理:1定义:民用航空器得到适航证并投入使用后,为保证其始终处于适航状态所实施的管理;2目的: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维护公众利益、促进民用航空事业发展;3意义:①保障飞行安全,促进民用航空事业发展②有助于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有利于民航事业改革开放和发展③有利在民航领域增强政府监督管理职能,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④使使用和维护的机构和人员有法可依,并鼓励竞争与发展,有利于推进民航事业整体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4责任方:适航当局、设计制造部门、使用维护部门5主要工作内容:①对航空器的使用机构进行合格审定②对航空器的运行进行监督管理③对运行人员进行培训、资格审定和监督管理④对航空器的维修机构进行合格审定⑤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资格审定和监督管理⑥对航空器适航性的监督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1起飞航迹:从起飞静止点起,延伸到下列两点中的较高者:起飞过程中高于起飞表面1000英尺,或完成从起飞到航路爬升构型的转变并达到规定的速度、爬升梯度要求
12空中最小操纵速度:是在该速度时,一发突然停车,能用正常技巧及力对飞机进行操纵,保持航向及不大于5度坡度的最小速度
13动稳定性/对纵向动稳定性和横向动稳定性要求:1动稳定性:指处于平衡状态下的飞机受到扰动而偏离其原始状态时,在因此而产生的力和力矩作用下其后所发生的运动的性质2对纵向动稳定性要求:从VS-VMO出现的任何短周期震荡,在主操纵面处于松浮或固定状态,都受到重阻尼3对横航向动稳定性的要求:从VS-VMO出现的荷兰滚,在主操纵面处于松浮或固定状态,都受到正阻尼,用主操纵可控制,正常操纵技巧
14规定一套法规文件原因/内容/作用:1原因:适航管理是对民用航空器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以保证飞行安全为目的的技术鉴定和监督,必需执行规定的适航标准和程序①对飞机、发动机、螺桨、材料、零部件的适航审定,需要相应的适航标准和管理规章、程序②对航空器运行的审定、监督需要③对有关机构人员的资格审定和监督需要2主要内容:①航空法②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③中国民用航空章程(CCAR)④适航管理程序(AP)⑤咨询通告(AC)⑥适航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理文件(AMD)⑦适航指令(CAD)⑧制定修订规章的征求意见通知3作用:见第4题
15机动载荷包线定义/限制/用途:1定义:又称飞行包线,是垂直作用于飞机纵轴的气动力分量与飞机重力之比,是运输类飞机设计强度、刚度的依据;2限制①空气动力限制:小速度范围内,主要受到失速升力系数限制②正过载系数限制:速度增大直到Vd为止,即对于民用运输机规定了其结构限制的最大机动能力范围③负过载系数限制:在襟翼收上为-1.0,放下为零,即不允许作负升力系数的机动飞行;3用途:飞机机动包线边界上和边界内的空速和载荷系数的任一组合,均需满足强度要求,飞行载荷因子限制反映了允许的飞机机动能力范围,在此范围内,不会造成机体结构损坏和不允许的变形,法向过载与飞机机动飞行时倾斜角关系式如下:n=1/cosΦ
16起飞着陆中,适航管理对哪些主要参数作规定1对于起飞①起飞速度:各种起飞速度定义及限制②起飞距离、起飞滑跑距离及加速停止距离③起飞飞行航迹的定义,总航迹与静航迹的梯度差,净航迹越障要求。起飞航迹定义、分段及梯度要求;2对于着陆①进场复飞爬升及着陆复飞爬升梯度要求②着陆数度及着陆距离
17FAR起飞距离:一发停车的继续起飞距离(实际起飞距离)和全发起飞距离(1.15倍实际起飞距离)中较大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8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宗旨和适用范围:1宗旨:保证民用航空安全,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民航事业发展2适用范围:①境内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单位和个人②向中国出口民用航空器的单位和个人③境外维修我民用航空产品的单位和个人
19为保证最低安全水平,从飞机设计对性能有哪几方面要求:1速度限制:①低速限制:失速、失速定义状态、失速速度试飞及修正、失速特性、失速警告要求、最小地面操纵速度、最小空中操纵速度②高速限制:几种高速速度的定义和用途、对高速限制的要求、增速特性和速度恢复特性应考虑的四种情况及要求2对爬升梯度的要求:全发情况下对着陆爬升的梯度要求,一发停车情况下四种情况的梯度要求3对飘降的要求:总、净航迹梯度差,净航迹越障要求
20无意中增速的运行状态和应对:1四种情况:突风颠倾、偶然的操纵动作、重心移动、从爬升转入平飞而推力尚未改出2应对:以上各种情况,在发出警告后,给予反应时间(3秒)后,以正常操纵技巧应可恢复到Vmo/Mmo,且其间不超过Md/Mdf及各种结构限制,也不致因抖动影响到观察仪表和操纵
21简述飞行签派员需具备理论知识:1与航线运输驾驶员权利、限制和飞行运行相关的中国民用航空规章中适用的规定2气象知识3气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和航行通告资料的收集、分析、分发和适用4气象图表、地图、预报、顺序报告、缩写和符号理解和使用5在相应的空域系统内运行时,有关的气象服务职能6风切变和下沉气流的认识、识别和避让7仪表气象条件下的空中导航8与航路运行、终端区和雷达环境下有关的运行以及与仪表进场和进近程序相关的空中交通程序和驾驶员的职责9航空器载重与平衡、航图、图表、表格、公式和计算的应用以及对航空器性能的影响10与正常和非正常飞行状态下的航空器飞行特性和性能有关的空气动力学11人为因素12决策和判断13机组资源管理,包括机组交流和协调
22纵向稳定性原理和基本要求:1原理:当飞机受到扰动迎角增大时,尾翼产生的升力增大,从而使机头下沉,迎角减小,恢复到原先的平衡状态,反之亦然;2基本要求①为获得并维持比规定配平速度低的速度,必须拉杆,反之推杆②在允许速度范围内的任何速度,缓慢松除操纵力,则飞机自动恢复到原配平速度的7.5%以内(爬升、进场、着陆),巡航在10%以内③杆力-速度曲线的平均斜率不得低于每6节1磅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行政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效率原则: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3、4、5、6、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指导和规范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行政相对人: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国家公职关系: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发生的法律关系。
※行政立法: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行政处理:行政主体为实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任务,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或根据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8、※行政许可: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9、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0、※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11、行政救济:指公民权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侵害,有关国家机关基于相对人的请求通过法定途径和程序纠正,制止或矫正行政侵权行为,使受损害的公民权益得到恢复、补救的法律制度。它包括复议、诉讼、国家赔偿等。
12、行政法制监督: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13、※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4、※行政赔偿: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5、行政补偿:指行政相对人由于行政主体的合法活动而遭受损失,由国家给予补偿的制度。
16、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17、一般地域管辖:行政案件一般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即以被告所在地来确定管辖法院。
18、管辖权的转移: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由下级人民法院将其有管辖权的案件移送给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上级人民法院将其有管辖权的案件移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19、行政诉讼当事人:因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
20、行政诉讼第三人: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因而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1、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2、行政强制: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或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相对人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及为了获得行政上信息的需要,而对相对人人身或财产采取即时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
23、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24、※行政立法
25、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处理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裁决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时,根据民事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相关民事争议一并审理的活动。
26、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对其施政情况的工作总结,反映其在行政管理各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尚且存在的问题。
27、行政规范性文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
28、行政裁决:依法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29、※行政赔偿
30、移送管辖:某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而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31、行政关系: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2、※行政许可:
33、※行政拘留:
3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行政监察:指国家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纠举、惩戒违法、违纪行为的活动。
36、行政主体:指能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7、行政法规:指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8、行政确认: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甑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39、※行政复议 40、※行政立法
41、变更判决: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决定,通过 司法裁判直接予以改变的判决。
42、说明理由制度: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时,要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制度。
43、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44、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指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
45、行政追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向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或履行其他赔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或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答:我国行政法法源的种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
3、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部门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发布的规章);
7、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8、法律解释;
9、条约与协定。
2、简述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答: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有: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处理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裁决权
6、行政强制权
7、行政处罚权
3、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答: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要享有下述权利:
1、申请权
2、参与权
3、了解权
4、批评、建议权
5、申诉、控告、检举权
6、陈述、申辩权
7、申请复议权
8、提起行政诉讼权
9、请求行政赔偿权
10、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4、简述告知制度及其内容
答:告知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将有关事项告诉相对人的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①告知决定;②告知权利;③告知其他事项。
5、简述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答: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有:
1)在行政强制执行中不得进行执行和解;
2)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
3)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法定性;
4)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
5)行政相对人不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
6、简述行政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行政指导的意义:
1、行政知道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2、行政指导是对行政法治一种补充和配合。
3、行政知道是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有效手段。行政指导的作用:
7、简述行政救济的特征 答:行政救济的特征:
1、行政救济通常是事后的救济,一般不存在事前救济。
2、行政救济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非经当事人申请,有关机关不能主动为之。
3、行政救济中争议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一方是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另一方是普通公民,除在行政诉讼之中外,大部分纠纷在行政机关内部解决,双方地位不一样。
4、行政救济是一种直接的救济,即能直接给受害方提供权利救济。
8、简述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答: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复议范围和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9、简述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相同点
答: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两者都是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发生的,都是行政管理产生的后果。
2、两者都是行政救济的手段,都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
3、两者都是国家向受害人负责任。
10、简述行政诉讼的涵义
1、行政诉讼起因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2、行政诉讼是在统一的法院主持下进行的;
3、行政诉讼适用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独立的程序规则;
4、诉讼是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
5、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
11、简述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即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在本诉已经开始,但尚未作出终审判决前参加进来,这是时间上第三人参加诉讼特征;
3、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
4、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到诉讼中来。
12、简述当事人申请执行行政裁判的条件
当事人申请执行行政裁判的条件:
1、具有执行根据,或称据以只的法律文书;
2、具有可供执行的内容;
3、当事人拒绝履行司法文书规定的义务;
4、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3个月内。
13、简述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是典型的侵益行为,其实施必然导致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权益的限制或剥夺;因此,行政处罚行为自始至终都应该严格贯彻处罚法定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处罚设定权法定;
2、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3、被处罚行为法定;
4、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14、简述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政机关合法行政管理行为造成了相对人的损害
2、造成损害的对象是无法定义务之特定人
3、相应致害行为与结果间有因果关系
15、简述“参照”规章的涵义及规章的类别
“参照”规章: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对规章的有条件适用,即对合法的规章可直接予以适用;对不合法(包括不符合法的原则、精神)的规章,法院可灵活处理。
“参照”规章的类别有: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
※
16、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7、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行为主体合法。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应通过一定会议做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相应会议由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由法定票数通过;
2、行为内容合法。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
3、行为程序合法。行为符合法定方式;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行为符合法定时限
18、简述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答:行政复议申请有条件有: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复议范围和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9、行政行为有什么法律效力?
1、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2、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行政行为实施后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主体本身费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撤销或废止。
3、行政行为的拘束力:行政行为生效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所有个人、组织都要受该行为的约束,履行该行为确定的义务,不得作出与该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有关要求的行为。
4、行政行为的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行政复议有哪些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①合法原则 ②公开原则 ③公正原则 ④及时裁决原则 ⑤便民原则 ⑥一级复议原则 ⑦书面复议原则
21、行政诉讼法以列举方式规定了哪些可诉性行为?
1、行政处罚行为;
2、行政强制措施;
3、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
4、颁发证照行为;
5、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的行为;
6、发放抚恤金的行为;
7、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22、简述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答: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2、协助公务的义务;
3、维护公益的义务;
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6、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23、简述行政补偿的适用范围
答:行政补偿的适用范围:
1、政府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造成个别或一部分人特定损失的,国家应予补偿;
2、国家合法采取的强制性行为;
3、公务合作者遭受损害,国家应予补偿;
4、因无过错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害,国家应承担补偿责任;
5、其他间接行为所致损害。
24、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服务性(决定其无偿性)。
2、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不能违反和超越法律。
3、裁量性。行政行为在法律范围内通常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4、单方性。行政行为只要在行政组织法或特定法律、法规所授权范围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而无需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和征得相对人的同意。
5、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如遇到障碍,可运用行政强制措施排除。
25、简述行政公开原则的内容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
4、行政信息、情报公开。
26、简述行政裁决的特征
行政裁决的特征:
1、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是民事性质的且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这是行政裁决的前提
2、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
3、行政裁决程序通常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以协商或调解为前置;
4、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5、行政裁决具有不可变更力
27、简述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事项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是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4、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三、论述题
1、试述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其主要要求包括: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
4、行政信息和情报公开
2、试述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
2、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
3、平等原则与先申请主义和通知利害关系人的原则
4、均衡、比例、适度和责任的原则
5、效率与时限原则
6、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诚信的原则
7、合理收费原则
※
3、试述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①合法原则 ②公开原则 ③公正原则 ④及时裁决原则 ⑤便民原则 ⑥一级复议原则 ⑦书面复议原则
4、试述行政诉讼一审判决中撤销判决的适用条件
撤销判决是司法机关纠正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最有效手段,集中体现着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制约。适用撤销判决的一般的或概括的条件是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律,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表现,《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款将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要证据不足;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③违反法定程序;④超越职权;⑤滥用职权。
※
5、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1)行政法治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违反法律,超越法律活动,即要承担法律责任。(2)行政合理原则,这一原则主要由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构成。(3)行政公正原则,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背景的行政相对人。
(4)行政公开原则,其主要要求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行政信息和情报公开等。
(5)行政效率原则,其涵义是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提高效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6、试述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概念、适用条件和步骤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指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有法定依据
3、较少数额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简易程序的步骤:
1、标明身份
2、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
3、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4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
5、备案
7、试述行政赔偿的范围 对侵犯人身权的赔偿:
1、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2、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
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
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行为;
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对侵犯财产权的赔偿:
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行为;
2、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务、摊牌费用的行为;
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8、试述行政法治原则
1、依法行政。政府的一切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拘束。
2、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对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授权控制和程序控制)和事后控制(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
3、政府对违法、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是区别法治政府和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4、保护人权、维护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9、试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该行为要具备什么要件才是合法的行政行为,不致被撤销或宣布无效。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行为主体合法。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应通过一定会议做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相应会议由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由法定票数通过;
2、行为内容合法。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
3、行为程序合法。行为符合法定方式;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行为符合法定时限
第五篇:旅游地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旅游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者行为: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需要,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购买旅游产品外出旅游的行为。
2、旅游决策: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动机和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3、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4、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资源特色、价值及开发潜力和条件的评判和鉴定,以确认旅游地资源的品味、级别及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核心-边缘理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所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核心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能产生和引发众多创新,而它周围的地域则组成了边缘地区,边缘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地区,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地区。)
6、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以旅游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的多媒体信息系统。
7、一般体验性评价:根据旅游者的亲身体验,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如问卷或统计旅游资源在常见媒体的出现频率等方式来确定某区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
8、旅游景观尺度:旅游景观区域的空间范围,景观单元的识别程度,成景作用发展过程的时间域及旅游景观的层次性。
9、旅游地意象:是个体或群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印象及产生的意义。
10、旅游景观健康:在人类的积极干预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至于导致被开发利用的旅游景观在维持其自身稳定结构与正常功能时发生紊乱;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旅游景观的演变与发展不会影响或损害到邻近旅游景观及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序、健康及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1、旅游行为产生的过程?
①旅游需求 ②旅游动机 ③旅游决策 ④旅游空间行为 等多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2、休闲、旅游及游憩之间的关系?
游憩: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较近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
旅游:离开熟悉的环境(居住地和工作地)而进行的活动,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是益智,可以是消遣,也可以是愉悦身心。可以认为旅游是游憩的一种方式,旅游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而“休闲”与“游憩”在基本内涵相似,两者有时很难区分。而游憩活动更倾向于户外的活动,更着重于放松心情的功能。
对三者进行辨析:①在空间上,游憩不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主要在户外距离居所一定距离的场所开展;而休闲则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可同时在室内和户外开展;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②在时间上,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指不过夜(即不超过 24 小时)的娱乐活动;而旅游多是指人们在目的地过夜的休闲行为。③在目的上,游憩、旅游、休闲活动都是以获得愉悦而不是经济报酬为目的。
3、旅游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部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致,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的实质正是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所遗留的印记,这个印记很显然亦会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而最终形成风格各异的旅游文化区。
当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地理环境本身的环境容量又启示我们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树立好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以免人为因素对环境干预过度,从而给当地文化带来灾难,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地域旅游文化的形成因素虽然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本前提,但不仅仅是限于地理环境要素,实际情形是异常复杂的。
4、名山类或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①为遍在性旅游资源 ②共性、个性皆强 ③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影响因素:旅游地的级别、功能、可达性。
特点:①属于非遍在性资源 ②分布相对较集中 ③共性大而独特性小 ④重游率不高 影响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可进入性。
5、旅游市场形成的条件?
①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状况 ②旅游供求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前景 ③旅游供求市场的人文地缘关系 ④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开发水平⑤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
6、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体系?
(1)基本容量:a旅游感知容量 b旅游资源容量 c旅游生态容量 d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e旅游社会容量
(2)非基本容量:a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b既有容量和期望容量c旅游时空容量
7、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程序?
方法:①文献资料法 ②野外调查法 ③现代科技分析法 ④询问调查法
程序:①准备阶段 ②野外调查阶段:普查、重点考察、专业性调查 ③室内整理阶段
8、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异同点?
共同点:核心是旅游吸引力。
不同点:概念定义的侧重点不同。旅游资源是从资源学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主要强调其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可能性和价值,即其开发利用后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而旅游景观是从景观学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更注重其作为景观系统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景观系统,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另外,由于旅游景观是从景观科学中发展而来的,因而注重对景观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通过时空格局的动态变化增加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增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9、乡村休闲旅游类型、模式?
类型:①乡村田园景观 ②乡村聚落景观 ③乡村建筑景观 ④乡村民俗景观
模式:①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②自驾车休闲旅游模式 ③民俗风情体验休闲模式
10、城市休闲旅游空间、旅游人群分布?
城市休闲旅游空间:①城市绿地 ②城市广场 ③城市游憩商业区 ④滨水地带
城市休闲旅游人群分布:①居民休闲活动空间分布 ②旅游者游览空间分布
11、景观结构基本组成要素有哪些?
组成要素:基质、斑块、廊道及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12、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举例?
新建: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建立新旅游景区、景点或主题公园,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利用:清华、北大等高校校园;通用汽车等大型工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考察旅游新热点。修复或重建:三峡风景区将蓄水后被淹没的一些旅游景点采取异地搬迁重建的方式来开发。
改造: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已有资源进行全部或局部的改造,成为吸引物。提高:利用原有的资源与基础,开发新的旅游活动项目,提高其整体质量和吸引力,达到加强特色,提高效益的目的。
13、书中10个旅游区概述?
①文明渊源——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林海雪原——东北风景名胜旅游区
③山水园林——江南旅游区
④钟灵神秀——长江上中游旅游区
⑤塞外风光——蒙宁草原旅游区
⑥丝绸之路——甘新旅游区
14、旅游地意象要素及其功能?
要素:①路径 ②边界 ③区域 ④节点 ⑤标志物 功能:具有组织城市旅游意象空间的功能。
三、论述题
1、根据
旅游空间知识评析我国主要三个边境休闲旅游?
(1)黑龙江与俄罗斯
地处中俄边境地区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旅游合作方面有着地缘、资源和市场三大优势。其休闲旅游资源大体上分为季节疗养、渔猎采集、冬季旅游、康复疗养和观光五大类。黑龙江目前推出的边缘休闲旅游项目有异国文化游、修学游、健身游、探险游和寒温带农业观光游等。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各大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沿边口岸为通道的边境旅游发展格局。全省相继有18个旅游口岸开通了27条边境旅游线路,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对俄边境旅游网络,成为国内备受瞩目的对俄边境旅游的热点省份。
黑龙江与俄罗斯有鲜明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双方互补性强,两地游客的形象感知差异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自然环境上,黑龙江作为军事边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保留了原始的、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此外,黑龙江还是世界开展冰雪旅游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还有独特的火山地貌和良好的冷泉、温泉疗养条件。在民俗文化上,界江两岸,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建筑等都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的体验也是旅游者关注的对象。两国边疆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畔,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民族风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具有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
(2)辽宁、吉林与朝鲜半岛
辽宁省与朝鲜有着210km的陆界,并通过鸭绿江大桥将两个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域相连的边缘休闲旅游空间。辽宁省的1/3为山地丘陵地带,山岳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浓郁的满汉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吉林省的图们市与朝鲜咸境北道稳城郡隔江相望,这里的休闲旅游资源以朝鲜族民俗文化、建筑和特色食品为主,目前吉林到朝鲜的旅游线路有图们—朝鲜罗津、图们—朝鲜清津—七宝山、图们—朝鲜稳城,以及2008年开通的图们—朝鲜南阳步行游,为中朝重要的特色旅游线。
辽宁与韩国、朝鲜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
A、经济互补
区际内各国经济方面强烈的互补性是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因素。辽宁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关系,而且相互之间的需求都很强,这方面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突出。中国、韩国、朝鲜三国各自⑦奇境幻域——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区 ⑧侨乡海韵——华南热带现代海滨风貌旅游区 ⑨雪域高原——青藏高原旅游区 ⑩海岛风光——港澳台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和各自需求的不同,激起了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强烈愿望。
B、地缘相邻
地理位置相邻,可进入性强是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辽宁与朝鲜半岛整个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位置,是联结亚洲内陆与太平洋及亚欧大陆的桥梁。
C、文化相近
相近的文化背景成为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以华夏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和汉文化圈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化氛围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D、旅游资源互补
辽宁与朝鲜半岛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山岳风光较多,且观赏价值较高,山岳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形成许多旅游名山。另外,辽宁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满汉民俗文化体现得十分深刻。朝鲜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朝鲜旅游基本以生态旅游为主。同时,朝鲜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淳朴,开展了文化古迹游。另外,朝鲜国家历史进程曲折复杂,政治制度较为特殊,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前往。
韩国风景优美且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为旅游者提供相当多的观光场所。韩剧盛行,韩流掀起,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前往。具有现代城市风貌的韩国首都首尔、韩国气息浓郁的民俗村和风景秀丽的韩国山水风光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3)广西、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
广西边境地区背靠西南腹地,面向东南亚旅游热点地区,是中越边贸旅游的主要集散地和我国与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区域内特色性旅游资源丰富,两国边缘休闲旅游十分发达,休闲旅游已成为中越边境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0km。边境地区都开发了不同程度的休闲旅游,并以娱乐、观光休闲、商务旅游等为主。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目前,多以中国公民出境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单向旅游为特色。西南地区的边缘休闲旅游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A、边关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
广西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这块红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B、特殊的地缘和人缘优势
广西、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由
于历史原因,他们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境内外称谓也不尽相同,但同源同祖,语言相通,地域相连,习俗相近,亲如手足。
C、边境旅游和边境商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边境旅游是在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境贸易越活跃,边境旅游就越红火;边境旅游越活跃,边境贸易也越发达。目前,广西、云南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已构成多元化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出跨境投资、技术合作、劳务输出与边境旅游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2、根据旅游系统内部结构和不同阶段发展特征,可把旅游分为三个类型,请分别说明类型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开发重点范围(凝聚、放射、扩散三个类型)?
凝聚:形成过程:旅游活动首先在一些先天资源优势突出、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零散景点产生,通过几个代表性旅游地的开发建设,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为旅游活动提供全部服务。在这少数几个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和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特点:①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范围狭小,系统内部尚未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与区外联系松散 ②节点数目有限,规模较小,景观单调,综合吸引力较低 ③旅游路径系统较为薄弱,旅游流的流向呈单向性 ④客源地市场缺乏稳固性,仅具有近域引向性,且较为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性明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缺乏成熟稳固的产业链
开发重点:以国内旅游为重心,重点开发一两个旅游节点,进一步增强核的极化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使其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放射:形成过程:随着少数几个节点的开发和建设,区域内旅游资源潜力被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规模随之扩大,通道系统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取代旅游接待设施不足的问题而成为制约发展的主导因素。地方政府逐渐将建设重点转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可进入性的改善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使旅游者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对周边地区旅游流的扩散作用也开始显现,依托几个旅游城市,形成几个具有特色的次级旅游区。
特点:①区域内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路径通达度也有较大提升,旅游流呈现双向性,旅游系统开始发育 ②旅行社在组织旅游线路时有了较大的灵活度和选择余地 ③节点的综合吸引力有了较大的增强,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客源地市场,对外来因素影响的敏感度降低,具有全国吸引向性的旅游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④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呈现出以旅游区为核心、以主要交通为轴线的互动体系
开发重点:重点发展国际旅游的战略,通过国际旅游地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市场。次一级旅游地的选择,既要紧邻一级旅游区,又要突出特色,与一级旅游区形成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扩展:形成过程:随着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的成长,旅游节点越来越多,不同性质的旅游区开始出现。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同时,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充分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网络体系。在此影响下,区域进一步向外扩展,旅游业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形成以旅游收入为主导的成熟产业链。各级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次级旅游地依托旅游通道与上一级中心地建立联系,形成更广阔的区域吸引范围。
特点:①使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发挥 ②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
开发重点:发展重点为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开发和创新新的旅游产品,扩大市场范围,促进旅游系统整体发展。
3、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
A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A旅游活动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 ①旅游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②旅游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③旅游活动对水圈的影响
④旅游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B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
①提高绿化比例、美化自然环境
②促进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③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及水环境质量
④保护更多的旅游资源 ②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 ③对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 B旅游活动对人文环境的正面影响 ①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 ②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增进民族认同感 ④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就业、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说明地域文化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对现今有何启示?
自然因素(地貌、气候、自然地理位置)
人文因素(人口迁移、行政区划、社会、经济、文化、教育)
启示:我们在区域旅游开发,特别是区域文化旅游的开发中,要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尊重当
地传统文化风俗,实现旅游目的地社会的真正和谐。同时对一地的旅游开发在文化上要作一个定位,做到符合当地历史发展的 整体风貌,打好文化这张牌。而另一方面,旅游管理者也要认真地去关注和了解其客源群体,努力兼顾他们在文化上的不同,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感受等因素,从而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作为具体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更需要在地域文化上多下功夫。在利用好资源的同时,更需要在开发地域文化特色上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在地域上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特色。
四、材料题
1、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2、旅游文化景观的内容、及文化旅游地开发?
内容:①自然景观 ②聚落景观 ③宗教景观 ④种族与人口 ⑤农业与工业景观 ⑥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景观
开发思路:①文化理念定位要准,要有特色 ②用思维来策划旅游 ③借文化方法来开发旅游 ④用文化手段提升旅游形象 ⑤以文化因子促进旅游持续发展 ⑥以文化带动旅游
五、计算题
1、旅游(资源)容量
C=T/T0*A/A02、计算旅游区日旅游环境容量
①面积法:C=D*C0
②卡口法:C=B*Q
③线路法:完全游道的日容量 C=A*D/B不完全游道的日容量 C=(A/(B+B*E/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