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银行学整理
简答
一、《比尔条例》基本内容
1.规定英格兰银行为国家发行银行,2.其他银行不得增发钞票;
3.规定英格兰银行自1844年8月31日起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
4.英格兰银行的发行限额为1400万英镑,这部分信用无需黄金准备,且白银比例不得超过1/4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有哪些?
1、信用货币发行问题(统—货币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稳定金融的需要)
4、金融监管问题(稳定经济的需要)
5.向政府融资问题
三、托宾q理论
托宾q:是指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总产出↑
Q和投资支出、普通股票价格都呈正相关:
1.当Q<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也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2.当Q>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3.当Q=1时,企业投资和资本成本达到动态(边际)均衡.四、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两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何不同?
1.凯恩斯学派支持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他们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然后再由支出影响投资,最终作用与总收入。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带来产出的改变,但在长期,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论述
试论述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哪些因素会影响货币的供给量?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即存款货币银行系统。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现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二、影响因素
1.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被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4)其他项目(净额)。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所谓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3.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等特殊因素。
中央银行运用三大法宝如何对货币量进行调控?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作用过程: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响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
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
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2.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作用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局限性: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3.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作用过程: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
效果:①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局限性: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第二篇:中央银行学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需要
2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3银行支付保证能力的需要
4政府融资的需要
5监管金融业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一)单一制:1一元制2二元制
(二)复合式
(三)准中央银行制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1按经济区域设置的分支机构;2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3按经济区域兼顾行政区域 中国人民银行的体制与组织结构:
1体制:1984年以前是复合式的中央银行;以后是一元制的中央银行
2全部资本归国家出资,由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职能委员会、以经济区划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的分支结构。
中央银行的职能:
1传统的方法: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最后贷款人、组织全国的清算)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提供信用支持、管理外汇和黄金准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法规;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2业务活动的性质:服务职能;调节职能;管理职能
央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意义:
1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2通货稳定的基本条件;3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4政府收取铸币税的重要途径
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基本职责:
1根据国家经济需要掌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
2掌握货币发行准备,控制信贷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职能新发展:
1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的职能:央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全国货币、信用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节以影响好干预国家宏观经济,实现预期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职能。
2维护金融稳定是央行重要职能:央行作为全国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为了维护全国金融系统的稳定,防止金融混乱岁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设置、业务活动和经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管制。
3反洗钱、管理信贷证信业
影响央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1法律地位;2隶属关系;3人事制度;4财务独立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之间的关系:
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发行原则;
2弹性原则货币:发行应该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3信用保证原则:货币发行应该要建立一定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以使其货币发行有一定的黄金或者有价证券作为担保.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1存款原则特殊性,强制2存款动机特殊性,职能3存款对象特殊性4存款当事人关系,管理与经济利益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类别,金融机构的类型、规模、经营环境)
2规定可以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
3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数量:即日平均余额法、旬末余额法、月末余额法基期:当期准备金账户制 前期准备金账户制)
中央银行债券与商业银行债券比较:
再贴现业务的作用:
1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最终影响到一国货币供给.2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2告示效应(降低,扩张性)
4产业信贷政策的重要工具(区别再贴现率调结构)
中央银行贷款的特点:
1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2不以盈利为目的;3不直接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发放.再贷款业务与再贴现业务的区别:
1业务范畴不同(抵押信用担保)2利息给付方式不同 3贷款回收方式不同 4安全性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比较: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与再贷款的区别:
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2收益来源不同
3经济金融环境要求不同
央行储备资产的作用:1调节国际收支;
2稳定币值;3稳定汇率
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
1按经营主体划分:中央银行拥有并经营的清算系统;私营清算系统、商业银行拥有并经营的清算系统。
2清算金额划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
3支付清算系统的区域分类:境内支付系统,国际性支付系统。
中央银行支付和清算的风险:
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系统风险
4法律风险5非法风险6操作风险
中央银行会计的职能:
1反映职能2监督职能3管理职能4分析职能
央行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
1货币统计;2信贷收支统计;3金融市场统计4保险统计5对外金融统计 6资金流量 经济统计调查:
1工业景气统计调查 2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 3物价统计调查 4银行家问卷调查 央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1金融分析(基础货币分析;货币供应量分析;信贷收支分析;居民储蓄存款分析)
2经济分析(工业生产形势分析;农业生产形势分析;投资分析;消费需求分析;市场和物价分析;国际收支分析)
货币政策的特征:
1宏观的经济政策,以总量调节为主;
2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采用经济、法律的手法
3需求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4货币政策的目标具有长期性,采用的具体措施具有短期性、时效性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最终目标:一国货币政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操作目标:接近货币政策目标的金融变量,具体包括: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利率 3中介目标:具体包括: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
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三者与宏观经济的联系逐渐加强,受央行控制逐渐减弱,三者有机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又将会带来物价的上涨。而如果要稳定物价,势必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减少政府开支,这样又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不利于就业的增加。
2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两者是统一的。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效需求,是物价稳定的物质保证。到那时一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是常常会采用扩张信用、刺激投资的手段,导致物价上涨。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时候,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降低利率,反而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当国际收支顺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是国家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
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提高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使排挤工人
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时在未充分就业的时候发生,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会以国际收支平衡为代价
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带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本国的出口增长若不足以抵消这部分总需求,便会引起贸易逆差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的变量:货币供给量,贷款量,利率,汇率。
操作目标分析:P136
第十章:
金融监管的要素:
1主体:政府、政府授予权利的金融机构、各种民间自律性组织
2对象: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3目标:安全性、效率性、公平性。
4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
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
1公共利益理论(监管是政府虽公众要求纠正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目的是:促进市场竞争、防止市场失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安全优先的金融监管论
3效率优先的市场监管论
4监管的辩证法
5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整个金融体系为监管对象,整体上把握系统风险的监管方式。目标是:1提高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能力
2实施逆经济周期调节,减轻金融周期的波动。
巴塞尔协议:全称: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监管的协定。
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杠杆率设置为风险资本要求补充措施;流动性监管作用提升;风险衡量模型的补充与改进。
2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水平以及监管范围、激励机制完善。
3市场约束:对于资本质量、流动性风险状况、证券化表外风险暴露的信息披露。金融危机的分类:P242
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1金融危机会影响汇率制度的形成和演变;2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会显著下滑;3金融危机会导致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对外出口下降;2全球性的通胀;3加大了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进一步对经济构成深层冲击。
第三篇:中央银行学复习材料
1.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存款有何不同?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而商业银行是为了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只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特定部门的存款,而商业银行直接吸收社会个人、工商企业的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除经济关系之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商业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只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
(1)垄断发行原则。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还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政府完全得到发行钞票的经济利益。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否则将会出现通货不稳,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以至引起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动荡。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经济萎缩,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经济混乱。
3、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的目的和作用与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有何不同?
中央银行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债券,其特殊性表现在期限较短,具有可控性,抗干扰性和预防性,也是为了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债券的发行是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其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时则体现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债券的发行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买进已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债券往往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第四篇: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资料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答: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集中他们的准备金,为它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表现在:
1.集中存款准备金,首先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其次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最后是增强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最后贷款人,通常采用再贴现和抵押贷款两种形式。目的是,首先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使,提供贷款,防止挤兑以及信用危机;其次增加金融机构短期头寸的调剂渠道;最后调节银行信用和货币供应。
3.票据交换和清算。
二、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仅有一家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权利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一种是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数个国家组建一家联合中央银行;另一种是联合建立跨国中央银行的各国本来就建立了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哪些?
答: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适当的解释,下同)
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
3.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5.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四、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答:1.存款的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2.存款动机的非盈利性(为了调控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监管管理金融机构的运作,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目地)3.存款对象的特定性
4.与存款当事人的关系的特殊性
五、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答:1.垄断发行原则(是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
2.要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金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3.要有一定的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类型?
答:1.现金准备发行制(是指货币的发行必须以100%的包括黄金、外汇等在内的现金作准备)
2.证券保证准备制(是指货币发行须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债、短期商业票据等作为发行准备)
3.弹性比例制(是指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准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4.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是指在货币的发行限额内,可全部用规定证券作为发行准备,但超过限额的发行,必须以十足的现金作为发行准备)
5.比例准备制度(是指规定在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有价证券各占一定比重)
七、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答:相同:1.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就对货币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3.就其融资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扩大资产,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融资效果都是相同的。
不同处: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适当的解释,下同)
2.收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3.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4.信用的依据不同
八、简述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
答:1.V形结构,付款行首先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完成资金汇划后,再将完整的支付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1图)
2.Y形结构,看做是V形结构的改进,它在V形结构的基础上又在支付信息的传递流程中加入了中央处理器这个环节。中央银行在得到付款行的信息后,需要确认付款行账户上有无足够的资金用于清算。如果充足,则马上进行清算;如果不足,则将其置于排队状态,直至其资金足够时再进行清算。当清算完成后,中央银行将已经清算的信息传回中央处理器,再由中央处理器把完整的信息发送给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2图)
3.L形结构,付款行向中央银行传递完整的支付信息,中央银行核实付款账户上的资金并且作出清算或排队等决定后,向付款行传回信息,再由付款行将其传至收款行。(见课本107页6-3图)
4.T形结构,付款行同时向中央银行和收款行传递支付信息,收款行先收到未经清算的信息,其后才可能收到中央银行发送的证实信息。(见课本107页6-4图)
九、货币政策的内容与特征是什么?
答:内容: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
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并通过逐级传递关系,由相应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实现最终目标。
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适当的解释,下同)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4.货币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十、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
答:1.“相机”抉择法,在调节经济时,货币政策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的取向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究竟采取何种货币政策目标以及不同政策目标之间怎么搭配,应该以相机抉择为上。
2.“逆经济风向”抉择法,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时期,把刺激经济增长、维持充分就要作为主要目标;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把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主要目标。为实现目标一种方法是扩大信用规模,一种方法是缩小信用规模。其优点是可以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这两种方法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中央银行只能根据不同经济时期的特征,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
3.“简单规则”抉择法,主张不以主观判断为准,而是按一套既定的简单规则来行事。比如,保持一种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比选择其他方法来执行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4.“临界点”抉择法,理论依据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值关系。这种观点主张根据社会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安全区,在安全区,政府不必采取任何措施,若超过安全区界限,则政府需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菲利普斯曲线逼近安全区内。论述题:
一、请你谈谈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认识? 答: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1.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只能保持在政府或国家权利机构的制约和影响下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地位。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
独立性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体系中的职责范围;二是中央银行在行使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1.中央银行享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2中央银行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3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而应该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和政府的监督下,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因为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2.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门,它不可能超过所隶属的整体。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4.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4为什么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必要?
中央银行是社会公共权力机构,它的活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日趋深化,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促进本国经济整体实现社会社会公共目标,必须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其工作的特殊专业性和重要性要求法律授权,从而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防止政府滥用职权。
二、请你谈谈对中央银行的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认识?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特点是对总量而不具体针对各种资金的特殊用途进行调节和控制。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措施。
优点:1.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2.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
3.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不足: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3.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竞争基础的不平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现金管理和财务计划。
6.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带有很强的宣示效应,不利于金融稳定,出现了固定化倾向。2.再贴现政策
含义: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优点:中央银行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这样做既可以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又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另为,再贴现政策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发生变化,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不足: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
2.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3.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取向。
4.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5.再贴现率政策受到银行对利率的预期的影响。
6.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3.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时机、规模和方向以及实施的步骤都比较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
2.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中,操作规模的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
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
4.公开市场业务的“宣示效应”较弱。
5.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6.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
不足:1.公开市场业务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宣示效应较弱。
2.公开市场业务要产生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
3.国内外资本的流动、国际收支变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仍然可能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
5.公开市场操作受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公开市场业务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在创作信用方面的职能将逐步萎缩。
第五篇:中央银行学 简答和论述
1.简述中央银行的业务。(1)主要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其中银行性业务又包括清算业务、资产负债业务、清理国库业务。管理性业务包括存款准备金管理 ;货币流通管理 ;货币市场监管 ;黄金、外汇管理 ;征信管理 ;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 ;金融统计业务 ;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 ;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2)资产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证券、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黄金、外汇业务。2 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 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简述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的综合安排。(2)支付清算体系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制度。(3)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清算机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等。(4)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5)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实施范围与标准等的规定与安排。4.以我国为例,简要分析中央银行票据的作用和局限性。(1)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弥补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不足
(2)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3)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局限性:(1)发行央行票据的收益过度受制于美国国债利率(2)冲销作用逐渐减弱(3).会对国债产生替代效应,提高国债发行成本5.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原则(1)首先,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其次,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以下原则。(2)1.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 3.流动性4.公开性5.主动性和独立性6.如何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流通量。要保障货币的经济发行应做到(1)遵循货币发行原则:垄断发行的原则、经济发行的原则、信用保证的原则、弹性原则(2)实施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现金准备发行制、证券保证准备制、现金弹性比例制度、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比例准备制。(3)规定有发行准备金包括有现金准备
和证劵准备为什么中央银行要参与或监督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的综合安排。(2)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负有监督责任、运行责任、政策责任。(3)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款项,通过其在中央银行账户进行划转结算(4)中央银行通过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掌握全社会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5)支付系统因技术故障或遭遇突发事件而中断时,会对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实施产生冲击和干扰
7、从金融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9..描述货币政策基本框架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渐进式层次组成。(1)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工具来影响操作目标如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从而影响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最后达到实现最终目标的目的。(3)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10.简述中央银行业务的特点。(1)开展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2)业务操作的重点是调控货币供给量(3)业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而非个人(4)业务操作平台是金融市场
11、简述货币政策影响投资支出的具体渠道。投资支出渠道 ①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M i I Y ② 托宾的q理论 货币政策将通过股票价格的影响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 当q<1时,即企业市价小于企业重置成本,经营者将倾向也通过收购来建立企业实现企业扩张.厂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因此投资支出便降低.当q>1时,弃旧置新.企业市价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企业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M Ps(股票价格) q I Y ③信贷渠道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M 贷款 I Y ④非对称信息效应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递过程。M PS(股票价格) 企业资产净值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 I Y
12、简析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是:(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中央银行收回贷款(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3)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之处:(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证劵买卖强,贷款弱(2)业务收益方式不同。证劵买卖为利息和买卖差价,贷款为利息(3)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劵买卖要求高,贷款要求低13.中央银行如何利用其存款业务发挥其职能的?.(1)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2)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3)中央银行集中必要资金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4)便于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5)通过存款账户掌握了解和监督金融业的资金运动。14 利用AD-AS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2)AS不动,当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AD右移,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都上升,但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而通胀水平却逐步加剧。(3)反之,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AD左移,随着货币供给减少,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下下降。开始时经济增长下降速度低于通胀下降速度,但随着货币供给进一步减少,经济衰退速度会变快,而通胀水平下降幅度减少。
15、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1)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16 金融危机情况下,如何利用再贴现和再贷款进行流动性管理(1)多重贴现窗口和差别利率政策(2)扩大了合格证券的范围(扩大了抵押品的种类和降低抵押品的信用等级要求)(3)延长融资期限(4)扩大了合格金融机构范围。1 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及金融创新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1)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以及外部时滞:包括微观决策时滞及作用时滞(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①金融创新减弱了对货币的需求,使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使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降低,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金融创新通过资产价格影响货币需求。(3)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放大了货币乘数,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2、论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有关内容。(1)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独立性。(2)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避免货币政策受到一国政治周期的影响。(3)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就是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①垄断货币发行权 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垄断发行、自主发行、经济发行),以维持币值稳定。②保持政治上的独立人事自主权,不受政府政治周期的干扰,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③拥有操作上的自主性 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目标;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经济上的独立性。
3、论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基本框架: M→i→I→E→Y(2)具体思路:货币供给量(M)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i)的变动,利率又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引起总支出(E)的变化,最终对总产出(Y)产生影响。(3)希克斯的IS-LM 模型
4、结合实际,谈谈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微观主体预期 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对 策,货币 当 局 的 政 策 可 能 归 于 无 效(。
3)货币流通速度 指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的名义总产出之间的联系金融创新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速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 难以 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 难 以达到 预 期的效果。(4)经济体制安排、信息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周期等(6)其他(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此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