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与认识(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认识
语文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的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目标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教程中,应种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和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材的美好种子。
一、用壮美的山河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地大渊博,幅员辽阔,神奇壮丽的山川景色美不胜收,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描写祖国山川景色的散文、诗歌有相当的篇幅,这类文章有郦道远的《三峡》,姚鼐的《登泰山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等。咏叹祖国壮丽河山的王维《山居秋瞑》,韦应物的《西滁涧》,梅尧臣的《题破山来禅院》等。在进行此类课文教学时,教 师不仅要让国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景物描写之外的更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对祖国的锦秀山川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如郦道元的《三峡》是历来为世人称道的山水名篇,他笔下的三峡具有自然之美是令人神往的。在教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峡的自然美,通过播放有关的三峡风光的图片,录相,先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的景点,三峡的文化,三峡的传说,三峡的诗歌,三峡的特产,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古人笔下的三峡与自己看到“三峡”的不同。
2、感悟三峡的智慧之美,课前同学四人一组,共同组成“三峡工程记者采访团”上网漫游三峡工程,感受人类在改造自己的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智慧与训巩才能。把访问、调查的结果按主题写成短文,共同感受三峡工程所焕发出来的人类智慧之美。
3、畅想三峡的想像之美,以“我心中的未来三峡”为话题,充分发挥想像,把自己的想像的三峡用语言描述出来,通上述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盼具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 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灭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委婉„„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伟大精神和人格力量所在,使学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里共鸣,如此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如读《沁园春·长沙》,我们应让学生领略湘江秋色,读《海燕》,我们应让学欣赏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读《荷塘月色》应学生体味清幽静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谥的荷花,学生长期在这种艺术的氛围是熏陶,其情感怎能会不变得丰富而高雅。
再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景》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西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救国之情、《一面》中的战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报国之情„„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我们应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泌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三、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铸就学生良好品质 中华民族拥有几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位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传统的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美德相融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在21世纪发扬光大,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学语文课本中几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传统养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如魏巍《谁是我最可爱的人》,一篇歌颂中国志愿军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不但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更要用这种感情来净化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这篇文章中,志愿军杀敌场面的惨壮,救人时的舍己,及思想境界之高,我们将如何学习呢?面对国耻家恨时,你是否也会为祖国挺身而出尼?面对外国列强的挑衅,身为华夏子孙的你,将怎样尽自己的力量呢?不失时机提一些激发情绪的问题,诱发学生美好情感。
《苏州园林》,也是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灿,历史上曾有光辉的篇章。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列强的入侵,祖国失了应有的光华,许多学生对此悲观失望,将希望寄托于出国留学、去发达的城市,这种索洋媚外贪图安逸的思想当然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祖国的繁荣富强。学习《苏州园林》,我让学生自己积累全国各名胜古迹照片,在展览 的时候,让学生在旁侧注批,写下感受。学生在参观各地风光之后,对祖国大好河山,中华悠久文化历史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的进行爱国教育。
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除立足教材外,还应向学生大力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此作品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滋润、陶冶他们的心灵,更能让学生吸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感情投入的时机,例如,我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对海伦无比崇敬的情感,为整堂课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再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海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莎利老师的奉献的感悟便水到集成地深入到心田。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
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金的《灯》,如果脱离开写作的时代背景,用《灯》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它的象征意义也是奏效的,这也是《灯》历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样脱离开了它的写作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在走廊里“窒闷”,而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就能让他浮想联翩,甚至终于让他摆脱掉了什么,他又“微笑”了,得到了解脱。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巴金在那一年肯定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呢!„„凡此种种都为讲解《灯》的象征意义蓄了很好的势,这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了巴金式知识分子的苦闷,并最终为巴金的巧妙构思所折服了。这样的德育渗透不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方法之外,教师还能够在学生的朗诵、理解名句、拓展课后的一些环节当中进行拓展,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
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第四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 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第五篇:德育渗透论文(范文)
浅谈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倡“文以载道”,重视文与道的相统一。这说的是,文章是语言文字和它所传达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鉴赏一篇文章不仅可以从修辞表达等形式上出发,在主题思想及其蕴含的寓意上也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诸多的名篇,他们如一座巨大的宝藏,不仅外表美丽,其内在价值更是无法估量。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格是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超过其他学科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语文的学科的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使学生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可塑性强,有崇拜英雄,善于模仿的特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在笔者经历了一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后,对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有了浅显的认知,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年级阶段,有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识字写字教学等等,每种类型的教学都有其独特的德育渗透内容,而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其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一、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一年级学习的整个过程。但是汉语拼音的教学大多较为枯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发音的技巧外,要重视其中的德育,这么一来能够使得拼音教学富有一定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jqx和 “ü”相拼,“ü”上面的两点要省略的规则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小ü要到jqx家里做客,但是一开始jqx都不让它进家门,它很苦恼,问了j才知道,原来它戴上了帽子,很不礼貌,大家都不想和它玩耍。于是它就脱掉了帽子拜访他们,jqx就很开心的和它认识了,他们手牵手成为了好朋友。接着大家一起归纳了一个口诀:“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摘帽”。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有礼貌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编造儿歌等方式,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点,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吴延德提到:“语文德育方法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与作文教学中。”这强调了阅读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篇精美文章,他们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等,这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挖掘,适时适地的利用恰当手段,给予渗透,使学生获得精神的启迪。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选择好进行渗透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
1、反复咀嚼文本,挖掘德育点
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钻研教材,确定每一课的教育内容。因为德育的范围非常
广泛,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把握,找出渗透的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确保渗透方向的正确性。比如《自己去吧》一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强思想;《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渗透契机。
2、重视朗读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
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理解,体现在他们的朗读中。一旦朗读得到位,说明他们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掌握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从而使其受到情感的渲染,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主题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使其精神得到了升华。如在教《两只鸟蛋》中,可以通过提问“当你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来使学生走入情境,挖掘出学生的善良本性,让学生通过朗读指导这一环节,感受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
3、有效利用电教手段,强化情境渲染
电教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若使用得好,能够突破语言的限制,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的内容,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景色,让学生获得直接的观感,感受江南之美。这时候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识字写字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识字写字环节中,可以渗透美学以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而这在目前电脑普及,打字代替写字的年代里,是很有必要给予重视的。
小学生记忆力强,认字速度快。结合这一点,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生活中识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通过加一加变魔术(如,日加一笔变成目,目加一笔变成自)等游戏,培养学生对祖国神奇的汉字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范写或者书写作业的反馈时,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之美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写字指导时,将字形和做人的道理等联系起来。如在教“林”字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一个“木”字的撇变成点。同时通过书写,让孩子知道,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有一部分它们顾全大局,有谦让的精神,互相协作,自己主动的发生了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字。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四、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讲到“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仅可以从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而且在修改作文的时候,也能够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或者思想。同时,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是对作文主题内容的积极性的一次强调。因此,在作文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看图写话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1、重视观图、说图环节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领悟图意是非常关键的。在指导看图的过程中,学生将图片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就是学生对图片所表达的寓意的一种强调哦。比如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看图说话中受到“知错就改”的教育。
2、做好图片选材工作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图片的选材上用心。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的出现,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教育,是健全其人格的好方法。在平时训练中,出现“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图意,不知不觉渗透乐于助人的精神。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是教知识,更在育人,教与书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途径和方式有许多,这需要教师们用心的去发现,认真地实践,使语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