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初探范文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经常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老师们说起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总是非常感慨侃侃而谈:孩子们经常到社会、到野外去,会遇到各种困难,诸如自带饮水食品、行李工具,负重出行,长途跋涉越岭登山,有时粮水不继还要受渴挨饿,但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从中磨练了学生意志,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内野外进行科技活动,需要合作完成,上岭下坡相互扶助,增强了他们集体观念,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得到发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与人交际、口头表达能力。某小学参加各种科技小组的学生几乎占到全校学生的一半,他们经常要走出校园,到野外奔波,在街头巷尾宣传,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与人交际的机会,上至科学家、市、区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会见,着实见过些世面,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某一矿区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小学组织师生实地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反映给矿领导,引起高度重视,不久修建了该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垃圾站,有效地改变了该地的环保卫生状况。北京的珠穆朗玛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青堂瓦舍,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废弃物品生活垃圾却往外河滩一推,顺着马路牙子倒了下去,久而久之,109国道南侧垃圾堆积如山,再加上旅游线路的开辟,更使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甚一日雪上加霜。清水镇是北京的西大门,又是灵山旅游区、百花山旅游区、龙门涧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咽喉要塞,脏、乱、差的环境既有碍观瞻,又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清水中小学学生和清水人民一起,团结奋战,终于清除了109国道一侧的垃圾山,再现了该地山青水秀旖旎风光的本来面目。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访问了某个北京市五好文明家庭,这一家子人老少三代五口,82岁的姥姥,一双已成人的儿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非常注意早期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四岁的时候,已经能识一千多字,五岁半插班上二年级,1982年“六一”前夕他们被评为北京市“四好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又适时提出“每个家庭成员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现在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学业有成,这一家子人相互体谅彼此和睦,家庭气氛融洽祥和,在家里逐渐形成了亲情洋溢相互关心的氛围,这一点可谓弥足珍贵,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一旦家庭亲情这道钢铁的长城形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便是莫大之幸,对于教育子女来讲那是莫大之福了!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德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为德育活动课提供了一个载体,其中体现出来的编写思路和设计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
(一)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一堂德育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三)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堂德育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之后向世界开放的力度会更大,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六)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七)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八)乡土性原则。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师生共同立足的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德育活动课还是个新事物,确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待于各位同道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
第二篇:德育实践活动课
《感恩父母—珍惜拥有》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初中学生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处于懂事和未懂事之间,他们个性强,敏感,脆弱,逆反心理也特别强,不能吃苦,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还嫌父母唠叨,再加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更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和不关心他人、自私的品质。甚至有的同学自己的事情不做,还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乱发脾气,不顾及家长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伤心。针对此现象,我班决定以《感恩父母—珍惜拥有》为主题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唤起他们感恩的心,从而知道珍惜拥有。
二.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和操劳,深入体会父母之爱,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
2.让学生理解、关心、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3.引导学生由“感恩父母”到“珍惜拥有”的思想意识转变,让学生学会感恩,知道珍惜。
4.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5.加强学生与家长的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
三.活动准备
1.初步构思设计,确定主题。
2.学生准备道具,收集相关材料,确定节目,竞选主持人。
3.编排节目,布置黑板。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班主任导言
当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母亲聆听了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当我们刚会咿哑学语时,说的最多的词是“爸爸”“妈妈”;而当我们刚要蹒跚学步时,又是我们的父母亲,牵着我们的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无不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和辛酸。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便是《感恩父母—珍惜拥有》,有请主持人。主持人语:
(女):是谁给了我们这美妙的生命
(男):是谁给了我们这美好的世界
(女):是谁用那辛勤的汗水把我们哺育
(男):是谁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们养大
(合):是我们的父母
(女):曾经,幼小的我不懂得母亲的叹息
(男):曾经,调皮的我让父亲泪花闪落
(女):也曾经,当我心情压抑时,母亲给我以慰籍
(男):当我孤苦无助时,父亲给我以力量
(合):今天,我们终于懂得,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我们的血液里激荡着他们的誓言。亲爱的父亲,母亲,听一听我们心灵深处的独白吧
(女):请听演讲《谢谢您的爱》
演讲《谢谢您的爱》
(二).调查反馈
(男):上周我们布置了任务,利用周末的时间详细观察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的一天,并记录下来。谁来说一下。
生(甲):我平时在学校住,周六周日回家,很少注意妈妈一天在干什么。上周六我记录了妈妈的一天:早上4:30就起床准备早饭,还要准备猪食;5:30左右叫醒我吃饭,然后喂猪,6 点钟下地干活,12点回家做饭,吃饭,喂猪。1点钟到6点钟,一直在地里干活。6点到8点做饭,喂猪,吃饭。然后还要洗衣服,差不多9点了妈妈才忙活完。我从来没想过妈妈一天这么辛苦。
(同学纷纷叙述了自己爸爸妈妈详细的一天)
(男):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凡而又坚毅的父母亲,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支撑家庭,去供养孩子上学,不怕苦,不言累,把泪水个人吞尽,而做为孩子的我们,却常常爱慕虚荣,不但不感激父母,甚至嫌弃父母,请看小品《妈妈,我对不起您》。
(小品《妈妈,我对不起您》:(1)文中讲述的是一位破脚的母亲,每天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走街串巷,靠收废品供孩子上学。当爱慕虚荣的孩子听说母亲又出去收废品时,一气之下摔门而去。(2)当老师收学费时,虚荣心极强的孩子却谎称自己的母亲明天发工资。恰好此时,母亲送来了学费和一盒刚做好的馄饨,此刻孩子也许有了一点的感动,接着老师又留了一篇作文《母爱》,加之同桌的发自内心的一句羡慕的话:“你妈妈对你真好,没时间还给你送饭,我妈妈就不行。”所有这些使孩子的想法有所转变,(3)孩子放学回家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足勇气打开了家的门,迎接他的是母亲焦急的等待和宽容的爱,至此孩子被这如此纯洁、真挚的母爱所打动。意识到了《妈妈,我对不起您》。)
(有同学在啜泣,有同学在抹眼泪。)
(女):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谁没有一个甜蜜的梦,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为了圆梦,他们把生命燃烧成熊熊烈火,照亮子女的前程;为了圆梦,他们把自己关进炼狱,从而把通向天堂的路铺平。同学们,当你从父母手中一次次接过血汗钱的时候,你是否读懂了父母那粗糙的双手,期待的眼神,劳累的身躯,是否读懂了父母心中那甜美的梦。但是,当得知你在学校荒废学业、大手大脚花着父母血汗钱的时候,梦境被现实撞碎了,老实说,父母尝过多少生活的艰辛,心未曾碎;曾经历过多少人生的坎坷,心未曾碎,因为心中有梦支撑,有你存在。而当你令父母失望的时候,当梦变成幻影,你是否能够理解一颗破碎的心那深深的痛。
(播放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
(三)看材料,谈体会
(女):获得父母的爱,却从没想到回报,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享受父母的爱,却从不想到反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请看下面我们统计的数字:据中新网对家长们的粗略调查发现,约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的甚至无法沟通,有六成感到子女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据对某中学学生情感状况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爸爸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以上是网上摘录的数据,有报道中考作文中以“爱心”为题的作文,极少学生写到父母对子女的爱。近几年来,不断有家长反映,孩子上了中学就变了样,随便顶撞家长,甚至赌气出走等.好多家长都疑惑不解,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呢 ?为什么渐渐疏远了父母?
(男):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上面材料的看法和体会:
生(甲):我以前就不知道我爸爸,妈妈的年龄和生日,上次老师让填家长基本情况表,我才知道的。而每年我过生时,爸爸妈妈都给我买生日礼物,还带我去吃最爱吃的东西,我总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从没想过给父母过生日。以后我也会我为爸爸妈妈过生日。生(乙):我自从上中学后,很少跟爸爸妈妈沟通,他们问我学校的事,我特烦,生(丙):母亲每天写作业前总唠叨:认真点,用心写,天天一套,不变样,很烦人。生(丁):我也是,每天上学前,妈妈总爱重复: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别和同学吵架。我每次都没好气地答到:“行了,行了„„少罗嗦点”
生(戊):你们多幸福呀!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连个唠叨的人都没有。
(生(戊)的回答打破了班级的沉静,老师分明看到几个同学的眼泪在打转)
班主任:老师知道有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的唠叨,但老师告诉你,他们都是一样地爱你们,他们希望你们能快乐地学习、生活,愉快地成长。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永远爱你们!
主持人(女):那么今天你们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生(丙):以后我会把妈妈的唠叨当成优美的歌曲,用它来温暖我的心田。
生(丁):我会爱上妈妈的罗嗦,把它当成优美的乐章,很好地伴我成长。
(四)感恩父母,珍惜拥有
(男):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父母的爱可以编织恢宏的天网,让孩子放飞心灵的快乐;父母的爱是和煦的春风,可以暖醒冷冻麻木的心;父母的爱是灯塔,引导我们走出漆黑的迷惘;父母的爱是排空大浪,荡涤了心灵的尘埃,构筑了无限的坦荡;父母的爱是磅礴的交响,演奏着伟大的乐章,唤起了新生的渴望。请欣赏短剧《爱的力量》
短剧:《爱的力量》: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一位十三岁的小姑娘遭遇车祸后,脑干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觉得已经没有抢救的价值,如果手术的话,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既便手术成功,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成为植物人。然而小姑娘的父母却执意要求医生为孩子做手术,在可怜的父母的一再哀求,真情感染下,医生终于为小姑娘做了手术,奇迹发生了,手术很成功,在手术后三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父母亲寸步不离的守候着,时时刻刻的召唤着,也许是他们的执着与虔诚感动了上苍,奇迹又一次发生了,小姑娘终于醒了过来,而今的小姑娘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小合唱《爱的奉献》)
(女): 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和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比较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们的家长,为了我们能接受好的教育,省吃俭用,日夜操劳!只要听到子女需要有关学习的资料,学校需要交什么的钱,穿什么样的衣服,家长们毫不犹豫地掏钱,这就是我们的家长。同学们,我们可以为一个陌生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种种恩情,这实在是内心有愧!感恩不待时,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感恩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生1:我们要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
生2:我们要学会做简单的家务,让父母省心。
生3:我们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父母放心。
生4: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让父母开心。
生5: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生6: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谈收获,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生7: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生8: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生9: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生10: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生11:学会尊重、关爱身边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时送上温暖……
班主任倡议: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这首《感恩的心》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
五.教学反思: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记。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比以前懂事了,懂得节约,懂得关心,懂得了珍惜。从调查了解—实践体验—反思体会,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当父母的不容易,激发了关爱父母、体谅父母的情感。活动更是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我被他们的用心感动着;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他们生命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德育实践活动课
《感恩父母—珍惜拥有》
第三篇: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班里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
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
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德育实践活动课1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教学设计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越来越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师生共同研究决定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
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
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活动实施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
一下。
四、学生谈感受:
五、教师总结:
经过两周的实践调查,翻阅书刊,上网查资料,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能以组为单位,精心吞吐量,开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能围绕“和谐友爱,合作发展”这一话题各抒已见,形式新颖,同学们能做到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在平等地、自主的交流中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发扬团队精神。下一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我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
活中美丽的彩虹。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反思材料
作为这次活动课的指导教师,既看到了学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对实践活动也感慨颇多。
1、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深化,能力得到发展,视野得到拓展,道德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展示,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亲历体验中自主地与人交流,自强自立,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并且能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中,我是指导者,同时我了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德育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本一轮课改的一个亮点,同是也是一个难点,它对教师是有无穷的魅力的,尤其是对班主任教师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内容,更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种实践活动课也使老师的知识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没有现成的材料,没有现成的教材,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教师们比较难办的困惑,老师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
《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康金第三中学的七年级一班班主任王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永远的精神――团
结协作》。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的未来。但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以独生子家庭为主要结构的发展,学生在家庭、学校都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许多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认识及能力,而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的社会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各尽所能,寻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如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在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团队精神,所以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多么的重要了。针对这些现象,依据我们这次德育实践的主旨“和谐友爱,合作发展”开展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永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这个活动主题。
为此设计了这次活动的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团队精
神” 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表演,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在集体中各尽所能,而且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做到自
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为很好地完成本次实践课的活动目标,在本活动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
段
(一)、确立研究的问题:
1、什么是团队精神?
2、查找一些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团队成功的案例。
3、列举一些身边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团队精神的案例。
4、讨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团队精神。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
2、每小组展开调查、访问、讨论,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材料,交流研讨写出汇报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制定计划后,各组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按计划进行活动。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
经过两周的调查、采访、翻阅书刊、上网等活动,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学、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精心整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
一下。
那本节课就是完成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因为学生已经收集、准备了足够的资料,所以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已的成果,首先播放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三个和尚》导入,激起大家的热情,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同学收集到了神舟六号的发射实况、影片,有的同学有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团队精神的认识,有的以小品的形式,有的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总之,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能真正的认识到团结协作是今后社会生存中必不
可少的一种永远的精神!
最后由我以一则《天鹅、马和鱼一起拉车》的寓言故事进行总结。天鹅努力向上飞,鱼尽力往下潜,而马拼命往前跑,结果车徘徊不前。后来,天鹅往前飞,鱼向前游,马向前跑,于是车被拉动了。真的希望同学们像美丽的天鹅、昂扬的骏马、欢乐的鱼儿一样,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相信,在团结协作精神的推动下,我们的班、我们的学校、我们组建的各种团队,都会是生活中美丽的彩虹。本环节是对本活动课的总结和升华。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回顾和总结,强化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团结协作”,从而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帮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进而萌生集体荣誉感。以上是我对《永
远的精神――团结协作》进行的说课。
第五篇: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共2篇)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实践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开垦。我愿在理论专家和先行者的带领下,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共2篇)]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
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实践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开垦。我愿在理论专家和先行者的带领下,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
篇二: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 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实践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德育实践活动课心得体会(共2篇)]者去开垦。我愿在理论专家和先行者的带领下,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