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体验式分享 导学案
《课改体验式分享》导学案
单位
姓名:
小组:
学法指导:
1、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完成本学案上的问题。其中独学时间大约15分钟,解决导学案上所有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若有疑问,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中有疑问的内容,用时约长5分钟。组长负责组织并得出讨论结果,根据教师分配任务做好展示及点评准备,用时约10分钟。
3、珍惜机会,全员参与,深刻体验,激情展示,盘点收货。课题:课改体验式分享 学习目标:
1、围绕班级文化建设、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理念、优秀班级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2、结合以往课改经验,对自己所在学校推进课改进行系统思考。学习重点:
1、抓住要点、形成观点。
2、相互启发、提升认识。学习过程:
说明:以下问题都没有唯一确定答案,学员一定要在独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对学或群学,组长组织好群学。小组讨论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个性化的观点都可以进行交流。
一、班级文化建设
1、什么是班级文化?
2、如何用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建设 1、2、三、现代班级建设
1、四、当堂训练
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待学困生? 优秀班级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篇:导学案课改心得体会
对导学案课堂的认识以及心得
西坝小学:白晓莉
有幸参加了本次建新路小学组织的讲学观摩活动,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学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本学期以来,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个别班级进行了导学案的教学。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它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好似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现状,教师成了知识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好比战场上的统帅;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就会挖掘学生内在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二、改变和提升了传统课堂中提问的随意性和琐碎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虽然不同的课题、课型有不尽相同的设置,但经过教师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处理,会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和训练体系。或解读理解文本,或品味感受语言之美,或知识迁移、拓展视野,或紧扣双基、夯实基矗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和教
师的指挥下一步步走向深入,既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三、导学案对教师的业务、集体备课中的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让导学案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提高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仔细的研究教材,深入的琢磨学生,合理的设置问题的层次。那必然对教师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这必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我们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同时多和其他老师交流、有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在这次的讲学观摩中,大家也看到了,导学案在课堂中给学生和老师都减轻了负担,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向各位老师学习,把这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千万不要让导学案固化了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思维,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束缚,实际中应注意灵活运用。
第三篇:10月导学案课改小结doc
课改小结
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
仁村镇中心小学冯永全
今年,教育局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老师们提供了导学案这一教学策略,开学后我们学校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开展了“导学案”教学尝试。在实践中感到很迷茫,9月份,教研室康主任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导学案培训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导学案”教学,让我在思想理念上更进一步的转变,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学案的意义和优点,在业务水平上也得到了又一次提高。观摩了几节课课,感觉到了借助“导学案”模式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导学案”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做,不感兴趣的就漠不关心。“导学案”激起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导学案”上依据课节内容设计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住基础知识。学生为了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得不精心进行课前预习,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四篇:全国课改研讨会导学案范例
全国科技与课改研讨会暨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2011)年会
示范课导学案
课题
6.2定义与命题
课型
展示课
班级
郑州市102中学八年级(2)班
执教
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
姓名
张文超
时间
20110524
课堂
流程
环节
具
体
内
容
学法指导
一
学习
目标
2分钟
1.学啥
我知情
2分钟
1.知识目标: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组成、命题真假的判断.2.技能目标: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辨别命题真假,能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3.情感目标:理解定义与命题对于证明的价值,体会推理的科学精神.请把
关键词
标出来
二
自主
学习
12分钟
2.温故能知新
2分钟
同学们:
对于定义和命题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定义和命题。例如:
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定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命题)
要善于
从学过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学习的根据和基础
独学8分钟对学群学4分钟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命题)
这节课我们就对定义和命题进行深入的学习
3.概念我能懂
3分钟
1、什么叫做定义?举出例子.2、什么叫做命题?举出例子.3、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由什么组成?如何对命题进行分类?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你有什么方法么?
请注意数学概念语言的严密和规范
学结构
用结构
明类别
得其法
4.辨析我能行
3分钟
1、定义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2、对于一些条件和结论不分明的命题,怎样用最快的办法找出它的条件和结论.3、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我们该怎么做?.理解关系
提升能力
从条件和结论入手尝试运用反例
5.问题我解决
4分钟
1、下列语句不是定义的是()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B.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C.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D.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2、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升新能力
A.
过点A作直线MN的垂线.B.正数都大于负数吗?
C
x
>0
D.太阳从西边出来.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如果a2=b2,那么a=b.C.钝角的补角是锐角.D.直线外的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4、找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若a>b,b>c,则a=c.(2)对顶角相等.(3)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
展示
交流
20分钟
6.展示我精彩
板演5分钟,讲解15分钟
先讨论交流,解疑释难,然后板演展示并讲解。看哪个小组写的又快又好,讲解的清晰明白。
1、2组代表板演并讲解
概念我能懂;
3、4组代表板演并讲解
辨析我能行;
5、6组代表板演并讲解
问题我解决.烂熟于心才能享受脱稿展示的潇洒
四
点拨
升华
6分钟
7.点拨我提升
6分钟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尝试画一下知识结构图吧~
结构特征
组成分类
零星知识结构化
知识才能学到家
五
课堂
作业
7分钟
8.作业当堂清
7分钟
1.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任何数的平方都是正数.B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C.内错角相等.D
若a=b,则
=
.2.将下面的语句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命题“点(3,-3)不在第三象限.”的题设是,结论是
.4.指出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独立用5分钟完成然后用2分钟小组反馈
9.挑战我接招
附加题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你能独占鳌头!
真能耐!
第五篇:课改实验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运用多媒体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在展示交流中领悟感情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摘要】:整堂课用“情”字作线索。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通过初读、品读、精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理解文本
读中悟情
教学设计理念:
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文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体会感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0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憾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能力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浓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立足文本,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②运用媒体资源辅助教学,理解文本内容,突破重难点。
3○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的深厚情谊。
教学策略:
新课改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立足文本,主要采用了以情激情、媒体资源直观演示辅助教学、读中感悟,悟中生情、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溶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题导入,奠定情感。
1、师出示“亲”造字的幻灯片,从而理解亲人的意思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师相机板书“亲人”,提问:我们的亲人有哪些?亲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一种什么爱?你爱你的亲人吗?
2、指名答。
3、师板书“再见了”。如果你再也见不到你的亲人,你的心情怎样?(指名答),感情齐读课题两遍。假如亲人就在你的眼前,让我们一边挥手,一边与亲人道别,再次齐读课题。
【评:师运用多媒体紧扣“亲人”一词的理解,为深入领悟文中的“亲人”作铺垫,接着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情,带着初步理解体验,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后真情诵读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1、我会读的生字有:()
2、我会读的词语有:()
3、《再见了,亲人》一文描写了1958年(谁)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谁)
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题目)1、在预习中,我知道了课文中提到的亲人有()。
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文中讲了大娘为了给志愿军
(),结果
()
。小金花为了(),结果
()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
(),结果
()
。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
(),所以让志愿军战士觉得他们是亲人。
【评:师让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通过汇报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从而体会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看待,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1、过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让我们为之感动,请同学们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请汇报出你的体会。
2、学生读文感悟,自主展示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①我感动的句子是:(“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雪中送炭”。)
a、联系上下文,我知道“雪中送炭”指的是(),从中我能体会到()
b、我想带着感情,通过读把我的感动告诉大家。
②我感动的句子是:(“我们的伤员……唯一的亲人”。)
a、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唯一”意思是(),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我想大娘的心情一定是()。
b、我想把大娘的那种心情读出来。
③我感动的句子是:(“那一回……我一定要报。”)
a、妈妈牺牲了,小金花心里会是()的感受。她把眼泪流到心里,化作了对美国侵略者的(),我是从文中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b、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通过读把小金花的感受领悟出来。
c、这么刚强的孩子在面对离去的志愿军却哭了,可见她与志愿军战士不是()胜似()。
④我感动的句子是:(“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a、我通过想象,知道到前沿阵地挖野菜的危险可能会有()。
b、大嫂不顾危险去挖野菜,所以离别志愿军会说()。(用书上的话说)
c、全班感情齐读最后一句。
【评:教学中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理解词语,品读感动的句子,进而感情朗读,让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三)、运用课件,突破重难点。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1、师出示幻灯片过渡: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看待,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
2、播放抗美援朝电影片断,相机出示幻灯片:惊人的数字(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伤亡统计)和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图片。
3、。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展示汇报。
在抗美援朝中,(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
()凝聚成()的情谊,所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
()。
5、师小结: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终于赶走了美国侵略者。
【评:任何视觉上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直观再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场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四)、创设情境,读中诵情。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1、(播放火车轰鸣声)我知道当列车的轰鸣声一声紧似一声时,志愿军的心情是()文中的第()段最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情?(4、5、6自然段)
2、我想把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读出来。
2、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全班读。
3、(播放火车远去的声音)当列车越开越远时,再也看不见亲人们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们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心里也在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4、小组间分角色朗读。
志
愿
军: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朝鲜人民:()
志
愿
军: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朝鲜人民:()
志
愿
军: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朝鲜人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我们想感情再次齐读课题—()。
6、出示幻灯片:愿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万古长青。齐读这一句话。
【评:课堂中教师运用媒体资源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再次领悟中朝人民浓厚的情谊,在读中体会中朝人民那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从而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
四、布置作业,体现层次。
(幻灯片出示题目,学生展示)1、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三者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优、中生做)
2、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优、中、学困生做)。
五、总结评价,表扬激励。
1、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2、评选“优胜小组”、“展示之星”、“进步学生”。(公示于黑板)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战士————————
朝鲜人民
小
金
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抓课题导入——运用媒体,奠定情感。
本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亲”造字的幻灯片,让学生对亲人这个词语意思有了初步理解,然后让学生谈谈“亲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亲人对我们是一种什么爱?”,为深入领悟本课的“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这种初步理解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情感经验,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体会重点字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为后面的情感升华后真情诵读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抓住“亲人”一词,让学生谈谈文中所讲到的亲人有哪些?顺势启发学生: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呢?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不失时机再次质疑学生:课文中哪些事让志愿军战士觉得朝鲜人民是亲人。学生在自读汇报中,师相机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直观体会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血的代价,从而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
(三)、展示互动——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文学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明原因,进而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
(四)、运用课件——突破重难点,深化感情。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中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课文中更多的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同时,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多大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种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因此我采用播放抗美援朝电影片断、触目惊心的数字、英雄人物图片,从而触动孩子们。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学突出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五)、创设情境——读中诵情,升华感情。
教师先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中朝人民分别时心情,然后带着感情自读4—6自然段,同时采用指名读—评读—全班读等形式,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培养了语感。教师不失时机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中朝人民话别,学生不知不觉在读中体会出中朝人民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带着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再次诵读课题,从而将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高潮。
(六)、小组合作——交流中互动,展示中发展。
本节课课堂是个“大舞台”,是学生的舞台,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是演员,是主演,是配角,同时也是观众,是编导,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人,所以学生愿学、乐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课堂,相对学生来讲,老师的话语很“少”。课堂上看到的都是学生在“表演”,老师像是晚会的“主持人”,或像是运动会的“裁判员”。因为,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只是在点拔、引导、指导、拓展、表扬、激励。但是,点拔中衔接了知识,引导中开发了学生智力,指导中学生认识真理,表扬激励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更达到了师生的共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