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导入方法(大全)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导入方法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古诗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正是引领学生走入古诗天地的重要一步。本文总结了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二、故事导入
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如《咏柳》《早春》《春晓》,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第二篇:教师招聘面试备考——小学科学导入方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招聘面试备考——小学科学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设计实验,提问设疑
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而且也是激发其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生动的实验并合理设疑,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例如:讲《磁铁玩具》一课时,要探究磁铁的特点。一上课老师就设疑,“你们玩过小猫钓鱼吗?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特点吗?师:先让各组同学玩一玩“小猫钓鱼”玩具感受一下。玩后,让学生交流玩磁铁玩具时观察到的现象;再引出玩具上的一种特别物体——磁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磁铁;2.联系实际,提问设疑
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并产生急于获得知识的兴趣。如讲《食物的营养》一课,教师上课提出:“你们吃过馒头、瘦肉、鸡蛋、花生等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这些食物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吗?”这样的设疑,学生都想急于了解知识,获取知识。
二、以旧拓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法
新课一开始,先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老师给以启发点拨,引伸出新知识。例如:讲《设计一日食谱》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这一方面告诉学生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反思:我们一日三餐能否做到营养全面合理?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才能使自己从食物中获得全面合理的营养?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自然就会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怎样设计一日食谱呢?学生会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的《食物的营养》一课的知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点迷津,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诱发出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类比导入法
2015年国家公务员学习:141445123 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
微信:hu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科学课教学中,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入新课,也是以旧拓新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上《水位为什么会升高》一课时,此课与《烧开水》一课类比,得出:水烧开后,因为热胀冷缩的道理。物体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缩小。水烧开了,体积变大了,水位也随之升高了。
运用类比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发展和迁移的目的。
三、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设疑导入法
上课伊始如能恰当地运用设疑,必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如:在讲《食物从哪里来》一课时,首先讲“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解决吃饭问题尤其重要。如何解决?主要是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你们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他的成果怎么样呢?这样设疑,很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佩和爱戴之情,对学习本课自然就有了兴趣。
2.多媒体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感觉材料。多媒体还能超越时空限制,给课堂教学插上翅膀,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在讲《食物的变质》一课时,可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CAI)课件演示:香蕉、饼干、苹果等食物,由好变坏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后很快会得出结论:时间放长易坏,气温高易坏,即使食物变质的原因,通过课件演示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学生很快了解到:冷冻、冷藏、烘干或晾晒干、抽成真空、做成罐头食品、用盐腌等几种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短时间内看到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又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观察时,学生既认真又仔细。学到的知识,既真实又可信。
中公资深讲师廖光旺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015年国家公务员学习:141445123 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
微信:huoffcn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王静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生学习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基本上做到流派兼顾,风格多姿。由于反应唐宋情境的诗歌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在理解上会有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境。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异。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或以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
2、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诗是有声的画,画师无声的诗。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向来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真实民生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像,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描述感人的场面,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有的古诗并不是单纯的记事写景,而是在记事写景的过程中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场面,这类古诗通常以情取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环境和故事画面等进行创造性描述,在再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回忆、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或者互补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和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回忆或比较等方式把握新诗的诗意和情境。如描绘儿童生活的: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意
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诗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字与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和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歌意境的前提。古诗以其形式上短小凝练而思想上丰富深刻而被广大文人学士们津津乐道,但凡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和含蓄凝练,因此古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极其凝练和准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古诗时,要抓住这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刻道理和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字用的恰到好处,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绿”换成另外一个字,看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鲜明生动,“绿”字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更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的动感之美。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与推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大多立志高远,构思新颖,语言精湛,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使学生通过读诗而“聪慧”。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满天繁星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握课文特点,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导入的方法有:
(一)背景介绍导入
(二)创设情景导入
(三)活动导入
(四)趣味导入
无论运用何种形式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介绍创设情景趣味激发科学有效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直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谈: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
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实例导入法
所谓实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如课文《要下雨了》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如《认识声母“f”》的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马上板书“f”,告诉学生像如来这样在天界受膜拜的都称之为“佛”,带学生朗读“f”。
运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都市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诸如设计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无论运用那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富于启发性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
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奶子山街中心校 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对句练习导入
所谓对句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运用学过的诗句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梅雨潭)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
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兴趣谈话导入
例如:我在教作文指导《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测验好吗?看看你们是否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根据出示图片进行简单叙述)对这个测验感兴趣吗?(板书:感兴趣)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你们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除了对这样的测验感兴趣,你们还对什么感兴趣?
(事,人,吃,玩„„)(当说到人时,板书:的人)你们对我感兴趣吗?
师:光说感兴趣我可不信,谁知道你们是不是讨好我,要想让我相信,除非你们证明给我看,我想想,怎么证明呢?这样吧,你们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我,评价的角度可以是外貌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性格方面的等等,这个词呢两个字的就可以,三个字的也可以,四个字的更好,谁评价的准确,我就相信你是真对我感兴趣。
(学生汇报,及时评价)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你最感兴趣的人?(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板书课题)
运用兴趣谈话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
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