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3: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第一篇: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及答案

一、小军是个3岁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的这一类行为,并为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岁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小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一天,是中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要回家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有的话要立即上医院进行检查。解析 “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糖果发生了不愉快,甚至导致幼儿生命危险,再次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教师以后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幼儿园中,除了幼儿带来食品与大家分享,而且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幼儿发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会非常留意提醒幼儿将糖果带回家吃。孩子们拿着糖果走出教室门与家长一起回家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经常是边吃边在幼儿园中玩耍,家长则会让孩子自由地在园所里奔跑、游戏,家长们则远远地站在一旁,或是俩俩聊天,或是坐在花坛边休息,这时就是发生危险的隐患。孩子发生意外事故,这是作为家长、幼儿园、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有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孩子尚处在幼儿期,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和防范,因而易受到伤害。同时,这一现象有时又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请家长不要带圆形的硬糖等食品来幼儿园分发,离园时,教师向家长告知分发食品的情况,以便家长加强观察及提醒,家长接好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安全。第二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例如,用一些事例、故事,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危险?让幼儿知道在饮食中,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后再玩。第三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幼儿急症的方法,如遇到幼儿气道阻塞,可使用背部敲击法、腹部推压法,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减少对幼儿的伤害。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解析 1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2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 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星期一,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解析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2 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

第二篇: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一、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分析: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小军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军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

二、一天,是中三班幼儿巧巧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巧巧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我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我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我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要回家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有的话要立即上医院进行检查。请从幼儿园安全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幼儿园管理提出建议。解析: “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糖果发生了不愉快,甚至导致幼儿生命危险,再次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教师以后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幼儿园中,除了幼儿带来食品与大家分享,而且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幼儿发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会非常留意提醒幼儿将糖果带回家吃。孩子们拿着糖果走出教室门与家长一起回家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经常是边吃边在幼儿园中玩耍,家长则会让孩子自由地在园所里奔跑、游戏,家长们则远远地站在一旁,或是俩俩聊天,或是坐在花坛边休息,这时就是发生危险的隐患。孩子发生意外事故,这是作为家长、幼儿园、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有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孩子尚处在幼儿期,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和防范,因而易受到伤害。同时,这一现象有时又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请家长不要带圆形的硬糖等食品来幼儿园分发,离园时,教师向家长告知分发食品的情况,以便家长加强观察及提醒,家长接好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安全。第二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例如,用一些事例、故事,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危险?让幼儿知道在饮食中,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后再玩。第三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幼儿急症的方法,如遇到幼儿气道阻塞,可使用背部敲击法、腹部推压法,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减少对幼儿的伤害。

三、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解析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 3 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四、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李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解析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

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五、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分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 “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六、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

“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七、19 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 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分析: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八、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红花园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张雨馨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馨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规定每得10 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 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馨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 9 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馨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 10 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张雨馨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馨,再看雨馨“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如果您是这位教师您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请结合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关注的应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九、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

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创想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对策:

(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在活动当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三)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十、妈妈在家里给 5 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 8 时准时睡觉,早上 7 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8 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请您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分析: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

十一、明明的妈妈在为 4 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

第三篇: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建议

幼儿社会退缩的家庭干预

德州市德城区区直机关幼儿园

于景军

案例: 乐乐(化名)

女孩儿,5岁半,幼儿园大班

乐乐在幼儿园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画画,很少和小朋友们说话、玩游戏,更很少主动参与教师的教育活动,偶尔与伙伴们的交流也是通过抢夺图书、玩具的形式完成的;在家里乐乐很少和爸爸妈妈说起幼儿园的事,极少与爸爸谈心,有时会和妈妈说说话,但时间一般不长,看电视和画画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爸爸妈妈一直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分析:

乐乐小朋友的个案很有代表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乐乐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所以才会表现的沉默寡言,或许我们也会将问题严重化,认为乐乐是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所以才会表现出不合群和自我封闭。其实上面的两种假设都不具备有说服力依据,乐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退缩现象。理论:

一般认为儿童的社会退缩是社会情境下或在同伴环境下,儿童独自游戏或独处的行为。它不同于儿童的行为抑制和害羞,更不同于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孤独症。社会退缩有三个亚型: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和活跃孤独。家庭教育建议:

乐乐表现出来的应该属于安静孤独型的社会退缩,对于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一方面要通过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老师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完成,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环节父母也应该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干预,建议如下:

1、父母应该打开心扉主动与孩子谈心,并以身示范加强夫妻间的沟通交流,切实让孩子感到家是自己情感最好的归宿。

2、父母多与亲人、朋友在家聚会谈心,努力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交际氛围,不仅可以使亲友关系更加融洽,更是对孩子改变独处行为的最有利引导。

3、主动与孩子分享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责任、荣誉、悲伤和喜悦,包括家务;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给孩子增加焦虑感。

4、从孩子的爱好或特长入手,引导孩子关注更多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不要给孩子传递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或暗示。

5、不要把孩子的消极认定为懒惰,注意平时跟孩子谈话时的语调、语气,因为社会退缩的孩子往往更敏感。

6、逐步地、有意识地让他们多接触外界环境,通过郊游活动和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开阔视野,鼓励其具有合作意识并具备新奇感和探索性行为的建立,并给与及时表扬和赞美。结语:

幼儿的社会退缩现象由于类型各异,程度不同,并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彻底消除,我们只能通过家园(家校)共同努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干预手段,让退缩现象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

第四篇:幼儿教育案例分析专辑

谁是勇敢的人——由体检引发的议论

[引言]: 每次幼儿体检,特别是需要抽血时,我们都要在之前进行一番教育,企图让孩子了解坚强、勇敢和无畏的含义,这一次也不例外。可是两个孩子的笑谈却引起了一场议论,议论的背后让我感到了解孩子其实并不是太难…… [案例描述]:

今天又要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很多孩子一来就开始问:“老师,今天要不要抽血啊?”看来心里存在着惧怕和紧张。

开始要体检了,我又依照惯例,开始了以鼓励和诱惑(争得勇敢小红花)为主要攻势的教育战略。崔一宸还没等我说完,就勇敢的表态说:“章老师,我一定不会哭,我已经打过很多预防针了,都没有哭,爸爸妈妈都说我是男子汉。”一贯喜欢发表自己意见的王家桢听了说:“可是我爸爸告诉我男人有时也可以哭的。”我听了直想笑,心想:天哪,真是人小鬼大,你懂什么叫男人啊?没容我张嘴说话,王家桢居然大声的唱起来:“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孩子们听了顿时笑翻了天,而我却有了一些想法。

于是我问全体孩子:“你们觉得体检抽血会哭的孩子勇敢吗?”所有的孩子包括每次都哭的孩子异口同声的都说不勇敢。我说:“那请勇敢的孩子举手。”大部分孩子很快举起了手,有几个迟疑了一下,但看了看别人,最终还是缓缓地举起手来。我想这个结果肯定不是真实的,于是我又问:“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哭吗?”“胆子小呗!”有孩子抢着说。我看了看几个以前哭过的孩子,慢慢地说:“我很想听听他们自己的解释。”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孩子说出了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夏江昀延:我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我只要一看见血就忍不住要哭。徐歆吉力:我抽血的时候,很害怕,我一害怕就忍不住要哭。宋佳璇:针刺进肉里很疼的,我就会哭。

武恒宇:每次我去医院的时候,好多小朋友看到医生就哭,我也是这样的。听了孩子们对自己不“勇敢”的解释,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不勇敢吗?” 王家桢:我觉得他们不是不勇敢,只是他们有点害怕。许博睿:害怕就是不勇敢。

杨靖轩:有的小朋友就是胆子小,其实有时候他们还是很勇敢的。

宋佳璇:我只是打针的时候会哭,但是我去植物园桥世界去玩,敢走很多的桥,妈妈说我很勇敢。

“是啊,又不是打针不哭才叫勇敢,”“对啊,不怕困难也叫勇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想法,我用手势示意他们安静,然后开始对今天的讨论进行小结:打针哭并不说明你不勇敢,但是如果你能坚强一些,忍住自己的眼泪,能战胜自己心里那个叫“害怕”的小魔鬼,就一定是个勇敢的人。

“同意!”所有的孩子都欢呼起来,孩子笑了,我也笑了,那个时刻我才发现和孩子的心是那么的靠近。[案例评析]: 每一个孩子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重视孩子具有个性的发展。而事实上,成人在对孩子语言和行为的判断上,仍然带有主观的色彩或是用自己的认识去影响孩子。

孩子从产生自我认识开始,成人就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认识,随着认识的丰富,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就会对一切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身心愉悦的、坦然的面对生活和世界。要做到这一点,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深入地了解孩子,和他们真诚的谈心,多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们。就拿打针这样的事情来说,成人总是喜欢用勇敢来鼓励孩子,我们经常能听到 “你怎么一点也不勇敢”或是“你看,这个小朋友多勇敢等等”,而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其他的孩子“矮”。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如“你已经很勇敢了,但是如果你能在打针的时候忍住不哭就更好了“等等这样激励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希望,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从这件小事上,我明白了:孩子的引导总是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不要忽视任何一件你自认为小的事情。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是最棒的,也是所有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喝水引发的思考

案例描述:第一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小便,有的和同伴讲话,没过多久就吃餐点了,孩子们急急忙忙的吃完东西,就立马跑到饮水区都要喝水,这下可好饮水区内一下子就变得乱哄哄的,有的在拿杯子,有的在倒水,没拿到杯子的幼儿使劲的往前挤要去拿,拿到的幼儿,使劲的往外钻要去倒水,倒到水的幼儿倒好,悠哉优哉的站在那里喝水,不离开等喝完了才离开。我在那里使劲的喊“排好队,别着急,一个一个来”可是孩子们没有听我的,效果甚微,孩子们好像都没有听见似的,自顾自的,自顾着自己的“利益”就这样,这里成了一个盲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约5分钟后,才渐渐平息。等我过去看的时候,地板上都是水迹斑斑,哇!真是没有办法,为什么采取的措施没有效果呢? 案例分析:

排队喝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分厂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班的孩子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事后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班是个新中班,幼儿的常规本来就比别的班要差一点,孩子们各个都是家里的宝贝,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爷爷奶奶都会包办,自理能力也相对弱些,我们老师也是抓的很紧,也是经常耳根嘴磨,效果也是很有效的。近段时间,班级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调整,可能饮水机的范围被缩小,我们老师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导致幼儿的恐惧、急躁心理。后来,我们及时的采取行动,在饮水机的前面画了一条1米白线,规定了喝水的每次人数,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后来在喝水的时候效果就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案例反思:

教师要适时的对幼儿的行动,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盲目的维持原状,一个班级的好坏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积木拿回家后的随想

案例背景: 幼儿园期间,会发现幼儿经常会把班级里的玩具、积木带回家去,这是小偷的行为吗?作为老师的我很是困惑?这与成人的偷窃行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幼儿对偷的概念一无所知,他们直知道把好玩的东西,这样东西很好哦,而且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的家,就自然而然的把东西放进口袋带回家。案例描述

今天是周一,刚来到幼儿园,叶慕和他奶奶也刚好到幼儿园。叶慕奶奶连忙喊住我:“金老师,你过来我有件事情要对你说”说着就从口袋里拿出了许多的积木,大约有5-6块吧?奶奶说:„这是在给叶慕洗澡的时候发现的,我们问他,他说使从幼儿园里拿回来的,我们下了一跳,这不是小偷的行为吗?我还告诉了他妈妈”。他妈妈听了非常着急,幼儿园拿的,那还了得啊,叶慕妈妈还打了叶慕呢?可是孩子偏偏不承认哭着说:“不是我偷的,我就是觉得好玩就拿回来了”可是家长觉得这个事情挺严重的,所以一大早,奶奶就来还给老师了,听了以后,我当时也不能说什么,只能说下次可不能这样了。案例分析

由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在怎样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是非常步理智的,他们的经验也是很少的,他们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思想。可是现在的孩子是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我想:我们作为家长该怎样的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首先,要和老师紧密联系、沟通、了解事情的起因,商量解决的对策。其次,做为家长我们要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去学习有关的育儿知识,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再次,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亲爱的家长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齐心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

真故事里悟真爱——幼教案例

每次孩子都会时不时犯些小小的错误,时不时出现一些小问题,那么我们老师该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批评和帮助呢,我想用身边的小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案例一:

小班: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浩浩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不专心了,他把小椅子转过来坐着,有两位小朋友看见了,就开始模仿他,也把小椅子转过来坐。我说:“批评浩浩、批评XX、批评XX”,话刚说完,我们班的张xx小朋友笑着和我说:“老师,你也批评批评我吧!我不禁一乐,还有喜欢批评的啊!我说:“你上课表现的挺好的,干吗要老师批评你呢?应该表扬你才是”。看着小张可爱而又迷惑的表情,我恍然大悟,孩子大概是听我批评那几位小朋友的语气和声音比较温和,另外也可能是不明白“批评”是什么意思,感觉这批评很有趣,所以就也想让老师“批评”一下了。

其实这么小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也许只有“好、坏”或者是“好、不好”之分,哪里就用的上“批评”这两个字呢?做为一个老师,在对待这么小的孩子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明确的告诉孩子:做事情的对与错,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点。也许,孩子就没觉得把小椅子转过来做着有什么不对,老师语气的摸棱两可更让小张想到,老师对那几位小朋友的“批评”,可能是在夸奖他们,所以就也想让老师“批评”一下了。

我的感悟: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幼儿教师就是开启孩子心灵智慧的第一把钥匙。所以,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掌握好语言的艺术,耐心细致的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老师!你也批评、批评我吧”的事情再次发生。相信自己以后能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处理孩子细小的错误。案例二:

中班:记得那天早上周xx来得很晚,九点二十分,小朋友们都快做完早操了,他才在爷爷的催促下心不甘情不愿的走进教室。刚把帽子摘下放好,周xx就一阵风似的冲出教室,死死拉住正准备离去的爷爷说:“爷爷,我不要上幼儿园”爷爷很无奈地说:“快进去做操吧。”我拉着周xx走进教室。但是不到两秒钟又冲出教室,拉住爷爷,红着眼睛说:“爷爷你中午来接我,吃完饭就接!”爷爷连忙摇头:“不行,你要在幼儿园睡觉,晚上早点来接你”。周xx不听,还是死死拉住爷爷,爷爷又生气又无奈的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幼儿园怎么能不上呢?我走过去说:“爷爷你先回去,我来跟周xx说。”然后严肃的对周xx说:“周xx要听话,快进来!”周xx看看我严肃的眼神,终于放开爷爷的手,慢慢的走回教室。后来经过和孩子谈心和家长沟通,才明白他近段时间情绪不稳定的原因:近段时间周xx的身体不适,经常上厕所,有时一顿饭的时间就要跑两三趟厕所,睡午觉也要去三四次。刚开始出现上厕所频繁现象时,我没有问明原因,认为他是想以上厕所为名,逃避各种学习活动和午睡,对他进行了批评。我的错误想法使周xx脆弱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产生了害怕老师的情绪。我没有对幼儿的在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反常表现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他的自尊发展。另外周xx性格内向,家人过分的保护和帮助更使他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在以后的自由活动时,我主动与他聊天,耐心倾听他说话,我还鼓励他与同伴一起玩,体验在家里体验不到的同伴交往的乐趣;当他要上厕所时,我微笑的点头同意。总之,尽量让他体会老师的关爱,让他知道老师很关心他、尊重他。教开心地来上幼儿园了,性格也开开朗了好多。我的感悟:老师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自我矫正的潜力,要从尊重的角度分析事情的原由,从喜爱的角度帮助幼儿幼儿改正缺点和不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能够帮助使其更好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

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情节描述: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记得那天,汪佳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孙旭又打我了。”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评价分析:

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我想无论怎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后来,当我问起事情的原因时,汪佳豪忙说:“是孙旭先打我的。”的确,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听到的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孩子都会推卸责任,有时明明是先自己动手的,还说别人。而且他们俩人的位置也是离得很远,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他忙跟我说:“是汪佳豪自己先过去吵了他一下,然后孙旭也迫不及待吵到的。”真是原来如此。后来,我让这两个小朋友走到我这里,问起时,刚开始,他们俩个都说是对方,经过我再三追问,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原因,的确是跟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情景一样。

所思所悟:

在班里这种事情很平常,假如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拍球给他带来了自信

一、哭泣的宝贝:洪阳是小班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皮肤白白的、个子小小的、眼睛咪咪的,他上幼儿园都是妈妈抱来的。来时总是要哭几声,别的孩子和家长说“再见”的话都是要求家长第一个来接我。他则不同,他和妈妈再见后,一会儿就会问“妈妈呢?”时不时地重复的话:“我妈妈呢?”当我回应他后,他还要问:“妈妈会来接我吗?”他可以重复无数遍,一句接一句,眼泪汪汪不停的问,让老师哭笑不得,还得及时回应他的话。就是吃饭时,他也喜欢重复老师的话,还要问“好吃的饭菜”,“要一大口一大口的吃是吧!”,有趣得很。当老师说“谁最乖”,孩子们都会自然地回答:“我最乖”。他会跟着说:“我最乖”当我说:“谁最笨”,他也会跟着说“我最笨”和“我最坏”,其他孩子听到他独一无二的回答声“我最笨”时,都大笑不止。他确很无助地看着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笨和坏的区别。想一想他说的可爱极了。尽管他有许多的重复的话,有时啰嗦烦人,但他拍球能力在小班上学期确是班上的顶尖人物。

二、特殊的家庭,特别的爱好

这孩子是二婚家里的一个宝贝,父母的年龄都较大,可能比较宠爱孩子,家里有个哥哥和他年龄差距很大,所以他得到的爱很多,而且他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就更加喜欢和宠爱他。他的拍球水平很高,完全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爸爸是个很爱运动得人,特别喜欢篮球这个项目,家里有大的篮球,孩子一接回家,他爸爸有时间就会带他看球赛并教他玩球,他受他爸爸得影响对篮球非常感兴趣,在和他爸爸玩中学会了拍球的本领。他也很喜欢拍球,我班小朋友还不太会拍球时,他的拍球能力就超强了,在小班可以连续拍上百个,不但是我班的“拍球能手”,还是整个年级的“拍球明星”。

三、孩子的兴趣点,教育的切入点

在我院以小篮球为特色的活动中,我班成为了体育试点班,那么拍球是一个重点的项目指标,针对他爱拍球的特点,我用心捕捉教育契机,选他为我班的“拍球明星”,还把他的照片贴在教室里,让他引以为荣。我随机提出要求,早上被送来时,我要求他母亲牵着他的小手让他自己走来,不允许抱。他很高兴的点点头,似懂非懂的样子和她妈妈再见。平时我经常让他在其它小朋友面前演示他的拍球能力,获得孩子们赞许的掌声,让他有了自信,平时通过家园联系,和家长沟通,加强对他拍球的技能训练,让他学会了多种拍球方法。在日常活动时他能吸引和带动其他孩子们的拍球兴趣。特别是上体育公开课时,让他充分表现,增强了他的自信。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欣赏他,说他是我班的拍球高手。

四、爱笑的宝贝

通过以他为主一系列的表现、演示拍球技能的展示,促进了他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现在他来保育院再也不会哭了,还开心的牵着妈妈的手有说有笑的来到保育院和妈妈愉快地分手。笑着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成为了爱笑的宝贝。看着他通过自己拍球能力的展现,改变了他重复语言的啰嗦,同时他上课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他。拍球给他带来了自信,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成长的快乐。(江西省八一保育院 余小芹)

第五篇: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有“误”亦有所“悟”

上海市金山区金卫幼儿园 蒋林华

案例背景:音乐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在二期课改中老师们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音乐蕴含在不同的主题中,凸显了整合的理念。音乐活动要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活动要精彩纷呈充分引发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要重视音乐活动本身的目标,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整合,把握好一个什么样的度才能解决音乐活动中热闹有余而不偏离活动的音乐性呢?在我的实践

中也不止一次地走进误区,但活动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作了一些调整,也让自己对音乐活动有所“悟”。

实录一:《我有玩具大家玩》——从文学活动回到音乐活动

《我有玩具大家玩》是中班学习活动《好玩的玩具》主题中的一首歌曲,旋律简单。我在让幼儿欣赏旋律,理解歌词后就跟唱歌曲,他们似乎很快地学会了这首歌曲,而后我出示了一大堆的玩具,要求幼儿创编歌曲,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其中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同一样玩具而争执起来。虽然我很快解决了矛盾,孩子们回到正题创编歌词上来,但是,他们呈现给我的是:布娃娃的裙子真漂亮、小火车开啦、大熊猫胖乎乎的……创编是完全没有按照原来歌曲的节奏,而且孩子们顾着手里的玩具,唱

歌部份只有几个孩子的嘴巴里发出声音,其他的孩子全沉醉在玩玩具这件事上了……我的钢琴伴奏只成了一种背景。

反思:这个活动的结果和我先前预想的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原先认为这首歌曲旋律简单,节奏也容易掌握,创编歌词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我准备了很多玩具,让幼儿有了感性的经验,再来创编,然而孩子们没有朝着我预想的进行,歌曲唱得不优美,创编也没有节律之美。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用很短的时间来学唱歌曲,他们真的学会了吗?没有!附点的演唱不准确,歌曲的感情处理更谈不上,一切只因我要强调创编歌词,这种带有语言性质的活动一方面冲淡了音乐活动的本质,另一方面我准备的玩具有些喧宾夺主,孩子的注意力被玩具给吸引了,活动偏离了,没有体现音乐活动的性质。

调整: “整合”是二期课改的新理念,我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在经历过失败后,我重新设计了本次活动。我将活动和故事《金色的房子》相结合,以故事中小姑娘来引出,小姑娘觉得一个人在家玩玩具很无聊,于是想邀请小动物们来家做客——欣赏歌曲;她家到底有哪些玩具呢?——分段欣赏;我们来学做小姑娘也来邀请小动物来玩——学唱歌曲;请幼儿扮演小姑娘来邀请小动物——分别表演(谁介绍的玩具好玩、歌声优美,小动物就到谁家去做客),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尽力唱得优美,介绍玩具时还配上相应的动作,如唱到小猴子爬竹竿时,还模仿小猴的动作;你还有什么玩具可以吸引小动物来家做客?——创编歌词。在教研活动中和组内教师作了交流后,有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是和语言的整合,后者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把握了合理的“度”。

实录二:《小熊喝蜜》——从游戏活动回到音乐活动

音乐欣赏《小熊喝蜜》,我请幼儿欣赏前奏部分,猜是谁来了,音乐鲜明的形象让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是小熊来了,而后分段欣赏,幼儿模仿小熊走路、喝蜜、蜜蜂来了、小熊回家四种状态。活动的难点是分辨小熊走路和喝蜜的不同音乐,和着音乐表演动作。整个活动中,幼儿完整欣赏了一次,其余的是分段欣赏。活动结束后,我请组内教师和我一起分析,发现今天的活动是很热闹,但是孩子们在表演时明显没有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尤其是难以分辨小熊走路和喝蜜两段音乐,只是靠我的语言提示来转换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反思: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什么?是欣赏!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聆听的方式来领悟音乐的真谛。它是一种“静态”学习音乐的方

式。韵律活动则是借助身体的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以一种 “动态”学习方式呈现。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更容易引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完整欣赏只有一次,分段欣赏打破了乐曲的完整性,幼儿没有分辨乐曲中AB段中有何不同,他们只是沉醉在自己是音乐里的小熊,快乐地做着小熊的动作,动作没有节奏感,更谈不上要去分辨两段有点相似的音乐了。“动”远远大于“静”,追求形式的热闹而让我忽视了对音乐本身的欣赏、理解,把这只当作是一个游戏,配了乐的游戏,而非音乐欣赏活动,这次音乐和游戏的整合是不成功的。

调整:第二次组织《小熊喝蜜》活动,先给幼儿观看3张小熊的表情图,请他们根据表情寻找音乐,带着任务,孩子们欣赏了一次;第二次完整欣赏是和小熊打招呼,其实就是和着节奏自己

摆动身体欣赏;第三次完整欣赏是观看PPT,有音乐的伴奏,孩子们走进了音乐的世界中。有了这三次欣赏加上图文结合的形式,孩子对乐曲有了较深的理解,在接下来请他们分辨AB段的不同时,我只用一个问题就达到了目标:“你从哪里觉得小熊是找到了蜂蜜开始吃了呢?”孩子们开始用心分辨不同的音乐,他们和着音乐表现出了小熊笨拙的样子,特别是重拍的拿捏非常准确。这次活动获得了成功,是崔岚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反复就是力量!”幼小的孩子欣赏音乐,就是需要反复视觉的、听觉的多重的冲击,幼儿对旋律熟悉了,就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游戏是游戏,但同时也是一个音乐活动,孩子只有有了对音乐美的体验才会用游戏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实录三:《献上最美的哈达》——从科常活动回到音乐活动

这是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中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歌曲中的内容,我制作了反应西藏生活的PPT,身着藏袍、喝着酥油茶、献哈达、载歌载舞的藏民……孩子们被这些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什么穿藏袍要露出一只胳膊?酥油茶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献哈达?……面对他们的问题我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甚至还为自己能解答地孩子们满意而有点自喜。看完了幻灯,我请孩子再搬椅子面朝钢琴。彬彬叫了一声“又要搬椅子了”他还是很留恋地看着屏幕。有的孩子不是很情愿地搬椅子面对钢琴。我发现时间已经过去17分钟了。

反思:为了吸引幼儿对歌曲的注意,我花去了大半的时间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背景,还让有的孩子沉醉在里面走不出来,真的是偏离了航道啊。对音乐背景的了解是需要的,我却花了很多时间让孩子欣赏牧民的生活,把兴趣引

向了对牧民生活的兴趣上了,音乐似乎成了点缀,这更像是一堂了解牧民生活的科常活动,挤掉了音乐活动的时间,这样的整合整得偏离了音乐。

调整:课后我作了反思,如果我再次组织这个活动,丢弃这样精美的PPT还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用好了,还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可以在欣赏乐曲时将歌词和画面统一,然后看着画面唱歌。如果将PPT放在前面,教师要控制好节奏,不要被幼儿牵着鼻子走,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了解藏民的生活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组织音乐活动,就可以以音乐为本了。

案例启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整合”把音乐内部各要素与其相关联的事物有机地联系、组合在一起,通过音乐的手段,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在强调“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能力、对课程精神的把握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内容上的丰富而忽视了音乐活动的本质。通过对以上的音乐活动的反思,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1.选择多学科内容综合有“度”的整合。

在音乐活动中,首先要明确音乐才是根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活动的主要目标。在音乐活动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但是忌因要整合而整合,将与音乐有联系的所有内容都与之结合在一起,整个活动就会变得杂乱无章,音乐教学的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如前面提到的《献上最美的哈达》,我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对音乐性的教学远远不够。

因此教师要将最能帮助幼儿理解、表现音乐的内容和音乐整合在一起,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2.把握“动”与“静”适度的整合。

音乐通过声音对幼儿的心灵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幼儿在欣赏一段音乐的时候必须“静”,所以听音乐的过程相对来说是“静”的。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纯粹被动地听,还必须让幼儿作出思考、反应,化被动为主动,音乐欣赏需要幼儿的积极参与,让他们更好地表现音乐,这就需要“动”。又如歌唱活动中让幼儿听听、说说、唱唱、做做,集体教学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最大限度地把孩子们融进音乐作品中。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的音乐形式的动静比例,如舞蹈活动就要求“动”大于“静”,而音乐欣赏活动中“动”要小于

“静”,把握动与静之间合理的度,也是音乐活动成功的一个因素。

3.合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

音乐教育的手段有很多,如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利用这些教育手段相结合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次活动运用过多的教育手段,孩子们也会难以静下心去感受音乐,活动中会显得热闹有余而重心转移,教师也会疲于应用多种教育手段而去准备过多的教具,如我在《我有玩具大家玩》的活动中,过多的教具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既要摒弃单纯的知识传授,又要达到音乐活动的目标,需要我们教师去用心理解音乐,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音乐和其他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的度,这样会让

我们少进误区,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下载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教育题库g七、案例分析及答案[精选五篇]

    七、案例分析 1、《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他们的未来应该在和谐和合作之中形成。”这段话可......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上★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上 案例一: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

    幼儿教育案例 文档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作者:郭文丽 来源:泰安市宁阳县宁阳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7-05 10:46:1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一 5岁的辉辉就读于腾飞幼儿因,腾飞幼儿园将该园幼儿绘画作品结集出版并公开发售,其中选釜了辉辉6幅作品。辉辉妈妈看到后。认为幼儿园应该支付稿酬。可是幼儿园园长解释......

    幼儿教育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一 幼儿园里发生了失窃案,每到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的鞋子都会神秘失踪。细细追查才发现,原来是2岁的锡坤拿走了大家的鞋子,并把鞋子逐一放进垃圾箱,然后把垃圾......

    幼儿教育案例[范文]

    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孩子基本情况: 小鱼(化名),男,两岁母亲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案例

    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全神贯注的玩着,只听见“哇”的一声,随着哭声,只见点点倒在地上哭泣。老师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说:“是阳阳!”老师生气地问:“阳阳,你为什么要......

    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分析案例一、深深浅浅话海尔(理论来源p37)1. 海尔的企业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吗?答:否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营长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