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巧读韵文,让低年级学生感受汉语言之美
浅谈巧读韵文,让低年级学生感受汉语言之美
摘要: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编选许多韵文,这些韵文体现了汉语特有的语言美,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感受汉语言的音乐美;通过伴奏朗读,感受汉语言的对称美;通过表演朗读,感受汉语言的语言美;通过想象朗读,感受汉语言的意境美。
关键词:朗读;韵文;感受;美
在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韵文,这些韵文有的被安排在汉语拼音章节,有的被安排在识字章节,有的被安排在课文章节,韵文读来琅琅上口,学生爱读爱记。新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如何充分用好这些韵文,实现上述目标,让低年级学生从中感受祖国汉语独特的语言之美呢?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朗读这一常用方法,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韵文的音乐美、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来感染人,并使人感知美和领会美的。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对读,轮读,赛读,诵读,范读,表演读等等。巧妙地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引导启发学生感受韵文中蕴含的汉语言独特的美。
一、示范朗读,感受汉语言的音乐美
教材中选用的许多韵文,具有押韵合辙,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音乐美。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范读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准确地表达出音乐美。如古诗《静夜思》,诗中韵脚发音饱满,感情真挚,一个“举头”,一个“低头”,俯仰之间表现出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感慨万千。因此,准确地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范读可以是听老师直接读,也可以是听录音读。通过范读,突出“光”、“霜”、“乡”几个韵脚和平仄相对处的抑扬顿挫,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古诗的范读可以反复几遍,充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音乐美,从而形成想读、愿读的心理,并努力要模仿范读的语气语调把古诗读好。接下来老师说:“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还可以像古人一样摇头吟诵”。学生自己试读,练读,兴趣盎然,虽然还读不出诗中的深刻含义,却能学着形似,朗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很快就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有的学生还能在练读中自觉思考诗句意思,能读懂“疑是地上霜”这样难句的意思。
二、伴奏朗读,感受汉语言的对称美
教材中所选用的韵文,有许多在字数、词性和声调方面与楹联一样,具有整齐平衡的对称美。如《比尾巴》这首儿童诗写道: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扃,/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长,/鸭子的尾巴短,/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两小节就具有韵文的对称美,三问三答,语言节奏感强,简明易懂,又极富儿童情趣。朗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伴奏,变换多种形式。例如用手或乐器轻轻敲打节奏,配着节奏读,边读边感受声调上的对称美;也可以变换节奏,在问号后多停一拍,体现上下两小节的对称;也可以分两大组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还可以分四小组轮读,第四小组重复第三个分句,形成歌曲中的伴唱一样。当然,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指导,教学生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处理韵文。学生熟练了这些朗读方法,朗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就会在反复的朗读中乐此不彼,尽情享受着韵文的对称美。
三、表演朗读,感受汉语言的语言美
教材中所选的韵文一般句子不长,韵律和谐,意蕴丰富,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它体现了汉语言特有的语言美,朗读、学习韵文,不仅能帮助低年级学生认字学词,还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如《四季》这首儿童诗写道:
草芽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它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它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这首儿歌富有童趣,采用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这些诗句用生动形象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是教师编配好动作教给学生,也可以请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边读边表演,尤其是读到“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学生自然地能表现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从而感受到韵文的语言美。通过具体的、形象的、模拟的或具象征意义的动作表演,在韵文特定的情景中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能有节奏、有表情、有律动地吟唱韵文,并且加快背诵。同时,表演朗读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给予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四、想象朗读,感受汉语言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韵文所能体现出来的重要的汉语言之美,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带给人一种佘韵无穷的美感。如教材中编选的儿歌《小小的船》,这篇韵文最大的特色是用了许多叠词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些叠词使全文画面优美,意境悠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思维的,通过感情朗读,想象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韵文的意境美。因此,在朗读中要充分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调动脑中的原有表象,或通过多媒体直接让学生观看一些动画、图片,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闭眼想象:“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学生自然就能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从而感受韵文的意境美。
韵文是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是汉语特有的文化瑰宝,在低年级阶段,韵文多被用来实现认字学词的教学目标,而韵文本身特有的语言文字美更值得语文教师挖掘,巧妙安排朗读,通过反复读感受韵文美是一种好方法,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着
《中国韵文学概论》蒋长栋
第二篇: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感受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前提。尤其是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美才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过度追求创造而忽略感受的教学模式,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语言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的四个结合,不断追求目标的适龄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教学评价的差异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由“美”向“善”达“真”,实现其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 感受 模式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音乐课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快乐!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孩子们对机械呆板的音乐课已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关注审美,重视实践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 的音乐课确实应从学生出发,试着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探视我们音乐课的教学方式,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权!那我们的学生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呢?他们心中所希望的音乐课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呢?作为音乐未来教育者的我们, 该如何打破旧的教学观念,构筑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孩子眼中的与音乐课密切相关问题的调查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现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眼中的音乐课是怎样的,他们希望上什么样的音乐课,这是当今的音乐教育者必须了解的问题。为此,本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分两批对泗阳县20所中小学中的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你喜欢上音乐课吗?其中,喜欢占(98.3%,不喜欢的占1.7%。2.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选择以老师教为主的讲授课为10.78%,选择听和看为主的欣赏课的为34.56%,选择以自我发挥为主的表演课的为43.62%,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游戏课的为78.21%,选择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为52.83%。
3.你认为音乐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其中,认为学到了课本上的几首歌曲是97.8%,认为学懂乐理知识的是19.2%,认为感受到了音乐美的是27.6%,认为学会了表现与创造简单素材的能力的是5.5%。
4.你们音乐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表扬你们吗?经常为76.7%,偶尔是13.5%,没有占 9.8%。
5.你们上音乐课时老师是怎样上的?选择“按照课本教会歌曲,主要以唱为主,很少讲别的”占58.3%,选择“不管你们,你们愿意听就听,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占10.2%,选择“以自由发挥为主,可跳、可唱、可表演,视个人兴趣定”的占15.6%,选择“欣赏为主,很少其 它内容”的占14.29%,选择“除课本以外,还教其它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占23%。
6.你们音乐老师上课时态度怎样?学生认为:微笑上课以鼓励为主占72.5%,经常打骂学生凶巴巴的占5.3%,很冷淡上完课就走了占28.7%,都不是占3.5%。
7.你们希望音乐老师上课时,时刻与你们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吗?表达希望的占96%,不希望的占4%。
8.你希望音乐课老师教一些除课本以外的有关的东西吗?表达希望的占91.31%,不希望的占8.69%。
9.如果你希望老师教一些其它的东两,你希望是那些(可多选):选择流行音乐、儿童歌曲、音乐名家、音乐知识、中国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外国歌曲的分别为58.04%、55.43%、43.47%、28.91%、12.3%、31.52%、17.39%、8.26%。
10.你认为音乐课一定要在教室中上吗?认为不应该的占64.14%,应该的占35.86%。
11.你希望经常在音乐课中与他人合作吗?A.希望的占(90.22%,不希望的占9.78%。
12.对你的音乐老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希望老师在音乐课堂中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的占78.3%。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比较喜欢音乐课.少数小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是因为音乐课内容太简单或乐理知识太复杂。
2.现在的小学生音乐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偏向课本固定内容及复杂的音乐知识理论,很少去发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去表现美、创造美。3.现在的小学生希望老师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且和谐的,希望老师能和自己打成一片,去共同完成音乐课的过程。更愿意音乐课的活动空间大些,如操场、草坪、田野等场地,与大自然拥抱,去体味音乐无限魅力。
4.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各科的综合性都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5.现在教师在课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一刀切”,不够尊重发展孩子的差异性,致使一部分同学在音乐课堂上感觉自己游离于课堂之外。
二、注重四个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黑格尔说:“音乐是情的艺术。”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结合调查结论,我觉得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多种美,培养其学习兴趣。
1.注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 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1、2、3、4、5、6、7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结合呀!无疑,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 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人,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人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做到: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或者示范姿势、标明动作。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就能帮助他们感知理解、开阔视野、加强记忆、启迪思维。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幻灯片、录像、CD、VCD等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面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情景.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神奇变幻的画面综合,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注重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和体育活动相融合。例如: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寓音乐于游戏之中,正是借助身体力行的活动来表达旋律的运动方向。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 妹,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运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曲等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起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轻柔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此外,在日常教学组织中一定要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永远学生整齐的坐着,教师在讲台上的单一的组织模式;二是避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反复学习同一内容,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避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动嘴,不用眼、手、足等其他感官。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3.注重语言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靑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垠、深邃内敛、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 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之中并进人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人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的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第三,课堂提问的语言设计要考究。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是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立意要鲜明,不要提一些简要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喜欢不喜欢?”或“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导入语和结束语要与音乐相融合。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入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结束语是一堂课前后呼应的点睛之笔。简短而隽永的结束语是意犹未尽的尾声,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深化人文主 题。当耐人寻味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又一次在耳边想起时,那种共鸣,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4.注重技能与表现发挥想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围绕音乐歌曲形象的讲授发表自己想象的意见,同学间相互补充,能使音乐形象更准确、更清晰、更生动、更丰满;比如用色彩描绘形象中画面,交流意境的理解,可以使线条、色彩更趋于合理;比如在理解歌词、乐曲内容时,举手投足、低头弯腰、即兴表演、自编自演,越是令人捧腹就越能体现分阶段的全身心投人:再比如体会情绪特色时,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二度创作将3/4拍的歌曲改成2/4拍,那定是别有一番韵味……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千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人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三、课堂教学追求四个实现,构建音乐课堂教学新型模式 音乐无高考指挥棒,所以,为了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美,在此基础上学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我们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觉得学习音乐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能够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适龄化。
作为教师,每次备课首先填写的都是“教学目标”。但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众多学生由于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了对音乐的冷漠和厌倦。识谱教学已强化了20多年,可至今能读谱的学生仍然廖廖无几;“革命歌曲”我们认真地教了一首又一首,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歌唱二小放牛郎》,可学生们滿口哼唱的全是“庸俗小曲“,学生们用自已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不满和对音乐本能的热爱。
其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題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表现和创造美,塑造其完美人格,并通过他们创编、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如在学习《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首歌时,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演唱姿势,音髙、节奏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把引导学生感受雷锋叔叔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等列 人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提高其心灵的境界,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
在教改轰轰烈烈进行着的今天,我们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大批新时期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们有责任唤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体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的殿堂外徬徨。
2.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化。
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既不是一个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它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过去的好老师课堂上像个演员,遗憾的是只把学生当观众。今后的好老师应该让全部学生变成演员并结合他们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角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观众和评判,还是众多角色中的一员。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进行教学,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而不是征服、压制、压服的对象。告诉学生老师自己也会经常犯错误,学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的知识不一定可靠,让学生获得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主体意识,进人创造性的学习状态。
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学的使命必须发生变化,音乐教师必须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人地和学生对话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创建属于他们的音乐生活。教师应用自己的音乐世界与学生的音乐世界碰撞、交融,创造新世纪的音乐世界。形成师生民主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3.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立体化。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有音乐内容的存在是不够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 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各科内容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形成。
在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将体、美、德、劳等学科有机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静中有动,动中含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勇于创造,由此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唱游教学中渗透体育运动、劳技教育,可使谏堂气氛生动活泼;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术,使学生能深层次地体味理解音乐美学;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比任何说教的方式都有效果。渗透到某一教学内容中,只要教学效果好,多而不乱,能够体现音乐课主题,达到教学目标,就是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4.课堂教学评价实现差异化。
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是: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差异十分显著。如果非要让一个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全班统一的要求,甚至达到老师的理想要求,也许经过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比如挤占学生的自由时间进行补课、个别教育等),可以勉强达到,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是不合理的,也是缺乏效率的。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因此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来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和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
让我们共同努力,深刻领会落实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理念精髓,在音乐教学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学生感受鉴赏音乐、学习表现音乐、体验创造音乐、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刘堂江著,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3.《本领恐慌》,王小平著,海南出版社出版 4.《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5.《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6.《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6-12期 7.《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年第1-12期
第三篇: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双辽市永加乡永加中学:尚春昕
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艺术。因为面对的、要服务的是“人”。早在四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知识是做“真人”的基础,要传授“真知”就必须先尊重“人”的情感。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学生即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生物科学研究范畴内的主体。
美的视觉感受
美的直观表现首先是色彩和形态,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揭示色彩美和形态美的本质,充实美的内涵。生物课上讲解花色、毛色、肤色、色素的种类、色素比例和颜色成因等内容,能使学生了解天然色彩美的来源。缤纷的色彩让我们赏心悦目,而对动植物却有着重要作用:花卉可以利用它招引昆虫;昆虫可以利用它逃避敌害;绿色植物有了色素才能光合作用;猛兽斑驳的皮毛帮助它隐伏捕食;皮肤中的黑色素能阻挡紫外线等„„这些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色彩美真正的内涵。生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能欣赏婀娜多姿的花木,优雅的天鹅,威武的雄狮和奔腾的骏
马,却不愿接受黑色的乌鸦和皮肤裸露的蟾蜍,其实这种审美角度较片面,老师可以依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原理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学生作这样的解释:生物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结果,一切生物都能体现出自然美而就的行为美、整体美、协调美和适应美,进而使生物界呈出现多样美,相互依存的生物生生不息、世代交替的现象,更使大千世界呈现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审美心态,在欣赏生物的美丽色彩和优美形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色彩美和形态美更深层次的自然美。
美的听觉感受
在教学语言上,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和符合语法规则,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生物学教学语言要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带感情地):“当一束阳光穿过寒冷而黑暗的天空,到达地球,照射在一片绿叶上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奇迹便发生了!”(紧接着板书:光合作用)。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虽然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大喜大悲,但同样要做到有喜有忧、情理交融,使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的行为感受
“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生物学发展
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现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高新技术的变革,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伟大生物学家的励志探索过程,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例如发育较早的学生起初不愿接受逐渐明显的第二性征和脸上的青春痘,在接受了青春期教育后,他们不再觉得难为情,能正确地对等和处理相关的问题,并珍惜这与生俱来的青春美;乌鸦的黑羽毛不美,但它却有孝顺亲鸟的行为美;一片看似平凡的绿地或树林,实际上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和人(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保持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平衡,构成了生物和环境的协调美。学生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审美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视野扩大了,能从多方面层次去观察事物,从而客观地辨别美,即有了全面的审美角度和科学的审美标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美的心灵感受
美的感知不止是瞬间的,还应是持久的,是震撼心灵的。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形成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例如松树特化的针叶和发达的根系,使它能耐干旱抗严寒,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地自下而上。老师讲解这个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松树苍劲有力的形态美和适应美展开审美想象和联想,去理解和感受松树刚正不阿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生物教学的过程是传导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教师通过讲述植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原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学生学习了奏叶芽发育的知识,更能想象出“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色美景;如果学生相验证秋叶中红色花青素的形成,也会学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只有学到科学的“真”,才能丰富自然的“美”,才能有美的情感、美的境界和美的心灵。
发挥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势,能够使学生保持客观的审美心态,多层次多侧面地感知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并调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深刻理解美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感悟美的真谛,最终组合成自然而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第四篇:让学生感受教师板书美
让学生感受教师板书美
杜令平
随着现代教学仪器的更新,存在一种意识倾向,好像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观赏性,通常要各种电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没必要再在黑板上板书,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以课件代替了板书,一堂课下来,几乎不见老师的板书设计。
笔者以为,黑板不仅仅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的,它更应该成为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直接渠道。教师适时地把有关内容板书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也为弘扬中华书法。这是电教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美观的板书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审美的享受。
教师的板书要文字精练,抢眼美观。教师可以用色彩鲜明的文字、简笔画、图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达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应是不同的。美观的板书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课堂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书写产生影响。学生跟一个教师学习时间长了,他的学生写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师的字。这说明了学生都有“向师性”。
另外,良好的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例如,笔者在上课时,一般把重点内容用红色粉笔圈上,用黄色粉笔圈上学生易错的地方,用蓝色的粉笔写出知识拓展及延伸的地方。这样的板书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传达着知识和美感。
那么,如何让教师写好板书,下面谈谈个人的点滴管见:
运用和设计好板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设计好板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明确的目的性 书写板书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及知识的结构层次。学生通过板书可以掌握教师讲授的顺序和思维过程,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板书又是学生课下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书写板书必须做到内容完整,目的明确。切不可过于简单,达不到板书的目的;也不要过于繁杂,喧宾夺主。
二、周密的计划性
板书的内容确定之后,什么时候书写,写在什么位置,决不能随心所欲,要根据讲课的方式而定。讲授与板书的前后顺序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先板书后讲授。教师在讲课开始时先把本节要讲的几个分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一个分题一个分题地讲。每个分题要板书的内容随着讲述写在分题的后边。这种板书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或复习课,利于学生对全课内容的概括了解。
其二,写一个分题讲一个分题。这是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板书讲写结合,能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使用教科书。
其三,讲完一段再板书。在教学改革中,一些发现法或探索法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或探索,或先进行实验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这种板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加深学生印象。
其四,全课讲完再板书。有些课教师采用讨论式,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写出板书。有时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电影或录相进行教学,最后发动同学总结出板书内容。这样做,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或电教内容的连续性。
总的说来,什么时候写板书,怎样写,并无定法,教师将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一般说,板书从黑板左侧开始,整个板书约占黑板的1/2或2/3。黑板右侧,是教师根据需要写一些较重要的名词术语,易错的字等内容的地方,这种板书常称做“副板书”。为了强调板书的完整性、系统性,在课堂结束前应把副板书擦 去。
三、高度的概括性
板书的内容不能过多,既不是课本的搬家又不是教案的缩写。书写过多,教师忙于写板书而减弱了师生的联系;学生也因忙于抄笔记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过于详细的板书又影响了学生看书用书的积极性。因此,板书必须做到结构严紧,语言精炼,画龙点睛,富于启发性。板书一般应包括课题、分题、中心要点和结论。
四、较强的针对性
板书应具有针对性,不同的班级板书内容不尽相同,有的班可以简单些,有的班可以详细些。板书内容的繁简是由学生的接受能力,班集体纪律好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板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实际状况。学生接受能力强、课堂纪律好的班,学生注意力集中,板书应简单些、概括性强些。学生接受能力差、课堂纪律差的班,板书可详细些。一方面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因教师书写速度快于学生,可借此时间组织教学。总之,要做到信息量适中。
板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对学生易混淆易锗的知识的特殊处理上。以生物课为例:动脉里是否流的都是动脉血?植物是否只有在阳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黑夜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等等。又如在学习心脏结构时,有些学生总把心房心室混淆,为此教师用“上房揭瓦”,“下地下室”比喻,接着板书,上“房”,下“室”。这样做后,再也没有人把心房说成心室,把心室说成心房了。
五、清晰的条理性
板书是一节课中教师留给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料。它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后写成的,突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为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大纲、备教材之外,必须反复推敲板书的结构层次,使其达到条理清晰。板书时切忌边讲边写边擦,使板书失去完整性和条理性。
六、严谨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板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结构合理。板书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凡书写内容时都必须做到知识要正确、内容要完整、用词要准确、书写要工整、字体要清晰。板书除注意防止出现科学性错误外,还应注意专业术语的完整性,如,切不可把新陈代谢简写为“新代”。写字要规范,不写错别字,如有氧呼吸写成有养呼吸。应与语文教师联系,做到书写、读音规范化,减少或消灭科学性错误。另一方面,板书中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还要按一定的形式结构组合起来,做到结构合理、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七、一定的启发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语言、教具等手段进行启发外,充分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板书,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和不可忽视的途径。
如何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板书呢?板书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书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二是板书的形式和布局要有启发性。
八、较强的美感性
板书要做到不空不繁,不错不杂,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图像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大小颜色适度(适当用彩色粉笔书写)。所有这些都是板书美感的重要内容。好的板书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情感,从而激发起模仿、学习的欲望。相反,那种条理不清、板面设计紊乱、内容繁杂、残缺不全的板书,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厌烦心理,从而失去板书在教学中应起的积极作用。设计和运用好板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板书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板书的设计应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而使内容失真、遗漏,或者表达不准确。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前提下考虑适当的形式,使板书具有较高的可教育性,否则会弄巧成拙,使板书成为教学中的干扰性因素,那就事与愿违了。
第二、书写和讲解的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书写,也很值得研究。有时可以边讲边写,有时可以先写板书,然后师生一起分析,也可以先讨论、分析、归纳,然后再写板书,这些都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决定书出现的最佳时效。教学中那种因讲解而忘记板书,然后再去补写,或者因过多板书而影响讲解时效的现象应该避免,要坚决克服板书中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设计和运用的关系
板书设计是在课前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可能会出现许多矛盾,例如有时板面不够写,部分间距小而文字写不下,有时来不及书写等。解决这些矛盾除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外,还可靠课前进行必要的试写。另外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但必须保证板书的完整性。
第四、板书中的艺术性问题
板书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加强板书艺术性是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掌握必要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功。所以,平时要加强文字、书法、板画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大 胆实践,并且不断总结板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板书作为一门教学艺术而进一步完善起来。
板书设计的技巧: 1.注意文字锤炼
板书被喻为微型教案,它要求以简驭繁,浓缩信息。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教材中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语,组成板书的基本内容。
2.注意概括点拨
在板书设计中,除了正板书外,有时也需要加上揭示语,它将起到开拓思路,画龙点睛的作用。
3.注意线条的运用
在板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线条的连接,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不同线条可以表达各种不同含意,不仅可以节省语言表达,而且使人一目了然。
4.注意符号的沟通
教学板书主要以符号为主,可以说教学符号的板书,这种教学符号以它那一目了然的通用性和代替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在板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注意图象的辅助
在数学板书中如能运用简图,则可以开拓空间,刺激形象思维,特别是解复杂应用题效果最佳。
6.注意排列技巧
在板书设计里,板面的排列相当重要,同一内容排列不同效果两样。7.注意放大效应
板书设计在整“缩微”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中一部分放大,放大的目的在于突出重点。8.注意排列组合
板书设计既要注意排列美(这是外观美),更要注意组合美。好的板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教材意图,对原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重新组合,产生一种暗示效应,使信息得到浓缩。
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板书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1.板书要集中简洁
板书内容应限于极必要的东西,要鲜明醒目,不要成为师生的负担。当然除了精心设计的板书再也不敢多写一个字也是不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总会出现一些生字、好词等,老师可在黑板的一角搞个“副板书”随写随擦,为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服务,为语言文字训练服务。
2.板书要有整体安排
板书既不要密密麻麻,又不可稀稀落落。黑板的中间是教师板书的主要位置,应占面积大些,书写时尽可能写在黑板的上半部,让学生容易看见。
3.板书要善于把握好时机
板书要随着课文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不要上课前就把板书都写好。也不要趁学生自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自己在黑板上匆匆忙忙地写出。更不要讲过后再回过来补写板书,因为这种板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书写,没有学习过程,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从中得到理解地启示,相反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有意注意。
4.板书的书写要注意格式
板书应以自左向右横写为宜。不要横七竖
八、杂乱无章。5.板书要工整美观
板书的字体要正确、合乎规范。一般要用正楷书写,不要信手挥笔。板书所用粉笔颜色要醒目,但不要太杂,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板书宜迅速,写错了字要用板擦抹去重写,不要用手乱涂。
总之,板书的设计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详 尽考虑,精心设计;要表现风格,体现特色。在板书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见机行事,就一定能够结合教学的需要,逐步掌握板书这门艺术,得心应手地为教学“锦上添花”。
王家小学教师板书的原则
一、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要把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笔顺规则,不倒插笔,不写自造简化字。字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宜。教师板书时,一定要一笔一笔地写字,一笔一笔地画图,让学生看清楚,对一字一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有所推敲。教师的板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重要任务。板书规范、书写准确、有示范性,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信守的一条原则。
二、语言准确,有科学性
这是从内容上对教师的板书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虽然板书在教学上是间隔地出现的,但是最后总要形成一个整体。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懂,引人深思,不能由于疏忽而造成意思混乱或错误。因此,板书用词要恰当,造句准确、图表规范、线条整齐,这是板书设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三、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所以板书也要层次分明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板书和口头讲述是同步进行的两种教学手段,而板书的优势是直观、形象、条理、概括。要使板书发挥这个优势,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用板书体现和加强讲解中语言的这些特点。
四、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在教学中板书运用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与语言说明的要求 是一致的,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能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抓住重点板书有关内容,一堂课后,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五、合理布局,有计划性
教师能把讲授的内容迅速而利落、合理而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并使学生在讲解中能跟上节拍,全部理解。课后又能使学生通过板书一目了然,通晓理解,这是教师板书艺术。但是,没有课前认真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是办不到的。因此,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确定好板书的内容,规划好板书的格式,预定好板书的位置,在教学时才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准确而灵活地加以运用。
板书可分为主要板书和辅助板书(副板书)。主要板书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的提纲,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通常使用黑板中间部分,占黑板面积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在黑板的两边写辅助板书或画板图。
六、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形成理解,回忆知识的线索。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运用好板书这种书写形式的教学语言。
第五篇:教美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范文
教美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对于每一位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都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付出心血最多的一门学科。它似乎已经渗入了人们的血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晦涩的,除了应付考试,在现实生活中它好像毫无用处,学生对它只有厌烦、头痛,从都没想过它的美。
数学的美,曾让一代代数学大师如醉如痴,高斯曾把它比喻为科学的皇后。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的美不仅在内涵上存在着纯净美、灵性美、和谐美,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严谨美、对称美、简洁美,而且它本身也存在着趣味美、形象美、奇异美。数学美是包罗万象的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较深刻地认识数学之美,有意识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透过简洁的表达形式可以看清复杂的内在关系,这无疑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美的享受,并建立学习、研究的信心。著名的勾股定理a2+b2=c2,这一简单而整齐的形式却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欧拉公式v-e+f=2,可以说是简单美的绝佳体现。自然界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却概括了所有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美,统一美。
数学是严谨的、统一的。例如质数的定义是:质数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这里去掉只字则绝对不行;再如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等概念都特别严谨。事实上,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都是严谨的,真可谓是多一字、少一字都是谬误。如果没有这种严谨性,便不可能担当起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重任。数学更有数与形的完美统一,还有数与点、曲线与方程等。
三、利用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数学的对称美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数学在图形上和内容上的对称性,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图形上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平面对称等空间对称,概念上也有正与负、奇与偶、方与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对称,还有与时空坐标无关的更为复杂的对称。
数学的和谐美在一般人看来也许就在于它的每一个图形或是平面的或是立体的,就像圆和球体的美。黄金分割比是最和谐的比例,它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比例,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