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没有和谐的个体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而身心健康是和谐个体的基本标志。为培养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和谐,让学生首先做一个和谐的人。因此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学生在认知习惯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比例很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为此,我校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说
课题的界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是指教师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内外)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假说1:加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理论假说2: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师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以及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与诱导点,探寻在我校开展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3)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构建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形成的教育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校氛围。
(4)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的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各项心理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及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等。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摸索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今后在其它学科乃至更大范围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
2、研究的途径: ●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 建立课堂教学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
●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训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辅导。
3、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是以一班为实验班,在逐步研究的基础上,其它年级,均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的尝试。
二是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的课程目标、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边探索,边完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周期:两年(2014年9月-2016年7月)
2.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切入点,明确研究人员具体分工,制订各阶段具体任务。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的主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业已实施情况调查和教师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情况调查。全面分析,具体研究,确定课题研究重点,讨论展开具体研究的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设计相应调查表实施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对初中阶段现有教材蕴含的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以表格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类总结。
3、以一年为时间段,跟踪几个班进行调查研究,对一年中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4、课题组成员每年提供至少十个案例(含说课、课堂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材料)。
5、在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课题组召开座谈会,研究预设“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先个别后集中的原则,通过讨论确定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实施模式,对模式作出详细的要求,积累第一手资料,随时反思并做必要修改。
6、利用暑假和寒假期间学生与家长较长时间接触的契机,对家长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此措施主要用来补充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详细了解)
7、最少每月一次座谈会,对上一阶段的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正,研究人员分别形成阶段性书面材料存档,课题小组形成阶段性书面报告;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7月)。
(1)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
(2)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3)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及依据条件:
1、在中小学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根据。
3、国内外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
4、现有的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可供我们参考、选用。
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学》《认知心理》等著作。
2、各种网络资源。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调查表、论文、个案反思、叙事文章(教学心得)、阶段性研究报告、教案及领导评课材料等;
3、相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的优秀课堂教学纪实。
八、人员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研究者:刘振飞,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协调研究人员的分工合作。
参与者:本校其他语文教师及心理健康老师刘鹤,统计、积累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类、归档。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研究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内容,因此,抓住了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就能抓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主要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相互剥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化。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问题。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为单一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经验总结,缺乏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共通模式研究;(2)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单一方面(如创造性)的学科渗透问题,没有系统探讨心理素质各层面的学科渗透;(3)多为理论探讨极少实证研究,难以科学检验学科渗透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这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更加认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3、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形成教中研,研中教的良好氛围,并促进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实现“名校育名师,名师扶名校”的良性循环。
4、本课题的研究更能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
5、本课题对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支撑性理论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主张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而不再象过去一样只重视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毕竟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而这种变化又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他又提出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因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认为教师要无条件尊重接纳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由、健康成长。
情商理论,国际有关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IQ(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指数并不大,而学生的EQ(非智力)因素却与学习成绩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正是EQ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绪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问题与内容
(1)挖掘与处理语文学科教材的心理素质内容,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学科渗透。(2)将心理素质训练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作用。
(3)综合各学科渗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形成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渗透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内容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五、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分析:
(1)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
(3)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教师目标: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2)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3)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学生目标: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3)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初中确定为本校七八年级学生。
七、研究原则、方法与途径 研究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1、积极情绪原则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要接纳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体验成功原则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确保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成功感。
3、民主自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在处理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个案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心理测量法、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等方法。
1、心理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法:学校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渗透心理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2、经验总结法:各位教师就自己实际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经过系统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3、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客观表现去了解他们心理的方法。对心理观察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以及用专门的形式记录所获得的事实和结果。应用观察法时,研究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教育过程以及其中的心理现象。研究者要有一定的工作训练,善于在繁杂的现象中抓住所需要观察的事实和材料,并发现各种现象间的联系。
观察法比较方便易行,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的最常用的方法。
4、个案调查法:对一些典型学生进行重点追踪研究,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特别孤僻的学生,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等。以确定学科渗透对这些学生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对他们实施有效心理素质教育学科教学的独特方法和策略。
5.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法。此课题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研究途径:
(1)备课时设计心理教育的目标,做到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整合
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心理教育,要有意识地进行,需要从备课开始,挖掘教材内涵,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出心理教育的目标。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2)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做到既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自学,生生互动,有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要讲究有机、适度、灵活渗透
3、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片段批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强化
作业中的简短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它的特点是篇幅较小,针对性强。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巧妙运用简短评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及时写出教后记,教后心得,提出改进方案,定期交流,定期做纵向,横向比较(经验总结)
八、研究步骤
本次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切入点,明确研究人员具体分工,制订各阶段具体任务。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的主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业已实施情况调查和教师对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情况调查。全面分析,具体研究,确定课题研究重点,讨论展开具体研究的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设计相应调查表实施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对初中阶段现有教材蕴含的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以表格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归类总结。
3、以一年为时间段,跟踪几个班进行调查研究,对一年中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4、课题组成员每年提供至少十个案例(含说课、课堂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材料)。
5、在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课题组召开座谈会,研究预设“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先个别后集中的原则,通过讨论确定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实施模式,对模式作出详细的要求,积累第一手资料,随时反思并做必要修改。
6、利用暑假和寒假期间学生与家长较长时间接触的契机,对家长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此措施主要用来补充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详细了解)
7、最少每月一次座谈会,对上一阶段的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对实施方案进行修正,研究人员分别形成阶段性书面材料存档,课题小组形成阶段性书面报告;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7月)。
(1)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
(2)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3)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刘振飞
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协调研究人员的分工合作。课题组其它成员:
本校语文教师王东江及心理健康老师刘鹤,统计、积累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类、归档。负责本人课题的研究工作。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研究能力。
十、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以结题报告为主要成果,另外还有论文、阶段总结、经验总结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林区张维中心校
李宏伟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5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课外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矛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著名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特别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保证。就我校现状语文科来分析,三至六年级里同一级不同班的语文成绩都相差很大,升到高年级就算是同一老师所担任同一级也存在同样情况,给人留下分快慢班的现象。追究原因,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是均衡分班,而不同老师的任教和培养则形成了不同的局面。成绩好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讲“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低年级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导致基础不扎实,对今后的的教学将造成持续性的恶性循环。因此,从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培养。
一、课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工作,事先都要做好准备,学习当然不例外。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① 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工作,提高听课效率。②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③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知,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若干个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第二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五步走”基本环节和方法: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生字。
自学课文生字采有六个字:“找”(找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写”(连词端正书写)、“解”(理解生字意思)。第三步,再读课文,画出文中自己觉得重要或优美的好词佳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受。第四步,三读课文,围绕课后习题在文中找出答案,如遇到不懂的问题或对课文上不理解和含糊不清的地方旁边打“?”,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或注意听老师讲解。第五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
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抓好预习这条最基本的途径入手,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二、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小学生绝大多数不会听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走神,东张西望,开小差。这些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还扰乱课堂纪律,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首先反思自己,把课备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尽量讲得生动、直观,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必须给他们养成会听课的好习惯。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第一,眼到:上课必须坐正,眼睛要望黑板或看着老师的神情,集中精力听课。第二,口到: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开口朗读或大胆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第三,手到: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四,心到:老师讲课期间如果不许看书,一定不能翻书,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发言。如在教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时,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这一片段时,我采用了“读、议、辩、演”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四到”从而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 2
至10自然段(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思考从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人?再引导全班讨论交流:“在你眼中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在议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描写蔺相如动作、语言的句子)组织学生研读,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物特点,对于学生中的分歧意见及时组织辩一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蔺相如当时的内心的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无惧无畏。这样,学生各抒已见,从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描写中体会到勇敢无畏、才智过人的特点。最后组织学生演一演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让学生在表演中再一次深化认识。通过对学生这样的“四到”教学,蔺相如的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课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后习惯的培养。课后我会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写习惯的培养。
读,就是阅读。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为了让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第一,我在班里办了个“小图书馆”,摆设有多种儿童读物,供本班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和篇章。第二,在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人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第三,读物推荐,向学生介绍与教材主题有关的课外读物上学生选择阅读。如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后我向学生推荐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让学生再加深回味草原的美景;学了第三课《白杨》,我向学生推荐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 3
《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了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四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名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师做好了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的习惯,也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在课后,我让学生设立了小练笔薄,从不同形式来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仿句式小练笔。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常见的关联句子、简单的并列句子,熟读甚至会背诵,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仿写。如学完《草原》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第一自然中“既„„又„„既„„又”这一句式描写一个内容;学习完《白杨》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第十二自然段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句式来夸夸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人,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习作中体会了句式的用法,习作的语言更精彩了。
2、仿段落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范文中精彩片段,或饶有趣味的段落来练习仿写。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后,引导学生仿照文中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来夸夸其他事物,从而练习和体会一段中运用总分的写作方法。
3、仿篇式小练笔。仿句、仿段落的练笔都是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服务,所以练习之余也对学生进行仿篇式的练笔。如教学了《晏子使楚》一课后,学生明白了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并且采用首尾呼应,能使全文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的好处。于是我引导学生也采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一件难忘的事,通过这样的练笔,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提高写作能力。
4、想象式小练笔。课文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但作者所表达的远不止课文中所呈现的,这就为学生的想象和小练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了《再见了,亲人》一文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付出的学生记忆犹新,但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什么事才让南朝鲜人民肯不惜一切地为付 4
出呢?所以课后我特意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只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能坚持不懈地正确指导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我们的学生肯定会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这篇沃土上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安镇前官小学
2012年12月23日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的写字、识字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 和语言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勤于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广泛搜集、吸收、处理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等。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良好的写字习惯应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到高年级还是应该加以重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教育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好习惯:一是姿势、执笔方法、写字本摆放位置和写字习惯;二是不写错别字,文面整洁;三是字形结构合理,笔画位置准确;四是行文规范,运笔正确流畅。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字水平。
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知识初步了解,并及时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这是学生经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质疑的有效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而且在预习过程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勾画出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课前仔细翻阅课本;看课本并做教材后面的习题;根据不懂的问题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
三、字典、辞典等工具书被誉为“无声的老师”。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真正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四、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口语交际可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进行,还可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还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五、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读书有疑的习惯。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构思、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描写等方面进行品评。感觉到不懂的东西,然后提出或写出阅读后的疑问,及时的请教老师或同学,阅读中的疑问就能得以解决。
六、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以唐诗宋词、名家名篇为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得不当,哪些地方没处理好,并及时作出调整改进,这就锻炼了听的能力。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朗读得更好,教师会自己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无疑也是对“听”力的促进。学生通过读而建立的储备若运用到书面表达上就促进了写的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话一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应一有机会就让学生朗读。我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给学生范读,每节课都给学生至少6分钟以上的朗读时间,并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星期举行一次小组的朗读比赛。
七、在信息化时代,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教师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鼓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学会积累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指导学生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批”。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八、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老舍先生说过,“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自然、社会、生活都是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十、总结的过程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还包含了很多方面,但是,需要了解的是任何习惯都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逐渐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刻苦练习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精神。我们在培养小学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要从细节入手,自身方面也要做好坚持不懈,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奠定人生,习惯成就未来。”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大安镇前官小学
张晓雪
201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