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时间:2019-05-12 23: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内容摘要】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采用诵读领悟、阅读仿写、品评鉴赏、表演活动、指导提升、人物探究、赏析评价等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

【关键字】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我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形成以下几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1、诵读领悟

对于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学生只需要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自主的利用工具书,就可以解决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而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较深层的问题,学生则需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思考解决。教师只需创设特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提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而学生的活动又是以诵读为主。在学习《诗经两首》时,我安排学生自读:在课堂上自己反复大声的读课文,读出文体的特点,也读出男主人公的情思。学生对课文的语句熟悉起来,语句背后隐含的深意也在不求甚解的朗读中不知不觉涌现在脑子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在抒情方面的差异。整个过程中,学生只需反复朗读课文,或借助工具书。从学生交流发言的情况看,他们都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领悟到人物的情怀。

2、读后仿写

主题把握难度不大而写作特点明显的散文,可以结合写作训练进行仿写式阅读。操作起来很简单:阅读——揣摩鉴赏——仿写。关键是对课文的行文特点要仔细把握,并马上学习,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散文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这篇散文理解上不会很难,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很快就能把握主题并抓住其行文上的两大特点: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我首先布置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并鉴赏其写作上的特色。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假如生命只有一天》的散文,要求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了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自觉地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并在解读文本时有意识地联系自身的生活,这样一来,阅读就成了面对读者面对自身的对话活动。从作文的情况看,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准确到位,并能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写出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情感真挚的散文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意识到,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鉴赏和学习。

3、读前试写

教师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和课文有关的话题作文,批阅处理后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比较阅读,和一般的比较阅读不同的是,这次拿来比较的文章不是别人的,而是先前自己或同班同学所写的。这一教学模式,和上面所说的“读后仿写式”刚好相反,它需要学生在没读过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话题作文,自己有了思考后再去阅读课文,学习名家名作的切入角度、写作手法等。在处理《羚羊木雕》这篇阅读教学时,我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之前,就布置学生写一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羚羊木雕》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理解”这一话题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前提下,学生阅读课文《羚羊木雕》时感觉就不同了。我提醒学生,不仅要像平常阅读一样,先整体把握后细细品味,还要拿自己先前所写的作文和课文进行比较:同是写“理解”,你写什么?课文写什么?你怎么写?课文又是怎么写的?之后,我把批阅作文时摘抄下来储存在电脑里的佳言妙句美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欣赏到同班同级同学的习作,都兴致盎然,自发的讨论起来。这次实验课,学生意识到,阅读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还要跳出文本,广泛阅读,拓宽视野,在比较中增长见识,提高思辩能力。

4、品评鉴赏

诗歌的阅读基本上是采用这一模式。不同的诗歌在具体操作时有区别。对于当代诗,学生阅读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教师引导品评式:知识介绍——朗读感受——细致品评——赏析拓展。比如在教授《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先介绍有关中国当代诗歌的基础知识,包括什么是新诗,什么是朦胧诗;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和诗歌情感有什么关系,象征有什么作用,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等等。有了这些知识准备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在欣赏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熔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为一炉。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我逐句朗读逐句品评,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那截然不同的意象和鲜明的感情基调。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有些古诗的阅读,我则采用“学生自主品评式”。具体流程是:背诵诗歌——理解欣赏——品评讲解——课堂交流。其中“品评讲解”这一环节完全由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就一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就一句诗进行赏析评价,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那就行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

欣赏诗歌,最关键最难把握的就是诗歌的意境。要探究诗的意境,一味靠老师的讲解效果并不好。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在讨论、交流、探究中完成了诗歌的学习。这样,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也提高了赏析评价的能力。

5、表演活动

学习戏剧时应该尽量让学生有表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这一课堂模式可以归纳为:阅读准备——表演活动——反馈交流——小结评价。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作为观众的师生也参与了设计、欣赏和评议,也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并受到感染。尤其是表演之后及时的反馈交流,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和教师讲解授课相比,这样的阅读更能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威尼斯商人》我就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处理。学生在演出过程中,人人都很积极地投入,观众们也饶有兴致的观看着。看到学生那样的学习劲头,我满意的笑了。阅读戏剧,有什么方式比这种“表演活动”来得更彻底更有效呢?

6、指导提升

小说阅读最关键的是人物形象的把握,学会读小说,也就要学会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对于初中教材中小说的篇目,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实验中我以《最后一课》一课为载体,上了一节学法指导课,课堂模式是:准备阅读——方法介绍——指导运用——小结迁移。

7、人物探究

这一课堂模式仍是小说的阅读教学。在学生掌握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方法后,我们可以把那些人物形象鲜明,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把握的小说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具体流程是:自读小说——赏析人物——自由谈论——小结。关键是学生要把赏析形成文字,教师做好批阅和挑选工作,让学生来做老师,组织课堂的自由谈,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人物的看法,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授《孔乙己》和《变色龙》这两篇小说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课堂模式,同时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关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异同。小说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抓人物形象的分析,它最忌的是教师把教学参考书的人物分析当作标准答案全盘硬塞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自由谈”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共同提高。

8、赏析评价

在美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要急着把前人的种种成说灌输给学生,不妨让学生自己细细品尝,细细回味,自己来评价。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去看看别人的评论,比较异同,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采用了这样的课堂模式:认读感知——知人论世——赏析评价——拓展增识。先布置学生阅读文章,大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写作特点,然后我对作者史铁生的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讲史铁生的插队落户,讲他的瘫痪停薪,讲他的人生的态度……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后,接下来就进入更深层的阅读:精读,并撰写赏析评论文章。我要求学生选取小角度进行评论,力求写出个人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来。批阅作业时,我把写得好的文章摘录下来,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评议,在欣赏评议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见识也增长了。这样的阅读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9、网络搜寻

这一阅读模式适合于阅读特别有名气的作家作品。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课文为起点,进行延伸性阅读,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等等限制,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与自制力,加上不懂得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所以在广袤无垠网络里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迪与引导,很难自主地去进行学习。

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生气,有活力;否则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师会疲乏,学生也会被教死板。教学应该常教常新,永葆活力,方能顺应当今的教育潮流。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课模式尝试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阅读课模式尝试教学随笔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

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有没有反思过去的文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

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

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第三篇:“3 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3+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智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观的认识也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思维开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摸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当然,这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它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目前大多教师虽明确了培养目标,懂得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以及探索适应性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却存在着偏废现象,即在“读”的方面探索较多,而在“写”的方面努力不够,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影响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构建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既要重视“读”的有效开放,也不能忽视“写”的积极训练。本文就结合教学经验,尝试构建一种“3+3”式的、强调“读”和“写”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读”就是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读”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读”的能力培养上,笔者总结出比较、假设、质疑三法,以开放学生思维,通过不断努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比较法。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思维得到一定的开发。例如,在学习巴金的《永远不能记忆的事情》和唐?|的《琐忆》这两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一样的,主体也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平凡的小事来颂扬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但具体选材的角度和范围是不同的,语言及文章的风格也是有别的,结构安排更是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在联系中掌握了知识,在分析中提高了能力,在鉴别中开发了思维。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从不自觉到自觉,比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当学到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时,有学生主动把它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把它和郭沫若的《白杨礼赞》进行比较。这样就把语文学习中看似独立的、单个的篇章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多角度多范围的,既可以把优秀的文章同优秀的比较,我们谓之正比;也可以把优秀的同一般的或低劣的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反比;既可以拿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纵比,也可以拿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横比;既可以拿文章同文章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类比,也可以拿文章同其姊妹艺术,诸如电影、绘画等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异比。实践证明,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比较本身就是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掌握一般规律,认识特殊性的东西的一种思维活动。运用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比较”的特长,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假设法。如果说比较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正向思维或单向思维的话,那么假设往往能够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比如郭沫若的《石榴》一文,作品是通过赞美石榴不避炎阳的精神,讴歌我们民族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的,作品最后三段写道: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在讲到结尾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学习。我提示学生,文章从枝到叶,从叶到花,又从花到果,逐层描写。从文章结构完整这一角度看,到倒数第三段收束全篇看似更好。提出这一假设,学生便积极思考,发言热烈。有学生说,后两段与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没有丝毫关系,纯属赘疣,应该删掉;也有学生说,后两段不能删,有了它,才有文章的情趣美,缺之文章则不丰满。这样一假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多向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假设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三,质疑法。如果说假设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的话,那么,质疑除了也能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外,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的深层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定论挑战,这就是质疑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在学到司空图的《独望》一诗时,前两句是“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是:绿树相连,使村庄变得阴暗,黄花长出和麦田连成一片,黄花变得稀少。学生对“黄花出陌稀”这一句的解释进行了否定。学生根据这两句对偶的关系,指出:黄花长高,超出了麦田,遮住了田间小路,应是“田间小路”变得稀少和断断续续,而不应是“黄花”变得稀少。学生的分析有理有据,观点不无道理。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赞许,使学生受到了鼓舞。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标新立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仅仅强调“读”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更要对“写”进行积极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智力。“写”就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笔者通过多角度作文、启发式作文、自改互改作文的探索,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第一,多角度作文。所谓多角度作文,就是一个题目,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进行立意,写出观点有异甚至相反的文章来。这种作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我给学生一个题目《知足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知足未必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知不足常乐》。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写出了观点新颖、内容健康、情调高昂、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再如,《“架子”的危害》一题,有的学生就此生发开去,写到:有一些人一旦得了一官半职,就头脑昏昏,飘飘欲仙,搭起官架来。把自己居于人民群众和革命同志之上,影响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谦虚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则从另一角度立意,拟题为《“架子”是你硬给人家搭起来的》。文章写到:本来一些当官的人起初并没有架子,可是总有一些势利眼极尽巴结奉承只能事,见人家就“局长”“书记”地叫个不绝于耳,把以往那些“老师”“同志”的亲切称谓抛到了九霄云外。由于这些人的奉承,使那些本没架子的官也慢慢搭起架子了。有的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着眼,拟题为《“架子”不可不要》,文章语出新意,当“官”必须有“官架”,这种“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比如你来送礼,我就搭起“架子”,让你攀不上;你来讲情,我就搭起“架子”,秉公办事;你要请客,我也搭起“架子”,板起面孔,让你扫兴而归。由此看来,这种“架子”非搭不可,不搭不足以正党风。诸如此类的多角度作文,确实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二,启发式作文。所谓启发式作文,就是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素材,着力构设情节,谋篇布局,完成作文。例如,学了《项链》这篇小说之后,我让学生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在对原文情节和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有较深把握的基础上,学生补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的此篇作文大多想象合理,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各具特色,情节也绝不雷同。这种启发式作文形式,使学生思维在作文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自改互改作文。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在作文批改方面,我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尝试。改变过去教师坐办公桌前闭门批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批改自己的或别人的作文。

学生作文之后,教师及时收缴上来。教师应阅读学生的作文,做到明了学情,不必精批细改,三五天之后,再把学生的习作返回,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结果是:学生原先看不出的问题,这时能够看出来了。但是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所有的毛病都能看出的。比如错别字,学生就很难看出,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一时难以找出。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对此,我们再进行第二步修改,让甲学生修改乙学生的,乙学生修改甲学生的,这即互改作文。一般情况下,甲学生能够发现乙学生存在的问题,乙学生也能找出甲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可能是一种“识人不识己”的现象在作文修改中的表现。通过互改作文,收到了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增进交流的效果。在自改和互改作文中,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去进行评改,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这一教学原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3+3”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勤奋学习,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关燕云)

第四篇: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威信县旧城小学 李清富(手机:***)

【内容提要】以“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探究学习“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自主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个目标,简述开展实验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基本模式 尝试探究 初步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

首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

其次,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2、时代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的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创新。

3、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纲要》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尝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为该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本着学生身体、心理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凸显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尝试、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多元学习方式的建立作出我们一线教师应有的贡献。

(二)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小学生学习方式加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同时达到促使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衡量思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根据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2)确立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大胆改革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还学生生机勃勃的真面目。我们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这种形式促使广大教师通过合作研讨的形式,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进行一线科研工作,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理念,提高能力。

三、初步成果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初步的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1、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积极尝试,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绝不能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自己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从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并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概括起来,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自学——合作研讨——得出结论——探究发展 此基本模式在运用中还需结合不同课例加以灵活变通。

2、模式特点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情境性。尝试探究性学习十分注重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去实践和探究。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显示学习的真实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问题性。学习者总是从问题出发,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终解决问题。尝试性。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只有敢于尝试,善于尝试,才会有所发现。合作性。学习者在进行尝试探究中,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指导性。教师在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探究成功。反馈性。教师不能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

3、应用举例

(1)、教学精读课文《将相和》这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时,教师宜先引导学生解题,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相关背景材料,之后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提问,整合出三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是真撞还是假撞?”“蔺相如是要与秦王真拼还是假拼?”“蔺相如对廉颇是真怕还是假怕?”以此作为本课的探究学习目标。再组织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默读勾画、小组交流与研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对三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辩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解题入手 交流资料→自读课文 感知内容→质疑问难 整合问题

自由组合 展开辩论←小组讨论 研究朗读←默读勾画 自主解疑

(2)、教学《赵州桥》一课,从学情来看,学生对赵州桥知之甚少。教师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赵州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为课文的学习积累信息,丰富知识背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将学生的难点和本课重点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然后放手让学生静心读书,勾画出能体现“创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在小组上交流。接着,组织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围绕“创举”深入阅读讨论,用读、画、讲的方式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突破了难点。最后,引导学生模拟游客参观赵州桥,使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多向互动,深化了对“创举”的认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课前查阅 资料交流→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确定目标

小组合作 模拟参观←图文结合 理解特点←勾画句子 小组交流

(3)《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应紧扣一个“美”字,利用图、文、音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体验美。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配乐朗读(《苗岭的早晨》)学生朗读 勾画研读

创设审美情境 → 感受美 → 理解美

课后练笔← 师生感情读← 配乐品读

创造美 体验美 欣赏美

总之,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的尝试探究就能获得成功。

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自2004年春季学期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以来,我校多数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在2004年的县、市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选派参赛的教师有三人分别获县一、二、三等奖,一人获市三等奖。其次,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在2004年全国尝试教学研讨会论文评选中,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五项基本功》、《运用尝试理论 指导探究学习》均获三等奖。2005年,我校教师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应用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研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评审,被推荐参加省级评审。

2、课题研究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在2003年春季学期(也就是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我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度降到全镇最低水平,名列全镇七个村之末。2003年秋季学期,善抓教育科研的新领导上任,在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组织申报了现正在进行实验研究的省立项课题——《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2003年秋,由于管理的规范,我校教学成绩一跃而进入全镇第二名。2004年春,课题研究实施一学期后,我校教学成绩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全镇第一名相比,仅相差0.1分。至2004年秋季学期,我校教学成绩再度上升,一举排到了全镇首位。

课题研究对实验班语文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以下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实验前后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

旧城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

(一)旧城小学《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2005年6月

旧城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

(二)旧城小学《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2005年6月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们所选择的四组班级,从实验前测来看,只有第二组中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一、三、四组中,实验班成绩均低于对照班(这也是一种对比实验)。开展实验后,四个实验班的语文统测成绩有三个班的平均分、优分率、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只有三年级组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不太明显。但从总体来看,实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实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保证实验成败的关键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四组班级中只有三年级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可见,无论是开展实验研究,还是平时工作,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保证其成败的关键。基本对策是在平时管理工作中,积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经验成果过少

实验工作开展至今,我校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只有两篇在全国论文评比中获奖,两篇在县级刊物《威信教育》刊出。总体上看,教师教学经验成果较少。主要是勤于动笔的教师还不多,还有待加强培训。初步计划于2005年秋季学期的实验推广阶段,举行一次“探究杯”课堂教学竞赛(由各教研组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和说课竞赛(非课赛人员全部参加),以赛促学,推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巢宗祺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李家栋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叶平等著.《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黄小莲 陈东法.对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探究.《中小学管理》2004第8期 7.李建平.理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基础教育》2004第1期 8.傅先蓉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9.顾明远 孟繁华著.《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10.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11.邱学华著.《尝试 成功 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中学 张汝聪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二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读”“说”“析”“背”“写”五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模式 “五部曲”

本人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读文言文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承祖国文化、丰富现代汉语、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增强国民文化底蕴的需要,也是学生赢得考试的需要。在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灌输式的串讲。教师落实了八字方针即“字字落实,句句讲清”,一字一句的讲解翻译,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几乎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都如出一辙,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常用句式;翻译课文等千篇一律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完全失去对文言的兴趣。许多充满着情趣的文言被肢解成了字词的讲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学生方面,在中考这个大的指挥棒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淡薄。中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禁锢着课堂学习,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中考,平时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使得学生从客观上不愿意多接触文言文了。还有就是文言文学习起来费劲,读起来拗口,难于理解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原因。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有效探索的必要性 这种现状,让我们教师探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教才科学?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近几年,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心想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环节。

1、读准字音。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如:《〈论语〉十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加强指导。文言文的读并不是让学生把每个字念出来就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诵读方法。①读准节奏。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停顿、断句,是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如《〈论语〉十则》中“吾/日/三省/吾身”、《幼时记趣》中“见/藐小之物/必/细究/其纹理”,这些难点就需要我们教师指点反复诵读,逐步形成语感。②读出语气和感情。情是古诗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朋友情、思乡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地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产生共鸣,展开联想和想象。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可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同一篇文章也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结合。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上,如果师生都能入神朗读,乃至成诵,把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有味,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作品的情感,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那么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定必轻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而是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第二部曲:“说”

1、说内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通常在一些浅显文言文的教学时,学生在通读文章后,我往往会设计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或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虽然有时学生所讲与文章有所偏差,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但这样一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既锻炼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2、说翻译。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丰富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啥都不做了,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3、说疑问。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说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再如在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我提了个问题:“大家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静思片时刻,学生即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说:“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挫折,但是一定要乐观面对。”有说:“当上帝为我关闭一扇大门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那一定会是我另一份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有说:“当挫折成为拌脚石时,退一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三)第三部曲:“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对“讲析”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味排斥,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一些教师打着践行新理念的幌子同样拒绝讲析,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烈烈轰轰,学生课后脑袋空空。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讲,总得有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一原因。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点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对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讲析文章语言。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还有说:“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议一议,可以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通过讨论点拨: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3、讲析文章写作技法。如在讲析《小石潭记》的美点探寻时,我说:“本文美不胜收,妙点纷呈。我们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体会课文的特别之处,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接着,我举了个例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12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周围古树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清淡之景,也隐隐透露出作者的幽幽喜悦。”然后我要求学生读第二段,须读出一个妙点,读出美。过了一会,有生举手,一个说:“妙在比喻修辞的运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个说:“妙在动静结合的写法。‘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游鱼的欢快,由此也感染了作者。”另一个说:“妙在侧面描写。以鱼写水,未着一‘水’字,却将水的清澄写到了极致,堪称妙绝!”

学生在老师的讲析中体会文章用词之巧、写法之妙、内容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第四部曲:“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张志公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也就理清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这样沿着作者写作思路背诵,也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3、对比记忆法。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如《鱼我所欲也》的最后一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再比如《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文章运用悲喜、明暗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

需提出注意的是,学生在背诵完了后,老师的检查落实非常有必要。我设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是小组长关。每四人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早晚读由小组长检查。二是课代表关,小组长检查完后,报给科代表,由科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是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五)第五部曲:“写”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1、改写。可以写一个片段。如教学《曹刿论战》,和学生探讨详略安排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鲁军怎样士气旺盛,齐军怎样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的。这个写片段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具体可感又真实可信。也可以改写整篇文章。如学了《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不仅编,还演出来。学生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最后演得最好的那组,还在级部第二课堂展示上作了表演,取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2、仿写。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

一生写了《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徒不在敏,努力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校长云:何差之有?

还有一生写了《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写读后感。比如学习《幼时记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学生受启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玩泥巴”“捉迷藏”“烤番薯”“用竹叶、手指等吹曲”“捉蝇之趣”“钓鱼之趣”“玩玻璃弹子”„„儿时之趣尽集于课堂,学生着实来了一次甜蜜的回忆。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提升其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如学了《伤仲永》后,我以《由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交来的作业可谓异彩纷呈,现摘录某段:“成功=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名言告诉我们: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这些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感召着我们:成功者不一定是聪明人,但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人。对待成功,我们不能因自己有天赋而坐等机遇,我们要谨记“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砍断荆棘,劈裂顽石,架起桥梁,通向成功的目的地!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我的五步教学法,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好学”“乐学”文言文起到了推动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5)

3、《中学语文教学》(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10)

4、张羡昌:《文言文教学的“八”个一》,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模块“3+X”教学模式的尝试

    【摘 要】伴随高效课堂的实践,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真可谓百花齐放。本文就自己所在县域推行的“六模块‘3+x’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案例对该模式的设计意图加以分析,其意为更好......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探3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

    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金银湖小学张俊夫华东师范大学邱学华教授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观点,结合我校“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 联系小学生......

    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可以使我们徜徉一条绵绵流淌的河流,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攀登一座座巍峨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

    语文教学模式

    骆驼坳中心小学语文“1342”模式 一、模式提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观念、内容和方......

    最新语文教学模式

    也看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石井镇中心小学 赵小香 三月初,教研室苏亚丽老师一行在中心学校李民生校长的陪同下到我校听评课。就苏老师所传达的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自己感......

    浅谈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模式)

    “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初探 增城市小楼中学赖灶金 摘要: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就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尝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尝试 语文论文http://摘要: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民国语文热,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不过,追根溯源,其实每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