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本站推荐)
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实践报告
姓 名:
院系班级:建设工程学部 土建类0904班
所属团队:建设工程学部赴辽宁沈阳文化之旅实践团队
团队类型:重点
联系电话:
保护文化遗产
—— 建设工程学部赴辽宁沈阳文化之旅实践团队
胡天雄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段沧桑的历史中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她又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正以蓬勃的朝气迎接着未来的种种挑战。在她发展的悠长的岁月里,留给我们许多让世人惊叹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历史韵味,展示了古代中国人们的聪明才智,对如今的我们具有深远意义。
辽宁省沈阳市是一个历史韵味深厚的城市,坐落在那里的沈阳故宫、福陵、昭陵都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历史意义已经超过了时间和空间,甚至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一宫两陵”便成了重中之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们实践团队进行了保护文化遗产倡议活动。
沈阳故宫,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入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形成今日规模。
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福陵简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阳旧城东北二十华里处,俗称
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现存古建筑32座(组),古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是一处融满汉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皇陵建筑群。其保护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自然景观赏心悦目,周遍环境幽雅壮观,于1929年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63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清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原名福陵,因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故又称东陵。
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
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述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
东陵的红门有三个门洞,左为臣门,中为神门,右为君门,现在开放供游人出入的即为君门。进入红门,映入眼帘的是高陡的石阶和雄伟的陵殿,脚下的石道两旁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狮、虎、驼、马四组石象生,首尾还各有一组华表。对神道的设置,清朝陵墓制度有一项特殊规定,即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世一系,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龙凤门,沈阳昭陵修建神功至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地理条件还修有一百单八蹬,起到双重隔断作用,这是福陵区别于其它清陵之处。一百单八磴高陡磅礴,犹如瀑布在前奔腾,意为镇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保佑清福陵吉祥稳固。
登阶而上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将近七米的神功德碑,由一个鳖身龙首的神兽所伏,是用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正面是康熙帝亲书的墓主生平,背面是神奇的“神碑幻影”,看起来像一只狮虎立于崖边眺望,是由水迹形成的图案,原本只有在阴雨天才可看到,经过百年时间现已不再消失。再往前走是飨殿,后面便是彩壁,传说中的地宫入口。飨殿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配殿,现在陈列着清朝历代皇帝和妃嫔的蜡像、陵墓简介及一些东陵出土的文物。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2004年7月,沈阳北陵与福陵和沈阳故宫正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在暑假期间,我随建设工程学部赴辽宁沈阳文化之旅实践团队到沈阳的故宫、福陵、昭陵进行了参观,做记录,搜集资料,体味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并且到沈阳市铁西区的一所幼儿园将我们的成果对幼儿园的同学进行展示,对其进行保护和热爱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收获颇丰。
我国有许多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也有许多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还有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泰山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奇迹。
我们从网上了解到了很多名胜古迹都遭到了破坏,就像生了病一样,身上千疮百孔,很多美丽的风光景区都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容颜,到处可见垃圾和“某某某到此一游”这样的“留言”。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很难过很焦急,我们想借此文呼吁大家,呼吁所有的小学生,呼吁所有的中国人行动起来,保护好中国的名胜古迹,保护好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以免我们的下一代只能从图片上看这些珍贵的文化景观。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爱护景点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做起,为环境保护事业捧上一份爱心,献出一片真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家园的名胜古迹,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工程学部 土建0904班
胡天雄
第二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四篇:固阳县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固阳县文化馆信息
第九期
2010年8月11日
我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为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全社会了解、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8月11日至18日,我县在“秦长城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本次共设计展板11块,32平方米,展出图片200余幅。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块。基本上涵盖了固阳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固阳县境内,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汉长城和怀朔镇古城遗址等为代表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汉长城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固阳县的包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旧城天主教堂、錾字石摩崖石刻、固阳县烈士塔等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奔坝沟古道等202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在“二普”工作的基础上,又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61处。
固阳县是一个蕴含着多元文化的移民地域,受到蒙古族及来自晋、陕、冀等地文化的滋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孕育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二人台座腔)、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民间舞蹈(踢股子)、精湛绝伦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莜面的手工制作)、祈求平安的传统俗信、岁时节令(圆锁)、盛传全县的民间美术(剪纸)及民间宗族(祖先)信仰(陈家渠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及技艺被誉为固阳县的民间艺术瑰宝。
这次展出旨在唤起更多的固阳人,共同挖掘、保护整理、弘扬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
通讯员:杨洁茹
至:固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第五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中心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的指导原则,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保护现状
(一)成立机构,建立机制。
2011年初,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行领导责任制,抽调专人办公,确定了办公场所,制定了保护实施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副市长秦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杰等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指导。长期以来,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做到了保护有规划,措施有保证,资金有保障。
(二)收集资料,整理入库。
XX年初,界首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同时,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现这一工作仍在进行。
(三)项目集成,汇编出版。
随着界首市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XX年7月,出版了《界首陶瓷》一书,其余集成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四)明确目标,确保传承。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制定的“非遗”保护五年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成立了“非遗”项目工作研究室,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研讨会、交流会,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长期开办“非遗”项目技艺培训班,确保“非遗”项目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普查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界首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动和生活的文化轨迹,包涵门类极广,有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等。依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分析,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分10类,其中主要门类分布比例如下:民间音乐9.6%,民间舞蹈6.4%,民间美术9.6%,民俗文化6.4%,戏曲12.8%,曲艺3.2%,民间手工技艺12.8%,民间杂技3.2%,生产商贸习俗12.8%,民间文学22%。
从区域分布来看,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市范围分布较为均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承广泛,只有部分项目受到地理环境、土质要求、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传承区域范围相对固定。如界首彩陶、扁担戏、彩塑等。
(二)传承情况
目前,界首市已经普查登记的传承人有62人,24个团体,基本情况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彩陶、剪纸等)传承人多,大部分艺人年富力强,有的正在授徒。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特别是扁担戏、版画、面塑、刺绣、香荷包等项目,民歌、民舞、曲艺等项目和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动项目更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建立一整套的传承保护体系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已成立了“界首彩陶”研究会、建立了卢氏刻花彩陶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在市文化馆成立了“界首书会”和“界首渔鼓”曲艺管理委员会、研究会。
三、“非遗”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书会”,XX年,界首市田营镇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彩陶)之乡,2011年,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扁担戏”、“界首渔鼓”、“大黄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界首剪纸”、“木版年画”、“界首刺绣”。1999年3月,界首市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XX年3月,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斗鸡会”、“高跷”、“豫剧沙河调”、“大鼓书”、“坠子书”等。另有界首面塑、吕长明牛肉、宏兴果店等项目正在筹备申报。
在传承人方面,卢群山、王京胜被评为安徽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苗清臣、卢莉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研究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成果方面有专著《界首剪纸》(1986年3月),《界首戏曲志》(1986年10月),《界首谚语与民间传说集》(1987年4月),《界首曲艺志》(1995年8月),《界首群众文化志》(1997年10月),《界首陶瓷》(XX年7月),《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卷)》(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