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3: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

第一篇: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

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在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课例研究,综合运用课程教学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古典诗词的相关理论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试图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模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推荐了70篇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以读为本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也要坚持做到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古诗词教学坚持以读文本,而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中心。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的角度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对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乃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其中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 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古诗词教学,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古诗词的诵读能力,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有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教学目标,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会写、会背就可以了,满足于古诗词的积累和知识因素,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和情感因素。

2、从小语教研的形势来看,历届研讨会、观摩课上很少有人选择古诗词来上,可见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古诗词探讨的深度不够。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考试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指向作用明显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多老师都是紧扣考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小学的考试主要以书面考试德形式进行,不重视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了确保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在教学时以要求学生会写,会背诵,会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为基本教学目标,在教学时,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学生苦不堪言。

(三)教学方法枯燥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大多还是沿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句子意思,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串讲法。这种方法重视教师讲解,忽视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分析,忽视学生想象和感悟。这种古诗词教学方法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消失殆尽,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词。

三、以读为本,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小学古诗词教学

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首先是提高师生对古诗词教和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古诗词的文化修养;第三是贯彻“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的基本策略,拓宽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第四是改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本文研究的就是构建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何为诵读

什么是诵读?简单地说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诵读和一般朗读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诵读注重“熟”,所谓熟读成诵。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文学都是在传承中发展的,熟读前人的文章,是提高自己语文素养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熟读还是积累和背诵的基础。

2、诵读讲究节奏、韵律。古诗词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美感来自于古诗词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在诵读时,要通过停顿来加强节奏感,古诗词的节奏有内在的规律。比如五言句为二三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七言句为二二三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诵读,对于押韵十分讲究。所谓押韵就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音节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因此,诵读古诗词要抓住韵脚,突出韵脚,否则古诗词的韵律美就会受到影响。

3、诵读要富于想象。古诗词言简义丰,委婉含蓄,其意境非想象不能领悟。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想象出一幅清新、宁静的江南农村的独特风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词,写出的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红杏,还让人想象到园中美丽的春色,想象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想象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4、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古诗词大多有感而发,缘情而作,富有情感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情感,才能做到以“情”读诗,才能更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获得对古诗词真正的审美情趣,从而揭示古诗词中蕴含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诵读教学既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道德,提高了文学素养。不同题材的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陆游的《示儿》写得悲壮而沉重。即使是相同题材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同是赠别诗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者通过客舍、翠柳、朝雨这些意境的创设,为辞别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而后者的画面景物明丽欢快,充满诗情画意,诗中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无缘与友同游的遗憾。因此在诵读古诗词时,要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才能使诵读做到入情入境。

(二)为什么古诗词要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

1、古诗词诵读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熟读、精思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要读得“熟”,直至熟读成诵,不单要如此还要做到“精思”。“熟读”和“精思”相结合,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传统语文教学高度重视背诵,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是为了积累,是为了最终内化。

2、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诵读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因此,诵读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5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听觉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调动多感官学习意义很大。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意义。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它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

3、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为什么提倡诵读古诗词?除了古诗词蕴涵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外,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原因之一。“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诗词语言的要求不仅高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同时也高于散文的语言以及一切未经“诗化”的书面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

古诗词语言形象生动、短小精悍、韵律和谐、易读易记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是小学生诵读的最好材料。反复诵读古诗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进而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文学素质修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诵读是语感的源泉。诵读是训练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 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以诵读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下面以笔者《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谈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古诗词教学。

1.确保“诵读”的时间。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正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

其一,精讲多读。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做了必要的交代,以及部分难理解的词语比如相媚好、翁媪等做了适当的讲解。通过“精讲”“少讲”就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多一点诵读。

其二,以诵读代讲解。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比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在教学时,没有做详尽地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儿子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去领会他们的悠闲和自在。

2.落实诵读的任务

没有目的不读书,没有任务不读书。任务可以产生诵读的内驱力。诵读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体现出不同的诵读层次,根据《清平乐村居》的特点,本课教学安排了六次诵读,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是:

(1)初读:任务是把全词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教学时,特别要求学生读好、读准“翁、锄、莲、媚”等字音。

(2)再读:任务是读懂词意。

在要求学生读以前,老师提出了要求: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句话,有不懂得地方做好记号,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学生只有对全词的意思有个大致的了解,才能进一步读好词的节奏,读出词的意境,否则没有理解的读是 没有效果的读。在这个教学环节将词语“吴音、相媚好、翁媪、卧”作为教学的重点。

(3)三读:任务是读好全词的节奏和韵律。

这个环节首先安排教师范读,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形象地感悟词的节奏,其次安排老师和学生合作读,再次学生自由练习读,最后学生展示诵读。通过这样的步骤,从扶到放,学生比较好地读出了这首词的节奏。

(4)四读:任务是读出想象。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请看笔者教学《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让老两口陶醉的还有什么呢? 生1:我觉得还陶醉在优美的风景中。

师:什么风景这么优美,令人喜欢?请你说说看。

生1:“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那青青的小草,绿油油的很是好看。师:同学们,小草是普通的,小溪也是普通的,但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被金兵占领的北方,也就是辛弃疾的家乡,他们看见的是什么?

生2: 看到枯草遍地,尸横遍野。生3:看到人们在痛苦地逃亡。

生4:看到金兵在四处掠杀。到处是烧毁的房屋。师:是啊,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到? 生1:听到人们在哭爹喊娘,大声呼救。生5:听到刀枪碰撞的声音。

师:那是人喧马嘶。占领区的人民能看到这绿油油的小草吗? 生齐:看不到。

师:所以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低婑,但却给人感觉? 生7:宁静。生2:和谐。生3:温馨。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让我们和老人一起陶醉在乡村美丽的景色里

情要靠“象”去显现,当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上述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眼前的美景想象出金兵占领的北方的情景,从而通过想象还原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痛切悲凉之情?两相对照,怎么叫人痛恨侵略者?怎不叫人倍加珍惜和喜爱眼前这涓涓的流水和青青的小草?

(5)五读:任务是读出自己的感悟。

古诗词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在学生读懂意思、读好节奏、读出韵律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

要引导学生读出《清平乐 村居》的词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报国之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作。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收复失地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词,就很难体会作者对及其平常的农村景色会如此陶醉其中,感情体验也就相差甚远。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读入境。《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字,是全文的词眼,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谁被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陶醉了?学生通过品读理解,体会到陶醉在乡村宁静祥和中的不仅仅是翁媪,还有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词人向往田园生活,渴望和平安宁的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与词人产生共鸣,词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片断(笔者执教《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

师:陶醉在温馨、和谐的村居里的仅仅是老爷爷和老奶奶吗? 生:还有作者

师: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看到这么温馨、和谐的农村画面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师: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生:国泰民安。生:人民生活幸福 师:还有谁也陶醉了呢? 生:还有我们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美丽祥和的村居中 学生一起诵读全词

这个教学片断,牢牢抓住“醉”这个词眼,通过品味,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翁媪在“醉”,作者在“醉”,体验到自己也在“醉”——“醉”在宁静和谐的乡村,“醉”在富有韵味的古诗词意境里。

(6)六读:任务是背诵。

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加强背诵。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全班是在背诵整首词后结束的。

3.选好“读”的方式。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需要朗朗书声,而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合作读等。如何选择读的方式是教学时需要考虑的,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课初读选用的是学生自由读;接着在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时,我选择了范读和师生合作和以及学生展示读;在要求读出感悟阶段,采用的是品读,个别读和引读;最后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展示诵读和背诵。总之,诵读的方式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4.处理好“诵读”与其他语言训练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古诗词教学加强诵读的同时,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教学古诗词还好处理好诵读和默读的关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强调以诵读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不排斥包括默读在内的其他形式的语言训练。相对于诵读,默读速读更快,更有利于思考,学生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能从不同角度角度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笔者也安排了适当的默读训练。请看一个教学实录片断: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请同学们默读全词,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词,圈出体现自己感受的字或词 生:喜 师:高兴 生:醉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两次默读,学生沉浸词中,通过边读边画的默读方式,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比较、鉴别,从而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笔者还安排了一次学生说话的训练,请看教学片断: 师:老师想问问老人,你家这么多人,而且又住在这茅屋里,生活这么贫困,你们为什么还这么陶醉呢?谁来替老人回答老师的困惑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师:你读出了老人一家的和睦

生:我们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快乐

生:我的儿子们都很健康,又很勤劳

师:是呀,儿子们勤劳、孝顺是老人最大的幸福来源

这样的说话训练是古诗词诵读之外的有益补充,学生通过把自己移情成词中人物,去想人物之所想,去感人物之所感。这样的说话其实是学生的精神诉求,学生用自己的回答,唤醒了自己的生命意识,表达出自己对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这种方式也使词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性,平面的人物顿时变得立体。

第二篇:让课堂洋溢着欢乐(xiexiebang推荐)

让课堂洋溢着欢乐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徐美芳

[教材简析]

《欢乐的泼水节》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旨在让孩子们领悟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心情,激发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情。课文语言优美,插图形象,洋溢着浓浓欢乐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表演能力的好教材。[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诵读品味课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是教学重点。由于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缺乏感性认识,要在语言文字中把握所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让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本课时目标预设]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讨论、表演、、采访、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等各种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领悟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心情,激发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感情。[设计思路] 摒弃传统方式,以当小作家为傣族泼水节编写词串的新颖方式复习旧知。在激趣后学习第一段,创设情境,巧作铺垫,体会傣族人民对泼水节的珍视以及迫切盼望之情。接着紧扣问题:“参加泼水节要做哪些准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二段。在互动交流中,采用图文结合、交流评价、表演采访等形式朗读感悟,体会泼水的欢乐场面。学习第三段时,创设情境“让我们拿起相机拍照。”利用采访心情等方式,再次感受其他欢庆活动的热烈场面。创设“夺标800”情境进行拓展延伸,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知识。最后,个性作业,拓展延伸。整个课堂,教师紧扣欢乐,以情激趣,生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创设旅游情境,带领学生去西双版纳旅游,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听课文录音,模仿体会语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懂字词,同桌间讨论学习。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难懂字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学习生字,指导认真书写。第二课时:

一、新颖导入,夯实基础

1、仿照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的形式,请学生当小作家为傣族泼水节编写词串,并交流想写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泼水、凤凰花、象脚鼓”等词语,请学生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摒弃以往复习旧知认读生词的形式,以当小作家编写词串的新颖方式进行。这一设计既巩固了生词,对初读情况进行了反馈,又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巧作铺垫,初步感受欢乐

1、创设情境,在“椰子树、凤凰花”等美丽画面和音乐的渲染下,用深情并茂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西双版纳,自读第一段。

2、抓住“一年一度”、“迎”进行品读,请学生说说体会,体会傣族人民对泼水节的珍视以及迫切盼望之情。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这种欢乐之情。[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欢快的音乐和多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带到充满异域风光的西双版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初步感受快乐。

过渡: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赶上傣族人民过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细细感受欢乐

1、请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讨论一个开放式问题:“参加泼水节要做哪些准备?”

2、请学生做动作理解“提、端、滴、撒”,在表演的同时进行采访,通过闻浓浓淡淡的香水味、花瓣味来感受泼的水很有讲究。请学生联系“早早地、早已”等词语体会人们来得很早,感受心情的激动。在此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两句。

[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可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感悟,品读语句。通过表演、采访等方式可使学生体会用词的巧妙精当,从“滴香水”、“撒花瓣”感受泼的水很有讲究。过渡:泼水活动开始了,自己去看看吧。

3、以欢快的《月光下的风尾竹》音乐导路,引导学生自读第三四两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交流看到的泼水景象,来感受泼水的快乐。扣住“相互追赶”感受追赶的快乐。表演“灌、泼”体会泼水的快乐。

4、出示图片,加上语言渲染,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理解“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体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尽情享受泼水的快乐。

5、以说导读,用采访质疑:“为什么你们身上湿淋淋,可脸上却都笑开了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泼水的快乐。

6、创设“泼水送祝福”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说话:“你想把水泼在谁身上?送出什么祝福?”当学生情绪高涨时,适时播放泼水录象,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进行朗读。[设计意图] “吉祥如意”“意味”等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创设“泼水送祝福”的情境,让学生在说话中品味。适时播放泼水录象,请学生认真看,用心去感受,可进一层体会泼水场面的热烈和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创设活动,再次感受欢乐

过渡:“庆祝活动还没结束,让我们让学生拿起相机拍照。”

1、创设活动情境,请学生自读课文,先在小组内说说,再请学生交流“哪张照片是你拍的?相机出示重点句子,稍加点拨。

2、出示图片“火红的凤凰花”、“龙舟”、“烟火”等进一步加深感知。动作表演“象脚鼓点”,联系成语“载歌载舞”理解“唱着歌,跳着舞”。

3、采访心情:“为什么你们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并联系上文“早早地、迎“等词语再次体会节日的欢快,并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采用相机拍照的形式出示“凤凰花瓣”、“香脚鼓点”、“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等各种图片,形式新颖,灵活多变。接着采访心情,教会学生联系上文的方法,再一次体会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带来的令人难忘的欢乐。

三、拓展实践,延伸欢乐

1、创设了“夺标800”活动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学习事先发下课外补充阅读。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男女生比赛的方式,出示图画,随着学生交流,了解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等其他传统节日的知识。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交流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比赛形式交流学习,可活跃气氛,更好地达到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的目的。

四、个性作业,快乐学习

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

1、画一画泼水节的场景。

2、做小导游向父母或同学介绍泼水节。

3、上网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个性作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体会学之欢乐。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互、幸”两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

2、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互:第二笔是撇折,第三笔是横折,写好这两笔,整个字就站稳了。幸与辛比较,可用儿歌记忆: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短辛苦,长幸福。

3、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既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追赶 灌 泼 笑

吉祥如意

第三篇: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上马中心小学 江瑞琼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象,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上马中心小学 江瑞琼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以下方法:

1、亲子诵读古诗词活动

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倡导亲子共读,家庭读书乐。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2、古诗配画活动

我国古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作为小学生,不仅要能吟诵古诗,还要能用画笔为之配画,以表现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古诗配画,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图,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根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古诗的意思画出来。为促进小学生对经典诗词的进一步理解,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特意以“古诗配画”的形式开展绘画及手抄报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古诗词的含义。

诗歌配画的绘画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毫无拘束地进行想象绘画,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再造想象。

古诗配画的表现方法及步骤:

(1)仔细分析古诗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2)用铅笔画出古诗中的形象与背景。

(3)画的形式与古诗内容要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4)选择着色,简述颜色的运用

古诗配画活动还有几条应注意的问题,仅供同学们参考:(1)用自己最熟悉的绘画形式就好,熟悉水墨的同学尝试用水墨画;其他同学可用淡彩(水粉、水彩)表现,切忌色彩过于浓重。

(2)画面主要内容应包括古诗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要在体会古诗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配画,内容应简洁明了,符合诗所表达的含义即可,不需要添加想象的成分。

(4)如果是一些描写景色或赞美事物的古诗,可在画面中添加人物(诗人),要注意人物的历史背景,衣着打扮应符合历史背景,而不能画成现代人。

引发学生生学习、欣赏和创作传统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资源,交流诗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中采风体验,开拓视野,为诗歌创作获取素材,并定期将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投稿。

(5)如需在画面题诗,应题在画面较空处,起到补空的作用;题字用正楷字体,作为小学生切不可使用草书。

学生可定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给它配上画,每个年级每月组织一次评比展览活动。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

上马中心小学 江瑞琼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

1、诗中掘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可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6、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第四篇:古诗词趣味诵读教学

古诗词趣味诵读教学

东钱湖高钱小学 孙颖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不仅如此,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并且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两点体会和做法。

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都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读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二、制定目标与计划。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我们中华民族21世纪书香社会吧!

第五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324100)

下载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让古诗词教学洋溢着鲜活的魅力(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诵读

    六年级上古诗词积累明日歌(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经典古诗词诵读

    五年级“经典古诗词诵读”串词 (2012-2013学年上学期) 第一篇章:月是故乡明 甲:“月是故乡明”, 乡情,乡思, 乙:乡愁,乡音, 甲乙:家乡始终是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甲:“叶落归根”“告老......

    让数字鲜活起来

    让数字鲜活起来 背景: 最近聆听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遗憾的是教者在课后练习4的教学处理上,感觉有点虎头蛇尾,没能抓住所填的这一组数字......

    让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

    让思想政治工作鲜活起来——南平铝业思想政治工作扫描近年来,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坚持发展为先和“稳健经营、谋求长远”的经营理念,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成为全国铝型材行......

    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沅江市莲花塘学校 梁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5篇

    让古诗词绽放永恒的魅力——古诗词教学欣赏专帖 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在当代,古诗词也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的魅力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南白岱小学赵瑞鑫 今天是9月1日星期五,晚上九点,奶奶和我一起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着名主持人董......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是9月1日星期五,晚上九点,妈妈和我一起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著名主持人董卿、撒贝宁化身"班主任",带领大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