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P课件一
IP课件一: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学什么?
3.怎样学?
教育学课程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专科)与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教育学的价值。
一、为什么学习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追求价值的一种动物。人类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价值认识得越清晰、越深刻,就越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并最终实现活动得目的。因此,无论是谁,从事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一个必要得思想前提就是要弄清教育学得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通常人们都对教育现象、问题形成一些态度、看法、评价或信念,形成日常教育经验。然而,这种认识,往往由于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的局限性,而使得所形成的教育经验也往往比较直接和感性,没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或者流于表面,并由此而易产生矛盾和歧义等。比如说,“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孝子”等,这是错误和片面的认识。可怕的是,我们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案例:《英国医学杂志》曾经报道说: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以后酗酒、吸毒或出现其他反社会行为的比例是不挨打的孩子的两倍。
因而,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教育认识来代替习俗的教育认识,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代替日常的教育经验。这也是现代教育实践日益复杂和丰富之后的必然要求。教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并将其纳入到教育科学认识的架构之中。
2.科学解释教育实践、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因为,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提出、界定和明确教育问题,是教育科学认识的基本功。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人类的教育知识才能持续不断地增长,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从事教育学研究,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提供对于教育问题的新的更有效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教育实践进行的科学解释的目的尽管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但是并不止于教育知识的增长。从古今中外教育学者们以及一切从事教育研究的思想家们的研究来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进而进行改造,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具体讲,教育学的作用体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教育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理论的教化,促使其内在反省,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深刻地理解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在理论的教化与理论的启迪之下形成高度的教育自觉,把握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避免陷入到陈规陋习之中。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教育问题是复杂的、教育实践是多样的,要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途径或办法,单靠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善于从教育思想史和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而要做到这样,非努力学习教育学不可,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理论眼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自觉。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积极的、健康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消极的和不健康的教育态度则是导致教育内在缺陷的主要原因。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所有伟大教育家的共同人格特征,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伟大的凝聚力量。而教育态度和教育信念都不是凭空形成的,它们与教育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有着直接的关联。教育学的学习,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反思和发展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自我反思,就是能够不断地在思想领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追问。能够自我发展,就是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已经达到的教育境界,追求某种更高的教育境界。而这些在经验领域内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教育理论才能抱住教师超越经验的限制,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育学的学习恰恰可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研究者,它不仅可以给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知识、概念和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教育见解。
总之,教育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学好的一门教育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育学学什么?
教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无外乎这样几个方面: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与学生、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教育管理等。
本课程现有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教育基本原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中小学教学,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课外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13章。
上述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3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第4章)阐述课程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5-8,11章)探讨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问题;
第四部分(第9-10章)论述班主任、教师工作;
第五部分(第12章)论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及其关系和教育科研方法。
这五部分内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应该了解与掌握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如何学习教育学?
这部分,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阅读教育名著的方法;
其次是学习教育学时怎样才能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
第三是向大家推荐一个学习教育学课程的“春季学习计划”
(一)教育学课程学习方法——阅读教育名著的方法
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其中有许多教育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要想学好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教材,观察思考教育现实的问题之外,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理论及现代教育思想,最好多读一些教育名著。下面就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如何研读教育名著”的文章。文章来自:中国教育报网站上的文章“教育名著你读了多少?”
网址是:http:// 学习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学习应当是“研读”,应当“求甚解”,并且把研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研读教育名著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研读教育名著的全过程可以包括“读、议、省、写、用”等几个阶段。
1.读。初读教育名著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继而选读理论性抽象性更强的其他著作。自读的时候,应当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作好读书笔记。一般说来,研读的过程中应当安排适当的专家辅导,帮助教师梳理名著的基本观点,提炼其思想精髓,解释疑点难点,介绍背景材料。必要时也可围绕名著读一点介绍性的辅助读物。
2.议。研读教育名著可以个人进行,但最好是有组织地以培训班或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研读过程中的“议”——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议”也可以包括辩论。辩论不仅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能把不够成熟的思想观点在讨论中炼成真金。
3.省。即把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判断正误优劣,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4.写。研读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是写论文、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省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没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考评教师研读成果和运用成果的重要证据。
5.用。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教师个人或小组可以把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小型课题的教育科研活动,改进学科教学、班队工作、课外活动或管理工作等。这种课题研究可以是验证性、完善性、移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反驳性、颠覆性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运用从名著中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比让教师自发地运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强制性、效益性,更能体现研读的成果,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教育名著推荐
下面,向大家推荐几本教育名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读:
1.李明德等主编:《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2.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3.洛克著:《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4.卢梭著:《爱弥尔》,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2)《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3)《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学习教育学时怎样才能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
学习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仅仅是知道有哪些教育理论,教育的规律是什么等。毛主席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那么如何将教育学中学到的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工作结合呢?我想:
1.要吃透理论。要明确理论的内涵、产生的背景、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应用的领域、以及应用的范例。如“因材施教”理论,只有吃透、掌握起理论要点和实施细则,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那么因什么材?施怎样的教?需要你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你的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认知风格,然后在教学中,采用符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这也就是第二点要求:
2.将各种理论融汇贯通。一般情况下,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不是一种理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往往需要多种理论共同作用,这也就是现在提倡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理论是破碎的、支离的片断,不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从这个目标来看,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应该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上进行教学的改革,努力创设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
(三)教育学课程春季学习计划建议
作为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要想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很强的学习计划性、学习“执行力”以及对学习的时时监控。俗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
下面是我草拟的春季学期的自学本课程的计划表,供大家参考。秋季学期可以参照执行。
教育学课程春季学习计划建议
第二篇:高级财务管理IP课件文稿
高级财务管理IP课件文稿(八~十章)(01年)
2004-12-27
第八章 企业集团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 第一讲 购并投资与公司分立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购并与兼并的区别
购并是合并与收购的合称。其中合并又分为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假设有A、B两个公司。新设合并的特点是将A、B两个公司的股权(包括资产与负债)合并在一起后,A、B公司各自原有的法人资格均不复存在,而统一构成了一个新的法人公司C。吸收合并也叫兼并,是指将其中一家公司(设为B)的股权(包括相应的资产与负债)完全折合为另一家公司(设为A)的股份,并对相应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整合,最终的结果是,A公司继续存在,B公司并入到A公司后不复存在。收购则是指主并公司(设为A,)出资购买被并公司即目标公司(设为B)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具体又分为控制权式收购与非控制权式收购)。在非控制权式收购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的A、B两家公司各自均分别保持其原有的法人资格;在控制权式收购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主并公司(设为A)原有的法人资格继续存在,并取得了对目标公司(设为B)的控股权,被收购的目标公司B通常是作为主并公司A的一个子公司,继续保留其原有的法人资格。当然有时主并公司A也可能会将目标公司B的资产、负债及股权整合到A公司原有的资产、负债及股权中,其结果是A公司继续存在,B公司将被注销,这类似于吸收合并。
二、购并的重点
购并属于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投资事宜,相应也就要求总部必须将力量集中于其中的具有战略影响的环节或方面。基于总部管理角度,在整个购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购并目标的规划;二是目标公司的搜寻与抉择;三是购并资金的融通;四是购并后的一体化整合。
三、购并目标及其规划
(一)购并目标
购并目标是指购并意欲达成的宗旨,它是实施整个购并过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指引。作为购并战略的始发点,管理总部能否对购并目标进行理智而科学的定位与规划,不仅指引着对目标公司的正确选择,而且直接影响着购并投资的效果,以致对整个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意义。站在战略与战术或策略不同的角度,购并目标分为两种:一是长远性的战略目标;二是期间性的策略目标。
1.购并的战略目标
••••要实现成功的购并,并藉此推动企业集团持续恒久地拓展竞争优势与市场空间,就必须遵循战略发展结构的目标轨迹与基本原则,这关系着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与发展行动。因此,管理总部必须依托战略发展结构即长远成长目标,通过理智的、科学而缜密的分析论证,对并购战略目标作出负有远见卓识的规划。对于资本型企业集团,拟购并其他企业(统称目标公司)的动机或战略目标,常常是基于目标公司价格便宜,收购后经过必要的包装,再整个地或分拆出售,以期获得更大的资本利得)。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购并目标公司的着眼点或战略目标,通常是基于战略发展结构调整上的需要──藉此而跨入新的具有发展前途、能给集团带来长期利益的朝阳行业,而更多的则是为了收购后与企业集团原有资源进“整合”──谋求更大的资源聚合优势,以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拓展市场竞争空间,推动战略发展结构目标的顺利实现。
2.购并的策略目标
购并的策略目标则是缘于消除各种随机的、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考虑,或者是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阶段性步骤。如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期的直接或潜在的竞争威胁,必须借助并购才能有效消除;或者由于政策等的变更,企业集团面临着不利的环境或出现了更为有利的机遇,需要通过并购对原来的战略发展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同业竞争者推出更新的技术,而企业集团虽有能力但自行发展已来不及,而只有通过搜寻并收购拥有同等高技术的目标公司,才能保持住既有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地位;或者由于企业集团当前条件与能力的限制,欲最终达成战略目标,只能分为几个不同的实施阶段,等等。
无论是战略目标抑或策略目标,都是管理总部在购并目标制订过程必须统筹考虑的两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整体意义上讲,策略目标必须服从于战略目标的需要,并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厘定策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购并目标规划
购并目标规划是指管理总部基于战略发展结构或并购战略目标,而在购并前对企业集团实施购并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能力、目标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战略性的调查和综合性论证,藉以估量自身的能力与优劣势所在,判别市场存在的潜在的威胁,寻找成长的机会点与发展形式,从而为特定并购目标的订立,购并标准的厘定,合适购并对象的选择,配套筹资方案的策划等整个的并购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商业、财务和管理上的依据与信息支持。策略规划既是购并目标确立的工作基础,同时又是购并目标的延续。在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是: 1.企业集团遵循怎样的战略发展结构,是否有着强大的核心能力依托;
2.企业集团拥有哪些主导产业或业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3.企业集团当前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多大,在变革创新的基础上是否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4.科技发展趋势如何,企业集团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5.企业集团当前的竞争地位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如何;
6.企业集团的发展空间是否需要向其他新的领域拓展;
7.并购是否是本企业集团发展的最好途径;
8.并购将产生怎样的效应,是否与总体战略发展结构相吻合;
9.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并购,以及并购后是否有能力控制和管理好目标公司;
10.通过并购期望达到何种目标效果,等等。
管理总部必须在对上述因素的审慎分析、考察的基础上,依据发展战略和具体策略性动机,而对购并目标作出合理的规划。
四、怎样选择购并对象
为了保障购并目标的达成,并为实际的购并活动提供可资操作的指引性方针,管理总部必须对选择目标公司的标准,即购并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使总部授权负责并购事宜的机构或部门,能够在此标准下搜寻与识别条件合格的目标公司,并在权则范围内对各种可能的购并机会与购并对象作出能动的判断。购并标准不止是囿于财务的、数量性的指标,如用财务指标表示的购并规模的上限或可容忍的购并价格范围,是目标公司股权的整体收购,还是仅收购部分股权以组成合资企业等;更包括诸多非财务的、质量性指标,如由于资源与管理能力的限制不应考虑的产业,或购并对象必须能够与集团在生产、销售、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协同互补基础等。在内容上,针对具体的购并对象或不同的购并动机也有着不同的考虑,而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格式。但其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购并标准的制定,必须能切实反映出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方向,而且依此标准所搜寻到目标公司也最符合战略发展的需要。具体操作时,管理总部可以结合发展战略于具体的策略动机,从产业类别、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市场地位、避免介入领域等方面设置若干购并标准或资格条件,并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依此找寻备选目标公司,并与购并标准比较打分,分值达到规定水平的则拟定为意向性购并对象,然后展开具体的购并活动。
五、确定目标公司的财务标准
在对目标公司的选择上,除了强调遵循购并目标外,还应结合集团自身的财务资源能力与管理控制能力而对目标公司购并的财务标准作出限定,包括目标公司的规模标准与价格上限标准。前者取决于并购后总部管理控制能力的有效限度;后者则与企业集团财务资源承荷能力密切相关。无论是目标公司的规模标准抑或购并价格的可容忍限度,要作出较为确切的判断,企业集团必须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借助恰当的估价模式而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进行合理估测。
六、购并一体化整合计划
对目标公司实现了接管,并非意味着整个购并活动的最终成功,反倒可能意味着走向失败的开始。这是因为,原本两家各不相关的企业,彼此间在组织功能、技术、管理制度与管理风格,特别是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旦合为一体,通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尤其是因功能重叠及文化理念差异而产生人员冲突。在一个短暂的磨合期内,如果上述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失败的危机将随即产生。因此,购并后如何经营较之如何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企业集团必须在购并前就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有一个充分地估计,并预先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一体化整合计划。否则,待到购并接管后再考虑如何整合问题,可能为时已晚,或者至少需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制定一体合整合计划时,集团管理总部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整合,而是应否进行整合。如果企业集团结构庞大,而目标公司又极富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明智的作法是,在与目标公司接触时,就应声明购并后,对目标公司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如果管理总部希望保持目标公司的创业精神的话。当然集团总部应保留干预的权力,以便发生冲突,果断加以解决,即便这样做不受目标管理管理层欢迎。果断采取行动可能导致短期损失,但较之无休止的冲突对目标公司以至整个集团未来业绩所造成严重损失,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策略。否则置冲突于不顾,必然导致目标公司管理混乱,员工士气不振,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导致目标公司价值下降甚至破产失败。
倘若目标公司只有经过必要的一体化整合,方能正常运转或取得更大的效率时,管理总部事先就必须对一体化整合计划作出合理的安排,达到战略一体化、经营管理一体化、功能一体化以文化一体化等整合宗旨。在功能一体化整合中,最重要的是财务一体化整合,包括财务战略一体化、融资政策及投资政策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现金流量控制一体化等。在财务一体化整合计划中,资本结构的合理规划居于核心地位,是财务一体化整合的基础和依据。就整个整合过程而言,最为困难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文化一体化。能否取得目标公司管理者及员工对企业集团文化的认同,是购并后彼此能否实现融合的前提基础。
为了使一体化整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制定一体化计划以及整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总部必须对如下方面认真的考虑并作出合理安排:
1.建立一种目标公司管理层对目标公司或整合后目标公司经营活动直接负责的机制;
2.制定尽可能带激励性的补偿方案,激励和确定目标公司一些重要管理人员能否留下来,并予以重用;
3.建立报告联系制度,并给予目标公司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4.分析存在哪些重叠功能,哪些可以一体化,哪些功能仍应与目标公司分立开来;
5.估测购并后可能发生的冲突以及导致冲突的原因,集团总部必须保留必要的的权力,以便冲突或分歧发生时采取果断措施;
6.找出文化差异,决定没有一体化的功能能否或应否目标公司自己的文化,以及决定如何进行必要的文化吸纳,等等。
此外,能否注重具有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素质的企业家层阶的培养,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对购并的成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七、购并陷阱及其防范
(一)信息错误
信息错误是使中国企业/企业集团实施并购的最大陷阱。为了规避信息错误的陷阱,并购前,企业集团必须投入必要的开支,加大购并前信息收集与分析力度,同时在并购合同中签订对自身的“保证性条款”,依次作为一旦“信息错误”的补救措施。保证条款是买卖双方从法律上界定被购企业资产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
(二)经营不善
作为买方,企业集团所购买的应当是一个能够运转的整体业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总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集团必须拥有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作为支持,否则,将可能跌入经营不善的陷阱。为此,要求企业集团并购前不仅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能力进行审慎地考量,还应当聘请有关专家对市场进行专项调研和提供管理咨询,并针对竞业方面做出适当的法律安排。
(三)法律风险
作为购并方,企业集团在收购过程中最大的风险雨陷阱莫过于法律责任。因收购者违反法律,被追究法律责任,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收购者在收购活动实施后所能获取的商业利润与企业形象。对收购的法律障碍主要是如下三方面的责任:一是来自收购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二是来自市场管理方面的若干法律规定;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反垄断法律规定。为了避免陷入法律纠纷,并购前,企业集团必须聘请并购专业律师做专项法律和地区、部门性调查,并密切注意同业竞争者的反应。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水准与风险防范能力。
八、公司分立与分拆上市比较
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公司分立是指一个母公司将其在某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此外还可采取换股式分立与解散式分立等衍生分立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把其在子公司中占有的股份分配给母公司的一些股东(而不是全部母公司股东),交换其在母公司中的股份;后者是指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控制权移交给它的股东。在解散式分立中,母公司所拥有的全部子公司都分立出来,因此,原母公司不复存在。
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尚未上市的集团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是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在分拆过程中母公司通常保持有对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控股权。
1.在公司分立中,子公司的股份是被当作一种股票福利被按比例分至母公司的股东手中,而分拆上市中在二级市场上发行子公司的股权所得归母公司所有。
2.在公司分立中,一般母公司对被拆出公司不再有控制权。而在分拆上市中因为母公司此举只把子公司小部分股权等拿出来上市因而仍然对其有控制经营权。
3.公司分立没有使子公司获得新的资金,而分拆上市使公司可以获得新的资金流入。
第二讲 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及购并资金的融通
一、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
就财务角度而言,估价的方法大致分为贴现模式(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模式、收益贴现模式、股利贴现模式等)与非现贴现模式(市场比较法、市盈率法、股息法、账面资产净值法、清算价值法等)。在贴现模式中,最为合理的是现金流量贴现模式;在非贴现模式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市场比较法、市盈率法及股息法。具体内容参见教材第156-167页。
二、购并资金的融通
企业集团的购并资金如何取得,有无足够的财务资源或资金融通能力以支持并购,应采用何种方式向目标公司购并价款,并购整合后,目标公司或企业集团应保持一个怎样目标资本结构等等问题,均是购并决策面临的一些重要课题,财务能力匮乏,可能购并不成,而不当的财务规划则可能造成日后的窘境。
为了对购并的资金融通计划作出合理的安排,管理总部应首先对相关的现金需要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企业集团的财务支持能力也有着差异的影响,在签订购并协议时必须加以考虑。
(一)现金支付方式
用现金支付购并价款,是一种最简捷、最迅速的方式,且最为那些现金拮据的目标公司所欢迎。但是对于大宗的购并交易,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无疑会给购并放大企业集团造成巨大的现金压力,甚至无法承受。企业集团取得现金的来源,通常由增资扩股、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等,也可以通过出售部分原有资产换取现金。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收购方式融通现金。杠杆收购是指企业集团通过借款的方式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取得控制权后,•再以目标公司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借款。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企业集团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取得贷款购买目标公司股权;二是由风险资本家或投资银行先行借给企业集团一笔“过渡性贷款”去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取得控制权后,企业集团再安排目标公司发行债务或用目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偿付借款。因而是一种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购并方式。
(二)股票对价方式
即企业集团通过增发新股换取目标公司的股权,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企业集团现金的大量流出,从而购并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这种方式可能会稀释企业集团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与每股收益水平,倘若企业集团原有资本结构比较脆弱,极易导致企业集团控制权的稀释、丧失以致为他人购并。而一旦无法掌握控制权,也就无法取购并整合后的综合效应。对于非上市公司,股票对价方式通常是无法利用的。
(三)卖方融资方式
卖方融资是指作为购并方的企业集团暂不向目标公司支付全额价款,而是作为对目标公司所有者的负债,承诺在未来一定市场内分期、分批支付购并价款的方式。这种付款方式,通常用于目标公司获利不佳,急于脱手的情况下。在签约时,企业集团还可以向目标公司提出按照未来业绩的一定比率确定购并的价格,并分期付款。这样既可以拉近双方在购并价格认定上的差距,建立起对目标公司原所有者的奖励机制,同时又可以使企业集团避免陷入购并前未曾预料的购并“陷阱”,而且由于减少了并购当时的现金负担,从而使企业集团在购并后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以使企业集团获得税收递延支付的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未来债务的承诺,采用卖方融资方式的前提是,企业集团有着良好的资本结构和风险承荷能力。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集团在签约时必须考虑的,在依未来绩效对购并价格定价的情况下,若支付期过短,则在购并后,目标公司的原所有者与经营者可能为了短期得到更多的价款支付,而过度甚至破坏性地使用机器设备,从而给企业集团未来的长期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九章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涵义
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s),是指在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金融合约种类,包括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四种基本类型以及大量的混合性金融衍生工具。
二、金融远期与金融期货
(一)金融远期
全称金融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方式以及预先商定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或债券价格等)买卖、交割特定的某种(或一揽子)金融资产的协议或合约,如远期外汇合约、远期利率协议、远期股票合约、远期债券合约等。
(二)金融期货
全称金融期货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形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交割标准数量的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主要包括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合约。•
较之金融远期,金融期货最基本的功能是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其最大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在金融期货合约中,除了成交价格由交易所内交易各方通过竞价产生并不停波动外,其余事项,如交易对象的数量、等级、交割地点、交割月份、交割方式等都规定有标准化的条款。而在这些方面,金融远期合约交易大多没有统一的规定。此外,金融远期合约“度身订造”使得其缺乏二级市场可供流通转让,即流动性较差,是一种较为笨拙的规避风险方式。
三、金融期权
也称选择权合约,是指合约双方中支付选择权(期权)购买费的一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内按照敲定价格与规定数量向选择权(期权)卖出方买入或卖出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合约。这里的所谓选择权并不是一种义务,即选择权的购得者根据未来价格的变动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当选择权行使时,无论价格的变动是否对自己有利,卖出选择权的一方必须履约。具体可分为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及双向期权等不同形式。
(一)看涨期权
又称买入期权或“敲进”,是指选择权拥有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间按照敲定价格与数量向选择权卖方购入特定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权利。由于买方的这种权利通常是在市场的实际价格高于敲定价格的情况下行使的,因此称为看涨期权。
(二)看跌期权
又称卖出期权或“敲出”,是指选择权的买方有权在合约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按照敲定价格与数量向选择权卖方卖出特定某种或一揽子金融工具的权利。由于买方的这种权利通常是在市场的实际价格低于敲定价格的情况下行使的,因此称为看跌期权。
(三)双向期权
也叫“对敲”,即合约选择权购买方对同一金融合约同时购买买入期权(看涨期权)与卖出期权(看跌期权)双重选择权权利,并依据对买入或卖出的有利时机,酌情行使买入选择权或卖出选择权。在行权价格上可以采取等价对敲方式,也可以采取异价对敲方式。较之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1.期权交易是非对称性的风险--收益机制,而期货交易则是对称性的风险--收益机制。
(1)权利义务不对称。期权买入方在合约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都有权决定是否履约,而期权卖出方根据随机原则或先进先出法被抽中履约时,别无选择,必须无条件地依约履行义务;
(2)遭受损失的风险不对称。期权买入方损失的最高限度是付出的权利金,而期权卖出方的损失则没有底限;
(3)收益水平不对称。期权卖出方收益的上限是收取的权利金,而期权买入方则无收益上限;
可见,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比期货更为灵活,从而在更大限度上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基于上述不对称性,有时人们也把期权合约称为单向合约,而将期货合约称为双向合约。
但必须明确的是,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彼此对称,是投资决策的基本原则。金融期权上述所谓的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仅是就其外在表象而言的。由于期权卖方承受的风险很大,为取得平衡,在期权的设计上,通常要使期权卖方获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期权的买方,并藉此最终实现交易双方在收益--风险关系的相互对称。
2.期权在合约金融工具的创造上大大优于期货
期权合约因种类、到期月份和敲定价格等的不同,可以创造出比期货合约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期权合约金融工具,从而演变出繁多的期权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提供较之期货多得多的投资机会
3.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交易者关注的焦点不同
期权的到期价格交割价格在期权合约推出上市时就是敲定不变的,是合约中的一个常量,期权标准化合约中的唯一变量是期权权利金。而权利金又是由内涵价值与时间价值两部分构成。内涵价值是由标的物的市价与敲定价格相比而得到的,只有时间价值捉摸不定,难以把握,是交易各方关注的焦点,通常被成为“投机的权利金”;而期货到期交割的价格是个变量,这个价格的形成来自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该合约标的物金融工具到期日价格的预期,交易各方关注的焦点就是这一预期价格。
四、金融互换(Financial Swaps)
全称金融互换合约,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交易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合约。主要包括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两类。
(一)货币互换
所谓货币互换,是指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一定数量的资本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与另一种货币表示的相应的资本额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支付义务进行相互交换。因此,货币互换的前提是要存在两个在期限与金额上利益相同而对货币种类需要则相反的交易伙伴,然后双方按照预定的汇率进行资本额互换,完成互换后,每年按照约定的利率和资本额进行利息支付互换,协议到期后,再按原约定汇率将原资本额换回。这样,通过货币互换,可以使得交易双方达到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各自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与资本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的目的。
(二)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产生于货币互换业务的不断发展,是将计息方法不同(一方以固定利率计息,另一方则以浮动利率计息)或利率水平不一致的同一币种的债券或债务进行转换的方式。与货币互换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率互换是在同一种货币之间展开的,并且利率互换一般不进行本金互换,而只是互换以不同利率为基础的资本筹措所产生的一连串利息的互换,并且即便是利息也无需全额交换,仅对双方利息的差额部分进行结算。
金融互换基本上在场外进行的,交易条件由双方商定,故其灵活性与变动性更大。同时,由于少了交易所这一中间环节,手续较为简便,所受限制减少,当然这也给寻找交易伙伴带来不便。因此,金融互换多用于债务管理上,它具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不具备的帮助筹措低成本资金、选择合适币种融资以及规避中长期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功能。
五、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金融衍生工具集中了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所有风险,并汇集在固定市场上加以释放。这种风险的集中性如果操作控制不好,很容易成为金融灾难的策源地。
2.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杠杆比率,投资者用少量的资金便可以控制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交易额,基础价格的轻微变动便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账户资金的巨大变动。这“收益与损失”放大的功能极易诱使人们以小搏大,参与投机。而投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市场价格预期的正确程度,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笼罩上一层浓厚的赌博色彩。
3.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及风险过于集中,一旦一家银行或交易所出现倒闭或无法履约危机,便可能造成整个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流通不畅,引致一连串违约事件,进而形成“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连锁反应,酿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
4.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刚刚推出,设计上可能会存在许多缺陷,有些设计上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容易造成失误,再加上有关法规不尽完善,管理监控一时跟不上,也容易引起法律上的纠纷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体风险特征
整体上讲,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即因市场价格变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仍无法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固有的杠杆性风险,即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强大的“收益与风险放大”杠杆功能,对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变量因素反映的高敏感性与变动的高幅度性而产生的风险。
2.信用风险,也叫履约风险,即交易伙伴的违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
3.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4.法律风险,•即由于立法滞后、监管缺位、法规制定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与熟悉程度不及或监管见解不尽相同、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故意游离于法律管制的设计动因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产生的风险。
(三)个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1.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
远期合约最大的特点是既锁定了风险又锁定收益。
远期合约在订立时交易双方便敲定了未来的时机交割价格,这样在合约有效期间,无论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动,对未来的时机交割价格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交易双方在锁定了将来市价变动不利于自己的风险同时,也失去了将来市价变动有利于自己而获利的机会。所以,远期合约的市场风险极小。但在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方面,远期合约却表现的十分突出。由于远期合约基本上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一旦一方到期践约或无力履约,便会另一方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远期合约的内容大多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并到期实际交割,即所谓“度身订造”的,基本上没有流动性,一遇急需融资或到期不能履约,也无法转售出去,机会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不过,总体而言,由于远期合约交易规模小、流通转让性差,即便违约,损失也仅限于一方,不会形成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不构成重大影响。
2.金融期货合约的风险特征
••••与远期合约相反,金融期货合约在风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风险与收益的完全放开。
••••金融期货合约是完全标准化的,交易所拥有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即便部分投资者违约,对其他投资者一般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对场内的交易者,交易所或清算所承诺着全部的履约责任,而对于那些遭受损失而未能补足保证金的交易者,交易所将采取强制平仓措施以维持整个交易体系的安全,所以相关的信用风险很小。同时,由于期货交易合约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的系列化以及市场的大规模化,使得交易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其交易部位进行快速抛补,因而流动性风险通常也很小。金融期货巨大的市场风险主要缘于低比率的保证金,由于保证金比率很低,使之对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交易双方损益程度产生了巨大的放大杠杆作用,以致现货市场上价格的任何轻微变动,都可能在期货市场这一杠杆上得以明显反映,导致风险与收益的大幅度波动。
3.金融期权合约的风险特征
••••合约交易双方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是金融期权合约特有的风险机制。
••••就期权买方言,风险一次性锁定,最大损失不过是业已付出的权利金,但收益却可以很大(在看跌期权中)甚至是无限量的在看涨期权中);相反,对于期权卖方,收益被一次性锁定了,最大收益限于收取的买方权利金,然而其承担的损失却可能很大(在看跌期权中)以致无限量(在看涨期权中)。当然买卖双方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一般会通过彼此发生概率的不对称性而趋于平衡。因此,总体而言,期权合约的市场风险要小于期货合约。至于在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等方面,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大致相似,只是期权风险可能会设计更多的法律风险与难度更大的操作性风险。
4.金融互换合约的风险特征
••••在风险收益关系的设计上,金融互换合约类似于金融远期合约,即对风险与收益均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但其灵活性要大于远期合约。因此,较之其他金融衍生合约,金融互换合约的市场风险通常是最小的之一。但由于限于场外交易,缺乏大规模的流通转让市场,故而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很大(近年由于互换二级市场的建立以及合约的逐步标准化,•流动性风险较早先已经大大下降了)。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换合约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特殊风险,如兑换风险及替代风险等。
六、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策略
(一)远期利率协议投资
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者关注的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协议利率的确定;二是利息结付差额的计算。
1.协议利率的确定
从理论上讲,协议利率是能够使远期合协议的价值等于零的远期实际利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远期的实际利率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不等于签约时的协议利率。远期实际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偏离,必然导致交易双方间损益的相互转移。因此,合理确定协议利率,是签订远期利率协议时最核心的事宜。
2.利息(基础的利息)结付差额的计算
远期利率协议由于牵涉到不同期限、不同计息基础以及不同计息方法的利息结付问题,所以,在确定出生息期间基础协议利率后,需要进一步结合参照利率计算出生息期间的双方基础利息的结付差额。
(二)债券期货(利率期货)合约投资
1.期货保证金
期货保证金主要包括交易保证金和结算保证金两类。
交易保证金是期货合约买卖双方在清算所暂时储存的为维持其头寸地位而交纳的抵押金。•每个期货合约的买卖都要交纳初始保证金,并每日随着其期货头寸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亦即包含有初始交易保证金与维持交易保证金两层含义。
2.债券期货(利率期货)合约
••••在债券期货投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债券期货的未来价值(未来交割价格,即期货价格)与现在价值(即时交割价格)。
(三)股票期权合约投资
在股票期权合约中,唯一的变量就是期权的权利金,又被称之为“投机的权利金”,是金融期权合约真正的价格,即期权价值或价格,它通常有两部分构成:内涵价值与时间价值。
不需要任何关于股票价格概率分布的假定,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股票看涨期权的敲定价格一定低于届时的股票市价;而看跌期权的敲定价格一定高于届时的股票市价。若非如此,期权合约将不会执行。
(四)利率互换协议
利率互换协议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考虑。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利率互换协议中,就是期望通过各自劣势的规避与优势互补,达到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价值增值目的。
在金融市场上,一些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而另外一些公司则在浮动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取得新贷款时,一家公司期望借入浮动利率的贷款时却只能得到固定利率的贷款;相应,另一家公司想借入固定利率的贷款时得到的却是浮动利率贷款。由此便可能在两家公司间产生了利率互换的愿望。所以,利率互换具有将固定利率贷款转换为浮动利率贷款,或将浮动利率贷款转换成固定利率贷款的效应。
需要说明的是,利率互换的前提在于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利率差的存在。在协议条款既定的条件下,利率差越大,通互换彼此获得的利息降低效果也就越加明显。
第十章 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政策
一、融资的含义
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范畴。站在传统的筹资角度,主要是指通过增量的方式筹措主权资本与债务资金,在结果上表现为表内资金来源总量的增加。而作为融资概念,除了包含着传统的筹资特征,更主要地体现为可运用“活性”资金的增加。这种“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内可资运用的资金来源总量增加;二是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表外融资来源;三是即便资金来源总量不变,但通过资产形式的转换,如应收帐款让售、票据贴现等(资产由债权形式转化为现金形式)可实现更多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四是在财务资源有限量的情况下,通过对机会成本项目的开发,创造出新的资金来源。可见,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的着眼点在于为企业集团提供与创造出更多的可以运用的“活性”资金,而不仅仅是资金来源外延规模的增大。
二、融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
如何发挥集团的聚合能力,不断拓展或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并借助集团的复合优势,在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为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的投资或生产运营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是总部融资管理的基本目标。基于这一目标,要求集团对于融资活动,必须将管理的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融资政策与决策制度;
2.规划资本结构(包括融资规模、性质、结构及时间进度安排等);
3.落实融资主体;
4.选择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5.监控融资过程并提供必要帮助;
6.考察融资及其运用效果,并合理安排还款计划。
三、融资政策
融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规划,并确保投资政策及其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而确定的集团融资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融资规划、融资质量标准与融资决策制度安排等。
(一)融资规划
满足投资需要,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指导原则。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总部在融资政策的制定上,必须以推动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着眼点。亦即应当在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根据与集团核心能力、主导产业或业务相关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与财务标准的基本规范,通过计划的形式,对集团整体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配置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等事先做出统筹规划与协调安排,从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资与投资的协调匹配。此外,融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除了满足投资需要外,还可能基于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进行各种必要的融资活动,其中也包括资本重组、债务重组以及债务与资本的转换等。这些方面显然也应纳入集团整体的融资规划之中。一旦各项重大的、战略性的融资规划确定了下来,各成员企业,特别是那些与总部存在资本纽带关系的重要的成员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二)融资质量标准
不同的融资渠道以及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有着差异的质量特征。融资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成本、风险、期限、取得的便利性、稳定性、转换弹性以及各种附加的约束性条款等。对于这些因素管理总部如果不能做出恰当的规定的话,不仅会径直危及着企业集团资本结构的安全,加大融资的成本与风险,而且必然对投资政策的贯彻以及投资目标的实现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也就要求管理总部在融资政策上,必须对融资的质量标准加以合理限定,并作为指导具体融资活动的依据。
(三)融资决策制度安排
这是融资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这里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总部与成员企业融资决策权力的划分;二是融资执行主体的规定。
1.融资决策权力的划分
(1)总部的融资决策权,主要包括:
①融资政策的制定、解释与调整变更权;
②对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产生直接或间接重大影响的融资事宜的审批与决策权;
③涉及股权控制结构以及对企业集团财务安全产生较大甚至重大影响的融资事宜或资本与债务重组的审批与决策权; ④一些非常的、例外融资事项的决策与处置权。
(2)成员企业的融资决策权
①对于重大的融资事项,各成员企业均不具有直接的决策权。但当某项重大融资事宜涉及到成员企业的切身利益时,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成员企业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对拟融资事项以书面的形式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论证说明,以此作为向总部的立项申请。
②对于那些既不影响集团整体的战略发展结构,也不违背投资政策,更不会导致总部对成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或增大集团整体财务风险的一般性融资事宜,依据融资项目内累计金额的大小,分别可以采用成员企业决策后报总部备案或完全自主决策并无需上报总部的处理方式。
2.融资执行主体的规定
••••融资需要者与融资执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谁需要资金,即用资单位;后者则是指融资过程由谁来具体实施。当总部对拟定的融资方案准备实施时,必须考虑具体交由谁来执行,是集权于管理总部还是授权给直接用资单位,或者统一经由集团的财务公司(特别是对于建立财务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规模较小以及成员企业较少的企业集团,由于一般不设财务公司,基于融资能力的考虑,统一由总部作为融资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可行的。但对于规模庞大或成员企业数量众多的企业集团,总部显然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统辖具体的融资事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分布区域较为集中的成员企业,统一由财务公司作为融资的具体执行者显然是最为有效的。对于个别的分散的成员企业,特别是海外的成员企业,在总部或财务公司的统筹规划下,也可以考虑将具体的融资事宜直接交由这些成员企业来执行,这是符合成本与效率原则的。
四、资本结构规划
(一)资本结构的含义及其规划的基本思路
资本结构全称为运用资本(股权资本+长期负债)结构,即股权资本与长期负债二者间的构成关系。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就资本结构本身而言,在成本、风险、约束、弹性等方面是否具有一些良好的特质,即成本节约、风险得当、约束较小、弹性适度;二是必须联系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协调匹配程度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亦即在数量及其结构、期限及其结构等方面彼此间是否协调对称,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是否具有互补关系等;三是必须联系未来环境的变动预期,考察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是否具有以变制变的能力,等等。
对于管理总部或母公司而言,在资本结构的安排上,除了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自身的资本结构风险性、成本性以及效率性进行考虑外,还必须关注另外五个方面的问题:
1.母公司现有的或目标资本结构是否足以保持对子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的控制能力,即是否具有相当的资本优势,以发挥强大的资本杠杆效应;
2.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成本性、安全性及效率性特征,且不会对母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不良的连锁反映;
3.母公司在子公司,特别是非全资子公司中的股权份额与比例是否足以抵御或防范潜在投资者的介入与收购威胁;
4.母公司能否卓有成效地借助在子公司的股权,并通过子公司对外控制权力的延伸,进一步扩展资本的杠杆效应。
5.母公司为了从整体上谋求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并集中财务资源强化核心主业,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将某一或部分子公司剥离让售货分拆上市,或者如何通过债务重组,实现资本结构的改善与优化。
上述方面基本得到解决后,总部接下来工作便是对自身的目标资本结构、保持对子公司股权控制比例以及子公司自身的目标资本结构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依据未来投资对资金来源总额及其期限结构的需要,确定出必要的主权资本总额以及不同期限的长期债务总额,必要时,还可以对短期债务做出相应的安排。
(二)资本成本与融资风险控制
1.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站在企业集团角度,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成本与占用成本;而站在投资者角度,也就是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因此资本成本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集团与投资者之间依据各自对风险、收益的不同判断预期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作为企业集团,要想在降低资本成本的同时,实现融资的高效率性,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预测能力与谈判水平,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业绩为支持。同时,企业集团在对资本成本进行决策时,不能机械地以平均水平为基准,而必须对投资者的期望报酬及其分布结构有切实的考量,并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资本成本定位。
⒉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缘于资本结构中负债因素的存在。具体可以分为现金性风险与收支性风险。前者是一种结构性的经常风险,后者是一种整体性的非常风险,并通常预示着企业集团经营的失败。就融资角度,企业集团规避融资风险的途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管理总部或母公司必须确立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在负债总额、期限结构、资本成本等方面必须依托有效的现金支付能力,或者必须通过预算的方式安排好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协调匹配关系;二是子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也应当保持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状态,并同样也应通过预算的方式安排好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对称关系;三是当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管理总部或财务公司必须发挥内部资金融通调剂的功能,以保证集团整体财务的安全性,必要时,财务公司还应当利用对外融资的功能,弥补集团内部现金的短缺。对于融资风险,特别是非常性的整体融资风险,企业集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系数加以衡量。主要是:在控制融资风险的同时,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三)资本结构规划的方法
在对成本、风险等因素分析考察的前提下,企业集团必须对资本结构做出具体而合理的规划。主要方法有:EBIT-EPS规划法、•自由现金流量规划法以及综合因素分析法等。运用EBIT-EPS法是其中最基本的定量分析手段,通常包括五个步骤(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需分别站在自身角度):①预测EBIT的可能值及其概率分布;②计算EBIT的期望值基期变异系数(变动风险);③测算负债融资与主权资本融资在EBIT上的无差异点;④估算未来EBIT出现最坏情况的风险水平,并根据企业集团(母公司、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的风险承荷限度,对所拟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做出决策;⑤检讨预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可行,并制定调整策略。
依据融资政策以及目标资本结构规划,管理总部必须将未来计划期内融资的总规模、来源性质、期限结构、时间进度等通过预算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必需的融资成本、风险以及质量特征实现加以规范,然后通过预算的细化,对融资活动进行具体的落实并控制实施。
五、融资监控与融资帮助
(一)融资监控
对于重大的融资事项的监控方面,总部的相应安排是:
1.审查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融资项目是否业已纳入融资的预算范畴,融资的规模、结构、期限以及具体的进度安排等是否符合预算规定;
2.无论是由谁具体执行融资事宜,总部都应当由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共同介入,以随时掌握融资的进度、到位情况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即遵循实时控制的原则;
3.在融资过程中,融资执行主体必须将融资的具体情况,会同总部专门结构与人员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管理总部;
4.资金一旦到位,必须及时交由用资单位投入既定项目,并按照总部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报告给管理总部,任何成员企业未经总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融资用途;
5.对于未纳入预算的例外或追增融资项目,用资单位必须连同申请支持性理由与可行性报告以书面形式呈报总部审批。在未得到总部批复之前,任何子公司或其他重要成员企业不得自作主张。
(二)融资帮助
所谓融资帮助是指管理总部利用集团的资源聚合优势与融通调剂便利而对总部或成员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支持的财务安排。其中最系统或最显著的融资帮助无疑是上市包装。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融资过程中,融资帮助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抵押担保融资、相互债务转移、债务重组以及通过现金调剂或通融解决其中某一成员企业债务支付困难等。
1.相互抵押担保融资
当母公司急需筹措债务资金而自身的缺乏足够的授信资产时,可以动用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进行抵押或担保;同样,某一成员企业的负债融资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企业或母公司的资产提供抵押或担保。如果相互抵押担保遭遇债权人的抵制时,企业集团也可采用一种变通的方式,即通过内部调剂,而将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转移到筹资单位的帐下,从而达到同样的融资目的。这样通过相互的抵押担保或资产内部转移调剂,可以跳出某一融资单位自身能力的限制,而筹措到更多的资金来源。这也是作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较之单一经济组织融资的特有的优势所在。
2.债务转移
当母公司或子公司等成员企业需要增加资金来源量,但由于资本结构等的限制而不宜提高负债额度与负债比例时,便可以以其他成员企业的名义筹措债务资金,然后调剂转移给母公司或子公司等重要成员企业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筹资单位并非直接的用资单位,亦即等于用资单位将债务负担转移给了筹资单位,从而及使用资单位保持了良好的资本结构,有满足了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就存量债务而言,企业集团也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达到整体资本结构优化,特别是母公司及其他重要成员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目的。
••••在相互抵押担保及债务转移交互融合的融资帮助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杠杆融资:管理总部以某一成员企业的名义及其资产为抵押进行负债融资,然后借助财务公司或通过其他的调剂通融手段将所筹措的债务资金提供给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使用。这种方式显然具有抵押融资与债务转移两种特征。
3.债务重组 ••••站在集团整体角度,存量债务重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集团内部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相互间进行的债务重组,其中主要形式的债权转股权,即彼此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转股权的方式,实现局部资本结构的调整;二是对外负债的成员企业或母公司可以借助管理总部或集团整体的力量,将对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负债转换为银行或债权人在企业集团中的股本,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资本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六、融资效果评价与还款计划安排
(一)融资效果评价
融资效果的评价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融资的完成效果,评价的依据是企业集团的融资政策与融资预算;二是所融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的依据除了融资政策与融资预算外,主要是通过对融资运用情况的追踪分析,考察是否符合投资政策的要求以及是否达到了投资的预期目的。其中在对融资完成效果进行评价时,管理总部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
1.融资的总规模、资本负债的比例是否符合融资预算的要求;
2.融资进度是否按照融资预算的时间安排进行的;
3.融资成本是否符合经济原则,成本确定的依据是什么,这一成本是否有助于融资效率的提高,是否发生了相对的浪费,可以降低的幅度多大;
4.融资的期限结构与否符合融资预算的要求,如果发生了变更,原因何在,是否会对未来的投资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的影响程度多大;
5.融资来源有哪些附加性约束条款,这些约束条款是否会对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可能会带来哪些隐含成本或潜在的风险损失,程度多大;
6.在融资过程中,执行主体是否严格遵循了法定的程序,有无非法的筹措费用开支;
7.筹措到位的资金是否由用资单位及时投入了约定项目,是否由于融资效率低下、时间进度不相符而影响了投资的需要,程度多大,等等。
(二)还款计划安排
还款计划安排的主体是具体的用资单位,即各用资单位必须依据借款契约的偿还要求,确定各时间阶段本息的到期额度,结合其他方面现金流出的需要,通过现金流入量的相宜安排,保障本金与利息的如期偿付。如果营业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满足营业活动、纳税以及偿付到期债务本息对现金流出需要的话,可以考虑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让售或出售部分短期投资的方式加以弥补,如果还有缺口,可以向总部申请增加新的融资,或直接向总部提出融资帮助。
管理总部对于成员企业提出的增加融资申请,应考虑其必要性以及集团整体的财务安全,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在还款计划安排方面,财务公司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公司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调剂与融通的功能,依据战略发展结构以及投资政策、融资政策的要求,做好现金流量的协调控制工作,在满足企业集团各方面投资需要的同时,协助总部及其他成员企业做好还款计划的安排,保障企业集团财务结构的安全与运转效率的不断提高。
七、财务公司与资金融通
财务公司是经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由集团紧密层成员企业出资认股(通常采用母公司控股方式)以及吸收部分金融机构参股而组建的、专司集团内部存贷款、往来结算以及相互资金调剂、融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与权利。
(一)财务公司的业务范畴
依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国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负债、资产、中介服务、外汇等四大类。
(二)财务公司的功能取向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金融窗口与金融支住,是企业集团内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突破口和主要生长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融资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及投资中心等四个方面。其中融通资金、提供金融服务是财务公司最为本质的功能。
(三)财务公司管理体制
1.组织结构
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的其他成员企业有着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即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与法人经营权,其经营理财活动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而作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体现两权分离格局下的财务决策的科层管理思想。从这一方面来讲,财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科层决策体系与一般性的法人组织没有本质的差别。
2.职责规范
就业务角度而言,财务公司不同于一般的成员企业,为母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其最为核心的业务职责。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出发,要求财务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必须严格遵循集团整体的融资政策,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推动投资政策以及整体战略发展结构的贯彻与实施,这是财务公司业务运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方针与行为规范。
3.决策制度安排
财务公司的决策权力不仅受制于财务公司的董事会,而且也必须纳入集团整体的决策权力的框架结构体系之下,即按照决策官僚制与民主制的原则,服从集团整体的管理政策与总部的统一领导。为此,总部必须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对财务公司自身的决策管理权加以明确的界定,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财务公司拥有管理决策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但各项重大融、投资事宜的决策权则应集中于管理总部,具体的内容与融资政策及投资政策的有关规定相适应。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管理总部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集团自身的情况,对财务公司的具体职能加以界定,是让其具“融资中心”、“信贷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投资中心”所有的功能,还是仅使之具备其中的部分功能,或者在各项功能中只是赋予财务公司部分而不是全部或更大的权力。但不管总部对财务公司具体的只能如何规定,以及财务公司具有怎样的权力,都必须遵循这样四条标准或原则:其一,必须有助于集团整体战略发展结构、投资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其二,必须符合与集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决策权力的科层结构体系;其三,必须有助于调动财务公司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其四必须有助于集团整体的融资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深圳电大IP课件录制要求
深圳电大IP课件录制要求
流媒体课件(IP课件)是指采用流媒体技术,结合网页制作功能合成的,音频、视频与讲稿同步网络传送的网络课件。
一、课时安排
1、IP课件分为非实时和实时两种,非实时精讲IP课每讲50分钟,实时IP每次150分钟(有课间休息,每次课分2次录制)。填写《IP课程录制申请表》时注明。
2、非实时IP课在IP课件录制室录制,由技术中心与授课教师商议录制时间。实时IP课按学校安排的面授课时间,在上课教室录制。
二、准备工作
1、试讲
教师应在上课前到学校IP课件录制室(或教室)进行试讲,熟悉授课环境、设备使用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需要使用自带软件的应提前安装到位。
2、制作PPT课件
(1)一般要求:整体效果应风格统一,色彩协调,美观大方。
①应采用与文字对比度较大的背景,如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绿底黄字等; ②每页(幅)四周留白,应避免内容项到页(幅)边缘; ③应使用透明表格,使用图片时,同一页(幅)面上不应将多个图片叠加在一起;④页(幅)面中的关建内容、定理、定义等宜通过设置亮色、加粗、下划线等方式,加以强调。但同一页(幅)面上用于强调效果的方式不应超过三种; ⑤总页数和当前页应在页(幅)面右下角显示。(2)信息及格式:
学校标志LOGO图片,显示在页(幅)面左上角,学校名称和网址显示在页(幅)面底部居中。(3)内容结构设计:
①每个页(幅)面呈现一个较为单一的内容,不应超过三个层级结构,低一级的内容向右移动少一个汉字;
②每一行呈现一项条目,对于复杂的短文,应分解,用多项条目呈现或用符号简化文字描述;
③每个页(幅)面内容讲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2-5分钟为宜。(4)文字编排:
①标题应简洁、概括,一般不超过10个汉字,避免换行;不同级别的标题在文字大小和色彩设置应有区别,同一级的标题要前后一致;
②正文应文字简练,表意明确,每行不超过20个字,行距使用1行或1.5行;③应选择黑体、宋体、楷体字体,对较细字体应加粗,一般不使用斜体字; ④建议标题字号不小于小初(36磅),正文字号不小于小一(24磅),注释字号不小于小二(18磅)。
⑤应使用全角汉字标点符号。(5)动画、声音设计:
使用动画、音乐、音响效果时,同一页(幅)面上不应使用三种以上,背景音乐使用不宜激昂,避免喧宾夺主。
(6)PPT课件第一页应标明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在讲授前首先简单介绍本门 课程的主要内容、需要具备的预备知识、学习方法建议等。
(7)每一讲的起始页包括本讲的标题、内容简介、重点和难点、学习建议等,标题中只写内容但不要包含“第…讲”字样。结束页应对本讲内容进行简单小结。(8)页面随着授课进度翻动不能过于频繁,也不能长时间静止不动。为增强授课效果,可以插入适当的动画、图片等素材(不能插入视频)。
(9)建议使用“出现”动画效果模仿板书,不要使用逐字弹出、声音等动画效果。必须使用板书的可以在页面中预留出适当空间,但板书仅作为必要的标记或补充,内容不宜过多。
三、录制要求
1、着装、语言与教态
(1)教师需着正装,最好略施淡妆,坐姿端庄,保持仪表整洁大方,且服饰颜色应与背景协调。
(2)使用普通话,语言流畅生动,语速适中,表述规范准确,逻辑严谨。(3)教态自然,精神饱满,举止得当。
2、讲课
(1)上课前关闭手机。
(2)不能手持讲稿、教案或对照屏幕念课件。
(3)根据讲课进度使用鼠标跟随指向知识点,也可以在手写屏上使用板书功能,板书一定要工整、清晰。
(4)开始讲课以“同学们大家好”、“现在开始上课”等做一个简单的开场白,讲课结束以“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等为结束句。(5)注意上半身不要偏离摄像机画面,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四、后续工作
1、全部课程录制完毕,由技术人员负责后期加工、编辑、上传。
2、教师应仔细检查核对有无内容讲解、链接等方面的错误,发现错误应及时反馈,以便管理技术人员修改或重新安排录制。
第四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10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10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二、人员培训
三、信息系统操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二、人员培训
三、信息系统操作
一、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与意义
1、信息系统运作的内涵
1)引例6-1:不同的信息系统运作
A公司和B公司先后购买了C公司的办公自动化软件(LX_OA 1.0),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A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LX_OA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办公工具,公文收发、文件交换、任务提示、协同办公、知识共享、内部邮箱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乃至浏览公告牌、新闻、邮箱等已成为A公司员工每日必做的日常工作,OA系统改变他们的办公方式。最近领导又批准了信息中心追加资金的申请,准备升级服务器并上马即时通讯系统。B公司除了刚上线时,员工都注册帐户和邮箱外,现在只有办公室和计算机室的一些人用LX_OA发发新闻、邮件外,其他人(包括领导)很少使用它。同样的系统缘何有不同的境遇呢 ?调查分析发现:
A公司领导重视,组织并带头参加信息化讲座和系统操作等全员培训;而B公司因为领导更迭,批准OA系统的领导调走,新领导对OA漠不关心,培训工作只注重软件操作,领导和员工办公自动化认识薄弱;
A公司设立了以副总裁为CIO的信息中心,统一管理企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工作制度(包括OA使用要求、规范和考核指标),促进了全员使用OA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而B公司,尽管负责项目实施的计算机室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操作培训工作,但缺乏明确可行的OA应用规范,员工可用可不用,领导也不监察,从而导致系统运行效果差,浪费了投资。
A公司信息中心的软件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到位,有专职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网络及应用系统维护和服务,包括系统配置管理、问题解答、在线服务、安全措施等。而B公司没有专职维护人员,OA系统由办公室懂IT的几个人轮流负责,系统维护和服务差,影响了OA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样的软件但不同的运作,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可见,运作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会遇到许多管理问题,通常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同层次的人(用户)完成必要的培训、操作、维护、应用与管理工作,这便是信息系统运作。
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处理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机系统(功能);
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五个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组成)。
和任何事物一样,信息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即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它可分为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与维护等五个阶段。信息系统运作主要涉及系统实现后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3)信息系统运作
信息系统运作是使信息系统能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策划、操作、应用与管理。“运作”有运用与操作的内涵。“运用”含有运筹与应用的意思,有针对某种应用目的而进行的策划;“操作”是指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规范的动作。从组织管理的需要出发,信息系统运作就是“把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工具,并通过一系列围绕信息系统的技术操作、管理运行和业务应用等活动,使企业产生或者提高经济效益”,以支持组织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2、信息系统运作的意义
信息系统是一种涉及人、数据、软硬件、标准等多因素的系统工具。信息技术的高新性,使得它的运行和操作复杂而充满风险。信息系统运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组织和筹划,保证信息系统优质高效安全地运行,以满足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需要。良好的运作,不仅使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组织所需要的高质量信息;并且节约人财物时间,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同时,稳健可靠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组织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是组织在竞争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如引例6-1:良好的信息系统运作,会给组织带来切实的效益;相反,不良的信息系统运作将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甚或给组织带来灾难。
3、信息系统运作的内容
本质上,信息系统运作是不同人员的一系列行为总和,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体(人员)对客体(硬软件系统)各种影响的综合。不同的主体对信息系统的客体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作用与影响。除一般管理过程都需要的运行策划及其人财物资源准备外,信息系统运作主要包括:人员培训、信息系统的操作、应用和管理等内容,它是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最终落脚点——使用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和效益。
人员培训主要用以培养信息系统使用所需的合格人材(理念、技能等);
信息系统操作包括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所进行的基本操作、业务操作和维护操作等;
信息系统应用指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不同的应用系统,以解决不同层面的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系统管理则是围绕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所开展的制度建设、IT服务管理和信息系统评价等工作。
二、人员培训
信息系统是一个向单位或部门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人机交互系统。人员培训是根据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和用户操作需求,由专门人员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基本操作和系统应用的培训,它是保证不同用户进行正确系统操作的有效措施。
1、信息系统人员分类
作为一个人机系统,信息系统运作主要涉及两类人员:终端用户、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类似于组织管理被分为战略、控制与操作3个层次相似,终端用户又可分为高中低3层不同的用户,他们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者。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是维护管理信息系统,保证终端用户应用的专业人员。
人员培训主要针对终端用户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如软件操作、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等)和规章制度等培训。
2、培训的目标
(1)通过培训,使用户对信息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缓解或消除对系统的误解、抵触和恐惧情绪,并掌握系统使用、维护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提高全员信息意识。
(2)通过培训,强化用户的信息管理理念。信息系统的作用不应仅限于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信息已成为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管理日益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处理组织内外部的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科学决策,已成为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3)通过培训,使用户了解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及其管理的要求,为系统运行作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上的准备工作。进而完善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组织工作程序化、自动化,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3、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内容应随系统运行的需要而定。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可按照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普及教育三个层次,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进行。
1)培训内容可分为如下三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网络与通讯、程序设计方法等;
管理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基础、经济数学方法、现代化管理常识等;
应用系统培训,包括:成功的应用案例、应用系统架构、应用流程及其操作、数据规范等。
实际培训的内容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因人施教,以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法有如下几种:
(1)让需要培训的人员参加部分或整个系统的前期开发或后期测试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这种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用户。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结合重大任务及日常工作,对人员进行这种培训,是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系统一体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把需要培训的人员送到大专院校等有关培训机构,进行定向代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培养专职计算机技术人员和系统维护管理人员。
(3)在系统投入使用前后对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培训,通过教员现场演示和用户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用户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培养初级程序员和计算机操作员。
(4)举办多种形式的短训班,请有关人员以讲课的方法讲解计算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加速系统应用开发。这种方式适合于普及教育。
3)信息系统文档
信息系统文档是人员培训、系统操作和维护的主要文字材料。
信息系统文档主要包括系统手册、用户手册、管理员手册、操作规程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系统文档要科学管理,收集齐全、统一保管、专人负责、形成制度。
三、信息系统操作
1、信息系统操作的意义
信息系统的使用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完成的,正确操作是信息系统正确服务于管理的前提,不同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各自正确合理的操作是信息系统发挥整体作用的基本要求。对信息系统操作可以分为基本操作、业务操作、维护操作等。
2、基本操作
包括基本的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操作;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多媒体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文件浏览与播放等)、上网搜索和收发mail、病毒防护等应用软件的操作等内容。
3、业务操作
不同用户在信息系统中的角色不同,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和性质不同,对信息系统的访问和操作的权限、方式皆不同。这种和业务内容紧密相关的操作称之为业务操作。业务操作的内容异同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异同。如人事管理业务操作包括人事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制图、人事制度相关的文本、文档管理等很多的内容。从运作的角度出发,要求业务操作要规范、合法、及时、准确。
4、维护操作
维护操作是指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活动。可以从信息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数据库管理等不同视角,考察维护操作的内容。
(1)信息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
信息系统维护是为了使信息系统(主要是软硬件)处于合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系统维护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改正性维护
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由于系统开发和测试不全面,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这些错误是在某种特殊的使用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要改正这些瑕疵,以保证系统在所有可能的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为了改正这些错误而进行的诊断和修改称为改正性维护。如“千年虫”问题。
②适应性维护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格式、输入输出方式、存储介质等的改变,要求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合修改叫做适应性维护。如硬件升级到来的维护工作。
③完善性维护
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增加而产生的系统的修改或者再开发称为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可以扩充系统的功能、改善系统得性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系统的可维护性。
④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而预先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系统结构局部的重新设计、部分软件代码的重新编写和测试等。
在这些维护活动中,完善性维护所占的比例最大,大约占整个维护工作的一半以上。实践表明,维护工作主要是改善系统的性能、增强系统的功能,而不是过多地去纠正错误。
(2)安全防护——多层次维护
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是指预防、排除使信息系统不正常运行的一切隐患(故障或破坏)的工作。它涉及信息系统的方方面面。人们用一个层次模型系统地描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如图)。各层相互依赖,下层向上层提供支持,上层是对下层的完善,最终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安全。
数据(信息资源)安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可用性(availability):对有权限者,什么时候都可用(软硬件安全)
2)机密性(confidentiality):防非法者获得信息(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
3)一致性/完整性(integrity):信息生成利用全过程内容不被篡改(加密)
4)真实性(authenticity):信息真实性认证(数字签名)
5)责任追究性(accountability):能追踪资源什么时候被用、谁用、怎么用(日志)
因此,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标是: 控制资产流失,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效率。
(3)数据库管理——数据维护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要素和应用的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原料-数据和产品-信息的集散地。因此,数据库的安全可靠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运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库管理是由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专或兼职)来完成的操作。DBA的职责:
①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②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③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④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⑤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具体来说,DBA的操作有:
安装和升级数据库及应用程序工具
数据库设计系统存储方案,并制订未来的存储需求计划.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个应用,就需要DBA来创建数据库存储结构
开发人员设计了一个应用,就需要DBA来创建数据库对象
根据开发人员反馈的信息,必要的时候,修改数据库的结构
登记数据库的用户,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
保证数据库的使用符合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
控制和监控用户对数据库的存取访问
监控和优化数据库的性能
制订数据库备份计划,出现灾难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恢复
维护适当介质上的存档或备份数据
备份和恢复数据库、联系数据库系统的生产厂商、跟踪技术信息。
事实上,信息系统维护工作范围相当广泛且与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人们还在不断总结,我们这里讲解的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部分,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我们放到IT服务管理(见下讲)。
这一讲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8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IP课件8 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一、项目管理概述
二、项目启动
三、项目计划
许多信息化工作都是以项目的方式来运作的,小到采购几千元的硬件设备,大到购买几百万、几千万的信息系统,只有掌握了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目前项目经理的需求缺口很大。2005年软件行业薪资调查中,项目主管的薪水在同层次员工中是最高的,最高为21万,平均年薪在11万左右。掌握项目管理知识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帮助。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开展项目管理。我们把学习内容分为2节课,第1节课主要学习项目计划;第2节课主要学习项目实施、控制和项目收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基本概念
2项目启动阶段的工作内容
3计划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方法。
下面,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同学们重点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2个:项目和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概述
1)信息化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每天更新维护数据;监控网络流量;修理更换硬件设备,这些信息化工作是项目吗?显然不是。这是日常工作,而项目都是临时的、一次性的。项目的英文是project,香港和台湾地区把它翻译成“专案”、“企划”。我们看港台地区的电视剧,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情节,老板对一个年轻员工说,这个专案由你负责。年轻员工一脸严肃地回答,我一定尽力而为,然后就看到他没日没夜地加班。为什么这么辛苦?项目不同于例行日常工作,它往往是有具体的时间限制,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我们现在给出一个信息化项目的权威定义。按照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信息化项目是在特定时间、质量、资金等约束下,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开发一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从前期接触客户和合同签订,到系统调研、设计、编码、测试,乃至最终系统上线运行和用户培训等等。并且这些活动要在严格的时间和费用限制内完成。
信息化项目涉及方方面面。从网上纳税、电子政务,到财务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等等,具体的分类请同学们看教材123页。这些信息化项目与建筑领域、商业领域的项目相比,有一致性,也有它的独特性。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
(1)目标的模糊性和渐进性:信息化项目前期,客户本身还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只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和要求。随着项目的进展,客户借助开发的原型,逐步认清自己的需求,因而,信息化项目常出现客户需求变化的情况。
(2)高度依赖智力资本:信息化项目是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度高。例如软件开发项目包含了大量技术性强、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和开发经验,以及责任心、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样的团队开发难度相似的系统,工作状态不同,项目质量可能差别很大。因此,信息化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
(3)较高的不确定性:除了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及信息技术不确定性。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硬件价格在短时间内会有大幅度下降,软件技术也进展得很快,因此,与其它领域的项目相比,信息化项目的不确定性更强。
信息化项目的上述特点,增加了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难度。
2)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利益相关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应用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以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的管理活动。
从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目管理十分强调项目目标,它是由目标驱动的管理活动。而项目目标是由项目客户定义的。因此,信息化项目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客户需求转化为项目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它。
同其它管理活动相比,信息化项目管理最主要的特点,集中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
与一般管理相比,信息化项目管理更强调目标和目标的分解。它通过确定项目组织内部的任务分工,把任务转换为每个人的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目标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目标经过层层分解到最小的单位和个人,有利于目标的执行、控制与实现。这样,就能保证项目工作达到项目产品的目标,从而实现客户要求或期望的项目目标。
2.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
一般的管理活动分工很明确,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措;生产部门负责产品制造,营销部门负责产品推广。
然而,项目经理却需要全面负责项目运作中的所有管理活动。因为信息化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项目资金不到位,会使后续的软件开发、系统调试、员工培训等工作都耽误,局部失误会导致总体失败。
信息化项目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3.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
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体制是既强调项目经理负责制,又强调团队的协作。因为每个项目成员的工作都关系到项目最终交付成果,所以项目经理要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项目组能同心协力地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
以上我们介绍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含义。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牢记,项目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次性的工作;项目管理是目标导向的基于团队管理和系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
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高,项目经理很稀缺,社会的需要却很迫切,因此产生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背景及内容
不同行业的项目特征不同,但是都有一些共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项目管理者的培养,研究者对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实施原则进行了浓缩和系统化整理,从而产生了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通俗地来讲,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管理原则的系统化的概述。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产生背景
目前有两大知识体系。分别由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项目管理研究机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提出。其中,美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范围更广一些。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PMI)于1984年制定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PMBOK)。
2.PMBOK的内容
PMBOK提出的九个知识领域: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聚类原则对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归类后,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它的优点是可以让我们快速形成项目管理知识的框架,清楚项目管理所涉及的方面。
某些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一一介绍九个知识领域,但是这样做也有缺点:在读者尚不熟悉项目管理时,这种方法可能会割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本课程考虑到时间顺序便于人们理解事物,按照项目从始到终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将信息化项目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收尾这五个阶段,各阶段都包含不同的管理任务和要求,我们的课程对每个阶段做具体阐述。目的是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的过程。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阅读按照九个知识领域来介绍的项目管理教材,加深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在教材的125-126页列出了九个知识领域的主要活动,请大家自行阅读。
以上我们介绍了3个概念:信息化项目、信息化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下面,我们按照项目的5个阶段,为大家介绍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主要活动。
2项目启动
项目启动是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第一个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助于项目实施。所以,尽管项目启动阶段包含的项目管理活动并不是太多,但是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项目启动阶段只涉及9个项目知识领域中的1个知识领域——综合管理知识领域,换句话说,项目启动阶段是从综合的、整体的、全局的角度为后续工作做一个铺垫。
启动阶段的管理活动包括2个部分:1制订项目章程;2初步确定项目范围。
1)制订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是对项目目标及交付物规格的简要描述。
项目章程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醒项目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不要陷在无谓的细节纠纷中,要牢记项目最核心的使命。
项目章程的起草工作是由项目经理完成的。项目章程可能只有寥寥几句话,但是它不是项目经理随心所欲地凭空想象,需要项目经理对项目背景信息有认真的钻研,尤其对客户信息的了解,这样才能把握住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把它转化为项目章程,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清楚项目的方向。
举个例子,为某个制造企业开发销售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经理可以通过直接交谈、浏览客户网站、档案等等渠道,了解客户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现状。通过对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的揣摩,项目经理在项目章程中就可能写下这样一句话:系统是实现同驻外销售部门的当天信息交互。有了这个章程,当团队讨论用什么样的网络平台,用什么样的程序开发语言,等等,所有技术细节的确定,都要以能不能实现企业同驻外销售部门的当天信息交互。可以看到,项目章程是项目的指南针。
2)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
启动阶段的第2个任务是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
在把握基本信息之后,项目经理要根据关键项目关系人对项目的期望,以合同为依据,开始着手编制初步的项目范围计划。同时还可以考虑信息化项目的风险、成本、进度等实施方案。以前面的销售信息系统管理项目为例,项目关系人很多,总部的销售人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驻外销售部门的员工等等,最关键的项目关系人可能是总部的销售总监,项目经理要把握销售总监的期望,来设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并初步设想一下,完成这些功能,软件的总代码行的数量,所需要的员工人数,大概的项目周期,需要哪些资源。
初步项目范围计划可以使项目经理对项目有大概的估计,不至于毫无头绪。还可以依据这些计划开展后续的工作,比如挑选合适的项目成员,向公司争取相应的资源。当然,现实并非总是和设想相吻合,初步计划计划还要在后面的项目计划阶段进行细化和调整。
以上我们介绍了项目启动阶段要完成2个工作:拟订项目章程、拟订初步项目范围计划。当项目规模很小时,我们可以直接进入项目的第2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
3项目计划
项目启动之后,计划工作非常重要。放任自流的项目是不会成功的。
项目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的各方面都需要计划,首先我们要清楚,项目计划要和项目规模相符。计划书不是越厚越好,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由于任何规模的项目都必须满足任务、时间、资源这三个硬约束,因此,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的项目计划。这也是我们讲课的重点。
1)项目范围计划
首先来介绍项目范围计划。
范围计划是对信息化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及工作范围的说明。
假设没有范围计划,就很容易出现“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却做了”。项目超支的原因是项目范围失控,跟着客户没完没了的需求变化,不断地改,不断地改,导致进度落后、成本超支。
项目经理首先要确定项目范围,这是其它项目计划的基础。
在制订项目范围计划时,要做2方面的工作:第一:理解合同内容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范围说明书;第二: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
1.在合同基础上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一份主要定义项目交付物的文档,它包括:项目商业目的、项目产品或服务描述、项目交付物、项目目标。比如前面提到的销售信息系统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大概内容可能就是:为了满足XX公司同驻外销售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开发B/S结构的销售信息系统,项目将在3个月内完成编码和测试工作,并向客户提供软件操作手册和软件使用培训。
项目范围说明书还是日后项目关系人对项目工作范围的共识,是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各绩效指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折衷取舍时的参照依据。
2.用WBS生成范围计划
范围计划的第2个任务,是对项目范围进行分解。主要的工具是WBS。这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WBS是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的简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层层分解。
图5-1就是一个wbs列表。第一层是信息化项目的名称,第2层是项目阶段,把项目按照系统生命周期法,分成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程序开发、测试、试运行、交付、项目总结等7个阶段,然后再把各阶段一一分解为子阶段。如果有必要,再按照交付物进一步细分,通常WBS的最底层称为工作包(work package),是单个人在一周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工作包的最小责任单位是个人,这样便于责任到人,为后面的人力资源计划打下了基础。例如把1.3.2分解为5个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工作包。
WBS将项目范围不断分解和细化,最终以列表形式有层次地体现项目任务,便于项目团队一目了然地清楚完成项目范围所需要执行的工作内容。WBS由任务编号和任务名称组成,每个项目任务的编号唯一。
WBS的分解层次要根据项目规模和难易程度而定。
2)项目进度计划
信息化项目容易发生延期,各种突发事件常常会打断项目的计划进度。有人可能认为,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干脆不要进度计划。这种错误看法会使项目控制失去时间参照系,导致更多时间延误。其实,按照科学方法和合理步骤,是完全可以制订切合实际的项目时间计划的。拟订项目进度计划,要做2个工作:1制订计划;2调整计划。
1.制订项目进度计划
首先要定义项目活动,实际上是再核实一遍WBS的活动。
其次,对活动进行排序。WBS只列出各项活动,并没有揭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项目团队并不清楚工作是以并行或串行,亦或是交叉方式进行,也不清楚活动间的约束关系(例如开始编码前必须先要完成客户需求调研,那么调研就是编码活动的约束)。项目经理负责活动排序。可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巧妙安排活动先后次序。如果项目时间紧,则可以在满足活动内在逻辑约束的前提下,尽量使活动并行进行,这样可以缩短项目总时间。
接着,对各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估计。活动时间的估计方法主要是依据以往的历史记录,或者是项目团队的经验。时间估计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可以用加权方法进行修订。例如,活动时间=(最乐观时间+4*最可能时间+最悲观时间)/6。
最后,可以用网络图或甘特图,来表示项目活动的顺序及历时。便于项目团队直观把握进度。网络图的绘制方可直接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如MS Project)。按照上述步骤,指定每个活动的用时,及前序活动(即开始本项活动前必须先要执行完毕的任务),即可自动得到网络图或甘特图。
举一个例子。
图5-2中红色部分即为关键路径。它是项目中用时最长的工作路径,在这条路径上,任何一项活动的时间缩短,都会直接导致项目总工期的缩短。而其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的历时改变,并不能一定改变项目总工期。所以要压缩项目工期时,总是从关键路径入手。
2.调整项目进度计划
初步的项目计划生成后,如果项目总工期远远超过了合同约定,则要进行调整。项目进度有2种主要的调整方法:
第一种方法:改变活动的排序。将顺序工作改为并行工作。
第二种方法:改变关键路径上的单项活动的作业时间。
图5-2的例子中,项目总工期是195天,超过了合同规定的140天!
如果加派人手,把关键路径中的1.3.2.3活动(任务分派模块)的工作时间从20天变成7天,项目总工期也会立刻减少13天。同时,还可以将1.3.2.1到1.3.2.5的程序编码活动,全部改为并行进行。此时,项目总工期为130天,符合合同的140天约束条件。
图5-3给出了调整后的项目进度计划的截图:
需要指出的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如:项目拥有的人力、财力资源情况、项目成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合同中关于项目进度的承诺、客户的具体要求等等。另外,Project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快速生成进度计划,还能以图形方式,形象直观地反映项目活动和WBS的对应关系、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资源之间的调配关系等,因此,同学们可考虑使用软件进行项目管理。
3)项目成本计划
下面来介绍项目计划的第3个关键计划——成本计划。
项目成本计划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估算的管理活动。
成本估算法请大家具体阅读教材的132页。我们这里只强调一点: 由于信息化项目的不确定性高,项目成本计划要预留风险准备金,通常按照项目总成本的5%计提。
4)其它项目计划
除了范围、进度、成本这三个主要约束以外,信息化项目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针对其它项目管理领域的计划也不能少。下面介绍项目综合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风险计划、沟通计划、质量计划、采购计划等6个计划。
由于时间有限,简要介绍人力资源计划、风险计划、沟通计划的重要意义,其余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132-135页。
1.人力资源计划
对于信息化项目而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的核心是确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配。任务分配的工具是责任分配矩阵(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简称RAM),它将WBS中的每项工作指派给具体执行人,以保证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图5-5给出了某个项目的一个责任矩阵(部分),它列出了团队成员的名字,及其负责完成的任务,并规定了主要任务的交付物。
我们建议项目经理及时把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图、项目团队责任矩阵正式分发给关键项目关系人。同时,项目经理要编制项目团队成员通讯录,以方便团队内部进行信息沟通。
2.风险计划
项目风险是指妨碍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管理中有个墨菲定律:如果某件事可能出错,它就会出错。项目是没有办法重来的,因此要前提小心翼翼地避开危险。虽然有些风险是难以预测或无法预见的,且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并非易事,但是,有意识的风险识别和应急预案,还是会对项目风险的规避和分散起到有效作用。
3.沟通计划
许多项目的失败在于沟通不善。例如,有的项目经理只会埋头解决技术问题,却不知道定期向客户和公司领导报告项目的进度、资金耗费等情况,使上级和客户对项目进展一无所知,对项目管理水平产生不信任感。尤其在大型项目中,各方面的项目干系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项目经理更有必要制订有针对性的沟通计划。
综上,项目的计划种类通常为九类,但是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增减。例如,有的软件开发项目十分重视以往经验的积累,强调文档保存,则可能增加项目文档计划,对文档格式及内容要点、审批流程进行规定。而小型信息化项目,例如为本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计算机技能培训,则可能就没有项目采购计划、项目风险计划等。
以上我们主要介绍了信息化项目启动、计划阶段的任务。本讲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