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原则
小学古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发表时间:2012-9-13 16:19:44 来源:北大国培网站 访问次数:1272
我们说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那么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
刚才我们说了诵读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教育手段,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所以,阅读记诵是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阅读记诵,不仅指有声的朗读记诵,还包括无声的默读品味;不仅指课堂上有限的阅读朗诵,还包括生活中无限的阅读积累。运用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
淡化教师的讲解,首先应该淡化对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认知可以放在学生预习阶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诵读情况了解他们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诗句的学习应避免采用翻译的方法,因为翻译会使诗味荡然无存。其次,教师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否则就会造成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底下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场面。
当然,淡化老师的讲解,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就可以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领、启发、点拨。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如何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如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也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2、要重视对作品的“密咏恬吟”与默读。
遵循阅读记诵的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呈现两种不同的读法,一种是出声的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默读。朗读从读者发声的高低又可以分为“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两种形式(见前引曾国藩语)。叶嘉莹先生解释说:“大抵一般而言,高声朗读之时声音占主要之地位,因此读者所得的主要是声音方面所呈现的气势气概,而在密咏恬吟之时则声音之比重较轻,因此读者遂得伴随着声音更用沉思来体会作品中深远之意味”[4]。虽然许多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朗读,但实际上重视的只是高声朗读,认为读的声音越大越好。而对更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更为自由、自然的低声吟咏——“密咏恬吟”却重视不够。殊不知“密咏恬吟”恰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和再现诗歌韵味的有效方法。
相对于出声的朗读,默读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对默读却十分不重视,课堂上不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以朗读代替默读,或者以讨论代替默读,以齐读代替默读。这些老师追求一种热烈的气氛,热闹的形式,一节课从始至终都是书声朗朗、热热闹闹的。其实这样做是不太合适的。古诗文教学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热闹形式的追求上,而应紧紧围绕体验作品情感这个中心。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关键在于一个“感”字,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使学生心里对诗文作品产生一种感觉。而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需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咀嚼品味,仔细体会作品内在的情韵。因此,在课堂上应该给出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的时间,不能以讨论代替阅读,不能以大声齐读代替个人吟咏,不能以朗读代替默读。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也是一种创造行为。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有感而后发,此时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方智范老师说:“首先要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他对作品有独特的反映一定要重视。阅读是一种创造,所以不要让孩子被你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创造意义。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你这个老师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也可起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我们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那种对话是老师根据参考书、根据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是背道而驰的。”[2]
由于我国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形象化、直观化特点,为人们阅读作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由此形成了诗歌含义的多义性。再加上阅读的主观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首作品肯定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所以,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对诗歌意义的丰富联想。惟其如此,才能对作品的意蕴有更透彻的领悟,也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并不等于对学生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听之任之,包括胡思乱想也不加判断地一味肯定,称赞。如果这样将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误入歧途。诗歌既有它含义的丰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确定性。阅读的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所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既要设法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又要善于收束学生的思维,避免出现像脱缰的野马那样不可收拾的局面。
4、注意使课堂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目的就是要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应该经常性地指点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顿挫以及平仄、押韵。一句中在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拖长,这些都因诗歌体式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以简要介绍和指点。当然这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们在具体运用时会因读者的不同、诗歌内容的不同,而有无穷的变化。关键是诵读时应该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达出古诗在抒发感情时所特有的意味。由此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
在古诗文教学中,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与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是说,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教学原则与过去那种斤斤于诗歌的字、词、句、语法,把整首作品拆碎了讲的教学方式是相反的。“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5]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渗透性”学习方法。杨振宁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6]诗无达诂,对于诗歌学习来说,以体会为主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尤为适用。那种专注于字词句的释义,甚至逐字逐句进行串讲的方法,犹如拆碎七宝楼台,不仅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而且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体验。那么,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呢?
1、拓展教材。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反映,所以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还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外,在学习一首诗时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诵读相结合,和学生接触过的其它类似作品(不限于古代诗文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这对感悟作品情感内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带领学生联系其他诗人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余光中的《乡愁》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思乡这种情感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拓展方式。近年来出现的主题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其实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当然,对教材的拓展也应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如果教师在课文中碰到什么,就引出什么话题,碰到历史就说历史,碰到地理就讲地理。或者介绍作家事无巨细,将他的生平像流水帐一样讲出来。那么,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这样的教学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逝,无目的,无主题。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应该遵循的本,语文教学的本就是作品。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2、从作品本身入手
我们说语文学习之本是作品,所以,古诗教学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离不开对诗歌作品的感悟,仍然要以作品为核心。因此,对作品整体感知的最为关键一步是要从作品本身入手。
从作品本身入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从作品的意象入手。诗歌抒情含蓄蕴籍,通常融情于景,借景传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意境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这里我们通过一段课堂实录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情感的。
白居易《忆江南》教学实录(节选)
(在初读整体感知,以及疏通词意之后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下面的“细读,想象画面体
会情感”上):
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词,有几句话?找出哪句话是直接描写春景的?(生自由读。)
师:(请生读,回答问题。)合上书,能写出这句话的举手。(请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其
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生共同评议,生看板书齐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展现的是什么画面?想象它的色彩,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 语言描绘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看谁想得好说得好。
生:读完了这一句,我仿佛看见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边的花草好像披上了红艳艳的衣
裳。每一朵花都比火还要艳得红。让人感觉非常热烈。江水非常绿,绿得像一块翡翠。
生:日出的时候,太阳的光芒把江边的花草映得更加红艳,像火一样。江水很绿很绿,绿得像一块晶莹的翡翠一般。
师:绿与红互相映衬显得怎样?再读一读,想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再读)
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美丽。师:还不足以表现它的美!生:艳丽。师:有点味道。生:绚丽。
师:非常好。绿红相互映衬,显出绚丽明艳之景。大家知道,红与绿是两种鲜明的色彩
合在一起非常亮丽。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的诗人白居易忍不住说了——
生:能不忆江南?
从这一段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把着力点放在自主诵读的指导上,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想象画面的景物(意象)。进而抓住景物的色彩特征(红与绿相互映衬),让学生捕捉心中的感觉,带着感觉去读。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感觉,在描述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引领学生用心体会、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指导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最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样的引领,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还有一点,这位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起来。她让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表现红与绿相衬的那种美,一位学生说:“美丽”。老师说:“还不足以表现它的美”。又一位学生说:“艳丽”。老师说:“有点味道”。紧接着一个学生说:“绚丽”。老师说:“非常好。绿红相互映衬,显出绚丽明艳之景。大家知道,红与绿是两种鲜明的色彩合在一起非常亮丽。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这一次的读,想必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领悟。)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又使学生对意义相近的形容词之间细微的情味区别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对语感的培养。而对语感的培养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
从作品本身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不顾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对文本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因为,“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有所理解”。[5]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感悟诗歌意蕴不能采用概括、讲述的方法,而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这里所说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最为大家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适当的声像资料,对作品的意境确实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但是,现在有不少老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声光电充斥课堂,课上得很华丽,很热闹,然而效果不佳。这些老师过分追求上课的形式和技巧,违背了应以学生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感悟为主这一根本。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光电技术,一则会造成资料的无效性,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对领悟作品内涵毫无意义;二则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由于受到明确的图像或声音的影响而趋于定势,使阅读丧失个性化。这与过去那种以讲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同样不妥的。因此,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像资料应做到:宁少勿滥,以利于学生理解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为目的。
此外,感性化教学手段还包括:读一读,演一演等方式。读是十分直接、便利的方法,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所以应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出色的范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为理解作品内涵起到很好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就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们进入了作品的情境,真切体会到了诗人李白与普通百姓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除了以上所说的方式,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感性化教学方式。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自然的反映,古诗更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走进自然,触景生情。春之落花,夏之鸣蝉,秋之霜叶„„这些在古诗中呈现的意象都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觅,去感受。贴近生活,因事而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亲友之情,故乡之思„„这些在古诗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慨,都可以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对照、相联系。只有这样,古诗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综上所述,情感体验是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目标。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以诵读记忆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这两条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围绕作品,以学生对作品情韵的感悟为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设计者。应该处处体现一个“感”字,即学生内心对作品的感觉、感受。只有学生心里真正对诗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真正实现了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
第二篇:古诗 离离原上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篇: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准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能运用方法学习古诗,并懂得古诗的意思。3 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字眼,理解古诗的意思。2 多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大家都很喜欢听音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2 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引出课题,谁来把古诗读一读?个人读,集体读。
二
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是有方法,说说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大家说的方法都对,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归纳出来,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朗读,悟诗情)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来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有不懂的地方请做好标记,等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三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师巡视提示)2 小组汇报学习。
(1)解诗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在草原上离别的情景。对于这个诗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吗?(解释“赋得”:诗歌的一种体裁。古代科举考试时规定题目后写成的诗,诗题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两个字,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诗叫做“赋得体诗”。)
(2)知作者: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诗人,他的诗大多都是反映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被后人称为“诗魔”和“诗王”。(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3)明诗意:草原上长得茂盛的野草,秋来枯萎,春来繁荣。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便又是茫茫的绿野。远处的野草长得太过繁茂,把古道都给遮掩住了,阳光照耀下青翠的野草延绵不断,一直接连到荒凉的古城。今天我又在这里送别我的朋友远去,路边长得茂盛的野草就像我此刻对朋友满怀的依依不舍之情
(4)“荒”字写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作为他的好朋友,我非常的舍不得。(课件出示草原送别图)假如这个时候你就站在古道边上,你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想想说话)
(5)悟诗情:多伤感的离别啊!请大家闭起你的眼睛,用心地倾听,然后你来告诉大家,你听出了什么味道?(播放配乐朗诵)
提示:听着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配乐,引导学生读诗句:看到茫茫的大草原,你会怎么读?看到大火焚烧野草,你会怎么读?看到古道被野草覆盖,你会怎么读?看到两个好朋友在草原古道上分别,你又会怎么读?你这样读,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师生合作读。? 多美的草原,多伤感的离别啊!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送别诗,一起来重温一下。(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
五
学法迁移
出示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一首我们没有学过的古诗,现在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它,有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开始吧。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小练习
(1 王维是-----朝诗人,他是------诗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
”和“
”。
解释词语
罢:--------
日暮:-------------
掩:-----------
柴扉:---------------
归:-------------
诗中“---------”点明了地点,“-------”点明了时间,“---------”点明了事件。“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之情,意思:--------------------------)。学生汇报小练习。(诗意:在山中送走朋友之后,太阳一落山我就关起柴门。等到明年春天小草再绿的时候,朋友你到底能不能回来?)
六 写法迁移
离别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事情,六月底,你们也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离别,那么你们会对老师和同学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请大家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心中想说的离别的话下来。播放古典音乐渲染氛围。3 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的离别话语。4 结课。
第四篇:古诗教学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一、做好古诗教学的保底工作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有些诗句根据平仄或押韵的需要调换了词序,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诗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作相应的词序调整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探究。另外,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和课堂反馈,让学生当堂背诵,留几分钟让学生默写名句,或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让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都是大有必要的。题型示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 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_________”的春雨。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 _________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赞叹的“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那么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呤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五篇:浅谈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汤文来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
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