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综述(寝室混编)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老校区)寝室混编模式探究综述
陆莉,张阳,芦婷婷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在我校现阶段综合化大学的办学思路的指导下,探讨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老校区特殊教育专业(含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和特殊儿童动作与康复专业),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同学们的寝室编排模式。
【关键词】:寝室混编;传统编排模式;人育人;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ummar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s(old campus)Bedroom mix mode to explore and reviewed in this paper
LU Li, ZHANG Yang, LU Tingting(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Abstract】: At the university of integration in our scho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nagerial train of thought, we are exploring our school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old campus three professionals that contains Spec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taining specia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nd special children's a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peci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professional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bout Students of the bedroom layout mode.【Keywords】:Bedroom mix;Traditional compiling pattern;Educating people;All-round development
1.前言
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多数受教育者不可能每天都往返于学校和家庭,即使对于家庭所在地和大学在同一城市的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也希望能够脱离家庭的约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读书期间的“住宿”便成为学生和高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从另一方面看,宿舍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 1 ]。大学生读书期间的“住宿”不仅仅是单纯的住宿问题,它还涉及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诸多“育人”的问题。1.1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学生住宿与住宿学院一样都是采取了在校集中住宿模式,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学生必须住在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住宿模式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也为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重庆师范大学多元化、综合化大学的办学思路的深入,以学院、专业、班级寝室分配制度已过于单一,已达不到为学生创设人性化生活学习环境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大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必须不断转变宿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内容。
本课题将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寝室编排模式下的问题;了解传统寝室编排模式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的利弊;了解寝室混编的分配模式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的利弊;了解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老校区三个专业学生对两种编排模式的态度,并将两种寝室编排模式作比较制定出更适合的寝室编排模式,旨在能总结出一套重庆师范大学教科院老校区同学度普遍接受的寝室编排方案,突出学生是寝室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来为三个专业的同学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让校园制度更人性化,为各专业输送知识结构饱满、见多识广的学生。1.2概念
好的寝室编排模式可以在高等院校一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寝室编排模式”又称“集中式寝室编排模式”,主要是将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寝室,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住宿模式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也为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之相对应的是“混合寝室编排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寝室编排模式,它是指把不同班级、年级、专业或学院的同学分配在同一寝室;目前只有少数高校进行了初步试验,还未普及。
“混合寝室编排模式”在国外称之为“住宿学院制”,但其管理与我国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我校的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将其同学混合编排,简单称为“寝室混编”。“寝室混编”通过加入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素养的同学,使寝室成员有意无意地在认知结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互相影响,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知识、心灵、人格、精神的完善;除此之外,这种模式对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3范围
现阶段中国的很多大学,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寝室混编作为一种新型的寝室分配模式,还未被中国的很多大学所熟知,本课题着眼于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老校区的基本情况,主要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含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和特殊儿童动作与康复专业),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同学们的寝室编排模式,调查对象为此三个专业的同学们,所有调查结果将作为三个专业新生寝室编排的参考依据。
2.寝室编排模式的现状和动向 2.1国外寝室编排模式的现状和动向 2.1.1剑桥大学:住宿学院制模式
住宿学院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学院不同的是,住宿学院制意义上的学院没有教学的责任,学院只是教师和学生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学院都是宿舍”,教学是大学的职责。中世纪时大学并无类似于今天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只要获得一位大学认定的教师许可便算取得了大学的入学资格,学校不管学生住宿。1284年,艾利主教巴尔森将一批学生收容到剑桥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两栋房子中并制定了管理制度,这便是剑桥第一个住宿学院的雏形。到15世纪,剑桥已有15个住宿学院。剑桥的这种住宿学院制在其人才培养的历史中发挥了独特而又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不少大学也都仿效剑桥建立了住宿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其中与剑桥有着深厚渊源的美国耶鲁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住宿学院制。在这种体制下,住宿学院是耶鲁大学学生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由12个住宿学院专门负责,而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则由耶鲁学院、研究生院及专门学院为单位进行。2.1.2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
耶鲁大学的每一个住宿学院都类似于学校的一个小社区,具有完善的生活设施(有餐厅、起居室、图书馆、健身房、电视房等活动场所)和健全的管理体系。学院除了院长还有教导长(学监)、住宿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在人员的安排上,住宿学院院长由校长任命,对校长负责,是该住宿学院的最高行政职务。院长不必是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但必须是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住宿学院院长必须住在学院内,不仅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而且定期接受学生和家长的访问。住宿学院的教导长(学监)是耶鲁学院的教务长在各学院的代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维持教学秩序和宿舍秩序,是学生与耶鲁学院教务长办公室和注册办公室的纽带。住宿学院院士非学术上称呼的院士,他们是一批与住宿学院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和行政人员。一般每个住宿学院有2—3名院士,他们作为各系的教师代表,一方面接受本专业学生的咨询,另一方面协助院长的日常工作。此外,新生刚入学的各住宿学院还派高年级学生充当顾问,在专业定位、选课以及学习、生活方面给新生以指导。“住宿学院制”作为耶鲁教育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耶鲁大学一流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和“育人”的理念。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获得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作为一个群体,住宿学院给其每个成员的成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 2 ]。
相对于欧美其他大学的学生住宿模式,“住宿学院制”的在校集中住宿模式使耶鲁学生在享受大学校的优越设施的同时又能得到小学院的亲密和温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大学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住宿学院齐备的管理、服务人员和完善的生活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学生开展除了专业知识教学之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拓展,有利于每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由于住宿学院承担了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教学辅助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等核心工作中去。2.2国内寝室编排模式的现状和动向 2.2.1国内流行的“住宿学院制”
“住宿学院制”在国外并非“一刀切”,而是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据美国莫瑞州立大学大三交换生邓若源透露,她所在的学校实行专业混住,但寝室是靠申请而非通过抽签。据悉,同样于2008年推行“住宿学院制”的汕头大学,也借鉴了这一做法。在台湾,一些高校在实行“住宿学院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将依据身心障碍、低收入户、大陆学生等优先顺序抽签,每学期抽一次。最终的入住结果,同宿舍的可能完全不同专业,也可能部分同专业。2.2.2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专业混编
200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在全校范围内首次对2009级新生试行了宿舍“专业混编”,打破原有按行政班级分宿舍的传统,将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入同一宿舍,以加强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更好地发挥书院中学院、专业混合的优势,实现书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使命。半年实践表明,专业混编宿舍展现出了其明显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书院主要从住在不同类型宿舍中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和心理老师等处收集数据,征求意见和建议,以此来达到建设更完善的住宿模式。
2.2.3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抽签决定宿舍分配
2010年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新生经历了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入学程序——经过电脑现场随机抽签,新生才能拿到宿舍钥匙。当走进宿舍,他们面对的极有可能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舍友,并且这一住就是4年。早在2008年下半年,至诚学院就开始尝试这一做法,成为福建最早试行“住宿学院制”的学校。随着2007级毕业生今年夏季离校,如今“住宿学院制”在至诚学院已全面铺开。
“学生散了,不好管理。”首先是一些辅导员对这一制度不习惯。在原先的“专业集中式住宿”下,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住在一块,通知事务、组织活动十分方便,因为“住宿学院制”施行之后,同专业学生的宿舍相距甚远,辅导员们不得不放弃原先口头通知、粘贴公告的传统方式,改用手机、飞信及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来和学生联络。由于教学、生活分开,辅导员还被分为“专业辅导员”与“社区辅导员”,但两类辅导员的分工起初并不十分明晰。以上课请假为例,有人找专业辅导员,有人找社区辅导员,但有时正常请假却未被登记在案,引发误解。今年,该学院明文规定,上课请假找专业辅导员,离宿请假找社区辅导员。而学生和家长们的担忧主要在于,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不同,舍友之间是否会产生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上的冲突。
为便于管理,至诚学院专门成立了“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由学院学生社区管理中心指导,选拔学生在其中担任干部。从宿舍装扮到硬件维修,再到学生晚上点名等等,都由该委员会负责。对此,该学院一名学生匿名在论坛上发起投票,询问同学对“住宿学院制”的支持度。截至今天傍晚,36%的投票者暂时无法完全接受,其余均表示认可。
此前,该院党委副书记雷石宝在接受校报学生记者采访时,连用了4个“有利于”来归纳“住宿学院制”的优点——“有利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不同学科学生间交流融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更饱满的知识结构”、“同班同学易产生矛盾,混住有利于学生舒缓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住宿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院长吴秋明也表示,“耶鲁等国际一流大学均采用这种办法”。雷石宝表示,从这几年的实践效果看,专业混住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加强后勤管理做好了准备。该院一位郭姓社区辅导员认为,专业混住推动了学生宿舍自治组织的改革、观念更新,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宿舍环境。
2.2.4复旦大学:文理寝室混编
2005年的复旦大学有近3700名新生入学报到,与以往不同,他们进校时不再直接进入各自填报的专业院系,而是进入新构建的“复旦学院”,在这里他们将接受一年的文理基础课程教育和综合教育,之后再进入各自的专业学习。在复旦学院里,学生们每80人编成一班,文理打乱混编,同学相杂学习,每班配一个总辅导员和3个助理。而在学生寝室管理上,复旦首次设立4大书院,每4幢宿舍楼各自立为一个书院,以复旦历史上著名的已故校长名字命名:如志德书院,取自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校长原名志德;腾飞书院,取自第二任校长的字;克卿书院,取自原上医大创始人颜福庆校长字;任重书院,取自解放后陈望道校长字。
新书院作为住宿点,既是学员生活空间,又是他们交流思想、培养集体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每个宿舍的6个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有文有理,互相熏陶。而4所书院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正门持有匾额和楹联,室内挂有字画,用以在制造一个博雅的读书氛围,激励入住学生努力奋斗[ 3 ]。2.2.5复旦大学: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分配学生寝室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消费观念等都会有差异,因此难免会产生矛盾。因为寝室人际关系及寝室氛围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学业发展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希望在学生升入大二进行寝室再分配时能够有一套更科学、合理的方案。于是,复旦学院联合校心理学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发出一套学生寝室分配测评系统。据介绍,该系统包含个人意愿调查及心理测量两部分:前者要求学生填写自己希望或避免被分配在同一寝室的同学姓名;后者则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在整个测评系统中,个人意愿由人工进行统计,其统计结果将占整个评估结果的51%,心理测量部分的数据则由系统设定的一套计算方法自动统计,对整个评估结果产生49%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果被定义为寝室内部和谐程度指标——“适应度”。
但也有辅导员在考虑再三后没有采用这套方案。一名班级辅导员说,这个寝室分配测评系统的确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应他们的小环境,“但太太平平生活四年后,他们终将毕业走向社会,还是要接触不同的人,包括很多和自己个性不相容的人,这时候他们能适应吗?”她认为,学习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3.寝室混编中要确立的几种思想 3.1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
实际上,宿舍除了是大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外,还是课外学习、获取信息和朋友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宿舍是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这里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更多地倾向于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宿舍”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问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我们必须重视和把握“宿舍”的育人功能。在管理思想上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把宿舍管:应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
3.2建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思想
从目前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宿舍提供的服务普遍比较单一和僵化,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4 ]因此必须一切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出发,从青年人的成长需求出发,建立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寝室编排模式,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本质要求,从而为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4.总结
就目前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来看,大学生的住宿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住宿学院制、生活区集中住宿模式、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以及校内学生集体宿舍和校外租房并存模式”;传统的寝室编排模式过于单一,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综合化大学的办学思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学生住宿与住宿学院一样都是采取了在校集中住宿模式,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学生必须住在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在此背景下,各大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寻找一种最普适的寝室编排模式,寝室混编模式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体制,在各大高校还不盛行。这种编排模式优势与弊端并存,怎样合理推行,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需要我们逐层探究,因此我们将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本着在寝室编排上更尊重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做更深层次的探究。
5.参考文献
【1】毛小玲, 李宏翰, 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 2005,(7): 473 – 4751 【2】佚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360.html,2011-4-10.【3】佚名.[EB/OL].http:// 【4】李向东.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对武汉某高校的调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7:24-25.作者简介 陆莉,女,(1989-),甘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级,本科在读 芦婷婷,女,(1990-),甘肃,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在读 张阳,女,(1989-),陕西,重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在读
第二篇:大学生混编实习感想
实习感想
—谈何种心态对待学生
那天为学生的事很不开心。
班主任讲物理老师病了,你去,帮着守一下,做化学作业。欣然前往。其间,有人睡觉,有人小讲,讲桌前一女生,搽脂抹粉弄了一节课,提醒仅略微收敛。闷闷不乐,走出教室,失望至极。
后来,反思,与老师交流,才发现这样真的不好。究其原因,大概是心态没摆正吧。
因为学生而不开心,这大概也是一种师德吧。尤其是实习老师,我与学生间并无多大利益关系。但是如果哪天老师不因学生喜,不因学生悲,就可能就是麻木吧,那样大概也是教育的悲哀。而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学生,悲喜自是不同。
夜不能寐,常思索,究竟该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学生。去图书馆转转,在办公室与老师聊聊,反思如下:
首先,本着一颗公心去对待学生。学生成绩有优劣,行为习惯有好坏。说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或许太难,但不歧视,对所有学生以较为平常的心去面对,至少语气平和,这样却是容易的。这样肯定不会出现当着学生大声咆哮,事后又伤心后悔的事吧。
本着公心,还不应以个人爱恶而对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爱恶。如我,刚到班上,给学生录学籍档案,有学生填爱好书法,事后,我去和这个学生探讨,甚至一起研习,因为书法,而对其格外垂青,但是最终结果却不太好。而对一些性格外向,打扮较为前卫的学生,有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喜欢。就像那个在课上打扮的女生,我直接从心里就讨厌。试想,如果她在干一些我很爱好的事了?我又会怎样对待啊。同样是不合乎上课纪律,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如果长期用这种心态去对待学生,那就是真的不好了。
再者,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初到班上,班上学生习惯并不好,上课要讲话,要睡觉,有人要迟到要早退,自习课,讲话、无所事事者不少。刚到中学,中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在高三,和自己高三一对比,觉得这些学生太差了,还有什么希望啊。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与同学讲,同学“一言以蔽之”,“你想一下,你高一是什么样子啊”对啊,当年我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看看心理学,他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干这些事正常啊。由此,心结骤开,当再看到学生有小动作时,给个眼神;有学生故意引起大家注意时,微然一笑,这时才觉得,原来他们很阳光。
其次,得要怀着一颗责任心去面对学生。因为学生的一点不好,动则生气,或许也叫一种责任吧,但个人认为这种责任太重了,全班七八十个人,一个老师怎能承受如此多的责任。还是本着一种平常的责任心吧。班上,几十个人,放弃几个,似乎没什么,但对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啊。正如,有学生化学作业不交,一问,答:我要读文科。呀然一笑,因为当年我也说过这样的话。便还是得说,读文科也要学化学啊,学点化学对你总不会有干事吧。而学生也挺感动,“老师好像很重视我啊”。
最后,老师也得满怀青春的心。孩子们是阳光的,而老师又怎能老气横秋啊。当然,青春,不是说和男孩子一起去打电动,和女生聊八卦。但常微笑,走路步履轻盈,总是好的,容易的吧。这样的的人也更寿,我这个想法可能还有那么点自私吧。
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些东西是在大学怎么也学不到的,只有在学生中间,亲身经历,逐渐感受,细细反思,方知其中味。当然,人只要活着,思维正常,就会有感,感经大脑处理,成为感受,常感常新,常新就常有得。可能明天我又觉得今天的感受是多么幼稚,但又有什么了?正如《圣经》上讲,“该走的路,我已经走了”。
辛卯十月初三夜
季明中
第三篇:人事管理文献
人事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2011-08-20 02:33:11 来源:51毕业论文网 浏览:178次
内容提要:版权所有:51毕业论文网需要完整全套请联系本站客服定制~!
文献综述企业信息化
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实体,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体,沟通和交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继人、才、物之后成为企业的又一重要资源。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经营过程的融合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并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包括:
a)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企业生产自动化;
b)用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的企业数据自动化和信息化; c)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智能化;
d)以产品供应链为基础的企业间协作化。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1988年至1994年),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的任务。一个显著特点是全部应用国产会计核算软件,主要应用项目有: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
●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1995年至1998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化的数据,实现财务分析、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工作信息化,完成那些人工计算比较复杂或者速度很慢的工作。
●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1999年开始)我国一体化企业管理软件的特点是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从软件功能上来看,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还包括成本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ERP)阶段(2002年开始)在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企业内部管理将全面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采用整合应用的方法,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ERP软件,实现企业管理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个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3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g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是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工程,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的管理人员为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而采用的一种集成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工具。由于开发高质量MIS 的能力大大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加上社会对MIS 发展和完善需求的增加,对MIS 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MIS 开发成功率以及应用范围将变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一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子系统,它收集数据,并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与管理人员一道在整个企业中起着反馈控制的作用。[5]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在协调企业内部各子系统的行动,优化整体利益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使用和发展的MIS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和基于web 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在实际使用中管理信息系统正在从C/S结构向B/S结构转移,但是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使得C/S 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占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MIS 的开发过程又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编写过程,而是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指导,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主要阶段而进行的规范化开发的过程。
4人事管理系统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完善,各个行业都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企业体系无论是在行政职能、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优质服务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是该企业运用现代化技术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人事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合理调动安排员工所在岗位,并进行科技化、信息化的管理,以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事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由于企业职工人数较多,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给管理人员带来种种麻烦,因此类似人事管理系统之类的软件的开发势在必行。
5相关技术介绍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我们所开发的系统是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它所面向的人员流量比较多,人种比较复杂,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个稳定性较好的,以免数据丢失,发生错误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增加工作人员的强度。因为,SQL Server 2000是大型关系数据库的主流产品。利用SQL Server 2000系统,不但可以构建各种复杂的数据库,而且还提供分布式数据、数据仓库等高级应用
解决方案,因此,在本系统的开发中,选择了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在软件设计及编制过程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不但方便应用,同时编码也易于维护、修改和升级。
ASP.NET是一种基于Microsoft.net平台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完全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和编程方法来高效的开发Web应用程序。使用.net Framework所提供的全部功能,它支持异常控制、类型安全、继承和动态编译,同时还可以使用支持面向对象编程的强类型语言编写控制逻辑。
ADO.NET是.NET框架的内置数据库访问技术,是一组用于和数据源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通常情况下,数据源是数据库,但它同样也能够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ADO.NET允许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源以及数据库进行交互,对于不同的数据源必须采用相应的协议。ADO.NET提供与数据源进行交互的相关的公共方法,但是对于不同的数据源采用一组不同的类库。
第四篇:文献综述
泉州休闲文化研究
摘要:什么是休闲?什么是休闲文化,当今国内外对这个概念一直到现今还在不断探索中,在我国过去,纯粹的“玩”和“闲’’被很多人所不齿,现在,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缩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国内外学者分析了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预见到在今后的岁月里,休闲的中心地位会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新的价值观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改变将逐步转变为人对自身的改变。
关键词:休闲,研究,文化建设。
1.休闲文化的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的休息闲暇活动。从表面上看起来,休闲就是休息,就是不必工作,甚至于是无所事事。实际上,休闲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着在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人要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愉悦与满足。休闲活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层次就必然要产生休闲文化,休闲文化则是指人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创造和构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方式。在我国过去,纯粹的“玩”和“闲’’被很多人所不齿,现在,随着人们工作时间的缩短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视休闲,亚里士多德称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他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西方研究休闲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严肃的休闲学者们不断地探讨休闲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具有使人精神保持平和宁静的状态,使创造力得到发挥的“上帝的赠品”。他们认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重视休闲的伦理。他们分析了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预见到在稍后的10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新的价值观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改变将逐步转变为人对自身的改变。关于休闲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圆美国哲学家查里斯·波瑞特比尔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在西方是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著。书中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他认为,只要我们勇于改变当下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仅能以欣然的心态去欣赏休闲,而且也能为有意义地享受休闲去设计生活的蓝图。⑨布赖特贝尔认为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的休闲生活面临着众多挑战。④贝克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说明,人们不是在工作
与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做出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林德则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出发,使用经济数量模型得出了一个与时间密度有关的休闲悖论,即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在时间的相对稀缺性目益增长的情况下,理性的行动者越来越不幸,因为人们将减少那些耗时多而耗费商品和劳务少的沉思式活动,而对喜欢那些商品和劳务耗费甚多但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活动。@美国学者依索.阿霍拉认为休闲就是人们自由选择的、实现自我、获得“畅”或“心醉神迷"(ecstasy)的心灵体验。⑦杰克逊与伯尔顿全面总结了在20世纪里休闲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21世纪休闲研究的发展前景。从总体上看,休闲学术研究已经全面地开展起来,但是还跟不上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如有学者所言,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论证,如休闲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整个文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形态;休闲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特别是休闲文化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故笔者尝试从哲学、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角度,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休闲文化作研究,以期更多的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2.泉州休闲文化研究探讨意义
许多文章中对国内外关于休闲文化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从理论上明确了休闲文化的内涵、特性、功能以及影响休闲文化发展的因素,梳理了社会主义休闲文化与构建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和谐社会中休闲文化的基本特征,研究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改变城市形象。有研究者认为,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便可称为休闲城市,但这种说法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产业,必然以效益和利润为目标,绝不能摆脱激烈的市场竞争规律,而像泉州这样一座完全处于这种竞争状态、市民也日常生活于这种状态中的城市,是不可能成为休闲城市,也难以形成休闲城市的形象的。改变甚至决定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意识观念、生活常态、行为习惯、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形态的内容属于无形的、隐性的形象。隐性形象虽非直接可见可触,但一旦形成,就会持久稳定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中,以至成为一种直觉,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看法和态度,城市也由此获得人们的热爱与忠诚,从而拥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力量。一座城市具有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意识,拥有在人们普遍认同的休闲价值引导下的休闲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居民和游客都享有休闲的权利,都能分享和体验这个城市的自然文化资源,自愿广泛地参加休闲活动等,这些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即休闲城市的隐性形象。只有具备上述隐性形象,才可以说它是一座休闲城市。休闲城市的隐性形象正是存在于休闲文化中,并通过休闲文化体现出来的。
让城市更宜居住。城市 的城市的宜居考量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魅力的根本问题,因为人们都希望在那种能让自己放松舒心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对于提高城市的宜居度而言,休闲和休闲文化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宜居城市各种要素的建设和完善。通常认为,一座城市的宜居 度与如下要素密切相关: 优良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方便的交通条件、快捷的联系方式、优质的服务网络,以及受过各类教育的有教养、有素质的常住居民。人们对上述要素越满意,城市的宜居 度就越高,因为这些都是城市宜居的基本要求和条件。从城市决策者、管理者而言,以休闲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理念会使人们从城市规划到实施、从产业调整到活动组织越来越重视休闲的要求和内容,从而为人们的休闲创造和提供更好的条件;从市民而言,拥有健康的休闲观念和参加休闲活动的愿望会自觉地支持对城市设施的改造,主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所以,这些要素和条件的不断创造、维护与完善,既是休闲发展水平的标志与表现,又为休闲发展目标所推动与实现,也是休闲文化本义所含有的要求。另一方面,推进城市社区的休闲和宜居。一般认为,社区是一种具有共同利
益的社会共同体,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管理单元,也是形成与塑造市民心理习惯、文化意识、公民行为的社会结构基础。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生活在某一地域空间内,彼此享有某些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念,拥有共同关心的话题。休闲文化特别关注城市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自主性和广泛性,关注休闲的日常化和大众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场所的社区,就必须保障居民的生活和安全,改善社区服务,提倡相互尊重和信任,组织各种休闲和文化活动,悉心营造环境条件,让建筑更美观,让环境更美化,精心设置街头雕塑,栽种维护树木花卉,等等。总之,努力增加有吸引力的社区元素,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使社区居民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温暖和满足,能更好地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从而实现环境、休闲、人文的综合性宜居。社区的宜居是整个城市宜居的稳固基础。休闲文化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一座高宜居度的城市必定是一座优秀的休闲城市,也是一座具有高品质生活的城市。使城市更具创新活力。自从20 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以及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 世纪50 年代又将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以来,创新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创新已成为当下人们说得最多、最受重视的词语之一。英文“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本含有更新、改变、创造新东西的意思。通俗地说,创新就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换言之,创新、创新思维或创新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差异性、独特性。一般来说,阻碍人们创新的最主要障碍是迷信权威、盲目从众、固执经验这类守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思想之源。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宽松的环境、愉悦的心情,充满好奇、富于想象,良好心态和合作意识,善于交流信息和思想等等,这些正是创新创造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一座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必然是充满生气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休闲文化能使城市更具创新活力,这应当是毫无疑义的。
提升城市境界。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影响有多方面的构成要素,也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市容环境的美丽程度、历史文化的深厚与否、市民素质的高低水平、城市功能的价值指向等等。这些因素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融化与聚合就是城市的境界。最能集中体现这种境界的,则是城市功能的价值指向和市民的精神状态。
休闲文化可以说就是城市的这种内聚力和精神。当休闲理念已深入人心,整个城市形成了为居民所普遍接受和参与的休闲习惯与传统,参加休闲活动已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整个城市就拥有了休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即:尊重他人、约束自己、讲究道德的氛围;自由自在地释放人们的创造力和潜能,充满活力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休闲活动中形成的个体之间的和谐扩展到群体和谐,从进行休闲活动的动态群体的和谐延伸到社区内的静态群体的和谐,从而促进整个城市与社会的和谐,极大地提升城市境界。当然,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泉州尚需要漫长的时日,但休闲文化追求这种状态,促进这种状态的逐步实现,并展示了这种未来的趋势,则是显然的。
参考文献
[1] 康保苓,江成器.杭州休闲文化的特色和发展趋势研究[J].天地人文,2004:454-450.[2] 刘邦凡,刘丽波.从休闲文化看人的全面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10):10-11.[3] 罗越富.石岐区发展休闲文化的探讨[J].城市建设,2009(37):369—37.[4] 杨丽萍.休闲文化的特色及发展趋势研究[J].文化视野.[5] 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6] 张殿东,成都传统休闲文化脉络分析[J].城市旅游,2010:68-68.[7] 黄晓菲.成都一巴黎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5-57.[8] 王麓怡,邹时荣.地域休闲文化与休闲产业的关联优化选择[J].生态旅游.[9] 谢珊珊.古代审美的休闲文化与人性的生态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1:224-228.[10] 姚静.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休闲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4月
[11] 马惠娣.体闲一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25-28.[12] 谢洪恩.论我国休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社会科学研究,2005,(6),186.[13]张茹艳.我国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成果纵横,2006,(6):67-68.[14] 孙永亮.论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5):72-75.[15] 郭鲁芳.中国体闲研究概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36-39.
第五篇:文献综述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现代教学楼设计中的诸多问题
摘要:本文指出了现代高校教学楼建筑形式受到教学模式和教育需求的影响,也受到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楼的形式不可必要要进行创新和发展。归纳了作为设施先进的教学建筑,在建筑方面,空间划分、适用性,在结构上,通常采用框架结构。在抗震方面要有合适的设计方法,本文讨论了在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以上种种问题。
关键词:教学楼,空间,框架,抗震,钢筋混凝土
随着现代教育进步,高等学校进一步扩招,高等教育建设成为基础建设领域的热点,教学建筑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硬件设施,形态和结构发展深受教育模式影响和制约,教学模式的创新刺激了建筑自身的发展模式,要求建筑本身符合教学模式的变革[1]。反过来教学建筑创新也促进教育方式和建筑本身的进步。如何设计好高校教学楼成为探讨的重点。
一、建筑方面 1.柱网
现代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越来越注重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适用性,以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为特征的建筑单元设计成为满足不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2]。将教学楼按适用空间进行分类划分,通过单元模块化集成空间组织的方式,实现建筑从单元到整体的过程,每层设置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教学单元,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教学单元的使用效果和设计参数,确定合理的单元柱网布局[3]。每个单元按标准配置,甚至辅助空间,如走廊、楼梯、洗手间都成为建筑单元木块分配到各个单元。这种模块化的布局分割视为“菜单式”,另外,现在的设计方式有,有中庭的建筑形式也常被采用。2.中庭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庭的应用可解决地下建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筑固有的一些问题,诸如不良的心理反应、外部形象与特征不明显、观景与自然光线的限制、方向感差等问题。3.剖面和造型设计
由于大部分整体式教学楼的特点,内部动能丰富,规模较大,如深圳大学某教学楼那样,采用底层架空,层层悬挑和退缩的手法,即可解决南方炎热气候,也可解决教学楼对通风、采光、遮阳和挡雨的要求[4]。当然,在北方,教学楼设计应更重住适应性,也应更注重空间的互通性。
4.立面造型设计
建筑功能的合理组合有一定规律可循,呈现理性的一面。而建筑造型的深人刻划,则充满理性与浪慢的交织。教学楼的外形在建设时应融入校园秩序,但不能简单照搬已有建筑的特征,否则会由于过于统一失去对比而流于平乏单调[5]。可以考虑周围添加有高大行道树,以及大片草坪,教学楼在设计时可采用立面开窗形式重复排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韵律感。采用框架结构的梁柱,窗间墙和窗扇层层后退,在立面上形成细致的层次关系及浅浅的阴影,强化立体效果。如果是方形建筑,容易使人产生单调,沉闷与生硬的感觉,可切去建筑四角代之以构架,生动建筑形式。
建筑可以不用太多装饰,色彩上也宜采用含蓄沉稳的用色,白色与深灰色搭配,朴素而有时代气息。下部墙面选用较粗糙的石材,上部建筑可选用细腻的墙砖,形成不同质感对比,丰富建筑肌理。
总之,教学楼作为教学中心区的一个环境因子,以创新的开敞式边庭满足功能使用,协调环境,继承场所精神;以庄重、典雅的造型确定自身在场所中的新主角地位,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6]。
最后,总结建筑方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效率最高的生产源于合理化合标准化。合理化和标准化直接影响劳动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观念方面)和建筑工业(成果方面)都是如此”[7]。
二、结构方面 1.结构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大部分教学楼建筑都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是因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1.1.框架结构的布置原则[8]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布置时一般应满足以下原则:(1)满足使用要求,并尽可能的雨建筑的平、立、剖面划分相一致;(2)满足人防、消防要求,使水、暖、电各专业的布置能有效的进行;(3)结构应尽可能简单、规则、均匀、对称,构件类型要少;(4)妥善的处理温度、地基不均与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5)施工简便;(6)经济合理。1.2.框架结构的布置分类
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利于设备管线的穿行,可获得较高的室内净空。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同时进深尺度受到预制板长度的限制。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是沿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有框架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纵,横向框架梁共同承担。它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9]。1.3.框架的计算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关于计算暂且不做研究。
2.抗震设计 2.1.抗震设计的目的
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管是什么建筑的设计,都理应考虑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抗震要求。
2.2.抗震设计的要求
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趋向于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10]。2.3.抗震设计的方法
(1)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又可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静力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上世纪初前后日本浓尾、美国旧金山和意大利Messina的几次大地震中,人们注意到地震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出把地震作用看成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一个总水平力,该水平力取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
用现在的结构抗震知识来考察,静力法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效应,考虑到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差别,设计中取用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应按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给出。反应谱法的发展与地震地面运动的记录直接相关,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来反映地震作用,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当遭遇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这种方法显然无法应用。同时,在由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渡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短周期结构加速度谱值比静力法中的地震系数大1倍以上。这使得地震工程师无法解释以前按静力法设计的建筑物如何能够经受得住强烈地震作用。
(2)能力设计方法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新西兰的T.Paulay和R.Park提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能力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结构抗震能力贡献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坏机制的控制思想提出的,可有效保证和达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又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能力设计方法的核心是:
A 引导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铰机构,即控制塑性变形能力大的梁端先于柱出现塑性铰,即所谓“强柱弱梁”;
B 避免构件(梁、柱、墙)剪力较大的部位在梁端达到塑性变形能力极限之前发生非延性破坏,即控制脆性破坏形式的发生,即所谓“强剪弱弯”;
C 通过各类构造措施保证将出现较大塑性变形的部位确实具有所需要的非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弹性变形能力。
到二十实际80年代,各国规范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能力设计方法的思路。能力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将控制概念引入结构抗震设计,有目的的引导结构破坏机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坏形态。该方法不仅使得结构抗震性能和能力更易于掌握,同时也使得抗震设计变得更为简便明确,即后来在抗震概念设计中提出的主动抗震设计思想[11]。
三、结语
21世纪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教学楼是教学、科研、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高教事业的全面发展会对高校建筑比重最大的教学楼产生全方位、多方面的影响。纵观历史发展,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建筑。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建筑师应该从文化的包袱”下解脱出来,传统的建筑价值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12]。应如何建设现代大学教学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郑州华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黄资祥.现代高校教学楼设计的模块化与通用性探讨[J].中外建筑,2005,(3).
[3]冯金龙.单元到整体 重复到独特[J].建筑学报,2004,(11). [4]葛晓红.高校教学楼整体式趋势之浅见[J].江苏建筑.1993,(1). [5]陶松文.某学院新教学楼设计方案的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6,(6).
[6]李庆红.继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J].煤炭工程,2003,(9).
[7]Tim and Benton,ed.Architecture and Design:1890-1939,New York,1975. [8]沈蒲生.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2-183. [9]陈仁朝.钢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问题初探[J].建筑技术与应用,2/2004:41-42.
[10]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11]戴国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1987,(3).
[12]K.Frampton,Modern Architecture – A Critical History,1985,p.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