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专著学习: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单位:孟官营初级中学 姓名:张敬生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进入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新词汇引领的新理念。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新词汇变成了旧词汇,理念也说得越来越顺溜,而实践――课堂操作――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或者说,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为新的焦点。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已是一种新“常规”,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非线性结构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如“预设与生成――节外生枝怎么办”、“有效学习――怎样选择教学策略”等,是我们实践中常见困扰。这些问题,名师当然也会碰到,他(她)们是怎么应对的,又是怎样想的。《名师教学机智》是一本名师的课堂实践案例,记录了名师的实践及所思所想。
通读掩卷,三点感受:
1.“道”“术”结合生成智慧。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做出来的,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其背后是教师自身的“道”――是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是隐的部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内外兼修,产生了教学机智。比如,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上课时经常要“叫”出来,怎么办?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名师请他做“评委”(P44、45)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名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名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P10)。这些应对,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但效果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粗暴斥责。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学生观,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也许,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P57 徐芳《游戏带来了灵感》)2.教学机智是一种情景性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在课堂中锤炼。
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行为很难模仿。因为这些应对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有效,离开了特定场合很难说是“智”,这是我读《教学中出现10个意外怎么办》一文时的感觉。在读的时候总觉得提出的问题很好,很对,但所给出的指导“隔靴搔痒”,从某种角度去看,还很不“智”。因此,名师的机智(如《变被动为主动》、《弄拙成巧》)我们可以去揣摩,思考其背后理念;可以去引申,假想不同的情况他们会如何应对。更应该在实践中积累案例,反思场景,积极应对。3.怎样生成智慧
(1)行思结合,且行且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P6 引自朱光潜《谈美》)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不是“飞来石”,而是厚积的结果,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2)要利用机会教不同的学生。从名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机智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至少有三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经授受获得,或来自书本、或得自进修等,获得的多少与深浅与我们自身的学习有关。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自身,一方面自己要有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交往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教师交往的学生类型越多,自己的应对经验会越多。我们自己都有主教的班级,一般个把月的时间,师生之间就比较熟悉了,因此我们的预设也少有意外,少有机会磨炼我们的机智。我们不能像名师那样有机会在全国各地上课,但可以在同年级、校内其它班级、支部片等进行借班上课,在适度的未知情况中工作更能激发出我们内在智慧。
第二篇:名师教学机智例谈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智慧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事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事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时间”,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以外转变成教学中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我相信,教学过程中的智慧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机智是建立在良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处理教案,及时调整学生思路、进度和速度,科学地调整传授方式,合理地调控传播信息的质和量,以保证教与学的同步进行。
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学机智要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做后盾,教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他所教的本学科的范围内,尤其当今社会,新科技不断涌现,知识信息的总量成倍地增加,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再次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像现在家常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有时课堂上学生会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备课无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这都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洞察学生总体学习情绪,及时恰当地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予以调节。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点染学生答题的情绪,使其精力更加集中。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训斥。一个素养高,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不会采取这类方法的。在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一个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之外,还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判断、分析和整理,才能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人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成长就是对细节的反思而积累起来的高度,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必须精心观察、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在经常的自我反思中分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更新、重构自己的教学思想,提炼升华教学实践,科学理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赞可夫也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问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反思是养成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方面。总之,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这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一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追求更高更强,才有可能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理解“教师”的含义,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
第三篇:读《教学机智》有感
读《教学机智》有感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学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一遍又一遍细细地品味。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如果教育未能触及孩子的灵魂,不能让他从内心深处服你,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我觉得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爱有加。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时时都要尊重和赏识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地位,给学生以自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有加。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第四篇:读《教学机智》有感
读《教学机智》有感
教育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教育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趋,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机智是智慧的意蕴,智慧是机智的积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可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在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在本书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时地例举出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的例子,不断地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与自己所教的儿童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因为在学校里教师对其所管辖的学生负有像父母亲般的责任,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喜爱。这就是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呢?来看一看书里的解释: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品质。“学会爱每一个需要爱的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师德。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性反思。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书中谈到“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时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它可以表现为自身的克制,对孩子经历、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做人的引路者,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教师的两种眼神来比较一下,一种眼神:居高临下的冷静观察和判断的那种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种眼神:实际上建立接触并在与孩子的对话当中搜寻教育理解的那种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仅仅观察孩子行为的眼神是将观察的对象(学生)物化;而后者机智的眼神则将对象主体化,让学生产生一种可以接触靠近的感觉,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可能。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注意教学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经历。因为教学机智就蕴涵在其中。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的合金。
“来吧,我来指给你这个世界,去那个既是你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的道路,我知道做孩子的滋味,因为我去过你现在去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孩子。”
在这里,作者把学生作为孩子进行很好的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了解一个孩子,需要了解他的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在本书里得到了全面地阐释。所谓的理解可以分成几个层次: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形成性理解。往往我们广大一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很难做到像朋友一样真诚地聆听,孩子也需要有人聆听他们诉说,不作批判性或否定性的判断,作为教师如果能鼓励孩子表达出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我们教师就必须以一种非判断性的方式聆听,而不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我知道了,作为教师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站在孩子身边就足够了。
教学机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适当的处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一个拥有了教育机智的教师,就是那段沉默所蕴涵的深意,就是那个手势所代表的力量,就是那道目光所传达的温暖,就是那席话语所带来的震撼。当然教育孩子是很难的,不仅仅因为教师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全班同学,敏锐地观察所有的学生不断地采取行动,而且因为教师要不断地以一种教育机智行动,“就像一个爵士音乐家知道如何演奏一首乐曲去吸引观众一样,老师知道如何对课程进行临场的发挥。”好的音乐家是审美性的,而好的教育者则是教育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教学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总之,我们教师在不断地面临挑战,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把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智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其内涵比传授知识和技巧要深得多,还有些东西是不能传授的,所以我要说看了这本书并不是学会了多少教学机智,而是有了运用教学机智的自觉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着范梅南教授所遵循的原则: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这个学校不是让教师通过特定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有了更多的内涵。
范梅南先生在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就连“无言的沉默”也是主要体现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关心取向上。如果说他对沉默的理解只是涓涓滴水,那么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则是清溪浅流,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是波澜壮阔的海洋。而这必将激励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积极领悟教育的真谛,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属于自己的、受益于学生的的教学智慧!
第五篇:读《名师》有感
读《名师如何练就名课——美术卷》有感
杜方华
一个美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历练。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美术课堂的教学是我的主要任务,有了深入的研究,教学自然就会出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就不是难事。谈到研究,如何研究呢?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是自己的专业有所长进。在美术报中看到了对一本关于美术教学书的推荐,随即从网上买下来,读后受益颇丰。
高中学校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对美术教学认识论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需要揭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第二,美术课堂教学究竟是传授“现成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还是创造新知识、理解新文化的过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第三,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性质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渐渐的好像得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介绍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传递的效果如何,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基本标准。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构美术课堂就是对美术课堂尽心那个再设计、再造和重构。最终让美术课成为引导学生创造新知的教学目的。
这本书也指出了我国美术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公开课中以展示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让我们的课有
内涵有深度,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是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中去。让美术能打动每一个孩子的心。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在推行着“反映论的认识论”“现成知识的课程本质观”“传授知识的教学本质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成为了传递教材县城知识与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低水平临摹的状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美术就是一把打开创造能力的钥匙,在我们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人们的交流和传承是靠的绘画,文字的诞生靠的也是绘画,创造发明更离不开绘画。我们应重新审视学校美术课程中美术教材所传递的美术学科知识,建立起一套适合各个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生理发展需求的美术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