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3:0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我们作为化学教师应进一步地学习并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探索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实验教学;教学观念;规范操作;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15-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人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吃透新课标,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规范实验操作,指导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通过学生的模仿让学生掌握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要领,再通过具体的指导,教给他们如何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等,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①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②了解实验仪器、装置;③学会正确操作方法;④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氧气阿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

三、引导学生质疑,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同时在老师的点拨下质疑、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像碳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利用身边材料,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应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樽约菏笛榈难芯磕谌荨Q?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四、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结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教学层面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路,给学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学化学;从具体实验安排看,多媒体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从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看,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实验本身扩展到生活、生产中,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立体性认知。

第四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对科学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授以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多地让学生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还能怎么做?”。另外,从近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和方法,体现新课标要求,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和设计性等特点。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素质教育考试中提高实验的得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的转变

新课程方案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1、“物理实验”提法的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2、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

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授以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3、新课标所要求的实验数目增多

以往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中,必做的有19个,选做的有3个,共22个。现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必做实验有39个,范例有33个,活动建议17个,必做和选做总共有89个,很明显,新课标对实验数目的要求比以前大纲的要求更多。在必做实验的39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21项,在选做实验的50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13项,再加上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这样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等,比较容易实现的学生分组实验大约有40项。这充分说明了高中物理新课程比以往更加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

4、新课程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不同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必做、选做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而《课程标准》则是以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实验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用“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行为动词表示对独立操作的不同层次要求。用“观察、实验、探究”等行为动词表示对实验经历的不同层次要求。

二、影响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1、过分迷恋现代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一些原本可以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2、程式化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或教材中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去获取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

3、试题实验

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用笔“做实验”,大量的物理规律和公式代替了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4、变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任务较重,部分教师为节约时间,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实验由老师一人包办,形成“教师演,学生看”的单一模式。

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仍然是白纸黑字的理论考,造成很多教师依然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现成的规律与概念,强化解题技巧,甚至认为学生做不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实验的作用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加强。

三、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1、吃透教材,注重方法

1.1、紧抓教材的基本实验,探索实验原理

物理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1.2、认识基本实验仪器的用途,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是实验的工具,实验仪器的使用是实验的基础。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仪器主要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知道其用途,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1.3、注重实验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常用的实验方法,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实验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现有条件是无法直接测量碰撞前、后两小球的瞬时速度。但是,可以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把难以测量的瞬时速度转换为容易测量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找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并使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和解决陌生物理实验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实验的作用

高考物理实验,不是简单的照抄教材上的实验,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课本,要在弄懂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运动的合成》教学中,可把用来说明合运 动与分运动关系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型实验,提出问题,让学 生用此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结论,可深入挖掘它的功能。探究问题如下: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速运动,用描点法判断)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与另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加速运动)③、同向或反向的两个分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匀速向上或加速向上时,红蜡块一定直线运动)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和实验给予肯定之后,帮助学生规律整理结论。

3、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能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利于学生接受。演示的形式不要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应变为“教师导,学生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教学中,为了演示重力的两个分力,可准备一把塑料长尺,将长尺成倾斜放置,再将黑板擦或粉笔盒放在尺子上面,物体沿尺子下滑的同时,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使的尺子弯曲,这样演示的效果非常明显。象这种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

4、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在近年的高考物理实验中,设计型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迁移应用能力。设计性实验试题的背景多为新情景问题,其原理或方法源于教材。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把“测量”“验证”型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可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改为如下的设计性实验:

下面是五种不同测量电阻实验的分套器材,请根据各套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且比较哪种方法测得电阻值较准确,分析其原因。

共用器材:待测电阻R(10Ω0.5A),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1)伏特表,安培表各一个,共用器材;

(2)伏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3)安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4)伏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5)安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上述改进后的实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有效地巩固和应用了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①伏安法;②欧姆表;③替代法;④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法;⑤半偏法等)。

5、实验工具取源于生活,实验过程体现生活中的科学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长度的测量》的实验中,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笔筒,让学生用游标卡尺来测量笔筒的内、外径和深度,把学生的日常用具变成了实验器材。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起来,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以及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可从生活实例出发用实验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实验1:让粉笔头和一张展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粉笔头先落地,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进一步控制质量相等进行探究。)

实验2:让相同质量的展开的纸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先落地。否定实验1的结论,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张开的纸受到的阻力比纸团的大,下落快慢与阻力有关,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3:让质量不同的粉笔头和小钢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几乎同时落地。肯定实验2的结论)

实验4:抽去“钱羽管”中的空气,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

(现象:“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6、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

教学中利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但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就很难做到或达不到效果。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7、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是以科学、简洁、美妙的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实验有展示自然神奇色彩的魅力,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学趣味性提供可行性依据。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会不会打到呢?结果是全班同学都虚惊一场,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

8、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让学生演示从粉笔下抽出纸条,开始学生抽出纸条的速度比较慢,粉笔倒了。于是有的学生会提出拉纸条必须快速、水平的方案,于是实验成功了。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将实验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的转化,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探究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当今教育形式下的物理实验课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强演示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兴趣

我们知道,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检验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每个学生自己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输液瓶,一根10至20cm的小玻璃管及带色的水)来源也很简单,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是:在瓶里装入适量的水,用胶塞封闭,将玻璃管从胶塞中间插入瓶中,再从玻璃管上方吹入少量气,使瓶外的管中能产生一定高度的水柱,再观察它在楼顶和楼底的水柱的高度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出气体压强随高度变化情况学生便一目了然。

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水杯做放大镜实验等等,总之,能够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他们做起来,协助他(她)们做成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教科书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更不能说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实验器材。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根据现象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第三,协助学生进行日常生活小实验,及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第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 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实验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进而获得所学知识。目前,......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心得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作者:张露露 内容提要:目前我市新课改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面对改版的新教材, 如何施教?对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以积极的心态从容......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杨明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

    关注新课程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关注新课程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不利于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