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培计划_初中历史_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拟解决问题预设,内容包括你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实现计划等。请在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提交。
单位:河间市北司徒中学
历史任教
苑永信
拟解决问题
通过国培,学习新理念结合农村中学实际完成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历史学科建设。
实际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初中阶段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存在对历史学科教与学不重视现象。学科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对师生都难以产生激励效能。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思路
近几年,历史已成为中考科目,但是比重较小,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足,加之课时安排较少,导致学习的进展受阻。同时,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使师生都普遍重视语数外等“主科”,出现歧视历史教育的现象。此次问题解决的预期目标
1、积极申请参加历史学科培训学习和专业比赛活动,引起领导及师生的重视;
2、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
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事件。历史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精彩内容。现有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做了大量的删减,仅保留了骨架。理论性、条理性增强,但是失去了内容的教材显得很不丰满,学生阅读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补充必不可少。在农村中学中,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都已经配备,但是使用和利用率都明显不足,或者说最需要多媒体展示的历史学科的利用率很低。许多教师一方面不能驾驭多媒体,一方面过多使用多媒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完不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使学生在一种徜徉在历史长河的享受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我们提到的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简单的、客观的、直接的记录,因为任何记录都会带有主观的成分,而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变得有理想、有意义。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学会运用时间与地域、原因与结果、连续与变化等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我想,这与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观念密不可分。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历史学科仍抱有恐惧感和失落感。因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准的记住大量事件、人物,这是我上学时最怕的。并且历史学科在学校就是一个“边缘”学科,不受领导同事的重视,所以自己又有一种失落感。但是十几年的历史教学过来后,我成了历史教学骨干,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很多奖项。从历史教学中,找到了自信和自身价值。但是,随着教材不断改版,面对越来越“新”的社会和学生。我的教学也似乎遇到了瓶颈,总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质的飞跃。所以,很想通过专家的培训完成专业水平的提升。
3.重视历史教学探究过程,发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尽管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提出很有效的问题是很困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接触面比较窄,除了教材中我们所呈现的历史框架外,学生没有材料可循。即使提出问题也缺乏深度和讨论性。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在补充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只有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总结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独到的特殊的学习方法。我们历史教师也要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学生。像基本的阅读史料提炼要点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不同的历史内容、个性十足的学生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都是背离教学原则的。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感到自己的教学理论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想着重听听几位专家教师关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方法论。以便从中学习新颖的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二篇:2014年国培计划_初中历史_第二次作业
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的心得
幸运的我,能成为这期国培计划的学员,在这一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通过本次远程教育培训,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使我真正体会到讲课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觉得我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下面就本次参加国培计划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发生转变
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有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培训过程中,讲座、课例、网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课程内容实在,培训档次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感觉这次培训比以往的培训都好,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尝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学习使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们了解到:(1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要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远程教育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 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三、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同时,假如我们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通过几位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四、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这样中华民
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也使我获益良多。
我认为,要真正地全面贯彻国培计划的精神,同时也为大面积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捷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下几点去努力:
一、历史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合作者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主宰者,教师 的讲授几乎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而总是依靠教师的意见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师生合作学习,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与学生一
起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师应该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历史多元化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要求,分享学生的快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师生一道寻找真理。教师要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学生的“教育”,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加快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使自身各方素质得到提高。
(l日本学习西欧进行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强大起来,又联系大化改新,日本学习我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说明其相似的地方,知道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除教材提供的内容外,再把中国的隋唐制度与大化改新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先进制度对日本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强大;戊戌
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其成败的原因,从而知道改革是历史发展
和进步的推动力;今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这样注意到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推理、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挥了历史的社会功能。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和提出问题,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想法,学会反思,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得到开发与提升,学生才能从历史课程中生发体验与感悟,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思考、谈论、评判、创新历史,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能力获得充分的发展,使历史教学焕发青春和活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只考虑教师怎么做,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
活世界,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经验可以作为对本次教学活动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以教定学,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教学模式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教师让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表演。
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认
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应“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要为学生的学习架桥、铺路,而不能背其渡河,更不能包办代替, 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得。
三、历史教师是学生三维目标的培育者
新模式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三维目标而加以重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要确立以人
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
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进。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对学生多些宽容,多些时间,多些空间,多些关爱。我想,我们的课堂上会出现笑声,会有掌声,会显现生机的。适时适当地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
并应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相互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国培计划是一场及时雨,引领我们老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让我们更明确了方向。希望今后还有类似的培训,能使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不成为落伍者。
第三篇:2013初中历史国培作业一
我的课堂教学反思(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因为春秋战国历史比较久远,当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与现代有较大差别,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为了让学生一步步的弄懂这些知识点,所以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以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来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接着我便要求学生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一、为什么会“乱”?
二、怎么“乱”的?
三、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当然我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然后师生一起总括:(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讨论齐桓公为什么么能率先称霸? 秦国为什么后来者居上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大业?通过这些小组讨论,让学生逐渐明白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这节课上完以后,基本就把前面的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大多数同学都掌握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接受能力稍差点,理解得还是不够透彻,需要以后复习时再着重强调。这节课有一点不足就是对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这个问题,有的同学一件不一样,他举了一个反例,他说如果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为什么在我国近代史里,戊戌变法会失败,对社会有利为什么么统治者不能坚持下去?这个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得非常好,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首先变法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行得通,而当时慈禧掌握着实权,他是不支持变法的,其次无论是李鸿章等人的温和改革,还是康有为式的激进改革,都只是只布新而不除旧,结果新旧相间,矛盾百出,最后必然失败。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讲得更深入一点,将当时的的时代现状讲得更详细一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许会更容易了。
听课老师对我此次授课的评价是中肯的,只是说这节课的内容有点多,也很重要,学生真正掌握程度不够深,还要多花点时间及时给学生复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得更牢固为好。老师们提得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听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2012国培计划陕西初中历史第二次作业
国培计划学员第二次作业
洛南县永丰中学 王军强 电话*** 邮编726109 就第一次作业中的拟解决问题,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后提出你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
经过课程学习,我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认识。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一、拟解决问题:
面对华东师大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第13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培课程学习之前,我在本课教学过程遇到以下问题:
1、本课教材内容多而繁杂,历史材料丰富,头绪复杂。所以怎样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丰富,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给学生呈现了生动的活灵活现的历史情境。所以怎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分三大目,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学生预习后虽然能形成整体的印象和感知,但却不易提炼重点知识信息,不易理清线索。所以,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并总结串线?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复杂,过程曲折,反反复复,不好把握,但却不是本课重点。所以如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该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集中精力把握重点?
5、教师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地安排课堂教学顺序?
6、课堂中如何设计让学生来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7、如何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等等问题,不一一罗列。
二、预设性解决方案: 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以下新的认识和新的教学方案,来和同仁交流探讨:
1、新课导入设计:你听过《日不落》这首歌吗?你听后是什么感受?英国就曾经是一个横行全球、不可一世、霸气十足的日不落帝国。哪英国为什么能够最早成为近代世界最强大国家,并称雄世界200年之久哪?英国强大的政治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名字导入,能引起学生兴趣,进而设置问题。这样的导入起到了激趣、生疑,设置悬念的作用。
2、在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时,要突出议会和王权的斗争。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议会的来历;对比中国古代皇帝绝对专权,而英国在中世纪就形成议会,对王权有一定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王权。在这里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看过的电视里,中国古代皇帝和大臣在朝堂议政时的情境——皇帝的威严、专断,大臣的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而英国中世纪却不是绝对君主专制。
3、查理一世被迫召开长期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这里教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查理一世为什么不得不重新召集议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的传统,了解英国是有限王权,不像中国。进一步提问:议会召开啦,但查理一世想干什么?人家议员们想干什么?议员们代表谁的利益?——你想干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启发学生认识,议会和国王的斗争实际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专制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这样开始的。国王查理一世很专横,不服气,就调集王军讨伐议会,挑起内战。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印象。
4、革命背景不是重点但是难点,以教师讲述和分析提问为主,教师系统概括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高效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问题,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5、革命过程也不是重点,但曲折复杂反复,是难点。教师设计课堂作业:
A方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梳理革命的过程。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展示成果。比如:议会斗争(1640至1642)——内战(1642至——1648)——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实行护国政治(1653至1659)——旧王朝复辟(1660至1688)——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B方案——请同学们梳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政体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封建君主专制——共和国——护国公政体——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有效性学习。还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突破本课第二个难点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提炼知识点,服务于有效性教学和有效性学习。
6、提问学生:旧王朝为什么会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同意旧王朝复辟?他们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推翻专制王朝吗?——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理查无能,高级将领都想争护国主之位,所以政局动荡。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有产阶级,他们最关心自己的财产在社会秩序的混乱中丧失。所以旧秩序总比没秩序强,因此,旧王朝复辟啦。这样的设计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加深对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旧王朝复辟、革命过程曲折的理解。
7、提问学生:为什么叫光荣革命?为什么要“进口”国王?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革命结果的理解。
8、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课重点,可设计生动的情境。如:有人说,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你对此怎样理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语言。“革命前国王是没人管得了的浪荡公子,放浪形骸,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吧。现在哪,国王有家有室啦,有人管他啦,他处处受到限制,慢慢地他就会变得很驯服,很温顺的。”教师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问题和概念,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历史老师绝不是死板说教的老夫子,我们是社会中、生活中的历史老师。
9、提问:就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君主立宪制?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保留了国王,但国王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法律至上还是王权至上哪?议会权力至上还是国王权力至上哪?
国王权力后来被限制到什么程度哪?国王的私事、家事都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啦。王位继承本来是人家国王的家事,现在哪?有《王位继承法》。就差《国王吃饭法,国王穿衣法》啦。并对比中国皇帝绝对权力,皇位由谁来继承,你大臣敢插言吗?你找死啊。
10、课堂小结和学习延伸:教师精讲——英国人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传统,在传统上创新。英国在13世纪时候就有议会限制王权。所以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绝不是偶然的,是符合英国历史和国情的。这种政体是英国人的发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后来欧美国家都有议会,由议会行使国家立法大权,这些都是学习英国的。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认识,现今各国政体不同,那是由各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同时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主要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深刻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这样的小结能起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目的
以上是我通过新课程学习,对本课教学产生的新的设想,进行的新的改进。
第五篇:体育第一次国培作业
第一次作业
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为体育课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师生的大脑及身体完全处于活动状态,活动的空间越大,组织教学就越复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也就越多,对课中随时随地发生的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有效、及时的处理,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动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学预设性前的提下,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更是新课改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何为“预设性与生成性”
所谓预设性即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体育教学进行的精心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场地器材的选用和布置、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关系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一般,教学设计主要是从“教师角度”来说的,它是教师在备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它强调教学要通过师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进行“改造”、“动态生成”。这样,使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而教学则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活动。
二、“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预设是基础,是教学的前期准备。生成是在预设的情景下突然发生的,不具备可预见性,它是对预设的一种补充、延伸或提升,有人称之为“实时生成”。过去我们教师备课时将一节课习惯地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刻板地对每个部分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都按分、秒规定了活动内容、形式及具体要求。教师上课时就是严格执行教案的过程,对课的评价基本上就是: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各部分练习,学生动作整齐化一,课堂纪律好,教师组织调动井井有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按时间段完成预定的教案。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然而,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多、过细、过于程式化的预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作为活的个体所应有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师生在活动竞赛中随时应对着新的、不同的局面,产生不同的心境,在瞬间的选择与判断中体验合作与竞争,感受成功与挫败,享受体育的魅力,产生对体育的情感。于是,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重视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不同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经常出现的现象:同样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相同资质的学生、素质大体相同的教师会上出效果截然不同的课。
三、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首先,应科学、全面、完整地认识“生成性”,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的“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教师在备课即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需要提前预设的内容。
再次,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体育课中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做到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比如: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中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立定跳远》课,为了渲染课堂气氛,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教师课前在地上贴了一些诸如小兔、小青娃、小猴等动物的剪贴画。课开始后不久,老师让同学们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跳法。这时一个女生跑过来用微弱的声音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些小动物!”一语既出,全场哗然。只见朱老师楞了一下,随即蹲下身问“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小鹿!老师,我可以学小鹿跳吗?”学生的声音稍大了一点。“可以,你跳给老师看看,老师也跟你学一学!”“真的?”学生一下子蹦起来,一脸的灿烂、一脸的满足与骄傲。之后,老师还引导其他同学来尝试了小鹿跳,也有其他同学跟着自创了一些不同的跳法。由于教师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使全班同学立即与这个原本陌生的外校教师亲切起来,整堂课学生不仅练习热情高,而且锻炼效果也很明显。因充分的预设而使生成更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鼓舞”。最在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唤醒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创想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学习资源。教师要敢于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要加强体育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切实从身边最现实、最细小的问题入手,从小事件的处理中体现大课改精神,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热爱向往的课堂,确保我们的课改之大舟能顺利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