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市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第2号
《延安市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4月23日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 长
二○○八年五月十六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机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陕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延安市辖区内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私营企业)、社会团体、中省驻延单位的干部职工、居民,以及离开户籍所在地到本市辖区内居住或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育龄人口。学习、旅游、就医或者因公从事其它活动者除外。
第三条 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综合治理,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日常工作,市、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日常事务。流动人口较集中的街道办事处、乡镇,可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应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5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应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计生干部,500人以下的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计生干部。各级政府及单位应保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和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应享受的待遇。
第五条 各级公安、工商、财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民政和房产等部门,应密切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第六条 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流动人口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现居住地应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提供市民化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第七条 市、县区政府应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预算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所需的必要经费支出;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中心户长工资应纳入财政预算。
第八条 建立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以及区域之间的协作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开展执法检查,互通有关情况。
第九条 干部职工、居民计划生育日常管理。
(一)干部职工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由其所在单位和社区居(村)委会共同管理,以单位管理为主。
(二)女方待业或无业的由其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男方单位协助管理。
(三)夫妻双方待业或无业的由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
(四)干部职工中45周岁以下(包括45周岁)重点“三查”对象,请假或因公外出一个月以上的,应由其单位向所在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告知备案,并在请假和外出前进行环情孕情检查,单位要负责督促其按时三查,并将“三查”结果报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
(五)夫妇中女方为农民的,不论在户籍地或异地居住,男方所在单位要按季度查验存档其女方的“三查”证明复印件。
(六)男方为现居住地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迁入现居住地的,应持《结婚证》到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备案登记,纳入现居住地常住人口管理。
第十条 下岗职工计划生育日常管理。
(一)下岗职工以所在企业管理为主,实行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原企业承包或租赁给个人的下岗职工计划生育工作由承包方或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负责。被兼并企业由兼并单位或兼并后重新组建的单位负责。
(二)企业在办理职工下岗手续前,应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孕情环情检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节育措施。
(三)企业应建立健全下岗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档案,主动向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办理委托协助管理手续。
(四)下岗职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应对被委托协管职工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审查核实,核实无误后,建立计划生育管理档案,纳入居民管理。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凡离开户籍所在地,居住在本地三十日以上的育龄人口,应接受当地社区居(村)委会的计划生育管理。
(一)育龄流动人口到达现居住地,应当持本人婚育证明,主动到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重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应办理《延安市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证》、《延安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证》。
(二)已婚育龄妇女重点“三查”对象,在县内相邻乡镇之间流动的,每季度返乡三查;县外或跨乡镇流动的每季度必须到现居住地指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三查”,同时将“三查”证明在一周内寄回户籍地。
(三)受雇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私人企业的育龄流动人口,由用工单位查验《婚育证明》,造册登记,向所在社区统计上报;受雇于个体工商户、承包经营户或在居民家中从事家庭服务的育龄流动人口,由雇主负责向社区计生办申报。
(四)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的,执行其户籍所在地的生育政策。已婚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怀孕后应当到现居住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生育登记。依法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怀孕后应当持户籍所在地发放的生育证到现居住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登记。
(五)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
(六)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在户籍地生育的,由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当地征收标准征收;异地生育的,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现居住地标准征收;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均未发现者,由首先发现的地方按标准征收。
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借)房屋,发现租(借)住房屋的流动人口有怀孕或生育的,应当及时向社区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计生办报告。
第十三条 公安部门应将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每月向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提供辖区内出生婴儿上户相关信息和流动人口暂住登记情况。
第十四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落实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办理养老保险时,应查验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相关证明,并将查验情况及时通报同级计生部门。
第十五条 工商部门在为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审批营业执照以及“贴花”验照时,应核查其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并将审验结果按季度通报当地人口计生部门。
第十六条 教育部门应督促学校在办理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手续时,应核查现居住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将查验情况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
第十七条 房管部门应督促、指导物业管理机构,积极配合社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八条 卫生部门在为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办理行医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或进行妊娠检查和分娩手术时,应当查验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对无计划生育证件的应及时登记通知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严禁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
第十九条 人口计生部门应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单位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
第二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考核工作,由所属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按照签定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组织进行考核,兑现奖惩。凡离开户籍地不足一年出现计划外生育的,对现居住地和户籍地单位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一把手和相关人员实行双向责任追究。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交验或者补办婚育证明;逾期拒不交验或者不补办的,可以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与育龄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由育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以上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借)房屋的,由现居住地县级以上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未依照本办法规定为育龄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生育证明或者为其出具假证明的;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育龄流动人口办理有关证件时,不查验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办理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在县内的是:
(一)建立流动人口育龄人员计划生育档案;
(二)对流动人口育龄人员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三)检查流动人口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
(四)查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五)出具流动人口育龄人员三联单,并向育龄人员定期收回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生育节育情况。
(六)统计流动人口生育节育情况并向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
(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各项措施。流动人口跨省县外的是:
(一)对赴异地的育龄人员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督促赴异地的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并与其建立联系制度;定期返回孕情反馈单。
(三)为赴异地的育龄人员赴异地从业的,必须到我乡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申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并统计其生育情况。
第三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境内的中国公民:
(一)现居住地不是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
(二)有生育能力的。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辖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四条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全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地方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卫生、交通、建设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由常住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第七条 流动人口的生育申请由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当地有关规定审核批准。
第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是:
(一)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检查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
(三)组织有关部门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
(四)检验计划生育证明;
(五)记录生育情况并向流动人口折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
第九条 流动人口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是:
(一)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督促育龄人员落实节育措施并与其建立联系制度;
(三)为育龄人员出具计划生育证明。
计划生育证明的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民身份证号码、生育状况、落实节育措施状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等。证明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
第十条 流动人口在申请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件之前,应当到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交验计划生育证明。
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查验计划生育证明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查验证明。对无计划生育证明或者计划生育证明不完备的,应当要求其补办计划生育证明。
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审批暂住证、营业执照、务工许可证等证件时,应当核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查验证明,并将审批结果通报当地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没有计划生育查验证明的不予审批。
第十二条 用工单位负责对招用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进行管理,并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可以凭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生育证明,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
第十四条 对流动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由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统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有用工单位的,由用工单位负担;无用工单位的,先由本人支付,凭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证明,由本人在其常住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销。
第十七条 对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工作不负责任,未达到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要求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对流动人口中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在现居住地未被发现的,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有关部门发现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负责处理。
流动人口在一地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已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十九条 对伪造、出卖或者骗取计划生育证明的,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
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并没收其违法所得,或者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前款中所规定的罚款与没收的违法所得全部上缴国库。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已经2003年6月2日省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务院批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离开户籍所在的乡(镇)或者街道,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或者以生育为目的异地居住,可能生育子女的人员(以下统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设区的市所辖城区之间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之间流动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将其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卫生、建设、房产管理、交通、财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发展计划、计划生育、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卫生等部门,应当相互提供有关流动人口数据,实行信息资源共享。
第六条 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协助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和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等群众团体,应当发挥社会职能作用,配合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七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入人口纳入本地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第八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的职责:
(一)开展经常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办理流动人口婚育情况变更登记;为流动人口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
(三)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人员提供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情况检查,指导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妇女终止妊娠;
(四)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制度,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五)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花名册和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做好统计工作;
(六)组织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依法处理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管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的职责:
(一)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指导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二)按规定出具婚育证明、办理生育证;
(三)与流动人口现居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制度,回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办理婚育情况变更登记;
(四)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花名册和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登记卡,做好统计工作;
(五)依法处理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流动人口育龄人员离开户籍所在地,除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持合法的婚姻、身份证件和经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单位签署意见的申请表,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由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婚育证明。发证机关接到育龄人员的有关材料后,应当在当日发给婚育证明。
婚育证明的有效期为3年。持证人员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或者婚育情况发生变化后3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换领新证。
第十一条 育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暂缓办理婚育证明,并书面告知理由: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
(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或者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未终止妊娠的;
(三)违法生育未经处理的;
(四)已婚育龄妇女未按规定签订计划生育合同的。
第十二条 下列流动人口由现居住地作为常住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不需要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
(一)因婚嫁到配偶工作单位或者配偶户籍所在地定居造成人户分离的育龄人员;
(二)在现居住地购置房产并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第十三条 流动人口育龄人员到达现居住地后,应当在15日内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已婚育龄妇女还应当出示户籍地近3个月内出具的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证明。
第十四条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已交验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当按规定接受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组织的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并将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寄回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户籍地收到报告单后,不得要求其返回接受检查。
第十六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审批(办理)或者审验流动人口有关证照时,应当核查其经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不得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审验;婚育证明未经查验的,暂缓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审验,并将结果通报其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按照下列分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施经常性管理:
(一)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由用人单位或者雇主负责;
(二)从事承包、租赁经营的流动人口,由直接发包方、直接出租方负责;
(三)在集贸市场从业的流动人口,由市场服务机构或者主办者负责;
(四)从事交通运输的流动人口,由运输经营业主负责;
(五)随亲属居住的无业流动人口,由亲属房屋业主负责;
(六)承租房屋(含经营场所)的流动人口,由出租房屋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对本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流动人口实施经常性管理,并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负有经常性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纳流动人口从业或者居住时,查看其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或者婚育证明未经查验的,不予接纳;
(二)将遵守计划生育规定作为接纳流动人口从业、居住的条件载入合同;
(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代发避孕药具,协助做好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四)及时反映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督促已婚育龄妇女参加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动员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妇女就地终止妊娠。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夫妻可以凭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有效生育证明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为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提供躲避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第二十条 医疗保健机构为怀孕13周以上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时,应当查看、登记其生育证和身份证;没有生育证或者生育证与身份证不相符的,应当在接受孕产妇24小时内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其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按照国家计划生育统计规定进行流动人口出生统计,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生育子女的,由现居住地作为常住人口出生进行统计。第二十二条 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的节育手术费,由用人单位负担。无用人单位,属于跨省的流动人口,先由本人支付,回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销,但现居住地已按规定支付的除外;属于省内的流动人口,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节育手术费由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计划生育事业费中核拨。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由用人单位落实;无用人单位的,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按照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落实。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从业人员晚婚晚育,依法享有增加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从业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待遇,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如实举报流动人口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或者生育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由其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谁先立案谁处理的原则依法处理。
流动人口因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在一地已受到处理的,在另一地不得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处理。
第二十七条 伪造、变造、买卖婚育证明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证件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以欺骗、隐瞒、行贿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婚育证明的,所取得的婚育证明无效,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出具假婚育证明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6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流动人口不按规定办理或者交验婚育证明,以及不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经现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督促后,逾期仍不办理、不交验或者拒不接受检查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办理婚育证明,或者违反规定强行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地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以及无正当理由拒绝通报、回复计划生育情况造成计划外生育的,由当地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房产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批(办理)或者审验流动人口有关证照时,不核查婚育证明或者明知无婚育证明而予以批准(办理)或者给予审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负有经常性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管理职责的,由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延安市宝塔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工作制度
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流动人口
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工作制度
一、镇流动人口计生办负责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工作的监控监督,指导各村《社区》计生工作,培训各村月报员、中心户长。
二、镇计生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确定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三、镇流动人口计生办每周星期一至五登录平台,下载并分解流出(流入)人口的查询(反馈)信息,并查看交换情况、交换质量、统计分析、组合查询等模块,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了解上级工作要求,每周星期五对信息交换工作较差的地方进行一次催办,必要时现场督导。
四、各村、社区每月至少报五条信息,镇流动办收到信息后及时利用信息交换平台进行反馈,否则将通报批评或扣除相关人员奖金。
五、村、居委会、采油厂应坚持每周入户调查、登记流入育龄妇女,及时向镇计生办上报需要查询的流入育龄妇女信息,同时对镇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计生办提交需入户调查的流出育龄妇女,及时调查上报要反馈的信息。
六、镇计生办每月20日前接收反馈流出育龄妇女信息和提交需要查询的流入育龄妇女信息;每月6日前将提交、反馈育龄 1
妇女信息花名册上报区流动人口计生办。
七、镇流动人口计生办负责考评,对各地接收率、反馈率、特别是提交查询数量及比例、反馈信息质量、信息应用情况等进 行抽查,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