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妙极了”与“糟透了”(三疑三探教案)
16、“妙极了” 与“糟透了”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们许多启示。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体会到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我”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学习重、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与批评。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10’)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指名回答),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早日理想成真,但是理想的实现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有趣的文章,并且它对你早日实现理想很有帮助。(板书课题)
2、观察课题,引导朗读
小声读课题,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 预设:(1)“妙极了”、“糟透了”加有引号。(2)“妙 ”、“糟 ”是一对反义词。(3)“极了”、“透了”是一对近义词,都表示到了顶点。 „„
带着体会读课题,读出题目中截然相反的语气。
3、审视课题,自主设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自主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学习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预设:
(1)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3)“妙极了”和“糟透了”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20’)
刚才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其实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大家有信心自己找到答案吗?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生词,并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默读课文思考:“妙极了”、“糟透了”这两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分哪几部分来写的?
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三、熟读课文(10’)
1、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写自己喜欢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自主探究(10’)
(一)回顾内容: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针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 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 透了”。
(二)设疑: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生说。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1、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
2、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三)潜心批读,自主探究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上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最好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查看学情。
二、多元导悟,合探解疑(20’)第一个问题: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截然相反?
(一)领悟“妙极了”是一种爱
1、针对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指名读母亲评价我的诗的语句。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嚷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呀!妙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1)抓住“眼睛发亮”、“嚷”、“搂着我”、“不住地赞扬”等指导朗读。
(2)指名评价。(3)相互练读。 B、“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1)针对“嚷”指导朗读。
(2)从两次不同的“嚷”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感悟:母亲的鼓励对我的影响。
过渡:那么,母亲的一句“妙极了”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请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A、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B、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语句。指名评价。
3、总结: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妙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这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呀!
(二)领悟“糟透了”也是一种爱
1、针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指名读父亲评价我的诗的语句。
A、“我看这首诗糟 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B、“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1)抓住“糟透了”、“并不退让”指导朗读。
(2)指名评价。
2、感悟:父亲的“糟透了” 对我的影响
过渡:同样,父亲的一句“糟透了”对我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呢?读一读你画出的有关语句。
A、几年后,当我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B、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十二岁。
C、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1)指导朗读,指名评价。
(2)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3、总结:严厉的父亲一句“糟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又是一股多么重要的力量呀!
(三)引导辩论,提升认识
过渡:母亲的“妙极了”给我一种鼓励的爱;父亲的“糟透了”给我一种严厉的爱,这两种爱哪一种更重要,哪一种爱更好呢?我们以“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为辩题,来辩一辩,好吗?
A、明确自己的观点。
B、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做到有理有据,做好辩论准备。
C、学生分成“慈”、“严”两方自由辩论。 预设:
甲:慈祥的爱好,母亲慈祥的爱给了我写作的勇气和动力。因此我才能成为一位作家。
乙:可是母亲慈祥的爱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文中的一些句子中就能看出来。(朗读:我听了母亲的表扬后得意的样子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听了母亲的话我已经有些骄傲
了。何况那首诗的确很糟糕。如果没有严厉的爱,巴迪还不指定骄傲成什么样,他也绝不会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教师随及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骄傲。)
甲:父亲的严厉的爱给我的负面影响更大。从文中的一些句子也能看出来。(朗读:我听了父亲的话后伤心难过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听了父亲的话后,我有多么伤心失望,甚至没有了信心。(教师随机指导朗读,读出字里行间中的伤心难过。) 乙:但是正是父亲的严厉使巴迪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进步。如果父亲也像母亲一样一味地大加赞扬,巴迪可能到现在还在为自己很糟糕的诗而沾沾自喜,也不可能成为有名的作家。
甲:可是父亲的话严重地打击了巴迪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巴迪很可能会放弃写作,也不可能成为作家。 „„
总结:其实人的一生中,不仅需要母亲的力量——热情地鼓励、赞扬;还需要父亲的力量——严格要求、警告鞭策。热情地鼓励、赞扬给人以灵感和创作源泉,使人不断向前,而一味只听到赞扬、肯定,容易使人逐渐变得自以为是,是非不分以至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另一种爱的力量,不断地提醒、鞭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两种爱同时存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人才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第二个问题: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四)导读重点句,巩固认识
1、引读:只有这两种爱同时存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两种力量,人才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所以成为一个作家后,我深刻的认识到——生读:“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也深深的感受到——生读:“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妙极了’,‘糟透了’;‘ 妙极了’,‘糟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所以,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大作家的“我”发自内心的说道——生读:“‘妙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填空:
“妙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糟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背诵积累。 小结: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妙极了”和“糟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回荡在我的耳旁,给我鼓励,给我警告;鼓励是爱,警告更是爱。正是这两种爱,使我谨慎地驾驶着生活的小船在不平静的写作道路上,平衡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审视文本,放胆再疑(5’)
1、回顾课文:课文读到这里,你还有哪些疑问?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预设:
生活中你也遇到过表扬或批评,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四、拓展运用(5’)
1、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造就了今天的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你们肯定也有和他同样的感受吧。好好翻看一下回忆的匣子,在这方面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谈体会。)
2、学了这篇课文后,老师也有很深的感受,我把自己的感受以格言的形式写了下来以激励自己。
出示:
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伴随我到达理想的彼岸。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科学家、宇航员、作家、企业家,那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式,把自己的体会也以格言的形式写在书签上,激励自己到达成功的彼岸吗?(学生自由写)(指名展示)
3、自主测试,巩固提高
(1)课文学到这里,自己学得怎么样?请大家当小老师,给自己或你的学习伙伴,出一两道题测一测,咱们比一比,看谁出的题有在全班交流的价值。学生自编题。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测试。 板书设计:
10、“妙极了”和“糟透了”
鼓励 慈祥的爱
警告 严厉的爱
第二篇:三疑三探教案
九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前两首古诗,体会是人的思想感情。一.新课切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从不同方面体会了爱国情,既有游子思乡,又有热爱自己祖国语言,还有不辱使命的晏子,更有热切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四首古诗,来感受我们国家古代诗人是怎样作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的。二.学习<<春望>> 1.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2.《春望》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3.音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4.义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5.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春望》“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
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6.赏析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讨论: 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泊秦淮》写作背景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笼:笼罩。犹:还在。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播放本首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五.课外延伸
1.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写下自己的感受。2.收集其他各个时期的爱国诗篇,加以背诵。六.板书设计 《春望》 《泊秦淮》 唐 杜甫 唐 杜牧
触景伤怀 忧国思家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宋 陆游 宋 文天祥
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教学流程: 一. 检复导入
1. 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
2. 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二. 品诗中深情
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
1.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2. 全班交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新意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 语文活动——爱国诗歌赛诗会
全班分成四组,以积分的形式展开比赛。赛前确定评委。1.读诗
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四首诗中的任一首。2.背诗
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3.赏诗
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
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
四、课外延伸
各小组出一期“爱国诗歌”的手抄报,在班级中加以展示。
第三篇:三疑三探教案
我和乌丽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从“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纯真的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年的学校生活,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逛古城、数小桥、到纳西人家、吃丽江粑粑)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课文重点写什么?(“我”和乌丽娜数小桥。)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
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拓展训练,感悟表达。
1、乌丽娜这样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什么感情?
(我对乌丽娜的思念之情。)
2、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交流发言。
四、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板书设计:
逛古城 我和乌丽娜 数小桥 热爱丽江古城
到纳西人家 友谊纯真诚挚
吃丽江粑粑
第四篇:实用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累计课时数(1-2)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注意“袄”是“衤”旁,“粱”不要少写了点,“酿”不要少写了横。“衔”与“街”的区别。(2)说说有哪些字难记难写?你准备怎样记住它?(3)理解词语:
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默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其它的诗节呢?
(1)课文每一小节分别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象?是怎样具体描述的?(2)试着说说的主要内容。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回顾上节课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2、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来谈一谈。(相机板书:桂子飘香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1、体会秋风轻柔、桂子飘香的美景。(1)指名朗读第1节。(2)说说从“抓、轻轻地、涂掉”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轻地”写出了秋风轻柔的特点;“涂掉”指去除了夏日的暑气。)(3)指导朗读:你认为这节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
2、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1)指名朗读2、3小节;从“穿红袄、披紫袍、举红缨、红着脸儿”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成熟,充满了童趣。)(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丰收的喜悦。
3、感受动物的欢乐。(1)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2)从“快乐的音符”、“衔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4、感受黄叶飘落的情景。
(1)指名朗读5、6小节;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飘飘洒洒,它好像还在说些什么?
(2)从“悄悄地珍藏”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品味“珍藏”一词,感受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3)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汇报第二个问题:
1、小组交流: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学生尽量多说)
3、品读诗句,感悟秋天的美。过渡:秋天是这样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美丽迷人的秋天吧!
4、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背诵课文。(如果时间有限,课上只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段落。)
(三)读写结合,提升认识
1、请同学们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话,然后交流。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问题预设:
有哪些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和词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运用拓展(6分钟)
1、盘点收获。
2、自主测试
(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补充习题。
摘抄描写秋景的文章读一读、背一背。课堂总结:《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
秋天向我们微笑 桂子飘香
秋天(带来了)果实成熟 秋色迷人 动物欢歌 惹人喜爱 黄叶飘落 教后反思:
5、火烧云
累计课时数(18—19)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其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作者观察认真、仔细,叙述中语言优美朴实,自然流畅,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课文想象丰富、有趣,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6分钟)
1、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生自由说一说)并及时表扬孩子们能在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出示火烧云图片)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些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画面,就是美丽、神奇的火烧云。(板书
5、火烧云)
3、《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在黑板上板书。恍惚 揉 模糊 红彤彤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
乘凉 红彤彤 跪着 脖子 模糊 小庙 揉眼睛(2)认清字形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跪”、“揉”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形;“糊”与“湖”,“脖”与“勃”引导学生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彤”字的左边是“丹”而不是“舟”。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3)理解词语
说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新认识了哪些词语,弄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 去)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颜色 形状)
三、熟读课文,深入感悟。(9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火烧云》这篇课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大家觉得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
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以上两个问题为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阅读感悟。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感受霞光的美
1、出示课件:画面展示霞光照耀下的地面美景。同学们,看到这里,霞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多指名说。
2、霞光照耀下的地面景色那么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赞美、惊奇„„)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指名读、评读、品读。
3、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先写霞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感受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加迷人。(齐读第二自然段。)我们来探讨一下火烧云在怎样变化?
1、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师相机板书:快、多)
2、课件出示: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生自由读句子。
3、“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_____一样的_____颜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4、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生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提示: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如:苹果绿、桃红、玫瑰紫、石榴红、杏黄、秋叶黄、黄瓜绿、草莓红、橘黄、橄榄绿、柠檬黄„„)
5、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6、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指名读、评读、再读。
(三)感受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过渡:火烧云的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
1、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快 多)
3、作者在描写形状变化时,描绘得真是精彩。马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 它又是怎样消失的?(课件出示)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教师引读。
4、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多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6、自由读读 “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得也很有趣?
7、把自己觉得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8、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千变万化的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呢?你想展开想象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 变化”------“ 消失”的顺序说一说。(出示课件)
9、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请你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10、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享受?指名读。
过渡::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此时孩子们的心情
怎样呢?(留恋 惋惜)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指名读,评价,再读。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描绘了下来。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领略火烧云的美吧。欣赏火烧云图片、2、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静下心来想一想探究的两个问题自己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问。预设:
1、我想知道作者怎样把火烧云写得这样美?
2、萧红还写有哪些精彩的文章? 推荐书目:萧红的《呼兰河传》
四、运用拓展(5分钟)
1、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可引导:从写法上谈;从文本内容上谈;
2、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3、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4、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适当补充检测题。如:观察朝霞、晚霞或雾,仿照课文写一段短文。
教师总结: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绮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是这样的美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幸福和多彩!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板书设计:
颜色(多)色彩斑斓 5 火烧云 令人叹为观止 形状(多)瞬息万变
第五篇: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
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设疑自探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三、解疑合探 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四)置疑再探 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六、作业
新课程探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