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时间:2019-05-12 23: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第一篇: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联系方式:高新区京东大道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电话:*** 邮编:330096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 3

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 5

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 6

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 7

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5、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第二篇: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德育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文/吕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着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一说到上课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导入这个环节,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渗透点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当然我的思考还有些不成熟,还有许多的欠缺。但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所以语文学科更能容易把握德育的契机。

第三篇: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5、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范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怎样寓德于教谈了几点具体做法。[关键字]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渗透德育。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

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在古诗中挖掘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一)、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

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当然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一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途径是很多,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丫口田小学张云岳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别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要告诉学生自己的人、事或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介绍的人、事或物,并且要让别人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感受到学生介绍的人物形象、事件或物的象征等。那么,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呢?这将是我下面介绍的重点。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 小学生心理及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儿童一般到7周岁就可以上小学一年级。这阶段的小学生正面临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最矛盾的时期;他们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做老师最好的学生,取得荣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他们对未来的充满热情和激情,可是很多外界的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会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努力奋斗,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常依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做事,所以有时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总之,他们的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又由于学习的压力,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两个极端,心理素质稍好和得到正确引导的学生可能会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的由于无法纾解自己内心矛盾的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自暴自弃的极端。

二 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对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它包括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

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那么他的实际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世界的人。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它的实效性决定着小学教育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更具高尚品格的、适应社会的、创造世界的人。

三 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人格魅力是德育的先导

小学生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就是行为习得,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教师的对他影响巨大的直接的这种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比如教师的语言、板书设计、仪表甚至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利用好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小学六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这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像一张洁白的纸张的学生变成老师的一个影子,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2、课堂教学过程是德育教育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这几个主题:关于爱国的、关于环保的、关于合作的、关于孝顺的等。总之要么就是批判或否定,要么就是歌颂和肯定。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批判或否定什么,赞扬和肯定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怎样 ?教学的效果就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让德育教育自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呢?一是吃透教材,明白教材要告诉你的是什么。二是设立场景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等同感受,学生立刻就能理解课文要告诉他们的内容了。比如在我上到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争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上课,而是请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就闹得不行的两个学生来再

现了那天他们吵架的情景,再请他们两个讲讲吵架过后的感受以及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之后我再引导同学们回到课文:有两个小朋友也吵架了,我们去看看他们的“争吵”吧,同学们一读完课文,他们就明白了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和课文内容一联系,就知道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三是成立课堂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依赖的关系,团结互助的重要。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3、作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内省

关于作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语言的化装,只有一流的文章,才是生命的化装。叶圣陶先生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的作文,不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就是从其它作文书中抄的长篇大论,或就是谎言满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话可写”的情况呢?就中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大多数的儿童教育还处于被支配期,学校里老师讲学什么或怎么学?在家里,家长天天问学什么了怎么学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然而现实是小学生是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反映。所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感情打动人。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本人品行的外在表现,高尚的作品来源于高尚的人品。学生只有学会“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才能学会真诚,这就是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体现。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人。所以,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4、开展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外化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里,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搜集学校环保标语的活动。一条“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生命的可贵,对生命的尊敬,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有效利用纪念日、节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生除了自己的节日,还有其他革命英雄纪念日:三·一五学雷锋,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五·四运动等,比如在三·一五学雷锋日,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纪念英雄的主题教育“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激励学生珍爱生命,勤奋学习。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教育,需要定规划、分步骤去实施。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德育教育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资料:

路俊菊;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行[J];探索与求是;2003年Z1期

王玉萍;陈文;中新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比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下载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无痕

    广丰县永丰中学德育特色 工 作 材 料 汇 报 永丰中学德育处 2012.10 润德无痕——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 ----广丰县永丰中学德育特色工作材料汇报 广丰县永丰中学是一所初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5篇模版]

    科研文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皖颍上县六十铺中心学校王田祥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性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能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现阶......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梅县区梅南镇中心小学郑青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