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

时间:2019-05-12 23:0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

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思想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材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声、光、热,到人工现象的电流,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1)探究面广。

从“科学之旅”中介绍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

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如探究声怎样从产生的物体传到远处,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等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当学习到上册书最后一章“电流和电路”时,就要求学

生运用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复杂问题了。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上册书最后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各个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3)探究的题材丰富。

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二、教学总体要求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理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 2

方法,如社会调查、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讲条条、读条条”。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运用新教材、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间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间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三、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1.课程目标的组成。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3

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四、八年级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终于被提上日程,通过几年对八年级物理新教材的实施,总的感受是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课堂上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的机会较以往更多,所以新教材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教学设计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转变自身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信任学生,把教学的时空让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有序地进行学科活动,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做好调控工作,适时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讲授、启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己形成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真正体现出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在参与、讨论、交流中自然形成概念,切忌教师代替学生下结论!

2、把握新课标、用好教材: 以往的教材虽然几经改进,但是“问答式”的编排体系仍然非常明显,知识的层次和脉络明显,易于教师把握。新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版面更加生动(设置了大量的彩图,喻知识于图中),知识体现方式增多(如“STS” “小资料”“科学世界”“想想议议”“!”等),知识更加丰富(容进现代的一些科技成果,如:B超、激光、超导磁悬浮等)形式更加活泼(如“交流和讨论”中用丰富的事例供学生交流体会,利于学生培养能力和得到正确的结论),从内容上看,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方法培养、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科渗透、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知识的应用。为了能使学生较好的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收集和整理信息,便于在教学中较好的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老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要融入自己的见解与智慧,引领学生实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3、抓好入门教育,培养兴趣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物理学习存在畏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绪言课时,要把握学生心理,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冷水使热水沸腾”、“三棱镜分解白光”、“惯性演示”、“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疑问,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和活动课激发学习兴趣,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培养学生的物理审美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4、加强教学反思,及时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清晰;实验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清晰可信;规律、公式的概括与产生是否严谨,是否具有启发性;所用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等。

课后反思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也是今后教学的伏笔。反思可及时评价、矫正一节课,同时又能收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信息、成功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调控的依据。因此,反思不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5、关注学生课堂外的物理学习

物理周课时数少,作业也不多,但观察、思考的要求却很高。如果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是很难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的。如何使学生课外自觉的去观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相关的现象,延伸学生课堂外的物理思维、强化自觉思考物理的意识,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但不宜用参考资料或重复性的训练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简单的、机械的练习是难以促进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形成 5 的,可否在“请提问”环节上下功夫,引导、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问题的习惯。

6、陈旧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要求实现形成阻碍: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的陈旧和落后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课堂教学方法不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而是“问答式”。老师提问由学生回答,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思维,压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理论,而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却十分匮乏。这些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格格不入

7、建议学校硬件设施尽快达标: 学校硬件设施不配套和不完整可能致使教学要求不能很好的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育教学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物理学科,学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与教材不配套的矛盾暴露无遗,教学上需要做的实验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正常开设,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第二篇: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小编推荐)

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有现在全部变成了力学部分,教材内容分别是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一.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对 “力” 的概念的认识过程。本块内容首先是认识“力”——形成概念,期中包括描述力,测量力等。感知“力”(情感体验)

二: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规律)。其中包括 1.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 2.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

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 5.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实验测量的技能训练。

这一知识块中,重要的一个实验就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四: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理解“压强”(形成概念)

1.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情感体验、猜想)2.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对比实验)

3.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归纳、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4.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

五:进一步完善浮力概念的认识过程。

首先是形成概念,接着是感知浮力,测量浮力,最后是分析浮力。六:进一步理顺对 “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过程的逻辑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科学探究)1.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推测: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大小可能有关 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七:进一步完善对 “功” “功率” 概念的认识过程。认识“功”“功率”(形成概念)1.感知“做功”的含义 2.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计算“功”“功率”的大小 八:进一步完善 “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的思想。1.定性引入动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2.定性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3.定性引入弹性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4.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测量量的转换 5.利用机械能及其转化——渗透守恒思想

九:进一步完善对 “杠杆” 等概念的认识过程,以及STS思想的渗透。

认识“杠杆”(形成概念)1.展示杠杆使用的历史发展进程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知道“简单机械”(会利用)1.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特点 2.认识机械效率

三、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5.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旁栏思考、学习任务提示、小资料等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6.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与旧教材相比题型更丰富(旧教材只有问答题),题量更大,做到堂堂有检测,及时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第三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专题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命的故事: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战士收到了小朋友寄来的一袋葵花籽,孩子们希望葵花籽能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为了让这些葵花能在昆仑山上安家,播种后战士们万般呵护,渴望它们茁壮成长。但是葵花始终抵挡不住昆仑山的恶劣天气,大部分都冻死了,只存活了一棵幼苗。战士们为这棵顽强的葵花围起了一圈密不透风的石头篱笆,每天痴情地守望着。然而战士们虔诚的心还是没有感化凝寒的风雪。一场飓风过后,葵花最终被冻死了,可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这朵花虽然“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可是在战士们看来,它已经是昆仑山上最美丽、最耀眼、最顽强、最值得自豪的生命之花。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这份敬意首先来自于那些葵花——昆仑山上可敬的生命之花;更重要的是来自于那些女兵——昆仑山上可敬的青春之花。

课文按记叙的顺序可分为三大部分:首先,课文向我们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接着写了葵花子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冲破生命的禁区成长起来;最后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文中对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描写为讴歌那些可敬的生命极尽渲染之功。那里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那里没有春天,极其寒冷,寒风狂暴肆虐:“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不知道该算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风雪大到“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而那棵葵花就生长在这“常年积雪,连草都不长”的昆仑山上。

就在这样的苦寒地带,那些孩子们精心挑选的生命的种子来了。它们在战士们的眼中是那样可爱:“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带着“一股奇异的清香”躺在“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尽管这个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它还是让战士们感叹于孩子们纯真的愿望——“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就在这样的苦寒地带,这些生命的种子带给了战士们太多的惊喜:“葵花子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生命竟然如此坚韧而又美丽!那一“探”,那“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长着的小生灵顽强勇敢地展示着生命的美好,让人怎能不心生敬意? 经历了一场冷风之后,绝大部分葵花被冻死了,只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这是多么可爱的花朵啊!它“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在寒风中抖个不停”,它“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在冰封雪冻的昆仑山上,它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没有向严寒屈服。它是那么纤弱,可它依然“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感谢着高原上微不足道的温暖,它更没有忘记对太阳挚爱的本性,回报给这雪域高原的是充满希望的花蕾。

就算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依然不放弃最后的开放,“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其实,永不泯灭的是那颗顽强的心。它用花朵骄傲地告诉世界:生命虽然如此艰难,如此短暂,但是,我来过,我倾全力怒放,我灿烂地死去,我完成了一朵花的使命。尽管那花极小,但是它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来自生命的震撼。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它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它是战士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读到此,细细想去,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就是那些更令人敬佩的、那些守卫在昆仑山上的解放军战士吗? 这些女兵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勇敢地来到昆仑雪山。她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她们想吃点别的,可是“关山重重,山路迢迢”,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品到山的时 候,已经“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她们明知在高寒地区不能种葵花,可为了孩子们“美妙的想法”,她们种了,并“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为它垒石挡风。她们为葵花喜,为葵花悲,葵花在她们眼里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战士们爱葵花,护葵花,是她们在尽情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结尾处作者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这雪域高原上不向严寒屈服,不向狂风低头,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的葵花正是边防战士的象征。他们默默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承受着恶劣环境的考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们也永往直前、乐观向上。她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无畏,她们是盛开在昆仑雪山的青春之花,英雄之花。【教学建议】

教学这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感情。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为品读课文打好底色。

可以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再结合课文中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语句来了解雪域高原气候的恶劣。例如,可以结合课文的描写,说一说昆仑山的四季:看不到的春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迟到的春天: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春节的慰问品才可以到达;带引号的所谓的“夏天”: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刮着和冬天一样的寒风;“没有秋天”,只有“毫无先兆的”,可以寒凝一切的风雪和可以吹散石头围墙的飓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二、抓住重点语段精读品味,树立葵花的形象。

课文按照葵花的生长写了它的种子、幼芽、花蕾和花朵。对种子的描写重点抓住了它的饱满可爱。对幼芽、花蕾和花朵的描写,则突出了它们的美丽娇弱却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描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以读带讲。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描写葵花的句子并思考: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葵花?

三、理解人物行为,体会内心世界。由“花”了解人,体会人物品格。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战士们对葵花的精心呵护,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些语句,感受战士们心中对葵花的爱。更重要的是回头再读课文中对葵花的描写,从而由花到人,了解人物品格。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抓住以下两句话。

1.“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这段话中的“一往情深”是花儿对太阳的情意,更是战士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爱,战士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在这个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吃着脱水蔬菜和军用罐头,忍受着高原缺氧的折磨,坚守在岗位上。她们像花儿一样柔弱,也像花儿一样顽强。

2.“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这里的“最高”一方面是指海拔最高,这棵葵花依然在生命的禁区,傲然开放,另一方面是说这棵葵花顽强的精神是最让人敬仰的。

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扩展,了解作者以及边防战士的生活和奉献。教师可以推荐毕淑敏的相关作品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信使》等。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参考资料】

1.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0年成为专业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

2.教学设计一则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和解放军战士守卫边防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屹立着巍巍昆仑: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一年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让人无法生存的地方却坚守着一支刚强的队伍,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的地方却绽放了一朵艳丽的向日葵。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同走进昆仑山,走进这一群最可爱的人。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不理解的新词:如关山重重、山路迢迢、凄清、飓风等。

三、多种形式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大意。2.根据记叙顺序,可以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读课文,感受葵花的形象;由“花”到人,体会人物的品格和精神。1.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句子。

要抓住下面的描写:“‘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让学生想象昆仑山上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2)找出描写边防战士生活艰苦的句子。

(3)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我”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

这里存活,却为什么迟迟没有发出呢?(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就像她们一样能在这里安家。)2.学习第二、第三部分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1)围绕“课文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昆仑山上的葵花?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这样的葵花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课文围绕葵花又讲了哪些事情”这一话题,引导学生体会葵花顽强的生命力与边防战士们对祖国的挚爱。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

——仅存的一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它和战士们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

(2)重点体会那棵向日葵凌寒盛开带给我们的震撼。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

——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

——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

(3)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句段。

(2)讲述你所收集的描写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3)以“生命”为主题词写一写你的感悟。

第四篇: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http:///file/gongzuojihua/banzhuren/ 作者: 黄海德(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广西崇左江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四班)评论数/浏

览数: 0 / 344发表日期: 2010-12-07 12:25:53

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物理知识,但是八年级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探究物理的开始,所以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各章节的思维导图

声、光现象,以“产生——传播----接收”为主线设计章节,热现象则以“温度”这个物理量来设计六种物态变化,电现象以“静电——动电”为主线,以“电流”这个物理量为药引分析电路。

二、新课程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法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新教材在编写上追寻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学习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

我们知道,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包括了声、光、热、电的内容,而传统的力学内容丝毫都没有涉及,它有如下的意图。

1、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

声音是人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2、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声、光、热,到人工现象的电流,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3、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感性认识。

4、不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系统性”、“权威性”。大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增加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的渗透。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的方法,以便让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讲条条”、“读条条”。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第五篇: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电功率教材教学分析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电功率》教材教学分析

八年级备课组

蒙靖秋

【课程标准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常识。【教材地位概述】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本章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这一章里讲述了电能和电功率这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焦耳定律这个重要的物理定律,同时还介绍了电热的作用和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

教材先从学生在生活中较为熟知的“电能”应用实例入手,逐步学习电能、电功率、电热等相关知识,每节教材都是从实际问题、实际现象引入新课,讲了新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教材中也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时安排】

第一节

电能

1课时 第二节

电功率

2课时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课时 第四节

电与热

1课时 第五节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课时 第六节

生活用电常识

1课时 复习总结

1课时

【教学建议】 第一节:电能

这节课首先列举出电能的多种来源,以及多种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能量,从而认识到电能是联结其他形式能的纽带。然后,通过介绍生活中和物理学中电能的计量单位,以及电能表的有关参数和读数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最后通过1kw.h电的作用来增强学生对节约用电的认识。

1、电能。

教材中没有给出“能”和“电能”的定义,建议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能、风能、水能、热能、化学能、太阳能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能,以便扫清学生在本节学习时的障碍。此外,课堂教学时可列举大量实例,通过电流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电能的存在,体会电能在工作过程中要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能的单位及换算关系、通过向同学们提出“你们家里每个月用了多少度电”来让学生了解电能的单位“度”、千瓦时(kW.h)以及焦耳(焦)。指出这三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1千瓦时=1度 1度=3.6×106焦

3、电能表(电度表)

对于电能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实物与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电能表的安装位置、计量单位以及电能表上的几个重要参数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此处重点是电能表的数据读取,提醒学生注意电能表中最后一位数字是小数,并让学生懂得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4、电能表转数的计算:某电能表上标有“3000r/kw.h”字样,转盘转150转,消耗多少电能?

5、电能公式W=UIt(1)提出问题:电能大小与什么有关?(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更换小灯泡的电源电压(电池个数),通过更换小灯泡亮度的不同,可以发现电能转化为光能不同,从而说明电能与电压有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可知电能与电流也有关。而接通电源后,很容易知道电源与时间也有关。师:经大量实验证明,电能与电压、电流以及时间都有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W=UIt。

6、通过1kW.h电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节约用电的认识。

第二节:电功率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包括:建立电功率的概念;根据P=W/t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千瓦时的来历;介绍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介绍电功率的测量及利用公式P=UI进行计算。

1、电功率的教学应该抓住的要点:

(1)电功率概念的建立:P41演示实验,将不同瓦数的灯泡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灯泡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教师同时提出问题:若15W的灯泡通电1h消耗电能3600J,100W的灯泡通电10s消耗电能1000J,问:谁消耗电能多?消耗电能多的就一定消耗的快吗?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仅与消耗电能的多少有关,还与时间有关,从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2)电功率的符号、单位以及单位的换算。

(3)电功率的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以速度来类比)。每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

2、“千瓦时”的教学

(1)引导学生从概念和单位上区分电能和电功率,让学生清楚知道Kw和Kw.h是不同物理量的单位。

(2)利用P=W/t推导:把这个式子变形后得到W=Pt,W就是t这段时间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式中W、P、t的单位依旧是焦、瓦、秒。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千瓦、小时,那么它们相乘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3)千瓦时的物理意义: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4)通过课本的例题提高学生使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关“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教学

(1)通过改变灯泡(36V)两端的电压,通过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的不同,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不一样,也就是说电功率是不一样的,紧接着向学生介绍灯泡上的36V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概念。(2)电灯泡铭牌的物理含义,分析当实际功率不等于额定功率时会有何弊端?并让学生理解灯泡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3)课本的想想议议。

4、电功率的测量

(1)利用W=UIt和P=W/t推导出P=UI。理解P=UI,每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2)利用P=UI以及欧姆定律I=U/R推导出P=U2/R和P=I2R。

(3)通过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利用P=UI以及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去求串联、并联中的各用电器的功率以及总功率:

①已知R1和R2串联在一个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R1=10欧,R2=20欧,电路中电流为0.2A,求:P1、P2、P总。

②已知R1和R2并联在一个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R1=20欧,R2=20欧,求P1、P2、P总。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两道题的总功率都等于各电阻的功率之和,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结论是否具有普通性,然后利用P=UI以及串并联电流、电压规律进行推导。最后发现不管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都有:P=P1+P2+„+Pn(4)通过例题和适当例题让学生熟悉用公式I=U/R、P=W/t和P=UI等公式综合解题。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回顾第七章第三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引导同学们也利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方法:

由电功率的公式P=UI可知,只要在工作电路中测出加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它的电功率。因此,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用电压表测出它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测出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即实验原理:P=UI.实验方法:伏安法)

3、设计实验电路图

本节还是采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在前面已经用伏安法测过小灯泡的电阻,对于电路图的设计还有器材学生都已经很熟悉,在这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巩固,这里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电路图。

4、分析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中,我们用滑动变阻器进行控制,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①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标在小灯泡上)下发光,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②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量它的实际功率。

③使小灯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量它的实际功率。

5、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清实验的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电表的连接,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电源电压的选择等等。

6、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7、分析论证: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和观察情况记入表格,让同学们计算在这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比较后能得出什么结论?设疑:灯泡的亮暗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8、评估交流:各组互相交流,分析实验中容易出错的环节有哪些?出错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为了使物理规律具有普遍性,还应该做什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第四节 电与热

一、电流的热效应

1、根据教材图8.4-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图中的四个用电器通电时都会产生什么现象?(2)说明电流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转化为什么能了?

最后指出,电流通过任何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电器称电热器。(电能→热能)

2、引导学生思考“电炉丝和导线发热不同”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讨论猜想,教师强化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学间交流合作归纳出电流产生热量的影响因素。并从实验中知道:(1)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通电时间、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流越大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二、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

2、介绍焦耳用了近40年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通过不懈的努力、刻苦钻研终于总结出焦耳定律,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焦耳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认识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工作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通过Q=I2Rt以及前面所学的P=I2R推出在纯电阻电路中还可以应用Q=U2t/R和Q=UIt进行计算。

4、回顾这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热,而跟它连接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所在。

5、通过课本例题以及课后习题熟悉焦耳定律的应用,再次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单位的选取,注意单位的正确书写方法。

5、P50 想想议议

三、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1、举例说明电热的利用,同时提出问题: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的热有没有不利的一面?如何防止?

2、电热的防止,可以采取的措施?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电热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来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第五节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以问题引入新课:有时候家里会出现保险丝熔断、跳闸现象,你注意过这些现象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吗?教师模拟家庭电路进行演示实验。并联三个小灯泡,只使其中一盏灯发光,然后短路灯泡,灯不亮,而且发现保险丝熔断。断开开关,换接保险丝,再同时让三盏灯工作,发现保险丝不仅熔断,演示板上的导线也会冒烟。借此让学生分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可直观地感受到,电路发生短路以及电路中总功率增大都会导致保险丝熔断。(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A:电路出现短路,由I=U/R可知,U一定时,导线R很小,I很大。B: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由I=P/U可知,U一定时,P总越大,I越大。

2、保险丝

(1)重复演示实验,在保险丝的位置换上铜导线,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2)通过这个实验,一则可以点明保险丝的作用,二说明保险丝安装的位置,三更是可以说明保险丝的选材条件: A:电阻率大:由Q=I2Rt可知,I和t相同时,R越大,Q越多,温度t越高。B:熔点低:这可以保证在温度升高时保险丝先熔断,达到切断电路、保护电路的作用。

(3)介绍空气开关。

3、思考P51 想想议议:为何要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

第六节 生活用电常识

1、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1)家庭电路的组成?

(2)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作用 ?(3)总开关是怎样切断电路的?(4)开关与电灯是怎样连接的?(5)插座是怎样接到线路上的?

(6)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的好处是?(7)什么是火线、零线?如何区分它们?(8)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零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

(9)试电笔的作用、种类以及使用方法?(10)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11)两种类型的触电原因?(12)触电的急救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帮助别人时要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下载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李伟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镇远二中 兰绍猛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13年5月,我校理化生教研组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

    八年级成绩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成绩分析及教学建议 初中学业考试成绩= 巩固率得分(15分):建籍/实考 +优秀率得分(25分):前1500名 +良好率得分(20分):前5000名 +合格率得分(1......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精选5篇)

    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技能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媒体课件设计,还要重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只有将各个环节都考......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

    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浅谈《荷塘月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推荐)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 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