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气,事实上哪怕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建议】:
充满科学味道的课文该怎么上?
(一)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本单元跟第三单元的课文风格完全不同,比较理性,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课文大多是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而且伴随较多的人物动作。象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老师往往觉得很难上,逐段讲解吧,机械无味。如何上得有趣味些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画风》的几处教学设计: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因此首先激起学生兴奋点的是课文的题目。
老师就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录音听听风的声音,说说风。师:对!是风声。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风很冷。
生: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生:风能吹动很多东西。生:风没有颜色。„„
[课一开始,学生就兴致盎然,若有所思]
要让课上得有趣,就得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如:学生喜欢画画,也喜欢看别人画的画。所以我事先让学生画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的画,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中,哪个人画的画?他的画上画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有风?自己练习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想说哪幅就说哪幅。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红旗和一个拿着风车的小朋友,从画中红旗飘起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可以知道有风。
生:我喜欢陈丹的画。画上画了房子、太阳、树和小鸟。从画中画了弯弯的小树可以知道有风,因为是风把小树吹弯了。
生:我喜欢宋涛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树、乌云、雨丝。从雨丝斜了可以看出有风,因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让学生自己画风,开始我是这样说的:
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学生开始说怎样画风。但结果并不如老师想象的那样,很多学生想的都差不多,皱着眉头似乎不是那么畅快,或许他们的思维还没被打开。于是我又说: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等等。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老师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一阵欣喜,举起的手多了,点子更多了。有的说画头发飘起来了。有的说画窗帘被风吹动了。有的说画书页在翻动。有的说画尘土在飘扬。还有的说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此时,老师一个劲地夸学生会动脑筋,想象丰富。说不定下次书上就采用你画风的点子呢。既然风可以画出来,那么气味也可以,课外让学生去画画气味,再在旁边写上几句话,也不失为好作业。这样的语文课是鲜活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让学生多动手,在实验中学习语言。
这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主人公动手又动脑,最后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事。前面已经讲到课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多处伴有人物动作,那么就让学生多动手体验一下课文中的实验过程或成果,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深入理解课文。有的老师或许会认为语文课上做试验是否会淡化语文的色彩,在这里我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实验确实能激起学生兴趣,就看我们是否能将实验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做实验目的是为学习语文服务。
比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可让学生带上邮票亲手撕一撕邮票,说说撕起来方便吗?这样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趁势让学生对阿切尔进行对话:阿切尔我想对你说„„对阿切尔充满了敬佩之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丝毫不影响学习。
教学《动手做做看》时,老师在台上做伊琳娜做的那个实验,找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看看水会不会漫出来。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边看边说老师做实验的步骤,结果。当学生看到结果水漫出来了,跟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时,会发出惊奇的叫声“呀,水漫出来了。”再联系前文,让学生读读郎志万说的话“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进行对比朗读,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理解伊琳娜生气的原因是认为郎志万在哄骗小朋友,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能更好的读出当时伊琳娜生气的样子“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学生读的时候感同身受。等于是将实验后的这种情感迁移到了朗读中。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充气雨衣》是略读课文,感到最难的是课文中提到的有些东西,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比如“气囊、铁丝圈、气门儿、塑料膜、自行车内胎”我在上课时,学生一个劲的发问,就这个东西说了好多时间,不明白再画,画了也还是不那么明白。我想再让我上一次课,我就搜集到这些东西,带给学生看一看,那不就一下子明白了吗?甚至还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个像小林一样的充气雨衣呢。那么这堂课的难点就解决了。
要上好一堂课就不能怕麻烦,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信心十足地去上课。有时候动手做做看就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三)教学每一课的注意点:
《动手做做看》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学生易读懂。这篇课文主要训练学生读好对话,郎志万向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学生猜想原因时,为让学生读出学生回答时的真实感受,我就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情景:老师当郎志万提问,指俩名学生分别回答“因为金鱼身上有鳞。”“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发现学生扮演的角色很不错,将天真无邪的样子流露无疑。而且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这篇课文除了练习朗读对话之外,课后还有一个写话练习“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我要把想到的话写下来。郎志万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郎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为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说的:“伊琳娜多聪明啊,她听懂了郎志万的话,你和她比一比,你听懂了他话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呢?”有些学生还引用了伊琳娜妈妈说的一句话:“不能光想,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是邮票打孔机是怎么发明的过程。因此,这一课的语言训练可以锁定为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复述邮票打孔机发明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边叫几个学生可以演一演发生在伦敦小酒馆的那一幕。可以在表演的同时理解强调“拿、翻、找、摸、取、刺、撕”这些动作。课文的讲读可以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这句话为切入口,那个人是谁,阿切尔被他怎样的举动吸引住了?学习相应的段落,采用变序的教学法。
《画风》这一课朗读时应该抓住“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这些词,正是透过这些词才能看出风的存在。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并迁移到学生自己介绍画风时也能用上类似的词,来表达语句。(读句子)
《充气雨衣》课文多处描写了小林日思夜想,善于思考的句子“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问题又来了: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救生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这些句子应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小林的爱动脑筋,是什么引起小林一次次的思考呢?要引导学生练习课文语句,进行朗读。朗读形式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读或分组读,明白是怎样的现象引起小林的怎样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要多动脑筋,不断改进,才能出成绩。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需要改进的?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可稍放手点,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说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的清楚、明白。那么课前就先要布置学生动手去做小制作,到了上课时就已经是展示了。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制作来,肯定希望彼此交流,互相观看,那么为扩大交流面,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荐 说得好的学生或做得好的学生在班上展示,评奖时也可从制作和介绍两方面来评出优胜者。还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说说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懂得有困难应该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民族之魂”这个主题进行编排。《詹天佑》介绍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文天祥》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一句话》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应注意:
1.本单元五篇课文距离儿童生活较远,教学时应充分阅读课文与
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杰出的人物,学习他们可贵的品质。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具体事物,交流感受,培养民族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精彩语
句,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查找资料,拓展阅读内容,提高阅读质量,增加阅读积累。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
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严谨的文字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可爱”与“易碎”的冲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积极的思索,充分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的激荡冲刷,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紧迫感。
教材分析
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的威胁。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材料的巧妙组合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具备查找资料补充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中引用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抓冲突,引下文
1.每一天,我们在地球妈妈的肚皮上生活工作,可地球妈妈长什么样儿,我们还真没见过,谁能给大家画一画咱们的地球妈妈?请学生画一个大大的地球。
2.想看看地球妈妈的模样吗?CAI课件出示从宇宙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生自由交流看图感受。
3.拍摄图片的宇航员叔叔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CAI出示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同时又太易破碎了!指名读。生齐读。师边读边板书:可爱 易碎 二. 自学课文,积极思索
为什么宇航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1.自由默读。
2.能表现地球母亲可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能表现地球母亲易碎的句子用直线画出。
3.生自学。三. 交流汇报,深入感知
汇报点一:可爱。
地球可爱吗?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觉到的?
1.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感知第一段中描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1)指名读,师相机板书:美丽。评:你能比他读的更可爱些吗?生比读,师抓住“晶莹透亮”,“水蓝纱衣”等词指导朗读。
(2)CAI播放录像:宇宙中的地球。
(3)谁再来读一读,把你心中的赞美,感叹读出来。(4)播放音乐,生齐读。2.引导感知:地球的慷慨
(1)地球的可爱仅仅在于他的美丽吗?
(2)生读第三段中描写地球慷慨,无私的句子。师相机板书:慷慨。
(3)生动感知: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哪些是地球母亲给予的?(空气,树木,花草„„我们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地球母亲无私提供的。)汇报点二:易碎
在我们的眼中,地球母亲博大无私,可宇航员叔叔为什么说他太可爱却又太易碎呢? 1.生汇报能表现地球易碎的句子,段落。主要有:
(1)和茫茫宇宙相比——小
(2)40亿万公里内——只有一个(3)资源——有限(4)不加节制——枯竭
2.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第四小点:由于人类的不加节制,造成了地球资源的枯竭。
(1)生读第四段时,师适时引导,师范读,读后询问:老师在读这一段时的心情可以说非常沉痛,有些字眼简直让老师触目惊心。你呢?有哪些词同样也震动了你吗?
(2)生自由读,找。
(3)汇报:哪些词让你震动了?你能把你的震惊,震动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随意毁坏”“不顾后果的滥用”“严重的威胁”,生每说到一个词,师板书:毁坏,滥用,威胁,并引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情感力量(用沉痛的语气,重读)。3.资料充实:看看我们都对地球母亲做了些什么。CAI课件出示地球上曾经发生的重大生态灾难事故:核电站核泄漏,海洋河流污染,近几年温室效应带来的天气巨 2 变灾难„„
4.地球母亲如此美丽,如此慷慨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切,可对她造成这些伤害的又是谁?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作为地球母亲的一个孩子,你想说什么? 四. 强化感知: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发言后,师转身替地球画上眼泪:地球妈妈流泪了。让我们痛心地说:只有一个地球!师指课题,引读。让我们对破坏地球资源的人们愤怒地说: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对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子民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一个地球!
五. 活动布置,课外延展
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你可以做些什么? 六. 结束课文,重燃希望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替地球母亲拭去眼泪(师修改板书)附:板书设计
9.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
易碎
美丽
毁坏
威胁
慷慨
滥用
14*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阅读课文,一连串的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葬礼”,通常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悼活动,为一条瀑布举行葬礼,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这个葬礼居然由国家总统亲自主持,规格如此之高,这又是为什么?作者通过这次特殊的葬礼,意欲告诉人们些什么?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选编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由壮观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此句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大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运用数字形象地说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极快;“飞流直下”写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伟气势。作者花较多的笔墨描写大瀑布,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起到与下文对比的作用。
②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触动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的悲伤之情。这样作比,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现状,引起人们的警觉,并与前面的壮观之美形成对比,让人感伤、悲怀、震醒,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无限眷恋的感情。
③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维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让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渐枯竭、即将消失称之为“悲剧”甚是恰当。正因为大瀑布再无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残年,所以人们自发地汇集于瀑布脚下,菲格雷特总统也正是采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责任心。句末感叹号增强了表达效果。这句话也点明了主题。
(2)对词语的理解。纷至沓来:纷纷到来。
枯槁:①(草木)干枯;②(面容)憔悴。
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要完全消失。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
酋长:部落的首领。
水帘:指瀑布从天而降就像水做的帘子。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所讲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课前可收集大瀑布的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
2.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在洲的与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2)再读课文,想想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语句。(有条件的地方观看录像、图片)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与如今濒临枯竭的不同景象,对大瀑布的即将消失产生悲痛之感。再指名读出不同语气。
(3)三读课文,想一想,造成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③森林破坏,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现在大瀑布并未完全消失,人们为什么就举行葬礼了?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
(4)用较快的速度回顾全文,想想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抓两点:一是今昔对比;二是首尾照应。
3.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的致辞,课文并未展开,学有余力的班级可组织学生在读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对大瀑布以前和现在不同景象的描写,进行小练笔。此外,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词句来描写瀑布和游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四、教学案例
今昔对比 感情朗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有关句子。)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生读“这条瀑布曾经„„清晰可闻。”“几年过去„„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以前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河水如百万雄狮,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十分壮观;而如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水流量很小,如一条小河,缓缓地流动,再无往日雄姿。
师:因为只是想象,不是真的看见,所以用了“仿佛”,你的用词很准确。继续交流!生:我好像看见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像一道巨大的珍珠屏,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那磅礴的气势足以让人叹为世界奇观,我好像又看见如今的大瀑布像一条小溪,顺着悬崖流下,像根根细线。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 5 语。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资料介绍说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今天亲眼所见,真是名不虚传啊!
生:塞特凯达斯瀑布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啊!生: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此的雄伟壮观,怪不得吸引了世界各国如此多的游客到此观赏游览!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师: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人们如此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今后将再也见不到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了。唉,太可惜了!
生:人们破坏了大自然,大自然也会惩罚人类,若干年后,谁会来给人类举行葬礼? 生: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了!
师: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五、相关链接
巴拉那河 巴拉那河是南美州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巴拉那河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两国的国界,进入阿根廷东北部,至巴拉那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从巴西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在南纬20°的汇合点算起,全长近4 000千米,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其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南美洲巴西与巴拉圭边界的瀑布群。位于巴拉那河峡谷内,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瀑布群之一。水力极为丰富。瀑布总宽90米,总落差114米,跌落声远至30~40千米。瀑布上游建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所形成的人工湖使瀑布消失。
伊泰普水电站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先后经历了两次电力能源危机。出于深刻的教训和对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预计,巴西政府毅然决定同巴拉圭合作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在成立伊泰普两国公司的基础上,1975年10月,伊泰普水电站终于破土动工。经过10年奋战,1984年5月,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转。又经过7年的努力,1991年5月全部工程完工,最后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发电,耗资183亿美元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终于建成。
自建成以来,伊泰普水电站已在巴西和巴拉圭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伊泰普水电站不仅能满足巴拉圭全部用电需求,而且能供应巴西全国30%以上的用电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吉拉斯等主要工业区38%的电力来自伊泰普。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二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大地滋养着世上万物,包括动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人类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大地上各种自然资源的给予。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②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山峦”指连绵的山。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动物与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③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们保护家园、捍卫纯洁的精神,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不断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就像尊重人类的祖先一样。
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沐浴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风霜雨雪,在大地母 7 亲的怀抱里成长。如果家园受到破坏,而我们不能及时醒悟,不懂得及时补救挽回,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假如人们唾弃了大地,那么他们就是唾弃了自己。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这句话直接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保护联系起来,指出了两者兴则共兴、灭则同灭的密切关系。
⑤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相反,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因此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传达的主旨。
(2)对词语的理解。
麋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原产我国,是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
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文中不仅指河流解决了我们的喝水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能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遗灰:遗留下来的痕迹。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文中用婴儿对母亲的留恋来表明印地安人对这片神圣土地的热爱和眷顾。
二、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利用的状况,感受人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土地的。
2.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体会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如,“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引导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保护好空气,保护好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它。
(3)教学第一部分,可重点探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潜心默读、圈圈点点,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
(4)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探讨,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如,“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可以让学生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
“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 8 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最后还要通过充分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5)第三部分的教学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3.课文寓意深沉、内涵丰富,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如,“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这段文字,已经超出了水的本义,将水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人的生活方式、前途与希望结合起来,使水具有了丰富的含义,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建立现实与历史的桥梁,理解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如“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这句话,将空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等句子的理解,都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借助生活事例和经验来理解。还可以联系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体会,加深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4.朗读是贯穿全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从文章结构而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层面的情感引领。课文一开始,再现了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因此朗读基调应平和,侧重表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接着,课文从河水、空气、动物三个方面,表现了这片土地对我们的无私付出,同时又强烈地表明着自己的立场,应体现一个长者谆谆教诲的语气;最后作者再次表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保护土地的决心,应充满力量感。
5.以下字词老师可以给以必要的提醒。如,在字音上,“嗡、婴、鹰”三个字,都读后鼻音;“脂”读翘舌音。在字形上,“眷”与“卷、券”、“骏”与“俊、峻”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四、教学案例 感悟土地的神圣
师:关于土地,我们一般总是用肥沃、美丽等词语来形容,而作者却独具匠心,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课文哪些句段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请你边读边画找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第2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觉得这里的一切是怎样的?
生:耕地纵横交错,种植的作物吮吸着耕地中的营养,快速地成长着,远远望去,成了绿色的海洋。
生: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山上树林葱郁、植被茂盛、资源丰富,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的宝库。
生:河流清澈见底,映出蓝天的影子,也映出白云的影子;映出松树林的影子,也映出花草的影子,就像一面五彩的镜子。
生:还有那金色的沙滩、朦胧的薄雾,再加上昆虫的鸣叫、流水的淙淙,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师:是啊,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纯洁,没有污染,没有破坏,犹如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老人,守卫着家园。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读这段话。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大地的神圣? „„
五、相关链接
写作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印第安人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不愿陌生人打扰他们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许多村落还没有电、自来水和电话、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
目前美国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西雅图 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青 山 不 老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③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2)对词语的理解。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包括音像、数据等,以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感受。
2.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内容。
3.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4.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这个奇迹的描写,文字优美,景物可感,适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
四、教学案例
理解“另一种东西”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 12 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五、相关链接
晋西北 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的老人 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经当过纤夫、有的远走他乡以唱戏为生,更多的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养家,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厚茧的手都是他们饱经沧桑的印证。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
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晋西北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 700多万亩,近300万亩草地因风沙危害逐渐退化,成为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户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第四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多角度、多层面的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得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英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五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单元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两课时 《争论的故事》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 两课时 练习八 两课时 24.寓言两则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二》,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寓言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但想要让孩子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师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学习下列8个寓言故事(读一读,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及寓意)杯弓蛇影 班门弄斧 程门立雪 打草惊蛇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作业设计:
1、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
2、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请两位同学讲两个寓言故事。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作业设计: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板书链接】 第1课时的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板画)(板画)(板画)│ / │ / 错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按事物规律办事 第2课时的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积累运用】
1、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2、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草木皆兵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 三顾茅庐
3、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实践活动】
1、故事新编:《鹬蚌不争》
2、学子练笔:《鹬蚌相争》续 附学生习作: 鹬蚌不争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鹬和蚌都非常生气。鹬说:“都是你夹住我的嘴,不然我怎么会到渔篓里来呢?”蚌听了这话,气得跳了起来,说:“你还有理了,都是你啄我的肉,你看,我这不也是到渔篓里来了吗?”
不一会儿,渔翁就回到了家里。他高兴地想:“今天既可以吃到蚌肉,又可以吃到鹬肉,真是口福不浅啊!”他烧了开水之后,心想:“蚌的壳太硬了,得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于是,他就去磨刀。此时,渔翁越想越高兴,磨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正在渔篓里争吵的蚌和鹬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大吃一惊,鹬马上对蚌说:“不好了,渔翁要杀咱们俩了!你得马上想办法。”蚌灵机一动,说:“我叼着你的嘴,在渔篓上打个大洞,咱们趁机飞出去。”鹬连说:“好!好!”
这时,渔翁听见渔篓里有声音,赶紧跑过来。此时蚌已经把渔篓打了个大洞,出来了,它马上夹住了渔翁的脚,渔翁痛得哇哇大叫,一下子倒在了地上。鹬趁机啄了渔翁的头,立刻叼着蚌飞向了蓝天。从此,鹬和蚌成了好朋友,再也没吵过。25争论的故事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写盛老师讲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两看见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如何吃大雁,还跑到村里去找人评理,哥哥说要把大雁煮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味道,弟弟说要把大雁烤了吃。他认为烤了吃,皮香肉嫩,味道鲜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他们跑去找村里人评理。大家建议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只可惜这时大雁早已飞走了,煮、烤都不可能。第二部(从“故事讲完了”到结束)主要写同学们交流感想。通过学生之口来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争论浪费时间。
全文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可读性。文章的说理方法也十分巧妙:一是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二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同学们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各抒己见,说出故事蕴含的道理,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
1、阅读同题故事《二猫争功》(同步拓展阅读P162)
2、欣赏《日有所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争论的故事。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过渡: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 争论呢?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老师出示生字卡片相机指导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3)指名逐行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4、理解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告诉学生:第2~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内容,因此第2~4自然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5自然段末尾加下引号。
三、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明确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他们是怎样争论的?(请两名同学读读兄弟俩的对话)
(2)理解“不以为然”。谁能找准“然”字的解释?
(3)指导朗读兄弟俩的对话。看插图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重点指导几 个反问句的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齐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出示:争论不休:①停止 ②休息 ③表示禁止或劝阻)4、引读第4、5自然段。
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
(生)“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5、齐读盛老师讲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识记字形。2、指导描红。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背诵同学们关于故事的感想的话。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阅读经典存盘《荒芜了的花园》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生表演回顾盛老师讲的故事 1、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指名填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2、齐读这段话。
三、继续精读训练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老师适当评价,并引出书中同学们的想法。(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3、理解省略号的作用。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句话。
把这四句话不改变原意,换一种说法。5、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情况,得出结论。
出示并引导齐读: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与“赞许”的意思。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2、小结并再次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3、齐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链接】
25、争论的故事 哥哥 弟弟 煮 烤
抓住时机 先做起来 【积累运用】
1、出示名言:
(1)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2)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2.成语积累:(以“不”字开头的成语)不折不扣 不阴不阳 不疾不徐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声不响 不知不觉 不痛不痒 26剪枝的学问 【教材解读】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好生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
1、你问我答《果树为什么要修剪》
2、美文欣赏:《尖尖的草帽》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 说说自己的理解。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 剪枝 充满信心 夺走 不禁 远近闻名 红润 胖娃娃 仿佛 靠 挥舞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作业设计:(一)、完成习字册
(二)、反义词百宝箱。
1、天刚蒙蒙亮,()了一夜的大街又()起来。
2、无论是()的冬天,还是()的夏天,我校排球队员们都坚持艰苦的训练。
3、我不喜欢()的夏天,也不喜欢()的冬天。
4、我本以为这件事很(),谁知有这么()。
5、经过技术革新,工厂里的工人虽然(),但产量却()了。第二课时 课始5分钟:
1、默写本课词语。
2、选择所默写的词语,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作业设计:
1、听了王大伯的话,你知道剪掉这些枝条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吗?
3、向父母、邻居、亲戚请教,生活中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先理清思路说一说,再有条理地选择
一、两个写下来。
【板书链接】 第一课时板书: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第二课时: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积累运用】 与树有关的古诗: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生活中其他方面蕴含的哲理,然后在班上交流。习作8 编写童话 【教材解读】
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交代了例文作者写这篇童话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是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主要写小花猫不讲卫生而生病,改正坏习惯后身体就健康的事。先概括讲小花猫不讲卫生,别人叫他“脏咪咪”;接着具体写小花猫不讲卫生,用脏手抓起鱼就吃的事;然后写花猫肚子疼得厉害,医生告诉他这是不讲卫生造成的;最后写小花猫注意讲卫生,身体健康了。文章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想象丰富,语言具有儿童特点,非常适合学生仿写。第三部分是作业。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编一个童话故事,二是这个童话故事要达到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教材提供的几幅图供学生选用,也可以从课外选择题材来写。编写时,要想好故事中的人物,要想好故事的整个情节,还要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学生学什么】
1、通过学习例文,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便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我们怎么教】
课始5分钟:
1、请同学上台,讲讲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一、导入
1、观察学生。这个小朋友坐得真直,两眼看着老师,习惯多好啊!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好习惯,能告诉老师吗?这些好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
二、看图
1、出示图:图上这几个小动物的习惯好不好?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2、我们身边的朋友又没有像这样的不良习惯呢?
3、看到他们有不良习惯,你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学习例文
1、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如果我们编一个有关这些不良习惯的害处的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编得童话故事,好吗?
2、指名读例文。
3、问:故事里写了谁?他有什么不良习惯?
小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了?是怎样讲清楚的?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4、这个童话故事是编给谁看的?
四、学生习作
1、过渡:同学们,你们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好不好?
2、你准备写什么呢?想让谁来做主人公?他的不良习惯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后来是怎样做的?
3、那还等什么,快动手吧!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
五、交流评议
1、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有没有写通顺了,有没有错别字。
2、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先给大家分享?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3、把你的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
4、再修改。【板书链接】:习作8 编写童话 看图选题 引导构思 【积累运用】:
1、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2、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悠闲自在 神清气爽 如醉如痴 大摇大摆 不动声色 范文: 小猴乐乐
小猴乐乐特别爱学习,一放学回家,就拿出本子练起字来。可是它却不注意读写姿势,同学送给它一个外号:“小眯眼”。
有一天,乐乐在写字。它弯着腰,低着头,眼睛都快贴着书本了。妈妈看见了,提醒他:“乐乐,快把头抬高点,要不然会近视的。”乐乐满不在乎地说:“没事的,没事的……” 一天,学校检查视力,其他同学都看得很清楚,可是视力表的最后一排他却看得模模糊糊的。他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还是看不清,这下它可着急了。猫头鹰医生对它说:“因为你平时读写姿势不正确,使眼睛过度疲劳,所以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还好,你只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视力。如果你再不注意读写姿势的话,那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到时候可就很难治愈了。”乐乐听了,点了点头。
乐乐按照猫头鹰医生说的去做,每次写字注意保持30厘米距离,写字1个小时后就远眺大自然景色。它还经常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睛。没过多久,乐乐的视力就恢复了正常。练习8 【教材解读】: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想想做做、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想想做做是练习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练习口头与书面表达。读读背背这题的8个成语都取自古代寓言,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想想做做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综合性练习。【学生学什么】:
1. 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 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3.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5. 学写毛笔字。【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课始5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团结协作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乐于积累)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6、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
7、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一.教学学用字词句 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请学生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组图,同桌谈论,说说图中的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得精彩的字、词、句,可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3. 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老师、同学。(4)请几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知道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学生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4. 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之间先交流。
(3)组织全般交流,师生、生生对话。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出示三个字:晶、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3. 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并选择范写,再让学生仿写。4. 反馈
(1)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2)指出存在问题,纠正不美观的字。三.教学读读背背 1. 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怎样学习成语。(2)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意思以及用法并归类。(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办法也用完了。归类:来自语言故事,都告诉人民一个道理。(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2. 背诵《明日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般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3)知道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5)课外拓展:可后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想想做做)
1、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么办小报。
老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方面谈。
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题。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取优点,也可提出建议。
(3)评选出销量前几名的小报,布置张贴。
(4)办得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五.学写毛笔字。
1. 出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谈感受 3. 审题
明确本次学的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竖折撇、竖折折钩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学生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6.反馈
(1)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主设计,自选材料,自己编辑美化,先进行班级评比,择优推荐给学校大队部。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