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做合,”之“解”和“用”(201203行知研究)(共)
写作前面:谢谢“高中历史群同仁及群主”,我把获奖论文传到群中,算是向全体同仁的汇报,也供同仁们斧正。这是登在《行知研究》上的文版,与原始版相比删去了三份之一。
“教学做合,”之“解”和“用” ——读《陶行知文集》随感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海安县艺术学校
孙玉正
1980年,我19岁时考入扬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知道陶行知,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当我走上讲台,做了一名教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陶行知,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当我已经做了好几年的教师了,从杂志上、报纸上陆续知道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为了搞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查过词典,因为那时不太容易找到《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全集》这些书。现在,我手头上已经有了《陶行知文集》,学校图书馆也藏有《陶行知全集》,要研究这些“名词”非常方便。
翻启陶行知专著,必作笔记,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前些日子,我针对陶行知所提“教学做合一”又作再读、再悟。
一、“教学做合一”之内涵
对于“教学做合一”之内涵,当代陶研专家将其域定为“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它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起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不可分割的三大原理。专家学者对陶行知理论之观视,往往是足立高点,或平视或俯视,故囊口准封,概括准点。我作为普通读者,为嗅陶行知宏论草根之味,还是去通读了陶行知原著。为了不对原义 产生歧解,我做了些原文摘录,加了小标题,并写了些随感。
1.“教学做合一”是师生教学之法
“教学合一”
目的是变革旧的教法:1919年2月,陶行知针对当时学校教员“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提出“教学合一”.并提出”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三、先 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无价的新理了。
“教学做合一”之核心是“做”。1930年3月,陶行知发表《晓庄三岁告同志书》,文中说:“我们最初拿到晓庄来试验的要算是教学合一的理论了。„„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 的中心。”
这里的“做”,我的理解是:教师的“教”是“做”,学生的“学”也是“做”,“做”的对象是“事”,但“师”与“生”的“做”,含义不一样,教师“做”的目的是“教”,学生“做”的目的是“学”。举例来说,如孑L子给弟子授六艺,以授“射艺”为例,孔子授时应如是(想象):拉弓—瞄靶—射箭;弟子学“做”亦如是:拉弓—瞄靶—射箭。看上去,孔子、弟子所“做”“射艺”,好像无区别,实际还是有区别的,孔子在授“射艺”三个环节中,肯定会边“言”边“动”,而所“言”,也属于“做”的范围;弟子在学“射艺”时,可能是“动”前“提问”“动”后“疑问”也可能是边“动作”边“求问”,这里的“提问”“疑 问”“求问”,亦属于“做”的范畴。
“教学做合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把“教学做”理解成“教”“学”“做”,那就把“教学做”的意思完全错解了。为了不让人错解,陶行知在多篇 文中,强调“教学做”是“一”,不是“三”。
1927年11月2日,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演讲中说道:“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 教。„„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
2.“教学做合一”是教师提升之径
“教学做合一”理论中.对教师提出了多种提升途径,我理解,下列皆应是:教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把教学合而为一”;“以教人者教己”,“为教 而学”。
1919年2月,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的快乐,首先要把教学合而为一。”
1928年2月,陶行知又在《以教人为教己》一文中,以一系列实例说明了“以教人为教己”对教师提升的优越性:他说(摘一例):“比如锄头舞的歌词是我做的,对于这套歌词,诸位总以为我做了之后便是十分明了了,其实不然,我拿这歌词教燕子矶小学生时,方把他弄得十分明白。以前或可以说只是七八分明白,没有十分明白。自己做的歌词还要等到教 人之后才能十分明白,由此可见‘以教人者教己’的效力之宏。从这些例证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一条最重要的学理,这学理就是‘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举例为证,读来易解、易服,我觉得脍炙人口,摘录良多,以供回读,促己日长。
文摘至此,我突然想起“百家讲坛”中钱文忠教授对节目主持人张越讲的话,他说:我之所以敢来讲这个(指《三字经》),原来认为《三字经》很容易讲,但是真的要到“百家讲坛”讲的时候,发现很难讲,„„所以,我做了很苦的功课,才敢斗胆来讲《三字经》。但是,我来讲《三字经》,绝对不是一个讲授的心态,而是把我自己重读《三字经》的过程展 示在大家面前,如此而已。
如果说,陶行知所列之例为陶行知时代版《以教人为教己》之典型的话,那么,钱文忠教授所言之讲《三字经》过程,便是一例当代版的《以教人为教己》之典型。同时,也都是“教学做合一”之范例。
3.“教学做合一”是人之生活之法
1931年8月,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这些话,在今天,不管谁人来读,都会振聋发聩!如雷贯耳!似颖穿心!
陶行知续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陶行知是“万世师表”(宋庆龄题),可惜其在仙界,对其生前如此心声,今人闻知几何?我人微,尊阅陶行知之著,字句灌腑,但感无力嚎传。
4.“教学做合一”是师生创造之力
文接上叙,陶行知写道:“‘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
“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既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假先生和假学生所造成的国是假国,所造成的世界是假世界。”
陶行知所言,与今之改革追求,谋合而一。而陶行知语中“假”之举列,我感觉,如砭今之沉痼,令我心痛,心痛至极!
5.“教学做合一”是人类教育历程之真相
1930年2月,陶行知在《答操震球三问》中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在‘做’上,我只见他学,却不见他教·,此处怕只有学做合一,没有教学做合一,对不对?”
陶行知回答:“这孩子如果是鲁滨孙枯路梭(即鲁滨孙),那便只有学做合一,没有教学做合一。实际却没有这样的孩子,他是个孩中孩,他的一举一动都免不了要影响别的小孩子。关心儿童教育的父母往往对子女说:‘你不要和那个小孩子玩,别给他带坏了。’这就是小孩教小孩。小孩是怎样教别的小孩呢?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所以好父母好教师都要为儿童择友,运用小孩教小孩。„„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历程之真相,无论男女老幼,丝毫没有例外。
”
“孟母三迁”的故事,正好印证了陶行知此处所言“影响”二字的力量。人在社会中生活,人也就处在教育和被教育中,这教育的形式或方法便是“做上教”“学上做”。即“教学做合一”,我领悟,自从有了人,“教学做合一”之教育也就开始了。
二、“教学做合一”之应用
“教学做合一”之内涵,已经基本读得,下面管 中窥豹,谈谈“教学做合一”之运用。
“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之方法论,陶行知于世推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中定是普遍应用。今天,这些“教育”,已经成为与陶行知紧密相连的历史名词。眼下普遍举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教育如何展开?我以为,只要读懂了“陶行知”,整个问题从心灵上就会感到豁然开朗,从实践上就会觉得迎刃而解。
1.学科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
我是一名历史教员,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理论,常常在实践中努力应用,于我、于生受益不少,近期上了一堂校内公开课,收获颇多。依据陶行知之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日的变迁”一课为例,我从学生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了解课文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纵横线索)、自学导(说明:其实这是教师“做”的第一步——“学”。教师将学的过程方法告诉学生,就变成教师“教”.学生”做”了)、解题关键(说明:这是教师的思考。思路引领(说明:这也是教师的思考),分四个阶段列举四个方面的变化表现,比较分析每个阶段的变化原因等人手,关注操作过程(说明:这是教师的做法,:阅读教材、参照 地图册,按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合作探究(放映PPT,补充资料、讲述盲点: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生生、师生讨论重点问题。理解历史、见解历史)。教师“教”上“做”、学生“学”上“做”的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结台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相关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2.班级管理中的“教学做合一”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为了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我在班上向学生问计。有一学生在班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题为“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文章的大义是这样的:管理好班级,需要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班风好,学风好,是班主任的愿望,也是同学们追求的现实:在上高中以前,记得我的班主任的做法是,制定所谓的公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令学生共守。说实话,那些公约,一开始还有用,但时间长了,也渐渐 成了一纸空文了,因为冷冰冰的墙壁常对着活生生的人,便会使人也变得冷酷无情。建议班主任换换“形式”。我想,应在班上建立两个系统,一个是约束系统,一个是表扬系统。所谓约束系统就是将每学期的行为常规总分定为100分,每犯一次错扣一分,所扣分数报给值日干部累计,同学自己也作累计,定期公布,期末按得分的情况,评定文明学生,优秀干部 等。这种约束,长期坚持,我们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律”意识。所谓表扬系统,就是对于做好事的人,如帮助同学,为班级争得荣誉,学习进步等等,就给其按实际情况加分,让被扣分的人,能有希望补上,不至于扣分太多而觉无望,表扬分可由团支部书记
做好记载,也是按时公布,期末两种分数汇总得出每人的总分。如果用这样的形式,大家应该同意,班级也能管好,这也就使形式主义,变从了现实主义了。
后来不管做那一届的班主任,这一班级管理之法一直为我所用,当然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按陶行知理论,我向学生问计,实际是在“做”上“学”,这时的身份便是学生了,而学生向我献“计”,实际是在“做”上“教”,学生便是老师了。正如陶公又言:“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
3.家庭、社会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
我以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何“育”不可用“教学做合一”之法耶?固然学校教育中存有“师”与“生”,家庭中“父母子女”不也是互为师生么?“社会教育”中公民之间不也是互为师生么?
2001年,中共中央发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笔者所思,这个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管齐下,均用“教学做合一”之法,那实施效果不可估量。比如,“诚信”教育,学校教育中,课堂上是“教”上“做”,“学”上“做”,课下则是以“影响”为“教”,以“影响”为“做”,“家庭教育”中是以“影响”为“教”,以“影响”为“做”,“社会教育”中更是普遍以“影响”为“做”,国民之间,官民之间实际是相教相学。
三、“教学做合一”之发扬光大
所叙已赘,所写已疣,我深感陶行知理论,览之人心!品之浸髓!忆之沁神!每读每益!陶行知“教育”之理,虽是陶行知时代之论,但如果悉心研读,会让当代之人尤其是从教之人建立起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育观„„
陶行知“教育”之论,虽与欧洋藕连,但形成于中华之内,适合国情。我以为,应将陶行知之思想,铺天盖地,宣之、传之、刊之、报之„„让全体国民听之、视之、学之、行之„„,如此,何虑中华不腾飞?!
第二篇: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意义
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意义
学号:E0905353215 班级: 二班 姓名:胡萍
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过境迁,重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之创新,又有教育实践之成果,集教育思想之精华。
陶行知首次提出的教改思想——“教学合一”。1919年2月,陶行知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习脑袋里装;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今天的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不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吗?。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思想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号:E0905353215 班级: 二班 姓名:胡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背熟了这句话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亲民、至善是指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修养道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明明德”,而且在于以己之德推及于人。道德实践者不是自了汉,不单纯是为了自己心身健康、家人幸福、性命解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天下众生都能德化归道,幸福健康,从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舍己奉献。当自己有德之后,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感化别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亲近众生,亲近天下所有的人与万物,以一己之善去包容众生万物,德化人间,使人人都能修德行德;使人人都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心中光明磊落,摆脱烦恼与痛苦;使人类的生命整体升华,心身健康,人人都能达到与德合道的天人合一的先天之境,从而使普天下和平安宁,天下为公,道德光明一片,朗朗满乾坤。“善”含有善良、亲善、仁善、本善等义。“人之初,性本善”。善与人生俱来,是天赋人的德性,人人皆有,内含于心。只可惜人心的本善被私欲我心和后天主观妄识心所污染、所遮障,所以本善缺失,恶心张扬,才使人生命运曲折坎坷,疾病丛生。本心觉醒之人,逐渐明白人生,看淡世俗,诚修道德,以复天良本性之善,持修不辍,积善蓄德,以止于至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这句话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这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
第三篇: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指导专业课教学
学陶论文
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指导专业课教学
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何杰峰
[摘要]: “教学做合一”强调了“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于职业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低,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很困难,如何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指导电子专业专业课的教学,本人从激发兴趣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探索,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激发兴趣
“教学做合一”教学
技能培养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精髓,他的这个理论,强调了“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教的方式要根据学的方式”,即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让学生不仅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行动导向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但由于诸多因素,职业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对电子专业学生来说,一是专业课比较难,二是学生对复杂的电路有畏惧心理,所以学生入学后只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
学陶论文 的课题。专业课教学对实现中职培养行动导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一、激发兴趣
陶行知教育思想其精髓在于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教育教学中,人人在“做中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增长智慧的有效措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演绎出动人的乐章。作为一个电子老师,设法让学生对电子职业产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1)以实例激起兴趣,上好绪言课。
着重讲清电子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例如,讲电子技术的应用时,突出电子技术在家庭电器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通过讲解,许多同学不仅克服了对复杂的电路的畏惧心理,而且产生了好奇心。
(2)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以保持兴趣。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便在教学中先进行课题分解,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家用电器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
学陶论文
和维修要点,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在进行焊接的基本功能教学训练时,许多同学认为焊来焊去,学不到什么东西,甚至还因此烫伤了手,感到非常厌烦。我们及时抓住这一苗头,困势利导,列举家用电器的一些虚焊故障现象,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分析产生故障的真正原因。最后,归纳出造成上述故障的原因是:由于焊接点不牢靠而引起接触不良、时通时断。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解决家用电器故障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家用电器正常运行,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电子专业的劲头就更足了。
(3)以小制作、竞赛激活兴趣。
学生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我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制作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探求专业课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
在没有学习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之前,我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只管教,忽视了学和做。在课堂上只管教,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上有几段内容,就讲几段内容,尽管在课堂上也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离陶先生的这个要求有所差距,现在看来自己只有努力的学习在“做中教”,才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习。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陶论文
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
1、“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是以“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2、“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
①课前准备: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多媒体课件的准备,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教学设备的准备,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的准备等。
②下达任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③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化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作“任务”,形成“作品”。
④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4、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做中学”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做”中学,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
学陶论文
面,从而真正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
1、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我把电子专业
学陶论文
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了“教学做合一”这一光辉的命题。“教学做合一”其内涵在于教法、学法、做法相合一,但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其中“做”是这个整体的核心。事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怎么学先生就要怎么教。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训练测试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万用电表的使用。如测试照明交流
220V 相电压及动力380V线电压与黑白电视机灯丝+12V电压等,会按不同测量要求,学会万用电表功能档、量程的正确选择。指导用万用电表测试晶体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值及性能判别,懂得测量原理,操作步骤正确。学习用万用表快速判别晶体三极管的引脚及性能好坏。学会用万用电表测试电视机显象管灯丝引脚 ,测出电阻,并掌握显象管电子枪内各极引脚的排列规律。学会用万用电表测定电阻器阻值,测定电感线圈阻值与喇叭好坏等等。掌握用万用表判别电容器漏电、失效、断极、容量大小等技能。训练用万用电表测试集成块引脚阻值。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训练,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认识现代高科技产品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电子零件精装而成的。
2、培训操作技能。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焊接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烙铁的焊接要领,熟练去氧、上锡、焊接等操作的正确方法,注意操作安全。例如利用故障录音机,让学生动手能打开机后盖,找到左、右声道音量电位器,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动手用花絮蘸上酒精清洗电位器碳膜层,排除录音机
学陶论文
音量关不小的故障。会分析故障原因,是由于碳膜电位器使用时间久,碳粉脱落,导致电位器短路音量关不小,用酒精清洗后,碳粉洗刷掉,电位器功能正常。
3、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习安装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在训练中,巩固原理,强化技能。强调人人动手,掌握家用电器元器件的安装与接线基本技术。黑白电视机有伴音而无图象无光栅一例,要求学生能打开电视机后盖,发现行输出变压器高压嘴引线初端打火,漏电严重,引起无光、无图。要求学生利用焊接技术,拆下行输出变压器,知道漏电原因后,安装新购的行输出变压器,并在显象管锥壁上会正确安接高压嘴。通过拆、装,使学生认识行输出变压器的构造及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供给高压与中压。另外若+12V电压丢失,行输出不工作,电视机无图无光;若加速极电压丢失,同样电视机无图无光。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彩色电视机面板操作功能一切正常,但使用遥控器时,各功能键功能全无。在学生知道遥控反射技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打开遥控发射器的后盖,引导学生分析:遥控发射器功能全无,是因为振荡电路停止工作,不能产生38KHZ时钟脉冲信号,可能是455KHZ晶振失效,指导拆卸并安装性能好的455KHZ晶振,然后操作遥控发射器,一切功能恢复正常。
4、培养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会测试及识别电子零件与音乐集成块的基础上,引导制作“电子音乐门铃”.学生在识、测、焊、连等一系列动作中,教师帮助学生制作作品成功。要求制作“交通灯光模拟器”,指导学生掌握变压器降压原理、桥式全波整流滤波电路原理、双色发光二极管发光原理等,启发学生创作“简易智力抢答器”。在创作前,设计、构思、学陶论文
制图、购材;创作时,布局、安装、辨路、熟悉线路原理;创作后, 调试及运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挥集体智慧, 创作出经济实用的电子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对学生作品评比奖励,优秀作品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创作作品的意识不断增强。
“学生怎么学,先生就要怎么教。”是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与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相符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也是教学实践性创造性的体现,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什么是“探究”?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就是学生自己学习的途径,即陶先生所讲的“做”。陶行知先生说:“‘做’在晓庄有个特别的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既要劳力,又要劳心这便是“探究”。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于构建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对于高中教育来说,它又是体现师范性,完成课堂教学的根本方法。特别像化学这样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更应该体现教学做合一。
一、学生在实验中动手能力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往届毕业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缺失创新精神,缺少实验技能缺乏动手能力是主要问题,特别是在做的方面能力较差,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化学实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做得不够积极,一下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课,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缺少做实验的主动性,课前不预习,不熟悉实验的步骤和方法,有的学生对实验兴趣不高,甚至有厌烦心理,长此以往,实验操作技能很难提高。二是做得不够规范,一些学生在实验中不能规范和顺序要求,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是做得不够用心,一些学生在实验中不善于动脑,机械地照搬抄书上的流程,对于实验过程的原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改进实验收到良好的效果,对问题既缺少深入研究也缺少改进的动力。
二、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造成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原因很多,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从教的角度剖析原因。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教师等方面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认识上的偏差,到现在,仍有很多老师把实验摆在附属的地位,仍然把化学实验当做化学知识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没有把实验摆在重要位置上,有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考试说明中队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升学率,天天忙于在题海中纸上谈兵,让学生凭空想象实验过程,分析一堆别人得来的数据。试想一下,如果你连实验仪器都没见过,摸过,何来动手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在实验上的投入不足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二是理念上的错位
很多教师还没有在教学活动还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对教师上课的优劣评价主要是看课程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结构是否严谨等,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是否提高了实验技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将陶行知“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三是手段上的单一
在化学教材中,大部分的实验是演示实验,学生亲手实践的机会太少,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常用的实验模式就使老师给出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演示,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知识进行比较,最后概括。这样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根本无法培养创新精神。四是条件上的制约
学校条件的原因,使得有些分组实验只能演示,甚至有的演示也不多,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就无法提高动手能力。
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高中教育的需要,必须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历史,也没有化学的今天,更不会有化学的发展。而现状又是我们得必须面对的。
陶行知先生的一系列教育理论,蕴含着深厚的科学道理,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有着深远的普遍性的指导意义。陶先生许多高瞻远瞩的论述,也同样地适用于化学教学的指导。凡对陶行知先生作过一定研究的学者都
会承认,陶行知先生是“五-四”以来,我国教坛上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为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作出了毕生的努力。陶先生全身心致力于中
国新教育的实践探索之中,终于取得了教育丰硕成果——这就是陶先生给后人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教育理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完整地阐述了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形式.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人民教育的重大问题,好比在教育前进的路上点亮了一盏指路的明灯。陶先生从事中国教育改革的伟太精神,他所从事过的教育革新,以及他一贯主张的教育观和教学法,将永远影响着我国不断改革的教育事业。就化学教学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以及生利教育的人才观,对化学教学启发甚深,对化学教学的指导,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处处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化学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家庭小实验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法,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根据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就不应为上化学课而教化学,而应结合生活去上化学课,用化学课中有关生活的内容去指导生活。陶先生的生插教育理论,实际上与sIS science Techno蛔socje竹)的教学思想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确实,化学这门学科与生活、与社会的结合是如此紧密,我们应该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走出书本,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看到,我们就生活在化学这奇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化学科学这一无限奇妙的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会给化学教学带来更广阔美好的前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这一教学法理论,正是上化学课最适宜的理论。
因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 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效,而这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 了“教师教着走——学生学着走——学生自己走”的过程。陶先生告诉我们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化学实验本身是一个复杂完整的过程,如实验的准备应以做来教给学生;如第一次使用的实验用品,也应以做来教会学生使用;至于实验的过程,更应以先后步骤、以规范化的操作,„步一步做给学生看,怎样加热、怎样取用试剂、怎样分液、怎样滴定、怎样连接化学装置等,直到耳朵怎样昕、眼睛怎样看、鼻子怎样闻,等等,教师都应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细节做给学生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先生以做来教的“教”。老师以做来教,学生以做来学,通过手脑结合.产生理性的顿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实验之后,一般都 应写实验报告,做理论训练题。这也仍然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精神人才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陶先生一生主张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紧密结合。他曾提出学校要有宏伟的规模,重艺术化的校容,直至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但他绝不主张把教育办在高墙探院里,而要与社会息息相通,以学校影响社会教化,让读书为改造社会服务。又譬如,化学老师在自己的化学课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喜人信息,不断地带进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师生共同展望我国化工事业美好的远大前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作为人师者,应时刻注意 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甚至让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进而升华到学生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志趣,那就更走近了陶先生培养改造社会环境人才的目标高地。以为,陶行知先生的诸多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中得到了实践的反复验证。这一验证告诉人们,在化学教学中若能有机地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就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潜效应,把化学课上得更贴近生恬,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化学人才,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致的。陶先生要求培养有“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建设人才,以此去改造社 会环境。他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 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 更好,即读得万卷书有何益处!”(陶行知《驳 特定学校议》)作为人师的化学教师,应让自 己的化学课,与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人 才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去 上我们的化学课。譬如,1999年11月5日,我校所在地的松江地区下了场透雨,笔者就 每隔一定时间去测定雨水样品的PH值,设 计了测试时间(小时)、雨水的PH值变化情 况表。然后,让学生说明在测定时间里,雨水 样品阳值变小的原因。这无疑是一道渗透 着很强社会现实性的好题目,让读书与社会
第五篇: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学科教学“四 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基 于 陶 行 知“教 学 做 合 一” 理 念 的 学 科 教 学“四 动” 策 略
研 究 与 实 践
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锡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即“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开始尝试,是行知中学在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标
行知中学学科教学的“四动”策略最早提出于2002年11月。当时在《“教学做合一”,具有行知特色的网络多媒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题中期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行知中学既有的总的学陶的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为前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2004年1月份,行知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四动”策略研究》课题组,这一具有校本化和可操作性的课题开始了全校性的研究与实践。
其研究目标是: 1.以“做”为核心,从观念到实际将学科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2.以“动”为突破口,从理念到实践将学科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
二. “四动”策略的界定
1.问题驱动------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不仅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在于以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意识。这里涉及几个方面:
(1)问题的产生。A.教师预设;
B.学生提出;
C.课堂生成
我们主张教学中的问题应更多让学生自己提出,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应更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等,也更能体现出现代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当然,我们并不因此一概否定教师预设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只要是从教学角度看是合理的。这里教师如何预设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2)问题的质量。
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好坏。有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有利于学生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B.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C.有利于驱动学生学习的需求;
D.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
2.学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主动”首先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构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学习、活动空间。这里包括活动形式、问题生成等。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质疑、争议辩论、随机应变的能力。
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在一节课中,各种活动往往相互交叠,共同作用以产生综合效力,但往往以其中两到三种活动为重点,共同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发展。
3.教师引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当然离不开基本教育目标的制定。这种“引动”,是教师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内容、目标的处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动。我校的做法是“三引”:
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引发兴趣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活思维
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引导合作
4.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所谓“多元”互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等。
整个“四动”策略中,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特色的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它是在总的行知特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前提下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推行学习上的研究方法,培养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这项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知识、科学行为与科学能力;同时又具有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会思想、有人格的人。
三.“四动”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四动”策略推行是从“问题驱动”的突破开始的。
自提出“四动”策略后,我们首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驱动”的突破上,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带动后面几个“动”的关键。
数学组在教学中的“问题化组织”的研究走在各教研组的前列。他们认为,所谓的问题,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则是把陈述性呈现的教材内容,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变成适应自己当前学生认知水平,适合对话、有利思考、便于讲解的问--叙系列(问、答、想、讲相结合)。它以问题为手段,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以课程的内在结构为基础,以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做、想、讲”有机统一为特征。
同样,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其中“问题驱动”情景的创设、问题驱动的要求与策略的确定是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我校外语教研组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以问题驱动开展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等,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自己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生成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动、学生主动中“生成教学内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多样化的学业成就,如对实验的描述、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学会合作和对别人的关爱,积极规划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等。他们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敢问、善问、重视问,引导学生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诱发问题,以涉及化学的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寻找问题等做法。
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引起探索欲,开始创新活动。在做硫酸的稀释实验时,有的学生偏偏好奇地提出“老师,把水慢慢向浓硫酸中倾倒,看会不会像您说的,试试好吗?”。对这样的好奇心,他们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充分认识他们提出问题的可贵性,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寻找个性化的“答案”,引导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哪怕是没能统一的说法,都是可贵的。
语文老师在教授《红楼梦》“宝玉挨打”选段时,尝试使用了“四动”策略中的“问题驱动”法,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透过文本看《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境遇。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因素有哪些?答后,接着再问,为什么交结优伶、被贾环诬告这两件事情能够引发贾政如此大的怒气,不惜毒打宝玉?学生陷入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老师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激发其求知欲,提高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历史学科一次公开课上,设置了几个看起来简单,而回答起来需要动脑筋的题目,结果学生在兴奋之余,变得深沉起来,在思考后,竟然有几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看法,在课堂上辩论起来,顿时,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无论教学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加深和提高。
“问题驱动”策略在教学中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很好地推动了整个“四动”策略的在全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的实验与实践。
(二)“学生主动”与“教师引动”是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具体推行“四动”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课堂间的互动应该是师生、生生、知识、文本、人机等的一种和谐交融,情感撞击,心灵滋养。
政治老师在教师引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们认识到“教师引动”的目的旨在激起学生主动,所以,教师引动更多的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适切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系列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他们还认识到,在问题提出之后,更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把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并做简单的提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能够对大家的看法做到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语文老师在教授《边城》时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接着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动”的教学原则,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努力发挥“教师引动”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在对《蒹葭》一课的传授时集多媒体、音乐、朗诵、词句分析、课内课外于一体,“多元互动”师生相协,既妙趣横生,又能深入挖掘。
外语组老师认为,多元互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创新。在新教材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新教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教师能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四动”策略的实行必须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实践中探索。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互动要求师生、生生、人机等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等,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来进行学习。
政治组老师在课堂上,注意设置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对较近且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把你和你家庭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等,提出诸如:假如你当**,你将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被推选为**?学生进行了互相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辩论等,也体现了多元互动中教室的主导引动作用。
物理老师在上《多用表的使用》这节课时以“四动策略”和实验为主的方法,学生主动,师生共同探讨,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节课上,教师对于多用表结构与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只是作了简要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多用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从而高效率地掌握了对于不同的测量对象的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动作用在于对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的步骤的提醒;是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己学会了利用多用表查找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方法,这正是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数学组在立体几何课教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力图使学生学会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问题驱动”的策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比,体验探索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则通过折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学习过程中,老师则通过提示和诱导,使问题的提出有梯度和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四动”策略已经成为我校“实验”与“示范”的重要项目。
“四动”策略是一项校本的实践性的研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非常清楚,从一开始就让校教育科研室与教务处联合起来开展课题研究。自首次提出“四动”出来策略以来的六年多时间内,学校每次组织的亮相课、实验课、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等,都请教育科研室一起参加,每次都根据“四动”策略确定具体的开课主题布置下去。至今,全校开出的这类课已有数百节之多。从2002年开始,每年10月份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展示活动,都以“四动”策略为主题,或者全面体现,或者就其中的“一动”开展研究与实践。这项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6年10月31日,我校以“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方式探讨”为专题的面向全市,并有来自全国出席中国陶研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的教学展示课。与会者反响热烈,对此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赞叹。
这些年来,我校各科教师在“四动”策略研究方面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其中赵传义老师的《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研究方案》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上海教科研市级规划课题。
教科室牵头下,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这一课题为龙头,在全校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课改,示范特色,所有教研组都结合本学科的不同性质与特色,确立了各自的研究重心,围绕这一课题我校各个教研组、各位教师形成的研究课题有好几十个,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如:
①让我们“做”得更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整合原则与策略; ②“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③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④高中思想政治课“研导教学模式”研究;
⑤历史教学中“五步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⑥探索创新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
⑦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探索基于Web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⑧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建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合一”转化为“四动”策略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研成果多项一等奖等。
学校专门编印出版了《学陶与创造----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专辑》。
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四动”策略的几条基本原则,即民主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原则。我校“四动”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开展的;又是自始至终立足课堂,在包括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中铺开,并且是在以人为本,以落实二期课改为精神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的。所以,整个研究过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虚浮,没有大话,实实在在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我们认为,以陶行知的精神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就应该以一种发展的、创造的头脑来对待陶先生的思想与理论,来对待我们今天的实际。在二期课改的具体实践中,“四动”策略的提出,正是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我们认为,只有这样,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才能开出新的更加艳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来。
2008-10-23
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锡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即“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开始尝试,是行知中学在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标
行知中学学科教学的“四动”策略最早提出于2002年11月。当时在《“教学做合一”,具有行知特色的网络多媒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题中期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行知中学既有的总的学陶的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为前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2004年1月份,行知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四动”策略研究》课题组,这一具有校本化和可操作性的课题开始了全校性的研究与实践。
其研究目标是: 1.以“做”为核心,从观念到实际将学科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2.以“动”为突破口,从理念到实践将学科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
二. “四动”策略的界定 1.问题驱动------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不仅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在于以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意识。这里涉及几个方面:
(1)问题的产生。A.教师预设; B.学生提出;C.课堂生成
我们主张教学中的问题应更多让学生自己提出,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应更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等,也更能体现出现代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当然,我们并不因此一概否定教师预设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只要是从教学角度看是合理的。这里教师如何预设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2)问题的质量。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好坏。有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有利于学生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B.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C.有利于驱动学生学习的需求;
D.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
2.学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主动”首先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构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学习、活动空间。这里包括活动形式、问题生成等。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质疑、争议辩论、随机应变的能力。
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在一节课中,各种活动往往相互交叠,共同作用以产生综合效力,但往往以其中两到三种活动为重点,共同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发展。
3.教师引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当然离不开基本教育目标的制定。这种“引动”,是教师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内容、目标的处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动。我校的做法是“三引”:
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引发兴趣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活思维
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引导合作
4.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所谓“多元”互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等。
整个“四动”策略中,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特色的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它是在总的行知特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前提下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推行学习上的研究方法,培养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这项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知识、科学行为与科学能力;同时又具有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会思想、有人格的人。
三.“四动”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四动”策略推行是从“问题驱动”的突破开始的。自提出“四动”策略后,我们首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驱动”的突破上,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带动后面几个“动”的关键。
数学组在教学中的“问题化组织”的研究走在各教研组的前列。他们认为,所谓的问题,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则是把陈述性呈现的教材内容,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变成适应自己当前学生认知水平,适合对话、有利思考、便于讲解的问--叙系列(问、答、想、讲相结合)。它以问题为手段,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以课程的内在结构为基础,以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做、想、讲”有机统一为特征。
同样,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其中“问题驱动”情景的创设、问题驱动的要求与策略的确定是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我校外语教研组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以问题驱动开展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等,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自己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生成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动、学生主动中“生成教学内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多样化的学业成就,如对实验的描述、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学会合作和对别人的关爱,积极规划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等。他们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敢问、善问、重视问,引导学生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诱发问题,以涉及化学的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寻找问题等做法。
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引起探索欲,开始创新活动。在做硫酸的稀释实验时,有的学生偏偏好奇地提出“老师,把水慢慢向浓硫酸中倾倒,看会不会像您说的,试试好吗?”。对这样的好奇心,他们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充分认识他们提出问题的可贵性,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寻找个性化的“答案”,引导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哪怕是没能统一的说法,都是可贵的。
语文老师在教授《红楼梦》“宝玉挨打”选段时,尝试使用了“四动”策略中的“问题驱动”法,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透过文本看《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境遇。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因素有哪些?答后,接着再问,为什么交结优伶、被贾环诬告这两件事情能够引发贾政如此大的怒气,不惜毒打宝玉?学生陷入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老师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激发其求知欲,提高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历史学科一次公开课上,设置了几个看起来简单,而回答起来需要动脑筋的题目,结果学生在兴奋之余,变得深沉起来,在思考后,竟然有几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看法,在课堂上辩论起来,顿时,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无论教学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加深和提高。“问题驱动”策略在教学中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很好地推动了整个“四动”策略的在全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的实验与实践。
(二)“学生主动”与“教师引动”是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具体推行“四动”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课堂间的互动应该是师生、生生、知识、文本、人机等的一种和谐交融,情感撞击,心灵滋养。
政治老师在教师引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们认识到“教师引动”的目的旨在激起学生主动,所以,教师引动更多的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适切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系列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他们还认识到,在问题提出之后,更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把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并做简单的提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能够对大家的看法做到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语文老师在教授《边城》时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接着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动”的教学原则,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努力发挥“教师引动”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在对《蒹葭》一课的传授时集多媒体、音乐、朗诵、词句分析、课内课外于一体,“多元互动”师生相协,既妙趣横生,又能深入挖掘。
外语组老师认为,多元互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创新。在新教材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新教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教师能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四动”策略的实行必须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实践中探索。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互动要求师生、生生、人机等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等,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来进行学习。
政治组老师在课堂上,注意设置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对较近且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把你和你家庭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等,提出诸如:假如你当**,你将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被推选为**?学生进行了互相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辩论等,也体现了多元互动中教室的主导引动作用。
物理老师在上《多用表的使用》这节课时以“四动策略”和实验为主的方法,学生主动,师生共同探讨,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节课上,教师对于多用表结构与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只是作了简要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多用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从而高效率地掌握了对于不同的测量对象的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动作用在于对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的步骤的提醒;是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己学会了利用多用表查找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方法,这正是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数学组在立体几何课教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力图使学生学会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问题驱动”的策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比,体验探索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则通过折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学习过程中,老师则通过提示和诱导,使问题的提出有梯度和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四动”策略已经成为我校“实验”与“示范”的重要项目。
“四动”策略是一项校本的实践性的研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非常清楚,从一开始就让校教育科研室与教务处联合起来开展课题研究。自首次提出“四动”出来策略以来的六年多时间内,学校每次组织的亮相课、实验课、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等,都请教育科研室一起参加,每次都根据“四动”策略确定具体的开课主题布置下去。至今,全校开出的这类课已有数百节之多。从2002年开始,每年10月份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展示活动,都以“四动”策略为主题,或者全面体现,或者就其中的“一动”开展研究与实践。这项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6年10月31日,我校以“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方式探讨”为专题的面向全市,并有来自全国出席中国陶研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的教学展示课。与会者反响热烈,对此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赞叹。
这些年来,我校各科教师在“四动”策略研究方面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其中赵传义老师的《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研究方案》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上海教科研市级规划课题。
教科室牵头下,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这一课题为龙头,在全校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课改,示范特色,所有教研组都结合本学科的不同性质与特色,确立了各自的研究重心,围绕这一课题我校各个教研组、各位教师形成的研究课题有好几十个,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如:
①让我们“做”得更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整合原则与策略; ②“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③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④高中思想政治课“研导教学模式”研究;
⑤历史教学中“五步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⑥探索创新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
⑦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探索基于Web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⑧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建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合一”转化为“四动”策略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研成果多项一等奖等。
学校专门编印出版了《学陶与创造----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专辑》。
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四动”策略的几条基本原则,即民主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原则。
我校“四动”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开展的;又是自始至终立足课堂,在包括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中铺开,并且是在以人为本,以落实二期课改为精神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的。所以,整个研究过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虚浮,没有大话,实实在在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我们认为,以陶行知的精神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就应该以一种发展的、创造的头脑来对待陶先生的思想与理论,来对待我们今天的实际。在二期课改的具体实践中,“四动”策略的提出,正是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我们认为,只有这样,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才能开出新的更加艳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