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2016.2)
《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学校现实的需要
长期以来,教育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竞争方式,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综合运用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以至于学校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被培养成为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只善于模仿和继承的知识巨人和行动矮人的矛盾体。课堂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教育效果。结果学生是越学越累,越学越不理解,越学越没兴趣,使很多的学生产生深刻的厌学情绪,学习也就成了她们的负担。陶行知先生就革新传统教育方法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学生只注重于学,而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便是“无所成”了。学和做的分离让学习成为学生沉重的包袱,无形中加大教学的难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学生的兴趣,创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并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2.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理念,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强调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需要我们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中职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提出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的概念界定(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其实质是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其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教学从“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模式中转变到重视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力”、有“生活力”和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你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合一到学生身上,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
(2)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文化。这里是指教学方法(途径、手段),教学方式(策略、模式),教学范式(规范、整合的方式),教学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显然,课堂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即师生和课程教材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是指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如何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做到“教、学、做合一”。如何体现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如何做到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激活课堂氛围,打造灵动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理论依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其三大基本内容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又指出“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还指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与价值 1.课题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教育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教育效果。结果学生是越学越累,越学越不理解,越学越没兴趣,使很多的学生产生深刻的厌学情绪,学习也就成了她们的负担。具体的呈现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沉闷,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活动。
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竞争方式,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综合运用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以至于学校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被培养成为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只善于模仿和继承的知识巨人和行动矮人的矛盾体。学生学习很累,绝大部分教学方法陈旧,还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大多数课堂都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又不能做其他事情,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心里和生理负担,学习太无趣了,坚持不下去,就只得放弃,所以课堂中很少有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场面。
(2)教学内容太难,学生学不了学不会。
课堂上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原因有多方面,有课程太多,教学内容太难,与实际脱节;有学习无用论,排斥;有学生基础的问题,目前中职生的学业水平呈现出“低水平,高分化”现象,这类的学生无法接受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
2.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堂文化的主体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传递文化,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学习文化,课堂文化应该蕴含着人类文化精华,是师生幸福生活的场所,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智慧。在和谐环境中培养学生爱求“真知”、会求“真知”,在和谐的环境中使教师能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形成本校特色办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师能在 “做中教”、学生能在“做中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教学法中教学做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通过改变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师生的个性魅力充分展示。
2.研究内容
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实践研究 3.研究思路
(1)带领课题组教师系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挖掘并消化其教育思路及主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意识状态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2)引导教师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并确定课题组教师个人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开题论证活动。
(4)组织课题组教师以“微型”课题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5)组织课题组教师上课题组公开课、课题交流会等校本研究活动。(6)组织课题成果展示及结题汇报活动。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实践法:实践出真知,一切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经过升华,成为科学的理论,并反过来用于知道实践或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其流程是:理论假说——教育教学实践——反思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沙龙研讨、论坛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加深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3.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展示课、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实践中的得与失,把实践的感性经验不断上升到理性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
六、课题的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提升子课题组成员的对课题的理解
子课题组成员主要有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电子、物流和汽修八大教研组长组成,要想顺利的开展“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实践研究”,成员就需要充分的理解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即“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为此带领课题组教师系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挖掘并消化其教育思路及主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意识状态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2.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力量。
以学校第二届“行知杯”教师微课大赛、公开课和教科研开放日为契机,教研组组织教师围绕此课题开设多节研究课,并形成数篇教学课例。如:方经强老师开设的校级公开课《口语交际-朗诵》、陈华老师开设的校级公开课《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董红艳老师校级公开课《礼仪——气味管理》、邵晓华校级公开课《托盘堆码》、闫红英老师的区级公开课《分压式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识图与设计》、王树平老师的区级公开课《柴油机燃料供给系——喷油器》、王秀梅老师的区级公开课《配气机构》以及南京市教科研开放日严婷婷老师开设的《》、施向军老师开设的《 》展示课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均不同程度上渗透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效果较好。3.以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为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提炼科研成果。在教科室精心组织下,子课题成员撰写多篇教育论文,洪波老师撰写的论文《中专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的实施》在《好家长》杂志中发表、闫红英老师撰写的论文《电子专业课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南京终身教育》杂志中发表、王文娟老师撰写的论文《中职语文教学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思考》、周虹撰写的论文《信息化平台的“教学做”合一研究》、王敬蓉老师撰写的论文《“教学做合一”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严婷婷撰写的论文《新媒体视域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建设探讨》均在《江苏科技信息》杂志中发表、邹丽老师撰写的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中职生学习主动性》在《赤子》杂志中发表,范红香老师撰写的论文《行知思想观照下“教学做合一”课堂文化的探析》在《科学大众》杂志中发表共计发表8篇,另外陶然老师撰写的论文《践行行知思想 提高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被收录在《栖霞教育科研》,还有2篇论文获奖。
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省市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七、课题的研究结论 1.通过课程改变课堂文化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学校“教什么”,课程必须为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增减和课时的多少,可以改变教学重心,课程的改变可从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改变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学校可适当的调整课程,调整课程内容,多开设技能类、语文综合实践的课程,或是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学内容适宜,出现学的会的课堂,从而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学得会”内在的需求,从而达到亲知、闻知、说知的三知融合的课堂文化。
2.通过教师改变课堂文化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怎么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因此教师要学会处理教学内容,将过多的教学内容去掉,将过难教学内容删掉,教学内容能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学中多些做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彰显职业学校的特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主体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找回自信,从我不会做、我不想做、我想做了、我该怎么做、我会尽量做、我能做、我会做、我做到了,不断地提升。
3.通过学习环境提升课堂文化氛围
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可借助信息化平台来提升课堂教学文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课前向学生布置自主预习任务,上传学生“做”的成果,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链接网址,在教学工作页上设计些知识链接,学生要想完成任务书,课前就需通过书籍、网络等媒体进行自主性预习,课堂教学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整堂课借助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实时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和完成作业等环节,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角色和在课堂中的地位产生较大改变,学生们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充分展示了职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水平和对专业技能学习的自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成效和改进建议 1.研究成效
(1)形成数篇课例(2)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3)开展研究的班级或学科,课堂氛围明显好转 2.改进建议
课堂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两个教师研究就能实现的,是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和课程文化的引领,希望教科研和教学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行知文化引领下“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文化研究,让师生的个性魅力充分展示,在和谐环境中培养学生爱求“真知”、会求“真知”,在和谐的环境中使教师能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篇:闽台小吃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闽台小吃文化研究结题报告
题组长:曾渊煌
小组成员:吕银城,庄振,苏闽南,林瑛琪,林素芬,陈颜颜 指导教师:吕剑青
一、课题背景分析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闽台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我们的探究,通过我们的成果展示,可以让同学们了解闽台美食文化底蕴,重新认识闽台美食。鼓励同学们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这次的探究,也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品尝闽台美食,如何吃出美食的精华,传承它们,创新它们,发扬它们。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厦门人。进一步说,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更在于鼓励新一代的我们将我们新一代的气息,内涵注入闽台美食中。让它代代相传,让闽台美食文化不断更新。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走访调查
四、条件分析
相关知识的资料较难得,因为关于美食的文化历史长远,但得到的材料科学性相对强。所以这要求小组必须有坚持的精神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闽台美食文化”的乡土特色浓厚,活动简单但探究效果明显。有利条件还包括:活动小组所在地区为厦门,方便探究的进行;小组成员大部分为厦门人,有一定基础的乡土知识。
五、研究过程 1.人员分工:
主持调度:曾渊煌
材料收集:吕银城,庄振 调查访问:苏闽南,林瑛琪 考勤记录:林素芬
材料整理:林素芬,陈颜颜 2.阶段任务安排: 第二周:学习、选题 第三周:组队、开题
第五周:
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方向与方法的讨论。
完成研究方案讨论与制定。第九周:
完成小组成员分工。
完成活动安全预案。第十周:
制作问卷调查。
完成“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问卷调查。
活动过程中反省。
小组对校外人群关于“闽台美食文化”访问调查。第十一周:闽台名小吃店的采访。
活动过程中的反省。
小组至美食店亲身品尝闽台特色美食。第十二周:网上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资料收集。
图书馆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查阅。第十三周:活动整合 第十五周:资料汇总 第十六周:结果讨论
结题准备
六、课题持续研究方向及完善设想
如果有机会能够进一步探究,我们将做以下改善:(1).扩大被问卷调查人群范围。
(2).在各个阶层进行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知识宣传,持续完善课题思想。(3).对闽台美食店进行跟踪采访,了解现代人对闽台美食文化的实际态度。
(4).小组成员亲手学小吃烹饪,并将手艺带到家庭。让闽台小吃更具“家常味”,也让成员体会烹饪文化的乐趣。
(5).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实际深入生活时间较短。如果可以,我们将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持续方向:
将研究文化与研究美食更好的结合起来,从研究闽台美食文化扩大到研究闽台美食传承。
七、研究成果
(1)闽南小吃总结: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2)闽台小吃的发展
闽台小吃中仅有通用名称和资料记载的就有200多种之多,叫不出名字或没有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目前实现品牌经营的还不多,较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品牌大多创立于上个世纪中叶。
在过去,闽台的小吃业者们的祖上大多是挑着扁担游走于大街小巷,高高低低地吆喝着,便是最初的市场经营选择。现在的诸如土笋冻的摊位,也是一小箱,小小地摆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等着人们品尝。在具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及客流后,这些挑担经营的小吃业者们便会寻找一间不大的店铺,固定地方,开始做薄利多销的小本经营。如黄则和,吴再添,他们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以名字或称呼为招牌的命名方式本身就遗留着挑担经营的痕迹。
闽台的小吃保持着“小”的特点,小桌小凳小规模经营,也许是这样才稳妥吧,不会遭遇大的风险。很多的闽台小吃都是家族事业,家族经营在创业之初无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家庭成员之间对家族的事业一般都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而且大多数家属是长期参与小吃制作工作的,制作工艺熟练甚至颇有研究,这都对小吃店的经营和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种家族事业的传承在中国很是常见,大抵业余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脱不了干系。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小吃店无疑比走街串巷赚的钱多,这样一来家族事业便要扩大。但在这一问题上,家人间如果对品牌经营的理念和利益分配有分歧,就很容易对品牌效益造成冲击,这就让闽台传统小吃店向现代餐饮公司化管理转变的道路充满荆棘和曲折,很多小吃商家都是历经多年阵痛才实现这种转变,而且目前还有很多商家至今没有绕出这种“困局”。随着闽台城市形象的日益提高,闽台小吃走出闽台,面向全国。但不像天津的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闽台并没有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效益。相反地,闽台小吃散布于各个角落,官方和民间都希望能够形成一定小吃集聚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吃业之间的良性发展及优势互补,同时也方便了市民以及外来游客能够快捷地享受闽台饮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对此我认为,闽台小吃若要求得长久有效发展,除了修建美食街一法,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还应深入市民生活,严格筛选闽台小吃,力图在游客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做闽台小吃的免费广告。
闽台小吃作为厦门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思考,不要让这珍贵的历史人文风情于不经意间消逝在时间的侵蚀作用中。(3)地方风味小吃:
厦门春卷、烧肉粽、鱼丸、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厦门卤豆干、厦门卤鸭、蚝仔粥、面线糊、炸枣、糖葱饼、薄饼、沙茶面、鱼丸、麻籽、贡鱿鱼、“翻煎”豆干、加滋螺、花螺、芋馃炸、海蛎煎、马蹄酥、炒馃条、面茶、虾面、烧豆花、花生汤、厦门炒面线、炒米粉、豆包仔馃等等。
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民间传统小吃有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枣、章鱼、油葱馃、卤豆千、厦门卤鸭、蚝仔粥。(5)蚝仔煎的历史由来:
籍贯:厦门
年龄:1000余年
掌故:泉南沿海产蚝,所以厦门风味小吃有蚝仔煎。因其价廉物美大众化,尤受海外侨胞的珍爱。传说在蚝仔煎形成过程中,曾涉及不少历史名人。最有趣的传说是宋徽宗时,河南开封将门之子张蕴,因抗金有功,并光荣负伤,因此受到朝廷褒奖,特许到海边疗伤,传说也来过福建。后来张蕴出征安南,在同安吃到厦门东石蚝仔汤后很兴奋,就命人用蚝与绿豆粉做成羹慰劳士兵,这是蚝仔煎制作的初始阶段。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蚝仔,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至清代,闽督李鹤年吃到的蚝仔煎已发展到了掺入少许的葱花蒜丝,配上鸡蛋、肉片,煎熟后,再以乌醋、椒辣、佳酱(甜咸均可)拌和。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厦门大街小巷看到的蚝仔煎。
八、组员感想
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厦门也不例外。闽台特色之一就是小吃了。在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中,我了解到了闽台美食文化,开阔了我对厦门美食的认识。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那么尝尝不同的食物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还了解到了各种特色的我从未吃过的厦门小吃,味道妙不可言。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已经很少人会去关注这样一种美食文化了。许多年轻人认为其无聊,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还是因为不了解,所以片面地否定。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去了解跟学习它,秉承其精华,不断加以创新跟传承。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合作,才能发挥出完美的实力。总之,这一次的研究型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庄振
通过此次的课题研究,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闽台地区的乡土人情以及它的文化底蕴。孰不知,在这些美味的传统名小吃上,会有如此令人称叹的历史故事。这让我不仅在身体上,也在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闽台美食文化,在当地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节日里,闽台的美食文化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一直与我们相伴而行。在研究过程中,它的特色、以及其中的文化韵味,都着实让人着迷。
同时,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更让我懂得了“一把筷子”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凝聚力的研究小组的办事效率与一个懒散的小组相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一把筷子”能够让研究充满乐趣,充满快乐。
同时,这也让我更了解我生长居住的地方,让我对它更添一份热爱一份爱惜。
——林素芬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短短时间以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在我们身边的文化。在这一过程的调查中也让我们增长了许多关于闽台美食文化的认识。一些在平日看似平凡的味道,经过很深入的调查,才发现它原来也是这样的不一般。闽台美食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它的精髓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上确实是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润饼菜”,“麦煎”,“土笋冻”等的了解。
通过此次的研究型学习,我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让我们更快乐,更投入,更充满激情。也只有合作,我们才能成功地完成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一个问题,许多人想总是比较快的。一项研究,大家一起合作总是比较精简的。
——林瑛琪
通过这次的研究型学习,我对闽台地区的美食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是做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美食背后的故事以及名字的涵义,许多传统美食都有着长远的历史和经典浪漫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传统美食是包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的。这次,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乡村,访问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闽台美食的由来,即使这些由来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神话色彩,但我们都听得开心有趣,老人也讲得很高兴。这次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不仅是对“春卷、烧肉粽”,“土笋冻”等的了解,同时,这次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集体活动的好处和乐趣,学会了如何到社会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团结互助。并且,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也增进了我们大家的感情,让我懂得聆听,懂得如何待人待事。
——陈颜颜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次学校让同学们自行组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 了锻炼自己,我选择了语文的课题——关于厦门美食文化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了乐趣也极富挑战。我们必须亲自去做 才能体会到该“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对于美食,对于闽台,我们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一 切,都是多亏了有这次学习的开展,才让我们主动去发现以及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
——
吕银城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了解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也体会到了闽南文化的精深。作为一名闽南人,了解闽台文化,了解闽台美食等都颇为重 要的。了解美食的历史,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这个风水宝地的极为美丽的内涵。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品尝了各地的小吃,拍了很多照片,也实地去学习如 何做出美食。这都是令人难忘的。我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家乡人的热情,可爱。特别是在 学习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闽台美食深深的美丽。
——苏闽南
九、教师感言
闽南小吃是一类地方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话等。研究闽南小吃贴近地方文化,贴近生活实际,切入口虽小,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围绕着本次的课题中心,小组的成员不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不同群体对闽南小吃的认知情况,还深入家庭、食品作坊采访,尽量亲自品尝闽南各地有名的小吃,关注闽南小吃的特点、各种闽南小吃的做法、闽南小吃的历史掌故,查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经过筛选与整理,最后将的精华进行整合,撰写了研究报告,举办了成果展示会,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闽南小吃文化,体会到闽南小吃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在这次的研究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展现出强烈的探究的热情、实践的精神和创造的萌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素质、巨大的自主探究的潜力,研究能力让人惊喜。
——吕剑青
十、附件:
1、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一名厦门人,我们有义务了解和学习关于厦门的文化。“民以食为天”,特别是闽台美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但作为厦门人的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不了解闽台美食文化的。有的人吃过,但不了解这些美食的由来、典故。有的人略知一二。更有些人从来没吃过,甚至是排斥闽台小吃的。或者有些人“崇洋媚外”,认为闽台美食低俗,不入大雅之堂。那也就别说去了解它们了。此课题正是根据这一背景组成研究小组,展开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旨在给学生一个整体的闽台的美食文化的概念,引导他们去正确思考闽台的美食文化,梳理厦门的美食文化知识。
(2)形成学生对厦门的美食文化的判断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3、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4、指导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2)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5、活动过程(1)准备工作
①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协调分工。
②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③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④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2)实施研究
①小组成员到图书馆、资料室搜集有关厦门的美食文化资料。②小组成员利用假期进行问卷调查。
③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对的讨论和思考。
④小组成员共同品尝制作厦门的美食并进行讨论和研究。(3)整理、分析资料
(4)汇总材料、选择、整理。(5)撰写研究报告
从理论与实践等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并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6、展示研究成果
举办闽台的美食文化研究报告交流会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
《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线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也以知识教学为主。因此,就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手段。虽然在知识积累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发挥的不够.学习质量的好坏决定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就是人的情感、态度,决定于方法。其次是严格学科体系制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挫伤中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光有老师的积极性,主动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上去努力工作,也是徒劳的。只有全国的大气候,大环境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形成一股合力,那样,我们的下一代才是有创造精神的人。而今应该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我们的课题基于这个观点提出,并几年的研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里,我们对课题进行总结,给后来者一个参照物。希望中学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既要有科学的思维,文学的理解,数学的方法,又要有操作的程序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钻研方法。
我们认为中学阶段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还占据一定的地位,逻辑思维仅具有一定的经验性,思维品质处于矛盾交错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独立性、批判性的发展显著,但看问题只顾部分而忽略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而课堂实验活动从形象思维出发,通过学生独立活动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我们的实验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的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实验探究,去尝试、设计方案,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体验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放性的,具有综合性的能力,让物理回归社会服务于社会和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只有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动手能力有了,才能教好学生。因此,我们还必须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认识,这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着重教师的培训,有很多需要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扩大影响,让课堂实验教学之花遍地开放。
二、研究目标
初中物理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门学科,实验多,联系实际多,生活实例多,是教材的特点之一.在我国,师资薄弱,设备缺乏的条件下,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做实验,去研究物理,都能做实验,是我们物理老师的责任。物理教师也应担负起这个责任
本课题以“鼓励教师多进行‘课堂物理实验’的活动”为主题,重点研究如何利用坛坛罐罐边角废料做好实验,让师生都能从中获得快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切入主题,现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发展需求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线的教育方式,在知识积累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发挥的不够,其次是严格学科体系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挫伤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我们应该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我们认为要落实《课程标准》必须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发展需求。
(二)中学 “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建议
1.要使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能力得到养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学案例的设计和教学建议很重要。我们想在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改变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以往“以讲为主”或“讲解加演示”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课堂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教师在课堂边教边探究,创设科学探究的模式和途径,学生在课堂边学边探究,在学中逐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进而发展科学探究的的能力,同时获得物理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如何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出现的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或利用实验手段对问题加以探究。如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减少误差;如何观察、记录数据;如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何对结论进行验证及评价。由此可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教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教师的示范、引导要有科学兴趣,把学生带到问题的前沿,并使他们感到这个问题很具有挑战性,并且就在他的眼前,值得也能够亲自去进行探究。
3.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实验,他们将知道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可以运用实验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显然,学生的潜能得以调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感受性、具体性等思维品质将的到训练。实验之前他们必须阅读或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课本、材料、资料,或向教师询问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使他们感受到,必须用理论指导实验,并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入动作的准确性、程序性、科学性等等得到养成和发展。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到结论并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或做出评价活动,学生将学到科学知识并在实验中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如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等将得到养成和发展。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都将完成实验,他们将体验到实验过程和成功快慰。教师注意及时加以肯定并进一步指出存在不足,更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中学进行“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物理实验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呈现形式是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制作。特别是课堂实验的设计与制作。1.课堂教学的类型:(1)演示性边探究边实验;学生利用简易的器材做实验,观察物理现象,思考理解物理原理。这些实验一般都是定性实验。
(2)训练性边探究边实验:让学生认识、熟悉基本仪器、器材,了解其结构与使用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3)验证性边探究边实验:学生利用实验验证某一原理、定律或现象,需要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介绍器材及操作方法,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归纳总结做出结论。一般是定量或半定量实验。
2.实验仪器设计与制作
(1)利用简易的器材设计与制作演示物理现象的实验;(2)充分利用实验室装备,合理搭配组合,开设边探究边实验活动;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仪器及实验器材的组合使用。
(四)组织进行“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师资培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地提供物理实验教学的环境,这种环境既要符合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包含教学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一种适合中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创设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场地和环境,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养成课堂进行物理实验的习惯,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鼓励其动手制作。
我们将利用教研室这个有利条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九江市六中作为基地,以九江市物理中心教研组为核心,以九江市物理学会和物理教学研究会牵头,把“物理实验教学”总结为一种适合中学物理教学的模式,做强做大,成为在全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1.实验初探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5月
(1)组织全体成员学习物理教学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2)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探究的素材,设计指导的方案,准备必要的硬件设备。
2.实验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2009年9月
(1)组织开题报告会。对方案论证和评审,领导动员,课题组成员介绍前期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互相切磋。
(2)指导选题。指导学生在拟定的素材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设计、准备材料、了解实验过程、达到的预期,或根据教材的某一个问题确定探究实验。也可以是依据学生在自己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实验。课外实验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生活实际进行小实验。
(3)组建课题组。课内活动小组一般以学生的座位就近为原则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做适当的调整。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在人员人数上视情况对个别组织适当调配。每个教师担任4—6个小组的指导工作,保证小组的探究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
(4)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问题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5)活动的阶段性小结。在活动开展一端时间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教师在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撰写有关小结文章或感想。(6)课题组中题小结。对工作进行回顾与检讨,调整方案积累素材并撰写中期课题报告,写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2009年10月———2010年4月
将教师的教案(部分)、优质课录像或照片、奖状、有关教学论文汇编。
2010年4月———2010年8月 结题工作
3.评估鉴定。评估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阶段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学校与专家评估相结合。
(1)填写申报结题书,(2)举行学生问卷,收集成果供专家评估。
(3)完成结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评价,举行结题仪式。
四、实施的方法:
1、积极的引导: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出新,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新”的内容,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如“新材料”、“新科技”、“新知识”等。不能像过去按课本的要求或老师的布置一步一步地去做实验,缺乏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学会出“奇”招。要把学生的心思引导到课堂中,就必须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愿意做实验,把课堂气氛搞活;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就一定要用实验说明,要尽可能的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能开展实验活动的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就是说让学生感到物理课总是新奇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在趣上做文章,学了音调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制“独弦琴”,学了凸透镜后学生可以制作照相机、望远镜。
“有进步就是好学生”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活泼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在和学生平时的交往中,要用亲切的、和蔼的态度去尽可能的引发学生发问,引发他们去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古怪的、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可以课后回答,有意义的、可探究的引导学生课后组织探究实验去研究,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的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对那些有创意的要给予热烈的表扬。要随时随地乐意地倾听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学生感到有趣的我们也要表示好奇。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思维和方法,他们的这些思维和方法对我们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但对学生来说就可能是新思维和新方法,甚至是创造性的。对他们的好的见解要表示欣赏,使学生的好奇和我们的好奇形成共振,创造良好的氛围是,使学生迸发出更丰富的想象。
2、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我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培养学生这种发现、探究和探索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多看一些科幻小说,布置一些容易使学生进行想象或猜想的小论文作业,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发掘教材的因素,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假设。在实验活动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辨析,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必我们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去怎么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而不是由书本和老师来提供。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想象,类比想象,因果想象等等,进行一些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的训练。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讨论、议论、争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急于要把问题弄明白的兴趣,逐渐养成爱提问、会提问、敢提问的习惯和跃跃欲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和所做的实验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例如,你时时刻刻都可以感觉到摩擦,那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又如你天天走路上学,上学之路有多长?你又怎么去度量的呢。在研究我们是怎样区分声音的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实验来说明问题呢,什么叫控制变量法呢。要深入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去体会里面的细微的差别,要和其他情景去对比从中发现问题。
还要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常常会有感受,但又往往道不明讲不清,对是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及物理问题等分不请。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把观测到的现象问题化,再帮助他们把问题转化为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对问题深化,对思维进一步加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设问的水平和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要进行有意的训练,多让他们说,上讲台表述,多给他们机会从中找出帮助他们表达的方法来
3、指导学生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鼓励学生亲手做自己设计的实验:
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可以让学生用已有的认知水平对问题的成因及结论进行猜想。如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是力的大小还是力的方向。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不是对问题胡猜乱想,而是对这个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或直觉提出的看法,也就是说虽不一定正确但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猜想活动要贯穿整个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进行中当原来的猜想被否定或又发现新的情况时又必须进行新的猜想。
有了猜想以后,我们及时地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我们现行教材中很少提到的,对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明确探究的目标,要想去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和帮助他们分解目标,要解决这个目标的问题先要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哪些问题可以用查资料、调查研究的方法去解决。当他们目标定得太大的时候或一时因条件不具备尚无法解决的时候,帮助他们修改目标,制定新的计划。同时要让学生组织起来研究小组的学生充分讨论,猜想每个问题的可能的结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有几种方法能得出结论。每种方法怎样去实施,各需要需要什么器材,需要哪些资料,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能准备什么,没有现成的,能不能用简易的方法自制,然后确定采用什么方法。根据确定的方法选择合适器材,去调查如何去收集什么材料或资料。再推敲如何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例如:我校 初三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压力和压强后,有学生就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呢。接下来就会想到用什么来了解压力作用效果,怎样增大压力、怎样变化受力面积等问题,在实验方案制定过程中就产生了用什么样的力,这个力怎样控制才合适呢,又由受力面积的选取想到该实验可能还与材料有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也不一定全面,只要无大错,方向正确而具有可行性,基本框架有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了。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实验或实践方案。如上面的事例中,学生一开始也不可能想的那么多,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面已改)
4、重视实验过程,不过分强调实验的严密性:
在实验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做到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探究的全过程。
在实验中如用到新的仪器设备时,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会自己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和能力,要看得懂说明书所表述的工作条件,操作要求,注意事项。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材料或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探究需要的仪器。
在实验中必须注意操作安全性。要注意所用仪器安全,防止随意损坏仪器,要注意仪器的测量范围,仪器允许工作的条件,易破,易碎的仪器要谨慎操作。还要注意人身的安全,如使用交流电的时候等。
要启发他们通过公共的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要尝试着对信息进行评估,对所得到的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对你探究的项目是否具有有用性。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及时地用恰当的记录下来(如笔录,复印,录音等)。
注意引导他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做好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这一点对于初二的学生特别重要)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凭想象就下结论,不能随意记录,要有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知道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数据失真,实验探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实验的结论也就失去了依据。活动也就失败了。还要会正确记录数据,要注意环境条件对数据的影响,要注意观察者自己的疏忽会对数据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依据这个数据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给以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和能力。对他们实验中的进展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他们的创意要表示惊叹和欣赏,让他们在实验中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态度。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我们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代替学生去想,去做或者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下结论。而是要用启发的方法,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即使是建议也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去想,去解决,他们往往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绝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5、学会总结分析,评估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实验或实践的操作部分结束后,首先要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描述,要尽可能使用物理语言,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来影响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描述。描述要正确,能定量的要尽可能要定量,能用数学语言(如图表、图线、等)表示的尽可能用数学语言表示。
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如比较实验前和实验后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不同点是什么:或者通过实验测得了什么数据。这个不同或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再对所得的发现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概括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人类在分析和归纳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培养,要从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是那一个条件变化了引起了某个现象或某个数据发生了变化。对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尝试数据之间是否和、差、乘积、正反比例等函数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规律,给学生一个发展创造性思维的 空间。
记录好实验的过程,据实验的情况和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的结论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把现在的结论和原来的猜想或假设比较,是否相似,又能从中得到什么。要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知许多物理原理,科学的结论原来我们也可以解决,从而悟出原来学习也可以是这样的。在实验中几经反复,多次试验才取得成功的则更能体会成功的滋味。可以要求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体会学到什么新的科学的探究方法,体会到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对今后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对那些实验没有成功的,要帮助分析其原因,继续再干。或者改变探究的方向继续实验,也可以从反面思考,实验没有成功,从另一方面讲这又能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之,对他们实验中每一个合理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知识,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实验中善于捕捉意外的信息,或者从实验中得到意外的结果,从这些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信息,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又可以有什么新的发现,开展什么新的研究。
6、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在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积极开展互相交流,相互合作。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善于用语言、文字、图表、实物和简单的实验来表达或解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仔细分析他人的观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当发现自己的观点有错误时,要勇于承认,放弃自己的观点或修改自己的观点。即使别人意见不完全正确,也要分析他的意见有没有合理的部分,尽量吸到自己的方案中来。同时在合作中注意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努力依靠事实和证据,及科学的逻辑或推理来说服他人。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有合理的分工,既要发挥各人的特长和聪明才智,又要通过交流与合作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的弱项得到加强,使每一个成员在活动中知识能增长,能力能加强。
实验和实践活动开展一个阶段以后,我们一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小组间的交流,或者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让他们各个小组汇报他们探究的什么问题,描述一下实验探究的过程,描述一下实验中是如何克服一个个的困难,解决一个个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强调学生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描述整个过程。使其他同学从他们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其他同学从别人过程中获得克服自己的困难信心,取得探究的成果。也可以在描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互相质疑,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展新的一轮探究。探究还没有成功的小组也可以自己小组遇到的困难提供给大家讨论,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进行成果展示和指导老师的点评,可以让全体同学分享他们的喜悦,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提高这些同学探究的兴趣。通过点评和全班或年级交流,还可以知道自己在探究活动时存在那些问题,获得改进的建议,获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到探究方法的重要,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励更多的同学积极投身于探究性实验活动,形成一个探究活动的热潮。
五、实施物理探究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重在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会提问题,会着手对问题去进行探究,会进行证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科技人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感,认识到原来我们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2、实验活动小组的组织:
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研究小组时,如在课堂上进行的,我们一般按教室里学生就座的座位为准组织小组,这样可以减少因组织小组而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使课堂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也便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如是在综合活动课或课外活动中,可以问题或兴趣为为核心,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 2 — 4人的小组,人数一般不宜太多,多了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无所事事,甚至反而干扰活动的进行。(如对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较多,可以组织几个小组同时探究。)有时我们老师也可以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那些思维不活跃,还没有“问题”的学生插入其他小组中去,带动这些学生共同投入探究活动中去。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他们选择探究的课题。总之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尽可能让班级里的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究活动小组的成员。
3、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
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的给以培育不要因学生问题太简单而不给予支持,也不要因学生 的问题太简单、太浅显而不给与支持。同样对那好高骛远或因知识和能力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以适当的疏导,使学生不因问题过难或过复杂而失去探究活动中的乐趣。其次不要忘记我们在活动中不是活动的主体,从思维的形成,探究方案的落实,实验活动进程及最后结论的形成都主要应有学生来完成。我们在这儿是起着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的作用。但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和关心学生活动的情况,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信心动摇的时候给予支持、促进,有时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们中平等的一员,共同研讨,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把实验进行到底。
4、重在鼓励:
活动能否持续开展下去,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的本身,二是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对任何一个活动,只要能开展起来,总能从中找到成功的有用的地方,抓住这些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重要的手段。对那些有创意的思维和活动则可以以班级或学校的名义,给以适当的奖励,使那些先知先觉者向更高的层次跃进;也给后进者树立了榜样,促进他们比学赶超。
六、物理探究实验带来的思考:
1、活动开展以来,保持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许多同学在活动中始终有一种兴奋感、满足感,激发了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兴趣。我们感到许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劲头提高了,喜爱物理学科的人数更多了。
2、某些所谓的“差生”也在实验活动中崭露头角,使得其他同学刮目相看。问问题的人多了,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中常常可以看到为了某一个物理问题许多人为它争论的面红耳赤,学生间的交流多了,相互合作多了,关系更融洽了,更自信更富于挑战了。原来很难开展的小制作,小论文的活动现在日益增多,逐渐丰富起来了。
3、探究性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那些活动积极份子的观察能力,思辩能力,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使得我校在省、市等各类和物理有关的竞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如:已举办了多届的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2006年有两人获省一等奖,三人获省二等奖。
4、活动开展以来,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局限于课本,不局限于初中物理知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逼着我们教师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要去改变自己教学和辅导的手段及方法,来适应新的情况。
活动中培养了我们教师要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和善于鼓励学生把知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去探究,去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活动进行下去等能力。
活动消除了师生的对立的情绪,联络师生关系,密切了师生的感情。取得了一定的开展探究活动的经验,为新课程的教学做了有益的准备。
5、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我校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对探究性教学活动起来推动的作用。
在活动中我校的物理教师有多人多次在省、市的教育和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2005年有一篇论文获省二等奖,2006年有两篇篇论文获市一等奖,还有更多的论文在校内交流。通过活动,促进了青年物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黄金瑞老师,2006年被评为九江市“教学明星”。并参与了新教材教辅材料的编写。
七、物理探究实验的自评结论:
1、通过实验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浓 了。
2、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兴趣,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作用。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了自主的用探究的、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物理问题。
4、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5、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6、通过实际的操作说明了探究性实验活动在现行的条件下,在大家的努力下是切实可行的。
八、问题和不足:
1.我们感到由于受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探究性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大面积的在课堂全面推开,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因中考的压力,课后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所以迫切希望使用新的教材和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2.要在课堂上大量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要靠课后或课前的老师或同学自备自制一学期搞数次还可,多了老师和同学在准备费的时间太多,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设法解决。
3.由于我们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所教的学生数常常有一百几十至二百多人,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到位,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4.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有的同学越干越有劲,而有的同学有兴趣下降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研究,把活动开展的更精彩,更丰富,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感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红色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附件: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部门(学院): 项目编号:
篇二: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杨洋 赵宏岩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不仅承载着革命先烈们为了自由与民族而奋斗、献身的精神,也承载着党与人民一起奋斗的艰苦历程。新时期,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背景下中国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活的灵魂,以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所建立的博物馆、标志物以及传承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红色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求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蕴含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文化根基所在。
从定义上讲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实践中,通过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承载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所形成的特殊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研究
(一)民族性
红色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历史的变迁,必然会形成一种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国家和人民期待自由和独立。因此,红色文化作为此次革命的思想产物和指导思想,本身就存在民族性的基因。
(二)科学性
红色文化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旧中国,它与生俱来就具有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基本性质。红色文化来源于实践,能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能切实的做到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的一致,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文化的指导下,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本身也是对其科学性的肯定。
(三)大众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红色文化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同时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时代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生是因为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财物的疯狂瓜分和我国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不求上进等因素所引起的,红色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国家面临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再加上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单独的农民阶级、封建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无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相结合,提炼出了表现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方向的系列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特征。
(五)教育性
红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起源于革命的实践,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表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顽强斗志、奋勇精神、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品质。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价值
(一)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象征着先辈们在革命中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创新素质、健康情感等,这些都说明红色文化自其产生那天起,就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红色文化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渊源、精神纽带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脉相承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弘扬。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与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是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资源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的凝结和升华,它天然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功能。利用红色资源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震撼力和形象、生动等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红色文化是形象、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再次,红色文化是鲜活的公民道德教育材料,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都记录了广大革命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业绩与高尚品德,折射了他们的不凡的经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弥足珍贵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比如向大学生展示历史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学校讲座等,有利于把讲不透的革命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把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重走革命道路等红色主题教育。这些活动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让大学生在历中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红色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琢虹.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有效运用[j1.党史文苑,2009,(2):79一80 [2]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 刊,2008,(8):44一46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周海燕.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5 [5]萧思健,周晔主编.文化育人之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篇三: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利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忠贞不屈的光辉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汇、交流、交锋。而高校作为信息和知识的集散地,在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时,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道德上难免会受到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面对这种影响,高校需要用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有效的先进文化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由此,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形成、特征,并阐明红色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教育价值,进而论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次根据实证调查,从客观角度上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实情况及问题,并从学生自身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薄弱的原因;最后,提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摘要9-10abstract10-12引言12-15第一章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15-231.1红色文化的内涵15-171.2红色文化的形成17-191.3红色文化的特征19-201.4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20-23第二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23-252.1红色文化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232.2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23-242.3红色文化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24-25第三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5-343.1关于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实证调查25-303.1.1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253.1.2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及实践状况25-303.2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薄弱的原因分析30-343.2.1学生自身原因313.2.2学校原因31-323.2.3社会原因32-34第四章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研究34-454.1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34-364.1.1主体性原则344.1.2导向性原则34-354.1.3渗透性原则354.1.4示范性原则35-364.2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确保红色资源有效利用36-374.2.1深化认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36-374.2.2加强整合,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374.2.3推进创新,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活力374.3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注重红色文化传播效果37-414.3.1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素养384.3.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38-394.3.3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39-404.3.4把握红色文化受播者的心理40-414.4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性41-454.4.1将红色文化带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抓住课堂主渠道41-424.4.2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42-434.4.3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轨道,营造校园良好氛围43-45结语45-46参考文献46-48附录48-4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致谢50-51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1-53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五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杨过房(课题负责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趣味性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生活充满无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期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学生对社会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好奇。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也与过去有明显不同。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内容面向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语文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呆板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语文趣味性教学,可以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本内容
(1)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语文趣味性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3)语文趣味性教学在各年级段的具体实施要点;
(4)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阶段性检测、反馈和访谈法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3)、经验总结法。研究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课堂实验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检验真理的阵地,将各种设想落实进课学教学,探索高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研究经过阅读专家名著和分析名师课例以及自己的教学体验,对于成功地让语文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学技巧,归纳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五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要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变色龙》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等人物的口气
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脸》、《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会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
下进行。课堂上,可以经常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免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小礼物。课猴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班级,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3.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海滨仲夏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听潮》也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4.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上面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5.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自觉而灵活地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渗透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一定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上进入“好之”、“乐之”的境界,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