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3章 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3: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中特3章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中特3章 教案》。

第一篇:毛中特3章 教案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其主要经验,深刻领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解体,使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3)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族独立

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民族自由

3、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3)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不断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及主要理论成果:关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革命纲领问题、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关于农民问题等。(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实践及主要理论成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和实践问题等。

(3)抗日战争时期的实践及主要理论成果: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关于党的建设、关于新民主主义道路问题等

(4)解放战争时期的实践及主要理论成果:关于革命转变问题,关于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等。

3、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条革命总路线科学准确地回答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经济上: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勾结中国的封建反动势力,共同压迫中国人民。

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2)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敌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1)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2)中国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

(3)中国革命必须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

(4)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权的关键。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是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进行武装斗争,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要条件。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第二,目标不同。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第四,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联系: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

第二,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容易犯的两种错误- “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和“二次革命论” 王明“一次革命论”:“左”倾机会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主张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把两个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错误:只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坚持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等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错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绝对割裂开来,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论联合政府》(1945年)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第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四,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内容。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我们又把它称之为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条革命道路之所以“新”,它“新”在哪里呢?那就是它“新”在不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革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照抄照搬俄国经验继续坚持“城市中心论”呢,还是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这是一个关系革命是否成功的重大问题。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1)从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到在农村创建根据地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2)从长征胜利到抗战兴起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必要性:

第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以革命的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决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它们可以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为争取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那么,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就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并且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才能最终夺取政权。

第二,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决定,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要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到农村,从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入手,就能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这就大大地扩大了革命战争的群众基础,也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决定了必须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尽管敌人异常强大,但中国农村土地广大,他们根本无法顾及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一些离中心城市比较远的地方,更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只有在农村长期积累和锻炼自己的力量,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2)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内容

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其主要的斗争形式。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存在和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是流寇主义。没有根据地,土地革命就无法开展。因此,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从头武装到脚的异常强大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把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广大农民充分发动起来,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旦他们有了土地,不但能大大提高他们的革命积极性,而且踊跃参军,这大大地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红军和红军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由此可见,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成功。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3、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意义

它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作出了独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三大法宝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认识了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全部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2、统一战线(1)必要性

首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2)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利益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真正甘心附庸于外敌的,是很少的一小撮,这就使整个民族中的各革命阶级、党派和一切爱国者、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有可能团结在一起。

帝国主义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决定了旧中国统治营垒的不统一,这就给革命者利用矛盾,争取暂时的或的间接同盟者,以结成更广大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农民长期受本国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有很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只要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就完全能够争取农民参加统一战线,并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为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有矛盾,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买办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对着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

(3)内容——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第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第二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其中,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4)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及主要经验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3、武装斗争

(1)中国革命采取武装斗争形式的原因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进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3)革命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4)中国革命战争积累了一系列的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5)必须把武装斗争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结合起来

4、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积极出生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三、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第五、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5、中国共产党对三大法宝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时期党的认识 土地国民时期党的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认识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认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该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实践意义

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国际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5、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作出的巨大贡献?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参考书目:

1、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1927年)——《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毛泽东: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1948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制(1949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三篇:毛中特15章教案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案(5学时)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认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怎样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教学时数: 5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1、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与“三个代表”

“两个先锋队”是指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一个核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是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具有“两个先锋队”的性质的原因及“两个先锋队”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因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原因是: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指挥组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4、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各族人民的利益。做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从历史上看,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2、从理论上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含义和根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2、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从党对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学时)

一、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思想

2、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获得执政地位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问题。因为执政党手中有权力,有资源的调配权,容易依靠命令行事,从而脱离群众;执政的地位,也容易使党组织和党员身上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有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出现腐败现象,等。

3、党群关系对党的生死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和不同的利益要求,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把握三个基本原则(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巩固执政地位。

(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党的各级干部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地对待和处理。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学时)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党的建设是党的一大法宝,是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并创造了许多经验。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党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邓小平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的任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政治任务,进行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

3、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4、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

2、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3、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等。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2、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3、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和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4、要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5、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要高度重视从青年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补充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年一代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6、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四篇:毛中特1章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教案(1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延安整风以后,全党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决定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与西方各国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任 务,继续推进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3、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4、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2学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02年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中国人民参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一套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第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论;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第五,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就毛泽东的一生而言,他的成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成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2学时)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2、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中国面对机遇与挑战急需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

3、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新经验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素材。

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兴衰成败,对我们形成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萌芽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从1975年邓小平复出实行全面整顿起,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质上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十二大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形成时期: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十二个理论观点,确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邓小平的理论创造,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成熟和体系化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高度评价了邓小平为创立这个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阐述了这个理论的重大意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且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丰富和发展时期: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基本观点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理论命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思想路线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学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其时代背景(2)国内环境的变化是其实践基础(3)党内环境的变化是其现实根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月中旬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三个代表”作了重要阐述,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他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载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2学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实践和发展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提出: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强调: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和发展: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4、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互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五篇:毛中特5章 教案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案(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懂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当前我们实现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苏为戒”)相联系的。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理论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3)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全巩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同年8月,又提出要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任务。

(4)1958年毛泽东提出把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3、正确评价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

建国以后,党的其他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在初步探索中也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这些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但都未后来的探索作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探索解决。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改变贫穷落后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偏差,以至后来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2、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成果

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必须认识客观规律;大型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依靠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等。3、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央其他重要领导人的理论探索成果

刘少奇提出应该学会自己走路,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责任制。

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所有这些,都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成果

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观点。

5、全面准确地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2)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困扰和意见。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7年4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随后不久,他在会见西班牙领导人格拉时再次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以唯物史观位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述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新道理

1、改革开放以前在发展问题上的得与失

2、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3、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主要领导人高度重视发展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4、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坚持改革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的途径。

5、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主体作用

6、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历史推动作用

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

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3、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4、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有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5、新时期我国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史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教学参考书目

1、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节选)(1918年)——《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目前形势和任务(1980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1980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1987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1988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邓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年)——《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下载毛中特3章 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中特3章 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第一章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

    毛中特第二章教案

    课程讲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掌握实事求是思......

    毛中特12章 教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案(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及我国政府对台方针的演变,了解“一国......

    毛中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经济 步骤一:课题引入(15分钟) 新华网10月25日消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

    毛中特2013版第八章教案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设问: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

    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

    毛中特论文

    班级:通信工程9班 姓名:张三 学号: 0513110101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题自拟) 摘要:(五号楷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

    毛中特复习资料

    “毛中特”2012-2013复习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