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认识与实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认识与实践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尚的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和文明,习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走出利用教材进行纯知识训练的误区,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社会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应有之义。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二、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作文,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挖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身为一名语文教师,针对具有文道统一的语文学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们渗透着“爱”的教育。下面,就所教部分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真爱亲人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不难,故事性特别强,其中老羚羊舍身救助其他羚羊的场面最为感人。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对重点语句“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谈谈自己的读书感悟。由于学生对文本地深入阅读,所以谈得也特别深刻。有的说:“我体会到老羚羊死了,因为老羚羊坠入了山涧,不可能生还。作者把老羚羊比作一只断翅的鸟写得很感人,小鸟没有了翅膀不能飞翔,就等于没有了生命,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它的生命结束了。”有的说:“我从„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体会到老羚羊很伟大,老羚羊原本可以越得更高,尽它最大的力也许可以落到对面的悬崖边,但是它却没有那么做。”……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理解,发言可谓是异彩纷呈。爱德门曾说过:“爱如果为利己而爱,这个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欲。”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是无私的,是本能的。这不正是真爱的表现吗?
真爱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七言绝句,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花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学习时,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辞”、“下”、“孤帆”、“唯见”、“天际”等词语,描述李白与孟浩然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朋友离别时的画面,感受人物内心情感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为使学生对友情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读懂“朋友”二字真正的内涵,我又建议学生课后搜集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如《别董大》《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真爱朋友、珍惜友情的情感。“真正的友情,是一棵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让这友情深深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底。
真爱家乡
《月亮湾》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破的动人景象。课文的2、3自然段是重点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月亮湾的美丽。“美丽”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紧扣“月亮湾美在哪里”一问,先让学生欣赏动画,自读自悟,找出有关词句,再看看、读读、想想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月亮湾的美景。这过程中要强调“随机教学”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的先后顺序随机教学、随机板书f粘贴词卡),并指导朗读背诵。这样,课文的2、3自然段描绘的美景深深地映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再请学生将刚刚随意粘贴的词卡按顺序重新排列“村前”的景色¨、河一河上一河里一河岸一农田)。然后看动画有条理地试背2、3自然段。这教学过程中,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在乐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中描绘自己的家乡,夸夸自己的家乡,使课堂气氛异常高涨。学生在听、说、画、写中感受家乡的美,诉说家乡的美,描绘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爱。
真爱祖国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描写祖国山川名胜的散文、游记、古诗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总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导语、结束语等,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带着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笔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关的熏陶。在课的开始,笔者让学生观看了课文录像,接着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为了使学生的这一爱国热情得到升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我们的祖国不仅有许许多多这样神奇的古迹,还有美丽的内蒙古草原,富饶的大兴安岭林海,雄伟的泰山,巍峨的黄山,还有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长江、黄河。我们真为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老师富有激情的结束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为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既生动又深刻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化,通过熏陶让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都逐步深入学生的I心灵,与他们的思想感情达成共鸣。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重视德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的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占有绝对大的优势了。这同时也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让我们语文老师去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呢?根据自己几年以来的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读中理解,理解中渗透
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它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简介天都峰入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再读一读。接着默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指导朗读,学生练读,评读,从充分的读中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教师小结,引出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自读这三个自然段,并且边读边画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老师再出示两个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通过让学生理解句子体会到“我”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地感悟。经过这样的教学也就达到了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中对学生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渗透。再例如,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也可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解析,分析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深入理解和体会之后,再进行这篇课文的朗读指导,通过前面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已能很好的朗读出情感,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3、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比如:作文、随笔、演讲等。
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让学生多读书,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固然是好的,但是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不放过。比如,在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以“嫦娥奔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了“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说,已经不再是神话,它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不断的努力之下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个主题班会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小学生很单纯,就像是一张白纸,老师给他们涂上什么颜色,他们就是什么颜色,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又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二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素质高低。学校任何一个学科、一个部门都应善于发挥其学科、部门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德育渗透于教学管理之中呢?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重视单纯地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德育的渗透。为了避免这一缺陷,以下就对小学英语的德育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抓住英语教材资源,适时渗透德育。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介绍文化的部分,这给德育的渗透带来了少许的困难,但只要教师留心,抓住机会,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资源可找,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于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德育部分融于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而且能从中了解到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丰富英语内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环节中来试试看:
(一)字母教学。《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英语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新鲜感还未消失的字母教学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个良机,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读英语,书写认真仔细,敢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学过的英语口语等习惯。如果在这个阶段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后花再大的精力也难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单词教学。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百个英语单词中,有些可以直接做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如motherland“祖国”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它是个复合词,是由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这两个单词组成的。在学习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先教land“土地”这个单词,然后让学生说出早巳学过的mother“母亲”这个单词。教师把这两个单词合起来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动脑筋思考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英语单词,它的汉语意思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中国人常把什么比作母亲”这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无需使用过多的汉语,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这个单词的过程,感受到把祖国比作母亲是世界各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感表现,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句型和课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句型和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小学英语第二册第六课,这一课的课文讲的是我们国家的国旗,它的颜色、五角星用英语怎么表达,然后是我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两句话。课文的内客这样安排,本身就为我们进行热爱国旗、热爱祖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关键是通过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先要求每位学生画一面国旗,(或教师出示一面国旗)要求学生注意国旗的特征。然后教师提问:What’s this?(这是什么?)What colour is it?(它是什么颜色?)How many stars on it?(它上面有几颗五角星?)接下来教师指着一面国旗,有感情地把课文的内容完整的说一遍,并要求学生重复最后两句:We love our nationalflag(我们热爱国旗。)We love our motherland.(我们热爱祖国。)通过画国旗,说国旗,最后上升到表达对国旗、对祖国热爱之情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不用一句汉语进行说教就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要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例如:5A分册第四模块谈论节日,在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后,更要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春节是十三亿华夏子孙最浓重的节日,庆祝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过春节的情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在课堂组织的小组竞赛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因此对句型和课文中的教育素材,需要挖掘,选择合适的渗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枯燥的说教。
(四)日常用语教学。日常用语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作口头掌握。因为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往往容易忽视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挖掘。然而有许多用语,如Good morning.(早上好)How are you?(你身体好吗?)Thank you(谢谢你)Sorry(对不起)等表示问候、礼貌的句子,只要在教学及日常交往中反复使用,辅之以一定的引导,就能起到“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小学德育钢要》)的目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注重教学情感教育,有机渗透德育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开展英语活动课程,全面渗透教育。
小学生活动面窄,接触的事物不多,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认识不够,所以教师的全面渗透德育,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英语活动课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各种场景下,让他们感受英语氛围,感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渗透德育的效果。比如教师节那天的一堂英语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学单词、学句型,而是带着学生在校园里用英语与老师会话,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想说,在这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会说:“Good morning,Miss? ?.”“Good morning,M r? ?.”“My name is „”“Happy Teachers’ day.”教学效果很好。之后我还要求学生把英语制作的贺卡赠送给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应用于实践,教育学生应该尊敬老师,对老师要有礼貌,使学生明白英语具有交流和沟通的作用,也是很好的礼貌用语。
我在《IS THIS YOUR SKIET?》一课中,设计了警察找失主的游戏,把讲台布置成失物招领处,我当“导演”,请学生分别扮演冒领者MIKE、物主JONE、警察PETER、拾金不昧者AMY,让他们像演员般作语言示范,明确语言训练的知识点。并且要求学生表现不同角色的不同思想个性。接着,我以“陪练”的身份配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开展交际活动,边指导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益大大的提高。学生在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道德和思想品质方面得到陶冶和教育。其实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不经意当中渗透,这比说教效果更明显、更有效。就拿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张昭来说:听很多老师和学生反映,从小他就有小偷小摸的恶习。为此,在警察找失主的游戏中,我有意地让其扮演拾金不昧者Amy,并对其拾金不昧的行为加以肯定、表扬。打那以后,他与“拾金不昧”交上了朋友。
实践证明,学生在英语活动课表现活跃积极,连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都踊跃投身其中,把德育融入学生参与的热情中,效果显著,比教师徒口说教强多了。
四、辅助英语课外活动,逐步渗透德育。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仅仅靠课内40分钟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便是课内内容的有效延伸,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英语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逐步完善了,组织好课外活动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一)学唱英语歌曲
从儿童生理特点来看,十岁左右的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和模仿力,容易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和吸引,喜欢唱歌和表演,并擅长于以音乐性的表演或演唱来表达情感。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来促进他们学习英语是非常有效的。在活动中我总是找一些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外国名曲教他们学唱。例如“Jingle Bell” “DO, Re,Mi”等等。通过演唱这些欢快的英语歌曲,不但使同学们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也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触了许多英语句子和单词,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型。通过几个阶段的实施,参加活动课的每位成员都能唱十几首英语歌曲。
(二)讲故事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故事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故事中同样的词汇、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可以训练同学们听的能力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故事有老师讲学生听;有学生讲学生听;有小组选代表讲等形式。有时在讲故事时我们为故事配上合适的音乐,使听的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就更好了。故事的内容最好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寓言,例如,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The fox and the cock等。这样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语言材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游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喜欢在游戏中表现自已。在游戏活动中,注意把学生做游戏的兴趣引导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推动力。在游戏中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游戏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对英语句子或文章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多说英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游戏的种类很多,有猜一猜、听和做、听音画画、接词、对歌、绕口令、传话等。
(四)竞赛 少年儿童好胜心和自尊心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活动过程中有意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竞赛的内容有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问答比赛、唱歌比赛、背单词比赛、猜谜语比赛、翻译比赛等。这种竞赛活动中,全体活动成员个个全力以赴,踊跃参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得主动,记得牢固。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实践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效果很好,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适度。要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要避免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德育与智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刘勰先生说过:“夫情必先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英语的情景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景”到“激发情”进而“训练说”再“揭示理”,使思想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以达到“融情于景,由情入理”。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生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让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钱国梅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不失良机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实现随文潜入心,润童细无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所以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教法固然需要下功夫去钻研,同时,德育教育也应该被放置于一个凸显的地位。陶行知把教育学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这“做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真人”,做一个真正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与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德育的要求。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掉了灵魂,那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21世纪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这既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关注德育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此外语文课也含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阐明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加强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坚持语文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的。
小学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究德育思想渗透的方式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2、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3、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二、认真梳理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小语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都是很明显的,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潜藏性,在梳理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细心阅读,精心思考,从而挖掘出蕴藏在课文中德育因素。语文教材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有其系统性,德育因素的安排也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些教材的思想内容表现得很明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到表面层次的内容是不够的,要想使思想教育“到位”必须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才能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开国大典》一课,新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所收集的卡片,然后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哪些地方最美。在指导读全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读出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之美,读出中国人的自豪感,还应引导学生知道,短短的几十年祖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激发他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富强献出自己的力量的热情。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强烈的爱国教育。
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德育渗透的主要领域,同时也是学生个性构建的有效途径。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有的描写自然风物,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枫叶如丹》、《三峡之秋》等,启迪着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与赞美。有的塑造品德高尚、刚正不阿的主人公形象,例如《晏子使楚》、《詹天佑》、《南沙卫士》、《苏武牧羊》等,纯洁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的熔铸音乐美、建筑美以及绘画美,这主要体现在古代诗歌作品中,例如王维的《鸟鸣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它们寄寓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彰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或者明理,或者警世。鉴于此,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这里以《詹天佑》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在课文的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清代末年,政府昏庸腐败不堪,西方列强又不断欺侮、倾轧中国,对我国的内政大加干涉。在科学技术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修建一条由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干线也是困难重重的。而詹天佑临危受命,主动接受了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在此过程中,詹天佑没有在意西方列强的阻挠与嘲笑,将种种恶劣气候、险峻地势战胜,提前两年时间竣工了属于中国自主建造完成的铁路工程,进而彰显了民族的气节与荣耀感。当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之后,就会对詹天佑更加地景仰与爱戴。詹天佑的这种为民族争光的精神品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必然是优于枯燥的说教的,詹天佑的形象会始终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爱国教育的楷模。由此观之,教师必须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
四、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为乌鸦喜欢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五、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罗丹说:“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朗诵优美的作品,是可以发现美的,也是学生间接获取生活美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一粒粒“珍珠”都将在阅读中被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三峡之秋》描写的是祖国秀丽壮美的河山,令人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百合花》歌颂了新媳妇可贵的品质,令人感受到阴柔美;《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给人一种婉约清丽美。如此等等,学生都能在朗诵中发现,在朗诵中感染,陶醉。又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课文通过拟人对话读的形式,把“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那种迫切想找出“雷锋”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德行是文章的基石,是创作的基础和根本。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1、正确引导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教师首先指导他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事物,并在这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做到先学做人后写文章。
2、深化思想
人们经常议论,大凡好文章,都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这样强调的是“理”,是把“理”放在“情”之前的,刘勰指出:“理定而后词畅。”因此,写作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事物所见所闻引起的所思所感,再进一步凝聚深化,形成一种思想,一个中心,使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生活实践向认识发展的深化,是练人育人的好机会。
3、及时教育
另外,在作文批改中,对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的错误观点和不健康感情,或文章中对某些问题的不正确看法以及用词不当等,都应及时指出、及时教育,对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应联系阅读教学进行评讲等。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做人”与“做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健康,反映个人追求和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好文章及时推荐朗读,同时抓住练笔中,消极的思想,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疏导工作。例如开学初我班第一篇练笔是《我的自画像》,在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拿自己的缺点当夸耀的资本。比如,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天生好动,活泼可爱,今天抓弄同学,明天气气父母,字里行间毫无愧色,甚至沾沾自喜。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很会给同学起花名,花好听又贴切,还自认为是幽默的人。我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做好疏导,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既不要低估自己,又不要妄自菲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也没有遭遇过动荡的时局和过多的生活坎坷,他们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十几年来教育工作的失误和个别舆论的错误引导使他们缺失了许多精神食粮,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材,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他们来说印象都很淡漠,他们或缺乏责任感,或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立足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要善于将德育渗透于知识的载体中去。只“挖”不善于“溶”,不能叫成功的“悟”,而只知“溶”,不善于“挖”也不能叫自觉、准确的“悟”。我们要挖得准确,溶得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宜细水长流。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兼顾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它详加论述,并不是要削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不是把它与德育教育对立起来,而完全是为了更合理、更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我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2]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 月第 1 版.[3]张海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11(11).[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 “理”、含 “情”、示 “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人教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课本上有《清明上河图》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朋友的地位,而不是领导者的地位。教师应该使学生尽可能的发现道德智慧风景的美丽,从而慢慢地去接受它,同化它。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第五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模版)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习效果反馈不同而不断改变,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想穿插于这复杂多变的学情中,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从下手,下面,结合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五年来的薄见,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缩影,与大家沟通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三、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