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方法将新课程理念植入课堂
创新方法将新课程理念植入课堂
摘要:新课程推行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不仅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做着耕种各样新的尝试,本人在认真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各项特点之后,总结自己在推行新课程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学方法而不是学死知识;营造合适的课堂情景,进行导入;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作业不只留给学生;创意新的教学手段等等。尽自己的所能,让每一节课都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授人以渔。
关键词:实践 灵活 参与 创意
新课程推行至今,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都做了很多有意的尝试,而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多特点,分析这些特点,根据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是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动手性强,更需动脑,并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在很多时候需要很强的创造性思维,内涵与外延都很广,学生的学习不只在课上,教师能够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对入门的路,但如何能够学好、用好,还要看学生自己。
应用信息技术没有既定公式。例如:创作电子作品时,学生可以用书上所给的版面布局的方式来规划网页,也可以使用表格进行网站的规划,但是,如果灵活运用层进行网页布局也是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这些方法都要靠学生去慢慢体会,通过实践应用去发现,教师只能告诉他们经验,而这些经验如何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还要学生慢慢通过动手去体会,所以说应用信息技术没有既定公式。
二、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所做的教学探索
1、提升素质为根本,技术为工具,灵活处理教材 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首先应该理解教材内容不是课程的全部,信息技术与自然学课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内容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的,今天你学会了C语言,明天就会出现C++和C#,今天你理解了ACCESS,明天ACCESS已经被淘汰,SQL Server与Orical被广泛应用,单纯技术的学习是跟不上时代脚步的。信息技术学科应该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让学生了解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运用怎样的方法,而该方法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从需求出发,自己寻求解决方法的途径。因此,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软件并非是课程的重点,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思维方法才是学生们应该学习并具备的素质。
2、营造合适的课堂情景,进行导入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课程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环境的创设自觉进入学习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直观的感受课程目标的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对课程内容加以理解。例如《数据库基础》关于建立数据表部分,教师可以针对实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做几个小型的数据库,首先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逐步进行讲解,对于难点进行示范,对于基础内容由学生探索发现,让情境引领学生兴趣,让兴趣贯穿课程始终,把学习变成乐趣。
3、作业不只留给学生
作业被教师想当然的理解为教师学生布置,学生完成用以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但信息技术课的作业却没有那么简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作业的完成也含有这样的三维目标,也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创作电子作品,首先要规划主题,如果只是明确要求与注意事项,放手让学生自选主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大多会停留在明星、卡通、动漫、游戏、网络文学上,而制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数内容来自网络,缺乏创作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动脑思考一个更有新意的主题。我经过思考与问卷调查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感恩”的主题,由学生分组完成,起初他们并没有想法,我就逐步提醒,步步推进,从最容易想到的父母、老师、同学到身边的一草一木,在自己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于是他们拿起相机,拍下了父母、老师、同学,校园中让他们感动、感恩的每一个瞬间,自己编写了文章,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素材,利用工具软件完成了作品的制作,由于从一开始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所以在使用软件整合素材时,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努力研究,学习技术,想把作品表现的更好,不仅学会了课程要求的知识,提高了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完成作品,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停下匆匆的步伐,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记录身边美好的风景。这个作品明显比其他作品出色。这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指导不仅在于技术支持,还在于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创意方法,让教课手段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总结经验、拓宽教学思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现有的教育技术经验,同时还应该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灵活应用,让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多元化。
(1)FTP站点收集素材
学生制作作品、完成任务需要的素材一般取自网络,但是学生上网又往往重复性的寻找资料,有时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吸引,忘了该干什么,一节课下来没有获取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创建FTP站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搜寻信息,查找资料的时候不将找到的信息存在本机上,而是通过IE浏览器访问FTP站点,将信息存储在相应的文件夹中,每个学生找到的素材大都不同,这样一个年级每个班、每个学生都会找到一些素材,经过教师的整理,将其共享,成了巨大的资料库,那么学生不必每次都去网络上找素材,这些已经分类的素材可以被全年级共享,同时,教师也不必为学生上网总是浪费时间发愁。
(2)讨论区留下问题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有些学生问到的问题很浅显,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带有建设性,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必要占用所有人的时间进行回答,而在课上一一作答又不太可能,学生每一节课下课的时间有限,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讨论区的功能,单独开设一个谈论话题为“我要提问”,学生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进教师可以进行作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相互帮助,学生的问题如果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其他时间作答,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看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了,这样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问 题。
(3)让学生讲课
针对学生能力不同,除了给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外,我还创意了让学生讲课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不同的能力。基础强,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几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备课、准备、例题演示,下边听的同学进行打分,教师进行点评,提炼重点。这样做出了让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准备,仔细消化知识,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听得更认真,找出其中的错误与漏洞,提高听课效率。当然这样做教师并不轻松,除了给讲解的学生解答问题,还要准备课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学生讲课后的点评,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总结。但是这样做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是在仔细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用兴趣作为课程的引领,多种渠道提高课堂效率,引发学生思考,以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与教法评析》 中国地图出版社
3.《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天津新华中学
4.《天津普通课程改革实验培训资料(信息技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5.《信息技术基础》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6.《走进新课程》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三篇:更新方法 创新课堂
更新方法 创新课堂
——————————————————————————————————————————————
更新方法 创新课堂
龙山五小唐国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失去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课堂上教师讲授不停、满堂灌、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等,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 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把学生看作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人人都有创新的活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围绕创新去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的课堂形式单调, 内容陈旧, 知识面窄, 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创造欲。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数学课堂升华为激发兴趣、培养知趣、挖掘潜能的重要阵地。我在讲解《认识四边形》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我们周围,其实包含许多图形,谁能说的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小组中讨论,以激发其兴趣。然后,我对他们讨论得到的结果进行小结,进而引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四边形的特征。
就教学情境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趣味性的数学教学,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个体探究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学习绝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联系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数学现象的发现和数学结果得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和适时的点拨,分散和化解求知过程的难点,设置合理的坡度,切不可包办代替,急于自己道出结论。
发动学生合作交流,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协作,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巡回作观察、倾听和了解。
更新方法 创新课堂
——————————————————————————————————————————————
例如《 可能性》一课,我准备了三个装有不同乒乓球的盒子,让学生分别去摸出盒子的乒乓球,并让学生试探作结论描述,显然,学生的结论五花八门。于是,我让学生自行讨论,看谁描述的最准确,学生对于自主参与探索过程兴奋不已。我通过巡查了解到有的学生将课本上的关键词“可能”、“一定”运用其中,我又组织学生讨论谁的结论最准确且简单明了,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可能”、“ 一定”和“不可能”。学生学得愉快,教师讲得轻松。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源自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多引入和利用开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分数的认识》一课导入中,我将两人分一个苹果的“难题”交给学生,在学生普遍认识“一人一半”后引入分数,而且故意设置“谁的一半”的障碍,让学生自己解除障碍,即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准确性。
开放性教学要站在大多数学生生活实际的角度,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明到智的余地。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如何探究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合作品质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程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过程产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悟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清泉学校肖世洪
一. 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 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
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 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这时的授课老师更像一位牧羊人。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中,学生们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异化为教师的精彩表演。再也不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师生共同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规定方向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
慧和谐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更能体现教育对不同特性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认可、理解与尊重。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深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的本质
1.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基础。
2.新旧课程均强调基础性,但新课程范围更大,程度更深。
3.新课程以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4.新课程要塑造新的课堂形象,成为师生生命共同体。
四、新课程的核心
1.全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一定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整合的方法论。
4.建立生成的思想和方法。
五、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观 即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目,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物的总和。
2.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