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和创新考试题(卷)案例分析[大全]
新课程理念和创新考试题(卷)案例分析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它规划了21世纪()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而不是(),它把()和()、()和()、()和()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课程、()课程、()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过去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A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
2、建立()的评价制度是本次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理念。A 终结性
B 过程性C 发展性
3、此次新课程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是(),重在(),而不仅仅是()。A成人B整体的人C成才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8分)
1、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
四、简答题(共26分)
1、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12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6分)
3、新课程理念里所讲到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8分)
五、案例分析:
1、“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请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之。(10分)
2、《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研究并撰写论文,黄全愈的儿子当时8岁。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一天,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家就对父母提出要求,带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因为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这是学校老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两个小时之后母子二人就从图书馆借回十几本关于蓝鲸知识的参考资料。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和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蓝鲸的寿命是90——100年、蓝鲸的怀孕期是300——330天、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进去。后来黄矿岩完成了他的论文: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以及在蓝鲸前面一惶惶张张逃生的小虾,还有他的名字,论文包括四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东西、蓝鲸的非凡之处。试用新课程理念去分析说明此案例,是否在这里只有“论文”才是他的“劳动成果”?结合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分析(10分)
3、“听课的尴尬”: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旧版的五元钱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说了八点区别,第二个学生只讲了四点。老师看着第二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做了些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平时可能不大公开发言,回答有些紧张,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并投以鼓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渐渐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个学生都很认真,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知识。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科技课老师的课;另试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分析该教师的成功。(1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前
2、规范、要求、基本要求、最高要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3、国家、地方、学校
4、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
二、选择
1、B、A;
2、C;
3、B、A、C
三、名词解释(略)
四、简答题(略)
五、案例分析
1、培养学生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论文之外才是他的劳动成果,比如:自我确定论文主题、自己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写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3、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观察、交流)、教师鼓励、暗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和创新 考试题(卷)案例分析
新课程理念和创新 考试题(卷)案例分析
新课程理念和创新考试题(卷)案例分析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它规划了21世纪()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而不是
(),它把()和()、()和()、()和()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课程、()课程、()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过去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A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
2、建立()的评价制度是本次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理念。A 终结性B 过程性C 发展性
3、此次新课程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是(),重在(),而不仅仅是()。A成人B整体的人C成才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8分)
1、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
四、简答题(共26分)
1、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12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6分)
3、新课程理念里所讲到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8分)
媛 2010-7-30 22:44:07
五、案例分析:
1、“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请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之。(10分)
2、《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研究并撰写论文,黄全愈的儿子当时8岁。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一天,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家就对父母提出要求,带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因为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这是学校老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两个小时之后母子二人就从图书馆借回十几本关于蓝鲸知识的参考资料。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和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蓝鲸的寿命是90——100年、蓝鲸的怀孕期是300——330天、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进去。后来黄矿岩完成了他的论文: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以及在蓝鲸前面一惶惶张张逃生的小虾,还有他的名字,论文包括四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东西、蓝鲸的非凡之处。试用新课程理念去分析说明此案例,是否在这里只有“论文”才是他的“劳动成果”?结合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分析(10分)
3、“听课的尴尬”: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旧版的五元钱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说了八点区别,第二个学生只讲了四点。老师看着第二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做了些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平时可能不大公开发言,回答有些紧张,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并投以鼓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渐渐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个学生都很认真,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知识。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科技课老师的课;另试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分析该教师的成功。(1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前
2、规范、要求、基本要求、最高要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3、国家、地方、学校
4、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
二、选择
1、B、A;
2、C;
3、B、A、C
三、名词解释(略)
四、简答题(略)
五、案例分析
1、培养学生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论文之外才是他的劳动成果,比如:自我确定论文主题、自己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写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3、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观察、交流)、教师鼓励、暗
媛 2010-7-30 22:45:30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规划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次课改力图通过制定标准和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
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案例4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案例8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10: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案例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案例13: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案例13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4: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案例15: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4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2007年试题)案例15分析: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
案例16: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案例16分析:
“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
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一()蚂蚁 一()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
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18: “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
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
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
答:我赞同B教师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试是另一种学习。对待考试,我们同样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应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A教师的做法有背于新课改精神,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它很难体现出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等许多更为本质的信息。
案例19: 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 老师:
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答: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
案例20: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答: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案例21: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
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案例22: 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案例23: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案例24: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七.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2007年试题)。
答:一次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这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想:如果我昨天在课堂上停下课来调查次事,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查出结果,更不会产生这样好的教育结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过错采用巧妙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主动承认错误,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2016年新课程理念考试题
新课程理念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3.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4.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5.各学科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
考试命题 的依据。
6.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4.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6.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8.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C)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9.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D)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 C.可完成性 D.家长可参与性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12.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B)
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C)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5.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D)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16.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17.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
A.综合课程
B.显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18.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B)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
19.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20.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B)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21.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2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C)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D2002年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7.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8.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
答: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装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
(错)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6(对)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错)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对)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错)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错)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对)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对)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错)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对)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指
课程目标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讲授法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国家课程标准
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①③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感受、参加、养成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课程制度的变迁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斯腾豪斯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加德纳
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交叉备课)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本次课改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几项 6 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发展
新课程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 教材
课程管理体制上的三种基本模式是()国家本位、地方本位、学校本位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 发挥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 创新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B :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选择 A : 必然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 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是确立正确的 A : 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 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 : 时代的要求
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针对性 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 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 确立教育目的
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的活动 B : 2/3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 课程改革 教师是学习的(D : 以上都是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B : 师生交往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C :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学科教学要以()为本 C : 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 : 学科学习目标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 : 教师 课程不是教学的 A : 权威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 : 国家课程标准 初中课程结构是以()为主。C :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B :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特点的()A : 学习的组织性 基础性
一、判断题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正确 高考不改,新课程就无法进行。错
新课程的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传统考试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错 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错
智能理论认为,由于学生不同的职能特点,所以学习方式也应多样化。正确 在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严重不足。正确 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错 新课程认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正确 知识是条件性课程资源。错
新课程要求学生从教学活动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对 人是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两种性质的课程资源。对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对话。对
研究型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学习模式,将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错 国家课程标准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
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错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最高要求。错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对
本次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
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对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对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错
新课程结构上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综合、分科和选择。错 1: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
2: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正确 3: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错 4: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对
5: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错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
7: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8: 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错
9: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 1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12: 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错 13: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错
14: 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对
15: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错 16: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错
17: 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18: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错
19: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对 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绝对没错
21: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错 22: 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放屁
23:“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对 24: 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说的太好了,就是不给分我也要选正确。)
25: 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正确
26: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错 27 学生无权评价教师。(就应该这样。)
28: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正确
29: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正确 30: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显然错误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标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和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的巨变。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的史实。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身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中国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体视频、图片;设问:这首歌是为了纪念谁?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课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时间 政策或措施 人民的积极性 1950-1953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 1958年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人民积极性
教师解释:以上这些措施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探索中前进,其中“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这时的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继续探索,在1978年,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片。
4、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
5、活动二:
(1)、教师准备习题,学生答题:(多媒体展示)(2)、我能动动手,翻一翻:
6、出示课内练习: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致国家分裂(苏联解体)。
⑴、说出材料中“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度过统治危机”的史实各一例。(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⑵请你举出中国在清政府时期也出现过改革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⑶解答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科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视发展教育,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7、活动三:七嘴八舌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正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请列举出一些这样的事例?(如社会、学校、家庭、家乡等)
义务教育实行真正的免费教育;陈旧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维修;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村村通工程;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等;“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社会零售商品丰富多样;等。
8、活动四:请你写一写。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难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9、课堂总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把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我为你喝彩!中国,我为你骄傲!
(八)、教学评价设计 :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7、教学反馈设计。(有些世界史的内容学生不熟悉,老师要设计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