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下,我们教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2010年,初一教材换为华东师大版,给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带来了挑战。面对全新的教材,树立崭新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本人结合几年教学实际,加之在国培计划中的学习心得,浅摘于下。
【 summary 】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teaching material has also had the major chang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course, we need to change the idea, the teachers must have the traditional force-feeding learning into let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Especially in 2010, first teaching material change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ive us these young version teacher brings its own challenges.Facing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set up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is imperative.I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 the kingdom of the plan and the culture learning experiences, shallow pick below.【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发散思维 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 key words 】 history teaching design case analysis divergent th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lection record
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分类与案例解读
(一)何谓“历史教学设计” 所谓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及相关的客观环境条件,运用教育学的原理,在提供精选的优质历史学习资源基础上,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
(二)案例解读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写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的生平。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2)归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个案,“情景再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情境呈现〗 情境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钱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1900年10月,荣氏兄弟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思考:荣氏兄弟在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情境呈现〗 情境二: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力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的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不遗余力。他们还独出心裁使用促销手段。
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一袋面粉还没吃完,有的顾客发现突然冒出一个光灿灿的铜板!这真是一个好彩头,迷信的人们喜出望外。机制面粉价廉物美,不仅毫无霉素,而且还能中彩头,荣德生的销售创意,很快使它在无锡面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1915年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国内兴起的“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年—1922年八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桂冠。
可是,好景不长。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20世纪初的20年里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0年代后,发展势头迅猛的荣氏企业怎么会走下坡路呢? 〖情境呈现〗 情景三: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的面粉厂、纺织厂中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又重新落在兄弟两的头上。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八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损毁,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呈现〗 情境四:
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国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活动探究〗
1.阅读完上述材料后,请绘制荣氏家族企业(1896—1949)的兴衰发展史坐标曲线图。
2.你认为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你认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三)教学实录分析 第一,教学内容应聚焦“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选取有说服力的个案史实来阐明这一主题。“民族资本主义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成为这一主题的辅助资源。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历史三维目标。第三,在材料选择与运用中应该做到“论从史出”。第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案例解读和建议
案例1: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原因的看法 屈原 —— 指日本屈服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蒋干——蒋介石政府正面战场组织抗战的结果
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举击溃日本关东军。毛遂——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的结果
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设计
本课主要是介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较多,内容比较复杂,我们尝试用“六要素”分析法解析课文内容:
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背景:东汉政权没落,天下分裂,军阀割据混战,争夺国家的统治权。
经过: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统一了黄河流域;208年,孙刘联军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使曹操没有方量南下消灭蜀;吴政权。
结果: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王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分析: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案例3:小贤老师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策略设计 A.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情景。
本课分别设计三幅代表汉与匈奴关系三个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根据史实填写地图。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和总结出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和一战一和”的整体线索,并由学生自主展示。地图的题目是:①分别在空格内填写三个时期匈奴对西汉的政策;面对匈奴的政策,西汉所采取的相应措施。②填写西汉政策取得的效果。分析:提高学生情境体验式学习
案例4:《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策略的设计
在讲到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时,我没有照本宣科地跟学生介绍氏族部落生活、生产情况,而是设计出三道题目让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发挥想象力,分组讨论完成:
一、设计出半坡聚落的村落分布图及画出河姆渡聚落房子建筑图;
二、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简介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
三、细心观察你的家庭;你的生活周围,考究一下我们的生活习俗、习惯有哪些是留有氏族部落的烙印的 分析: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案例5:辩论课“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教学设计(1)基本教学设想:曹操是三国历史中为世人所熟识但却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希望通过创设历史情景,通过话题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的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批判学习的学习习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方法,并逐步形成对三国历史人物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2)组织过程 ①辩论正反方分组。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正反方。正方:曹操是英雄;反方;曹操是奸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制定工作计划,分配任务,组织具体工作。
②教师将有关三国历史、人物的资料制作成网页课件,并搜寻有关三国历史的网站,向学生介绍;指导他们搜寻、整理素材。③组织学生观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三国历史影视片;组织学生对比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指导学生去伪存真,区分真实历史和小说。
④指导学生撰写辩论稿,并围绕某些焦点作辩驳准备。⑤组织辩论赛。
分析:提高学生思辩能力 3.常见问题
(1)中国通史的教学容易变成单一的朝代史、政治史、军事史教学,忽视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等过去被定位为非重点内容的关注。
(2)纠缠于中国古代某些艰涩难懂的历史概念,重概念而轻史实。(3)片面强调创建历史情景拉近现代与古代的距离,片面强调用活动激活课堂,导致课堂“稚化”,失去了中国通史学习应有的深度
(4)未能掌握中国通史研究最新动态,未能更新过时、落后的史学观念。案例6:《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的导入设计
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学生讨论]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由此引出文字的话题。分析: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三、教学教研活动实录 教研活动一:
课题:美国的诞生 课型:公开课
课时:1课时
参加人员:历史教研组全体人员 评课记录: 发言人1: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是新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朱小丽老师迎难而上尝试,创新,能充分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四个环节的设计。学生活动,贯穿始终。
发言人2:
《美国的诞生》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启发式、合作式、与问题解决式、探究式相结合的创新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言人3:
授课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多角度激发学生对的兴趣,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品质,增强了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历史学习方式。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具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鲜明特点。教研活动二
主题:历史教学经验交流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历史教研组全体人员 活动记录: 发言人1:
教学经验交流是较好的尝试,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好的完成了本次教研任务,总体实现研究目的。发言人2:
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发言人3:
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生成了新颖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一次尝试。我们应该多展开类似的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互相学习中,把教学研究展演得更透,从而完成“教书匠”到教师的在的转变。教研活动三:
课题:血腥的资本积累 课型:优质课
课时:1课时
参加人员:九年级全体教师 评课记录: 发言人1:
教师通过对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以及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课题“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达成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同时有利于使同学们形成辩正看问题的世界观。
发言人2: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发言人3:
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和个人自主学习,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知识点得以落实,突破了难点,也突出了重点,学生也比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结:以上相关教学活动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我认为对教学的思考还有许多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谨以以上思考,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1、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案例4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纸’ 字的来历”、“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案例8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10: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案例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案例13: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案例13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4: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案例15: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4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2007年试题)案例15分析: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①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③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
案例16: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案例16分析:
“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
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一()蚂蚁 一()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
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18: “测验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作文。我看不大懂题目的要求,很想举手问老师,可我不敢,怕老师骂我。老师经常说,要学会审题,考试的时候她是一句话都不会说的,就像毕业考试一样严格,这样考出来的分数才真实。我只好猜了猜,凭自己的感觉做了作文。结果我还是理解错了,作文被扣了25分!我真觉得冤枉,我不是不会写啊,只不过是走题了!我前面的基础部分不是考得很好么?如果考试没有作文就好了,或者不懂能问也行呀!”
A教师认为:案例中的老师,在平时考试的时候不给学生任何指导是对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应考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毕业考试,所以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能问的。
B教师认为:评价应该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比分数的真实更重要。所以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A、B两位教师的观点,你是如何思考的?请阐述之。
答:我赞同B教师的看法。我们认为考试是另一种学习。对待考试,我们同样应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应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A教师的做法有背于新课改精神,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它很难体现出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等许多更为本质的信息。
案例19: 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 老师:
今天,我拿到了《学生评价手册》,看到您对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难过。您是这样写的:原本你可以学得更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
老师,您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您没有发现吗?
我竖笛吹得很好,那是我的一个闪光点,老师您一定不会忘记我的笛声吧!刚开始学吹的一年里,我的水平很糟糕。我每天一有空就练,终于有一天,美妙的音乐从笛孔中飘了出来,我成功啦!我不但会吹老师教过的曲子,也会吹老师没有教过的曲子,同学们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吹这么多曲子?”我说:“因为我多练,所以就熟能生巧了。”我现在的水平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小天鹅”。
老师,您一定还记得我写的小诗《我的妈妈》吧!“我的妈妈是老师,学生一批又一批。”
那是有一次,您要我们写一篇《龙年畅想》的作文,我写了这首小诗交给您。因为我的妈妈是老师,她常常把没批完的作业和考卷带到家里,批到很晚才睡觉。我觉得妈妈很辛苦,希望她和我们一样“减负”,我就写了这首小诗。您读完后,在班级里表扬了我,还叫全班每人都写一首《龙年小诗》,班级里涌起写诗的热潮;您把写得好的诗贴在墙上,我的诗被贴在了第一页,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自豪啊!
我还会朗诵,您让我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
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您能不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了吗?我一定要多加努力,改正缺点,做一个像成人一样的小学生。答:该案例中的评价,是传统评价,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这样使学生成了失败者,不能够获得鼓励,不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严重背离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2、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轻质性。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民主很少,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问价值,尤其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长参与的价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鉴于此,我们应引起反思;加强学习,努力吸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构建能够调动教学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促进教学双方发挥自身潜质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具有人文精神,着眼于终身教育,立足于经济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主体与客观的统一。其应体现“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激励性”等。
案例20: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课始老师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
答: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自然贴切,生动有效。
案例21: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
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案例22: 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
案例23: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案例24: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七.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2007年试题)。
答:一次课堂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这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想:如果我昨天在课堂上停下课来调查次事,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查出结果,更不会产生这样好的教育结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过错采用巧妙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主动承认错误,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内容后,受益匪浅启发很大,社会不断地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教育理念,更好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回顾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在:
优点主要有:
1、对教材的分析,紧扣课程标准,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侧重于学生的层次性,既照顾尖子生,也考虑到多数中等生,不放弃差生。
3、教学目标明确,突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剖析,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难点重在理解。
4、教学设计上,强调接受学习知识和发现学习知识两种方式的结合,尽量体现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5、备课中突出学科特点,把备教材与备好学生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有时过于强调知识的归纳整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不够。
2、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有待于再提高。
3、课后总结,过于看重闪光点,而常忽视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拓宽教学思维,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学好新课标,重建教育教学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好课程资源,使教育新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者:聘教网 2010-03-10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3、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5、人言“墨分五彩”,墨色: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
6、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钱币、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3、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4、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美术语言?
答: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7、什么是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
8、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⑴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⑵ 依据学生的特征。⑶ 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⑷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
9、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始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大体来说具有指导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指引学生学习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也是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直接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还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最后,目标本身还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10、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的来源是课堂教学实践。
案例是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疑难的典型事件,有一定普遍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案例必须描述真实的教学情境。
案例必须完整叙述一件事例或一个片断,有起因、冲突、结果等。案例叙述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 辨别题
1、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点:片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点:正确。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3.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参考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4.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参考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
1.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要点: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2、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何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了美术的文化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忽略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
要点:新课程我们强调了美术文化的学习,但不可以忽视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评述和美术文化的学习,才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求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能均衡实现吗?
要点:不是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的。三维目标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三维目标只是它的体现。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1. 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参考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
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习惯来回涂、西画用小笔描等。
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办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小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评析(参考):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一节《会过东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3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参考要点: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训导者、尊贵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学们一道寻找真理。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老师问同学们:“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也有的同学说:“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老师又问同学:“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3.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在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时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图史巧妙结合,让保持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关注焦点、热点、关心国家大事,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兴趣;思维;情感;判断
在过去传统的历史讲课中,人们对教历史课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历史课好教,照本宣书,这是由于过去我们教授历史的方法很死板,学生大多时只是被动接受造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历史责任感也在消退,我们必须正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实行新课程以来,我们历史老师在备教林、备学生、备教法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大事、生活小事相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较好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图史巧妙结合,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我们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特希望你给他们讲历史小故事,如果在讲课中穿插一些精彩故事的话,学生可能整节课都思维活跃,激情不断。其实我们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就隐含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讲“故宫”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他们充分感受故宫的高大、雄伟、神奇后,抛出问题,你知道故宫为什么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吗?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完全集中在那半间上了。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电灯炮”“电灯照耀下的柏林街头”,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带给人类幸福的时候,再结合小字中对这一成果问世的介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讲解这些故事,费时不多,却使课程教学大为增色,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调节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过的类似的事件,不同国家在同一阶段发生的不同的事件,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加以对比分析,探究其异同,就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就可以回忆前面学过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从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上进行对比探究,学生就可以得出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才会成功的结果,进一步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时,可指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暴动,再扩大到农村的道路,而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通过学习探究,学生可以理解到,当时的俄国和中国由于各自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悬差和社会经济模式的不同而取了两种不同的革命方式,在此基础上可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国情。
三、要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才有能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观点和立场,尽可能的避免观点立场的偏颇。
比如我们讲秦始皇,学生在很多的电视剧中都对他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孟姜女哭长城,阿房宫,认为他是一个暴君,是一个坏皇帝,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他的功绩,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开创了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引导学生认清他是功大于过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人物,引导他们评价毛泽东,评价身边的同学,评价老师,得出人无完人的结论,所以我们必须全面的分析历史人物。
四、关注焦点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一定的时事判断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涉及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相关联的事件和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尊严和历史责任感。
如我们在讲都江堰时,告诉学生这一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很快就从教材中知道了这一伟大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特点,再适时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完全符合今天的环保节能的观念,堪称世界卓越工程,再如讲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可联系现在2011年我们正在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取和了辉煌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内在的动力自觉的投入到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该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杜 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马丽娟 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初中历史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姓名:程根梅
专业:历史
工作单位(盖章):呼市赛罕区
巴彦镇二十二中
2011年5月28日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1997年7月毕业于呼市教学院历史系,后一直任教于呼市二十二中学到今,一直承担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同时一直兼任于班主任,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热爱本职工作,忠诚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
一、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本人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2002年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之后的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的师德,教育教学思想端正,方法恰当,热爱学校,服从工作安排,遵纪协作,集体观念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识大体,顾大局,关心同事,尊敬上级,爱护同学,同时不断学习,加强了自身的修养。
二、专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方面,我能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耐心捕导,及时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采集灵活性的、科学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我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同时注重了培优,转差工作,注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扩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们普遍喜欢我的历史课,中考历史成绩普遍较高,成了学生们的提分科目,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初一到初三新课的传授到初三几轮的复习课都有了自己的一套。
三、悉心带班,成效显著
我从参加工作以不定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班主任我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爱每一个学生,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综合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学生必须肩负责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学习自主,提倡个性自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项丰富的活动,打造亲兵,培养高素质的班级骨干,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形成了强大的班级凝聚力,用爱心、耐心、诚心,做学困生的工作,转化效果很好,心理信箱的开设,我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巧用班级日记,我与学生之间公开交流,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民主性,我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我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很活跃,成绩很突出,2009年5月我所带的初
二、1班被评为2008—2009年学市级先进班级体。2010年7月,我被评为赛罕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9月10日我被评为赛罕区区级优秀班主任。
我认真外钻研专业知识,在首都师范大学修完了专科起点本科历史专业的全部课程,并陆续参加了好几期信息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各种继续教育,我还注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练习提高了教学基本力功,增强了教学技能,提高了业务的知识能力。
五、积极教研,不断担高
我承担着年级组长职责,组织本年级老师、学生的各项活动,成效显著,受到校领导的好评,我还积极参观集体备课,教学观课,优质课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并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整理成集,2009年12月,我的论文《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评为内蒙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六、坚持出勤,任劳作怨
本人自工作以来,坚持出勤,从不旷课。早退,没有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而且坚持提前到校和学生一起学习,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相关工作。
总之,正因为我一直在积极进取,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更加努力、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