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1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第一篇: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北京市高中数学 新课标解读

前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中数学,从教学内容到评价方法全盘苏化.以后几经修改,但始终未摆脱苏化的影子。建国五十几年来。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好评。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在培养现代人的过程中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简称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制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将使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活力,使数学课在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促进学生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在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养中,发挥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课程框架

(一)学校必须开设的内容:共10个模块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上10个模块和16个专题,分别包含在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的4个系列中.其中必修的5个模块是基础知识,选修系列1是为文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2是为理科学生开设的,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是为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学生开设的。

二.在高中阶段首次采取学分制新课标规定在高中阶段,每个学生修完一个模块,获得2学分;修完一个专题,获得1学分。

(一)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 修完必修的基础知识的5个模块,获得10学分。

(二)可以报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16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1的2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0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4个专题。

(三)可以报考理工科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的标准: 最低要求修满20学分如: 修完必修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2的3个模块,再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系列4中的2个专题。较高要求: 修满24学分如: 修完最低要求的上述内容,再选修系列4中的另4个专题。

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高中数学的基础性

1.发扬我国高中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的好传统。在新课标的课程框架中,所设5个模块的必修内容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又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必修内容包括了原高中数学中的:集合,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的共同内容有: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统计,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从以上所列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不难看出新课标仍然十分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2.对“双基”的认识,与时俱进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数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应用。“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特点。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原高中数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新课标删减了原高中数学中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了“双基异化”的倾向。在必修模块中增加了《算法》的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概率,作为新的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修模块中的数学3的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二章统计,第三章概率就是原高中数学所没有的基础知识。新课标还要求将算法的相关知识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章节中去。

(二)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不仅是研究其它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 “高中数学课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在选修系列3和系列4中开设了《数学史选讲》,《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等专题。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与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数学美的熏陶下,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在数学家的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才的蓝图,不断完善自身的全面素质。在对我国古代数学史的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数学发展立下的不朽的功绩,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激情,以及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豪情。

(三)提供多样课程,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既具有一般的共同的规律,又总是带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具体表现在能力,气质,思维取向,性格以及爱好等方面。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特别指出:这是一种“个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必然带有个性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能力的差异,思维取向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必然导致对同一知识不同的学习效果。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所有的学生完全相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相同的知识,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每个学生的成才。

高中数学新课标,不但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构建了共同的基础---必修的5个模块的数学基础知识,还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课程内容安排,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史类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可以在保证必修课程的内容学习的前提下,选修系列3中的“数学史选讲”专题,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探索,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又有进一步提高的要求,他就可以在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中,选择他有兴趣的专题去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他的数学素养,为大学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准备报考大学,他就可以在高中阶段只学完必修课程的基础内容。对于那些确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选择的种类就更多了:偏爱计算机的学生,可以选修“信息安全与密码”专题;想当老板或想将来从事金融行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风险与决策”专题„„。

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与调整,这对学生依自身的具体情况,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四)为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构建了平台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一系列的辅助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接收,加工,储存,以及信息的传输„„。过程的起始是接收,即教师从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中接收知识信息,从对学生情况的调研中接收有关教育对象的信息。这个过程的信息传输阶段,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显然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传输方法,即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只有确定了“教什么”,才能确定“如何教”。高中数学新课标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必须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和选修的各个专题中去,并且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课和一次数学建模活动。数学探究是指: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此类问题的拓展的过程。数学建模是指:建立一个最佳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数列„„),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传统的只由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再适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交流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和处理数据,使学生能初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常常能起到极佳的教学辅助作用。高中数学新课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具有多样性,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一个大平台,使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能够大显身手。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把算法的知识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章节中去,并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内容的整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后,教材中,安排了让学生自己设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框图的内容。这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的一个极好的结合点。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因为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性思维能力恰是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每位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数学思维训练应该在符合科学的思维过程的教学中进行,在教师长期以自己的科学的语言,严谨的科学作风的熏陶中完成。数学课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上带领学生作“思维的体操”。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课题,需要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去摸索,去实践,去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教育形态,并指出转化的方法是使高中数学课程“返璞归真”。列宁曾把人们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途径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数学不能脱离现实的空间和现实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的形成,发展及本质。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实例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得出抽象的规律,从而使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的这两种形态间的转化,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下大力气去探索。高中数学新课标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这就给任教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知识更新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的进修和自我素质的完善就显得更加必要。这里所指的专业进修,不仅包括高中数学课程新增内容的学习,还包括心理学,数学教育学和教育哲学

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等,再提高一些还应学习美学的相关知识。

目前符合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的新教材正在编写中,今年将在部分省市的中学试点,20010年将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在全国推广的一年。希望数学老师们能提前作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的这次重大的改革中去!

浅谈新课程与高考的联系

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所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体现数学特点的四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仅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探索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策略创造能力。2009年试题更是突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淡化对知识点的刻意覆盖,淡化公式的记忆,淡化对机械计算的要求,而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解答题中,除应用题外,每题都含有证明的要求。平面解析几何问题明显减少了运算量,对推理和论证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由过去的求轨迹或讨论曲线本身的性质问题,变为证明过曲线特定点的直线性质的问题。“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的命题意图得到了全面体现。突出逻辑推理、合情推理,注重表述的条理性、严谨性,强调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

一、2009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1、数学科试卷注重对数学“双基”的考查,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进行重点考查,解答题分别以函数、三角、数列、立几、解几和统计为试题背景。试题覆盖了主要知识点,注意在知识交汇处命题,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试题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解答题大多设置了多个问题,形成入口宽、层次分明、梯度递进的特点,有较好的区分度。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数学能力与素养,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控制试题的计算量,加大思考量。

2、合理安排各模块的训练难度

应严格参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安排各个知识点与各模块的训练难度与训练量。对于A级要求的知识点要严格控制难度,在这些内容上不要搞综合。

对于B、C两级要求的内容,无论在复习时间上,还是在训练难度上都要有适当的安排,C要求的内容既可以出难题,也可以出中等题与容易题,作为新的高考热点,当然应成为复习的重点。

3、深入全面考查数学基本能力

(1)了解初中教材分别讲了什么,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思维在什么样的层次上?

(2)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合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里要注意循序渐进,化生为熟,自然引导,切忌就事论事,生搬硬套,更要避免“压”“灌”。

(3)课堂问题的设置要设计合理,要体现启发性,要有层次性,能连成一片,做到一叶知秋。

(4)要精心布置作业,不能在数量上做文章,而应体现典型性、实效性、思考性和高效性。

(5)注意各单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理解新教材的模块设置的意图,用联系、变化的哲学观看待数学的学习。

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6)要及时巩固,及时总结,螺旋上升,注重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建议

1、数学教学应有“反刍”现象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学的东西是无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东西更多,更杂,这时学生就应该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类比,整理,反思,形成系统性.对于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注意“反刍”现象,数学知识点多,繁,杂,教师应特别注重同类型题的反刍,解题后的反刍 ,教育中的个体现象的反刍,评讲过的前后几套试题的反刍,这对教学大有好处。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倡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学、运用数学的整个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营造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觉交流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终生发展。

2、教学措施建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想说、敢说、先说

过去的教学总是教师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客体的地位,学生无法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内容,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教材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应先要学生说,让他说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理解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强制性的把自己的观点传给学生,否则会极大地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是最好的参考书,让学生想说,敢说,先说,教师能从学生说中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样做我认为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更是对老师的帮助,教学效果会很好。

3、附加题的训练要适度

(1)附加题由2题必做题与四题选做题(选2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题与难题的比例大致为5:4:1。

(2)选做题依次考查选修4系列中4-1,4-2,4-4,4-5这4个专题的内容,这一部分出容易题的可能性较大,一般不会出难题。

(3)必做题是考查选修系列2中有而选修系列1中没有的内容,根据难度比例的安排,必做题出中等题与难题的可能性较大。

(4)对附加题的训练难度的控制应据考试说明作出适当的安排。

如文科第17题三视图问题,考生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再运用符号语言算出结论,考查符合文科学生实际。

理科第19题是折叠立体的问题,综合了立体几何、函数、导数和极值等知识,思维要求和知识综合度较高,解法多样,较全面地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数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试卷注重了对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如文科第21题(理科第20题)是含参数的一元二次函数零点问题,解法多样,深入地考查了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数学教学应注重实际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数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数学抽象的东西较多,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个体差异明显,并且数学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所以数学教学应注重实际,在讲解数学问题时,能用实际的例子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5、打好基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大纲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入了基础知识的范畴,对能力的培养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加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教师应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及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把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来说:(1)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算法等)要重点讲解和渗透。由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数据处理,算法,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例如,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

6、改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图形、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教学中,应借助几何直观,揭示图形中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其它内容的学习中,也应借助几何直观,揭示问题的本质。

(2)注重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是数学特有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严谨性常表现在数学解题步骤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整洁性上,它往往是阶段性测试和高考获得高分的必要条件。

(3)注重教学后的反思。每次教学之后,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当的整理、总结、拓展、延伸的反思机会。

(4)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等。

新课标

新课标解读

总之,高考是对每一名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积累和改进教学经验,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

第二篇:“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湘西州民族中学

瞿宏富

一、背景

1.对数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

(1)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①数学思想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思想应包括两个部分: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论证的思想是逻辑地论证,不是一般地归纳,对于一般地归纳出来而没有加以证明的结论只能作为猜想。

公理化思想是对一些在实践中或理论中得到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公理),从这些前提出发,进行逻辑地论证,形成严密的体系。

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是数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②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③纯粹数学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十分精辟地说过:正因为数学可以暂时脱离物质形式而进行研究,所以它在这里提出,却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应用,这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2)教育上的启示

①向被教育者提供参与社会生活与建设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来龙去脉”,要学会分析想法,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和分析思考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才能使学生在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时能够比较自如地应用它。

学生还应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了解数学应用及其应用的可能性,逐渐形成应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纯粹数学的研究,而将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中,他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即使是将来搞纯粹数学研究的学生,知道这一点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及数学技术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使他们受到这方面的初步训练;这在几乎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中都比以往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数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当然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②向被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智能训练和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水平。③向被教育者展示数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其认识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④向被教育者提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历史证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推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数 1 学教育要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习题,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坚决排除偏题、怪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是必要的。

数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做数学”。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在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多做习题(这是必要的),包括独立地做一些较难而有启发性的习题。因为习题只给了条件和结论,甚至只给了条件和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较难的习题经常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这种再创造过程自然可以培养创造能力;而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然,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教育应努力全面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2.社会对数学的需求

(1)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2)普通大众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数学(3)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4)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离不开数学

3.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 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认识

(1)我国数学课程的优点:

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技能比较熟练。

(2)我国数学课程的不足与问题。

①课程的单一性。

②忽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③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④教研活动缺乏活力。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0项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解题看做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首先,问题从哪里来?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 2 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其次,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只归纳为程式的套用。程式从哪里来?需要探索,从实践中包括从错误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再有,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也是不够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自主地开拓和发展。(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数学课程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个体积极思考,与别人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等方式,激活思维;通过促进学生在心理活动、变化中的同化和顺应,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算法、向量等)(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课程目标

(1)总体分析与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个总目标与国内外的数学总目标相比,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课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的内容,对原有内容作了若干删减,在处理方法、要求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强调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

这六条具体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具体体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个层次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六条目标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是一个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技能作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课标》的基本理念。(2)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①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双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程目标对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强调了双基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了要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希望通过数学知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在反复对数学本质 3 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个体的数学素养。这就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即背景的来龙去脉。在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中才能感受数学的价值。

②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是课程目标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课标》对数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表达和交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发展这一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着提出问题;让学生陈述某个定理结论的发现过程或证明过程;作一个读书报告;写一篇小论文;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对某个问题展开辩论。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会提问题,《课标》在内容中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呼应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希望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例如:可以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是对结论的推广;可以在不同的维度进行类比,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类比;从一维到多维的推广;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等。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想得非常仔细,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一面。由于教师教得很细,学生就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所学内容搞清楚,并自己思考,自己去归纳,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这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斩能力比数学能力本身更为重要。

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⑤在数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则是我们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会产生力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d)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合理地提出疑问,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见,当学生对同伴、教师、教材等的结论、思路、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作为思考研究目标。当事实证明学生的怀疑被否定时,应指导他们理性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但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课程框架与内容 1.课程框架设计思路及其说明 2.必修部分

3.选修系列

1、系列2 4.选修系列

3、系列4 5.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的理念与实施

(1)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的一般界定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相应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①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我们要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通过逻辑或证实的方法,通过对话与多种方式的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②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又必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学生装的发展,为学生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和教育修养,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要通过数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置疑,求真求实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在解决挑战性大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生装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即使有很多人会忘记具体的数学内容,但是数学留给他们的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③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认识数学?如何看待学生?

对数学的界定有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和大家认同的答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求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数学也是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科学,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数学有两个侧面——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验性。数学的基本要素——逻辑与直觉、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

如何看待学生?那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 5 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的发展水平等。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为当前的学习、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就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和组织,要使它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鼓励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就要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等方面的角色。

教师要在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对数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刻提出有意义的、击中要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再比较各种方法,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在这种主动的、富有生气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当“模特儿”的角色既有从正面给出的示范,同时也要有充当反面角色的部分,反面角色带来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生取得成绩或有进步时,欣赏他的成果,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在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摆出来,然后就开始拿一些例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你必须针对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实,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更多地研究和创造。

(2)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②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的整体认识。④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⑤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⑥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如算法是新增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定位就是: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问题(如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用二分法或切线法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等过程组织教学。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 6 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借助几何直观提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有些对象的函数关系只能用图象来表示,如人的心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心电图,某地在一天内的气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又如在导数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形,体会和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变化(是增还是减、增减的范围、增减的快慢等)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由导数的符号可以判断函数是增是减,为什么由导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函数变化得急剧还是缓慢。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几何直观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用几何直观来代替证明。

○处理好形式化表达与提示数学本质的关系。

还是以“导数及其应用”为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课标》中有全新的变化:不讲极限,直接学习导数概念及其应用。我们会对这样的处理不适应、不理解——不讲极限怎么讲导数?导数是特殊的极限。《课标》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本质,懂得为什么用导数去研究函数的性质更一般、更有效,体验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让学生在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认识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因对形式化极限概念理解困难,影响对导数概念本身的理解。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和学的方式。

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1)评价的理念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注重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③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④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⑤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3)正确评价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①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评价 ②对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4)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①对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 ②对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③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评价(5)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③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④评价结果呈现的多样化。

2007年8月6日

第三篇:新课标解读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从“仰视”到“平视”的蜕变 ——浅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这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的读书汇报,与领导和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活动,收获很大。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通过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次读书活动的一些收获。

一、从理论上提升了自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认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后,我认识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它不仅就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还有我们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等,这些方面的事件折射出我们教师责任之重大。民族的希望在于孩子,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身边的同事们认识到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提升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如设计的意图,资源的开发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中的资源,儿童家庭和社区中的资源,自然界中的资源等都能为本课程提供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优化课堂结构,还有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应注意的问题及怎样去做,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指导。品德与社会课不光要上,还要有课堂实效,孩子的成长需要“感动”,有效教育的支点是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艺术创新最难的是打动人的心灵;学术创新最难的是启迪人的思想;教育创新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一生。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二、在实践中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四月初我在参与式培训中讲授了《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这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行业,并对各行业调查。使其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把它们分类。运用学生每天面对教师的职业吸引学生走进各行业的话题,学生汇报家长及其身边的人的职业,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紧接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初步了解家庭成员及周围人所从事的职业。愉快的采访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交流、记录、归纳能力。通过采访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我国现有行业的种类。学生汇报采访记录并让学生自己分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生活小组讨论:从课桌的生产说起,讨论一张课桌的生产过程与那些行业有关系。让孩子们明白各行各业的重要性。通过身边同学周围人们对他们职业的对话,引导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是正当的,都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我们要尊重他们。让孩子们反思思考: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体会劳动者是辛苦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行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总结出要尊重、感谢他们。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 :“有人认为,当科学家、工程师就光荣,当服务员、清洁工就低贱,你是怎么认为的?”把教学目的的两个重点设计成两个讨论题,而且这些讨论都来自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作用,尊重学生主体,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进行辅导,又可以照顾到后进生,也可面向全体,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把课标的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又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畅谈理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学生想成为哪一个行业的状元。畅谈理想,并向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让孩子们做到知行统一。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达到课标要求。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格局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目标与过程的与时俱进。教材的编写思路更拓宽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了。留给我们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它真正地完成了从让人“仰视”到“平视”的蜕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意自身角色转变,让自己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教育者变为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与新版课标一路同行!谢谢大家!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读书汇报

实验小学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第四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二)、关于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素养及其基础性

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它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2.怎样理解语文素养的基础性? 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②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层。”

(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使人学会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而且能促使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使人学会创造,更能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他像一座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老汉像一座山?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老汉在危急关头能这样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巍巍挺立的高山。生:我觉得老汉能在这样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其它共产党员,他就是人民的靠山。生:老汉看上去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思考,他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借用前一篇课文《企鹅爸爸》里学过的一个词,我觉得老汉的这种爱可以用“父爱如山”这个词来形容。正如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坚持不懈。” 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一定不要以“新”“奇”作为判断个性解读的标准,要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修定稿提出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之中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修定稿提出的)

2、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一】 《学会看病》一文在研读这几句话时:“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让学生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去体会母亲的犹豫,儿子的思考)。窦桂梅说:“语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常用句式几百例》等?是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放弃语文的灵性,不能背弃儿童的天性,不能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不要只作训练,还要设法透过知识体验到情感与智慧。”

3、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 “你病了。”我说。• “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如我不在家呢?” •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 “那我就……找我爸。” • 《木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大师问:“为什么?” •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朱丹说:“没有忘记。” •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这段对话: •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为什么?” •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 “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 “没有忘记。” •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我想,这样对比起来一读,修改后的这段话肯定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读后也决不会把说话人的身份混淆。这种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框架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是略读、浏览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加大阅读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4、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对自已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自主学习的特征:(1)主动性特征

(2)独立性特征

(3)自觉性特征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①把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②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③谋求学生自主发展。关于合作学习

现代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它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

【案例】

《二泉映月》一文,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倾”有三个词,“倾听、倾诉、倾吐”而后两者是近义词,作者之所以要换一下,是考虑到用词不重复;也有同学说“文中两次写到淙淙的流水,一是十年前,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表现的是兴奋、乐观;而第二次是在阿炳眼瞎后,生活穷困潦倒之时,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 合作学习的涵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的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合作学习指导方略: ① 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② 帮助建立合作中的秩序。③ 教给学生应有的合作态度及方法。④ 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

⑤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关于探究性学习

从理论上说,探究性学习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序渐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阶段:一、二、三、四学段

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六、课程标准考点回顾

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多元、实践、语感、汉字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知道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特点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多元的文本解读

特点二: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点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特点四: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6.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设计特点:

A.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B.突出主体,注重实践。C.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2)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四个阶段、五大板块

即一二三四学段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7.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8.知道语文课程标在阶段目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大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同时,五大板块与各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又左顾右盼,协调一致,以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9.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10.知道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及阅读教学的重点。

第一学段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11.了解1——3学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

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5万字。

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40万字。

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100万字。12.正确认识教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与角色。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五篇: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数学是研究()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

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2、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

3、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5、高中数学选修2-2的内容包括:导数及其应用、()、数系的扩充与

复数的引入。

6、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个模

块和专题内容之中。

7、选修课程系列1是为希望在()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系列2是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8、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9、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的一种工具。

10、数学探究即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高中数学课程每个模块1学分,每个专题2学分。()

2、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都是确定性关系。()

3、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

据。()

4、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1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5、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领导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3、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中的表现时,评价内容应关注哪几个方面?

4、请简述《必修三》中《算法初步》一章的内容与要求。

第2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第一小题12分,第二小题20分)

1、请完成《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3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2、请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改善课堂教学中的教与

学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2、基本技能

3、选择性

4、思维

5、推理与证明

6、数学建模

7、人文、社会科学

8、情感、态度、价值观

9、三角函数

10、探究性课题

二、判断题

1、错,改:高中数学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

2、错,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3、对。

4、对。

5、错,改: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简答题

1、答: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 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答:必修课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选修课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

第4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3、答:评价内容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案有新意。

现实性——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真实性——确实是学生本人参与制作的,数据是真实的。

合理性——建模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得当,求解过程合乎常理。

有效性——建模的结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第5页(共5页)

下载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心得体会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

    新课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

    新课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最终五篇)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人教A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总结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总结赵桂林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讲座稿 驻马店市第七小学 刘峰 尊敬的各位同行: 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标》进行了再次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着不同的收获。今天既然是以“诗”为课例,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