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反思方法
物理方法
一、观察法;
二、控制变量法;
三、转换法;
四、类比法;
五、比较法(对比法);
六、归纳法;
七、科学推理法;
八、放大法;
九、等效替代法;
十、累积法
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本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这两种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要知道这两种方法的含义、使用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应用.
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是对生产和生活的切身了解,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m、1dm、1cm有多长.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3、一切物质的分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1、随着我们的自然环境日益得到破坏,随即显现出一些效应,由于大量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的热量不能很快的散发,导致气候变暖,这就是温室效应;
2、而城市过度密集的高楼大厦、混凝土和水泥路面、植被水面稀少等原因则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3、温室效应已经引起全球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考查与我们环境变化的试题越来越多,这也恰恰能提高我们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1、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2、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速度、质量、温度和时间等基本物理量;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对应物理量的大约数值,也要了解一些物理量的单位数值有多大.3、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物理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发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要真正明确每一个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
作图反思
1、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2、本题运用的图象法为物理学中常用方法,故一定要学会分析图象.
点评:(1)会准确找出动力和阻力,会根据力臂的画法,作出相应的力臂,要求作图规范.(2)求最小的力是常见的题型,关键是找到最大的动力臂,一般来说,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连线就是最大的动力臂.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和光的传播一样;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后,一部分声音会物体反射回来,另一部分声音会被物体吸收;
3、表面松软多孔的物体更容易吸收声音,表面光滑坚硬的物体更容易反射声音.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与音色;
3、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音调、响度和音色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同一个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不变的,故音调不变;音色也是不变的;
3、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改变了音叉的振动幅度,导致音叉的响度不同.
1、本题属于声音特征类型的题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
2、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知道减弱噪声主要有三种途径;
2、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3、减弱噪声需有三种途径,但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符合实际且可行,再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五、声音的利用
1、本题是利用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答本题学生要掌握回声的意义及计算;
2、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所产生的;
3、发令员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第一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直接传来的,第二次是发令枪产生的声音传播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的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回声的计算要注意路程是一个来回,声音传播到障碍物再反射回来.
第二章:光的反射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被反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2、知道光的反射包括漫反射、镜面反射;
3、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目前的光污染主要是镜面反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分析问题时注意反射光线是向一个方向还是向各个不同方向.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表面粗糙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这就是漫反射现象;表面光滑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沿一定的方向集中射出,这就是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本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1.的实像的是凸透镜,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关于物体的颜色规律总结:1.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如红光照蓝裙子,蓝裙子只反射蓝光,红光被吸收,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感觉它呈黑色.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如蓝玻璃只透过和它颜色一样的蓝光,其它色光被吸收.此题主要考查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不管平面镜怎样转动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相等,并且法线始终与镜面垂直.三、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这里是漫反射,不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这才是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的对应点(S′),进入眼光的光并非来自对应点(S′),所以把(S′)称为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知识,解题时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注意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注意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光的反射: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的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两类,镜面反射反射面平滑,漫反射反射平面不平整,凹凸不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就是都遵循反射定律.命题方向:给出一些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来判断是否是光的那种现象,属于光的反射,应当属于哪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否遵循反射定律?是命题方向.解题方法点拨: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的定义及分类,熟记特点.
点评:这是关于光的反射的问 题,玻璃做镜面反射,由亮看暗很难看到,反之则容易,如同夜幕降临之后,我们想在室内通过玻璃门窗看清室外的景物,常常是关掉室内的灯,而在室外看室内的 景物时,则不必如此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幕降临之后,室外光线变暗.关掉室内的光源,减少玻璃反射室内光到眼睛,可以不干扰看见屋外的景物.在室外看室 内,室内景物透过玻璃进入眼睛.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靠拢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③当光垂直射入水(或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④当折射角增大时,入射角随着增大;(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光路可逆”)(5)当光在空气与其它介质的界面发生折射时,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其它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现象是指当光由一种介质(比如水)斜射入第二介质(比如空气)时,在界面上部份光发生偏离原来路线而与原来路线产生夹角的现象.
五、光的色散
六、看不见的光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与紫外线的产生及应用的掌握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用紫外线照相能辨认细微差别.例如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纸上的指纹.紫外线有很强的荧光效应,能使许多物质发出荧光.日光灯和农业上诱杀害虫用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来激发荧光物质发生的.紫外线还有杀菌消毒作用,医院里常用紫外线来消毒病房和手术室.紫外线还能促进生理作用和治疗皮肤病、软骨病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人们利用折射原理发明了透镜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正透镜”(可用于近视与老花镜),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负透镜”(可用于近视眼镜).
知道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1、知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1、本题是一道有关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方法的基础题,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就可解此题;
2、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
3、知道老花眼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凸透镜焦距的测定:太阳光可以看成平行光,依据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性质,可以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还要熟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u > 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f< u<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u = f 不成像.u < f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老花镜
要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距离观看课本上的字,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成缩小的虚像,凹透镜能让远处的物体成像,凹透镜不能使远处的物体成像;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凸透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透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透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到放大
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透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
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有三种:(1)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2)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3)根据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我们根据物距和相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来进一步判断结果.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眼睛和眼镜
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本题是一道有关视角方面的基础题,知道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和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就可解此题;
2、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3、知道视角大小由物体大小和物体距眼睛距离长度决定.
1、本题考查视角概念和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知道视角越大,看物体就越清楚.
2、在观察相同高度的物体时,视角的大小与距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视角越小;观察者的眼睛与物体距离不变时,视角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物体本身大,视角也越大.1.本题是光现象类型的题目,解决本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望远镜;显微镜;
2.显微镜的主要部分是装在镜筒两端的两组透镜,每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镜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
3.望远镜也是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中对着远处物体的一组叫做物镜,对着眼睛叫做目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离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3、温度的变化通过液柱的高低来反映出来,这是物理学中的转换法.1、本题是易错题,注意认真分析,否则很容易误认为铁棍的温度低,这是一道基础题;
2、导热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金属的导热性能最好,所以烧水的锅和壶都是金属材料的.
1、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①让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②让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离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二、熔化和凝固
1、知道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就共有六种物态变化;
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3、要分析在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需要知道干冰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1、知道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就共有六种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3、知道水蒸气遇冷时放出热量就会发生液化.
三、汽化和液化
1、此题考查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应用题;要首先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物理知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利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2、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知道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生活中看到的白气、白雾都是液态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它的形成过程都是液化.如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成的水蒸气离开壶嘴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首先我们要知道生活中看到的白气、白雾都是液态的小水滴;
2、知道物体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现象;
3、雾是液态的,它是由气态还是固态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以及应用液化现象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了解水蒸气遇冷时放出热量就会发生液化.
2、知道使气体液化由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1、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2、知道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3、要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依次分析各选项的描述,最终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1、汽化是指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3、液体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
1、汽化是指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3、要减慢蒸发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和把液体密封.
1、汽化是指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2、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3、液体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如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只有降低自身的温度.
1、知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就会在玻璃上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
3、明确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应该出现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侧.
四、升华和凝华
本题目主要考查了物态变化类型,掌握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会发生变化;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有压缩体积、降低温度两种方法;
5、升华: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
6、凝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 其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升华,需要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凝华.第五章、电路
一、电荷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这种电子的转移就是摩擦起电的实质.也是电子的转移使物体有了带电的现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二、电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通路时,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或开路,断路时,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工作;造成断路的情况有:开关没闭合、连接处接触不良、导线断开、用电器损坏等;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将电源两级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1)电源短路:是指用导线直接将电源两级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源短路时,电路中有强大的电流通过,可能烧毁电源和导线,甚至引起火灾,因此绝对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
(2)用电器短路(部分电路短路):是指用一根导线将某用电器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这时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该用电器不会损坏. 本题主要考查电路图的设计.设计电路方法如下:首先读题、审题、明电路,(混联不要求)一般只有两种电路,串联和并联,串联比较容易,关键在并联要注意干路中的开关和电流表管全部电路,支路中的电流表和开关只管本支路的用电器,明确后分支路作图,最后电压表并在被测用电器两端.完毕检查电路,电路作图必须用铅笔,横平竖直,转弯处不得画元件,作图应规范.本题考查电路图的设计,关键是分析出电路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情况,这是难点也是重点.知道电路设计的方法:由设计要求确定开关、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根据各用电器的连接方式画出电路;检验所画的电路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由实物电路图画电路图时,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画出各电路原件回到负极.
1、分析实物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和开关控制作用;
2、根据实物的电路连接情况来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3、由实物电路图画电路图时,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画出各电路原件回到负极.
2、电路故障问题是电学考查的热点、难点,解决的一般方法是将各选项代入题目,根据出现的现象是否与题目叙述的现象一致,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1、电路的基本连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串联,另一种是并联;
2、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3、并联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而支路开关只控制支路中的用电器.
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知道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无论放到什么位置,都可以控制整个电路,在并联电路中,那么开关放在干路和支路,控制电路的效果会不同,且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该支路的用电器.
1、本题考查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检测电路的故障的方法.此题中,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的故障所在:①所测用电器开路,②接线柱之外的用电器被短路.
2、用电压表判断故障时,若电压表有读数,可能是所并联的地方开路或其他地方短路了,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它相当于把所接的两点用导线连接起来,若没有示数,说明其他地方断路,若有了示数,说明所接两点之间断路了.
1、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辨别,知道判断串、并联电路的方法有:①看各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②看电流有一条,还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③通过开关的控制作用来判别.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学会电流流向法分析电路,注意学会判断出串并联电路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会识别电路是学习电路连接和电路计算的基础,对应电路的识别要紧紧抓住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而不应单从形式上去分析。所谓电流流向法就是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出发,沿电流流向,分析电流通过的路径,若只有一条路径通过所有的用电器,则这个电路是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支,又在另一处汇合,则分支处到汇合处之间的电路是并联的.本题考查的是电路故障的分析,知道短路和断路的区别,并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断路:断开的电路;
形成开路的原因有:导线接触不良,用电器烧坏,开关断开,与电压表串联;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是通过导线形成电流的路径的过程; 形成短路的原因:用电器与导线或者电流表并联;
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回路,只要有一处断路,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一个用电器被短路另一个还能工作,但功率较大;
并联电路有两条以上的回路,一个支路断路不影响,另一个支路的用电器,一个用电器被短路,所有并联电器都不能工作.本题考查了并联、串联的连接和开关的状态对电灯的连接方式的影响.同时要注意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 电路有三种状态:
一、电路处处相通形成回路.二、电路某处断开形不成回路,叫做开路或断路.三、电路某一部分原来存在电压的两端意外导通,叫做短路.其中短路可能损坏电源装置和元器件,是用危险的状态,必须加以避免.1、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电流依次经过各用电器从正极回到电源负极;并联电路电流有多条路径,分别经过各用电器从电源正极回到负极;
(2)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电源短路是指用导线直接将电源两端相连;而用电电器短路是指用一根导线将某个用电器的两端连接起来,使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零.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主要考查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①使用电压表前首先要校零,明确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②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
③通过电压表的电流方向为红接线柱(+)入,黑接线柱(-)出; ④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所测电压为电源电压.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转).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使电流表损坏,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使用电流表时,指针偏转不正常的情况有四种:①不偏转,原因是电路断路或电流表短路;②偏转角度很小,原因是电流太小或选择的量程太大;③指针迅速转到最右侧,原因是电流太大或选择的量程太小;④指针倒转,原因是电流方向错了.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①串联在被测电路中;②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③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极上.
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①和被测电路并联;②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③不要超出电压表的量程.
题考查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故障中的作用判断,要结合图形和两表特点进行分析.
电压表与电流表在使用上相同点:(1)把它们连入电路时,都必须使电流从红(或“+”)接线柱流入,从黑(或“-”)接线柱流出;
(2)被测电流或电压都不能超过所选量程或接线柱旁标出的最大测量值;(3)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流或电压的大约值时,需先用大量程试触.
不同点:(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而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2)电流表不能接在电源两端,而电压表可以接在电源两端;
(3)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电压表的内阻很大),而电流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电流表的内阻很小).
电路图中可以看出,两灯泡并联,电流表A2测量干路电流,电流表A1测量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两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根据两电流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我们可知电流大小的比值,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求出通过L1的大小关系,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1、R2的关系. 本题应明确串联电路的电阻及分别对整体及部分电路应用欧姆定律,明确公式中各量应是对应同一电阻的. 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
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
使用欧姆定律的注意事项:
同体性:公式中的I、U、R应是同一段电路或同一导体的.为了便于区别,应该加上同一种角标.本题应明确串联电路的电阻及分别对整体及部分电路应用欧姆定律,明确公式中各量应是对应同一电阻的.
电流规律: 串联:I=I1=I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电压规律: 串联:U=U1+U2.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电阻规律: 串联:R=R1+R2.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 欧姆定律:
I=$frac{U}{R}$.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本题主要考查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各支路电流之和。U1=U2=U I1+I2=I 1/R1+1/R2=R 本题主要考查电阻的并联——等效电阻.电阻串联: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frac{1}{{R}_{总}}$=$frac{1}{{R}_{1}}$+$frac{1}{{R}_{2}}$+...+$frac{1}{{R}_{n}}$.电阻的并联:(1)电阻的并联实质是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
公式:$frac{1}{R}=frac{1}{{R}_{1}}+frac{1}{{R}_{2}}$.(3)并联电路中任何一个分电阻增大,总电阻也随之增大.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三、串联和并联
1、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知道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两者允许通过最大电流中较小的一个.为保证电路的安全,电路中的电流不得超过任一电阻的限制电流. 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电路图判断.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则是串联电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的则是并联电路. 二、根据电流关系判断
如果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流不相等,这两个用电器一定是并联的 如果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流相等,则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若是不同的用电器则是串联;若是相同的用电器串联,并联都有可能
三、根据电压关系判断
如果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压不相等,这两个用电器一定是串联的 如果通过两个用电器的电压相等,则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若是不同的用电器则是并联;若是相同的用电器串联,并联都有可能 四、根据用电器的工作情况判断
用电器只能同时工作的是串联电路,可以独立工作的是并联电路.
四、电流的强弱
1、知道电流是导体自由移动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物理学上的很多单位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安培、牛顿、瓦特、库伦、欧姆等;
3、为了纪念安培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根据我们对电流单位的了解来作答.
本题考查了电流的单位,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为了纪念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好多单位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电压--伏特、电流--安培、电阻--欧姆、功和能量--焦耳、功率--瓦特、力--牛顿、压强--帕斯卡等.
1、本题是一道有关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计算题,解此题应掌握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和电流表测哪部分电路电流;
2、分析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确定电流表测哪部分电路电流;
3、根据并联电路特点求出流过各灯泡的电流.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转).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采用试触的方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使电流表损坏,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的分析能力,电路故障分短路和断路两种情况,了解短路或断路对电路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的分析能力,电路故障分短路和开路两种情况,平时做实验时试一试,多总结、提高分析能力.在串联电路中:当电路断路时:电压表测断路处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测没断路的用电器的电压为零;电流表在任何位置都是零.在并联电路中:某支路断路时:电压表测断路两端电压、没断路的支路两端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电流表测断路所在支路示数为零;测没断路的支路仍为原来的示数.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2V;
2、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的特点是: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3、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的特点是:并联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字母“V”表示;
2、知道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根据对生活中常见电压值的了解以及查看身边存在的电源电压,只要不高于安全电压就是安全的.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电压值的了解,要注意在填写对人体安全电压时,不能光填36V,因为36V只是1个电压值,而不高于36V则是一个电压范围.
2、知道常见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②一节蓄电池的电压是2V;③家庭电路中电压是220V;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1、此题考查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明确电压表选择的接线柱和对应的分度值.
2、电压表是测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仪表,应该与用电器并联.读取电压表示数时,先要明确电压表选择的量程和对应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度相垂直.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使用电压表前首先要校零,明确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②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③通过电压表的电流方向为红接线柱(+)入,黑接线柱(-)出;④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所测电压为电源电压.
二、电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半导体和超导现象的了解和掌握,知道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比金属导体的导电能力弱和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知道超导体不能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某些物质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此题考查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及电阻大小与因素间的关系,解决本题时需掌握:导体的电阻大小与三个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实验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去探究.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明确各导线的异同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石墨、酸碱盐的溶液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等;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锗等.常见半导体有:锗、硅、砷化镓等,即硅属于半导体材料
本题考查了石墨的应用.要记住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导体之所以容易导电,靠的就是这些自由电荷;而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自由电荷很少,所以也就不容易导电了.
1、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导体的电阻;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3、据此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为6V时和电路断开时导体的电阻,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的电流.
本题考查了电流、电阻的简单计算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灵活应用和知道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无关,只跟导体的本身因素有关.
1、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接线柱接入电路;
2、根据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变化,判断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判断灯泡的亮度;
3、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闭合开关前滑片要处于最大阻值处,也就是离接入电路的下面接线柱最远.
(1)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从而实现对电路中电流的控制.(2)滑动变阻器上的参数指最大电阻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根据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接入电路,开关闭合前,接入电路的阻值应该最大,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1、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
2、要探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取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两根电阻丝;
3、要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取材料、长度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电阻丝.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由于导体的电阻与三个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个因素有关时,就要控制其他的因素不变,只让这一个因素变化.
本题考查了电阻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探究的过程需要按照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1)要研究电阻与导体材料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应选取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
(2)要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应选取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导线;
(3)要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应选取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导线.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1)材料: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2)长度:相同材料、粗细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长度越短,电阻越小;
(3)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长度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4)温度:其它因素都相同时,一般地,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温度降低时电阻变小. 本题主要考查变阻器的基本原理和电阻箱的读数方法;
变阻器的原理: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分别读出旋钮对应的读数,用数字乘以底下的倍数,最后将四个数据相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1)滑动变阻器的接线规则:一上一下. “一上”即把上面金属棒两端的任一接线柱连入电路中;“一下”即把下面线圈两端的任一接线柱连入电路中.(2)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电压表的连接,电流表的读数方法以及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处于最大状态等,尽管这些都是一些细节问题,但一定要向学生强调.此外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如何控制变量是关键.
2、知道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一定要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这个实验中是通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确保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控制不变的量:电阻.怎样控制:采用同一个定值电阻实验.改变的量:电压.怎样改变:改变电池节数;调节学生电源的旋钮;串联滑动变阻器,调节滑片.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控制不变的量:电压.怎样控制:串联滑动变阻器,调节滑片.改变的量:电阻.怎样改变:更换定值电阻.(不能用滑变阻器来代替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在实验中的作用:保护电路;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结论: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解题方法点拨:理解实验方法: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由于两个因素都会对电流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即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阻关
系时要控制电压一定.理解探究过程: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移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目的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移滑片的目的是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一定.
3、二、欧姆定律及应用
1、本题考查了欧姆定律的应用和电功率的计算;
2、电表示数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串反并同;即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与滑动变阻器的大小变化情况相反;与滑动变阻器并联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与滑动变阻器的大小变化情况相同.欧姆定律的内容是: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frac{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知道电阻测量方法有:①伏安法测电阻;②用欧姆表直接测电阻;③电阻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1)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导出式R=$frac{U}{I}$.(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被测小灯泡或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3)电路图:左图为测灯泡电阻,右图为测定值电阻.
(4)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灯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通过灯泡(定值电阻)的电流.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1、本题考查了电能表的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以及电功率的计算.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电能)的工具;了解电能表的读数: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等于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2)电能的求法:
①测量较大电能时用刻度盘读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单位是度(千瓦时);
②测量较小电能时用转盘转数读数:通过记录某段时间内电能表转盘转数,结合电能表转盘每转表示的电能计算出该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电热
本题考查了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家用电器工作时,都是电能转化为内能,这是判断的关键.
当电流通过电阻时,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一方面,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另一方面,电流的热效应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知识点的认识1】
(1)电流的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热效应的实质: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3)电热器:电流通过导体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其优点是清洁、无污染、热效率高,且便于控制和调节电流.
(4)有时人们利用电热,如电饭锅、电熨斗等;有时人们防止电热产生的危害,如散热孔、散热片、散热风扇等. 解题方法点拨】
(1)电流有三大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
(2)任何用电器,只要有电阻存在,电流通过时就会有热效应;电流流过超导体不会有热效应.(3)判断用电器是否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用电器的工作目的.
【知识点的认识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2用公式表示是:Q=IRt.此公式是计算电热的普遍使用公式,无论对纯电阻电路或非纯电阻电路来说算电热都适用.
而公式Q=UIt和Q=$frac{{U}^{2}}{R}$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如果用这两个公式计算,算出的就不是电流产生的热量了,而是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了.
二、电功率
本题考查了电功率的计算.本题需要具体去分析是串联电炉丝还是并联电炉丝,串联后,各自功率会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并联后,把各自的额定功率相加即可.而如果用截取法获得的话,电阻越小,其功率会越大.有一定难度.
本题考查实际功率及额定功率,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功率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解答问题.
灯泡铭牌的意义:例如“PZ220-40”,其中PZ表示该灯泡适用于普通照明电路,220表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20V,40表示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40W.
(2)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如果实际功率相等,则亮度相同.
(3)额定功率是唯一的、确定的,不随实际工作电压而改变;实际功率是不确定的,随实际电压而改变.
(4)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公式:$P=UI=frac{{U}^{2}}{R}={I}^{2}R$.变形公式$R=frac{{U}^{2}}{P}$.从图中知该灯丝电阻,温度升高,电阻变大.额定电压:①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②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①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②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叫实际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连接实物电路图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电压表根据电源电压选量程,电流表根据电路中最大电流选量程; 二是具备能够用描点法绘制图象,从图象上分析物理量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三是理解额定功率的物理意义,会测量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四、电与热
1、由题意知,三种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都是220V,额定功率都是180W;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把这三个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三个用电器都正常工作;
2、因正常工作实际功率相同都等于额定功率,通电时间相同,根据W=Pt可知消耗的电能相同;
3、通过分析三种用电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情况,找出产生热量最多的用电器.
1、知道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能分析三种用电器的能量转化是本题的关键.
2、知道电热器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2、知道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功W=UIt与W=三都算出结果就不一定相等.t和W=IRt是一样的;如不是纯电阻电路
五、用电常识
1、本题涉及的知识很多,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测电笔的使用;家庭电路的连接;保险丝的选择等,综合性较强.
2、本题必须明确: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和发生短路;使用测电笔时,必须用手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家庭电路中,灯与控制它的开关是串联的,与插座是并联的;增加大功率用电器时,必须考虑,电能表,导线,保险丝等因素.
1、保险丝要串联在电路中,通过保险丝的电流等于家庭电路中的总电流,如果和导线并联在电路中,保险丝被短路,几乎没有电流通过保险丝,保险丝不能起到保险的作用;
2、发现有人触电如果用手拉触电的人会发生触电事故;
3、使用试电笔时,笔尖接触要检测的导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
4、三孔插座的接法:上面的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上孔接地线是为了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避免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时,发生触电事故.
1、本题考查了用电安全常识,也是中考中常常涉及的考点之一,应在平时多了解用电安全知识.
2、知道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触电原因是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 家庭电路的连接
(1)进户线:一根叫火线,另一根叫零线,火线与零线之间有220V电压,它们构成家庭电路的电源.火线与大地之间也有220V电压,零线与大地之间没有电压.
(2)电能表:测量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装在干路上,进户线首先要进入电能表.(3)总开关:控制整个家庭电路的通断,要安装在保险丝前.
(4)保险丝: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能自动熔断而切断电路;要串联在电路中,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的选择原则是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最大正常工作电流.如果只有一根保险丝要安装在火线上.
(5)插座与用电器:插座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插座并联在电路中,两孔插座右火左零,三孔插座右火左零上地.用电器是直接利用电能工作的器件,各用电器之间通常是并联的.
(6)开关与灯泡:开关与被控制的灯泡串联.为了安全,开关应接在火线与灯泡的尾部金属体之间. 本题考查了用测电笔检测电路的故障.在正常情况下,测电笔测火线应亮,测零线应不亮.测电笔来鉴别火线与零线.使用测电笔时,笔尖接触要检测的导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才能在接触火线时氖管发光,接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本题关键是掌握测电笔的正确使用,手一定接触笔尾金属体,手一定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同时会利用测电笔检测电路的故障.
本题考查学生对家庭电路中故障的分析,需要掌握测电笔的使用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学会用测电笔检查家庭电路的故障问题。家庭电路故障有短路和断路两种情况,当出现短路时保险丝熔断;当出现断路时用电器不能工作,可以用测电笔检查,测电笔氖管发光说明从火线到被检测点没有断路;注意测电笔氖管发光时,火线-测电笔-人体-大地够成一个通路,零线不能使氖管发光.本题考查了电能表用途和电能表读数方法;电能表的读数方法:(1)月末的减去月初的示数.(2)最后一位是小数.(3)单位kW•h.
本题考查电能表的读数方法和电费的计算;重点是电能的计算:月末的示数减去月初的示数,注意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单位是单位kW•h;关键是要理解电能表参数的物理意义,体现物理服务社会的思想.电能表是测量电功或电路所消耗电能的仪器,要知道电能表表盘各数据的物理意义.本题考查了两个内容:一是造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二是避雷针的作用.这两个现象在生活中都可以见到,要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家庭电路中,导致电流过大原因:(1)电路中发生短路故障;(2)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造成干路电流过大.
当电路短路或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很大,超过了保险盒的最大电流,则保险盒将会熔断起到对电路的保护作用.因此家庭电路中必须安装能起到自动断开电源的作用空气开关(或熔断器、漏电保护器、触电保护器、熔丝等均可)
如果零火都有保险丝,那么烧的就不一定是火线那根.如果烧了零线那根.用电器是不工作了,可是机器仍然接在火线上!也就是说机器上还有高电压.(1)过粗的保险丝对电路起不到保护作用,过细的保险丝会导致电路频繁切断,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要选择合适规格的保险丝.
(2)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因为铜丝铁丝的电阻小,熔点高,在电流过大时不易熔断,根本起不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电路发生故障,有时会导致保险丝熔断,更换保险丝后,首先要查清熔断的原因,再闭合总开关.(4)现代家庭中用的空气开关相当于总开关和保险丝的共同作用.保险丝是电流的热效应原理,空气开关是电流的磁效应原理.
安全用电常识是中考命题热点,常常以图片选择的形式,难度不大.家庭电路触电类型:①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碰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碰到火线和零线.高压电路触电类型:①高压电弧触电:人靠近高压带电体到一定距离时,带电体和人之间发生放电现象;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输电线头落到地上,地面上与线头距离不同的各点存在电压,当人走近导线时两脚之间有电
根据安全用电的要求可知: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零线; 不接触高压带电物体 不接近高压带电物体;有人触电时不能用身体拉他,应立刻关掉总开关,然后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线分开;不能使用没有或绝缘层破损的工具接触带电体.
根据安全用电的要求可知: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零线;不接触高压带电物体 不接近高压带电物体;有人触电时不能用身体拉他,应立刻关掉总开关,然后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线分开;不能使用没有或绝缘层破损的工具接触带电体. 家庭电路触电类型:
①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碰到火线; ②双线触电:人同时碰到火线和零线.
3.安全用电原则
(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2)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①不用湿手触摸开关,不用湿布擦拭正在使用的用电器; ②三孔插座应接地,带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用三脚插头; ③不要在电线上晾衣物,不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第九章:电和磁
一、磁现象
此题考查了磁体、磁性、磁感线、磁场等有关磁知识,是一道基础题;学生掌握磁性是指一些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的性质,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实现.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磁感线的。磁感线的方向在磁体的外部,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回到南极.因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所以指南针静止时,它的南极指地磁的北极即地理的南极,北极指地磁的南极即地理的北极
本题考查了磁体静止时的指向,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解本题要掌握,磁体静止是磁体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方,磁体南极指向地理的南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二、磁场
三、电流磁场
四、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解决该题的关键是知道电磁铁磁性强弱不能直接观察,通过比较电磁铁吸引小铁钉的多少来反映;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在铁芯和电流大小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在铁芯和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在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一定时,有铁芯电磁铁的磁性强.该题为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即可解题.五、电动机
六、发电机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就要看图示的情景能否满足:①闭合电路;②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这两个条件;
3、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
4、电路没有闭合;导体需在磁场中运动,但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都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一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二是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第一节:电话
第二节:电磁波
第三节:广播、电视、移动通信
第四节:信息之路
卫星中继通信 【知识点的认识】
(1)概念:利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作微波中继站,把地面站送来的信号接收,并进行放大,然后转发给另外的地面站,实现信息的传递.
(2)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地面站、和传输系统组成,在地球周围均匀地布置3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由于微波的频率极高,波长又很短,其在空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也就是直线前进,遇到阻挡就被反射或被阻断,因此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超过视距以后需要中继转发.一般说来,由于地球幽面的影响以及空间传输的损耗,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要设置中继站,将电波放大转发而延伸.这种通信方式,也称为微波中继通信或称微波接力通信.
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一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可以同时传送上百万路电话信号.又因为光纤不导电,不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所以不会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而且,光纤不怕潮湿、不怕腐蚀,能量损耗大约只是一般通信电缆的十分之一,所以通信质量比其他有线通信高得多.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质量
天平的使用规则:
(1)放水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用镊子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反之,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左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镊子向右盘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游码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5)整理: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1、本题考查了测微小质量的方法,知道需要用累积法;即用天平测量若干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总和,用所得结果除以物体的数量,就可以求出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2、知道测微小质量、微小长度一般用累积法,测曲线长度一般用化曲为直法、滚轮法,测硬币等圆的直径一般用平移法,在学习重要注意总结,灵活选用特殊测量方法.
1、不可能用天平直接称出小于天平“感量”的微小物体的质量;
2、一张纸的质量小于天平的感量,要测量它的质量,需要用累积法;
3、即用天平测量若干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总和,用所得结果除以物体的数量,就可以求出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1、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知道加减砝码时应按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
2、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注意:(1)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在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2)游码在天平调平时,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在测量时才能移动游码.
1、用天平物体质量时,首先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再添加砝码进行实际测量;
2、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3、在调换砝码时,如果添加了最小砝码还大,而取出最小砝码又偏少,此时应采取移动游码方法使天平平衡.
1、根据天平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逐条进行判断;
2、知道天平的正确使用: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②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③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④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了解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①不要把化学药品和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盘上;②要用镊子夹取砝码,不能用手拿砝码;③砝码要及时放回砝码盒,要轻拿轻放.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一些基本属性;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含义和应用;
注意: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能把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起来,这是当前考试的一个方向; 主要知识点: 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与物质之间总是有一些区别的,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的明显不同之处称为物质的属性,如果这种区别是物理的,我们就称之为物质的物理属性.比如:密度、比热容、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弹性、磁性、颜色、韧性、延展性、硬度等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重”,密度小的物质“轻”一些,这里的“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少。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本题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规则;天平的称量范围是指所有砝码质量和标尺最大刻度值的和.
天平的使用规则是;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计算物体的质量.
三、密度
1、此题主要考查了天平的调节与读数、量筒的读数、密度公式的运用,属于本实验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1、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质量相等,密度越大,体积越小;
2、这样就可判断水、煤油、汽油三种液体体积最大的和最小的;
3、又因是同样的瓶子,则体积最大的液面最高,反之液面最低.
1、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要比较密度、质量、体积的关系,必须其中一个量不变,本题保持不变的是质量,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解题.
2、知道质量相等,密度越大,体积越小.
1、本题是一道有关同学们对密度定义和生活语言的理解不同的基础题,知道密度定义就可解此题;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的是人们常说的“铁比棉花重”物理含义,在这里,“重”隐含着当体积相等时,铁比棉花重;
3、知道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叫密度.
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通过计算密度来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重点是测量的步骤和过程,还要注意使用天平时游码一定要归0,取放砝码一定用镊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2、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判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行比较;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利用体积进行比较.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1、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题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选取;
2、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2)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这个物体就假定为不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对于参照物,要注意两点: 1.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可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物理学上经常用图象反应物理规律,我们要学会读图、识图.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
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二、运动的快慢
1、本题是主要考查平均速度计算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均速度一定是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的;
2、整个路程所用时间: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v=frac{s}{t}$分别计算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然后相加即可;
3、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总里程除以总时间.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个常考内容,计算平均速度要注意的问题有:平均速度并不总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在计算平均速度时,中间的休息或停留时间也是要计算在总时间之内的.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2、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3、说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都是错的,只能说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对于速度公式要注意理解比值定义法;不能说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只能说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1、从时间和路程的图象上可以得到甲乙出发是时间和运动的路程;
2、可以看出甲乙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保持不变,所以可以判断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3、可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和速度公式来算出甲、乙同学的运动速度.
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无关,速度大小是不变的,只能说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平行t轴的直线.一、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方向不变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问里路程都相等,或者说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即任一时刻都相同。但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本题考查了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若测量时不是从零刻度量起的,物体的长度应用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减去始端对应的刻度值求得.
本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考查了同学们对生活中长度、质量、温度、速度的认识,难度不大,关键是要多观察生活,记住一些常见的的物理量,如温度、质量、长度、速度、功率、重力等.本题对于时间和长度的基本单位及测量工具的最基本的考查,是一道基础题.解决本题涉及到的知识有: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单位长度(分米)(厘米)(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是秒,毫秒,微秒,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应用.此外还有国家选用的非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通常使用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年、星期.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入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钟表来计时,常用的钟表有: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式停表、电子式停表等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是一道基础题,一定要掌握常用器材的读数方法.在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mm,读数准确到mm,在mm以下应估读一位.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解答估测题方法:
1.多观察生活,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如温度、质量、长度、速度、功率、重力等.2.对于不易于观察的物理量,如功,功率,速度等可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与之相关联的物理量,如可以把功的估测分解为对长度、力的估测,再利用公式W=FS,计算出功.3.如果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的单位,不是它常用的,要转换成常用的,如如中学生高10mm,对10mm有多
5长我们没概念,就可以转化为m或cm,10mm=100m错误就明显了.1、物理量符号书写要规范,特别是区分大小写:速度-v(小写)、功-W(大写)、功率-P(大写)、路程-s(小写)、时间-t(小写);与之相反的:体积-V(大写)、压强-p(小写)、面积-S(大写);
2、单位:速度v(m/s)、功W(J)、功率P(W);
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学习时应特别注意两者的区别。测量工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外界环境、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和仪器本身构造的不完善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5
5四、力
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主要有以下四点: 1.力是物体埘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以下特点:
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3.性质相同,如小孩推墙时,对墙的作用力为弹力,则墙对小孩的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绝不会是其他性质的力.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五、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压力、支持力、绳中的张力是常见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使用注意事项:
1.拉动弹簧:反复拉动弹簧(拉重了会损坏弹簧),防止其卡住,摩擦,碰撞.2.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4.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使用中:
1.不能超量程使用.(天平,量筒,量杯等都不能超量程使用,但刻度尺除外).(补充说明:因为超量程使用可能会损坏弹簧测力计,并且造成塑性形变,导致误差.而且超量程使用了,会导致测不出准确的力,比如一个6N的力,你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指针指向5N,但是实际上是6N,就产生了误差。.2.同方向:测力时,要让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且弹簧不能靠到刻度盘上.3.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明确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前必须校零,(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齐平.(4)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六、重力
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重力的单位是N,但是表示符号为 G,公式为:G=mg,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本 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和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方式包括接触和不接触.本题是一道易错题,很多学生会认为施力物体是重物,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的关系是:重 物由于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会对绳子产生拉力(拉力的施力物体是重物),绳子会等大的传递拉力,将拉力作用在手上,所以手受到的拉力的施力物 体是绳子,而并不是重物.
七、摩擦力
摩擦分类:摩擦力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对在它表面上滚动的物体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3)静摩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时,物体就会运动起来.此题考查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考查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能直接测量,只能通过测量拉力的方法间接测量.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是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与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与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与拉力的大小等因素无关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增大摩擦力方法:
(1)在压力不变时,增大摩擦面粗糙程度.(2)在摩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增大压力.(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4)变湿磨擦为干摩擦. 减小摩擦力方法:
(1)在摩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2)压力不变时,减小摩擦面粗糙程度.
(3)在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①加润滑油.②在物体接触面形成一层气垫③磁悬浮】
八、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根据给出的物体的质量,首先要利用公式G=mg,求出物体的重力;
2、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中,再根据力的示意图的作法来进行画图.
1、本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和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2、知道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1、本题是一道有关力的示意图画图题,解此题应掌握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力平衡作用,因此静止在竖直墙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摩擦力作用,二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根据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来画出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力的示意图分三个步骤:
(1)在受力物体上画出力的作用点;
(2)确定力的方向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3)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在箭头的旁边标出所画力的符号,力有大小的要写上数值与单位. 力的示意图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此,掌握正确的力的示意图的作图步骤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力的图示的六步作图法:
一、作图步骤的口诀:一标点、二画线、三定标度四截线,再在线末画尖尖(箭头)力名大小标旁边.解题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一是确定作用点:1.重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初中阶段重点掌握规则物体的重心.2.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的作用点: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
面中心.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通常都视为在物体的重心.二是力的方向的确定: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受力物体.4.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施力物体.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的方向相反.三是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
九、牛顿第一定律
二、惯性 惯性现象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2、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无关.
1、本题考查了我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尤其是要知道质量的大小是唯一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1、本题考查了惯性的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会利用惯性知识解释乘客乘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无关,惯性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就大,质量小惯性就小.1、本题是一道有关惯性应用题,解题时应掌握惯性概念和惯性的应用;
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应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步骤是:先分析物体的原先的运动状态,当物体的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后由于某种原因,其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根据上面的思路分析即可.
对惯性的正确认识:(1)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具有惯性.不能认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不具有惯性或物体运动的速度大,惯性就大.(2)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我们就说它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我们就说它的惯性越小.物理学中就用质量来量度物体惯性的大小.(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每个物体都具有惯性.不需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因此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用惯性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惯性现象就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不论这种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平动,或是转动.最初是由惯性原理揭示出物体的惯性.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包括保持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我们把更容易保持原来状态的物体,称其惯性大.惯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十、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状态的判断:在初中物理中,我们总能碰到一些题,需要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而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受力平衡情况.我们在学物体的运动,平衡力,简单机械,浮力等等内容的时候,总是需要我们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而在初中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并没有学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我们一般遇到的问题都是物体受力平衡的,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这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我们很少讨论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的运动状态,因为这会涉及到加速度,是高中的内容.而物体受力平衡的判定主要是:合外力为零.
第十三章:机械
一、杠杆
1、本题是动态平衡问题,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否正确分析重力的阻力臂与动力臂的大小关系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就会平衡;当力与力臂的乘积不相等时,杠杆就不会平衡,且向力与力臂乘积大的方向倾斜.1、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①省力杠杆;②费力杠杆;③等臂杠杆;
2、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是等臂杠杆;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
3、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各选项提供的生活用具,判断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度关系,从而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1、本题考查了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2、要判断杠杆的类型方法有三种:①依据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是省力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是费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为等臂杠杆;②看使用此杠杆的目的,是否省力;③记住一些常见杠杆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是等臂杠杆;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
1、本题是一道有关杠杆类型判断题,解题时应掌握判断杠杆类型的方法;
2、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①省力杠杆;②费力杠杆;③等臂杠杆;
3、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
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1、本题考查了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2、要判断杠杆的类型方法有三种:①依据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是省力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是费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为等臂杠杆;②看使用此杠杆的目的,是否省力;③记住一些常见杠杆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有关本题的知识拓展:力臂的画法:①首先根据杠杆的示意图,确定杠杆的支点.②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③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④用字母L1或L2标出.
此题考查杠杆中最小力的情况,要做出最小的动力,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杠杆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位置;②连接支点和动力作用点,得到最长的线段,即为动力臂;③经过动力作用点做出与该线段垂直的直线;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确定动力的方向.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F1· L1=F2·L2${F}_{1}•{L}_{1}={F}_{2}•{L}_{2}$.联系生活经验,要判断杠杆的类型,可依据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是省力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是费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为等臂杠杆.
人类发明各种杠杆应用于生活,其目的有三:省力、省距离和改变用力的方向.因此我们把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和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要判断是什么杠杆:要看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的大小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片判断是哪一类杠杆,体会支点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判断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注意,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和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要判断是什么杠杆:要看动力臂与阻力臂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大小,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使实验简单化,便于探究.(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因此在此实验中我们应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画力和力臂,知道力臂的定义和最长的力臂就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确定最长的力臂也是本题的难点,作力臂时要找好支点与力的作用线,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本题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主要考查了杠杆平衡的概念、实验注意事项、熟练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力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知道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杠杆原理 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确定杠杆最小动力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两点(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然后连接两点,连线就是最长的动力臂,再过动力作用点作连线的垂线,具体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就可以作出最小的动力
(2)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①支点:杠杆围绕转动的固定点②动力:使杠杆运动的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④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⑤阻力臂:支点道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杠杆支点的位置.(2)分清杠杆受到的动力和阻力,明确其大小和方向,并尽可能地作出力的示意图.(3)确定每个力的力臂.(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关系式并分析求解.二、滑轮
1、本题是一道有关定滑轮特点的基础题,解题时应掌握定滑轮的特点;
2、使用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3、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定滑轮时,拉力F=G,据此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的特点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的特点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能省一半力,但费一倍距离;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定滑轮工作中不随物体一起移动;动滑轮工作时和物体一起移动;定滑轮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滑轮的半径,其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由于L1=L2所以F1=F2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其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由于L1=2L2所以F1=$frac{1}{2}$G,所以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费距离.本题关键:一是使用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的确定(直接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二是利用好推导公式η=$frac{{W}_{有用}}{{W}_{总}}=frac{Gh}{Fs}=frac{Gh}{Fnh}=frac{G}{nF}$.用滑轮组来拉升重物时,绳子拉力的计算,就是看有几段绳子拉着重物,拉力就是重物重力的几分之一. 确定所滑轮组个及绳子始方位:
(1)动滑轮${N}_{动}=frac{n}{2}$(n为偶数)$frac{1}{2}$(n-1)(n为奇数)
定滑轮${N}_{定}={N}_{动}$(n为偶数端力向下)(n为奇数端力向上)${N}_{动}$+1(n为奇数端力向下)${N}_{动}$-1(n为偶数端力向上)
(3)绳子始端固定方位:(偶定、奇动),n为偶数,绳子始端在定滑轮钩上;n为奇数则连在动滑轮钩上.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1、本题考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熟练掌握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即可解答本题;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表现在物体的形变上;
3、不同的物体受力改
变形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海绵比较容易改变形状,木板不易发生形变,受到相同的压强时,物体的形变程度不同;
4、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可比较海绵和木板上受到的压强;
5、要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来比较压强的大小关系,要用控制变量法.深入理解压力的概念,明确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作用点:在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力与作用效果:(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2)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体受到的压强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就越大;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因此压力大,压强不一定大.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
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1.两次称量求差法.F浮=F1-F2;2.二力平衡法F浮=G物;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m排g=ρ物体的漂浮条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浮=G物=m物g=ρ
物
液
V排g
Vg;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F}_{浮}={G}_{排}=ρg{V}_{排}$ 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漂浮条件结合使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压力大小;二是受力面积的大小.具体来说,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同种液体同深度处液体向各方向压强大小相等.2、同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水深度增加而增大.3、同液体同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重力的作用.若液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将无压强可言.
2.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它所产生的压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液体除了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外,还对“限制”它流动的侧壁产生压强.固体则只对其支承面产生压强,方向总是与支承面垂直.
(2)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3)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可见,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
(4)密闭容器内的液体能把它受到的压强按原来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 液体压强与重力的关系
3.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跟液体的重力不一定相等.
三、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强①大气压强是指地球上某个位置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地球表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由此而产生了大气压强.
②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它们的压强有相似之处、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相等.但是由于大气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 大气压强的计算不能应用液体压强公式.
③被密封在某种容器中的气体,其压强是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对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它的大小不是由被封闭气体的重力所决定的.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地面上标准大气压约等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由于测量地区等条件的影响,所测数值不同。
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立方米,因此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标准大气压强是: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
2、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非常多,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3、注意大气压强与一定质量气体压强的区别.
1、此题主要考查大气压的应用,解决此题要注意大气压强与一定质量气体压强的区别.
2、大气压的存在能够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性:通过某种方法,使设备的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出现了这种现象.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本题主要考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分析机翼上下方空气流速来分析压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本题考查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运用,掌握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一些现象.
2、知道流动的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1、没有吹风时,U型管是个连通器,连通器中装有水静止时,液面相同,左右两管上方都是大气压;
2、流动的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是空气和水.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3、当电吹风机向图甲的玻璃管中吹风,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行分析.
五、浮力
1、知道分析浮力大小的变化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二是根据浮沉条件;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可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分析;
3、根据漂浮条件F浮=G分析B、D的正误.
本题考查浮力的影响因素和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自身重力),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时要同时考虑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
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都无关,与液体的多少也无关。
六、浮力的应用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好小球下沉时F浮=G排<G球和漂浮时F浮′=G排=G球和是本题的关键.
1、本题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活应用,关键是知道物体悬浮时本身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空气的体积相等.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如物体做了功就一定物体受到了力,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了解三种情况不做功:一是有力无距离(例如:推而未动),二是有距离无力(靠惯性运动),三是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据此分析判断.
1、知道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了解某力所做的功只跟这个力与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有关,跟其它力的大小无关,可用公式W=FS来计算;
3、已知推力做的功和物体运动的距离,利用公式F=,可求得到推力的大小
1、判定是否做功,就看其是否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了解三种情况不做功:一是有力无距离(例如:推而未动),二是有距离无力(靠惯性运动),三是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
3、根据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看其是否同时具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而可以确定其正误.
1、本题是一道有关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题,解题时应掌握做功的两个必在因素;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3、如物体做了功就一定物体受到了力,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据此分析判断.
2、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大于或等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功是指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有用功是指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是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机械效率:η=$frac{{W}_{有用}}{{W}_{总}}$$×$100%
η=$frac{{W}_{有}}{{W}_{总}}$×100%;W有用=Gh,而W总=Fs;
物体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功率,计算公式是P=$frac{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功,t代表时间.
二、机械效率
本题考查了增大减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知道机械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不能理解成:“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或“总功大,机械效率低”.还有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是否省力及重物提升的高度无关.
1、了解改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两种情况;
2、一是减轻动滑轮质量、加润滑油减小摩擦,这些方法可以减少额外功,提高机械效率;
3、二是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从而提高机械效率.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有用功、总功、功率公式、机械效率公式、滑轮组s=nh的理解和运用.滑轮组:由定滑轮跟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绳子的自由端绕过动滑轮的算一段,而绕过定滑轮的就不算了.(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拉力和物重间的表达式为 F=$frac{1}{n}({G}_{物}+{G}_{动})$
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费了距离,用式子来表达是S=nh,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n:承担物重绳子段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frac{{W}_{有}}{{W}_{总}}×100%$,W${}_{有}$指有用功,使用滑轮组时对重物做的功,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得W${}_{有}$=Gh,W${}_{总}$指使用机械时动力做的功,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_{总}$=FS.功率的计算公式:P=$frac{W}{t}$.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用到的公式多,难点是求拉力所做的总功.由滑轮组的特点知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是s=2h,据此求出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是本题的突破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和滑轮组及力的示意图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杠杆力臂的做法是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即可,注意要标出力臂的名称.但是要注意:画力臂时必须注意力臂是“支点到相应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是通过力的作用点并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滑轮组的设计:按要求设计滑轮组是滑轮组学习内容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具体的设计方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确定动滑轮的个数.首先算出承担所要拉起重物与动滑轮的自重所需要的绳子的根数n,其方法和滑轮组绳子的绕法中的方法相同,然后我们根据每两根绳子需要一个动滑轮来确定动滑轮的个数.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应拴在定滑轮上,动滑轮的个数 N=$frac{n}{2}$;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应拴在动滑轮上,动滑轮的个数 N=$frac{n-1}{2}$.第二步:确定定滑轮的个数.一般情况下,定滑轮的个数由绳子的段数n和拉力的方向共同决定.当n为奇数且拉力方向向下时,定滑轮的个数应为$frac{n+1}{2}$;拉力的方向向上时,定滑轮的个数为 $frac{n-1}{2}$.当n为偶数且方向向下时,定滑轮的个数为$frac{n}{2}$;方向向上时,定滑轮的个数为$frac{n}{2}$-1.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一是增加物重,二是减小机械重和摩擦.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机械效率η=$frac{{W}_{有}}{{W}_{总}}$中W有=Gh,W总=Fs,额外功产生的原因:克服机械的重做功、克服摩擦做功.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几乎每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人们应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力或省距离,为了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就要涉及机械的效率问题.同学们在学了本知识点之后应用公式解题时仍经常出错,只是死套公式,缺乏灵活应用.本文结合教学和学生常见错误,通过例题加以分析,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防错提示,避免陷入误区.一:概念理解不完整.这种错误常见于概念辨析题,原因是片面理解概念,缺乏深入认识.二:对滑轮组特点理解不完整.引起原因是对滑轮组认识不清,不能准确判断滑轮组绕线n,或对滑轮组的省力公式(指动滑轮重量,忽略摩擦)和公式 应用不熟练,从而导致计算 和 出错,使η计算错误.三:对滑轮组及所拉物体之方向判断错误.此类问题在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谁做有用功,一律死套公式.特别是针对水平放置的滑轮 组和滑轮组竖直而被拉物体方向改为水平的题目最易出错或无从下手.四:结构固定的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认为不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考查了有关滑轮组的组装,一定要搞清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frac{{W}_{有用}}{{W}_总{}}$×100%,同还考查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注意,机械效率的计算根据公式W有用=Gh计算出有用功,根据W总=Fs计算出总功,其中s=nh.从而根据公式η=$frac{{W}_有{}}{{W}_总{}}$计算出机械效率.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可以推导为:η=$frac{{W}_有{}}{{W}_总{}}$×100%=$frac{Gh}{Fs}$×100%.绳子始端固定方位:(偶定、奇动),n为偶数,绳子始端在定滑轮钩上;n为奇数则连在动滑轮钩上.功率的计算公式:P=$frac{W}{t}$(平均功率);P=Fv(瞬时功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本题主要考查了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判断,只要知道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即可解答.没有空气阻力时,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总的机械能是守恒的;注意太空中由于物体之间有相对距离时,具有的是势能而不是重力势能.
2、掌握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根据能量的影响因素能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所以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所以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在物理学中,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大量事实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第十六章: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物质的三态是指: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液态物质: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易被压缩,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热传递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改变内能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说明: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形式.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和飞轮转动两周,只有在做功冲程中使机车获得动力,其它三个冲程均为辅助冲程,依靠惯性完成.
本题考查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和飞轮转动两周,属于识记内容.
二、内能
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3、知道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的认识和了解.
2、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1、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掌握.
2、知道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燃料的热值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热值:单位质量(指固体或液体)或单位体积(指气体)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热量的计算:Q=mq;单位是:焦耳/千克.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量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题我们要掌握: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①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但它的内能一定增加;②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但它的内能一定增加(物体不对外做功),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等;③一个物体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不一定升高,如0℃的冰变成0℃的水;也不一定吸收了热量,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④物体本身没有热量,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有了内能的转移时,才能讨论热量问题;⑤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或“具有”热量;⑥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知道水的质量、水的初温和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Q=cm△t求水吸收的热量;利用热平衡方程Q吸=Q放求铅块放出的热量;知道铅块的质量、铅块的初温和末温,利用热平衡方程Q放=Q=cm△t求铅的比热容.
△t=$frac{Q}{cm}$
本题考查学生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并能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值的物理意义及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qm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符号为q,单位有J/kg或J/m3.同时要理解:热值是燃料的特性,仅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随质量改变而改变.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吸=cm(t-t0);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所以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放=cm(t0-t)比热容的特征: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a.比热容是反映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度数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
b.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a.比热容不随物体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b.比热容与温度及温度变化无关; c.比热容与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3)比热容与状态有关:状态改变,比热容改变。
三、比热容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Q吸=cm△t、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Q放=mq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时
3注意气体燃料热值的单位是J/m,不是J/kg.
2、知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计算;当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所吸收热量可用公式Q吸=cm(t-t0)来计算,当物体温度降低时,物体所放出热量可用公式Q放=cm(t0-t)来
3计算.注意如热值的单位是J/m时,则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用公式Q放=qV来计算.1、考查了比热容的概念,学生要学会总结实验得到的结论.考查了利用吸收热量公式Q=cm△t的熟练应用.
2、知道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也就是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强.1、知道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强弱;
2、沿海地区,水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3、相同质量的水和泥土沙石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据此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水可做散热剂、冷却剂,用来解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别,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等等.
四、热机
内燃机工作过程: ①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吸入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②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缸内混合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做功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压缩冲程末,气缸顶部的火花塞发出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④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排出废气.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电功是电流所做的功,电流做功就消耗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
2、电功的实质就是能量间的转化,要根据物体产生的能量性质分析能量转化的方向;
3、知道电动机工作时,得到了机械能;“热得快”工作时产生了内能,进行分析能的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源核能:
(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靠强大的核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旦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2)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核裂变和核聚变.(3)核能优点:①只需要消耗很少的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②核电站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4)核能缺点:一旦发生核泄漏事件,会产生放射性污染.(5)核能的和平利用方式:核电站.非和平利用方式:原子弹.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转化是能量以前一种形式变化成另一种形式,转移就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能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物体上能量在形式上不变化.
能源有不同的分类方式:(1)从产生方式角度划分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例: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办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电能、乙醇汽油、氢能、沼气.
(2)从是否可再生角度划分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办中源源不断地得到.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例: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3)从利用状况划分
常规能源:人类利用多年的,使用技术已经成熟的能源.例:化石能源、水能、电能. 新能源:人类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例: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风能.
新能源
【知识点的认识】
(1)人类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叫新能源.
(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核能和太阳能是解决能源问题主要出路. 【解题方法点拨】
新能源例举: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本题是一道有关能源的基础题,解此解应掌握理末来想能源的条件;
2、知道理想能源应比常规能源更具有优越性;
3、未来理想能源应满足的条件:①贮量丰富;②价格便宜;③技术成熟;④安全清洁.
1、此题考查了未来的理想能源的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2、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开发利用工作之便; 第二,必须足够低廉,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安全使用;
第四,必须足够清洁、无污染环境,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二、核能
二、太阳能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
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1.同种物质:(1)ρ一定时,m和V成正比;(2)m一定时,ρ与V成反比;(3)V一定时,ρ与m成正比.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都是错误的。
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2.不同物质:(1)具有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2)具有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解题时应该知道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通过相同的路程,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谁用的时间多,谁就慢.在体育比赛中,裁判员就是根据这种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2.经过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经过相同的时间,谁通过的路程长,谁就快;谁通过的路程短,谁就慢.在观看体育比赛的田径赛时,观众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
律(又称惯性定律).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定受力.力与运动的关系释疑: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因”,运动状态是“果”,二者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根据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运动状态也可以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所受的力一定是非平衡力.欧姆定律的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frac{U}{R}$,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是V;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是Ω;I表示通过导体的电流,单位是A;单位使用:使用欧姆定律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统一,I的单位是A,U的单位是V,R的单位是Ω.1、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解题之前要弄清:①看懂电路图,弄清各电表测量哪些用电器的哪些物理量;②弄清改变电阻的方法,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还是利用开关改变电阻;
2、解题方法有两种:
方法①:按这样的顺序分析:局部电阻如何变化→总电阻如何变化→由于电源电压不变,导致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依据U=IR分析不变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如何变化→依据U变化的电阻=U总-U不变的电阻分析变化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如何变化 方法②:串联电路中$frac{{R}_{1}}{{R}_{2}}=frac{{U}_{1}}{{U}_{2}}$ 即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由此可知串联电路中按电阻的比例分配电压,电阻所点比例分数越大,分得的电压比例就越大. 电流流过导体时会产生一些现象,导体发热的是电流的热效应;导体发生化学变化的是电流的化学效应;导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是电流的磁效应;
.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frac{s}{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得出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得出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小时.1m/s=3.6km/h,$1km/h=frac{5}{18}m/s$;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声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减弱噪声的方法: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在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声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人们区分、辨别声
音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①在声源处控制噪声;②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1、本题是关于次声波的填空题,解决本题需要掌握关于次声波的一些知识点;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3、次声波的频率较低,常在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核爆炸中产生.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知识.1、次声波是由在发生海啸,地震前夕能产生的,所以次声波的优点是:预报地震、海啸.
2、次声波的危害有:
能量很强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在强次声波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功能将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所以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1、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磁波传播速度的了解和认识,基础性题目.
2、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无线电波、微波等都是电磁波.实际上,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在真空中
8的传播速度其实就是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即3×10m/s.
3、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c=λf.电磁波的波速是一个定值c=3×10m/s,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当电磁波的频率减小时,电磁波的波长会增大.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1、本题主要是考查光源的概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能够”,靠反射别的物体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
2、眼睛看到物体的条件:人眼能够看到发光的物体即光源,是因为它发出的光进入人的眼中,引起视觉;人眼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光源的光进入眼中,引起视觉. 总之一句话,人的眼睛要看到物体,就必须有光射入眼睛引起视觉.
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和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一般都是采用电流流向法,即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串联各电路原件或画出电路符号,若是并联再把并联的部分并到相应的位置即可.
根据电流的流向法,明确串并联电路的性质,再结合元件的连接顺序来画电路图,是一般的步骤要求.
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便会形成影子;当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水中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而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处会发生弯曲,这就是光的折射,池水变浅、筷子在水面处弯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1、本题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日食的成因;
2、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3、太阳被月球完全遮住形成的日食叫日全食,在太阳光完全照不到的区域(本影区)可以观察到日全食; 月球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形成的日食叫日偏食,在部分太阳光照射到的区域(半影区)可以观察到日偏食; 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象一个光环似的叫日环食;
4、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现象与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根据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判断各区是哪种日食.
1、本题考查了观察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区域,知道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是解题的关键.
2、日食就是“食日”的意思,就是看不到太阳了;“月食”就是看不到月亮了.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日食、月食、射击时的瞄准要领是“三点一线”. 本题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的分类等一些概念的理解.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在入射点与界面垂直的直线叫做法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叫反射角;
光射到光滑的物体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射到粗糙的物体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一种模型.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相同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同点:平行入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平行射出;平行入射到粗糙表面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1、本题是关于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表面光滑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它可以把平行光沿特定的方向反射出去,如果人眼接收到反射光感觉很强;
表面粗糙的反射是漫反射,它可以把平行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人在各个角度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而且接收的反射光不太强;
3、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定义及题目中的关键词去分析判断.1、本题是关于平面镜中钟表时刻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关于物体成轴对称图形,但是左右相反可以确定实际的时间,所以从像(试卷)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1、本题考查了平面镜中钟表时刻的问题,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解决的办法是利用镜面对称的性质求解.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也可从纸的背面朝着有光的地方观察,看到的时间就是实际的时间.2、本题的第二种解法:用12:00减去平面镜中钟表的时间就是实际的时间.例如本题:12:00-2:30=9:30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平面镜成像原理: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人远离平面镜时觉得像变小了,是由于视角变小造成的,人的眼睛有“近大远小”的感觉,但实际上像与物体是等大的,要根据物理规律来分析而不能根据主观感觉来分析.1、本题是关于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的做图题目,关键是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平面镜成像原理: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3、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A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1、本题考查了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的题目是比较典型的光学作图题,一定要掌握方法.2、解决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有平面镜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然后根据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都过像点,就可以找到经平面镜反射通过某点的反射光线.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成虚像时,物距越大,虚像越大.1、本题是关于凸透镜应用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2、对于凸透镜,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焦点以内成虚像,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处不成像;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实像,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二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实像;
3、对于实像来说,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即物近像远像变大;对于虚像来说,物距越大,虚像越大.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1、本题是关于显微镜的题目,关键是要知道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2、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相当于幻灯机和放大镜的组合,物镜成像与幻灯机相同,目镜成像与放大镜相同;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方法一阳光聚焦法: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使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此时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时,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方法二:需要一根蜡烛、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将蜡烛点燃,将这三者都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然后移动蜡烛及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等大倒立的烛焰的像时,这时测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再除以2,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1、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物体就呈什么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能通过什么颜色的光,物体就呈什么颜色.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得到.
1、本题是有关实像和虚像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异同;
2、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
3、小孔成像是实像,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光的折射看到水里的像是虚像,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实像,放大镜成的是虚像.
1、本题考查了红外线、紫外线和超声波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区分识记;
2、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用来取暖,例如浴室内的红外线取暖灯;紫外线可以用来验钞,它和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使用范围也就不同;
3、B超是利用超声来进行工作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紫外线性质的掌握情况,同时要了解它们的具体应用.
2、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 远视眼的晶状体变薄,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看清近处的物体需要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要看清远处的物体需要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1、本题考查了眼睛的视物原理,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才能正确答题.2、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3、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底片.
4、保护眼睛的措施有:不要长时间用眼,一般在45~60分钟左右,要让眼睛休息10分钟;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读书写字;不要在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看书写字,眼睛要与书本距离保持在30厘米左右,绝不能趴在桌子上看书.
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
3.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1、本题是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可以逐一分析;
2、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3、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即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去判断.★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吸热放热情况的分析判断.物质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会发生变化.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分析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究竟是哪一种.1.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图像中的温度整体的趋势是升高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图像中的温度整体的趋势是降低的;
2.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因为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熔化过程图像与时间轴是平行的.本题考查了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分析判断.首先区分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温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的是熔化图像,温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的是凝固图像,然后区分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的是晶体的图像,温度一直变化的是非晶体的图像.★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读数时首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是多少;根据温度计上面数字的顺序判断是零上还是零下;表示温度的数字越来越大为零上温度,表示温度的数字越来越小为零下温度.注意温度计在读数时不用估读.
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②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有三个:一是量程不同,由于体温计是测量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35℃~42℃;二是它的分度值不同,一般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分度值是0.1℃;三是它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手向下甩,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
1、摄氏温度是规定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中间100等份,每一份为1℃;
2、这支温度计用95-5=90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是100℃,可以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3、知道了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就可以求60℃需要用多少个小格来表示;
4、第5个小格处表示的实际温度是0℃,所以加上5就是温度计的示数.1、本题是关于温度计读数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第二篇:物理 实验方法
转换法
转换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有(13个)
⑴苹果落地可证明重力存在;
⑵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
⑶马得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⑷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
⑸雾的出现可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⑹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⑺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引力的存在;
⑻影的形成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⑼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
⑽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⑾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
⑿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⒀用手机能打电话可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比较法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有:
⑴比较法研究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⑵重力与压力的异同点
⑶比较法研究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的异同点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有:(19个)
⑴如何比较两个物体或两个人的运动速度?v =s/t
⑵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⑶研究滑动摩檫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⑷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P=F/S
⑸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⑺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⑻研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⑼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
⑽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⑾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⑿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⒀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⒁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⒂研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⒃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焦耳定律)
⒄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中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的关系。
(18)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⒆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
第三篇:物理研究方法
一、理想模型法:为了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抛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1、为了研究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
2、为了研究磁现象引入了磁感线;
3、为了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引入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为了研究液体压强引入液柱模型;
5、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6、匀速直线运动;
7、分析连通器原理使用的“液片”;
8、杠杆(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可以忽略不计,即理想化的杠杆可以无形变)
9、理想电表;
10、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
二、理想实验法(理想推理法,科学推理法,实验+推理法):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深刻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例:
1、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2、研究真空不能传声;
3、探究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例如:
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4、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5、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8、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9、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0、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
11、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13、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与什么因素;
14、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15、研究影响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7、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四、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来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简言之,等效的方法就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
1、“曹冲称象”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
2、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研究串联并联电路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
4、研究多开关复杂电路时,用简单的“等效电路”简化复杂电路;
5、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镜后未点燃的蜡烛代替镜前点燃蜡烛的像;
6、研究各分力的作用效果时引入了“合力”的概念。
五、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中被转换的对象很多,可以是物理模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可以是某个图形,某个物理量,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1.现象转换:通过观察压强计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判断液体内部有压强;通过马得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的小球碰撞后移动距离的大小来比较动能的大小;通过观察木桩被落下的金属块撞击后陷入沙坑中的深浅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通过电流产生的(热、磁、化学)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观察电流表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通过砝码被提升的高度判断电功的多少;通过煤油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通过指南针指南北证明地磁场的存在;通过磁体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来判断磁场的存在;判断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等等;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2.测量转换:在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转换成测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在测量大气压强时转化成测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液体压强时,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又如电阻、密度、压强等。
六、积累法: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例:
1、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2、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3、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
4、测量出导线的直径。
七、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例:
1、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
2、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八、模拟法:模拟法是指在研究一些物理现象、原理时按照事物的样子进行模拟操作的实验研究方法。例:
1、在学习家庭电路之后,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安装很感兴趣。如果让学生直接接触家庭电路。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我们采用模拟法模仿(干电池模拟交流电源、小灯泡、电动机模型模拟家用电器等)家庭电路的安装;
2、在研究物体浮与沉时,可以通过制作模拟潜水艇来演示一下实际效果,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浮与沉原理的理解。
九、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例:
1、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
2、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
3、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十、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中去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法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假说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开普勒也曾经说过:“我们珍惜类比推理胜于任何别的东西”。例如:
1、学习功率公式时类比速度的定义;
2、研究做功快慢时与物体运动快慢进行类比;
3、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用水压类比电压;
4、抽水机提供水压类似电源提供电压;水轮机类比用电器;
5、研究电磁波时类比水波等等;
6、分子动能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
7、学习大气压时类比液体压强;
8、原子结构与太阳系。
十一、比较法(对比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还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学生很快地记住它们。比较法有三种类型:异中求同的比较;同中求异的比较;同异综合比较。例:
1、研究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比较电压表与电流表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3、比较电动机与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重力与压力;
7、电功与电功率等。
十二、归纳法: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一系列个别现象、实例概括出一般规律的逻辑推理方法。例:
1、从气、液、固的扩散实现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
2、由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声带振动发声,尺子振动发声,敲响音叉等实例中,总结物体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得到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
4、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另外,还有图象法——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分类法——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比值定义法:——用比值来定义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多因式乘积法:——用乘积来定义物理量,例: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第四篇:物理实验方法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许多,经常用到的有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来分析解答。下面我们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中学物理实验难以同时研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而是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二、转换法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中学物理课本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测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回答说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例:
1、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刚才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
A。利用磁感应线去研究磁场问题
B。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做水流
解析:B。
三、放大法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四、积累法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的量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这样使测量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值就是采取的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五、类比法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我们学习分子动能的时候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功率和速度进行类比。例:
1、某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准确的是()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C。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D。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解析:C
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六、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中学课本中很多知识都应用了这个方法,比如有:液柱、(比如在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简化后的模型依然保留原来的特点和知识)光线、(在我们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液片、(在我们研究连通器的特点,求大气压时我们都在某一位置取了一个液面,研究该液面所受到的压强和压力,也是将问题简化,利用理想化模型法)光沿直线传播;(在我们学习中我们知道真正的空气是各处都不均匀的,比如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在比如因为空气各处不均匀形成了风,而在光是沿直线传播一节中我们将问题简化,只取一个简单的模型,一条光线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磁感线(磁感线是不存在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条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例:
1、在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的是()
A、建立速度概念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C、用磁感应线描述磁场
D、分析物体的质量
解析:B、C。
七、科学推理法:当你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推理,或说是在做出推论,例如当你家的狗在叫的时,你可能会推想有人在你家的门外,要做出这一推论,你就需要把现象(狗的叫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即有陌生人来时狗会叫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八、等效替代法:比如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两个力所以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九、归纳法: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他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我们反复做了三次实验来验证F1×L1=F2×L2也是利用这种方法。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十、比较法(对比法)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如,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如,电动机和热机
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十一、分类法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十二、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十三、比值定义法:例: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十四、多因式乘积法:例: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十五、逆向思维法例: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以上这些方法,还只是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会遇到和使用的一些科学方法,列举出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多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灵活运用,以便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五篇:物理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
陈德生
在我读过的书籍中记得,华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的进行课后总结自我反思,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趣和充实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几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压强和浮力”一章的内容时,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
二、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了吗?你能证实它的存在吗?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节、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此外,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内容之一。
物理作业是多元化的,有计算型、简答型的练习,有探究实验及实验报告,有资料查询、有调查报告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传统型的习题练习,较忽略探究实验、调查报告等等。这几年的物理中考中有大量的文字表述题,很多老师头痛学生的表述能力太差。因此,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说不好,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由老师代替。其实,你越是不放心,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类作业他们越作不好。可以说是对症下药是良方,这类作业的布置需注意时段性,相应的物理规律学习后,及时的布置这类作业,然后立即让学生口述,对于表达好的表扬,对于差的多鼓励。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经过了以上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2O1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