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23:3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

第一篇: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考试内容】 识记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理解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发展观、教育观。2.有助于教育者更理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应用

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产品分析法

(四)个案法。二.实验性研究1.实验室试验2.自然实验。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考试内容】 理解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成熟势力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该学说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

行为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儿情绪的研究。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4.他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精神分析学说:该学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1.他的人格结构理论。2.他的性欲阶段理论。另外新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是埃里克森,他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格发展渐成说。他认为人格发展中,自我的作用很重要,人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主导的将人的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

认知发展学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1.他强调观察学习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第三章 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 【考试内容】 识记 感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反映现实世界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那种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在已有感觉的基础上,为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量。一个人能够分辨的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抑制努力的注意。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观察力:观察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感知能力。理解

感觉的特性及应用:无。

知觉的特性及应用(无):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幼儿的注意不稳定,易转移。首先,与外界刺激本身的特点、性质有关。第二,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第三,与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有关。第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有关。

另外,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与其身体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感知觉的特点:无。应用

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1.必须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3.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4.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5.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

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象就是对表象进行主观加工和改造,从而产生出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外界没有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形象。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则有一定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自觉主动的进行的想象。理解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回忆。

幼儿记忆的特点:(一)以无意识记为主导。

(二)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均有发展。

(三)记忆的恢复现象。

(四)回忆的发展1.杰出的再认能力。2.回忆水平的提高。3.长时记忆的发展。幼儿想象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四)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记忆的分类及其应用(无):1.按内容的不同将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从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划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想象的分类及其应用(无):

(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幼儿记忆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二)丰富生活经验

(三)培养有意记忆

(四)教授记忆策略 1.复述 2.组织 3.选择性注意。

幼儿想象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主动性。

(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

(三)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

(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想象力。

(五)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六)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第五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

思维: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思维活动不在头脑中进行而表现为动作。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过程。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基于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推理出新的结论。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以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理解

思维的特征:

(一)思维的概括性。

(二)思维的间接性。

(三)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第一,幼儿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第二,幼儿会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和推理的依据。

第三,幼儿的判断、推理有时不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第四,幼儿判断推理的依据逐渐明确化,并开始趋于合理。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1.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2.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3.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4.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语言的出现。

(二)情境性言语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

(三)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1.游戏言语2.问题言语。

(四)幼儿掌握书面语言的可能性1.掌握了口语词汇2.掌握语音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应用

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

(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五)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三)将言语活动贯穿与幼儿的一日生活。

(四)成人做好幼儿言语的榜样。

(五)注重个别言语教育。

(六)适当学习书面言语。

第六章 幼儿情感与意志 【考试内容】 识记

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道德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知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努力:意志努力是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

理解

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情感与认识是紧密联系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情感的种类:

(一)按情感状态分1.激情 2.心境 3.应激

(二)按社会性内容分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培养幼儿情感的重要性:首先,情感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行动的动力。高尚的情感推动高尚的行为,比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很,促使战士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情感在成人行动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也是如此。第二,情感对幼儿的认识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在感知、注意、记忆过程中,还是在思维、想象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第三,幼儿情感的发展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第四,幼儿的情感发展是以后情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2.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3.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1.幼儿道德感的发展2.幼儿美感的发展3.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意志的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幼儿意志的特点: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幼儿自觉服从并主动给自己出一定的目的、任务的意志品质)、坚持性(是指儿童长久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坚持实现目的、任务的意志品质)、自制力(是指幼儿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的意志品质)等品质上。

应用

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

(三)重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四)重视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1.向孩子倾诉情感2.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3.多让孩子换位思考4.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5.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一)帮助幼儿明确和确定活动目的。

(二)教给孩子一定的技能技巧。

(三)在劳动、游戏学习等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幼儿自制力的培养:

(一)为幼儿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二)使幼儿明确行动规则。

(三)不迁就幼儿无理、缺乏自制的行为。

第七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上)【考试内容】 识记 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需要:需要是一个人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性。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理解

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需要的种类:1.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需要结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二)幼儿的优势需要具有发展性。

(三)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四)幼儿需要的发展具有集约型和扩散性。

(五)5岁是幼儿需要发展的关键期。

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广度 2.兴趣的指向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

(一)0~1岁儿童兴趣的发展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3个月)。2.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3.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

(二)1~3岁儿童兴趣的发展1.活动的、微小的物体,如飞机、昆虫。2.突然消失的物体,如拿个东西给幼儿看,然后藏起来。3.成人的动作或活动,如妈妈包饺子、爸爸刮胡子。4.因果关系,如坐车是树木和火车的相对运动。

(三)3~6岁儿童兴趣的发展:1.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2.幼儿的兴趣表现出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3.幼儿多直接兴趣。4.幼儿的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5.幼儿的兴趣也可能表现出不良的指向性。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4.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以后)。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1>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2>幼儿自我体验的社会性<3>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特点和趋势。<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应用 幼儿需要的培养:1.关爱幼儿,满足幼儿渴望被爱的心理需要。2.尽量给每个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的需要。3.给幼儿创设一个气氛宽松的精神环境,满足幼儿心理的安全需要。4.给幼儿多点自由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1.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信心。2.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二)在各种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的自我意识。

(三)教师评价幼儿要把握分寸。

(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五)家园配合,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下)【考试内容】 识记

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理解

能力的特征: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

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各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6.创造能力萌芽。

(二)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三)智力发展迅速。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1.容易抚育的儿童。2.抚育困难的儿童。3.发动缓慢的儿童。

(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了解幼儿的气质特点。

(二)不要轻易对幼儿的气质类型下结论。

(三)针对幼儿气质特点,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前期性格的萌芽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应用

幼儿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了解幼儿能力发展水平。

(二)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

(三)指导幼儿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四)培养兴趣。

(五)教育好能力异常的幼儿。

幼儿性格的培养: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

(三)树立良好榜样。

(四)巩固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克服性格方面的缺点。

第九章 幼儿的人际交往 【考试内容】 识记

依恋: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理解

人际交往的作用:

(一)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得起本方式

(二)人际交往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三)交往有利于青少年的成才。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能需要

(二)合群需要

(三)自我肯定需要。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相容原则

(三)互利原则

(四)信用原则。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一)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二)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三)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性、逃避型以及矛盾性。亲子交往的年龄特征: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教养态度的影响1.过分的溺爱 2.过严的教育 3.过高的要求 4.态度的不一致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儿童交往技能的指导:

(一)教会儿童使用礼貌语言

(二)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培养儿童热情大方、宽厚待人的品质

(四)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情绪

(五)创设与同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

(六)引导儿童尝试换位思考。

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二)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

(三)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四)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受欢迎性

(二)被拒绝性

(三)被忽视性

(四)一般性。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分享、合作、自信、移情。应用

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一)增强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

(二)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

(四)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十章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考试内容】 理解

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智力发展正常

(二)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

(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

(四)行为统一协调

(五)性格特征良好。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 二.(一)社会环境1.家庭2.幼儿园3.社会因素

(二)自然社会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婴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一)婴儿的心理特点 在婴儿的心理活动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最先达到比较完善水平的是感觉和知觉。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婴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如果剥夺了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会给婴儿的心理发展造成的重大伤害,具体表现为:1.婴儿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权利。2.失去了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3.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刻板环境。

(二)婴儿的心理健康维护1.要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2.充分满足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需求。3.有意识地训练和发展婴儿的动作。4.注重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维护: 一.新生儿身心特点:

(1)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新生儿主要依靠多种本能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周围环境:如觅食、吮吸、吞咽、呕吐、打喷嚏、眨眼等。

(2)新生儿能够有效地对人的说话声和铃声作出区别,这可以看成是新生儿的听觉系统良好发展的证据。(3)新生儿的味觉、嗅觉和肤觉,都已有了显著发展。(4)新生儿似乎从出生后的最初几天起,就已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他们对于与成人交往,也怀有强烈的渴求。所有这些研究发现,都向我们展示了新生儿心理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动精神。

(5)然而,新生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他们面对陌生环境的冲击,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除了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外,新生儿对最初环境的适应,也存在着很大困难。他们渴望乳汁的滋润和母亲的爱抚,以便满足生理的需要和情感的需求。他们希望周围的环境舒适宜人,最好能像胎儿期那样。如果新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他们的身体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心灵或情感上就会留下一丝阴影或创伤,以至于对未来的发展形成障碍。

二.新生儿的心理健康维护:认识到新生儿生命的脆弱,心理上适应的困难之后,一方面要全力、细致地护理新生儿的生命活动,帮助他们闯过夭折关,为后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心理需求随着生命的诞生而产生,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对新生儿身心的键康成长必不可少。

应用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言语真正形成2.思维能力出现 3.自我意识萌芽

(二)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a.珍惜儿童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分配给儿童一些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事情,既可以避免给成人忙中添乱,又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促进了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b.必须注意安全,成人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东西和环境,保护好儿童的健康和生命。c.当儿童和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以利用儿童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找出孩子能够接受的理由或别的事情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适当的时机再进行说理教育,逐渐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念,培养儿童心理的自控力和调节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3.游戏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在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式,争取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儿童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满足儿童好奇的求知欲,避免抽象生硬,切忌强制服从。针对儿童情绪性强、自控力差的特点,成人一方面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强化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从而提高儿童的控制能力。开展游戏活动,鼓励儿童与人交往,充分利用游戏中的多种成分,给儿童的心理发展以滋养。对于儿童显现出来的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教师在面向全体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一名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用爱抚慰儿童的心灵。二.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三.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四.让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五.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六.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能力。七.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八.正确处理儿童的痛苦情绪。九.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十.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

吮吸手指:(1):症状:婴儿吮吸手指极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这种不良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不良、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和爱抚。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固有的不良习惯。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咬指甲癖:

(1)症状: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癖”,这在3-6岁的儿童中常见。(2)原因: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和游戏。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自慰。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

(3)预防和矫治: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口吃:

(1)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

(2)原因:1: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2: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3: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3)预防和矫治: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大人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遗尿症:

(1)症状: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

(2)原因: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心理因素: 2:训练不当: 3:遗传因素: 4: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原因。

(3)预防和矫治:、多种行为模式:

(1)症状: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定。(2)原因: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矫治: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标一致。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有的放 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攻击性行为:

症状:这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当儿童遭受挫折时,常会显得焦燥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掷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与别人争斗。

原因: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别人的攻击行为摸式而学来的,并由于这类行为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而得以维持,就是说“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于挫折的发应,常常是由于儿童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受阻而引起的,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说谎:

症状:这是指儿童编瞎话骗人,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出现说和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情况。

原因:原因比较复杂,成人应根据儿童说谎的情景和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的分析。儿童出现这些比较典型的行为偏差,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这些偏差的形成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动态,所以父母和教师要通过全面的观察、分析,找到关键原因所在,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及时疏导,逐步矫治,一免给儿童的身心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必要时应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夜惊、退缩行为、精神性厌食、恐惧症、缄默症、梦魇。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体作用

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第一,要遵循幼儿身心 发干预幼儿的行为。(四)帮助教师展规律,采取恰当的教育与教学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措施。第二,要考虑群体差异,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

等。第三,要考虑个体差异,包括对物体的感知、经验、判断推特点

理的水平、情感、意志、兴趣和人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需要等差异。

程就是感知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主要有:(1)感知的分化的基本要素

日益细致。(2)感知过程概括化和1.幼儿: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系统化。(3)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幼断加强。

儿而起作用,教师应该尊重和发

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第一,要遵2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主要循幼儿身心 发展规律,采取恰有哪些?

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第二,要:(1)目的性逐渐增强。(2)持考虑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续时间逐渐延长。(3)概括性逐渐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三,要考增强。(4)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

虑个体差异,包括对物体的感知、经验、判断推理的水平、情(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2)有意感、意志、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注意初步发展。(3)注意范围较2.教师:教师这一要素主要小。

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物的反映。幼儿记忆的特点主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有:(1)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主,且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识记。(2)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主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3)研究为基础。

幼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且效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果优于抽象记忆,但两者记忆效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果的差距越来越小。

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 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1)幼儿的想象没有目的,没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幼儿想象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以无意想象为主。3)幼儿想象以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展。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点

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1)情绪、情感体验具有情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境性、外显性、易变性等特点。座位的排列等)等,后者涉及课堂(2)情绪控制能力较差。(3)情绪、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情感的社会化。

班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7、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3简述教学过程过程中存在展阶段理论。的三种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1.学习过程:指幼儿在教学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教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特征: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逆性。3.自我中心。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动,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观念的形成。

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四)形式运算阶段(1l~15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题形式进行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教学的有效性。

接近成人的水平。

3.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包括与特殊性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研究表明,皮亚杰所揭示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后的检验、反思。的。但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再 到形式运算的过渡,在不同个体1.揭示幼儿教育情境中幼儿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表认知能力和技能发展、游戏和活明,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学科领动发展、品德形成等方面的规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学律,揭示幼儿教育与幼儿心理发科领域的思维发展较慢。

展的关系。2.为幼儿教育提供科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学的依据。3.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关系

促进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教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部分

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8、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l.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任入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大多儿童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它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简述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个基本特征?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产生的特征有:

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哪些种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态度。

5.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等。

式塑造的步骤是什么 ?

1.链式塑造: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强化。其步骤如下:(1)终点行为:选择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2)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目前能做到什么。(3)步调划分: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起点行为达到终点行为,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4)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一步都给予反馈,学习任务越难,需要的反馈就越多。

2.逆向链式塑造: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

(四)程序教学:这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

斯金纳是当代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的研究局限在实验室中动物的简单学习上,缺乏对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探讨,而且他只研究外显行为,避免涉及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在这两点上他与华生等行为主义者有着同样的缺陷。

5、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好处

(1)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学习者就可以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4)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5)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6.试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美国奥苏贝尔也重视认知结构,但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

7.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第四章幼儿游戏活动

三、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因此,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也被称为“同化说”。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

1.练习游戏(0~2岁)。也叫感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其觉运动游戏,是游戏发展的第一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阶段和最初形式。

势。最后,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2.象征性游戏(2~7岁)。在游积极性。

戏中,幼儿的象征活动主要表现在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导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3.规则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游戏(7~1l、12岁)。规则游戏的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发展,标志着游戏逐 失去了具现实生活的活动,如玩娃娃家、体的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开商店、开医院等。这是幼儿最象化。这时的游戏以一些有规则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的竞赛性游戏为主,如下棋、打 创造性游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球等。

教师的指导体现在以下几个些?

方面:

(一)社会性:游戏活动是人类社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会生活的产物,反映了儿童周围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社会生活。的内容;2.为幼儿提供时间、场(二)虚构性:游戏虽然是真实生地和玩具;3.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活的反映,却不是真实生活本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4.教会身,是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5.根据幼生活的活动,是借助想象来进行 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6.(三)自由性:在游戏中没有强制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性,幼儿做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份指导游戏;7.使幼儿愉快地结趣和愿望,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束游戏;8.根据需要,教师与幼的活动。

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四)愉悦性: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7、结构游戏的指导

属于直接兴趣,是为了游戏而游根据结构游戏所用材料的戏,往往被游戏的过程所吸引,不同,分为定型材料(如积木、积而不去追求游戏以外的其他目塑、金属材料等)和不定型材料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没有心里(如沙、水、雪等)游戏的指导。压力,因此游戏中总带有与愉快1.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1)的情绪体验。

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2)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用?

基本知识和技能。(3)从看图样结(一)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构逐步过渡到想象结构,培养幼(二)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能按顺序建造内容较丰富的物展:(三)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四)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复杂的整体。(4)教幼儿爱护结构的发展

材料和构造成果,整齐地收放材

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一、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将幼

2、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指导:(1)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2)加深幼儿对沙、水、雪等材料

二、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性质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玩法。(一)功能游戏。(二)建筑游戏(3)建立必要的规则。

(三)假装游戏。(四)规则游戏

三、美国心理学家帕滕从社(1)选择幼儿容易理解又便会性发展的角度将幼儿的游戏于表演的作品。(2)吸引幼儿参加分为六种: 1.无所用心游戏;2.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3)用建议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 4.平行和商量的口吻帮助幼儿分配角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色,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范表演,然后教会几个幼儿表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

演,再由他们教会其他幼儿表(一)合理安排游戏时间: 演。

首先,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种

9、有规则游戏的指导时间进行游戏;其次,幼儿每次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游戏的时间应保持在30~50分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应注钟;再次,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意以下几点: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时间应基本均等。最后,应游戏,教师可用简明、生动的语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言和适当 的示范,将游戏的名个人游戏的时间。使三种游戏相称、玩法、规则和结果向幼儿逐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 进,一介绍清楚。(2)在幼儿独立开展保证幼儿生动活泼地成长。

有规则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二)科学布置游戏空间:第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3)鼓励幼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空间儿积极地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戏的兴趣。(4)在教学过程中,根均所占的面积。第二,开辟各种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分别提出不游戏区域。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吸引力。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安全。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三)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再次,形特点?

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最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料。

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四)丰富知识经验:首先,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部分

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操作技能的形成有哪些阶段?

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一)操作的定向: 1.含义: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二)操作的模仿:1.含义: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三)操作的整合:1.含义: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四)操作的熟练:1.含义: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作用)。

(一)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1、促进认知发展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4.幼儿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影响幼儿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示范方式有三种:(1)相向示范:(2)围观示范这种方式的缺点常因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发生混淆错误。(3)顺向示范:

(三)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

(四)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

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指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

6试述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如何运用我国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一)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二)原型操作阶段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三)原型内化阶段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7.如何培养幼儿的心智技能?

(一)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

在原型内化阶段,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第六章幼儿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1.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

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同相互尊重与信赖的道德心。是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内因。

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过程。

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段。

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情感体验。

识与体验而眼随他人行动的现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他是一致的行为。

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2.简述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阶段理论。

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榜样一致。

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概括(三)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阶段:

认同 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整的价值体系。

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特征。

也没有规则。因为他们尚不能把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

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2.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间存在着脱节现象。3.幼儿已具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和顺从的愿望。

调节自己的行为。4.幼儿的道德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德?(包括如何培养移情能力)

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一)提高幼儿道德认知的水4.公正阶段(l0~12岁):儿童平:道德认知是品德结构中的引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导性要素,幼儿教育首先要通过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道德直观,然后再通过言语讲解个人的特殊情况。

和说服的方法教给幼儿相应的3.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道德知识,让幼儿明白应该遵守发展阶段理论。的规则是什么、应当怎样做及为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帮助幼儿分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他发现儿童辨是非、好坏,提高对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的认识水平。

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二)培养幼儿健康的道德(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情感

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如何培养移情能力:

要求而定。

发展移情能力从以下方面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着手:(1)表情识别:即通过对方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与的表情来判断对方的态度、需求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

和情绪、情感体验,这可以通过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照片、图片等来训练。(2)情境理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别人的需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的帮助。(3)情绪追忆:针对需要和希望有关的。

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期待和传统秩序的维持。

因、事件进行追忆,加强情绪(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体验与特定情境之间的联系。这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样可以 以自己切身的体验来理的定性意见,并能按人的一直进解他人的感受。

行判断。2.羞愧感的产生:羞愧感是“。;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理状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人和社会的期望。

娅通过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只(3)后习俗水平

有形成了个人自尊感,理解了自(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己的各种品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的过失和错误,并为之羞愧。(2)则或期望的要求。总是避免背离3岁儿童已出现萌芽状态的羞愧别人的意志或志愿。责任是以七感,但这种羞愧感并不是由于认月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其羞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愧感全部表露在外;(3)学前期儿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童已不需成人的刺激,能自己认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识到行为不对而感到羞愧,惧怕性和普遍性所选择道德原则。伴感与羞愧感可以分开;(4)小班和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部分

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 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特别是本班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已越来越重要;(5)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羞愧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但羞愧感外部表现的范围在缩小,对羞愧感的体验在加深。

(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1.观察学习:我们常说的“耳闻目染”与“潜移默化”,说明了儿童通过模仿学习社会行为的历程。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多种影响。

2.赏罚控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的办法培养品德。

3.抗拒诱惑:抗拒诱惑是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社会中求得生存,必须学会两种求生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违反社会的约定。“抗拒诱惑”是针对后者。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可通过以下途径: 1.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后果;2.树立良好的榜样;3.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问题的特征: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 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二)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哪些基本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2.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

3.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科学发现活动中包含两种主要的成分:假设和实验。

些?

(一)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三)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幼儿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 2.鼓励幼儿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四)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方法: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5.解难练习训练

第八章 幼儿学习动机

教育意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纳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 进行正确归因。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阐述如何通过满足幼儿的需要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对教育的启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

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得更美好。

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避免因失败而在他人心中形象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如因失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麦克利兰果学生没有感到被人爱,或认为曾用一个绳圈套木桩的实验来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说明。趋向成功的学生选择距离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适中的位置,而避免失败的孩子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却选择了非常近或非常远的地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方(为什么?)。

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个体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考试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的倾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尝试,并追求成功,在遇到一定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去解感到教师是公正 的,是热爱和决这一问题的愿望;相反,如果很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容易获得成功,反而会减低他的而加以嘲笑和惩罚。

动机。

5.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论及其教育意义。

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50%的任务。

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些?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需要?

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一、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当(一)家庭、学校和社会:1.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2.学为。班杜拉认为,这一基本论校教育: 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调并不十分确切。这种期望是对形态。

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的某种(二)学生的个性特点

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例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品德决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定着学习需要的性质。一个觉悟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高、品德好的学生,必然会有正就可能认真听课。但是,事实上,确的学习需要。

学生只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理想的成绩还不足以引发其认(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真听课的行为,他还必须感到自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就(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是班杜拉特别强调的效能期望,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四)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8.幼儿学习动机有什么特点?进行那一活动。

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班杜拉等人研究指出,自我一、幼儿学习动机的发展特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点的作用。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一)外部动机起主导作用 选择。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二)动机主从关系开始形成性。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二、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态度。第四,影响新行为 的获施

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第五,影1.教学力求具有新颖性和启响活动时的情绪。

发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2.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人自身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乐趣

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3.恰当地运用评价,及时反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馈,强化幼儿的成功感:

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教师的评价对促进幼儿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鉴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所能感就会提高。第三,言语暗示。占的重要位置,教师对幼儿所完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进步和努力,则幼儿更能感受到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第四,成功的喜悦。首先,教师要及时情绪唤醒。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对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给予恰当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和反馈,使幼儿及时得到6.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自己学习成就的信息,引导他们育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效果是很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好的。其次,教师应该对幼儿有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积极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

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4.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和倾向。成就动机不仅影响个体对活动进行正确归因:

任务难度的选择(成就动机动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于挑战性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的任务),而且影响个体的自我为原因的过程。合理的归因可以调节和坚持性(成就动机高者在提高幼儿的自信与坚持性,而错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下仍能保误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持好的表现)。

为。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首先,要引导幼儿形成正确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的归因模式。教师应引导幼儿进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部分

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其次,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5.制定具体、明确而恰当的学习目标

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更不善于独立地提出活动的目的,这就谈不上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坚持性。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向儿童提出各种具体而适当的要求,鼓励幼儿坚持把每件事情做完

第九章幼儿学习的迁移

1简述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奥苏贝尔认知说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一、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

(一)基本观点:有三个基本观点:

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

二、共同要素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

(一)基本观点: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由于桑代克是学习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他们的共同的心理机能只能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已,而且在他看来,这种共同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形成的。

三、概括说: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贾德的概括说所依据的主要是他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这个实验被看作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一)概括说的基本观点: 贾德依据其实验研究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因此,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掌握原理是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概括说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者掌握有关的原则和原理,这是对相同要素说的发展。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范围大为扩大。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是一种重视认知结构的迁移问题的理论。

(一)基本观点: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这是指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及其可利用度。(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如果新的学习内容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开,那么新的意义就被原有的稳定意义所代替,即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遗忘就会出现。(3)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这是指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牢固度和清晰度。

(二)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1.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更接近学校实践。2.对迁移作用的解释与以往的传统迁移理论不同。3.对迁移效果的解释也更为广泛。

奥苏贝尔的理论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学习迁移的普遍性及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之间的关系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引导性材料的呈现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四)教育与教学指导

学习?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帮助幼儿寻找学习内容的共同要素 第十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都具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说来,应有如下表现: 1.智力正常。2.社会适应能力良好。3.情绪稳定、愉

快。4.求知欲较强。5.心理特点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符合实际年龄。6.有自尊心和自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信心。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童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应该具备以下标准(1)对现效。

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7.情绪障碍----沮丧和过度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焦虑

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沮丧总是由失落感直接引(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发的。在幼儿期最常出现的焦虑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是分离焦虑。幼儿分离焦虑的表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有健全的人格。

现 主要是紧紧抓住父母不放,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父母一离开就哭闹不停,或者在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准时,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父母离 开后行动迟缓,对外人我肯定行为。

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感到恐惧等。分离焦虑在3岁前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 好实际上是 一种正常的情绪,但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如果在幼儿期仍然保持着,则需概念具有相对性。其含义有二: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并采取有效其一是指心理健康具有高低层的矫治方法。

次之分。其二是指健康与疾病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赖和退行性行为

确的界限,而是同一序列的两情感过度依赖和退行性行极。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为是幼儿期普遍存在的行为问态,也是一种过程。最后,心理题。其主要表现是:爱哭,缠人,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只玩一个玩具,睡前有抱毛毯(或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其他物品)、揪头发、摸耳朵、啃3.幼儿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肩膀等行为表现,平时经常吮拇有哪些?

指、咬指甲等。这些表现的主要1.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原因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等。

要 2.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基本原则)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措施)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幼(一)营造民主、充满关怀和儿的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爱护的家庭环境:

则、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原则、幼(二)加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儿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教育

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注重幼儿教师的作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以幼儿极具模仿性,幼儿教师的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辅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导教师与受辅导者之间要建立(四)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育相融合。

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5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有哪些注意力缺失、情绪障碍诚与同感。同感是指辅导教师设以及行为过度依赖等。

身处地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

之中。方法主要有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

童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原因10.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的及治疗。

方法有哪些?联系幼儿教育实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际,谈谈如何具体使用这些方症),是幼儿和小学生中最为常见法。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l0岁,多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次发生。

有:(1)活动过多。与一般儿童的(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盖章的卡片等都可作为代币

(2)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3)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三落四。(3)冲动行为。经常未经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袭击别人。

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机制是替代强化。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5)暂时隔离法:当儿童有不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例如,父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责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定时器响了以后方可离开。

发生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多(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也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为。

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也就是(1)全身松弛训练:或称松弛说,当儿童每次表现出良好的行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为时,就给予强化,而不是表现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多次良好行为 之后才给予一次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愤。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部分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不定期更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 表象概述

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概述

含义: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功能;补充……;替代……。

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 型化。

三、再造想象

(一)含义&产生条件……简答题

1.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

1.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2.………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3.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创造想象

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 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条件:……简答题 丰富的表象储备; 强烈的创造愿望;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题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

3.…………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

4.结合学科教育,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 言语 概述:

1.概念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填空题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做到:既要把握原文本意,又要得出独到见解。具体来说: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型;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 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概述

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2.特征:……填空题

a.间接性。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

b.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3.类型:

a.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b.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c.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d.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e.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过程及基本形式

1.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很过程,其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题

2.基本形式……填空题

(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包括:具体概念&抽象…;合取…、吸取…&关系…;前科学…&科学…。

(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科学概念的掌握:

概念形成的过程:抽象化、类化、辨别。

(1)影响学生概念掌握的因素……简答题

主观:a.学生过去的经验;b.学生的认知能力;

客观:c.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d.变式。

(2)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应注意(科学概念的掌握):

a.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b.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c.充分利用“变式”; d.正确运用语言表达;e.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三)创造性思维

1.概念&特点

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a.流畅性 b.灵活性 c.独创性

2.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3.创造利性思维的培养:

a.创设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b.注重创造性的个性的塑造;

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d.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e.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f.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g.进行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Ps: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培养……论述题

1.特点: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

2.培养:

a.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b.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c.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d.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

e.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

题目:

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力的分配)。提炼事物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抽象)。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概述

概念及其关系

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关系:

(1)区别:

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 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

a.情感依赖于情绪;

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种类……填空题

1.情绪的分类

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填空题

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填空题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剧烈悲痛等)。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削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的主观体验。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填空题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功能……填空题

1.信号功能。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如:微笑摇头表赞赏;摇头皱眉表否定)。

2.调节……。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力求避开危险物)。

3.感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和产生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二、中小学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三、压力与防御机制

(一)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也称应急状态。

(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

四、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

(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a.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 b.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c.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消极情绪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a.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b.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c.经常处于此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二)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信号);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调节);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简答题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

4.培养幽默感;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二节 意志 概述

概念: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名词解释 特征:……简答题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简答题

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填空题

(一)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1.动机斗争(四个名词解释)可以分为:

a.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选择其中一个的心理状 态。例如:高考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又想学理科。

b.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都想逃避,但必选其一。

c.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例如:有些同学想当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动机的取舍是相随而行的。目标越明确,人的行动就会越自觉;目标越大,他对行动的动力作用就越大;目标越深刻,被这一目标所唤起的意志力也就越大。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以下心理调节:

1.坚定地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的基础,也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

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

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的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

4.执行计划的坚定。实事求是,当机立断。★

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二)培养……简答题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注意:a.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b.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替代他们去克服苦难。

3.发展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6.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个性心理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需要概述

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名词解释 种类……填空题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答题

1.基本内容: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7个基本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2、3、4)是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5、6、7)是成长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满足部分之后才会出现相对较高级的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的不到满足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优点: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它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讨论,这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有积极意义。

不足:a.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b.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c.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实验支持;d.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3.对教学的启发

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的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 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自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简答题: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和培养

1.了解学生现有的需要;2.承认并正确评价学生的需要;3.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4.引导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二、动机概述

(一)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名词解释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

按需要的种类,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成为内驱力)与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里、社会学院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二)产生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相连,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维持和调节……。……填空题 兴趣

1.概念: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境兴趣。

3.品质:a.广度;b.中心;c.稳定性;d.效能。

4.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论述题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所以小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 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明显分化并趋向稳定,其学习兴趣的范围也不断

扩大,开始注重学习内容。他们对复杂的疑难问题和较高的智力活动很感兴趣。所以,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治理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第二节 能力 概述

概念: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联系:a.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b.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2.区别:a.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b.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c.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不一定就高。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分类

1.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a.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b.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能力。

2.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a.模仿能力指通过别人的行动和语言,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b.创造能力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a.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b.操作能力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c.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智力和智力理论……填空题

智力:是使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 因素(S因素)。

(二)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是由几个彼此无关的“原始心理能力”组成。各种智力活动可分为不同群组,每一群组中有一种基本的因素是共同的。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

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形成的智力因素一共有150种(5×5×6)。

(四)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名解)

a.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其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b.晶体智力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其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论述题、简答题……另附资料

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于解决问题和产生创造所需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对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是 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 智力高的体现。

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的表达能力。此智力多系天赋。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此智力高者善处理人际 关系。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所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有其智力强

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科学的智力观。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 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

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另外,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简答题: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 个体差异”的理解

(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六)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试图以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按三元智

力论的设想,个体在智力上的高低差异,是在面对刺激情境时个人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的信息处理方式,便可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三元智力论主张,人类的智力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合体。智力统合体的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的长度因人而异,形成的智力也就有了差异。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能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三)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2.效度: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的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3.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简答题

1.遗传与营养: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胎儿和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早期教育意义重大。

3.学校教育:可以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4.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 想获得事业成功和能力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能力的培养(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述题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a.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活、引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所学知识;b.教师应正确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课堂教学应突出重点、难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给学生留有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自己去主动去获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a.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的局限,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b.教师应注重开放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现状。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一)概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

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综合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品质。

(二)特征:a.独特性;b.稳定性;

c.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的各方面彼此协调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d.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e.社会性。

二、人格结构: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性格

1.概念: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性格结构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如谦虚或自负、利人或利己。意志特征: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 特征。

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 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 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惯于看细节还是轮廓灯。

3.性格类型: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A.据个人心理的倾向性:外倾型&内倾型。

B.据个人独立、顺从的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3.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多用答案)……论述题 加强“三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这样会增加这一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同时 这样也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此外,用教师本身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 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二)气质

1.概念: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2.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简答题

(1)联系:a.都属稳定的人格特征;b.两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2)区别:a.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b.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造性强;c.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d.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

(三)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系统;作用: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整,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四)佛洛依德人格“三我”结构:将人格结构层次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主要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a.抑制本我冲动;b.对自我进行监控;c.追求完善的境界。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当三者处于协

调状态时,人格表现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人格理论……简答题

特质理论:物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把人格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林黛玉)。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特质因素分析论)

概念:特质是人格的因素,是一个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 人的特质,才能预测它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

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根源……;体质……&环境……;动力……、能力……&气质……。

3.塔佩斯的“大五”人格理论: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神经质性。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说:……简答题、填空题

气质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以及教育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说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的方法:

a.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笼罩着迅速而突发 的色彩。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b.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

大叶为特征。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c.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

气。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 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d.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迟缓。

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应培养他们亲切、有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人感、机制、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是四种气质相互混合、渗透、兼而有 之的。

2.内——外向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在荣格看来,任何

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据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不同人格在职业选择上具有明显差异: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斯普兰格注意到,一定文化生活中的人的价值指向,把主观价值体验和客观

价值构成联系起来,建立起了价值观的类型论。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斯普兰格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性格类型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斯:纯粹属于某中类型的人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

四、人格测验

指用测验方法,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品质,诸如动机、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

人格测验一般包括两种:自陈式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投射式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论述题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来说: 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1.社会文化对人格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

3.…………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他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1.权威型教养方式。

2.放纵型…………。

3.民主型…………。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地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人格特征;

3.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言行对学生的人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主观因素

1.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 行动。

2.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Ps:人格因素与学习的关系:a.互为因果关系。许多人格因素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而且影响认知过程。b.不同的人格特点会使批评与表扬、奖与惩等手段的教育效果复杂化。c.一方面人格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习的成败反过来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评价感和抱负水平,使学生变得更勤奋、进取,失败会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使学生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社会态度

一、概述:

概念: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成分通常具有偏见性。如在西方社会一提到黑人,很多人马上会产生愚蠢、落后、原始的观念。

2.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喜爱或厌恶等。态度反应或选择并不单纯是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与情感的综合性质。虽具有情感的倾向性,实质上却是理性抉择的结果。

3.行为倾向成分:社会态度的行为成分分成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二、功能……简答题

1.适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从重要人物或群体那里获得认同、赞同或与其打成一片。

2.自我防御功能:指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如:有些人看到商人赚到很多钱,他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的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

3.价值表现功能:指在很多情况下,态度常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如:在参与某种群众性运动时,手持某一政治人物的标牌表示你赞同这一运动主题。

4.认识或理解功能:指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构建事实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如:在政治争论中你的态度常常为评价政治候选人提供一种参照框架。

第二节 印象形成 概念:

印象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

印象形成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分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自己的旧经验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填空题

二、印象形成效应……名词解释、填空题

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

特征归属于团体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 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 更大的现象,也称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填空题

投射效应: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

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概念: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二、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

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填空题

三、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第四节 群体心理

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 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名词解释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名词解释

(一)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如:与人单车竞赛,速度更快。Ps: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三、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

特征: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

(二)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

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中小学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行为应当如何控制?……简答题

宣泄法 b.惩罚法 c.移情法 d.认知干预 e.榜样示范和大众媒体宣传。

四、社会影响……填空题、简答题

(一)从众

1.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自愿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2.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3.影响从众的因素:

主观: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知识经验);

客观: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二)服从

1.概念: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个体不自愿)。

2.影响服从的因素:

主观: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客观:命令者的权威性、情境压力。

3.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第四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3.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 有助于掌握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1)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2)有助于教师全面合理地组织教学,也有助于指导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

1、D

2、A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二、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打“√”,在错误的题后打“×”)

1.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还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X)

2.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地为学与教提供一般的原理与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办法。(X)

3.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独立学科。(√)

4.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非分析研究的。(√)

三、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经历了那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30年代学科心理学的发展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学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的总结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能够从内部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角与学所涉及的各类资源。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

(2)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学生学的心理活动,也包括教师教的心理活动。

(3)在学与教的心理活动中,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主体。

(4)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5)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这些现象去揭示其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四、论述题

1、教育心理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尝试的新观点,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新课程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的观点。例如语文课上的课文朗诵方法,对那种方法更有效要有新的认识。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他变成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从而推进教学,例如根据直接指导教学原理,对教学的步骤进行程序化的安排。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够采取合理的办法,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学生下座问题的处理时,教师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遵守情况。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困难的原因,从而促进其学业获得进步。例如,一名学生如果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结果中找到困难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促进提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学提供的知识理论指导,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公式,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教学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有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相机行事,不断反思,随时作出相应的变动。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

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第五篇: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复述策略:实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个性的差异?1)个性的特征差异。2)个性的类型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遗忘的理论解释(简述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动机说。4)同化说。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里加工实现的。3)系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惧症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有何启发?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

生高级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几个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的有关课程。2)开展心理健康的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缺点?1)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2)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1)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占据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3)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成功概率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他们会避免这种任务。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所谓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才能产生的。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结合实际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3)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论述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并不能拿来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地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到,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1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3个性2)首先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生产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其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与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的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相待。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社会学习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3)利用群体约定。清晰而客观的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性质等。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去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依据本人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二者虽属于外部的调控手段,但不仅影响认知,技能,策略的学习,还影响个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角色1)亲和力: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2)学识渊博:他们希望教师具有教师教学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3)公正民主: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4)身正,开朗,幽默: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5)理解,真诚值得信赖: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论述专家型教师与新型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指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程规则较为含糊;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键期:2岁是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自我意识发展的3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场独立——内部的参照;场依存——外部的参照。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1905编制。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斯金纳,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创立者,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动机的3种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行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记

忆的3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德,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研究。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问题解决有两种分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结构成分。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0岁以前外在标准,他律道德;10岁以后内在标准,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标准: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两难故事法。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来看有: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分的标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教师威信的维系和发展主要靠:人格影响。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皮格麻利翁效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具有:预见性

下载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师竞岗考试复习资料汇总幼儿心理学(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者——赵新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4春幼师《幼儿心理学》教学总结

    14春幼师《幼儿心理学》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徐婷婷 这一学期我主要是担任14春幼师1班和幼师2班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进度适中,......

    幼儿美术教师竞岗最新讲演

    幼儿美术教师竞岗最新讲演 幼儿美术教师竞岗最新讲演 尊敬的各位上级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要竞聘的是美术特长班老师,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美术!对于美术有独特的见解,善于创......

    特岗教师考试复习资料范文合集

    新疆特岗教师(时事政治部分)选择题练习1.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C进行。A.南京B.沈阳C.广州D.天津2.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A突发特大泥石......

    《幼儿心理学》考试大纲.(5篇)

    《幼儿心理学》考试大纲 (讨论稿) Ⅰ、考试性质 《幼儿心理学》是幼师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考试以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史献平主编的《幼儿心理学》(2009年版)为依据。......

    电气竞岗考试试题

    电气竞岗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 我厂110KV电源进线共有( 墨化),( 墨鲁),( 夏化).( 夏鲁)四条线路.2. 变压器......

    竞岗考试复习提纲(全文5篇)

    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始年,是湖北交通“先行跨越”年。 二、高速公路低速行驶疏导法:除雪清障、重车碾压、路警开道、结队通行、限载限速、科学调度。 三、三新: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