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时间:2019-05-12 23: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第一篇: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总体认识】

1、考查内容:强调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五行相生、北宋文化传播、晚清贸易、辛亥革命、重庆谈判、中苏关系、法国工业、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珍珠港事件、跨国公司、明清商品经济、早期维新思想、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隋唐政治中心等知识点。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知识结构:突出“古为今用”和经济史的地位。按照板块划分,中国古代史约36分,中国近现代史约28分,世界近现代史约36分;按照专题划分政治史约32分,经济史约60分,文化史约8分。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在我们今后的的复习备考中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还要特别重视古为今用、博古通今、以史为鉴,强调古今中外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网络。

4、试题难度:稳中有降。全卷基本上继承了2007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题型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12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体现了平稳过渡和延续性。难度值对比2009年有所下降,更能接近中学实际,15、16、17、18、19、21、22、23、37等题的难度对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学科能力的要求还是得到了全面考查,估计本套试题的难度值应该在0.48左右。【逐题分析】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答案】A 【解析】难题,没有任何教材依托,完全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考生就用常见的“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回答本题,可以幸运的撞到正确答案。本题再次给我们启示,要自觉积累文史常识,提高自身学科素养,主动顺应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和潮流。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难题,主要考查史料阅读理解能力,本题教材依托不够,材料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很高的难度。材料中“雕印、议论时政、不可流布、传之虏中、于朝廷不便”等信息十分关键,表达的是北宋政府被迫改变出版自由的政策,开始加强对民间言论的控管和监督,其中的原因在于当时雕版印刷的革新,大大方便了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其中的一些敏感语句可能会影响到宋辽之间的关系。B项有干扰性,其实宋朝出版业相对自由,民间出版刊印十分繁盛,政府并没有实现有效管理。A、C明显与史实不符。本题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号召树立正确、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如对网络等媒体不良信息的有效监管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难题,考查材料处理、概念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研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开始影响到清政府的上层建筑和经济政策。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容易题,考查阅读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材料表达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脱离了农村群众,因此出现了“老农”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现象。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本题直击热点又反其道,从历史的局限性和教训的角度折射出革命(改革)在社会进步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又特别强调了革命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彻底的重要性,对于今天我们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攻坚克难,也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解析】中档题,考查概念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本题以国共关系入题,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阶段的四件史实,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辨析,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B项,干扰性较强。从材料“不尽人意”、“内战不致发生”、“已有保障”等信息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当时尽管国共双方分歧颇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共同协定,全国舆论都为之喝彩。B项侧重于结束内战,一致对外,与材料信息不符。另外两项干扰性不强,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北平和谈的《国内和平协定》国民党根本没有签字。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解析】容易题,考查材料阅读、概念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题中的时间“1960年”是破题的关键。此时中国官方媒体增加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实际上是谋求与西欧国家改善关系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分裂,中国外交舞台进一步受到限制,为了寻找新的外交空间,共同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中国自觉加强了对欧洲的联系。A项“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虽然也有团结欧洲的目的,但它是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的。C、D二项干扰性不强,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和美欧日之间关系的变化应该是在60年代中期以后。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答案】A 【解析】中档题,考查阅读理解、知识迁移和阐释能力。19世纪上半叶,法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但是由于法国大面积存在分散的小农经济,使得法国工业化进程有着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特征,材料展示的就是法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情景,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推动法国的工业化进程。本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行教材更多的表述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困难和曲折,而本题材料则是另辟蹊径,强调法国工业革命的自身特色,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史学领悟能力,要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好在B、C、D项干扰性不强,大大降低了本题的难度。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革命没有开始或已经完成都是错误的;法国小农经济的盛行,反映其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可能出现过剩的情况。

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中档题,考查概念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切题,通过麦考利的谈话来表达工业革命所取得的成就和积极影响。1830年,英国也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工业化的浪潮给英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A、B、D都与史实不符,1830年前后国际局势并不平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西方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都是在19世纪末期。

20、“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 【答案】B 【解析】难题,考查材料处理、知识迁移和阐释能力。对材料中“国家获得新生”、“民有、民治、民享”、“政府永世长存”等信息的解读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既然是要让“国家新生”,要让“政府长存”,说明国家曾经遭受严重威胁,政府面临严重挑衅;不能让“鲜血白流”,要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充分表达了这场战争的保卫国家完整统一、维护政府权威、实现人权自由的崇高使命和神圣目的,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以自然联系到美国内战,从而得到正确答案。本段材料节选自林肯在美国内战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胜利后的演讲,被誉为英语演讲中的典范,特别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念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

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答案】B 【解析】容易题,考查材料解读和概念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俾斯麦”、“德意志革命”、“非出本心”等信息不难看出这次“革命”就是“德意志统一”,其发生的原因就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其目的就是结束政治分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俾斯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者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使德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行动具有“革命性”,但是他容克贵族的阶级本性也决定了他是一个“非本心的革命者”。

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中档题,考查材料阅读和概念理解能力。图中的瓦胡岛上有美国著名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考查珍珠港事件的历史影响。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原本意见不齐的国家迅速动员起来,向轴心国家宣战。1942年 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A、B、C均不符合题意,美国改变中立政策起始于1939年11月修改中立法和1941年3月通过的《租借法案》;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制空权的转移至少应该是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还有人认为应该是1945年1月东西线都处于盟国的控制下才算制空权的彻底转移。

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8226;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答案】B 【解析】中档题,考查材料阅读和概念理解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跨国公司不断生成、发展和壮大,越来越成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标志。本题材料所表达的正是这个含义,不注重全球竞争,跨国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无论它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将难以生存。A、C、D项错误明显,大大降低了本题的难度。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并没有趋于平衡和合理;跨国企业生产、资本、销售实现了全球化,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民族本性的消失,如中华民族企业“海尔集团”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在全球扩张至少应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

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本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涉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近代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作用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双重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既体现文明史观,又体现整体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平中见奇,淡中有浓,学科特征明显。

本题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开放,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际竞争,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的社会转型,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确实值得深思。所谓“古为今用”,“读史明志、以史为鉴”,“铭记历史、照亮行程”等,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通过本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本问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主要强调材料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研读材料,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①当时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盛,如“徽商遍及全国”,福建商品在江浙畅销,多个地区的产品行销至日本和东南亚等。②不同地区的商品各具特色,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如“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漳州的纱”、“松江的棉”等。③对外贸易中,中国的产品明显占据优势,并长期保持其影响力,如“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葡萄牙、西班牙人皆“好中国绫缎杂缯”等;对外贸易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如“得价二倍”等。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其特征:国内外贸易繁盛,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的地域性和规模化;对外贸易占据优势并获利丰厚。

分析其影响时,要以文明史观为基本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打开思路,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立体分析和综合研究。如“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反映的就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湖州一斤丝“值白银一两”,反映的就是经济领域货币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点是政治上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最终会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剧烈的冲突,这点对于考生来讲属于很高的史识要求。

(2)本问考查早期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主要强调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能力。

观点主张可以通过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如“工商立国”,“工为体、商为用”,“可富可强、可大可久”,“振百工”,“劝百工”,“破科举”等,都是支持本题答案较显性的材料信息,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三点:①学习西方成功经验,以工商立国;②发愤图强,振兴工商,反对外国侵略;③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力培养新型人才。

分析观点主张的产生背景,同样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阐释,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政治上,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腐朽上层建筑的阻碍和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并没有推动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相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遭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沦落为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上,西方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对中国的传统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先进的封建士大夫愤而惊醒,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并迈出了“自强、求富”的近代化的艰难步伐——洋务运动。以上这些都应该是早期维新派“工商为本”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3)考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强调综合分析和论证能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世界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另一方面,它也在客观上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农业文明,西方的先进文明诱导和刺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从而推动经济、政治、思想变革,开始艰难社会转型。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的确立及其社会成因,强调材料研读和综合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定都长安的原因,可以从历史传统、区位优势等方面分析;洛阳成为东都的原因,则可以从江南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革新等方面分析,也有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时本题以“粮食问题”为主题,也提醒考生,当时洛阳粮食存储的丰富,也是其能成为政治中心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2007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

江山中学

徐水清

一、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

1、难。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全体师生普遍反映较难,据浙江省考试院抽样分析,全省历史平均分为39分,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率更低,平均分为16.84分,得分率为32.3%。

2、偏且部分试题设计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较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自教材的阅读课或小字,即所谓的“边缘知识”,如选择题第16、19、20题;还有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能生成的知识,如第12题“皇帝谥号”题考查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此问题本身属于语文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边缘知识,给人以知识考查避重就轻的感觉。第13题中备选项A、D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教材没有相关涉及,出自大学教材内容。第14题八旗制度早期特点中的备选项“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是中国古代士兵制度的特点,后来八旗制度演变成为士兵制。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虽然在考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不构成影响,但课本根本没有提到,作为混淆项设计不妥。第19题考查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的推理,教材关于赫德的人物介绍在选学内容,属于考纲明确规定不考内容。虽然试题材料试图提供赫德人物介绍,但没有说清楚,材料本身提供的知识依托不够。以上选择试题中题干和备选项的设计,体现了高于教材、不拘泥教材的表述,但超出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范围,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如此能力要求,完全过高估计了考生的能力。

3、试题的材料阅读量过大。选择试题中材料选择题有第13、15、18、19、21、23题,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数量过多;非选择题38题材料过长,三则材料文字阅读量在800字左右,且文字表述较为晦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

4、针对主干知识进行抽点考查的代表性知识平衡不够,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关于经济内容的考查选择题部分仅第21、23两题,材料题第38题第(1)问、第(2)问和第(4)问部分涉及到经济内容,全卷总共16分左右。关于文化内容的考查全卷基本没有涉及。这种试题内容考查结构突出政治史,减弱经济史,忽视文化史的做法,没有能够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共同演进,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区分度不高。

5、分值分布稳定、合理。2007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与2006年相比,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今年的试题保持了试卷二大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的稳定性。

6、试卷选择题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选择题除14—17题以军队主题方式呈现外,其他题都没有给一个大的主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选择题主题式考查形式。

7、试题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且“考核能力要求”层次性强,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在全国卷Ⅰ中,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4、17、20题;主观题38题第(3)问、第(4)问第二小问、40题第(1)问,分值30分。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理解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2、13、16、22题,分值16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题考查有:选择题第15题;材料题第38题第(4)问第一小问、39题第(1)问,分值15分。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8、19、21、23题;主观题40题第(2)问,分值32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题有:主观题38题第(2)问,分值7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主观试题的表达中得到具体体现。

8、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时代热点。选择题14-17题,实际上隐性的考查了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试卷设计了第38大题的一小问“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第40题对金迁都燕京的考查,实际上与明年北京奥运年相关。只不过与前几年比较显性考查热点问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以隐性介入为主。

二、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以教材为根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例如,选择题第18题关于“民教冲突”在大学教材义和团运动中就有相关的子目“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3、适度隐性关注热点,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今年的试卷中材料题的大幅度增加,材料阅读量的增大,使许多学生束手无策,望“题”兴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在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

5、关注课改和课标,做好新旧高考的衔接与过渡。

2008年是老教材的最后一年。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改,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是很有可能渗透新课标的理念的。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高度关注新课标,可以用新课标要求的三大模块主干知识为主线,将现行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

6、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规范文字表达

通过今年改卷经历,发现考生在做主观题是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审题能力欠佳,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或在作答时出现答题有所遗漏;二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差;三是答题不规范,出现较普遍的是语句不通,前后矛盾、不分点、书写潦草等。这些非知识储备问题,对考生的最终分数实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刻意加以指导,甚至应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使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厉害关系。

7、教师应认真研究上海、海南等地的高考试题,做到有备无患。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以“理念先进、技术成熟、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独占鳌头。今年海南试题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从今年全国文综卷Ⅰ的命题来看,有三个方面明显与“海派”试卷趋同:一是专题式选择题减少。二是出现了英文。三是试题命制的切入方式多样化,有照片、社区遗址、统计表、史家评述、专著论述等。

第三篇: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

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24-25 CD 26-30 ABBCA 31-35 CBACD

40.(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41.(12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45.(15分)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6.(15分)

(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47.(15分)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8.(15分)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第四篇: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

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

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

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第五篇: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政治试题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

①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 ②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 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我国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如图5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出

A.民间资本投资逐年增长 B.企业投资回报率逐年提高

C.企业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D.新增就业人口与新增就业岗位缺口逐年加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相关知识。2013~2017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逐年增长,说明我国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C符合题意。图示不体现民间资本投资与投资回报率的相关信息,排除A、B。新登记企业数逐年增长,会带动更多人口就业与就业岗位也会增加,D表述错误。故选C。3.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路径是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 ③提高农业生产率 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中央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C是“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的正确路径。

4.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如图6所示。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是

①降低进口关税,扩大成套设备进口 ②制定配套政策,引进国外高新技术 ③完善产业体系,减少关键零部件进口 ④优化旅游环境,大力吸引海外游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5.国歌与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象征。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明确国歌使用的禁止行为,对违反规定情节恶劣的予以处罚。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①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 ②提高国歌的政治地位 ③维护公民的文化活动权 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国歌法的颁布实施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的理解。《国歌法》强调了国歌的法律地位,而非政治地位,②排除。国歌法的颁布实施,旨在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监督、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并非意在维护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①④符合题意,③不选。故选B。

6.2016年以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分别赴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协助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的上述做法

①创新了外部监督的形式,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

②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③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

④彰显了民主党派的协商功能,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协商作用的平台,①中“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与题意不符;受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赴中西部省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发挥了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推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②符合题意;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督性意见建议,民主党派贯彻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增强了民主监督的针对性,③符合题意;④中“开创了多党合作的新路径”表述错误。故选C。

7.60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与人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向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中国参与国际减贫扶贫 ①积极履行了应尽的国际责任 ②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意在展示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④体现了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8.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表述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D 10.D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为背景,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

9.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中“基础和核心”表述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影响力,②中“同步”表述错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中国道路、中国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④正确。故选D。

10.系统整体功能存在于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非各要素功能的机械相加,①表述不科学;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表述错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体现了③④。故选D。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014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之一,提出到2025年中国买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技术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答案】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驱动新兴制造业产生与发展;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开辟制造业更广阔市场;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解析】本题以人工智能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相关经济生活知识的掌握。回答此题,考生需紧密结合材料信息,归纳总结答案。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促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驱动新兴制造业产生与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开辟制造业更广阔市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由于违规开发矿产资源、偷排污染物屡禁不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2月至3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察组就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根据党纪国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干部予以行政撤职和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通报强调,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抓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

2018年3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追责问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制,有利于强化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强调权责一致,明确主体责任,依法问责,有利于提高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公信力和政府威信。

【解析】本题以生态责任问责为切入点,考查追责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央督察组就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督查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表现,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干部予以行政撤职和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意在政府要还人民碧水蓝天,积极履行职能建设美丽家园;宪法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务院行使的职权,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

(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答案】(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

(2)艰苦奋斗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

【解析】本题以甘祖昌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价值观、文化的作用的知识的理解。对价值观、文化作用的考查是往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在备考中应多加关注。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所答符合题目要求,内容正确,形式新颖即可得分。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②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误入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下载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点评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高考文综答案(全国卷)

    001.钻石花 1963.03.11~1963.07.21 002.地底奇人 1963.07.22~1964.02.12 (旧版名:纸猴)(下半部又名:卫斯理与白素) 003.妖火 1964.02.13~1964.08.04 (下半部又名:真菌之毁灭)004.蓝血人 1......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分析

    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历史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政治押题卷(范文模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押题卷 12.程先生准备买一件某款型的外套,在以下四家网店该衣服标价均为 366 元,但各店促销方式不同:甲 店全场 5 折优惠,乙店满 100 元送 50 元......

    2014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原创) 江西省樟树二中历史教师敖小强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

    2018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

    2018年高考全国卷适应性文综政治(12) 12.2018年1月1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

    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全国卷2)

    一、选择题 1.(2011·南京模拟)2011年6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以“五彩香包、魅力庆阳”为主题的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庆阳活动周在世园会园区浣溪沙舞台开幕。开幕式当......

    20综合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评析

    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评析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全国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总结2003年文综卷与近年来文综卷命题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精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