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

时间:2019-05-12 23: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

第一篇: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

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

作者:李绍先 时间:2015-07-10 09:56:35

一、中东概况及中国在中东的利益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东。中东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一带一路”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最后在中东这个地方交汇。中东是沟通两洋的一个必经之地。在地缘政治上,中东地区是局势最复杂的地区,或者说中东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战略高地。美国有一个所谓“哑铃战略”,因为世界有三大工业地带:北美、东亚、欧洲,美国本身是在北美,美国怎么控制另外两大工业带?中东是“抓手”,就是所谓的“哑铃战略”。所以美国要牢牢掌握中东的主导权。我们“一带一路”战略在现有的地图上画定一个“H”,所谓“H”就是我们在东亚的太平洋,欧洲的大西洋,中间路过中东,是个很宽的“H”,实际上也像一个哑铃。过去因为中东离我们相对较远,而且形势非常的动荡、复杂,中国一般是不碰中东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中东离我们越来越近,现在可以说是利益攸关,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第一,中东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主要来源。实际上,中东地区是我国能源不可替代的主要来源地。现在,我国石油进口总量已经超过了总需求量的60%,而从中东波斯湾周边国家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进口石油的50%,并且比例还不断在增长。预计在2020年我国进口石油总量将占总需求量的70%,而其中60%的进口石油将来自于波斯湾沿岸。天然气也是如此。这就是能源来源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中东是一个大市场。这些年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增长率都明显降低,比如欧洲、日本、美国这些传统的大市场增长率都明显降低。但中东市场增长率不断在提升。2011年中东出现了这么大的乱局,但中国向中东的出口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在增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去年中国与中东地区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而且潜力很大。中东地区也是公认的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第三,安全利益越来越密切相关。大家有一个直观感受,最近几年新疆地区形势非常动荡。除了内在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外在原因就是中东地区的动荡,它对新疆形势的动荡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中东动荡的消极影响是世界性的,在西方人看来也是非常头痛的。

第四,战略利益越来越攸关。“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来后,中东和中国的战略关联度越来越大,中东的战略重要性越来越高。我们研究中东的人有两句行话,第一句,“中东是大国的竞技场”,因为任何国家强大了都要去中东,这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句,“中东是大国的坟墓”,之前很多大国都折戟在中东,远的不说,就说二战之后大英帝国的衰落、苏联的衰落都与中东密切相关,所以中东是非常险恶的。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中东的基本情况。下面这张地图大概就是今天要讲的中东地区的地图,地图上包括阿富汗是有争议的——有的国家把阿富汗划到中东,有的国家把它划到南亚,有的国家把它划到中亚,我国在传统上不把它划到中东。这张地图中阿富汗被包括在中东范围内,主要是因为阿富汗战争对中东形势影响大,所以就姑且把阿富汗放了进来。今天讲的中东有25个国家,其中22个国家是阿拉伯国家,其他是波斯人国家伊朗,突厥人国家土耳其,犹太人国家以色列。

中东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战略高地?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动荡的、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根据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中东是一个十字路口,是由十字路口的作用决定的。十字路口是双重的。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十字路口,是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大家都知道,欧洲与亚洲的接合部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具体来讲就是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非洲与亚洲的接合部在地中海通往红海,又通往阿拉伯海、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和曼德海峡。所以说中东是一个十字路口。

更重要的,中东是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几千年来,东西方文明激烈地碰撞、交流、融合、冲突、战争最激烈的地方就在地中海东岸,就是中东这里。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这里激烈地碰撞,无论是欧洲人所讲的历史上的一次次所谓“黄祸”(发端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北部游牧草原的游牧民族,受到农耕文明的汉族文明的挤压以后,一般都有西迁的过程。西迁的民族一般会受到西方文明的阻挠,双方激烈的碰撞,一般都在地中海东岸),还是西方文明东扩过程中最典型的“十字军东征”,都是如此。在文明的十字路口相互碰撞的结果,导致了中东现有的、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复杂的人文、历史和宗教文化。具体来讲,世界三大一神教都诞生在这个地方。有最古老的犹太教,还有在犹太教基础上脱胎、创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以及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很大影响创立而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教。

二、地区政治秩序的崩溃 1.“伊斯兰国”异军突起

当前的中东形势是一种地区政治秩序处于崩溃的态势。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未必成熟。为什么这样讲?大家都知道,去年6月10日一个叫“ISIS”的势力突然在摩苏尔出现,它现在叫做“IS”,当时叫“ISIS”。它为什么叫“ISIS”呢?它的中文翻译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英文的简称就是“ISIS”。但是在去年6月29日,它把自己的名称正式定为“IS”,就是“伊斯兰国”。对全世界来讲,人们认为它是突然出现的,但搞这方面研究的人非常清楚,它早已经存在,而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只是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在去年6月10日,它突然占据了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摩苏尔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伊拉克是一个大城市,有上百万人口。它突然占领了摩苏尔,而且迅速南下,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势如破竹,一度威逼巴格达,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和恐慌。

到去年年底,“IS”活跃的地区、统治的地区或者它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已经大概有20万平方公里,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边界。其实“IS”的出现把伊拉克、叙利亚的边界给抹掉了,伊拉克、叙利亚原来意义上的边界已经没有了,完全被“IS”所宣布的“国家”所覆盖了。这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逊尼派聚集的地方,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以逊尼派为主,当然“IS”也是逊尼派的极端组织,“基地”组织都是逊尼派的极端组织。

现在“IS”大致仍然是这样一个状况。有人说“IS”呈现颓势了,那是舆论宣传中出现的颓势,实际上它基本的态势没有变化。原因主要是没有一致的力量去真正对付它、消灭它,而它活动的区域又是逊尼派聚集的地方,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IS”在这个地方起着管理和政府治理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IS”得到这个区域的逊尼派民众的接受,所以它能够存在下来,俨然是一个国家似的。当然它宣布几年之内要建立整个世界性的“哈里发国”,这是很狂妄的。“IS”崛起的态势,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东地区的形势。

2.叙利亚、伊拉克态势

为什么说中东地区政治秩序处在坍塌的状态?因为原来意义上的叙利亚,虽然仍在地图上标示着,但事实上已经没有了。大家都知道,叙利亚在2011年爆发了内乱,在利比亚卡扎菲被推翻后,绝大多数的专家都说巴沙尔政权倒台只是时间问题。实际上巴沙尔没有倒,到现在仍然在。但巴沙尔政权现在控制的地域主要局限于叙利亚西边人口聚集的大城市,据最新事态,伊德利卜彻底失控了,南部德拉也失控了。也就是说,巴沙尔政权能够控制的只是大城市,即使是大城市,控制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大马士革大致控制人口聚集的地方80%,霍姆斯不足50%,而且霍姆斯现在基本上是废墟了,阿勒颇不足50%。它还控制着连接这几个大城市的战略通道,可以自由运输运送兵源、补给。实际上,它完全掌控的地区不足原来领土面积的10%,控制的人口大概也就是四五百万左右。过去叙利亚是两千万左右人口。而现在叙利亚的两千万人口中,有四百多万将近五百万的人口已流亡国外,七百万到八百万的人口是国内的难民,至少50万人死于战乱。叙利亚现在已完全被撕裂,有形形色色数以千计的武装组织,其中最大的就是“IS”。其他比较大的还有胜利阵线,大家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这是“基地”组织的叙利亚分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不管未来巴沙尔政权能不能坚持住,或者重新恢复一定的生机,叙利亚也很难再回到过去大一统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严格地讲,叙利亚已经没有了。

相应的,从去年“伊斯兰国”崛起以来,伊拉克也很难回到原先的状态了。我们所讲的伊拉克,传统上是由三种人组成,占国内总人口60%的是什叶派,主要聚集在巴格达以南;巴格达以北,是逊尼派聚集的地方。它的北部,特别是东北部三个省:杜胡克、阿尔比勒、苏莱曼尼亚,在库尔德人占据之下,形成一个库尔德自治区。伊拉克已经是一分为三了。当然现在全世界仍然承认伊拉克是统一的、领土完整的,还有伊拉克政府存在。但实际上,库尔德人聚集区基本上已经接近于完全独立的状态,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司法体系、军队、财政,甚至也向外出口石油,国家机器应有尽有,库尔德也准备要在合适的时间点宣布独立。

所以我觉得很难再回到原来的伊拉克。就在今年春天,伊拉克政府军进行反攻,说拿下了提克里特,好几万军队发动总攻拿下提克里特,而提克里特的守军就几百人。其实提克里特完全是一座空城,所有的房屋、建筑基本上都成废墟了。而且伊拉克政府军在提克里特遇到的并不是“IS”,而是萨达姆政权的残余势力。“伊斯兰国”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它实际上是逊尼派的力量。全世界都把它看成极端势力,无恶不作,但是在这个区域的逊尼派的人,可能更多地把它看成是逊尼派的抵抗力量。因为伊拉克的逊尼派不接受伊拉克战后什叶派主导政权这样一个现实,所以“IS”能够存在发展、能够壮大。

我刚开始讲,“IS”原来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什么是黎凡特呢?黎凡特在历史上,是指在地中海东岸的土地,按现在的划分,它包括五个国家,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和约旦,实际上还包括以色列。这个地区历史上叫黎凡特。“伊斯兰国”诞生在伊拉克,为什么叫黎凡特伊斯兰国?因为它要在黎凡特地区建立“伊斯兰国”,所以现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形势处于坍塌的局面,直接冲击到黎凡特其他地区,特别是约旦。大家都知道约旦是一个小王国,阿卜杜拉国王,哈希姆王朝。实际上这个小王国多年来一直坐在火山口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扑灭。但是由于约旦太重要了,对美国太重要了,对以色列太重要了,对阿拉伯国家来讲太重要了,所以约旦受到这些力量不遗余力的支持,才得以艰难地维持着。

2011年以来,约旦的形势非常脆弱。在“伊斯兰国”兴起这样的局面下,特别是叙利亚内战导致一百多万叙利亚难民逃到了约旦,使得约旦形势雪上加霜。约旦本身是个移民国家,约旦总人口的60%来自巴勒斯坦,主要是在1948年和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逃亡到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后裔,逐渐都成为约旦的国民。现在又加上一百多万叙利亚难民,而约旦整个国家的人口也只有五六百万人,所以这个王朝是非常脆弱的。

黎凡特地区中的黎巴嫩也直接受到影响,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黎巴嫩总统一直选不出来。如果你问黎巴嫩的政治家,总统什么时候能够选出来?他会回答你:什么时候叙利亚的形势稳定了,黎巴嫩才能选出总统来。可见叙利亚局势对黎巴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黎巴嫩本身是一个碎片化的国家。从大的宗教上说,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两个大宗教里边又分成教派,伊斯兰教有什叶派、逊尼派,逊尼派里边还有分派,基督教里边也有分派。所以它本来就是一个很撕裂的国家。“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肆虐,以及叙利亚整个内战的状态直接冲击着黎巴嫩,所以整个黎凡特地区都处于剧烈动荡的状态。地中海东岸是中东的腹地或者说是阿拉伯的核心地区。阿拉伯的核心地区不在海湾国家。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国家是三个,都在地中海东岸——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现在叙利亚、伊拉克整个形势崩塌,埃及处于内乱之中,阿拉伯国家可谓群龙无首,所以海湾国家才会占据领头地位。

3.一战后构建的政治秩序面临解体

中东秩序崩塌之前的秩序是一百年前建立的。下面,我简单来讲一下历史。1700年左右,当时世界上有两个非常强盛的帝国,一个是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号称是“五海帝国”:三分之二的地中海在它的版图之内,黑海和红海完全是它的内海,它平分了里海和阿拉伯海还有波斯湾;另一个是东亚的“大清帝国”。但是到大约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两个帝国,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一个变成了“西亚病夫”。地中海东岸原来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法之间为了瓜分地中海东岸原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在1915年由英国中东问题专家赛克斯和法国外交官皮科两人在密室里画出一个草图,1916年沙皇俄国知道后也插了进来,一起瓜分奥斯曼土耳其,这就是1916年5月16日在俄国圣彼得堡秘密签署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这个协定约定,现在的土耳其本土北部地区要划归俄国,整个黑海成为俄罗斯的内海;今天土耳其的南部、叙利亚和黎巴嫩划给法国;其余的部分,就是今天的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和巴勒斯坦划给英国,这就是《赛克斯-皮克协定》。

当然那个协定没有完全执行,因为出现了两个历史事件:一个是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战争;第二个更重要的事件是土耳其发生了凯末尔革命,可以说是凯末尔革命改变了历史。凯末尔革命以后,土耳其经过独立战争,拿回了它的本土小亚细亚半岛。所以这个瓜分协定没有完全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委任统治了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在上世纪20年代,法国人分而治之,设立了一个基督教国家,人为地划出了黎巴嫩。

英国在委任统治地区,先后成立了约旦、伊拉克、科威特,还有巴勒斯坦,后来当英国对这一地区失控了,美国支持犹太复国,又建立了以色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版图。现在这个版图,可以说是脱胎于一百年前,是在密室里画出来的版图,边界的划分是人为而非自然形成的。中东的边界只有一条是自然形成的,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两伊的边界。除此之外的边界都是大国人为的划分,这个划分没有考虑人口、民族、教派,以及山川地理。这实际上给很多国家都留下了非常大的隐患,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关系,包括后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关系。这个隐患今天终于爆发,就是伊拉克和叙利亚边界上出现了“伊斯兰国”。

今天,这套一百年前形成的秩序,正在坍塌和崩溃,这就是我的观点。我是在去年7月份第一次提出来的。去年9月美国的基辛格也讲中东的政治秩序正在崩溃,实际上我觉得从现在的情况看,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但新的秩序怎么建立起来?现在丝毫看不出来,这就是现在中东的政治现实。

核心地区政治版图的崩溃,还有附带的影响,如果再扩大一点看的话,利比亚也在这一片。2011年利比亚推翻卡扎菲以后,利比亚国家正在解体,出现了两个政府、两种势力。现在东部一个政府,西部一个政府,而且东部、西部内部也都在分别内战,处于这个一样状态。再看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也门本身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南北也门合并,合并以后实际上也一直处于合而没并的状态,虽然合起来了,也门共和国成立了,南方政府消失了,但1994年南方再一次挑起内战,因它不满合并以后南方政权被边缘化。前南方领导人发起内战,很快被北方镇压,国家表面上保持了统一。但南部始终没有真正并到这个国家里来,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再加上长期以来在也门,所谓“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非常活跃,它在也门的南部、东南部经常占据一个省会城市,还时不时宣布建立一个埃米尔国。在首都萨那的北部,靠近萨达的是什叶派胡塞武装。

总之,从整体形势来看,整个中东的秩序是在崩溃,处于解体的状态。下边我分三、四两节,从两个脉络来梳理当前中东形势,实际上这也是造成当前中东大乱局的两大主要原因。

三、地区地缘政治严重失衡的恶果 1.伊拉克战争与伊朗坐大

第一条线索就是从地区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和失衡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中东形势。中东地区有四大地缘政治力量,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以色列。这四大地缘政治力量,任何一大地缘政治力量得势,其他都不舒服。在国际政治中“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是一种常态,但在中东行不通,这里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比如说阿拉伯和以色列。中东地区自从犹太复国、犹太人移民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冲突,上个世纪打过四次大的中东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绝对是敌人。而目前以色列和伊朗是死敌,以色列把伊朗看作头号的威胁,伊朗也经常发出狂言,要从地球上抹掉以色列。按国际政治惯例,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应该是朋友了,但事实上伊朗和阿拉伯国家还是敌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联军干预也门,打的旗号就是要制衡伊朗。所以中东这个地方是非常复杂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东地区始终动荡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它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呢?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在世界大国的参与和影响下,能够形成力量平衡,这个地方才能稳定,这就是稳定的一个条件。一旦力量失衡,形势就会剧烈动荡。我简单举个例子,上一次力量失衡是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革命非常激进,伊朗在短时间内整体国家实力迅速下降,特别是军队受到了清洗。这就招致了它旁边虎视眈眈的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的觊觎。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一年后,萨达姆发动了入侵伊朗的战争,即“两伊战争”,“两伊战争”打了八年,它之所以能打八年,主要是美国在后边操控,当伊朗势头强的时候,它在后边支持伊拉克、支持萨达姆,提供武器或者在海湾攻击伊朗的军舰,美国就想让两个国家相互消耗、两败俱伤。八年战争让伊拉克的经济一落千丈,但是打出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来,萨达姆的伊拉克当时号称世界第五军事强国,拥有100万人的军队。所以“两伊战争”结束后不到一年,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萨达姆是有野心的,他要做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要当中东地区的头,因此迫不及待要占领科威特。结果引发了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1991年1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美国率领25国组成的多国部队打响了海湾战争,把萨达姆赶出了科威特。

总之,1979年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的中东地缘政治失衡连续引发两场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东地区形势此后十多年剧烈动荡。海湾战争结束后,1991年正值苏联解体,美国一家主导了中东局势。所以,1992年1月20日上台的克林顿政府,在中东西边推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和谈,东边遏制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让伊拉克和伊朗相互制衡。在此背景下,中东地区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出现了地缘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局面,地区局势也就呈现出非常难得的平静和平。

当前中东的局面是“9·11事件”以后发生的,“9·11事件”以后美国在中东打了两场战争,就是2001年10月6日打响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20日打响了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严重破坏了中东地缘政治的平衡。伊拉克战争的一个恶果是什么呢?恶果就是伊朗坐大,当时有人说伊朗崛起了,其实伊朗没有崛起,直到今天它真正国家的实力也没有恢复到1979年把国王推翻之前的那个时候。“9·11事件”以后的这两场战争客观上给伊朗消灭了两个死敌,一个是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一个是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伊朗的力量在本地区凸显出来,这可是非同小可。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第一伊朗是波斯人国家;第二,伊朗是什叶派国家。

伊斯兰教分两大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现在全世界15亿到16亿穆斯林中90%是逊尼派,什叶派人口主要在伊朗,伊朗是个什叶派国家,全民中90%以上都是什叶派。由于历史原因,和伊朗靠近的阿拉伯国家有些什叶派的人口分布,比如说伊拉克的什叶派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巴林什叶派人口占总人口的70%,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包括阿曼、也门等国都有什叶派人口的分布,当然沙特这些海湾国家什叶派人口分布比较少,大约10%—15%,但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盛产石油的东方省。所以什叶派问题在中东阿拉伯世界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它不仅牵涉到异族就是波斯民族,还牵涉到占据人口绝对多数和主导的逊尼派统治。阿拉伯世界历史上毫无例外都是逊尼派居于统治地位。但是伊拉克战争后,伊朗通过什叶派的纽带影响力深入到了伊拉克,伊拉克战后的政府无一例外都是什叶派占主导地位。这些什叶派政治家大多数在萨达姆时期都曾在伊朗流亡,很多人曾持有伊朗的护照。伊朗人不仅通过什叶派的纽带将影响力深入到伊拉克,还和自己传统的盟友叙利亚连成一片,同时通过叙利亚影响黎巴嫩真主党。据说,这是伊斯兰教发展至今将近1400年中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即波斯人的伊朗、什叶派的伊朗在这个地区影响力如此之大。所以自然而然地,伊拉克战争后在中东就出现了以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为代表的逊尼派集团竭力制衡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集团的局面。

“IS”的出现、中东政治秩序的坍塌就是该地区地缘政治力量严重失衡的结果。伊拉克战争后,为了不让伊拉克完完全全被伊朗的影响覆盖,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大力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反抗力量,现在“IS”的前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也是伊拉克战争2003年结束以后10多年中形势一直持续动荡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美国驻军最多15万时形势仍然稳定不下来,因为背后有来自阿拉伯国家多方面的支持,这使伊拉克的抵抗力量,包括萨达姆的残余势力能够长期存在。

2.伊拉克国内政治结构的颠覆

伊拉克战争还造成伊拉克国内政治失衡。伊拉克是由三部分人构成,占总人口60%的是南部的什叶派,最北部的库尔德人和北部、西部的逊尼派大致各自占总人口的20%。过去长期以来都是并不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居于统治地位,包括萨达姆政权,都是逊尼派。伊拉克政治历史上一直是金字塔型,占统治地位的逊尼派,控制着什叶派和库尔德人,这种结构不论合理与否,政治上大体是稳定的。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伊拉克推广民主,整个政治结构倒转过来,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占据了统治地位,库尔德人获得了准独立的状态,逊尼派政治上则被边缘化。美国在推翻萨达姆以后,很快推行了两个政策,第一是去复兴党化,凡是前政权高层一律肃清,第二是去军队化,把伊拉克前国军全部解散。美国现在也在反思它的政策,后来它也竭力想做些弥补。

在2003年战争以后,伊拉克的逊尼派从原来的一等公民沦落到政治边缘,所以对伊拉克战后的秩序逊尼派上层总体上是不接受的。战后的伊拉克虽然组成了过渡政府、联合政府,但实际上政府内的逊尼派上层和抵抗力量、前萨达姆政权残余势力、甚至“基地”组织的一些分支,仍然保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形形色色的抵抗力量能够长期存在,有些还一步步壮大起来(如“IS”的前身),这是一条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拉克战争是今天中东乱局的万恶之源。正是伊拉克战争严重破坏了中东地缘政治的平衡,并最终导致政治秩序的崩溃和地区局势的剧烈动荡。目前,我们丝毫看不到这一地区力量能够恢复平衡的任何希望。

迄今为止,“伊斯兰国”存在已经快一年了。美国从去年8月份开始轰炸,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但“伊斯兰国”的“版图”仍在扩大之中。这是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并没有真正下决心要消灭它。为什么没有下决心去消灭它,难道威胁不大吗?威胁很大。法国的“巴黎周刊事件”,美国的“德克萨斯画展事件”,都跟它有关系,它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确实很大。但是消灭它对谁最有利?消灭它之后怎么办?消灭了“伊斯兰国”必将进一步助长什叶派在中东的地位,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接受的,所以说美国一直举棋不定,既打又不灭。“伊斯兰国”是一个怪胎,有人说它很强大,有3万多军队,有20亿美元,但这叫强大吗?任何一个国家铁了心要消灭它,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何况美国?但问题是没有人去消灭它。

四、“阿拉伯之春”的消极后果 1.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危机

这是第二条线索。2011年阿拉伯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春”。如果单从名字来看,这场变革颜色革命的色彩非常浓厚,但从我的理解来看,它并不是一场颜色革命,虽然西方把它当做颜色革命来运作,或者说强烈地希望它是颜色革命。

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爆发于2011年1月份,起因是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中发生的一起偶发性事件。一个26岁的失业大学生布瓦吉吉,靠摆摊卖水果、蔬菜维生,但他的摊子被突尼斯当地的执法者没收,而且还是个女城管,所以这个小伙子愤而点火自焚。后来他自焚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一下子引起了群体性事件。由于突尼斯政府处置不当,这些群体性事件迅速蔓延到全国,最终导致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拉里出逃,这个政权就倒台了。从第一次偶发性事件发生到政权垮台前后只有29天时间。欧洲媒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马上就把突尼斯革命叫做“茉莉花革命”。如果大家去突尼斯的话,会看见地中海沿岸很美丽,到处都是茉莉花,所以叫“茉莉花革命”,但其实这次“茉莉花革命”西方的主观色彩非常浓。

2011年1月14日“茉莉花革命”以后,冲击波迅速传导。第二天,1月15日,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等好几个阿拉伯国家,包括毛里塔尼亚也发生了类似的群体性事件,到1月25日就传播到埃及。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有将近九千万人口,几乎每四个阿拉伯人中就有一个是埃及人,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当时埃及发生了“一·二五革命”,2011年1月25日,开罗解放广场突然爆发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局面迅速失控。28日示威的人数就超过了20万,31日号称百万人游行,到2月11日穆巴拉克黯然离开了开罗。从1月25日游行到2月11日政府倒台,前后18天时间。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冲击波在埃及得到了加速。2月15日,利比亚和海湾地区的巴林也爆发群众示威游行并发生冲突,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直到3月15日叙利亚发生冲突。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中,示威游行和冲突几乎席卷了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状况。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无一例外都是网上搞出来的,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场键盘敲击出来的革命”或者“第一场人类数字革命”,就是指互联网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埃及“一·二五革命”以后,西方就正式将其命名为“阿拉伯之春”。

大家都经过了那个时候,当时我们国家也是比较紧张的,政府处于戒备状态。因为西方国家实际上是把这个作为颜色革命来运作的。2011年6月我去法国参加一个欧洲智库的圆桌会议,题目就是“阿拉伯之春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几乎所有与会代表众口一词——中国也会发生“阿拉伯之春”,即“北京之春”、“中国之春”。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我相信在座的诸位肯定会失望的,因为中国不可能发生所谓的“北京之春”、“中国之春”。为什么?我说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阿拉伯为什么会发生“阿拉伯之春”,发生“阿拉伯之春”是要干什么?“阿拉伯之春”要解决的是不发展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到现在都坚持的观点。实际上阿拉伯民众,包括埃及开罗解放广场上“革命”的口号是:“公平、自由、尊严”,并不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化革命”。所以我说你们肯定要失望。中国确实有很多问题,也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但中国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中国不存在不发展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我始终坚持“阿拉伯之春”不是“颜色革命”,它的发生是有必然性的,它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我把它称为历史性的“阿拉伯大变局”。为什么这样讲呢?我简单介绍一下阿拉伯的基本情况,相信大家自己也能得出结论。首先,我们看一下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之春”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状态,国家是怎么治理的。阿拉伯世界有两种统治模式或者治理模式,一类虽然是世俗政权,但是强人长期独裁,如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也门的萨利赫、叙利亚的阿萨德、突尼斯的本拉里等等,包括现在阿尔及利亚的布特弗利卡、苏丹的巴希尔,还有之前被推翻的伊拉克的萨达姆,都是这一类政权。这类政权大部分都要子承父业,如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等。还有一类是家族统治、君主世袭,阿拉伯世界有8个这样的国家,6个集中在海湾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阿曼,其它还有约旦及北非的摩洛哥。

经济上,阿拉伯国家也是两个类型:一类是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像卡塔尔,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5万,但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三。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这些国家很富有,但也有问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严重依赖外国劳工,像卡塔尔总人口180万,本国国民只有25万。像阿联酋、科威特,人口四分之三都是外国人。一个是本国年轻人的失业率也比较高,像沙特这样的国家贫富分化还比较严重,一些城市的老城区还有很穷的人。另一类国家没有油气资源,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没有油气资源。像埃及这些国家就很贫困,既没有油气资源又没有工业化。埃及上世纪70年代前曾经发展过民族工业,但后来纳赛尔去世后基本停滞了下来,上世纪70年代后工业化几乎没有进展。

阿拉伯世界人口出生率极高。埃及是提倡计划生育的国家,据说埃及也是阿拉伯世界唯一一个提倡计划生育的国家。但在埃及,一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也比比皆是。我曾经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随机问过两个阿拉伯人,一个11个孩子,一个13个孩子,当然我没好意思问他有几个太太。人口出生率奇高,导致要就业的年轻人口非常集中,在阿拉伯世界3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而没有工业显然容纳不了如此高的就业需求。像埃及,国家收入的前三大支柱:第一是侨汇收入,就是散布在阿拉伯其他产油国及世界各地的埃及人将赚的工资收入汇回国内;第二是旅游业;第三就是苏伊士运河,收过河管理费。

阿拉伯国家贫富异常悬殊。据埃及官方统计,贫困人口(每天收入2美元以下)占总人口40%,但据我自己的观察,实际数字远远高出此,因为在2000多万人口的开罗赤贫者比比皆是。当然可能有人会问,赤贫者怎么生存呢?主要是两点:第一,伊斯兰教崇尚施舍,提倡将个人十分之一的收入贡献出来。所以,埃及小费遍地,埃及是个小费社会,干什么都给小费。第二,政府的高额补贴。比如穷人吃的大饼,20多年前我在埃及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大饼5分钱一个,埃及“革命”以后我再回埃及还是5分钱一个,并且因为“革命”这个饼还做得更大了。每一年埃及政府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都用在了大饼补贴上。大饼是必需品,赤贫者每天靠吃大饼喝凉水生存。所以大饼不敢涨价,大量的人群依赖这个生存,一涨价就会革命。每一年埃及政府的开支,三分之一要被大饼补贴和汽油补贴消耗掉。油价也不敢涨,一涨价就造反。

这样的国家贪污腐败极为严重,触目惊心。在埃及贪污是公开的,不遮掩起来。埃及革命的时候,穆巴拉克时期的几个部长,写信给接管权力的军方领导人,说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我们愿意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愿意捐助100亿美元。当时埃及国家的储备只留下150亿美元,几个部长就愿意捐出这样的国家贪污腐败极为严重,触目惊心。在埃及贪污是公开的,不遮掩起来。埃及革命的时候,穆巴拉克时期的几个部长,写信给接管权力的军方领导人,说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我们愿意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愿意捐助100亿美元。当时埃及国家的储备只留下150亿美元,几个部长就愿意捐出100亿美元来补充国库。穆巴拉克当了30年总统,他们当了30年部长,可谓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

所以发生革命是必然的。自从2001年“9·11事件”以后,所有西方的研究,做模型推导,阿拉伯革命的指数都是直线上升的。但是,阿拉伯世界没有发生革命。所以好多西方学者又写文章说阿拉伯人不可能革命。但到了2011年,革命终于来了。当然2011年的革命是有外因的,金融危机的刺激,互联网的革命性作用。阿拉伯革命,是要解决阿拉伯不发展的问题,是探索怎么能发展起来的道路,但是进程异常艰难。现在这场历史性的大变局还远远没有结束,我认为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场变局现在遇到很多波折,所有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基本上都陷入了混乱。也门爆发了内战;利比亚四分五裂;埃及形势虽然被强权控制住了,但危机远远没有过去;突尼斯仍然在非常艰难地过渡;叙利亚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2.西方政治军事干预的恶果

“阿拉伯之春”造成了两个客观的后果。第一,由于发生革命,阿拉伯世界的各个政权都陷入了危机,使阿拉伯国家对内的掌控能力明显下降,这就使得各种各样的极端势力,有了比较宽松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在阿拉伯发生革命的背景下,西方大力干预,以自己先入为主的“颜色革命”来引导或者推波助澜,这就是有选择的干预。最典型的就是对叙利亚的干预。现在所谓的“伊斯兰国”,它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出现在伊拉克。2011年叙利亚发生危机以后,叙利亚迅速被推向内战,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推翻巴沙尔政府,来自世界各地的所谓圣战者进入叙利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伊斯兰国的前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转战到了叙利亚。在叙利亚战场上得到了来自外界的资金、装备和人员补充,在叙利亚战场上越打越强、越打越大。

五、“一带一路”下中东大乱局的应对 1.淡化多边,突出双边和区域合作

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宏伟的战略,也是非常高明的一个战略,是国家大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中东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就是交汇点,必经之地。应该说我国对中东是越来越重视了,大家可能记得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这是“中阿合作论坛”建立以来的第10个年头。习主席高度重视,亲自出席发表讲话,希望中阿合作在进入第二个10年时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习主席在讲话里提出来“1+2+3”。一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三是核能合作、航空航天合作、新能源和高新技术合作作为落实。显然,对中阿合作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想把这个格局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中东地区政治持续处于一个崩塌的局面,这是对我们的严峻的挑战。另外,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十八大”以后,习主席外访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布了世界的各大洲,唯一的空白是中东,习主席“十八大”以后没有到过中东。本来2015年应该是我们的中东年,就是习主席访问中东主要国家、填补高层外交空白之年。但中东秩序持续动荡,“伊斯兰国”越闹越凶,也门局势又起波澜,严重干扰了我们的外交布局。目前,在“一带一路”整个战略背景下,在中东整体政治秩序持续坍塌的情况下,多边意义上的中阿合作已成为一个不现实的东西。因此,中阿合作需要适当淡化多边,突出双边,突出区域合作的一面。所谓突出双边,就是突出与地区重点国家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土耳其及阿尔及利亚等的合作;突出区域就是突出与海湾6国组成的海合会的区域合作。海湾地区在乱局中的中东是一个稳定的绿洲,而且这些国家资金充裕。

2.重点或支点国家(沙特、埃及、伊朗、土耳其)沙特是现在中东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现在中东阿拉伯世界秩序整个坍塌了。作为阿拉伯世界传统核心国家的伊拉克、叙利亚已经趋于解体,埃及则是自顾不暇,至少3年到5年内都无暇他顾,目前的埃及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沙特支撑,沙特等国用美元支撑着埃及。但是埃及要持续消耗下去,沙特也支撑不住。沙特是中国未来能源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地,也是中国一个巨大的市场。“一带一路”要互联互通,可以与拟议中的海合会互联互通先行“对接”,这样既有资金保证,区域又相对稳定。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看好埃及的塞西,现在西方国家对埃及承诺得很多,但投入得很少或没有投入。而塞西则因政治的需要,匆匆忙忙提出了一些“庞大的工程项目”,更多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形象和高支持率,对实际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因此,我们对与埃及的合作及对埃及的投入应异常小心。从长远考虑,“一带一路”埃及是重要支点国家,但如何把埃及做成我们“铁打的营盘”,不管将来作为“流水的兵”的总统谁来当,让我们在埃及的利益都不会受到影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课题。伊朗是中东最有潜力的一个国家,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5年至10年中,伊朗在中东地缘政治上都将是影响力最大的当地国家。而且伊朗潜力极大,这个国家如果在两个方面能够突破(一个是摆脱制裁,一个是理顺内部政治),我觉得伊朗用不了20年就可以崛起。伊朗的石油储藏量是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储藏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是世界第一。而且它有各种矿产资源,幅员、人口规模适中,非常有发展潜力。我国和伊朗有广阔的战略性合作的空间。

中国与土耳其有战略上相互借助的需要。为什么这样说?土耳其是中东的大国,而且在中东和欧洲之间是一个桥梁,地理位置是一个十字路口。土耳其有大国“雄心”,现任总统埃尔杜安规划在20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土耳其GDP要进入世界前10。中土是有战略借助需要的,但中土之间需要共同克服阻碍双边关系深入发展的“东突”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我大概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东大乱局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应对心得

《中东大乱局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应对》讲座心得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说是随着世界潮流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契合中国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期的重大举措,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

当今世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处于相互隔绝状态的世界,也不是东西方相互对立的两极世界,而是日益紧密联系的相互交往合作的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变得愈加紧密。不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政治文化的交流,都日益蓬勃发展。中国面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紧紧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志在促进自身与各国的共同发展,为人类谋求更多福祉。

中东处于“一带一路”的中心环节,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开展,中国与中东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但是中东这一地区由于其历史上特殊的位置,长期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同时又是能源聚集地,加之自身存在多种矛盾,如宗教冲突、资源争夺等,造成地区局势十分复杂动荡。这必将给“一带一路”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邓小平曾经总结过,世界的问题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即东西南北。东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属于和平问题。南北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属于发展问题。其中南北问题,也就是发展问题是最根本的。要解决中东问题,也必须依靠发展来实现,但是发展又必须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国家的稳定是发展的基本前提。中东国家目前的动荡局势,是阻碍其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中东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亚非交汇处。又有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其能源资源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这一地区是人类文明诞生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国际市场。拥有如此多的天然优势,中东本可以是世界上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自身内部重重矛盾,如宗教、民族矛盾等,加之大国干预,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动荡局面。中东要取得整体性发展,就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曾经遭受过类似的苦难,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因此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尽可能抓住一切机遇大力发展自身

中国要在“一带一路”大战略条件下与中东开展合作,就必须针对其具体的情况,作出合理的政策调整。利用“一带一路”与其互联互通。要优先与那些较为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展开合作,打通和稳固“一带一路”的中间站。突出双边合作,具体国家具体对待,注重区域合作。如可以与伊朗、土耳其、沙特等海湾国家、甚至伊拉克局势相对较为稳定的南部地区展开各项合作。至于局势动荡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等地区,则要根据自身战略需要,相机采取行动。乱中也存在机遇,以“三不”原则为遵循,不失时机地加大介入中东事务。

中东局势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民族、宗教因素。民族和宗教问题在中东是时常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生活着波斯、库尔德、突厥、阿拉伯、犹太等几大古老的民族,以及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汇聚于此,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不断,尤其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民族冲突十分严重,甚至导致了几次战争。同时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宗派林立,其中又以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争斗十分激烈,为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宗教土壤。如此复杂严重的民族宗教冲突,可谓世所罕见。

中国也有着众多的民族,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要格外注重民族和宗教问题。尤其是面对如今与中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中东,我们更要注意西北局势的稳定。中国在西北有着大量的伊斯兰教众,可以说中东的稳定与否与我们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利益关联。中国要加大与中东的反恐合作,特别是针对“东突”势力的打击上,要与土耳其等国做好工作。保持西北的稳定,是关系“一带一路”畅通的重要条件。

怎样解决中东困局呢?除了政治因素以外,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使中东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加深中东各国经济利益联系,那么对于解决中东困局会有重大帮助。

“一带一路”对于沿线国家来说是机遇,是一个发展自身的大机遇,中东也不例外。但能否抓好这个机遇,以及怎样去抓住这个机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中国本着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并付诸实践,必然会在其中担任引领角色。中国会积极主动与各国真诚交往合作,各国也应该拿出真心实意来支持中国。那么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双赢。

当前中东自身的局势决定其不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一带一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一方面,中国重视区域、双边合作,另一方面,中东国家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搭载“一带一路”这辆发展的快速列车。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向进一步开放的方向发展,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行积极的走出去战略,依托“一带一路”,抓住中东这块潜在的市场,对于我们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对于中东资源的依赖度也在不断上升,那么针对当前中东国家的困局,帮助其化解困局,对于我们的自身安全也是有益的。

第三篇:从中东乱局及根源看待中国局势

从中东乱局及根源看待中国局势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 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 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 正当人们准备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时候,社会动荡却突然在阿拉伯世界爆发并蔓延开来。这里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人们反腐败、反专制的政治诉求,还是由于“脸谱”、“推特”等新技术的出现,或者是因为维基解密提供的消息?

毫无疑问,一个复杂的社会运动一定有复杂的原因。政府官员腐败与失误,是导致突尼斯大学生小贩自杀的直接原因;信息新技术也确实改变了政治动员的模式,导致了全新的抗争形态。然而,这肯定不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全部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席卷大中东地区的社会动荡,其实是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深化的表现。它标志着此次危机已经冲破金融和经济范畴,进入更加凶险的社会领域。全球危机导致失业率长期高企,减少了欧洲人的度假,使依赖欧洲旅客的突尼斯经济像沙滩上的房子摇摇欲坠。加之大量失业打工者回到本土,给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和社会以难以承受的冲击。在同样背景下,依赖旅游业和外出人员收入的埃及,也在劫难逃。

这次金融危机自2007年底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带爆发后,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从核心区向外扩散,先是经金融货币渠道传导,引起冰岛破产、迪拜危机、东南欧震荡,然后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工作时间延长,社会抗议活动越来越多。链条总是从最薄弱环节开始断裂。在现行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下,高度依赖经济景气的旅游业显然是最弱的环节。突尼斯和埃及的依附型经济的基础,在全球危机下表现得尤为脆弱。一旦国家的经济基础垮掉,建立在其上的社会和各种上层建筑,也将不可避免地坍塌。

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是“依附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结构。西方国家处于体系的中心,支配着“边缘”国家;边缘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均具有依附性。这种依附性导致世界性的不平等,平时南方国家的依附型经济向中心国家输送大量利润,在危机时期,依附型国家就成为最早遭殃并受挫最重的国家。如果有必要,西方国家当然会转嫁危机。据悉,**的避险需求已经推高美元汇率,使美元开始呈现升势。

目前,社会动荡正在向产油国家蔓延。许多舆论把关注的焦点引向社会治理的模式:民主或不民主。实际上,国王和酋长的国家还算稳定,而**往往发生在所谓民主转型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不仅经济上依附于外部,在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上也同样呈现出更强烈的依附性色彩———按照西方的所谓主流话语和理念解释自己国家面对的问题。这自然无法为南方国家在危机中找到一条摆脱冲击的道路。看起来富甲天下的资源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其实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同样是依附型经济。因为作为国家命脉的大宗商品价格,仍操纵在掌控着各大交易所的金融资本手里。是把石油等商品炒上云端,还是打入深渊,全看国际金融资本赢利的需要。

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大中东地区的社会动荡,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波次,是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社会危机传导的体现。由于现行世界经济体系内在的不合理、不均衡,使处于危机中的发达国家易于向南方国家转嫁危机。

为掩盖这不道德的转嫁机制和转嫁行动,几乎所有西方评论家都指向发生动荡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的内部,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现行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判。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类似批评指向的是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道理是一样的。约瑟夫•奈在此次动荡中有了新发现: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最会讲故事的国家(或非国家组织)。看来,我们也要学会把发生动荡的道理说清楚的本领。不能让有嘴的苍蝇既能吸吮叮食,又拥有话语权,而每次倒霉的都是被叮的鸡蛋 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

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第四篇:中东乱局及其成因——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历史照亮明天——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

二、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三、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在写作本篇论文之前,我仅代表我个人向巴黎遭受ISIS恐怖组织袭击的无辜群众表达我的同情,并希望你们能从伤痛中重新站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今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每个国家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寻求快速发展,世界总体形势是稳定向前的,但不乏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而这些局部冲突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波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也是指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了部分西亚和非洲的埃及。在二战之后,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大型战争包括五次中东战争、两次海湾战争及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进入21世纪以后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可以说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印象就是中东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的上空,战争的阴云久久不能消散,而这对于中东地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是无尽的伤痛与苦难。那么,造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经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地理因素。中东地区位于亚洲的西部和非洲东北部的地区,是一个三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汇聚之地。可以说地理环境相当复杂,陆上可以沟通亚欧大陆,海上又将地中海与印度洋相联系。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地理因素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当属资源因素。在我看来,这也是造成中东地区乱局的一个比较的重要的问题。资源有多有寡。多的是什么,石油;少的是什么,水。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而这能源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利益与财富。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仅是中东地区要相互争夺,也吸引了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争相来到这里争取利益。个中缘由不言而喻。其次,水资源是中东地区及其匮乏的一类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资源。为了生存,这些国家自然避免不了口角,也就避免不了争执,运气不好还要大动干戈。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当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给那些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的国家带来经济安全上的致命打击。而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得地区经济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民众苦不堪言。

三、政治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东北非地区各国多是独裁专制政权,贪污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专制独裁政权被推翻,但由于长期缺乏民主基础,重建难度较大,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始终存在。

四、宗教与文化因素。历史上,在中东地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汇聚。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做圣城。这使得中东地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奉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国家与奉行泛伊斯兰主义的国家在动荡中发生剧变,叙利亚政权已成为唯一的复兴党民族主义政权。因此,阿盟和海合会都希望一举推翻巴沙尔政权,以确立泛伊斯兰主义阵营的领导权。此外,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犹太四个主体民族之间尚未形成新的力量平衡,导致该地区的动荡呈现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征。

五、国际势力的介入因素。在这里尤其是美欧大国的介入是中东地区一直动荡不安的外部因素。美欧各国及俄罗斯都在中东问题上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奉行着自己对于追求世界地位有利的政策,使得联合国在这之中的作用愈加微薄。也使得在地区问题上始终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造成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以上五点是我个人认为的造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中东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因素混杂的复杂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得以妥善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有一点是值得确定的,就是人类追求和平稳定的心是永远不会变的。同时,世界反对恐怖主义的决心也是不可动摇的。像ISIS这种极端恐怖组织是人类社会所不容许的存在。反对战争拥抱和平,是全人类的心声。

再次向巴黎遭受ISIS恐怖组织袭击的群众表示同情,期望你们能够尽快从伤痛中站起来。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通过中东北非乱局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世界的声音

——通过中东北非乱局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摘要:当今时代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局部冲突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近日利比亚战争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比亚乱局更深一步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了解我国应对复杂政局的措施。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国际局势、中国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近日中东北非的利比亚乱局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比亚看世界,更深一层认识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解读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的发展步伐。

一、利比亚乱局

1、战争爆发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原本是利比亚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 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2、战争原因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其原因归结有两点:

(1)利比亚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他的军事力量相 当落后,多国部队用先进的武器去攻打他时没有还手的能力。

3、深度分析

外国观察家认为,美英法虽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向利反对派提供支持,为其一旦上台后在该国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4、由利比亚看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原因(1)重要的战略地位;

(2)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匮乏的水资源;(3)宗教民族冲突;(4)历史上的种族矛盾;

(5)大国为谋求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作出的干预。

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利比亚局势所反映出的国际局势的若干征兆却值得人们深思。

1、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总体保持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非传统型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2、世界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多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互借互鉴。

个别国家反其道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化加深,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4、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进步。

但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近日的利比亚乱局又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

三、我国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政局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提升国际地位,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势在必行。

(一)改善在亚太多边关系中的现实处境

1、在东翼,稳住朝鲜和日本

2、在西翼,努力发展中印关系

(二)构造以中俄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

1、将运筹中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2、构筑欧亚大陆友好中间地带

(三)提升在亚太及世界大国中的战略地位

1、必须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

2、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3、必须加强岛内工作

(四)从全球利益角度构建中美关系

1、要以两手对两手,争取双赢,避免双损

2、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扩大共识,减少对抗

3、要突出核心利益,减少美对我解决台湾问题的干涉(五)推动多极化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要继续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建立和促成区域性合作组织,营造更为宏大的地缘战略格局,使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获取更为深刻的地缘战略力量

四、结语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让世界充满欢笑的声音。

下载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东大乱局与中国应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能源安全与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有效利用、长时间延续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课题。面对来自多个方向、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新挑战,必须着眼于今后十几......

    中国与中东非洲天然气合作现状及建议

    中国与中东非洲天然气合作现状及建议 2014-03-12能源情报 文/张春宇唐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 中东非洲地区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球重......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科技。军事、思想、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

    《中国中东企业家合作论坛》征稿启事)

    《中国中东企业家合作论坛》征稿启事平台 这是中国与中东合作的论坛 这是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论坛 这是资源与资本对接的论坛 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坛 这是企业家合作共赢的......

    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形势与政策报告 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

    《中东》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读图说明中东的范围、位置;与西亚的区别;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明确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

    亚太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亚太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一、当前亚太形势的主要特点1.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在世界各大地缘经济“板块”之中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自2008年9月国际金融......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略应对战略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应对战略 曹丽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南京210044 【摘要】: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气候问题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