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育、学、练的整合2006秋重点中学高三物理复习研讨会资料 新课标 人教版
育 学 练的整合
2006年无锡市高三物理教研会发言材料
江苏省怀仁中学 殷少来
一、复习教学理念
1、育人的功能大于教的功能。
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努力拼搏,比仅仅在教学上使劲更有效。要想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第一要认识和研究学生,做到三个“走进”:一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心理品质方面的。了解他们的情绪、愿望、期盼和困惑。一个女生叫邵书琴,去年总找老师说,自己心理有问题,上课思想完全不能集中,我说:你别这么想,你心理没有问题,你是自我原谅,为自己不想克服困难找一个理由。经过多次反复的心理疏导工作,后来,她慢慢调整过来了,高考物理考了130分,总分616分。二是走进学生的思维——智力规律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要练,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要重复,提高他们课堂的注意力要求课堂活动有起伏和周期性。一个女生叫赵小宣,她说,我就是天生没有记忆力,前几天做过的题,今天又考不出来了。我说:你不特殊,大家都一样,人学过的知识总要下沉到意识的深处,考试想不起来,不能说她没有,而是她下沉了,需要我们去唤醒,如果考前清点一下最近做过的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后来他用这个办法复习考试,成绩不断提高,状态越来越好,她高考物理考了120分,总分559分。三是走进学生的认知困难。学生有哪些困难?智力因素方面的有:注意困难、思考困难、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知识提取困难,灵活运用困难、捕捉信息困难、信息负荷困难、信息加工困难、数学运演困难。非智力因素方面有:自我监控困难、冷静专心困难、计划到位困难、情绪波动困难、意志薄弱困难、持之以恒困难、内外惰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哪些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信息负荷困难。学生面对一个文字很长的题,学生脑子一时装不下这么多信息,读到后面,忘记前面。我指导学生将信息分类,总结为五想:想物体、想受力、想状态、想过程、想规律,有了五想学生就可以从容面对信息负荷。第二是育人策略。有三条途径:一是课堂教学,要有充满生机的课堂,让学生在课上受到鼓动,获得真知,建立自信,这要求教师有新颖的鼓动性语言。譬如:学习要解决“下沉与唤醒,断层与链接问题”,即知识和能力下沉了、淡忘了,我们要不断对她进行唤醒和敲打,使之处在兴奋态,知识链有断层处,即某一个知识点未弄通,导致链条脱节,我们及时“链接”,就感觉知识全通了,学生既觉得新鲜,又有一语种的之感。另外,每一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如功的复习,目的是解决功的计算问题,教师按以下思路选取和设计情景:据定义式W=FScosα求功据动能定理求功据W=Pt求功据W=qU求功据能量守恒求功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求功据光电效应方程求功,如果这样教,没有学不会的,学会了,上进了,学生也就逐步建立了自信。二是作业,在作业本或试卷写下关怀、激励的文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你有创造性”、“你思路清晰”、“你书写好、字如其人”、“你很棒”、“你心里有许多为什么”、“你善分散难点”、“你会转化问题”、“老师从你这里得到启发”、“独到见解,入木三分”有的一句评价(语)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三是思想交流,让学生心里不痛快时找老师谈心,学生心中的苦闷,需要释放,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一些关爱性的疏导,学生就会如释重负。
2、能力是练出来的
高考是能力测试。那么,能力怎么来呢?能力怎样进课堂呢?能力不是知识,讲不能得
结构?不是给一个知识网络图就解决问题,学生要有一个建构过程,才能生成出自身理解的结构。我们的办法是: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编织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做准备,上课提问。如复习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⑴太阳系的行星构成一个怎样的图景?⑵开普勒第一、第三定律研究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天体运动都有两个周期,是哪两个周期?⑶万有引力定律研究的是什么问题?F=Gm1m2的适用条件是什么?G值很小说明什么?r表示什 r22m1m2v么?r一定等于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吗?⑷在方程G2=m2m22r中怎样区分rrm1、m2?⑸从力和运动的角度说明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⑹人造卫星的v、a、、T随r怎样变?最大的v和最小的T是多少?同步卫星的周期和高度怎样?⑺卫星越高,它的动能和机械能越大吗?⑻赤道上物体的加速度跟近地卫星的加速度相同吗?⑼三个宇宙速度分别是多少?怎样理解它的意义?⑽环绕速度和发射速度相同吗?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求解愿望,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漏洞,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课堂有紧张感,便于驱赶复习课的心智疲软。二是应用结构。人们编织知识应用的习题时,总是由知识点出发,而后设计千差万变的情景,但是核心还是一个,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怎样解决知识结构问题,照搬参考书上的习题分类,这是远远不够的。参考书只能参考,集许多参考书的精华加自己脑子已构建的分类系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应用结构。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从两个侧面切入的。一个是点,二是题面。点以阶梯式和辐射式两形式呈现,前者是搭建层层小台阶,让学生一步一步走上去。如知识点E=Blv的阶梯应用结构为:单棒平切,E=Blv单棒斜切
Bl2单棒以变化的l切,E=BvttanvBttanv2双E=Blv单棒转切E=12棒平切单电源E=BLV1-BLV2单棒平切双电源或E=2BLV双棒斜切双电源E=2BLV双棒转切双电源的e=2BLVsinθ双棒以不同的L切E=BL V1-BLV2。知识点Eq=qVB的辐射式结构为。
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是与该知识点相联的学科内综合的应用类型。如圆周运动应用:⑴周期性特征应用,⑵线速度、角速度关系应用,⑶水平面的圆周运动,⑷竖直面的圆周运动,⑸圆周运动中的连接体问题,⑹电场中的圆周运动,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等、面结构复习时,每一种类型给出一个例题,再配1-2个当堂练习,这个教案要有一个周的提前量,上课时要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学生有一个课后复习巩固的抓手,诚然,结构化的习题可以构筑出一个基本框架,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细微部分,所以应该还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学生一题一题做下去,两者互补会达成理想的复习效果,我们最怕的是以复习资料为课本,按部就班的上下去,教师没有从资料中走出来,没有居高临下对应用习题进行整合,学生就不能把应用问题搭建成构架,考试时只能碰运气。
二、第二轮复习——“塔身”要“硬”
所谓硬,是知识能力复习要到位,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头上。第二轮是专题复习,怎样理解“专”呢,就是对某个知识单元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训练,下一番硬功夫,做到细、透、精、深。那么怎样确定专题呢?我们的做法是以“四点”定专题。一是重点——主干知识。二是难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三是热点——高考喜欢考的。四是生成点——教学反馈中发现的。材料来自哪里呢?以自编为主,也发给学生一本二轮复习的书,用于学生课余自研、自练,留答案,不统一要求,不讲不收。自编资料按讲、练、批、评环节进行,编选的题目仍然是结构式的,如磁场专题:
(一)单个粒子在磁场中运动,3个题。
(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往复旋转,4个题。
(三)带电粒子以确定的方向不同的速度垂直进入磁场6个题。(五)
一个超纲题,不被欢迎的题。今年高考,命题者会吸取教训,不会做动量的文章,今年压轴题是可能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或者电磁感应,而去年倒数第二题是磁场的圆运动,是重点题,16题是电磁感应,是一个送分题,所以今年电磁感应的可能性更大,磁场中的圆的可能性占据第二位。电磁感应的能量问题是人们主攻的方向,L变的切割问题今年各地试卷都没有,我们于是在这类题上下了功夫,考前做了两次,连同第一轮、第二轮我们共做了6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步步前进的问题我们共做了4次,今年全国理综II压轴题正好是这种题,广东卷压轴题也是这种类型。巧的是今年上海卷、全国理综II、北京卷、广东卷的压轴题全都是电学题。高考是有规律的,命题者也就那么几下子。当然,我们不是猜题压宝,只要是高考命题热点,都得反复练。今年动量和能量双守恒我们也反复练了多次。这方面只要我们有心去研究,会有一定的成效。记得03年我带高三,当时猛攻双守恒问题,后来考了。再向前推三年是01年,当时我在安徽省太湖中学带高三,关于计算太阳的质量的题,第三轮让学生做了3次,要他们记住这个值,后来在理综压轴题中考了。这就是我说的塔顶要“尖”,要逐渐向高考方向靠近。这里还要提醒的是要反复琢磨当年的《考试说明》,隔三差五地拿出来仔细研读,在研读中悟出其中的精神,这对于把握高考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四、复习中的习题课
复习教学中的习题课怎么上,不能是一个模式,我把习题划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示范性、思路性、开放性、问题性习题课。示范性习题课是指,教师从审题、分析、列方程、运算作出示范,给学生做出样子,让他们模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从老师到自己都能把题完完整整地做出正确结果,考试时,他就有把握、就有信心。否则,老师没有一次硬碰硬算出来只是给一个答案,自己每次考试最后的结果都差一点,考试时他就更没有信心把题解下去了。老师如果想,教你分析是我的事,解方程是你的事,这样会在学生考试时丢掉不该丢的分。当然没有必要每次都示范性讲解。大部分情况我们还是上思路性习题课,老师帮学生从思维起点到思维的流程,思考侧面,思考方向,给予启迪和引路,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沿伸多向思维触角,从心智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什么是开放性习题课?有两种情况,一是给出情景,求什么不确定。如情景:带电粒子以V0垂直进入匀强电场。问题:⑴能求出什么量?⑵想求出什么量?⑶求什么量最有价值?二是给出一个知识点,情景开放。如:在匀强电场中你可以编什么题?师生共同总结出:①可以使带电粒子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②可以使带电物体在水平内做变速圆周运动,③可以使物体在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好像不受重力,④可以使单摆停摆,⑤可以使带电摆振动变快和变慢,⑥可以使竖直方向倾斜,⑦可以控制微观粒子的加速和偏转,⑧可以制成加速器„„开放性习题能够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能够全方位的认识事物的性质。再是问题性习题课,求解一个题时,先设计许多问题。如:题中涉及几个物体?有几个过程?初始状态如何?状态如何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化?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规律?还要哪些辅助方程?解方程的困难在哪里?这种习题课可以接通隐藏在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断路。学生有些学习上的困难是隐蔽的,他自己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但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把解题的是非矛盾暴露出来,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地方应该这样想。
五、怎样应对实验题
我们认识一下实验题,实验是什么?实验就是测量?今年江苏卷是测速度,测折射率,测电池组电动势和内阻。纵观历年高考实验题,基本上都是测量。测量是什么?本人2005年5月15日写下了如下的文字:为了区分同类事物的差异要测量:电阻、光的波长、弹簧的劲度系数、人的身高。为了知道事物的多少要测量:丈量土地、量体裁衣。为了区分不同的事物要测量:物质的密度、原子光谱。为了寻求事物的共性要测量:不同天体的周期、半径—开普勒三定律。为了表征事物的状态要测量:速度、动量、能量、温度、压强。测量是自然
第二篇:2010年无锡市重点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
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基本上类似于上新课,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复习的时候特别注重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众所周知,高三历史的复习一般分为一轮和二轮,二轮复习通常是按照通史的模式来进行的,但是自从五严规定以来,我们历史学科的地位逐渐下降,留给二轮复习的时间也进一步减少,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把二轮的一些精神渗透在一轮复习之中。我们在进行基础复习的同时,适当穿插另外两本必修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时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让每个学生都编写一份糅合三本教材的时间表,相信这些可以为后面比较紧张的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非常注重练习的落实,尤其是课堂训练。按照教研员调研时给出的意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上课开始5分钟做10个选择题,然后花5—10分钟的时间讲评上一节课做的选择题,然后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复习。下一节课继续如此。这样我们每个星期5节课就做了50个选择题,如此反复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双休日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对于练习的批改,我们始终坚持主要批改材料分析题,并且做到按点给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了解什么地方是关键之处,相信很多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
二:考试答题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过关。
2.能力不过关
①审题能力不强。如40(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德才观的变化,却有很多考生简单理解为秦、唐两个朝代,而未答汉朝、曹魏时期及西魏北周等时期。其次没有理解变化的真正含义:变化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②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差。如T40(1)其实材料中就有具体阐述,学生却因看不懂而不知利用。
③答题习惯与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部分考生表达十分随意,答案不能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没有条理,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写一些闲话。
④技巧运用能力差。如答40(2)、41时,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结果多数考生基本观点或基本知识不能与材料有机结合,出现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比如T41题,有些学生把评与述截然分开乃至截然对立。
阅卷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速度贼快是高考阅卷的显著特点,快5-6秒,慢8-9秒一份试卷实属正常速度。在如此政治气候下,练就一些特殊本领实属十分必要。
1.侧重平时的养成习惯教育
如审题习惯教育:划记关键点,圈中核心眼,摸准时空度。准确把脉好是根据材料呢,还是既要根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概括,评述,题目设问考察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还是影响等。
如答题习惯教育: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清晰化,不求美观科学,但求得分点清楚,入眼;不求精彩纷呈,但求试卷卷面整洁、干净,没有黑团团,没有大叉叉,没有指示标“老师,这里不要,请往下看”;最好是简洁文字+规范序号的答题模式,有梯度有层次(如T40
(1)变化①②③,原因①②③等,起风向标引路灯作用;最好根据分值权衡一下答题知识点,如8分一般是4个答题点,多用短句,少用复杂句型。最好是把选择题答案写在题号旁,而不写在后面括号内,便于准确转涂答案卡,从习惯上确保不错涂,不漏涂。
2.侧重夯实历史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
多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网上搜索资料,多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等;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今年原因类、影响类、图片类、材料理解类、开放性、比较分析类型题目都有涉及,难度都不低。原因之一在于文字阅读量非常大,每题都是许多原始材料,且都是一些比较、综合概括方面的试题。如24题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25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的比较;26题与黄宗羲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观点;30题“公车上书”“五四运动”其规模和影响差别甚大的主要原因;35题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提高解读地图和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3.侧重引领提升考生的开放思维
41题独立成题,既发扬了2010年命题的思路,又一定是未来历史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基本方向。一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精神。在此题实际阅卷操作中,将教育部评分参考点、论述内容、整体评价等三部分有机融合,采取SOLO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的办法,即从表达论述与能力思维两个方面综合计分。“西方崛起的观点评述”,材料虽然有一些观点,但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则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平时在训练时注意多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从现场阅卷信息反馈来看,得分偏低只有5分,阅卷人数最少结束最早,阅卷老师的灵活性很大。怎样来规避风险?我的思考是最好采用分段式答法:提出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观点,然后总结提升,采用总—分—总或分—总等模式,一定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无病呻吟,不能空发议论,不能整段抄袭材料。高考小论文必是高考的趋势,我们要强化针对高考小论文的有效训练。
高考并不回避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周年、次周年大事的历史教学。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太平天国运动、巴黎公社、辛亥革命、中共成立等重大周年纪念大事都有所涉及。2012年复习历史时就要注意11、12、13年的周年纪念大事。另外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从阅卷现场来看,选选修1成为诸多学校的明智选择,不仅得分普遍较高(平均得分有9分)而且利于考生自信心的培养。因为选修3表面看来易懂,其实政治意图不易揣摩,不好表达,不易出彩,且如在考场上主意不定,反复对比,会耽误考试时间。我的想法是精讲一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教材当做史料,切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高三二轮复习导学案的改进策略
1、始终重视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一模三个必修的主观题,均体现主干知识的考查,第21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第22题罗斯福新政,第23题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二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基础知识的梳理仍然必不可少,不过知识梳理要突出主干知识,做到基本史实力求细致、精确、全面和深刻;基本观点和结论明确;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清晰,并认识规律(宏观把握)。
2、重视历史新材料、新观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一模暴露出学生提炼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是高考应试的薄弱环节,导学案的设计要加强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材料处理要重点关注:①不仅能做到提取信息,更要做到提炼信息。提取只是材料信息的罗列,提炼则是要在发现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后进行归纳总结。②作出回答,必须找准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既要有自己对教材、材料的理解,又有材料的引述。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
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更多运用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重新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历史。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入文明的演进之中。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视角出发的整体史观”等。
4、重视历年高考题的评析。
将近三年高考题插入导学案中来训练和讲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现在不少试题考查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习惯,而是更多关注中间态。
譬如,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选择第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虽然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有利于寒素子弟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土族子弟比一般读书人占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在科举考试中仍更有优势。通过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
第三篇:成都高三复习研讨会资料整理1
高三复习研讨会讲稿提纲
成都七中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主要与各位交流课堂实际操作部分。最初的打算是在复习计划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一堂复习展示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借学生很困难,包括各方的协调,最终没有学生,我们的形式就改成了说课。所以今天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有两块。第一部分是我们的复习计划和有效性;第二部分就是详细的说课部分。我的说课部分主要是针对我们的现状,就是在还有很多新课(一本书选修8)的情况下如何带着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以及如何与实战,与考试接轨。
打团体仗、集体备课一直是成都七中的传统和工作方式,我们平时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学案、习题、试题都是共享,然后加进老师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我们备课组的计划等都是我们集体的一些理念,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各位老师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利用,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复习计划部分 指导思想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针对学生实际,密切关注2013年英语高考的动向,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并逐步达到高考要求;通过做好各类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良好的应试能力
2.高三英语复习计划:
2012年11月底完成新授课。一轮复习:2012年12月初到2013年3月中旬,以教材为蓝本,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排查和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扩展,归类辨析,帮助学生构建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不留盲点;抓好词汇和语法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语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应试技巧,落实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对语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和梳理。一轮复习结束前完成语法项目的复习与训练。
二轮复习:2013年3月下旬到4月底,深化、拓展基础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强化专项训练,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阶段要突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注意参照《2013年考试说明》中有关高考各题型时间分配的要求,强化各种新高考题型的限时训练工作。
三轮复习:2013年5月,瞄准高考,模拟练兵,选做各地模拟题,强调规范,提高解题速度,为适应高考做准备。这一阶段要求老师帮助学生积累考试的经验。重视考后的反馈 1
和反思工作。教法上要帮助学生克服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累解题经验,确保该得到的分不丢失。
3.高三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1)有计划地检查考纲中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在不放松课堂教学中的单词学习、记忆和巩固的同时,从现在起增加考纲中的英语单词和短语的检查和督促记忆的力度。督促学生每天有计划识记30-50个考纲上的单词,每天确保学生有5分钟时间用于抽查一部分单词。对不规则动词、阅读及写作话题的高频词汇要反复听写,突出重点记忆。每周一次统一测试一次单词,以此引起学生对单词记忆的重视并达到检查、督促的目的。这里有必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国际部学生课程以英语学习为主,他们有一位专门的老师(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负责单词的听写和批改,每周统一一次进行听写200到300个单词,限定过关。虽然我们自己不可能享受这样的教学资源,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深的触动,所以我们尽量在可能的情况下督促学生词汇量的积累。
2)突出语篇,强化阅读训练。
高考试题中,语篇考查的分值很大,因此高三复习中要增强语篇意识,强化阅读限时训练(如阅读天天练,课前5分钟),及时指出阅读中的问题,指导做题方法,使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做各种体裁、各种难度及包含各种内容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克服阅读困难的思想。
3)精选材料,狠抓落实。
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广泛涉猎各种材料,做到老师们跳入题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跳出题海,严把练习题的质量关,力求选出内容新颖,质量较高的试题,让学生做“好题”、“精题”,使学生少做冤枉题,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做题水平。
4)规范写作,强化训练。
备课组各老师分头收集兄弟学校的考题,挑选比较适合四川高考题材的书面表达,统一布置训练。针对我们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现象,除了平时在课堂上训练学生造单句外,每周安排一篇书面表达训练,尽量做到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做到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求学生规范写作程序,认真审题,不能更改题意。
5)加强学法指导。如如何整理错题集,如何记忆词汇,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等。
二.说课部分
说课部分我们主要是想体现在有比较重的新课的任务下如何进行复习,就是我们强调的“以新带旧”;以及如何在上新课的情况下多与高考结合,多与实战结合。这里我们选择了选修7的最近上的几个单元的各个课型与大家进行交流。各位老师可以有选择性的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利用,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1)语法课,选修7第5单元语法过去分词作状语。(ppt展示)
(说课略)
2)写作课,选修7第4单元写作任务。(ppt展示)
(说课略)
3)阅读课,选修7第5、6单元的主阅读和阅读实践课。(ppt展示)
(说课略)
我们发现如果reading practice像第一篇主阅读那么上的话将会花很多时间,一节课说不定两节课都还上不完,而且顾名思义,reading practice主要是让学生practice,即实践、实战,所以我们偏向用传统型阅读(即单选题),或者是任务型阅读(即老师在课前按照任务型阅读的要求设计表格,学生进行填词)的方式来处理文章的内容。Reading practice有两个难点,一是词汇,二是长难句,所以我们在处理内容的时候着重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长难句,比如选修7第6单元的关于中国申报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目录那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们先安排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文章,主要是查阅单词,然后上课的时候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提问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对课文的长难句进行重点讲解,如ppt所示,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些句子和学生进行分析。
4)词汇处理的一些想法。
对词汇的处理与以前有了变化,以前我们讲词汇会讲很多的搭配,后面接不同的介词有什么不同的意思,但是实际上高考题直接考查这样细致的词汇搭配、一词多义等只有在单选题里面,而且考查的通常都是一些简单的动词比如give/ take/ set等这样的动词的搭配,比较复杂的动词形容词一般是考查其核心意义;而且单选题现在只有10个,加上各种从句,非谓语等语法项,实际上在单选题里面直接考查词汇的机会是很少的。相反,真正考查词汇的重要地带是在阅读和完型,所以我们平时的词汇讲解慢慢转移到了以学生通过理解语境为主,目的就是为学生的阅读扫清生词的障碍。老师平时的讲解也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核心意义,重要意义,理解其使用的语境为主,而不再从字典上摘抄节选大量的搭配和用法,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上课的负担很大,一要不停的抄笔记,课后的负担也大,要不断的复习和练习才能真正熟练掌握各种搭配用法。试问,如果连老师都需要在字典上反复的斟酌才能搞清楚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生又真的能掌握吗?所以,我们现在平时上课的语言点尽量在读前、读中尽量多的涉及,结合课文的语境当堂就把词汇、短语的意义解决,而不再像以往那样语言点和词汇都统一到阅读课的下一堂课再进行,这样做我们觉得学生更能把词汇带入到课文中的语境,回归课本去学习单词。另外,文章中出现的一些以前讲过的语言点我们一般不再重复,比较重要的举两个例句快速的口头复习一下,我们的原则就是基本上只讲新出现的、重要的词和短语,比如选修7第6单元的主阅读我们选了这样一些词来讲。
Prehistoric
Evolution
It has also been proved that
exposure
Contribute
Maintain
Recommend
Propose
Request
Be of vital importance
5)语法课:选修7第3单元语法 倒装
6)语法课:选修7第6单元语法 虚拟语气
第四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总结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总结
2012年9月11、12日,临沂市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在莒南县一中举行。本次会议主要有四项内容:一路复习示范课展示,先进物理组经验介绍,专家报告,教研室冯老师对本届高三一轮复习提出要求。
第一部分:听课心得
本次会议共展示三节节观摩课,分别是莒南一中刘栋老师执教的“牛顿运动定律”试卷讲评课,临沂一中王桂昕执教的“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和临沂三中赵学顺执教的“牛顿运动定律”习题课。三节课很好地体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考纲,细化考点,结合近几年高考题,课堂效率高,针对性强,并注重规律方法的总结,以学生训练为主线,并加强具体学法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断的做听课记录并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特别是刘栋老师执教“牛顿运动定律”试卷讲评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1、刘老师准备课非常认真,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考情分析时,他都有具体的数据,还有在课堂上刘老师展示了几个学生的标准试卷,都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2、在错例分析过程中,刘老师采取的是按错因归类处理的,不再是以往常用的按知识点分类。这样设计对学生来说可能更好接受,因为高三学生复习过程中可能会一直存在很多思维的盲点和断点,只按知识点归类讲题往往不能触及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也就不会改变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中处理方式也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3、复习过程中,刘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说错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补偿练习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并及时强化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学生解决问题 1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者。
4、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刘老师注重教学补偿,讲练结合,并不是面面俱到,错题全讲,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第二部分:一轮复习经验交流
比较几所学校的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亮点:
苍山一中:
1、搭建师生思想沟通的平台—导师制。对学生采取分层次、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坚持每周与学生谈心并对学生的发展做好记录。
2、选最合适的材料,做最适合的题。他们认为题海是有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临沂十八中:立足学情考情,科学备考。他们对高考的试题分析和命题的特点分析的很详细,考试分值的分配变化和考察知识点的覆盖情况都有具体的研究,感觉他们备考工作做的很精细,复习针对性很强。
蒙阴实验中学:结合实际,备战高考。他们的做法是“五抓三落实”。具体为抓基础,抓核心,抓不弱环节,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抓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集体备课,落实检测,落实积累本。这几个方面虽然是平时常说的事情,但是和蒙阴实验中学比较,感觉平时抓的不够牢,落实的也不够好。
莒南三中:构建高效课堂,优化复习思路。他们的做法是认真研究学情,加大辅导力度,他们分工合作,每一节课都编制导学案,强调课前预习,及时反馈,认真总结。
沂水一中:研究考纲,寻找策略,科学备考。他们提出考情就是努力的方向。研究高考题,准确把握命题规律是复习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高考试题分析及命题规律研究与对策
一、试题分析
分析了试卷分值调整,山东试题的变与不变。强调了山东试题在试卷结构和分值比例方面会想全国卷靠近。
二、试题特点
1、体现了《课程标准》、依托《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2、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科技
3、考查主题知识和学科素养
4、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试题设计
5、突出主干,覆盖合理
6、回归基础,彰显公平
7、立意新颖,推陈出新
三、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理解能力、快速搜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规范解答的能力和张力。王老师通过大量的照片展示了学生在高考中出项的问题,同时也从改卷人的角度提出了高考的对策。比如,对很多学生的答卷乱思路不清的情况,王老师具体提出在解题中只需要写简短的文字说明“对„„,在„„有„„”或者更简短为“在„„有„„”,不要不写,也不要写太多。在改计算题中,王老师告诉我们结果对给大分,结构不对看步骤给小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认真的作风。
最后,冯老师全面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各项成果,为高三物理复习明确了思路,提出了要求,提供了高考新动向。
结合我校实际,启示如下: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授课方法和课堂效果。
2.优化课堂结构,应充分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练、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
4.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注重知识的梳理、规律的总结、技巧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规范意识。
经过此次学习,我们加强了和各县区同行的交流,了解了各县区的一轮复习的情况也获得了宝贵的高考信息。
2012/9/14
第五篇:物理九年级人教新课标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课案
复习目标
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5、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6、力的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3、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
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常见的运动大多为变速运动。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将物体运动路程S除以所用时间t得到的结果,用来表示物体在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4、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一、力
1.理解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三点:
(l)力的物质性 离开了物体,力是不能存在的.一个物体如果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作用的力.这两个物体一个称为受力物体,另一个称为施力物体.单一的受力或施力物体是不存在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力的测量方法
力的测量仪器叫做测力计,其中常用的一种叫弹簧秤.
由实验可知:在弹性范围以内,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胡克定律).因此,可以由弹簧伸长的长度来表示拉力的大小.弹簧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所谓弹簧的伸长量,指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之差
3.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又把物体的重力叫做物体的重量,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5.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为是物理学中的抽象概念,为了使它形象化和便于研究,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叫力的图示法.用图示法画力时,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图是粗略地描述力的图,它是只沿着力的方向画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的受力作用.不严格追究箭头的起点和长度.
6、关于力的合成,要注意以下几点:
(l)合力与它的分力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换.
(2)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合力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各分力的大小,而且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夹角.因此,合力的大小并不一定大于每个分力的大小,如果两共点力的大小是F1、F2,则合力F合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θ而变化,0≤θ≤180°,θ变大时,F合减小,其变化范围是(F1+F2)≥F合≥|F1+F2|,F合方向亦因θ而变化。
二、简单的运动
1.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不能只会背诵定义和公式,就认为是懂了,要理解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l)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谓“任何相等时间”是以测量精度和实验要求为依据的.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的大小在变化、所以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入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大体上的运动快慢程度.
(3)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求哪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便应该用哪一段路程除以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要张冠李戴。
(4)由于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所以在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时,可以分别先把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到需要的单位,然后再进行运算。中间过程写上单位,可以防止错误产生。
2.在研究机械运动的时候,作为标准的,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以及运动情况跟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要选择那些使问题简化而且是最合适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力和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出了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由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只能由物体本身的某种性质来决定.物体本身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外界的因素没有关系.物体受力与否不会改变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
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2.要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运动状态的变化可以是: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如由小到大(加速)或由大到小(减速);速度大小不变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发生了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我们便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状态的变化必然是由于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的将永远静止,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时候有力作用,什么时候就会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3.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就互相抵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实际上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我们便可认为物体一定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必须学会物体在二力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会用图示法表示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的力.即:从物体所处的状态看,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受力特征上看,所受的两个力必须满足二力的平衡条件。
4、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平衡力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是难点。
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深入理解,初学者往往只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记忆深刻,而对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力如果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根本谈不上平衡.所以,这是讨论二力平衡问题的前提.那么,在讨论二力平衡问题时,为什么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呢?这是因为:尽管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受力物体将发生转动而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5、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不能理解为阻碍物体的运动、如在自行车运动的过程中,后轮是主动轮,由于链条的作用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地面对后轮上的接触点施加向前的摩擦力f,f的方向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相同,这就是自行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
研究滑动摩擦的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运动,取三次压力和摩擦力的数据,根据此数据研究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
研究这些数据我们发现
这个常数即滑动摩擦系数μ,由于接触面性质(材料、光滑度)是确定的,所以μ为一个常数.实验结果刚好表明这一性质。
由此可知:在接触面性质一定时,摩擦力和正压力成正比。
6、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反之也可以根据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判断它的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