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

时间:2019-05-12 23: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

第一篇:《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

《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

学习导引

“课标贯彻: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是2014年山东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主题。《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增进项目理解和学习混合式课例研究的研修专题。

一、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本专题学习,帮助广大老师:

1、理解2014年山东初中全员远程研修项目的设计,认识研修的目标任务,增进项目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知会混合式课例研究新方式,领会教师有效研修结构化设计、规范化操作和持续性跟进的重要性,为新学期参与和用好混合式课例研究方式研究教学、解决教学问题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准备。

3、能正确反思自己参与的教研和培训活动,增强参与网络研修的开放分享和深度对话的意愿与积极性,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

二、专题学习要求

1、带着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需求学习本专题。

2、静心观看课程视频,理解和学会混合式课例研究。

3、能在暑期集中研修后四天混合式课例研究案例专题学习和制订新学期混合式课例研究计划时,用好本专题的知识技能。

三、专题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1、学习《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之一:认识我们的研修》课程视频;

2、学习《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之二:混合式课例研究及其特点》课程视频;

3、学习《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之三: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实施》课程视频;

4、学习《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之四:混合式课例研究校本的应用》课程视频;

5、学习《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PPT

6、各研修组提交《初中问题解决任务单》

四、相关资源(代讲稿)

1、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2、对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困难分析和问题回应

第二篇:混合式课例研究

1、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教师对课例的协同研究,是教师自主的问题研究,是借助技术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研究什么?“课“的研究。谁研究?教师群体自己的研究。怎么研究?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的混合式研究。

2、课例研究e流程设计

课例研究e流程(俗称为磨课流程),是课例研究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通过技术流程把老师研究课例的规范过程在网上呈现和操作,该流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吻合,使之具备问题解决的过程条件。如图所示。上面是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问题解决流程,下面是与之吻合的磨课基本流程的环节。这两个流程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协作研究。磨课流程内含三个基本的设计,一是包含教师日常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式(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三 是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使磨课流程易为老师掌握、能够跟进教学、方便学校组织,支持校本教研组协作研究。

为适应教师课例研究多样化、个性化需要,课例研究e流程采取“积木化”设计。从课例研究过程,抽出功能模块的“共性实体”和“构成要件”,供终端用户自组 合、个性化灵活配置各自需要的功能模板。为简化磨课流程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模式的磨课模板。混合式课例研究在国培项目中首次使用,磨课流程个性 化自组合功能暂不开放,而统一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式。基本式掌握好了,其它变式容易掌握。

图1 一个基本式磨课过程(见图1),是从研修组讨论制订磨课计划开始,计划制订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初始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的实践反 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研讨活动。通过围绕这节课的一系列研讨活动,每个人 都获得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后的两次认识提升。整个过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和听课评课等协同活动。磨 课过程的发表、浏览、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在线分散进行。有了课例研究e流程的连接,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 题指向明确的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一次全周期的课例研究,四周左右的教学之余时间就能完成。

3、混合式课例研究特点

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混 合式课例研究,强调研究的真实。是常态课研究。即重常态、重研究。常态,即日常状态。课例研究是老师在日常教学、在现实不完美条件下研究教学,是老师基于 现实起点、现有水平的教学研究,是老师做能够做的研究。重研究。重视老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常态强调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强调老师现实需求的自主研究。基于老师教学的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现实需求,这就是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做的真实教学场景研究。

特点二,教师自主的教学问题研究。

研究是由问题引发的。课例研究的主旨是让老师在亲历问题研究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是研究教学问题的载体。只要能承载好问题研究,能一以贯之 研究问题,那怕这个课例在研究问题之外的其它方面并不完美,也是好的课例研究。相反,问题研究没有开展起来,这节课再好,也不是好的课例研究。教学是遗憾 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而使其具有研究价值。如同身体有毛病要照X光、要拍CD片检查一样。混合式课例研究,就是为老师教学照X光、拍CT。已然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暴露出来、多种角色现场和远程会诊,帮助解决。混合式课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问题。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 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 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特点三,协同规范的过程研究。

课例研究重视过程研究,是因为存在于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过程研究中暴露和解决。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无法避开和省略的研究过程,而且过程研 究不是雨打地皮湿的走过场研究,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研究。对于混合式课例研究来说,比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这节课是怎么磨出来的。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运用技术的连接,跟进教学过程、做连续规范的协同研究,从而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养成教师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促进老师持续发 展。因此,让研修不止步于课堂教学的观摩,而要贯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让学员不局限于荻悉教学之术,而要究教学之理,悟教学之道,学 会用研究者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本质的价值追求。

4、混合式课例研究校本应用分析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如何用于校本研修。促进和支持教师在工作中学习,需要分析教师日常工作后面的学习行为。见图2。

图2

备课、上课是教师每天做的事。学会预设生成和学会实现生成,则是教师每天备课、上课后面的学习。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师备课要学会预设生 成,上课要学会实现生成。再次备课是生成预设的再学习,再次上课是实现生成的再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始终伴随老师的工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学习的有效,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分别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教学预设能生成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这是备课时要想的问题。“预设的学习生成了吗?” “教师和学生哪些未预设到的生成要转化成新的预设?”则是上课后要反思要回答的。教师备课,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能引发学生什么学习生成”的经验回答。个人 备课是个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体备课是群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课则是对预设生成实现与否的实践回答。课后反思、修改教案是对未能预设到的生成 转化成新预设的实践反思后的回答。未预设到的生成既有学生方面超出教学预设的学习生成,也包括老师依据教学不确定性对教学随机有效的临堂发挥。老师就是在 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思考和连续追问中学会教学的。

老师备课是基于已有经验,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凭原有经验。然而经验靠不住。即便优秀老师,面对变化着的生命群体,也不能总凭已有经验教学。老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老师备课所做的预设是否正确,要经过上课实践的检验。

老师上课的自我感受和课后的同伴分析,老师对先前的教学预设,会有新的发现,从而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将未预设到的学生学习生成转化成新的教学预设,老师对教学设计的这种调整,会对今后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让教学行为更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1931)。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惟 一能影响行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的学习。”(1969)。教师教学在反复的预设/生成、生成/预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调整,不断地丰 富自己的教学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好、也最需要重视的学习。

教师经历用预设引发生成和将新的生成变成新的预设的过程,既是教师不断在行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走向成熟和提高的过程。这个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过程,会促进教师重视研究学生,有利于教师PCK的形成和丰富,加快教师从“教学关注阶段”走向“关注学生阶段”的进程(傅乐/1969)。老 师在磨课流程各环节具体的学习研究行为(图示):左列是教师磨课环节,右边是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行为。

首先,教师设计教学要基于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期望、行为期望、方法期望和结果期望。教师课堂教学每一教学步骤和行为的设计,最好有学 生学习期望行为的对应描述,把预设“写出来”。为什么要写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化。语言表达让思维清晰、留存和传播。因为要写,促使老师关注学生、反思经验。写下来了,课后才能进行预设与生成的比较。

第2,上课是学生学习生成的实现要“做出来”。

第3,分工观课,是对学生学习生成的检视。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生成的预估是否准确,要通过课堂观察进行检视、做出分析。检视结果无非有几种情况,预设的生 成发生了、没发生、没完全发生和出现未能预设到的生成等。预设生成的各种情况,都具有改进教学和积累经验的价值。因此都要“记下来”。有的学校提倡老师写 教学后记就是做这件事。

第4,教学评价。课后群组议课,对实际生成与预设做对比分析,认同或不认同,都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认同还要有改进建议。群组议课时,人人都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来”,上课老师更要认真倾听、思考,参与对话交流。

第5,再次备课。群组评课后,老师要趁热打铁做好总结反思,从学生各种学习生成状况中长善救失,找出更贴近、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表征方式,调整和修改教案。把教学设计“改出来”。

循着磨课流程,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经过思考,把预设生成写出来、做出来、记下来、说出来和改出来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更好地生成学生的学习,对教学不断预设、实现、检验、反思、调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这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研究之路。这个过程可以利用磨课流程一直做下去。教师在日常 教学工作中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

5、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操作混 合式课例研究要始于磨课计划的研制,通过课例研究的活动设计,配置磨课流程、生成磨课任务。然后开始周期性的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课后评议、调整备课等各 环节的研讨和对话。这个过程跟进老师教学可以由老师不间断地做下去。作为协同研究活动,是嵌入老师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或若干周期,可以用以各个教学 环节、教学片断的周期性研究。对老师个体的教学研究,发挥同伴互助、专业支持的作用。校本的课例协同研究周期,可依据老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设 计。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开始于某个教学环节,经由寓于教学后续环节的检验分析后,回归到这个环节的调整结束。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片断混合式课 例研究的周期概括如图所3。比如,备课(A1)——备课调整(A2),中间要经过备课研讨、上课观观、课后评议的检验分析();上课(B1)——上课调整(B2),中间要经由观课准备、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环节的检验分析();作业(C1)——作业调整(C2),中间要经由);考试——作业的研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反馈等检验分析(考试调整、教学引入——教学引入等其它教学环节,乃至课堂教学的某一措施、某一方法、某一情景都可以这样设计混合式课例研究周期开展跟进研究。下面以课例研究基本式为例,混合式课例研究各环节操作要点。

图3

(1)研制计划,即 磨课活动的设计。磨课计划要经全组讨论确定。再填报平台提供的磨课计划表。计划表填写提交后,即生成课例研究任务,才能开始磨课。计划讨论内容包括:研究 目标任务和研究问题、能承载这研究内容的教学课例、确定上课老师、磨课各环节活动设置和时间安排,落实全组成员的分工。磨课活动时间安排,留足研究课例上 课前的备课研讨和观课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制订常见问题:一是虚,研究任务窆乏、不具体不明确。二是混。研究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的内容混淆、分不清。目标任务是本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要达到的目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要达到预期结果会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说明事项:打算如何通过研修组的磨课认识和排除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 碍。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磨课各环节的要求等。另外,还存在磨课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这是两个分别指向老师和学生的不同目标任务。不能将课例研究的预期结果和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学习预期结果混淆。

(2)第一次备课,上传教案。上课老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对话的载体。备课要求是独立备课和做好两个预设,一是对教学问题解决措施有预设;二是对教学能引发的学生学习有预设。这些预设是全组老师对话研讨的内容。

(3)备课研讨和修改教案。本组老师围绕两个预设,通过网上直接修改教案,在教案后做点评和开备课研讨组会进行备课研讨(会议记录要整理上传)。还要在课例研究的“问题研讨区”的“备课:问题研讨”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措施进行专门研讨和交流。

(3)观课研究。观 课是教师研究教学的协同活动。观课前要召开观课准备会,做好分工观课各项准备:第一,要选择好观课维度。观课维度的选择,要对应本课例的研究任务和研究问 题;第二,做好观课分工。将本组老师分别组成各维度的观课小组。第三,观课小组要设置好观察点。观察点设置要符合观课维度需要,且具有可观可记可解释性; 第四,将观察点组合成方便记录和整理的观课量表。第五,观课小组要对小组成员观察点分工、观察方法、观课记录整理、观课报告撰写等任务进行研究确定。做好 上述准备后,才能进入上课听课环节。

(4)上课听课。这是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围绕一节课的对话。对话要求:上课要上新授课、常态课。上课要录像或录音,并及时上传。以便课后能够复现,听课者要认真倾听,按预定分工做好记录,以便课后对观课记录做整理分析。

(5)课后评议。是围绕这节课效果得失的对话。评课前,观课老师要整理分析观课记录,形成观课报告,上课评议要重视将备课的两个预设在上课中的生成,进行比较分析。会后,各观课小组的观课报告、课后评议会记录均应上传到平台。

(6)总结评价。在课后评议的基础上,总结本次课例研究,形成课例研究总结和个人的总结反思文章。上课老师要上传实践反思后的备课教案。研修组要在磨课平台的总结页面完成磨课自评和互评。

此外,混合式课例研究要用好“问题研讨区”,将问题研究贯穿在磨课的各个环节。“问题研讨区”是课例研究问题追踪研究的专门区间。平台设置这个区间,旨在凸显问题研究过程,方便问题研究的协同参与,有利于问题研究信息的聚合,形成教学问题研究资源。“问题研讨区”对磨课主要环节的问题讨论要求是:

“计划:问题研讨”,能看到确定问题、归因问题的讨论;

“备课: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

“观课:问题研讨”,能看到观察问题解决的讨论,“课后: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效果得失的讨论。从“问题研讨区”磨课关键环节的问题研讨,能看到课例研究一条清晰的问题线,也展示出研修组一以贯之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研究亮点。

第三篇:研修之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

研修之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

2014年的研修开始了,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刚刚两年的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的好机会。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研讨学习,天气虽热,但挡不住我们渴望学习的心。

今天学习的主题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核心环节,也是展开研修的重要形式载体。根据省国培项目办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利用适度结构化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教师做完整规范的课例研究。吻合问题解决一般过程和嵌入教学基本过程是课例研究e流程基本特征。为使课例研究结构化适度而不固化,课例研究e流程采取“积木化”设计。即从课例研究过程,抽出功能模块的共性“构成要件”,能由教师个性化灵活配置出多样化功能模板,开展各自需要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研究范式,设计出“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式。研修组在讨论制订计划,确定主题和研究问题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研讨活动。整个过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活动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和课后研讨等,一般安排在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磨课过程的浏览、发表、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分散在线进行。这些线上线下活动的结

合,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在研修的道路上,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第四篇: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国培(201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我国网络研修走向社区、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多类型研修基于校本整合下行的载体。学会混合式课例研究,提升校本研修水平是项目的重要任务。

1、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教师对课例的协同研究,是教师自主的问题研究,是借助技术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研究什么?“课“的研究。谁研究?教师群体自己的研究。怎么研究?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的混合式研究。

2、课例研究e流程设计

课例研究e流程(俗称为磨课流程),是课例研究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通过技术流程把老师研究课例的规范过程在网上呈现和操作,该流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吻合,使之具备问题解决的过程条件。如图所示。上面是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问题解决流程,下面是与之吻合的磨课基本流程的环节。这两个流程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协作研究。磨课流程内含三个基本的设计,一是包含教师日常研究教学的基本方式(集体备课和听评课);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三是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使磨课流程易为老师掌握、能够跟进教学、方便学校组织,支持校本教研组协作研究。

为适应教师课例研究多样化、个性化需要,课例研究e流程采取“积木化”设计。从课例研究过程,抽出功能模块的“共性实体”和“构成要件”,供终端用户自组合、个性化灵活配置各自需要的功能模板。为简化磨课流程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模式的磨课模板。混合式课例研究在国培项目中首次使用,磨课流程个性化自组合功能暂不开放,而统一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式。基本式掌握好了,其它变式容易掌握。

图1

一个基本式磨课过程(见图1),是从研修组讨论制订磨课计划开始,计划制订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初始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的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研讨活动。通过围绕这节课的一系列研讨活动,每个人都获得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后的两次认识提升。整个过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主要有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和听课评课等协同活动。磨课过程的发表、浏览、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在线分散进行。有了课例研究e流程的连接,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课例研究活动系列。一次全周期的课例研究,四周左右的教学之余时间就能完成。

3、混合式课例研究特点

课例研究e流程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有以下特点:

特点一,真实教学场景的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强调研究的真实。是常态课研究。即重常态、重研究。常态,即日常状态。课例研究是老师在日常教学、在现实不完美条件下研究教学,是老师基于现实起点、现有水平的教学研究,是老师做能够做的研究。重研究。重视老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常态强调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强调老师现实需求的自主研究。基于老师教学的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现实需求,这就是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做的真实教学场景研究。

特点二,教师自主的教学问题研究。

研究是由问题引发的。课例研究的主旨是让老师在亲历问题研究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是研究教学问题的载体。只要能承载好问题研究,能一以贯之研究问题,那怕这个课例在研究问题之外的其它方面并不完美,也是好的课例研究。相反,问题研究没有开展起来,这节课再好,也不是好的课例研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而使其具有研究价值。如同身体有毛病要照X光、要拍CD片检查一样。混合式课例研究,就是为老师教学照X光、拍CT。已然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课例研究暴露出来、多种角色现场和远程会诊,帮助解决。混合式课例研究,不回避问题,而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问题。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特点三,协同规范的过程研究。

课例研究重视过程研究,是因为存在于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过程研究中暴露和解决。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无法避开和省略的研究过程,而且过程研究不是雨打地皮湿的走过场研究,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研究。对于混合式课例研究来说,比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这节课是怎么磨出来的。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运用技术的连接,跟进教学过程、做连续规范的协同研究,从而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养成教师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促进老师持续发展。因此,让研修不止步于课堂教学的观摩,而要贯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让学员不局限于荻悉教学之术,而要究教学之理,悟教学之道,学会用研究者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这是混合式课例研究本质的价值追求。

4、混合式课例研究校本应用分析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如何用于校本研修。促进和支持教师在工作中学习,需要分析教师日常工作后面的学习行为。见图2。

图2

备课、上课是教师每天做的事。学会预设生成和学会实现生成,则是教师每天备课、上课后面的学习。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师备课要学会预设生成,上课要学会实现生成。再次备课是生成预设的再学习,再次上课是实现生成的再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始终伴随老师的工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学习的有效,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分别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教学预设能生成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这是备课时要想的问题。“预设的学习生成了吗?”“教师和学生哪些未预设到的生成要转化成新的预设?”则是上课后要反思要回答的。教师备课,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能引发学生什么学习生成”的经验回答。个人备课是个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体备课是群体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课则是对预设生成实现与否的实践回答。课后反思、修改教案是对未能预设到的生成转化成新预设的实践反思后的回答。未预设到的生成既有学生方面超出教学预设的学习生成,也包括老师依据教学不确定性对教学随机有效的临堂发挥。老师就是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思考和连续追问中学会教学的。

老师备课是基于已有经验,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凭原有经验。然而经验靠不住。即便优秀老师,面对变化着的生命群体,也不能总凭已有经验教学。老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老师备课所做的预设是否正确,要经过上课实践的检验。

老师上课的自我感受和课后的同伴分析,老师对先前的教学预设,会有新的发现,从而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将未预设到的学生学习生成转化成新的教学预设,老师对教学设计的这种调整,会对今后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让教学行为更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1931)。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惟一能影响行为的学习是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的学习。”(1969)。教师教学在反复的预设/生成、生成/预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调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好、也最需要重视的学习。

教师经历用预设引发生成和将新的生成变成新的预设的过程,既是教师不断在行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走向成熟和提高的过程。这个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过程,会促进教师重视研究学生,有利于教师PCK的形成和丰富,加快教师从“教学关注阶段”走向“关注学生阶段”的进程(傅乐/1969)。老师在磨课流程各环节具体的学习研究行为(图示):左列是教师磨课环节,右边是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行为。

首先,教师设计教学要基于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期望、行为期望、方法期望和结果期望。教师课堂教学每一教学步骤和行为的设计,最好有学生学习期望行为的对应描述,把预设“写出来”。为什么要写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化。语言表达让思维清晰、留存和传播。因为要写,促使老师关注学生、反思经验。写下来了,课后才能进行预设与生成的比较。

第2,上课是学生学习生成的实现要“做出来”。

第3,分工观课,是对学生学习生成的检视。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生成的预估是否准确,要通过课堂观察进行检视、做出分析。检视结果无非有几种情况,预设的生成发生了、没发生、没完全发生和出现未能预设到的生成等。预设生成的各种情况,都具有改进教学和积累经验的价值。因此都要“记下来”。有的学校提倡老师写教学后记就是做这件事。

第4,教学评价。课后群组议课,对实际生成与预设做对比分析,认同或不认同,都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认同还要有改进建议。群组议课时,人人都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说出来”,上课老师更要认真倾听、思考,参与对话交流。

第5,再次备课。群组评课后,老师要趁热打铁做好总结反思,从学生各种学习生成状况中长善救失,找出更贴近、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表征方式,调整和修改教案。把教学设计“改出来”。

循着磨课流程,老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经过思考,把预设生成写出来、做出来、记下来、说出来和改出来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更好地生成学生的学习,对教学不断预设、实现、检验、反思、调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这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研究之路。这个过程可以利用磨课流程一直做下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

5、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操作混合式课例研究要始于磨课计划的研制,通过课例研究的活动设计,配置磨课流程、生成磨课任务。然后开始周期性的备课研讨、上课观课、课后评议、调整备课等各环节的研讨和对话。这个过程跟进老师教学可以由老师不间断地做下去。作为协同研究活动,是嵌入老师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或若干周期,可以用以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片断的周期性研究。对老师个体的教学研究,发挥同伴互助、专业支持的作用。校本的课例协同研究周期,可依据老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研究周期,开始于某个教学环节,经由寓于教学后续环节的检验分析后,回归到这个环节的调整结束。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片断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周期概括如图所3。比如,备课(A1)——备课调整(A2),中间要经过备课研讨、上课观观、课后评议的检验分析();上课(B1)——上课调整(B2),中间要经由观课);作业(C1)——作业调整(C2),准备、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环节的检验分析(中间要经由作业的研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反馈等检验分析();考试——考试调整、教学引入——教学引入等其它教学环节,乃至课堂教学的某一措施、某一方法、某一情景都可以这样设计混合式课例研究周期开展跟进研究。下面以课例研究基本式为例,混合式课例研究各环节操作要点。

图3

(1)研制计划,即磨课活动的设计。磨课计划要经全组讨论确定。再填报平台提供的磨课计划表。计划表填写提交后,即生成课例研究任务,才能开始磨课。计划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问题、能承载这研究内容的教学课例、确定上课老师、磨课各环节活动设置和时间安排,落实全组成员的分工。磨课活动时间安排,留足研究课例上课前的备课研讨和观课研究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制订常见问题:一是虚,研究任务窆乏、不具体不明确。二是混。研究目标任务、研究问题和说明事项的内容混淆、分不清。目标任务是本课例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要达到的目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要达到预期结果会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说明事项:打算如何通过研修组的磨课认识和排除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障碍。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磨课各环节的要求等。另外,还存在磨课目标与教学目标混淆,这是两个分别指向老师和学生的不同目标任务。不能将课例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达到的学习预期结果混淆。

(2)第一次备课,上传教案。上课老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对话的载体。备课要求是独立备课和做好两个预设,一是对教学问题解决措施有预设;二是对教学能引发的学生学习有预设。这些预设是全组老师对话研讨的内容。

(3)备课研讨和修改教案。本组老师围绕两个预设,通过网上直接修改教案,在教案后做点评和开备课研讨组会进行备课研讨(会议记录要整理上传)。还要在课例研究的“问题研讨区”的“备课:问题研讨”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措施进行专门研讨和交流。

(3)观课研究。观课是教师研究教学的协同活动。观课前要召开观课准备会,做好分工观课各项准备:第一,要选择好观课维度。观课维度的选择,要对应本课例的研究任务和研究问题;第二,做好观课分工。将本组老师分别组成各维度的观课小组。第三,观课小组要设置好观察点。观察点设置要符合观课维度需要,且具有可观可记可解释性;第四,将观察点组合成方便记录和整理的观课量表。第五,观课小组要对小组成员观察点分工、观察方法、观课记录整理、观课报告撰写等任务进行研究确定。做好上述准备后,才能进入上课听课环节。

(4)上课听课。这是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围绕一节课的对话。对话要求:上课要上新授课、常态课。上课要录像或录音,并及时上传。以便课后能够复现,听课者要认真倾听,按预定分工做好记录,以便课后对观课记录做整理分析。

(5)课后评议。是围绕这节课效果得失的对话。评课前,观课老师要整理分析观课记录,形成观课报告,上课评议要重视将备课的两个预设在上课中的生成,进行比较分析。会后,各观课小组的观课报告、课后评议会记录均应上传到平台。

(6)总结评价。在课后评议的基础上,总结本次课例研究,形成课例研究总结和个人的总结反思文章。上课老师要上传实践反思后的备课教案。研修组要在磨课平台的总结页面完成磨课自评和互评。

此外,混合式课例研究要用好“问题研讨区”,将问题研究贯穿在磨课的各个环节。“问题研讨区”是课例研究问题追踪研究的专门区间。平台设置这个区间,旨在凸显问题研究过程,方便问题研究的协同参与,有利于问题研究信息的聚合,形成教学问题研究资源。

“问题研讨区”对磨课主要环节的问题讨论要求是:

“计划:问题研讨”,能看到确定问题、归因问题的讨论;

“备课: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

“观课:问题研讨”,能看到观察问题解决的讨论,“课后:问题研讨”,能看到问题解决效果得失的讨论。

从“问题研讨区”磨课关键环节的问题研讨,能看到课例研究一条清晰的问题线,也展示出研修组一以贯之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研究亮点。

第五篇:利用混合式课例研究平台

利用混合式课例研究平台,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

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研修项目,也是网络研修走向校本、走向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学会运用混合式课例研究,提升校本研修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是国培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就杨渠小学语文组学习、实践网络课例研修活动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制定研修方案、做好研究活动前的准备;

我校语文组有五名教师参加网络研修。为了踏实、认真地完成小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掌握课例研究的操作过程。学校领导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课例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研修要求。把网上学习和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结合起来,使参研教师深刻地理解了“课例研修”对我们落后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并及时制定了《开展利用混合式课例研究平台,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的活动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做好了思想、行动上的准备工作。

二、落实主题、责任到人;

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它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我们小组依据活动方案安排,召开小组讨论会、反复斟酌,从学校学生人数少、单亲孩子多、学习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教师年龄偏大的客观实际出发,确定了研讨的问题为:教案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育对象认知水平和多媒体课件使用。经过大家共同思考,觉得这四个问题符合我校的语文教学实际的短板,也有利于搞好小班化教学,有力于搞好混合式课例研修活动,几经讨论,最终确定了小组课例研修主题。学校又制定了《课例研修小员分工情况表》,小组成员全程参与,把研究的每一步活动安排细化到负责老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缴过程记录、资料、上传文档等。做到资料齐全,过程实在,效果良好。要求组长严格执行,责任到人。

三、做实课堂教学、认真实践;

课例研修主题明确后,通过讨论,小组决定选择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触摸春天》作为研修课,讨论决定以执教者的方式展开研修,严格按课例研修的步骤相关要求开展工作。首先是备课说课,5位教师通过精心备课、按时打印了上缴教案,并阐述了个人如何实践课例研究意图的方法、措施。接着组织教师就研究的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们畅所欲言。通过围绕这节课的主题研修任务,每个人都获得了同伴的互助和反思后的认识提升。整个过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完成。线下主要有计划研讨、制定观课量表、备课研讨、等协同活动。其次是上课观课。磨课过程的发表、浏览、修改、点评、讨论、问答等研修行为则在线分散进行。将平素教研组分散的教研活动,组合成主题任务、研究问题指向明确的课例研究活动要求观课教师认真填写量表,切实关注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践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关注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不是教学内容的最佳选择。教学提问、课堂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吗?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了吗?教师制做使用课件能力、效果如何?都做了详实的记录。

最后是说课议课,每位教师在议课时都站在研修主题的角度,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是自己执教,我会怎样做”的建议。老师们从中学到了教学技巧、高效的方法。教学量表的制作与填写、观课、议课、和教案的修改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都紧紧立足于课堂,紧扣研修主题进行,课后都结合自己的观察点提出较好合理的建议。

四、认真写好总结反思,提高教学得有效性;

我校仅有五个年级,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班级进行多次的实践,但教师们的认真思考却让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实践的成功。每一次授课、观课、议课后。全体教师都认真反思,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写好总结以及撰写整个研修过程的心得体会。组长再次组织教师聆听每位发言,感受对教研主题的深刻见解。

四年级刘月玲老师说课,其他教师都结合自己的课案进行了思考与简单建议,并带着思考进入第一次观课、记录。第一次课后会议,大家都踊跃发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中的发现,提出了修改意见。为了有利于授课教师的第二次课堂教学实践,学校又组织6位老师进行了综合意见的课案修改确定会,结合刘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研修主题进行了修改,修改细到每一个活动细节的确定、关键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建议等,为第二次课堂实践活动的顺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实践课后,全体教师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讨论确定第三稿的课案以及观察量表,最终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最后,带着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行了第三次授课、观课以及填写课堂观察量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三节课的实践,老师们对关注的问题一次比一次清晰,有老师说:课例研究,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研修教师感到由衷欣慰,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子。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点燃了我们教师高效课堂的明灯,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们一定要用好从这次课例研修中学到的好方法,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水平和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2016-05-13

下载《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混合式课例研究》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模块二作业:如何进行混合式课例研究

    模块二作业:关于“双对接混合式课例研究”的再认识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省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作为体育一组的一名成员,参加了麽课活动,在此期间也有很多困惑。在认真看了蒋敦杰主......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基于对问题的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基于对问题的研究,目的是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教学工作更有效。 一、 课例研究是让老师做份内的事。课例研究的课是老师要上的课,研究的问题是老师要解决的问题......

    走进双对接混合式研修

    走进双对接混合式研修在研修的路上,我信心满怀! 语文教学一向是教改路上的“痛”,费时低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那么怎样使语文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呢?“双对接混合式远程研修......

    让课例研究走进我们的教学

    让“课例研究”走进我们的教学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魏仁芳 在假期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了解了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

    课例研究(推荐)

    一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四川省大竹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罗恒 作者简介:罗恒,四川省大竹县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大竹县骨干教师、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教师。......

    课例研究

    应该了解的定义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

    教师混合式培训内容研究(修改版)[范文]

    教师混合式培训内容研究 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单一、时间较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参加培训的教师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较少,且容易忽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