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

时间:2019-05-12 23: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

第一篇: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

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思想,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视,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探索,进而逐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保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促使体育教育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发展而服务。

“就业”导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的支持和经济的推动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为社会建设贡献一定力量的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确“就业”导向的重要性,结合市场需求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新时期虽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尝试进行改革创新,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系统性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人员和教师、甚至学生自身都尚未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随意性。一般由教师自由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虽然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相关体育技术动作的培养,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设置的随意性过强,教师在教学规划中不注意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凸显出来,体育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体育教育在培养职业人才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教学资源匮乏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发现,现阶段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招生管理相对松散。受此影响,高职院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在不断扩招的同时高职院校却并未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在体育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体育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对学校体育教学活?拥目?展产生不良影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尚未构建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对忽视,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受到限制,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也无法获得学校的全面支持,对体育教育效果的获取产生了相应的限制性影响。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单一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并且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入一些趣味性教学元素,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综合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改革发展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占据主要地位,不利于考核评价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看出,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与学校就业辅导工作的联系性不足,无法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进而真正发挥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就业为导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智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其次,高职院校结合就业需求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也符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培养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未来获得更为稳定的职业发展。

三、基于就业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定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在全面把握学生未来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体育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的契合度,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服务,充分发挥出体育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体育教师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职业教育体育特征。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适当的增加攀岩、登山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瑜伽、乒乓球等相对轻松的体育训练内容;针对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国际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契合性,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就业导向,应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上也实现对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四)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离不开良好师资队伍的支持,所以高职院校在体育改革中也应该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对重要性,结合就业需求对体育教师实施再教育,保证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教育能力,还能够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体育教学的全面革新,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创新,进而真正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对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服务。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刚良.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6,(4):75-76.[2]任晓燕.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14):48.[3]沈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24-25.[4]邵慧明.以就业为导向视野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2):115-116.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要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尤其是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评估与决策。

2、根据岗位变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深人到生产单位进行调研,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适当地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应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践课课程内容应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研究和制仃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考核

对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订单独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技能培养目标;二是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时还应增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实实在在的现象,通过实验实习验证书本上的原理结论,将书本上图形符号与实验实习中的元件实物相贯通。实验实习不仅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且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因此要加强技能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要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要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要改革考核办法,考核要以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核,直到达到目标要求,考核还可与考证定级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紧密结合。

2.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职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试,劳动部、教育部、人事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以上精神,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高职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书,又要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一教双证”制,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主动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靠拢。三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要创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社会岗位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或成员,或让企业在学校建立专用培训室,对企业需要的特殊规格人才进行培养,或是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提高技能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活动,把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践向教学的延伸,把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就业准备提前化,上岗零距离。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行情境育人,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进取精神,引导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挥、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四篇: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于2003年12月10日至2004年1月10日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7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少量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成人高校,进行了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截止2004年1月10日,共收到28个省市自治区347所高职高专院校(近19.4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反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6月底一次派遣就业率和12月底的实际就业率)、未就业率和不就业率等三个项目。各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3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 开展产学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面向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

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形态,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能力本位的方向。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会展策划”、“微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商务日语”、“商务韩语”、“通关管理”、“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机电技术操作”、“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眼镜技术”等——这是很多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销或停止招生,同样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秘书/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纺织工艺/工业外贸”、“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工业外贸”,“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纺织品检测与国际贸易”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以及“仓储管理”调整为“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调整为“报关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调整为“国际贸易与日语”等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

——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无论是教育部与信息产业部每两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各省的技术、技能大赛,高职高专院校逐渐成为主角。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社会性的竞赛,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正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

(3)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双证培养在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职高专院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逐步扩大提高 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由原来起步阶段(技术等级培训)初、中级的3-5个工种,逐步扩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10-20个职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适应要求。

——逐步引入规范 双证书培养制度从无到有,现已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但是,每个专业如何对口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还在摸索,这是一个尚需逐步完善、健全的工作领域。目前,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学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其结果会是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对毕业生就业会更具有拉动作用。

——逐步纳入计划 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目前,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均为试点时间较长、具有工作基础且社会基本认可的一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学校做得很有成效。如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7月初全区2000余名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6.7%,而青城大学毕业生此时签约率为100%。原因是,青城大学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行技能培训,313名毕业生在校两年内共考取了1327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调查结果反映,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他们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初始阶段——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从调查中反映出,这类较浅层次的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影响不大。

过程之中——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调查表明,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最终目标——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学校和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能够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拓宽渠道 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应该是必需的。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

就业状况反映4大问题: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域差异影响就业 突发情况延缓就业 尚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而北京则为84.5%,广东为88.9%。

突发情况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

“非典”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导致了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

另外,2003年是我国1999年本科扩大招生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就业率。

社会不认同高职高专学历

调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

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

根据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数据统计,截止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7.6%,未就业率平均为11.7%,不就业率平均为0.7%。其中,“就业率”项目中5个具体栏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签约率平均为56.8%,待签约率平均为18.4%,上岗率平均为7.7%,升学出国率平均为11.2%,自主创业率平均为5.9%。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2003年6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60.9%,未就业率平均为37.9%,不就业率平均为1.2%。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03年12月底较6月底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大幅攀升。

另据此次调查反馈的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学校有153所,占调查反馈学校总数的44.1%。其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调查统计,就业率在95%以上的专业共有383个。

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2002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较200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为1.9个百分点。

另外,2003年12月底与6月底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的就业比,调查统计分别为:1.22∶1和1.29∶1。调查表明,由于管理方法的不同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等同于签约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首选三资、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之后再向民营、私企等中小企业应聘,其签约时间必然拖后;同时一些民营、私企根本不办理就业协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毕业生已经走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仍然没有办理协议手续。

有的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而此时的签约率仅为1%;一次就业率高出同期签约率10倍、20倍、30倍的院校在广东并不是少数,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职工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说明,签订就业协议已不再是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惟一标志。

2003年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数控机床操作,汽车维修,生产线设备维护,微电子技术组装、检修,机电设备管理、调试、安装、维修、操作,生产线操作,功能测试技术,品质检验,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酒店管理,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通关管理,各类综合文秘,各类艺术设计岗位。未来三年高职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提供的情况,下列地区未来三年的专业需求较大。

华北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文秘,物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建筑装饰,数控技术等。

东北地区 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装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保护地园艺,平面形象设计,建筑装饰,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

华东地区 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旅游管理,工民建,市场营销。

中南地区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电子设计、制造,汽车维修,工民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宾馆管理等

第五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实施

摘要: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留学生论文本文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

关键词: 商品学;物流管理;就业导向;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的课程设置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品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注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这些专业中,商品学发挥的都是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服务作用。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因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其教学内容必须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及与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例如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与消费者的心理、审美需求等。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点充实和丰富物流具体功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基础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大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发言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以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一)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二)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介绍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 http: //www.xiexiebang.com(中国商品学会), http: //www.xiexiebang.com(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需要解释清楚,结合技能点讲授重点、难点。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四)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留学生论文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6)[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 2005(6)[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5(2)

下载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就业”为导向浅谈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点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立足点和核心,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真正地走向社会岗位,发挥个人的作用。在这样的现实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5篇范例)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当社会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体现高等职业教......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崭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关键词:就......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实施(五篇范例)

    摘要: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留学生论文本文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体系相适应,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入手,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可采取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摘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

    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恂.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