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精选)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
石伟平,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作者简介: 石伟平(1957—),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国庆(1971一),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博士。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职业教育教学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这一体现的建构需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同时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理论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改革到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
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系统考虑体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什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包括:①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依据职业分类确定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②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③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体系;④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要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项目教学等方法,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⑤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相对接,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
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实验实习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以下分别从这些方面阐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
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
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应当是职业。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比较混乱,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的,如护理、烹饪等;但也有些专业是以通用技术为依据设置的,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等;有的专业是以行业为依据设
置的,如电子商务;还有的专业是以产品为依据设置的,如玩具设计与制造、鞋类设计与制造等。后三种专业由于不是以具体职业为依据设置的,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不清晰的状况。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每个专业的职业定向。因此有必要按照职业性原则对专业目录进行疏理,名称能够调整的专业尽可能地按照职业来命名专业,名称难以调整的专业也要具体明确其职业定
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调节专业设置,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专业设置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必须依据两个基本数据,即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其他学校该专业设置情况。因而职业学校在论证新专业时,都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然而情况往往是,所做文本非常漂亮,但其中有多少数据是基于可靠调查的?有多少数据是准确的?有多少数据对专业设置有直接参考价值?可以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仍处于黑箱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其后果非常严重,然而其责任又不能完全归于职业学校,因为要准确地获得这些信息谈何容易?即使职业学校能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项工作,也是重复劳动。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强专业设置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便于职业学校依据它来设置专业,学生也可以依据它来选择专业,形成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这将大大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大类专业教学标准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项核心任务是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
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定义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而言,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清晰地疏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
重要。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
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我国目前已有的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系统,残缺不全,即使有一些,也或者已陈旧,或者本身不够科学,缺乏权威性。若能系统组织并开发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专
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目前这个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
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
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1)建立多元化的普通文化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是多元化的,它既要满足个体人格继续完善的需要,专业学习的需要,还要满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与普通教育相比,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程也应追求自身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用性指要突出普通文化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是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敢于把一些非常实用,而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内容按
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
(2)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必要时,也
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课程体系设计,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传统的“三段式”把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作为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旨在追求“厚基础”,但是“厚基础”应当是教学模式体系的目标、终点状态,而非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
点。
这就需要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习惯理念,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这意味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将突破仅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的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传统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附属地位”。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中、东、西部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全国难以实施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具备一定的弹性,以供不同发展水平的职业学校选择。基本思路是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本专业核心能力所开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面向不同地区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所开发的供学校选择的成组课程。
(三)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是一
个“最低要求”。
专业教学标准只是在宏观上规范了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过程,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材编写、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建设既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课程思想,提升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中。课程标准开发非常重视设计思路的建立,它把其他内容仅仅看作为设计思路的体现而已,这是它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通过对设计思路的探索,有利于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这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要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开发。
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要分别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课程设置问题,而是每门课程中的内容及其组织问题,即该教授哪些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方式来教授这些内容。比如大多数文化课老师认为文化课很难上,学生不感兴趣,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把文化课上得非常生动,使学生很爱学的教师。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普通文化课程标准的开发,要
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上。
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则应确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本思想,这是就业导向思想的最佳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被情境化,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作用并不大。相反,过分追求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使职校生因畏惧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要朝实用方向转变,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与
技能。
课程标准开发还要兼顾社会的现实需求。如双证融通,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能有意识地
融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
(四)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
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
目前职教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
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要加强仿真软件的开发。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材料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提
高教学质量。
(五)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有的优秀教师一堂课的内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盘,这么丰富的内容显然是无法全部体现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
能力。
课程资源单一,教材内容单调是导致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但是要求每位老师都去开发课程资源,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通过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使得优秀教师的资源能够为更多教师所共享,使得教师授课时能轻松获得所需要的丰富的课
程资源,给单调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引导,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资源成分,并对资源进行精心筛选,真正把它建成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有利
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库。
(六)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难有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做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至少也是合格的课,而花了很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做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可能不能获得学校制度上的认可。
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真正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起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考核方式,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
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七)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需要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实施体系。而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中,遇到的最为尖锐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比如教师能力能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是否具备了实施教学的硬件条件。因此,伴随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二者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来加强则是需要慎重研究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应当先有师资和设备,还是应当先有课程。通常的观点是应当先储备好师资和实训设备,然后再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这种观点初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事实上其思维模式仍然是机械的准备论。我们从事活动当然需要一些条件,但问题在于,我们应当
具备了这些条件再去进行活动,还是努力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条件。
我们永远不可能为教学模式改革储备好师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教学模式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只能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来建设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师队伍。从实训条件看,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的确对实训条件有着较高要求,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是相当大的。问题在于如此庞大的资金,该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培养功效?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教学模式体系,然后按照这一教学模式体系的实施要
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上述目的。
当然,教学模式改革毕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工程。从“复杂”来看,教学模式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的教学模式改革,都要做到周密计划、全盘考虑,尤其要设计好配套措施。从“长期”来看,教学模式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中师生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非常困难,更何况以项目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根本性改革;而目前有些条件也确实不够充分.如班级规模比较大。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型过渡到活动型,走过了自杜威以来的100多年时间,因而期望在2~3年内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全面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需要坚信的是,只要我们在努力,就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为了使这一过程能进行得更加顺利,需要考虑以下实施策略。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策略
(一)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发技术
目前职业教育界已就教学模式改革思路达成了基本共识,而影响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进程的最大阻力是开发技术的完善。无论多么优秀的理念,如果缺乏开发技术.就难以转化为实践。这方面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很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完善,形成严密、合理、易操作的开发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某些省市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开发技术。建议系统地整
理这些经验,加以细化和完善,形成操作化的开发技术。
(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区域合作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管目前在一些省市、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涌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潮,但也存在重复开发的现象。尤其是相同专业重复开发,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经济水平的确存在差异,但其中必然也有许多共性,如能求同存异,必将大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因此建议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推进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要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企业参与是不行的,这是职业教育的一条特殊规律,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解决学校设备短缺状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提高学生就业率。然而目前要大量地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尚有许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政府就不能仅仅“要求”与“指导”,而任凭产学合作停留于民间层面,要努力创造国家层面的产学合作平台。比如可以每年对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评审,形成排行榜,并在权威媒体予以公布。这项工作如能扎实地进行,必将大大激发企业
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但是另一方面普遍担心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实施的难度。的确,新的教学模式体系对师资和实训条件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不可能等师资和实训条件完全储备好了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是要在改革的过程中来完善师资和实训条件。只有有了新的教学模式思路、教学模式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完善才有了方向。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要坚决防止急躁现象。教学模式改革是个长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效果,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准备。新的教学模式方案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从改造原有的一部分教学模式开始,逐步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体系替代旧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总之,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必要性本质上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为工作任务储备知识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对职业知识及其学习性质的研究结论表明,后者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工学
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1期
第二篇: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范黎林,朱振伸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网站规划与建设》是一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考核方式单一,与实际应用需求脱节。本文通过对IT人才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学习兴趣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
积极性,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改革;学习小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对策研究”(142400410103),河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基于Petri网的加权物流运输网络的路径最优化研究”(2013-2-08)
作者简介:范黎林(1970-),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朱振伸(199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智慧商务,智能交通。
《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该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网站的规划与建设,使学生能够从标准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掌握成熟的网站设计工具和流行的网站开发语
言,以完成网站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胜任Web软件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职位的人才。从目前IT行业的就业需求来看,学生掌握了网站开发和管理的技能,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
然而,目前的就业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对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高质量就业者稀少。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在IT人才培养上面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变化,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及时调整。具体到《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结合职场对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技能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市场IT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表1是来自中华英才网2010年对发布职位数量最多的热门行业的数量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IT行业是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并且呈上升趋势。
表2是2014年前程无忧网对2014年全国招聘职位数量热门行业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8月全国招聘职位数量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该行业不仅职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同比涨幅也在全国十大热门行业中遥遥领先。对比表
1、表2可知,从2010年到2014年,IT行业人才需求成猛烈增长,IT行业仍旧为目前最为热门的行业,据统计,目前IT行业的薪酬在其他行业中遥遥领先,为高薪行业。
表3是前程无忧网对热招行业职能进行的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具体到职能,2014年8月,全国互联网/电子商
务行业中的热招职能中有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网页设计/制作/美工、销售代表、软件工程师、销售经理。三个表中的信息都与《网站规划与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工作岗位分析。从用人单位及人才网站如百度招聘和腾讯招聘了解到,与网站建设有关的工作岗位有: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页美工、网站维护、网站管理、网站推广等。下图是百度和腾讯对网站建设岗位的描述信息。
职业能力分析。分析网站建设方向的岗位工作过程,得出其职业能力即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架设与维护[3],具体即能设计、规划网站;能制作、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有一定美工能力;能熟练制作含动态、静态网页的网站;能熟练架设、发布、管理和维护网站;能利用多种方式推广企业网站、具备沟通能力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IT行业就业岗位多,但对社会需求量大,对就业者要求也较高。
二、网站规划与建设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理论与上机实践课交叉进行,理论课上教师使用实例[1]在投影上进行操作演示,上机课程学生按照操作步骤逐步操作进行练习。学生经过上机课后,可以熟练地做书上的练习,但是书上的练习题都是已经给定了创作素材和页面布局,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逐步操作就能够完成。甚至有的练习题连页面的边框以及布局都已经完成,学生只需要做其中的一部分,用以练习授课内容。这样练习的结果是学生能够进行页面的某一部分操作,只是限于模仿,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却不知如何去应对,不知道如何采用合适的步骤去制作和完成一个网站,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的网站存在随意更改的
现象。在制作网页时不是根据先前写好项目书进行工作,从网站结构到页面布局,没有统一规划,不能够按标准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开发。
其次,网站的页面元素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页面颜色也要协调,功能性的组件也要使用得当。经常见到学生的作业是为页面不单调而强硬使用组件,明显是胡乱拼凑完成,使得组件在页面中显得很突兀,页面不和谐[3]。
最后,页面的动态效果要和网站的功能相得益彰,学生为了使页面动起来,在网络上下载许多Flash,都堆砌在页面上,整个页面看起来混乱不堪[7]。
2.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上,脱离了大学教育能力第一的本质。很多学校在《网站规划与建设》这门课上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这样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与评价,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实验
课程考核,也是采用上交实验报告及一份网站设计,而目前网上有太多的网站源码提供免费下载,多数学生采用了直接从网上下载后简单修改即上交为作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作用。因此在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仍然不会制作一个网站,设计出来的网页仅仅只是模仿别人已有的成果,缺乏个人思考和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企业需要,与社会脱节,直接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近些年高校扩招,导致在校学生数量的剧增,而高校教育资源缺没能跟上学生数量的增长,特别是教师急缺,一位教师需要带多门课程,几百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重,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等,高校教师在教育上力不从心,不能够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指
导。期末考试批改任务重、教学压力等多种原因对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制作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只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三、改革方式的探索
基于以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的弊端及不足,为了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顺利就业,能够培养学生网站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能力,本课程试图进行改革探索。
1.改革理念。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自愿报名参加,采取考核淘汰制,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继续留到小组,不能够跟上的进行淘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通过考核允许再次进入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定期给学生分配实践项目,由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实践项目,由教师对项目的完成进行综合评价。
2.实施过程。(1)成立学习兴趣
小组[2],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小组分配,并选出组长,如:网页设计小组、网页美工小组等,首次成立小组只需报名,不必进行考核。(2)统一进行指导学习,由教师进行指导学习,对学生进行网站规划与建设相关知识的培养与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培养,由学生进行自学[4],培养学生的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3)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够跟上学习步伐的学生对其进行警示,给其一段时间的督促学习,如若还不能跟上学习节奏,将进行淘汰。为了避免学生中途而废,允许学生延长考评时间和次数,如果该学生经过私下的努力,经过考核可以再次进入学习小组。
3.项目实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提出实践项目,项目的难度选取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将项目进行分工,按照小组的不同类别进行任务的分配。同时由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
员的开发工作,并负责组与组之间的通信联络工作,同时还要负责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由组内讨论提交项目计划,实践项目进度安排确定后即进行项目开发,严格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网站的开发。通过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沟通能力。为了将子项目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每个小组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沟通[6],实现有效地整合。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学习,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个人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完成各个小组的实践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将网站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并完成实际系统中的部署,做完这一步就完成了网站建设的整个开发流程,其中每一步对网站设计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训练。
4.轮换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能够解决某一部分问题的能力,将学习小组依照网站分工进行轮换,如最做网页设计的学习小
组改变为网页美工,以此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不同的实践项目选出学生作为领导进行项目规划任务的分配,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接触项目管理,增加项目管理经验,以适应企业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5.校企结合。学生经过了项目实训后,能够接受实际企业项目,由学院或教师从企业接受实际项目,让学生接触到实际项目中,进行与企业的交流沟通[5],进行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系统部署等网站规划与建设的全部项目,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接触社会实际需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6.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网站规划与建设》的课程考核不再是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而是采用是否完
成实际项目设计任务为依据的方法。期末时,教师根据学生在本学期的任务安排及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考察、分析及综合评价,完成小组内的任务,按照规定格式完善各类文档,然后即可作为期末作业上交,教师对学生进行打分给其成绩。这样既打破了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该课程的教育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打破了传统以书本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师导学和学习小组等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摆脱了传统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弊端。学生在课程
学习技术后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个小型网站的规划与建设,在实际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为社会输送合格的IT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莉,张道军,高好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3,(2):170-171.[2]叶俊。《网站规划与建设》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初探[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4-65.[3]张春凤,高洁。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6):8733-8735.[4]张久菊。高校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改革,2012,(12):9.[5]范喆。提高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9-120.[6]王海军。基于研究性学习下的网站建设课程改革初探[J].管理教育,2008,(12):63-64.[7]李强。《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探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71-74.
第三篇: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摸索高职教学规律,规范高职教学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高职教学规律,遵循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掌握专业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规范教学管理,高职学院应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院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协助院长主持教学日常管理。建立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质量监督等制度,应制订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章可依,依法治教,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向、运行、管理、评价、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二、适应市场设盆专业,根据岗位开发课程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学院应特别重视专业设置、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开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利用信息网络,收集专业信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依靠和主动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办行业和社会所需的紧缺专业。要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并聘请有关专家,尤其是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评估与决策。
2、根据岗位变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方案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高职学院应按照职业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深人到生产单位进行调研,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按岗位或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消除多门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适当地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偏多偏高偏深又不实用的理论章节并减少理论教学时数;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应充分满足技术应用范围内的实际需要,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实践课课程内容应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体现技术教育特色,构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应用技术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为此高职学院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研究和制仃实践性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和考核
对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要制订单独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技能培养目标;二是分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规定出各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培训内容、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这样就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达到实践性教学效果,真正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专业,实践课时还应增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实实在在的现象,通过实验实习验证书本上的原理结论,将书本上图形符号与实验实习中的元件实物相贯通。实验实习不仅为理论教学服务,而且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因此要加强技能性、技术性的实践教学。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决策,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要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指导书;要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要改革考核办法,考核要以实践操作结果为主,要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核,直到达到目标要求,考核还可与考证定级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紧密结合。
2.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加强高职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考试,劳动部、教育部、人事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贯彻以上精神,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高职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书,又要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加强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即“一教双证”制,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主动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靠拢。三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要创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社会岗位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开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种途径。如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顾问或成员,或让企业在学校建立专用培训室,对企业需要的特殊规格人才进行培养,或是学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使其提高技能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强化计算机、外语等通用能力,专业专项技能教学循序渐进,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建立现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活动,把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践向教学的延伸,把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实现就业准备提前化,上岗零距离。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将就业的意识融入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更新观念,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习方式;职业技能;就业导向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习大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有效性。实习环节特别要注重有效性,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为此,我们建立了明确、可行的考核标准,由学生自评、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及实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三方面综合评定,最终落实到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上,与就业情况挂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实习为了就业”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热情。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只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就一定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五篇: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论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崭新的高职教学模式,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教育规律
我院是一所年轻的职业技术院校,通过近几来的发展,我院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摆脱了中专放大型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教学模式,先后形成了29个专业,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院坚持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了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商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摸式的现实意义
1.就业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盘源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院校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2.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特色。
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3.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希望之路。
4.扰业导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人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5.就业状况应是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业状况纳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更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的实际状况。
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1.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根高职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中,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而对学生学习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去除或精简公式的指导过程,只要求学生会应用。对必需的理论教学,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方法,讲授中要求“少而精”,对学人学前已接触过的重点部分放在加强上,借以巩固和加深;对以前未讲过或讲得少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以前讲过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穿线”,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较全面的掌握,并再提高一步。
2.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面、块、点”教学方式。
即总体抓面,保证学生学完所有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使其水平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选修课,并制定有关政策,开放所有的实验室、机房等,使这些学生“吃饱”。每学期在全院选出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以“点”的方式,实施专项培养,为他们专升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修专业研修。
3.增加实验、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动手力。
在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应该注事两点:一是对课程设计、毕业役计、实验实习等实行单列课,即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实验、实习。单列课时,以保证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二是在实验、实习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为高职学生的实验、实习任务书,以加强针对性,取消教师的具体指导,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习任务,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
在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重点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比如对英语课的考核可以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增加口语的实测,重点考核其会话、语言掌握程度;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的比例调整为各50%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训考试,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另行考试(重修)。上述做法可以突出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学生也很感兴趣。同时学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实验室或不同专业教室从早到晚向学生开放,可举办一些象外语角、讲座、学习班等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其它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半闭卷、分组大作业、公开答辩等新的考试方法,以突出实训考核。
5.根据高职特点选用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书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是基本工具。但是,高职教育仍然是大量借用本、专科普教学术、学科型教材,这种状态无法解决产业型专业急需多种知识和实践训练的职教教材的矛盾;无法解决有限时间与借用教材间的矛盾;无法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向”的目标;无法选用适合职教的教学法。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合格的教材难于构建以教材为依托的课程组合模块,和课程组合模块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因此,要非常重视高职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尝院可以专门成立高职教材选定领导小组,、组织各专业系部和专业教师进行选定并制定自编戳封却划。确定教材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原则,一选用教材以内容精炼,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技术成熟、管理规范的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考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又考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还有必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并引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像、电子教材、网络等,以提高教材质量。学院可以自编高职基础教材在高职班试用。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决策管理。
一是协助学院确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明确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则应来自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要求。通过专业委员会可使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砌起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是参与专业设置论证。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在专业设置上就应以市场经济导向为原则。因此,不仅要分析当前经济状态下的专业人才结构和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因素,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有超前性。通过专业委员会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帮助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
三是为师资培养和实习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学院应该与地方企业实行校企联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基地。学院每年可以选派一批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实践和调研,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对评上双师型教师的,在工资待遇、职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总之,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职业技术教育规律,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及改革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