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谈钻研教材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论钻研教材
郝娟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展示了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卖火柴的小女孩
钻研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少有的结局悲伤的故事之一,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让读者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为小女孩的命运潸然泪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这篇文章。在教学这篇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文包含了明暗两条线索,深入思考文章的结构,发现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含意。
一、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的明线是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所发生的事情,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写;而暗线则是小女孩自身环境、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童话中,对小女孩的描写有三个关键词,“乖巧”“美丽”“可怜”。这三个词贯穿了整篇文章。
小女孩的“乖巧”表现在:(1)对父亲的责骂,她逆来顺受。“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让我们发现,小女孩对于父亲的打骂她没有感到任何不妥,没有对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的抱怨,反而还带有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挣到钱对不起家人。(2)对别人欺负的忍气吞声。“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里我们发现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对他人状况的无同情心,甚至还要雪上加霜。但小女孩对这样的状况已经麻木,她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她的内心中对这样的状况只有认同,没有反抗。(3)对未来没有期待。整篇文章中没有写到小女孩对现在的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没有写到她对未来的期待。这样的小女孩是乖巧的、安静的、没有生气的。
小女孩的美丽既表现在她的外表上,又表现在她的内心。小女孩内心的美丽反应在她对现实生活的包容和容易满足。虽然她的生活处境已经没有更差了,但内心对于这样的家庭和现实状况还是用她小小的内心包容了。她的父亲对她那样的苛刻,养家的责任在她小小的肩膀上,但她对父母、奶奶依然有爱,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孝顺。在卖火柴的过程中,她并不求发财,甚至不求吃饱,只求能赚取一点点钱,她是那样的容易满足。
她的可怜则反应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中的虐待,社会中的冷漠,无人关心,她的生活是不能再糟糕了。
这样的任务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只有死路一条。有了反抗,人才有生气,有了奢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力量。小女孩的容忍、接受、容易满足,让她的生活如一潭死水,将她困住,无法挣脱,不仅让她窒息也让我们痛苦。
二、小女孩的名字
在这篇童话中,小女孩没有名字,不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还有一个形象的代表自己特点的名字。这样的小女孩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关系,无人在意,她无不足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这个小女孩反应出的当时社会中孩子们的悲惨生活,让我们动容,也让我们了解到不知她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况中,还有无数这样的孩子存在。通过她反映出的残酷社会现实,令我们无法忽视,感到深深的痛心。
三、教学感触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三个描述小女孩的关键词,请大家找一找。”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乖巧、美丽、可怜”。在分析了课文中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及幻想的场景,并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回头深入分析了小女孩的三个特征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小女孩的性格特证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最后我们一同对小女孩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总结,对比当时社会中的人情冷漠、富人的骄奢淫逸,同学们对小女孩产生了无限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引起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对于小女孩的不幸留下了难过的泪水,同事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生活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流畅自然,学生在娓娓的朗读中发现了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差距,发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不该如此的命运,通过前后呼应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习时学生的领悟没有遇到困难,能够直击课文所反映的核心。深挖教材让我们对文章蕴含的深意了然于心,也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内心震撼,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钻研教材能够事半功倍,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完成课业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思进求改再度攀升》戴正兴.小学语文教学,2002.03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本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浓,有较强的积极性,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教材选用过安徒生的《丑小鸭》,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尤其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学习本课的目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摘要】我根据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取“自学研讨法”教学。学生自己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揭示课题整体把握理清脉络、交流感受、构建体系、授予学法、自我阅读、强化效果、自主实践。【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1.人教版小语教材十二册第四单元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讲读课文。结合本单元和课文的训练重点,借助课件,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阅读时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以“享受读书”为主题,以情感为线索,以读为载体,培养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交流感受名篇名著给人们带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2.《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她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
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3.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尤其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学习本课的目的。【教学策略】
我根据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取“自学研讨法”教学。学生自己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感悟思想感情。教师以读代讲,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则名扬世界的感人的童话作品,让我们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读书的滋味。(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的切身体验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相对比来引入,更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文后交流汇报。
3.书读完了,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的感受,并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高兴、生气、难过、不平、气愤等)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情感情绪融入课文。)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提出要求:听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突出小女孩的不幸)2.学生自学思考,发表见解
3.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擦燃火柴?
(设计意图:课文中关于幻景的描写是最让人动感情的部分,也是第一课时教学中的重点,本环节旨在通过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深化内心的感受。)
四、初步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1.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3.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4.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从小女孩的“最不幸”入手,激发学生为小女孩遭遇而感到痛心的情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下文奠定情感基础。)
五、回归现实,引发思考。
1、再读文章的结尾部分,深刻感受小女孩现实中的不幸。
2、小结本篇童话独特的写作方式。
3、引发学生的思考:女孩之死谁之过?(设计意图:不幸------幸福------不幸,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经历跌宕起伏的情节,内心一定积蓄了不少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言简意赅地归纳作者的写作技巧,相信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课末“女孩之死谁之过?”的思考,也将为下节课的学习推波助澜。)(第二课时)
一、复习,构建体系
1.谈话: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她的悲惨经历,说说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谈。
3.师: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多么痛苦、多么孤独„„。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现在需要什么呢?(课件出示“大年夜”和“冻死街头”两幅画面对比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4.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沟通上节的学习,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课文。)
二、举一,授予学法
1.课件出示问题:(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2)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课件出示火炉图)(1)默读,了解小女孩怎样擦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2)轻声读,弄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火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对课文的情感体会表达出来。4.学生理清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以个别词句点拨让学生理解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归纳学法,为学生自主学生打下基础。)
三、反三,自我阅读
1.引导学生以“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表达情感”的方法自主学习小女孩
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可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适当个别点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交流,强化效果
1.教师依学生的交流汇报,用课件分别出示(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后四次的幻景图辅助教学。
2.学生提出不懂或想知道的问题,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3.教师适时提问加强理解并进行朗读指导。如: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小姑娘此时的心情如何?你怎样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4.教师引发学生展开辩论:小女孩的愿望能实现吗?(课件出示:幸福生活与冻死街头的画面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以读,想像为主辅以课件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五、寻根究源悟体会
1.学生自由读后两段,思考:小女孩的结局是什么?她脸上为什么带着微笑? 2.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
3.人们理解她吗?(课件出示;人们的议论)
4.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揭示当时小女孩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冷酷。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与升华。)
六、自主实践拓思路
1.课件出示思考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死,有一天来到我们中间,来到你的身边,我们大家准备怎样给她温暖和幸福? 2.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尽情表达。
3.欣赏:(课件出示十四幅连续的课文内容及小女孩的画面,配歌曲《火柴的天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真情表达,及欣赏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
七、作业
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
(设计意图:此项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八、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景 现实(美好)(残酷)火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痛苦 奶奶
飞走 孤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前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看一下。(出示课件照片)他们在干嘛呢?这些照片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回忆啊。(指名同学说)是啊,刚才一说起过年,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冻死在这年的大年夜。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部经典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来放开声音一起读课题,开始。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作者。师:谁来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有哪些?(生说:课前搜集安徒生的资料及作品)
2、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并问,我们在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谁来提醒一下大家。(裙、币、橱、兜)(2)师范写兜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3)认读词语,及时纠正。并让学生能通过词语感受课文内容。
3、师:同学们,请快速的浏览课文,看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你也可以用上这里面的词语来说一说。生说:(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卖火柴,可是没卖。。。)(师评价:预习的非常充分,)
4、师:下面咱们就一起先走进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板书:现实)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1、师:下面找四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前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注意用一个词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旁边,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好开始。
2、开火车生读课文1-4.(1分半)
3、(感受可怜)师:读了这一部分,你用那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生:可怜。师:大声说)还有想说的吗?(悲惨、无家可归、无助)
师:是啊,大家虽然用的词语不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真切。下面咱们就把目光聚焦在可怜这个词上。(在现实前面板书:可怜)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呢?请把这个句子画下来,一会儿用你的朗读读告诉大家,行吗?来,放开声音,自己先练一练。(同学们,放开声音,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大声的读)
生:练习大声的读。
4、(感受可怜之寒冷)师:好,你说(指明同学读---),你读的很有感情,请说一下理由可以吗?(生:很冷,感觉很可怜)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赤着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几个词句感觉到了小女孩非常寒冷。读出了他的可怜。)(板书:寒冷)师:这句话谁还能读好?指名同学读。(也读出了你的体会)。同学们看好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我这儿还有一句,(出示课件最后一句两个句子。)1你比较着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句中的一根、一个,更能表达出小女孩的可怜)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比较看似普通的词中,品出了更多的滋味。哪怕有一个人,买过他一根火柴,对小女孩也是极大的帮助啊!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
5、(感受可怜之饥饿)师:除了寒冷,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生:可怜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的往向前走)师:请说一下理由可以吗?(生:我们过年在家里很暖和,而小女孩却哆哆嗦嗦)师:他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来谈。小女孩不仅哆哆嗦嗦还饥肠辘辘,多可怜啊!来,再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得更好了!师:小女孩饥饿。(板书饥饿)
6、(感受可怜之孤独)(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
一定会打她的。)师: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在那个社会,贫富不均,人情冷漠,即使在家里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板书孤独)
7、(想象画面,写出可怜)师:同学们,看到了吧,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讲授着小女孩的可怜。现在凛冽的寒风正抽打着小女孩那瘦弱的身躯,他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的在街上走着,边走边叫卖,也许他来到了一位抱孩子的贵妇人面前,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也许,她一边哭喊着,一边追赶一辆拉着一位绅士的马车。那事情又会怎样的发展呢?也许无助的小女孩来到一所杂货铺的门口叫卖,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呢?请大家选取你看到的一幅画面,把它写下来。一会儿,咱们来交流。(生:写)
交流:师:跟随在小女孩的身边,你都看到了什么?(1)生:贵妇)(2)生:杂货铺。(3个同学读)(师评价:你看他写得多好啊,不仅想象丰富,还写出了小女孩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这比天更冷的是人情啊!那咱们就一起合作着读一读,再现小女孩的一整天。看屏幕(轻音乐:课件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这一整天前有括号。)(放轻音乐)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整整的一天那,这一天是哪一天呀?(生:大年夜)对呀,大年夜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可现在小女孩全身都快冻僵了,他只有手中的一把火柴,最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抽出了火柴。
四、交流5-10自然段
同学们,结合预习你来说一说,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啊?(生:五次)师:那在这一次次的火光中他都看到了什么呀?(生说:)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他的现实生活,这是她的幻想,如果说现实是可怜的,那么她在幻象中应该是幸福的。(板书幸福)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我们对她的同情。
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的具体情景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讲。
五、总结布置作业:同学们,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贫富不均,人情冷漠,最后冻死在街头。那么,你心中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结局呢?课下请同学们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交流。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本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浓,有较强的积极性,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教材选用过安徒生的《丑小鸭》,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目的:
本课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了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已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安徒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前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照片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看一下。(出示课件照片)他们在干嘛呢?这些照片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回忆啊。(指名同学说)是啊,刚才一说起过年,同学们都非常高兴。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冻死在这年的大年夜。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部经典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来放开声音一起读课题,开始。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作者。师:谁来说一说你对他的了解有哪些?(生说:课前搜集安徒生的资料及作品)
2、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并问,我们在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谁来提醒一下大家。(裙、币、橱、兜)(2)师范写兜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3)认读词语,及时纠正。并让学生能通过词语感受课文内容。
3、师:同学们,请快速的浏览课文,看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你也可以用上这里面的词语来说一说。生说:(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卖火柴,可是没卖。。。)(师评价:预习的非常充分,)
4、师:下面咱们就一起先走进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板书:现实)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1、师:下面找四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前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注意用一个词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旁边,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好开始。
2、开火车生读课文1-4.(1分半)
3、(感受可怜)师:读了这一部分,你用那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生:可怜。师:大声说)还有想说的吗?(悲惨、无家可归、无助)
师:是啊,大家虽然用的词语不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真切。下面咱们就把目光聚焦在可怜这个词上。(在现实前面板书:可怜)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
方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呢?请把这个句子画下来,一会儿用你的朗读读告诉大家,行吗?来,放开声音,自己先练一练。(同学们,放开声音,让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大声的读)
生:练习大声的读。
4、(感受可怜之寒冷)师:好,你说(指明同学读---),你读的很有感情,请说一下理由可以吗?(生:很冷,感觉很可怜)师:这位同学抓住了赤着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几个词句感觉到了小女孩非常寒冷。读出了他的可怜。)(板书:寒冷)师:这句话谁还能读好?指名同学读。(也读出了你的体会)。同学们看好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我这儿还有一句,(出示课件最后一句两个句子。)1你比较着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句中的一根、一个,更能表达出小女孩的可怜)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比较看似普通的词中,品出了更多的滋味。哪怕有一个人,买过他一根火柴,对小女孩也是极大的帮助啊!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
5、(感受可怜之饥饿)师:除了寒冷,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生:可怜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的往向前走)师:请说一下理由可以吗?(生:我们过年在家里很暖和,而小女孩却哆哆嗦嗦)师:他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来谈。小女孩不仅哆哆嗦嗦还饥肠辘辘,多可怜啊!来,再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生:读)师:读得更好了!师:小女孩饥饿。(板书饥饿)
6、(感受可怜之孤独)(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师: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在那个社会,贫富不均,人情冷漠,即使在家里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板书孤独)
7、(想象画面,写出可怜)师:同学们,看到了吧,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讲授着小女孩的可怜。现在凛冽的寒风正抽打着小女孩那瘦弱的身躯,他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的在街上走着,边走边叫卖,也许他来到了一位抱孩子的贵妇人面前,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也许,她一边哭喊着,一边追赶一辆拉着一位绅士的马车。那事情又会怎样的发展呢?也许无助的小女孩来到一所杂货铺的门
口叫卖,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呢?请大家选取你看到的一幅画面,把它写下来。一会儿,咱们来交流。(生:写)
交流:师:跟随在小女孩的身边,你都看到了什么?(1)生:贵妇)(2)生:杂货铺。(3个同学读)(师评价:你看他写得多好啊,不仅想象丰富,还写出了小女孩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这比天更冷的是人情啊!那咱们就一起合作着读一读,再现小女孩的一整天。看屏幕(轻音乐:课件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这一整天前有括号。)(放轻音乐)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整整的一天那,这一天是哪一天呀?(生:大年夜)对呀,大年夜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可现在小女孩全身都快冻僵了,他只有手中的一把火柴,最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抽出了火柴。
四、交流5-10自然段
同学们,结合预习你来说一说,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啊?(生:五次)师:那在这一次次的火光中他都看到了什么呀?(生说:)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看黑板,这是他的现实生活,这是她的幻想,如果说现实是可怜的,那么她在幻象中应该是幸福的。(板书幸福)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我们对她的同情。
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的具体情景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讲。
五、总结布置作业:同学们,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贫富不均,人情冷漠,最后冻死在街头。那么,你心中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结局呢?课下请同学们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交流。
第四篇: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才能教有新意
——听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一课有感
以前只是从杂志上看到戴建荣老师带学生吟诵诗词时歌之舞之,他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我刚在二年级时就教过这篇课文,因此在听戴老师上课时有了比较,这样听起来更有感觉。戴老师的课非常洒脱、幽默,这种课堂的幽默是一种智慧,藏匿于无形之中。借着孩子的某个表情给予一句出乎意料的评语,引来的是在坐老师的一阵欢声笑语,形成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抓住孩子的一次错误回答,没有厉声的批评而又是一句活泼的话语,惹得学生们也乐呵呵的,带走了答错的孩子心中的失落和难堪。四十分钟的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整个听课场笑声不断,乐中教、乐中学,学生学,我们听课老师也在学,真好!
戴老师的幽默是一种智慧,他对教材的研读更是一种教育者的大智慧。主要体现在对两个字的处理上。
1.揠
课文《揠苗助长》很多老师应该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这篇课文,但是原来的课文题目是“拔苗助长”,那为什么现在的教材要改成“揠苗助长”呢?还记得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妈妈说这个故事是‘拔苗助长’,为什么课文题目是‘揠苗助长’呢?”我记得当时我根本没有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认真去研究,这是很直接地告诉他:“‘揠’就是‘拔’的意思,所以‘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是一样的。”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才让我真正知道了为什么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下面是他这个字的课堂教学实录。师:什么叫做“揠”?你说。生:“揠”就是拔的意思。
师:“揠”真的就是拔的意思吗?(生短暂的沉默)师:对,我们要区分清楚,首先来说什么叫“拔”吧? 生:就是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拿出来。
师:拿出来,好的,他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出来”。也就是说这样东西经过你一拔之后一定要—— 生:一定要出来
师:看过《水浒传》吗?(生摇头)
师:三年级了,应该可以看了,不要摇头。生:《水浒传》是几频道的?(全场大笑)师:真可爱,《水浒传》它是一本书,是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个英雄人物叫鲁智深,知道吗? 生:知道
师:鲁智深有一回他倒——,他把根怎么样? 生齐:拔出来
师:叫鲁智深—— 生:倒拔杨柳 师:你说
生:叫鲁智深倒拔杨柳
师:也就是说他把那棵杨柳—— 生:拔出来了
师:从这个“拔“字,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棵杨柳被鲁智深拔出来了,离开了—
生:是的(大笑)师:什么叫是的? 生:离开了泥土
师:对呀!这叫“拔”,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有时候会分成两组玩一种游戏,叫拔—— 生:拔河
师:中间有一条线,你非得把对方拔过这条线才叫做—— 生:才叫做拔河
师:才叫做赢(全场大笑)师:那么“揠”呢?你明白了吗?
生:“揠”就是一样东西不从一样东西里拿出来,就是提起来一点 师:哦,这个“提”字用得好。“揠”呀,就是把一样东西轻轻地提,但是不把它—— 生:但是不把它拔出来
师:对了,明白了,“揠”和“拔”的区别知道了没有? 生齐:知道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底蕴,教师的智慧。揠和拔是有区别的,“拔”是指把一样东西拔出一定的位置,如果是植物就是把它拔出土层,但是“揠”是提高的意思,在植物上,只是把他提高而不是拔出土层。而课文中“有个人”自然是知道禾苗不能拔出土层,否则会枯死的,他想做的只是把禾苗揠高一些,所以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而在这一点上,戴老师也作为了一个教学的点,在让学生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中,戴老师用孩子熟悉的“拔河”作为切入口,让孩子说说拔河怎样才是胜利:把小红旗拉到自己这边,超过那条红线才算赢。这样再迁移到植物和土层的关系上,孩子们就不难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了。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细微化的渗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过去,我会认为这个人很笨,难道这个人不懂要遵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种植吗?不能操之过急。课上,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个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再次,一篇寓言故事是要表明一个道理的。《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否则会把事情搞糟。我记得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是让学生把这个道理写在书上,然后背下来的。结果测试的时候,做到这道题时,很多学生仍然失了分,有些是回答不完整,有些是错别字连篇,还有的根本不懂意思,瞎写一通。现在我真后悔真惭愧自己那样做。而戴老师就简短地以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结束,重点理解了“不达”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理解成“欲速则枯”。学生既真正领悟了这篇寓言的道理,又能很快捷地记住,毕竟只有四五个字啊,好写好记,这样的答案写上去,虽然不是教参上的答案,但是谁又能给他批错呢?
课后,戴建荣老师进行了述课,他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做到让学生对故事口耳相传。二是他这节课的构思。他主要是对比研究了《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发现这两个故事恰恰一个在讲慢性子,一个在讲急性子,而且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于是,他以“急性子”为焦点,展开对《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这样独特的视角都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刻分析。
这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篇教材就是一篇供人品读挖掘的文章,不应该受到任何教参、前人的解读、固定思维的束缚。教师的教,首先是自己对于教材的解读、质疑、解惑,这样才能对教材有较全面的把握,才能发掘出更多教材的养分,使学生接收到的是正确的、新鲜的信息。
第五篇:如何钻研教材
如何钻研教材,实现有效教学
罗山县回民小学
高螺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学校,并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的教材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然而教材是一个载体,它需要每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才能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就如何钻研教材,我结合《折线统计图》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上的每一个要求和问题,其背后都蕴含着待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的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了专家所言,我深感惭愧,因为在教学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而对于其中每个环节的编排意图去懒于钻研,导致目标达成的不理想。所以,要用好教材,我们就要先读懂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深读教材,认真分析。了解到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会制作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做简单的分析,在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通过把表示数据的点连接成折线来清楚直观的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读懂了教材,领悟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引出折线统计图,又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从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由此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结果,这样的教学减轻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负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所以,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
二、活用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段中,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那么这些信息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折线统计图》的设计中,教材主题图是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览馆,我发现学生对科技展览馆并不熟悉,自然对它的旅游人数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中小学生去灵山旅游人数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到原来我们的身边也要用到统计知识。这就是把教材原本的信息资源变换成现实性的资源。另外,虽然教材中的文本材料也是图文具备,但往往是以静态形成出现的,没有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静态的教材资料转化为有利于学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资源,使其能在动态变化中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更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优势将静态转化为动态,这样更容易触动问题的生成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然,活用教材,不仅限于这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实验、论证及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用好教材,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1、有效设计教学情景。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对数学课堂资源的补充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折线统计图》的情景设计中,我选择我们罗山著名的旅游景点——灵山为教学的“切入点”,大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情景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有效设计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
就《折线统计图》为例,我就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实践、交流等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首先,我通过观察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形成初步的认识,又通过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观察、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由折线的趋势就可以直接判断数量的多少,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对比)获得了一个直观层面的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在他们脑海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真正让所学的知识成为己有。
3、有效设计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
做为老师,在强调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通过让生谈谈对01年到06年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有何感想来引导学生应注重对自己文化素质的培养及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
总之,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要提倡我们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一切要从教材出发,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编排意图,创新教材内容。只有品出其中内涵,悟出其中精髓,把握住新课堂脉搏,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