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浅谈怎样钻研教材
内容摘要:
备课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第一前提,也是教师提高专业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设计教案,并不去深究教材,这样就会造成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钻研教材要注重方法,同时要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关键词
钻研教材 现状 方法 深度 广度
钻研教材的意义及现状
作为一个教师,备课是日常教学活动常规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钻研教材则是备课最根本的一环,也是最重要一环。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言下之意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的艺术。可见钻研教材在备课中的重要作用,是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的。对于一篇教材,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能够抓准用活,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可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的研读教材不到位,造成课堂千篇一律,抓不到文章的精华所在,以至于教非所教,教了等于没有教。很问题看起来是教法的问题,其实归要结底是钻研教材的问题所致。教师们的备课更多的是从应付学校上级的检查。教师缺乏一定的钻研意识,把钻研教材视为外在的强加要求,只拿教案来应付了事。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其实钻研教材就是教师在研读教材,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其实就他的语文课堂。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在教学实际中,钻研教材,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首先钻研教材,要钻研教材的基本内容
1、课前出声朗读 三五遍
于永正老师说:“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可笔者认为朗读,教师课前的朗读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而不是第二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朗读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可是,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远远不容乐观。我们来看一个个屡见不鲜的例子: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堂 上,教师的范读很少听到,有听到的也是教师本身拿腔捏调地朗读。到了高年级段的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是不开金口了,美其名曰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朗读能力,殊不知没有明师何出高徒呢?笔者听到一堂课,当学生出现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就是视而不见,任其读不好,根本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学生的朗读水平本可以得到提高的时候,就轻易地错过了。当笔者问及原因时,那位教师不好意思地说:“我自己也读得不好,我怕读出来让学生笑呢。”教师一般在上新课时,总是要求学生读课文读个三五遍,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但我们自己在备课时却未必认认真真读过课文。由于没有读,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范读不到位,指导朗读不利,甚至是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相反的一位教学教师为了教学好《二泉映月》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读一段,听一段。为了让文字的感情、节奏恰与音乐契合。为了让静听的五处,恰在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的中间。为了找到这样的契合,巩固这样的契合,教师事先练习了十多遍。只有事先在家里练习上十多遍,再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就心里有底得多了,就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教师课前认认真真地读几遍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这里“读”,不是默读而是出声朗读。出声读以后,教师才能了解哪些字词自己在读音和意思会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句子在教学时要重点指导,也只有出声读,才能练习自己的朗读水平,以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
2、勤查字词典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应该是浅显的,所以在看了课文后,我们会不经意地忽略一些字词,尤其是常见的自以为不会读错和理解错的字词,浮光掠影放了过去。虽然在一篇课文中一个字词只是极小的一个局部,但在教学如果能抓住一个小小的词语深究下去,往往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三年级的下册的《燕子专列》一文,课文中有一句:“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的一个同事说:“在教这课之前,我从来没见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我当时就笑话她说:“这个词很常用的啊。”另外一个同事一定要问有具体是什么意思?我翻看词语手册,说是微微的寒意(多指春寒)。她当即提出疑问:“这样说,课文里怎么说是大雪不止呢?”一句话提醒了 2 我,于是通过查字典,我知道 “料峭”在本文用得不妥。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料峭]〈书〉形容微寒(多指春寒):春寒~。宋代苏轼《定**》有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也可为证。本课没有把“料峭”作为要掌握的词语,在教学时,我就建议学生将相应的句子修改为“冒着凛冽的春寒”或“冒着刺骨的春寒”。这样,师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深刻多了,相信在自己的用词方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二、钻研教材,研出教材的深度。
1、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师读好课文,了解了基本字词的意思还远远不够,不仅要得其意,还要得其形。语文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然,也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白鹅》一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文章通过对白鹅姿态、吃相、步态、叫声的生动幽默的描写,体现出了白鹅的高傲的特点。文章结构清晰。文章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写鹅的吃相,以此体现其高傲的特点。很多教师在教学白鹅姿态、步态、叫声时驾轻就熟,可是一到吃相部分就拿不住了,教学就显得凌散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写白鹅的吃法一板三眼一丝不苟体现了其特点。第6自然段写白鹅吃法要一个人伺候,即使面临着被狗偷袭仍丝毫不改其吃法。第7自然段写白鹅的主要试图改变它的吃法故意将饭罐和水盒放在一起,以免麻烦。可是鹅老爷所需要的泥和草仍在远处,它不嫌其烦,仍是一板三眼。这三个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如果在在钻研教材时,没有发现其机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怎么把它们做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又怎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呢?
又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笔者在钻研教材,分析其结构第一二小节采有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了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第二三小节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了,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可是很明显,作为儿歌,“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最好看? ”这两个问句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比喻形式的,后者只是一个普通的问句。另外,隐隐地觉得谁说只有孔雀的尾巴是好看呢?一上网,查到写本文的老作家程宏明创作的儿歌《比尾巴》上世纪80年代就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30多年过去,老先生精益求精,在《小学语文教学》发 表《百改不厌为求精》,对《比尾巴》等提出修改意见。他建议将《比尾巴》最后的问句改成“谁的尾巴好像大花扇?”这样既可以准确形象地表意,又具有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用儿童的语言表述的特点。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将第三小节的普通的问句改写类似于第一小节的带有比喻的问句。
2、钻研教材,要钻研文章的主旨含义。
钻研教材要深入,浮在表面,致使教学内容不明确,该教学的不教学,不该教的却偏偏重复教学。比如《酸的、甜的》很多老师拿来做公开课的课目,基本上都教砸了。老师们喜欢将“猴子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定义为主题,而对该文的 真正主角狐狸却置之不理。造成这种误解,是课文决定的,因为在这篇课文中有松鼠的心理描写,也有猴子的心理描写,高明的作者却独独省略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的心理描写。而这正应该是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们去发现的文章蕴含的东西。如果教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琢磨一下狐狸“硬说葡萄是酸的”中的“硬”字呢?
在教学《检阅》一位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发现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篇幅上看应该是儿童队员,但从内在中分析应该是博莱克,因为,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是,文章写博莱克的文字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几十个字。儿童队员在讨论博莱克的问题,却没有博莱克参加。于是,他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主人公缺失”的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这显然是大家对博莱克的不尊重。于是,他又想到了文本的批判,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讨论儿童队员的做法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抛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批判是否得当,不能不佩服教师的钻研教材独到的眼光,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对语文文字和文章含义的敏感。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文本的解读超越了一般老师会陷入的窠臼。
三、钻研教材,钻出教材的广度
1、拓宽课文相关的知识
一篇课文如果单就知识点而言,小学语文可教给学生的实在是太少了。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拓宽学生的眼界,要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好比,一个孩子吃了鸡蛋,他一定要问问这蛋是怎么生出来的,还要问问是先蛋还是先有鸡。
比如,我在教学一篇古文改写的中国寓言时,一定要告之学生这篇文章的出处,像《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学完课文之后,我的一位学生兴冲冲地买到了《战国策》,结果发现全是文言,根本看不懂。于是我告诉她书可以保存到有足够能力读的时候再来。
2、拓宽课文的外延
一篇课文的外延是很宽泛的,怕只怕教师和学生就是画圈,走不出教材,只 是就教材而教课文,这样学生积累的语文素养就不会高深到哪里。教学《除三害》,教师可以事先搜到相关的连环画和京剧剧目让学生欣赏观看。学生就会明白《除三害》由来已久,这样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无形中就产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第二篇: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研究的永恒主题
自从2010年太原市实施“123”全全行动计划,我深入到太原市不同县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是目标制定不准确,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教学方法仍以单词和语法讲解为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那么导致课堂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影响课堂低效的因素有很多,那么究竟抓住哪个关键因素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2011年10月11-12日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本次大赛初中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小学的主题是“单元整体设计”。它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提升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教师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启示一:上海英语教学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机的融合,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丰富的语境学习语言,有愉悦和快乐的体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将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课堂教学行动。启示二: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上海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差距除了师资条件和教育环境不同外,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我们没有他们把握的教材深入和透彻。他们能准确的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能理清单元整体结构及相互关系,能在此基础上基于学情和现实生活进行文本再构,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启示三:小学英语教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而每个单元内容恰恰是一个话题,所以关注单元整体设计,才能找出语言滚动递进,层层铺垫的线索,才能保障教师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多样化的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评价。
建议一:开展“通读教材、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主题式教研活动。
第一步:教师通览本学段教材,明确其编排体系、编者意图、知识重点和各年级主要任务,并与课标结合,明确其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对照《课标》中的分级要求,明确年段教学要求、教材、模块单元目标,确保各年级教学要求的达成;
第三步:挖掘教材,找出教材未能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方面,根据学生实际和单元主题,创造性的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语言输入,丰富教学资源。
建议二: 规范教学设计。目标全面、具体。语言表述准确,教案栏目内容充实而具体。
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共勉“让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在教学之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共同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教学素养,教研素养,研究素养,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太原市教学英语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第三篇: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才能教有新意
——听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一课有感
以前只是从杂志上看到戴建荣老师带学生吟诵诗词时歌之舞之,他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我刚在二年级时就教过这篇课文,因此在听戴老师上课时有了比较,这样听起来更有感觉。戴老师的课非常洒脱、幽默,这种课堂的幽默是一种智慧,藏匿于无形之中。借着孩子的某个表情给予一句出乎意料的评语,引来的是在坐老师的一阵欢声笑语,形成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抓住孩子的一次错误回答,没有厉声的批评而又是一句活泼的话语,惹得学生们也乐呵呵的,带走了答错的孩子心中的失落和难堪。四十分钟的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整个听课场笑声不断,乐中教、乐中学,学生学,我们听课老师也在学,真好!
戴老师的幽默是一种智慧,他对教材的研读更是一种教育者的大智慧。主要体现在对两个字的处理上。
1.揠
课文《揠苗助长》很多老师应该都知道,其实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这篇课文,但是原来的课文题目是“拔苗助长”,那为什么现在的教材要改成“揠苗助长”呢?还记得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妈妈说这个故事是‘拔苗助长’,为什么课文题目是‘揠苗助长’呢?”我记得当时我根本没有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认真去研究,这是很直接地告诉他:“‘揠’就是‘拔’的意思,所以‘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是一样的。”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听了戴老师的课才让我真正知道了为什么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下面是他这个字的课堂教学实录。师:什么叫做“揠”?你说。生:“揠”就是拔的意思。
师:“揠”真的就是拔的意思吗?(生短暂的沉默)师:对,我们要区分清楚,首先来说什么叫“拔”吧? 生:就是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拿出来。
师:拿出来,好的,他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出来”。也就是说这样东西经过你一拔之后一定要—— 生:一定要出来
师:看过《水浒传》吗?(生摇头)
师:三年级了,应该可以看了,不要摇头。生:《水浒传》是几频道的?(全场大笑)师:真可爱,《水浒传》它是一本书,是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有个英雄人物叫鲁智深,知道吗? 生:知道
师:鲁智深有一回他倒——,他把根怎么样? 生齐:拔出来
师:叫鲁智深—— 生:倒拔杨柳 师:你说
生:叫鲁智深倒拔杨柳
师:也就是说他把那棵杨柳—— 生:拔出来了
师:从这个“拔“字,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棵杨柳被鲁智深拔出来了,离开了—
生:是的(大笑)师:什么叫是的? 生:离开了泥土
师:对呀!这叫“拔”,明白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有时候会分成两组玩一种游戏,叫拔—— 生:拔河
师:中间有一条线,你非得把对方拔过这条线才叫做—— 生:才叫做拔河
师:才叫做赢(全场大笑)师:那么“揠”呢?你明白了吗?
生:“揠”就是一样东西不从一样东西里拿出来,就是提起来一点 师:哦,这个“提”字用得好。“揠”呀,就是把一样东西轻轻地提,但是不把它—— 生:但是不把它拔出来
师:对了,明白了,“揠”和“拔”的区别知道了没有? 生齐:知道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底蕴,教师的智慧。揠和拔是有区别的,“拔”是指把一样东西拔出一定的位置,如果是植物就是把它拔出土层,但是“揠”是提高的意思,在植物上,只是把他提高而不是拔出土层。而课文中“有个人”自然是知道禾苗不能拔出土层,否则会枯死的,他想做的只是把禾苗揠高一些,所以是“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而在这一点上,戴老师也作为了一个教学的点,在让学生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中,戴老师用孩子熟悉的“拔河”作为切入口,让孩子说说拔河怎样才是胜利:把小红旗拉到自己这边,超过那条红线才算赢。这样再迁移到植物和土层的关系上,孩子们就不难理解“拔”和“揠”的区别了。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细微化的渗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过去,我会认为这个人很笨,难道这个人不懂要遵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种植吗?不能操之过急。课上,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个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再次,一篇寓言故事是要表明一个道理的。《揠苗助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否则会把事情搞糟。我记得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是让学生把这个道理写在书上,然后背下来的。结果测试的时候,做到这道题时,很多学生仍然失了分,有些是回答不完整,有些是错别字连篇,还有的根本不懂意思,瞎写一通。现在我真后悔真惭愧自己那样做。而戴老师就简短地以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结束,重点理解了“不达”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理解成“欲速则枯”。学生既真正领悟了这篇寓言的道理,又能很快捷地记住,毕竟只有四五个字啊,好写好记,这样的答案写上去,虽然不是教参上的答案,但是谁又能给他批错呢?
课后,戴建荣老师进行了述课,他主要讲了两点:一是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做到让学生对故事口耳相传。二是他这节课的构思。他主要是对比研究了《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发现这两个故事恰恰一个在讲慢性子,一个在讲急性子,而且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于是,他以“急性子”为焦点,展开对《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这样独特的视角都源于他对教材的深刻分析。
这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每一篇教材就是一篇供人品读挖掘的文章,不应该受到任何教参、前人的解读、固定思维的束缚。教师的教,首先是自己对于教材的解读、质疑、解惑,这样才能对教材有较全面的把握,才能发掘出更多教材的养分,使学生接收到的是正确的、新鲜的信息。
第四篇:钻研教材应一丝不苟
钻研教材应一丝不苟
----------再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反思
今天,我愉快地授完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这是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
对比上一次教这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作了很大变动,感受也很深。说说我解读教材认识上的变化。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历来有争议,以往老师们大多认为中心论点是“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题和论点,是个教学难 点。
我以前备这节课,教给学生说本课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其他老师也没有谁提出异议,且因当堂课师生配合融洽,认为教学的效果还不错。可是后来,我教本届学生时再次细心备课,我一惊,怀疑本课的中心论点不应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连忙上网查证,结果的确如我认为的那样。我开始懊悔了,心想,那节课真是错的离谱,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这事儿成了我心头的一块阴影。要知道,一个老师犯知识性错误,这不能容许,我良心上过不去。虽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争议,但是,毕竟我第二次备课推翻了第一次的想法,起码证明我第一次未能吃透教材呀。这让我深深认识到悉心备课吃透教材多么重要。以前在教师培训接受继续教育时,我听到讲师们唠叨“要认真备教材”总以为那是低级的聒噪,现在省悟到自己犯错了,才明白那些老生常谈甚是必要。觉悟到此,本次教学,我把教学难点定为“把握文章的中心论题,明确中心论点。”怎样突破难点呢?针对本文特征,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思路,它提出的问题是多个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之间又有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围绕它们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把这些琐碎问题的内在关系弄明确了,就知道文章围绕“怎样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论题在转。那么,中心论点呢?本文与其他议论文不同,没有一个集中的论点,结论倒是在文末提出的。那不妨从结论入手去学习,文章尾段的第二句回答了“怎样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据此句到文中能轻松找出对应的论述,他们自然明白了尾段的第二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设计教学,难点也能迎刃而解了,岂不快哉?这样想着设计好教案,上起来果然得心应手。
此次的教学让我有个认识,深钻教材能时时出新,正如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所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敢于尝试,在不断地犯错而后改正的过程中得到进步,这是我的教学收获。
第五篇:在钻研教材时
在钻研教材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想到在学习本单元教材中,有什么胡有利条件,有什么困难,怎么利用旧知识。如遇学生基础知识上有漏洞,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可利用课下补,属于全班性的问题,要安排复习课。在学习圆柱、圆锥这部分内容前,应把求圆面积及圆周长的公式进行复习,不然会影响新课的学习。最后,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安排好课时计划。全单元分几节课学完,每节讲多少内容,尽可能把难点分散开,不要几个问题集中在一节课,一骨脑儿地倒给学生,那样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要按部就班,层层加深。
3、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确定好每节课教学内容后,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要确定好一节课的目的要求,包括知识内容,基本能力方面的要求,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渗透现代数学思想等。目的要求的确定应是切实可行的,可以进行检查的。不应订得大而空,更不能千篇一律。如第二册讲的初步认识时,我分三节课进行。目的要求是这样订的:第一节课是使学生理解乖法算式的含意,理解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是乖法。并培养学生逐步地从具体事例中找到“几个几”的乖法意义,初步培养思维能力。第二节课是使学生明确乖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其含意,并进一步理解乖法的意义。第三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乖法的意义列出乖法算式。也就是乘法意义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这三节课的目的要求具体,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三节课的目的要求是相连的,是逐步提高的,并有意识的在每一节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代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第二,每节课开始时要安排适当的复习内容。根据“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铺平疾呼。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把几种通分的方法复习,又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规律通过题目加以复习。两者掌握得都很熟练了,就为学习异域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做好准备。通过复习可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又可增加练习的机会,也检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使缺欠的地方能及时得到弥补。复习的内容最好是把旧知识加以组织,有时可以把有联系的内容做对比练习,有时可以把旧知识提高,使学生觉得复习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不是干燥乏味的,而是需要动脑子的,有时也可以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然后结合具体人、具体问题加以订正。这样做,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第节课复习的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如新授课任务重,还可以短些。有些新授课与旧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也可不进行复习。
第三、讲授新课是节课的中心环节。备课时应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怎么安排教学活动才具有启发性;定义、定律怎样陈述才能条理清楚、恰当、准确;怎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教学活动怎样一环扣一环,一板一眼紧密相联;教材内容应讲到什么分寸上才算处理得当乖等等。同是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
及的最大难度。如学习乘法的意义时,对5+5+5=5*3,学生认为可能写成乘法算式,但对5+5+5+4,可以不可以改为乘法算式,学生就有几种答案:①5*3+4,②5*4-1,③4*4+3,在相加的数中出现了一个不相同的加数,这样的练习题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乘法意义,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学好数学的可贵因素。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如笔算、口算结合,式题应用题穿插,图画、与思考题交错出现等。题目内容不但要有难有易,且应难易相间,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引起内容是层层加深的,可能边讲边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新课的内容。如学习约数、倍数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边讲边练。
对优等生要适当安排一些高水平的补充练习题。对学习差的学生也要课前准备好一些基本性的练习题目(最好写成卡片形式)。
第五、要安排好作业。作业份量不宜过重,不能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放在作业上。留些基本练习题,为了加深所学内容,留些有适当难度的练习题,用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留的作业,老师最好事前演算一下,便于做适当地指导。作业要求应明确、严格,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些外,要有计划地安排板书。哪一个题放在什么位置上,哪几个题成为一组,插图怎么放,几个例题怎么安排才有利于突出重点、便于归纳总结,什么问题用色笔勾画,讲与写有机结合,都应事先考虑周到。
4、几点体会:
(1)提高教学质量不能靠课外补,更不能靠加班加点多留作业。应充分利用课上45分钟,因此要认真备课。备课时,要深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课时计划。备课时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互逆关系(加与减,乖与除),并列关系(倍数、比,百分数、分数)、前后联系等。要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使学生在加深理解旧知识中去探索新问题,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要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的以备课时要把开发智力的问题考虑好。每一节要组织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老师要教得活,内容要严谨,学生思维才能有条不紊,才能学生生动活泼,思想不僵化。所以备课不只是要考虑传授什么新识,还应计划好用什么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了,才是真正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要努力提高教师自己的实地水平。做为一名数学老师,要真正掌握好教材,必须对数学精通,必须加强学习。首先要学好小学全套教材,进而掌握初等数学的全部内容,才能明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代数学的内容也应有所了解,才能在学数学教材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老师还要结合教学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