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2:0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第一篇: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李婵 2014-12-20 分类:教学反思分享到: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走进课堂,直面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确实感到几分欣喜。许多课堂呈现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氛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庸俗化,教学活动的泛化、娱乐化倾向非常普遍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1、?阅读例题。

以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为例。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完成这一目标,教材呈现了四个有关联的教学活动:一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二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到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相混淆。三是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的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2、?解答习题。

苏教版教材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认识分数时,在第70页第7、8、9、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这些因素,预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的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罢。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在第94页第3题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一组数中,有的可能会高于平均数,有的可能会低于平均数,也有的可能会等于平均数。第95页第1题渗透:平均数可能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作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3、?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二、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据此,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学生通过观察、拼摆、想像等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体会不同的摆法某些面的视图可能相同;同样的视图可以有多种摆法;进一步深化对事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教学难点是每份的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并不一致。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级(下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那时就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因此,本册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落实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判别“平移和旋转”现象;(2)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会用肢体动作概括“平移和旋转”的特点;(3)平移一次,或沿水平方向向左(右)移动一次,或沿竖直方向向上(下)移动一次;(4)在方格纸上平移的物体是简单的直线图形。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考虑到四年级(下册)学生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会画出对称轴,知道一个图形有时有不止一条对称轴。这样,本册“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对称轴的教学只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即可,知道有对称轴这一概念即可,不必要求学生找、画对称轴。

三、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认识分数时,先学习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其中,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苏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意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因此能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教学该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无论求总数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能够组织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又能想到4÷4=1(个)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进行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过程,分数意义是贯穿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红线。

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手把整体平均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性思考拉动的操作行为,在解释分数意义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愿望。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往往分一分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分一分的条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

四、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第82页通过摆、量、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体会、归纳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通过推理得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也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满足了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得公式的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马克思说过:“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要给以适当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比如,班上要搞一个小型班集体活动,大家设计一个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费用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事以下活动:①通过交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有关信息。②计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费用,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从中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其实,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知识具有合适的生长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第三,在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教材练习中编排了很多题组,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

第四,对基本的口算要经常练习。第一学段教学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上。在改进评价方法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人而异,因人施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扬长避短。

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包括:①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②能比较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④以“数学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⑤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篇: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新干县实验小学 曾捌牙

走进课堂,直面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确实感到几分欣喜。许多课堂呈现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氛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庸俗化,教学活动的泛化、娱乐化倾向非常普遍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1、?阅读例题。

以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为例。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完成这一目标,教材呈现了四个有关联的教学活动: 一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二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到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相混淆。三是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的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2、?解答习题。

教材中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认识分数时,在第70页第7、8、9、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这些因素,预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的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罢。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在第94页第3题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一组数中,有的可能会高于平均数,有的可能会低于平均数,也有的可能会等于平均数。第95页第1题渗透:平均数可能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作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3、?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二、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 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据此,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学生通过观察、拼摆、想像等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体会不同的摆法某些面的视图可能相同;同样的视图可以有多种摆法;进一步深化对事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教学难点是每份的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并不一致。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级(下册)还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那时就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因此,本册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落实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判别“平移和旋转”现象;(2)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会用肢体动作概括“平移和旋转”的特点;(3)平移一次,或沿水平方向向左(右)移动一次,或沿竖直方向向上(下)移动一次;(4)在方格纸上平移的物体是简单的直线图形。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考虑到四年级(下册)学生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会画出对称轴,知道一个图形有时有不止一条对称轴。这样,本册“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对称轴的教学只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即可,知道有对称轴这一概念即可,不必要求学生找、画对称轴。

三、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认识分数时,先学习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其中,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苏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意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因此能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教学该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无论求总数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能够组织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又能想到4÷4=1(个)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 3习活动,是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进行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过程,分数意义是贯穿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红线。

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手把整体平均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性思考拉动的操作行为,在解释分数意义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愿望。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往往分一分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分一分的条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

四、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第82页通过摆、量、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体会、归纳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通过推理得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也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满足了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得公式的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马克思说过:“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要给以适当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比如,班上要搞一个小型班集体活动,大家设计一个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费用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事以下活动: ① 通过交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有关信息。② 计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费用,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从中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其实,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4 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知识具有合适的生长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第三,在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教材练习中编排了很多题组,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

第四,对基本的口算要经常练习。第一学段教学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上。在改进评价方法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人而异,因人施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扬长避短。

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包括: ①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② 能比较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 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④ 以“数学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⑤ 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钻研教材 直面课堂

走进课堂,直面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确实感到几分欣喜。许多课堂呈现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氛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庸俗化,教学活动的泛化、娱乐化倾向非常普遍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二、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三、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四、关注过程与方法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马克思说过:“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要给以适当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比如,班上要搞一个小型班集体活动,大家设计一个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费用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事以下活动: ① 通过交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有关信息。② 计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费用,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从中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其实,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知识具有合适的生长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第三,在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教材练习中编排了很多题组,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上。在改进评价方法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人而异,因人施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扬长避短。

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包括: ①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② 能比较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 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④ 以“数学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⑤ 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素养。

第四篇: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刘树洁 蟠龙镇车头小学 341002 联系电话:*** 邮箱:liushujie880314@sina.com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钻研和理解教材,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教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单元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了解单元内容的安排层次与结构。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单元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知识递进式的,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掌握计算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再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试商和调商,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其中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学习口算,用口算求商支持笔算学习,接着通过变化计算数据,由商是一位数类推到商是两位数,启发学生总结计算方法;除法笔算的试商 1

和调商,先通过试商但不需调商的内容,学习试商的基本方法,再分别学习初商偏大、初商偏小的调商,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二是知识并列式的,如低年级的表内乘除法,按几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除法,把单元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过程基本相似,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知。三是知识分解式的,如学习圆的内容,就分解成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几部分依次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知识。

其次,要确定和把握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把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一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单元内容的编排中体会与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到位又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加和加数接近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具体编排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归纳方法。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上,就是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计算方法,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以及加数接近整百数的估算,并能用简便算法连加;在过程与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会、感悟和发现、归纳算法,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类推、归纳等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要求,主动学习新的计算,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积极探索的意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等。

二、研究例题的教学内容

钻研和理解数学教材,明确例题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数学是一个有结构的知识体系,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包含众多的知识点,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结,才形成了有确定内容的结构系统。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某个部分的内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积累。因此,数学教材一般设置例题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落实知识系统中 相应的知识点,并感悟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所以,钻研教材必须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以便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学习习近平行与相交,教材设置了5道例题。其中例1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的概念,认识平行线;例2主要以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学习习近平行线的画法,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例3着重让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例4同样以垂直概念为基础,学习垂线的画法,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例5则是帮助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5 道例题的知识点,同样也是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

教材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经过加工,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也是钻研和理解教材的重要方面。首先可以了解知识是怎样引进的,这对于安排教学活

动的起点很有好处。教材一般根据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引人内容。用实际问题引入时,常常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数的认识和运算,一般都是引导学生依据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与过去的学习经验,思考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倾向,产生学习愿望,主动地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的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引入时,常常通过学生的操作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思考,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体验与积累,再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获得认识。

其次可以了解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教材结合内容的阐述,呈现了教学过程与层次、活动内容与方式。教材的有些内容,以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获得方法或结论。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估算,在由实际问题引人乘法算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估算经验,探索、交流和感悟估算方法,再用笔算来验证,确认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并体验乘法笔算连续进位的处理方法。有些内容,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抽象、概括,获得数学公式或结论。例如许多数学概念或计算公式等,就是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些内容,以分解并认识知识点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或阅读、接受等活动,依次认识一个内容的多个知识点,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研究练习内容与层次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重要的部分。钻研和理解教材,同样需要研究教材的练习安排。首先,要分析练习安排的内容与作用。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钻研和理解教材,需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的,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的练习一般都注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巩固理解到实际应用有层次地安排,以适应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每道习题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分析练习的层次与习题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按认知过程逐步展开学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应用范围。{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2.王秀玲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4.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5.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5

第五篇: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第一张片)谈不上讲座,按要求完成任务。今天下午,结合近期听课跟大家交流,有不当之处,请你指正!开始正题。钻研教材前,我们先知道什么是教材。

一、语文教材是什么?(第二张片)首先,语文教材是材料。

顾名思义,语文教材是用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文字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既然是材料,我们就应该认定它不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材料无所不在,生活中的对话、教师的课堂语言、同学的习作、报刊上的文章、电影电视、标牌广告等无一不是学习语文的材料。(前几天听三年语文、五年语文教研课时,老师们动手制作的课件,课上的文本的拓展也都是材料。)所以,我们要逐渐引导学生从课本这本单一的材料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这本大教材,将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是载体。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编的语言文字材料,是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的课堂教学材料。它承载着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但语文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载体,也不是万能的载体。相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来说,语文教材只是载体之一。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多途径、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语文教材是工具。语文教材是供教师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培养语文能力和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所以,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仅要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课内教材,还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教材。以教材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更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打开电脑,搜寻这些,比这具体,比这生动、形象的还有很多。之所以拿出来该大家讲,不是因为老师们不懂教材,就是想通过这些,让我们更好的用好手中的教材,让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老师们,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教师各个是名师,各个都是理论专家,各个对教材吃得透透的。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但我们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因此,我们想真正解决教师在备课时的两个误区:(第三张片)

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 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这两个误区的存在,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尚不明了怎样去钻研教材,也不明了怎样钻研教材才符合备课的要求。钻研教材的步骤和方法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如何有效快捷地钻研教材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天,就所教的语文学科,谈谈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第四张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有两个特点:工具性、人文性。首先我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入手解读教材,工具性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

对于小学生,教师对语文“双基”的把握,要依据课标中学段知识目标,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听课中,发现个别老师因为对学段要求把握有误,人为的把教材增加难度:比如低年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喻体,体会修辞的作用;刚才一个年组研究标点符号的作用时,也超出了学生了理解范围。那么一派文章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第五张片)以中高年的一篇课文为例,教师要在通读教材基础上,首先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生字(包括哪些字是难认的,哪些是字音易混的、难读的,哪些是多音、多义的),掌握哪些词语(新出现的、生僻的、难理解的、与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义深刻的、难读通顺的、有感情色彩的、体现修辞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体知识(篇章、段落、结构等);最后要看课文体现的延伸的知识(主要是学生不易读懂的),都要做充分的准备。(第六张片)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可以分三步:从课文的内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价值是从哪体现出来的,如何体现出来的;再多角度思考还可以给学生哪方面的启迪;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和学科之间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主要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淡化训练,强调积累感悟,但作为教师备课必须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灵活贯通。说到这里,我们应该体会出我们用教材,应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感受隐藏在文本深处的人文性,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师在把握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着力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分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钻研教材。

(第七张片)

一、钻研教材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又从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的具体目标,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譬如,第一学段中阅读方面的目标有: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而第二学段中就有所提高,具体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样要求我们老师在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也应体现出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每位教师要认真读一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自己任教的学段目标。

(第八张片)

二、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当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就赋予了两种意图:一是作者意图(写作目的);二是编者意图(训练目标)。作者意图,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落实。编者意图也就是编者在训练达成的目标,他在教材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单元组的“导读”;二是课文前的“连接语”或者“阅读提示”;三是课后练习;四是单元小结(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等栏目)。每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个课例的说明中都交代得很具体。值得庆幸的是听课的过程中,听到许多老师在强调: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了,先看导读,你了解到了什么?教学一些略读课文时,也能听到老师们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老师们,作为专家的编者们,在编排教材时,经过字斟句酌地推敲、思考,已经把每篇课文的训练目标做了制定,我们还何苦另辟蹊径呢?所以,我们上课时,千万别忽略了这些。尤其注意在单元导读中的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提示:发现一些老师,在分析导读时,分析透彻,进入课文学习时往往忽略。昨天,很多老师听了五年语文组崔静老师的教研展示,我们不去评判课堂是否精彩,但从本单元的两个训练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关键词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我个人认为,崔老师的课、年组的教研活动是成功的。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第九张片)

三、钻研教材要掌握“四要点”。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钻研。钻研教材要掌握“四点”,即抓住“特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剖析“疑点”。“特点”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风格,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上的特点等;“重点”是指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难点”即为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部分;“疑点”指学生阅读后,仅从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产生的疑问和歧义。现以《猫》(人教版第8册)为例,对以上“四点”加以阐述。

(第十张片)《猫》这课的特点:在文体上是状物的记叙文;在结构上是并列结构;在语言文字上简练、逻辑性强;在描述上“入木三分”。课文叙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通过对猫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来表现猫的可爱。教学的重点应是作者热爱猫的思想感情,而教学的难点自然就落在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站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上。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古怪”、“淘气”一般都属贬议词,作者既然喜爱猫又为什么要说它们“古怪”和“淘气”呢?至于课文学习的疑点是:既然小猫使“院中的花草”遭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为什么还要说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呢? 教师钻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点”,也就能正确地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讲到这里,我想起前几天跟小教部马中华主任曾探讨过,小学阶段究竟需要教点什么?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语文更多的教学生方法。小学阶段,如果你能把知识点为孩子穿成一条线,这老师对学生中学学习该有多大的好处哇!二这种方法,教师老师们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进行的“重锤敲打”,比如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大兴安岭》、六年级上册的《索溪峪的“野”》等等,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可把“总分结构” 阅读理解或习作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同样对于过渡段、过渡句很有特色的课文,可以把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作为重点,围绕“过渡段或过渡句”的教学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某些课文语言相当有特色,语段相当典型,就可以把推敲语例、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表达作为教学重点。你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的学生也会一辈子感激你小学阶段对他的穿针引线。(第十一张片)

四、钻研教材要理顺“三思路”。

“三路”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活动中三条思路相辅相成,互动相联。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第十二张片)略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源”,其他的两条思路为“流”。教学活动要求三条思路畅通,因而,钻研教材也须达到三条思路有机统一的要求。首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教师确定教学思路的依据。正确的教学思路产生的条件为:一是准确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这是必备的认识基础;二是依据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等因素,融化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作者行文思路的机械重复,而是以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依据。以《桂林山水》为例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简单,作者行文的思路也清晰:(第十三张片)

荡舟漓江 漓江的水 桂林的山 山水相映 作者行文思路

(观赏)(静、清、绿)(奇、秀、险)(如画卷)

弄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就产生了:(第十四张片)

看图,初读课文 看图,认识山水特点 看图,体会朗读 教师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分层理解)(整体升华)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思路并非作者行文思路的“复印件”,而是经历了一个融化和创造过程后的结果。教学思路必须符合课文特点,切合教材重点,体现对课文难点和疑点的解决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应该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思路脉络讲得清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他的话道出了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作者行文的思路也牵制着学生的学习思路。从阅读理解的意义上讲,教师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自己动脑筋探索作者思路的来龙去脉,弄清并把握作者思路,才是真正的理解课文。而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成!此外,钻研教材还需要优选“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第十五张片)俗话说的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选好的方法对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如:

(1)重点明确、难点集中和文理清晰的课文,宜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探究型教法”;

(2)语言生动、情感强烈的课文,可采用“初读感知→细读探索→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研读型教法”;

(3)拥有典型情景的课文,则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情景型教法”,等等。

(第十六张片)为老师提供于永正的钻研教材的方法,简单、受用!不妨学学。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

老师们,也许这样做是不可能实现一个人的教育理想的,也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慢慢地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最后用我十月份关于学校的教育总结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胡言乱语。没有任何修饰的这段文字,记下的是我看到的老师努力提升专业一点感受。以此,想告诉那些在行走在专业发展路上的同行们:用心的、有创意的经营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一环,有了爱,有了享受,才会绘就美好的蓝图。

孙建锋老师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个法那个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如何钻研呢?最重要的是要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把课文看明白,要善于抓准课文的知识点,美化语言点,煽动动情点。

下载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才能教有新意 ——听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一课有感 以前只是从杂志上看到戴建荣老师带学生吟诵诗词时歌之舞之,他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我刚在二年级时就教过......

    如何钻研教材[本站推荐]

    如何钻研教材,实现有效教学罗山县回民小学 高螺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学校,并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的教材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

    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研究的永恒主题 自从2010年太原市实施“123”全全行动计划,我深入到太原市不同县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主要的问题是目标......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小编整理)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教案 北关小学 冯敬芬 走进课堂,直面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确实感到几分欣喜。许多课堂呈现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氛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营造民......

    语文教师备课如何钻研教材

    语文教师备课如何钻研教材 临夏县江川中学 徐胜录 备课的重要一环是钻研教材。这里,就如何深入钻研语文教材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综观全局 在钻研教材时,有的教师习惯......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康永军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钻研教材应一丝不苟

    钻研教材应一丝不苟 ----------再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反思 今天,我愉快地授完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这是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 对比上一次教......

    在钻研教材时

    在钻研教材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想到在学习本单元教材中,有什么胡有利条件,有什么困难,怎么利用旧知识。如遇学生基础知识上有漏洞,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可利用课下补,属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