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极大地加快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传播手段走上信息化,以前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利用黑板和粉笔直接来讲授,而现在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甚至移动通信系统搞教学,导致学习模式的变更。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当今社会已步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环境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跨世纪高素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
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2)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从而优化了教学。
(3)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
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和学校带来的变革(精选)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和学校带来的变革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老教师,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目前,大家都在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说法,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发现获得的知识越多,价值就越大。技术已经改变了全球劳动力的本质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给教育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学校教育条件和教学手段
例如,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使新教材能实现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的记录,学习历史的动态追踪和评价,即时的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可以实现“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
2.引发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比不上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我们逐渐认识到,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的思想观念,全面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创新的需求,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
3.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到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年龄、成绩分组,分学科定时学习,是一种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则主要是交互式、启发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可以混合分组,更注重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方式方法革新了,枯燥的学习方式改变了,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使教学更为高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办学机制越来越透明,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
第三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教师专业化 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与应用 视频资源的获取
教学文档的编辑与制作 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微时代的教学技术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玩转CNKI 助力科学检索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学科资源的检索与获取 演讲与口才
教师形象设计与公共礼仪 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校园安全事故应对流程
学生安全事故现状与分析第一节
学生安全事故现状与分析第二节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概念及认识
危机的认识——突发性危机及其特征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反应(1)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反应(2)
危机的干预——危机的影响因素(1)
危机的干预——危机的影响因素(2)
危机干预的方法——分享报告法、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法
危机干预的方法——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
危机干预的方法——阅读疗法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应该”与“不应该”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预防及教育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危机干预与转介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危机干预中的团队建设 ”
课程名称
【T19: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分支结构
【T19: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Excel图表制作
第四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
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来越宽。它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共享,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为语文教学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实乃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封闭式的,以“本”为本,唯教师是从。而现代的语文教学是以课本为例子,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要实施语文教学变革,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延伸、拓展;同时,也应该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包括学校与家庭,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课堂掌握的技能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等。
1、变单一语文科为多学科渗透:
语文科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科的相互作用会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这类文章的典范。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认识,魏书生先生曾多次让学生写作文及命题日记,都围绕相关学科加以渗透。如《谈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谈压强》、《谈浮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等,既加深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又如,学习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分析认识沙漠化的危害时,教师可联系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渗透自然科学及环保教学;可由治理沙漠联系到如何治理沙尘暴,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研究对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社会和生产实践。
2、变单一课堂为课内外沟通:
任何课本都有其时限性,面临着信息时代的“人生有涯而学无涯”的矛盾,教学生如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仅以课本为本,课堂教学应成为指引学生窥视课外读物和社会生活的窗口。“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中学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技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后,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跟月亮有关的诗句。“玉兔、婵娟、蟾宫„„”同学们兴致盎然,“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句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同学们朗朗诵出,情绪高昂。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这样就很自然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最后还投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让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经过这一系列内容的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比较透彻、深刻,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等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塑造的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操作排演。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教学中注意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他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以及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重新认识后,明确提出了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格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练兵场。校园中的“德、智、体、美、劳”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校园之声广播”、“春之声读书报告会”、“青春的旋律文艺晚会”、书画展览、演讲比赛、新年贺词等,每一项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到总结的过程,都渗透着语文学习的丰富的内涵。在这些语文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师不置身事外,学生便会融入课文之中,学生所获也必多多。社会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回归。“语文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生活既是语文素材最大的来源地,又是语文赖以流传锤炼、发展的依托。”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刘国正先生强调:“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自我认知关系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学《统筹方法》后,以“今天我当家”或“今天我当经理”为内容,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安排一家人或一班人工作。学习“语言要得体”时,可以设置了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社会实践的语言训练。如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探望病人、给别人解决纠纷等。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不仅学会了运用语言,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描写本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用大自然的美来感染学生;学习了记叙英雄模范或伟人传记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先进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他们树碑立传,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方言俚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忽如一夜春风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标语„„各种活生生的语文信息走近学生;唐诗宋词、历史巨篇的生活画面、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使语文园地呈现出一篇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教学手段的转变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
3、利用电脑网络,开启课堂教学信息化:
利用电脑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
当然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能忽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手段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手段都是好的。”我们反对把课堂搞成视频演播,反对因电教媒体大信息量呈现而形成新的“注入式”教学,反对以模拟替代最具学科特色的实验。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配合老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
1、倡导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成果的呈现,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2、倡导探究学习:
研究表明,感悟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从认知心理来说,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才能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动。但是如何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讨论起来、争辩起来,却是一个很难操作和把握的问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为一体,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能开拓学生言路的、能导向学生学习难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或辩论:二是随机捕捉学生顺向和逆向思维中的疑点,发挥其“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轰动作用,推动讨论或辩论进入高潮;三是要“在疑处设疑”,教师要相机充当“反方”角色,激发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争论或辩论;四是要设计具有层次特点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争论,“师生交流,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在每个学期让每个学生充当一次老师,为其他同学讲一堂课,教师做适当点评和补充。
3、倡导合作学习:
教师应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如在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可以提出文中孔乙己在小孩向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如果换成为“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不多!”行不行的问题,就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通过讨论并进行情景模拟,真切体会到前一种安排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不多不多!”是孔乙己在情急之下自然表现出来的“普通人”的语言,而“多乎哉?不多也。”是在“警报”解除之后,其读书人另一面性格的显现,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双重性。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鼓励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改变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个性、学习水平、智能因素等情况,混合编组或自愿组合,把课桌椅摆成方行或凸行,四人成一组,在空间上采用个人独立研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学生成长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觉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尊重学生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尊重学生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尊重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与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语文教学的变革,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进入空前复杂的高科技时代,语文教学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多媒体和电脑网络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会取代语文教师,因为只有人类自身才能传递精神火种。我们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石上,另一只脚切实迈向现代信息技术的未来。
第五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产权变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产权变革(3)
说到这里,我先要亮出一个观点:企业不仅仅是法律上的主体,迄今为止我们就是把企业作为法律上的主体,作为一个不同于自然人的法人,或者是相对独立的民事主体——合伙等等;但是要确立和保护财产权,就更要把企业作为法律上的客体,表现在企业是一个概括的财产(assets)、是营业(business),是我财产权的客体,是所有权、他物权支配的对象,可以从中衍生出无数的法律关系来。像美国那样,权利人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财产来实现我的利益。不要动不动就立一个法。动不动立个法正是不尊重财产权的表现。MBO热了,就说要立法,立什么法?不立法就不保护公平的MBO吗,不立法就可以利用MBO侵吞他人财产而不予法律救济吗?不就是公平买卖嘛,越立法越不尊重财产权。不就是缔结合同吗?法律不禁止的就是允许的嘛。插一句,英美法的灵活性就是比较适应现代社会。大家脑子里面肯定有不少法越多越细越好的思维定势,今天希望通过这两个小时给大家洗洗脑。
企业还是事业、任务、追求,就是undertaking、enterprise,是我的一项追求。一个社会能够鼓励和促进人们的追求,这个社会才是有前途的。在一个商品货币社会中,干什么都要钱,要拿得出资本,别说是炼钢铁,就是搞一个民营研究所,没有个几十万也下不来。事业、任务和追求的基础是财产权。要保护这个社会的追求和积极性,就要保护他们的财产。不要把企业法人神圣化,给它披上一个光环,让它成为一些人掠夺另一些人的工具。就把它作为老百姓、公民实现自身追求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作为法律的客体,是财产和财产权的延伸,把财产权神圣这个理念和制度适用到企业中去。
这个地方又派生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价值也是财产。我们现在法律上讲财产,房屋、土地、货币(钞票)、股票、债券等等,都把它跟某种形体结合起来,一定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可是在现代社会,财产要表现为价值才有意义。比尔?盖茨的财产就是抽象的价值,而不是有形的东西,我在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中的份额也不表现为有价证券。把价值作为财产在法律上早已有了,就是概括财产,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概括财产,包括他(她、它)的一切有形物和无形物、债权和债务。我再推荐大家去看一篇文章,《法学家》杂志XX年第2期里刊登的纪念拿破仑法典200周年的一篇文章,谈财产和人格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是财产。但是一个主体不限于只有一个价值。我可以将我的财产分为三份,一份投资于A公司,一份投资于B公司,一份留给自己生活用,我就有了三份概括的财产,分别依附于三个不同的人格。在法律上分为三个财产,分别有不同的法律关系。而且,一个概括的财产也可以包括几个概括财产。微软的资产负债表上是它的概括财产,但是这个概括的财产还可以再分成若干份概括的财产,其中盖茨就有一份——他的全部的权益,每一主体享有的份额就是他的概括财产。实践早就跑到法学的前头了!
第二个问题:支配等于物上的有形支配吗?
大陆法系传统上将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法律保障的抽象的支配力。到了苏俄民法,1922年的民法典,将其庸俗化为对所有物的占有、使用、处分的权利,后来我们又进一步庸俗化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对某一有形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都分离出去了,那还是不是所有权?我把我的财产投资到企业当中,这个企业是个法人,和我在法律上是平等、另外的主体。比如我投资了100万,这个法人就对它获得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或权能,那我还有没有所有权?上面我举的那个例子,法院说是有民法理论支持的,所有权投资以后就转化为股权,就不是所有权了。这个理论和修宪符合不符合,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对此我们能得出什么观点?有一个观点我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股权是所有者投资于企业或投资经营时其所有权的表现形式。股权不是所有权,但是所有者投资以后,所有权就表现为股权。经济学上说股票是所有权凭证,不是说有了股权和股票,所有权就没有了。保护财产权的目的何在,作用如何,意义在哪里?我今天要说的观点是,保护财产权,就是要使财产所有人或他物权人能够基于其财产权,控制由其财产权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财产法律关系和组织法律关系。保护财产权的目的,不是要你把金项链攥在手里、把钱藏在瓮里,这等于没有保护财产权。这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秘鲁经济学家讲的,没有财产权,才需要去紧紧地看着、守着你的财产,有了财产权,就要去交易、去做企业,要发挥财产的价值,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当你把财产投资企业时,你还是有所有权,表现在你要选择经营者等。如果你投资的是软件行业,你自己不是太懂,你要选择专业人士来为你做经理、打工。李嘉诚投资了成千上万的企业,但是他从来不到任何他投资的企业去上班,他的所有权表现在哪里?就是要选人,要重大决策。我投资了我要有知情权,我要知道我的钱干什么去了。现在世界上掀起了保护小股东的浪潮,就是要保护小股东的财产权,包括知情权。我的钱拿给你以后,连它如何运作都不让我知道,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财产权?还会有什么出息?德国有个案例,反映了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潮流。德国海德堡大学有个文格尔教授,他买了很多股票,其中有奔驰公司的股票。一年奔驰公司的期末实际分红比期中预期的利润低了很多,文格尔很生气,他问奔驰公司,奔驰公司说:对不起,我不能告诉你,这是有法律依据的,就是德国《股份法》第131条中有一项,公司可以泄露商业秘密为由而拒绝答复股东的询问。文格尔起诉到法院,说奔驰公司侵犯了我的财产权。法院顺应保护小股东的历史潮流,判决奔驰公司必须向文格尔做出解释。这位教授乘胜追击,又将《股份法》第131条中的那项规定起诉到宪法法院,要求确认其违宪,结果大获全胜。德国宪法法院又顺应保护小股东暨财产权的大潮,判决《股份法》131条的那一项违宪而予以废除。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