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

时间:2019-05-12 23: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

第一篇: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

第三课 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第三节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第一框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法院的职权、司法原则、任务及其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途径,收集有关人民法院的相关资料以及开展工作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及质疑和探究学习的方式理解和掌握人民法院的相关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司法机关是维护正义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增强守法的自觉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民法院的声像、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本框知识,有条件的学生可检索、查阅有关人民法院的相关资料(如《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以及收集典型案例。

三、教学过程 立法机关

【图片展示】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图(省略)

师:这是一张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图,在图上我省略了部分机构名称,有谁能说出这些1、2、3、4、5处分别应该填什么?

生: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最高人民检察院;3—最高人民法院;4—国务院;5—中央军事委员会 【教师归纳】

师: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之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被合称为“一府两院”。(补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8月27日表决通过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

而国家司法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国务院下属部门中的)公安机关等也是我国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司法机关是维护正义和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法治社会的一项根本原则。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了解我国司法机关中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板书)【图片展示】法徽

师:这是一枚法徽,大家如果平时看过《庭审纪实》、《案件聚焦》等栏目的话,会发现法官都佩戴这样的一枚法徽,我们把它放大地观察一下,从法徽的图案中,你能说出这里面包含了哪些含义吗?

生1:麦穗和齿轮象征着我们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生2: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红旗代表祖国。生3:天平象征公平和正义。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都很强。法徽是法官的身份标志,体现着法官应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深刻喻义。小小的一枚法徽,寓意深刻。庄严神圣的人民法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机关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法院,看一看我们上海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是如何构成的。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拿出纸笔,一边看,一边绘制出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简图。

【视频媒体播放】《走进法院》“第一部分上海法院的审判系统”

(视频内容:上海,一座璀璨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各个领域都在为城市的飞速发展尽职尽力,在这里,法院,这个庄严神圣、伸张正义的审判场所围绕着“公正与效率”将引领司法日趋完善。在我国,司法审判系统是由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四级法院和专门法院组成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是上海辖区内等级最高的审判机构,坐落在本市肇嘉浜路308号,下设立案庭、刑事第一、第二审判庭,民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审判监督庭等9个审判业务庭和执行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辖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上海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海事法院两个专门法院。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辖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长宁区人民法院、徐汇区人民法院、闵行区人民法院、卢湾区人民法院、松江区人民法院、金山区人民法院、奉贤区人民法院和南汇区人民法院等9家基层法院。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下辖黄浦区人民法院、静安区人民法院、杨浦区人民法院、虹口区人民法院、闸北区人民法院、普陀区人民法院、宝山区人民法院、嘉定区人民法院、青浦区人民法院和崇明县人民法院等十家基层法院,部分区县法院还下设人民法庭。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下辖上海、南京、蚌埠、杭州等四家铁路基层法院,上海海事法院管辖北自连云港南至上海与浙江交界的海域,下设有连云港巡回法庭。)师:我们来看看谁的组织体系简图最准确。(学生到黑板上交流图示)【师生归纳】

1、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板书)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人民法庭 专门人民法院 军事人民法院 海事人民法院 铁路运输法院

师:同学们结合了刚刚我们观看的视频和课本P80上的知识窗画出了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简图。在实践中,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国家审判权的组织保证。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体系下,人民法院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审判过程中,应做到哪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1:应做到公开审判,允许公众旁听审判,对外公布开庭公告。

生2:随着对外开放,国家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我觉得人民法院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法律的完善上跟得上时代。

生3:重要的是,在司法过程中,必须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做到依法办事。生4:应该做到“司法为民”,在审判过程中简化不必要的程序,体现便民利民。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开阔,有的是从职业道德角度,有的是从法律完善角度。在这当中,我们必须强调的便是:独立、公开公正、高效。

2、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第126条)(板书)

师:独立原则是人民法院的一个司法原则,也是一个根本原则。它要求:1)、只有人民法院才能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无权行使。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必须依法办事,除宪法和法律外,不服从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的指示和命令。3)、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不得干涉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师: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那么,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又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你们所查找的资料,上黑板来完成这个结构图。(板书:)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 国家地方权力机关(常委会)专门人民法院 地方人民法院 监督、被监督 监督、被监督 审判监督关系 领导、被领导 【教师归纳】

师: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不是制衡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立法与执法、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独立于行政机关。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对人民法院的宪政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宪法第12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媒体演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话 资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说,“人民法院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法院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师:人民法院是重要的国家审判机关,它的组织体系、它所行使的审判权,都关乎社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它所肩负的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3、人民法院的任务(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所收集的各类典型案件的案例,用于说明人民法院的任务。【教师归纳】

师: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刑事审判权、民事审判权、行政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着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还对有关机关、企业、团体和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旁听公开审判的案子,人民法院公开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法制教育的极好机会。【视频媒体播放】《走进法院》“审判的公开原则”

(视频内容: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都公开进行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凭本人身份证旁听案件的审理过程。无论公开审理的案件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操作平台】

师:从这段影像中,我们看到市民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通过公开途径旁听审判过程。在座的同学们大部分已经拥有了居民身份证,那么在今天我们学习了人民法院的有关知识之后,我们也来关注一下我国司法机关是如何行使审判权的。请各位同学自由组成调查小组,由队长负责组织一次旁听审判的小组活动,然后记录下整个过程,下次,我们来开展一个现场模拟比赛。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1、布置课堂(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中有疑问而没有解决,可在课后要求学生以4-5人为限自由组队,选择问题进一步检索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性研究,也可另立议题撰写小论文。

3、学生操作平台的完成情况可记录并作为平时学习状况表现的一部分。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结构较清晰明了,但多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要求教师要查找相关资料,以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并明确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时,教师采用了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课知识点,引出我国的司法机关。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了法徽图片,由于学生在学习国体和政体时对国徽的象征意义已有所掌握,因此很容易地便能理解法徽的象征意义。在顺序上,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了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的视频介绍,尤其是选择了上海法院的审判系统,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影像结合解说,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继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自己绘画法院组织系统简图。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本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讲解,并用完成图表的方法清晰说明了人民法院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另外,教师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所搜集的案例的分析,加深“人民法院的任务”这个知识点的传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布置了一个情景模拟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六.附件:教学资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第一百二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人民法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二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第一百二十八条 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第一百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一百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第一百三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一百三十三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第一百三十四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第一百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2.审判权力地方化倾向

审判权的行使有受地方有关机关的干预、影响的倾向。审判权不同于行政权,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实施法律的权力。审判权宜集中行使而不宜分割给地方。我国宪法虽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肯定了法制统一的精神,但现实中却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且愈演愈烈的局面。究其制度成因,主要有几点:1)、地方法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地方法官由同级人大任免,“法院的全部活动都要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因此地方人大完全可以通过对法官的任免及法律监督来影响、控制法院。2)、地方法院的法官有本地党政部门管理。根据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及庭长、审判员的任免,须先由同级党委预先讨论决定后才付诸同级人大选举或任免。日常管理中,一定级别以上的法官(往往是在法院中地位重要的法官)由本级地方党委主管,而所有法官的调进、调出又需经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办理。3)、法院的财政预算由地方政府编制与管理.法院的司法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其预算由地方政府参照其所属部门的级别、规模来编制预算,而很少考虑法院的业务特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于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法院更是作为外人看待,预算做得很少。对于供给自己衣食的地方政府,法院又怎能不仰其鼻息、观其颜色呢?“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等于对其意志又控制权”。4)、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尤其是在当地影响大或牵涉一定部门、一定级别干部的案件,本是协调地位的政法委却常常对案件的处理做出批示,法院不得不执行。综上种种,地方法院受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的影响、控制便不难理解了。而审判权力地方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弊端是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破坏法制在全国的统一;损害了审判机关的公正形象,是执行难、行政诉讼难及人情案、关系案的重要原因;破坏了大流通、大市场的建立,危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侵害了法院的独立地位,使法院异化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部门,从而严重影响民主与法制的进程,有违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实现。3.上下级法院关系有行政化倾向

法院有一系列不同于行政机关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在上下级关系方面各具特色:行政机关偏重于下级服从上级的从属关系,而法院在审判上无所谓领导与服从,每一级法院在自己管辖权范围内行使审判权都不必征得其上级法院的同意。上下级法院是靠审级联系的,是一种审判监督关系。设立审级的目的在于增加一道或多道审理程序,可以使争议的处理更加审慎,以减少错误,通过二审乃至三审、四审来纠正一审可能发生的错误。也正因为上级法院有权变更下级法院的判决,使得当事人通过上诉要求上级法院重审而成为一项切实的诉讼权利。如果上下级法院之间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审级制度就如同虚设,司法公正就难以保证。而现实当中,上下级法院间却有审级关系异化为行政领导关系的倾向。具体表现为:1)、案件请示制:下级法院就其审理的案件请示上级法院,上级法院作出意见后再交由下级法院系统。在推行错案追究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今天,许多下级法院更是热衷于案件请示以减少发回、改判数,并美其名曰尊重上级、主动接受监督。而此举使当事人的上诉变得毫无意义,审级监督无法发挥作用,严重损害了审级制度,并欺骗了希望通过上诉求得公正的当事人。2)、上级法院下派法官至下级法院任领导职务:此举可避免一些外行人进法院任领导而保持法院领导班子的专业性,但也亦造成此下级法院因为被派法官的原因而受上级法院的领导,从而有违上下级法院的独立。3)、司法行政的不良影响:司法行政主要指与法院运转有关、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的行政事务,包括人、财、物的管理等。司法行政关系一般是命令与服从 的关系,与审判有所不同。因此,上级法院可以借助司法行政来影响、控制下级法院。更有甚者,现在一些上级法院热衷于在下级法院中搞评比,虽有促进工作的积极效果,但也成为部分上级法院领导下级法院的堂皇借口。

第二篇:公正行使审判权研究

公正行使审判权研究

张启强

论文提要: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不仅关系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官公正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但也并非公正行使审判权就一定得出公正的裁判结果。其原因要究其法的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规范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时,即使公正行使审判权也可能得出非公正的裁判结果。在我国传统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差序格局背景下,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遇到纠纷不是讲权利而是攀关系、讲交情,由此导致法官在某些时候要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必须冲突传统伦理困局。与此同时,在差序格局的社会背景下民众所追求的也并非法治正义,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环境中,貌似每个人都在追寻司法公正,实际上他们都只是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有着亲缘伦理之差别待遇的所谓宗法伦理正义,而不是法治社会中司法机关平等对待每个公民的法治伦理正义。”因此,要保证法官在差序格局背景下也能公正行使审判权,除了不断增强法官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当从审判组织和审判程序方面规避差序格局对审判权公正行使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具体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做到正当程序的要求,即法官只知道戴着“面具”的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而不认识“面具”之下的个人,那么审判权得到公正行使将成为必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正行使审判权并非一定得出公正的裁判结果,而且审判权的公正行使也并非司法的最终目的,通过公正行使审判权得到公正的裁判结果才是司法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不应当机械地适用法律,应当在保证合法的情况下能动司法,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文共6075字。

以下正文:

一、差序格局背景下的审判权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

1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作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由一个一个的人逐渐推出去,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联结点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以对于中国的道德和法律而言,一般情况下都因之与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产生程序上的伸缩。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环境中,貌似每个人都在追寻司法公正,实际上他们都只是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有着亲缘伦理之差别待遇的所谓宗法伦理正义,而不是法治社会中司法机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关平等对待每个公民的法治伦理正义„„”2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伦理观念逐渐在发生变化同时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努力实现法的现代化,并于2011年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法治建设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法律制度变革在前、而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尽管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而逐渐在解体,但我国传统的宗法伦理观念却以同学、校友、同事、同乡等关系为依托,在我国法治的建设过程中严重影响着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因此要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背景下保证审判权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公正行使必须冲破传统伦理困局。

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背景下,影响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因素较多,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情形:

1、法官与律师联系密切,影响审判权的公正行使。由于法官与律师联系密切,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只要找准了律师也就找到了一位“贴心法官”来办理自己的案件。这种情形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尤为突出,在这些偏远的地方由于城镇较小,法官和律师也就那么几个人,通过长期在案件方面的接触使法官和律师从陌生人逐渐变成了熟人,更有甚者这些法官和律师在之前本身就是关系较好的同学或朋友,加之中国人存在私的问题,在同等情况下关系程度不同其结果可能就有所不同,所以就可能会影响审判权的公正行使。

2、法官与一方当事人关系较好,影响审判权的公正行使。现行的相关立法虽然规定了严格的回避缺席,但法官与当事人除了存在明显的某种亲戚关系外,对回避的其他情形在实践中却不易被发现,而且当事人申请回避必须回避事由成立法官才回避,这就可能出现明知对方当事人与法官关系较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却说不出任何理由。

3、通过法官的亲友向法官打招呼,影响审判权的公正行使。这类情形在实践中最难被发现,由于当事人没有直接与法官联系,而通过第三方与法官间接联系,所以很难被发现。论述至此,笔者认为从规避影响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因素的角度来看,量刑规范化不仅有利于法治统一,而且有利于规避影响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因素。

二、有关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不仅关系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是对司法机关的必然要求,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意。为深入理解司法公正,下面就有关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能动司法是否影响司法公正

一般认为,司法具有被动性,所以法官的职责就是居中裁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能动司法是乎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有学者认为,司法的被动性和司法的能动性并非不可兼容,二者只是对审判权不同层面属性的描述,即司法的被动性强调审判权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而能动性强调的是司法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属性。3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司法的被动性与能动司法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不同层面对司法的描述。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在意思表达自由的情况下,有权依法行使诉权但也可周刚志:《司法公正的社会困局及其破解》,载《理论周刊》2013年第155期,第1页。江国华:《走向能动的司法——审判权本质再审视》,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第3页。

以放弃诉权的行使,法院遵循不告不理原则,这是对司法被动性的最好诠释。对于民事案件,除一些特殊情形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外,一般情况都是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法官作为正义的守护者,在办理案件中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举证居中裁判案件,这种传统的办案模式似乎最客观公正。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国民的法治意识不强,而且在一些偏远地区,民众的维权意识还相当薄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然以司法具有被动性为由,不能动司法调取相关的证据材料,那么在一些双方当事人势力悬殊的案件中就可能难以确保裁判的公正性,这不仅直接损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当然,能动司法并非没有限度,能动司法也应当坚持几项原则:

1、法官能动行使审判权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立法宗旨和法治精神,遵守基本的法理要求。法官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一般情况下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陈述及各自提供的证据来认定,不能为查清案件事实帮助一方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必须注意释明权的行使限度。在具体适用法律时,不能机械地适用法律,法官不是机器,但能动司法并不是就可以突破法律规定。

2、一个法治国家,法律的社会效果是蕴涵于法律规定之中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法律规定是行使审判权的基础和依据,没有法律规定审判权就失去了审判的基础,将无法得到行使,但离开了社会法律也将成为不必要的规范。因此在能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3、通过能动司法得出一个裁判结果并非目的,能动司法的最终目的应当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案结事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背景下实行司法独立是否就能确保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一大特点,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背景不无关系。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与行政权和立法权相互分开、互不干涉,在这种制度条件下司法成为了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在我国理论界有很多学者大力倡导司法独立,但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能实行司法独立,其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国家实行司法独立这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不无关系,而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当然,司法独立制度本身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但如果不具备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即使在我国实行了司法独立也会因为无法实现其本土化而影响我国法治的建设。

2、实行司法独立要求一个国家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培育了一大批法律人才,但许多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司法独立可能会适得其反。

3、在中国当前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没有彻底被解除的情况下,实行司法独立赋予法官完全独立的审判权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不公正的裁判。

4、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有关司法独立的规定符合当前的国情,也适应我国的政治制度。司法独立并不是目的,而确保裁判的公正性,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是目的。所以说司法独立只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一种手段,要实行司法独立需具备许多的条件,实现司法公正并非只有司法独立这一条路径,况且当前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低,法官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中国传统宗法伦理观念在民众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法官在某些时候要公正行使审判权尚需冲破传统伦理困局,更何谈司法独立。

(三)信访制度是否损害司法公正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上访才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程序虽然能够间接地支持裁判结果的妥当性,但并非像有的学者所述,实体上不合民意的决定,因为正当程序的原因却被民众所接受。”4对于我国的民众来说,无论程序合法与否,只要对最终的裁判结果不服,很多当事人就会上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信访制度有违法治国家的建设,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法律只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任何一项制度本身并不是目的,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这才应当是最终的目的。当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正与日俱增,加之法律具有滞后性,可能导致许多新情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而且,由于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方的基层法院,法官的业务水平还相对较低,如果纠纷通过法院的裁决就止于此的话,势必会使社会矛盾积压于民间,而长期的积压必将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才可能进一步的谈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稳定的环境,公平正义将荡然无存。

(四)司法公正是否存在一个具体的标准

司法公正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何为司法公正至今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尽管民众都在追寻司法公正,但实际上每个人心目中的司法公正都有所差别,案外人和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因此,评价某个案件裁判结果是否公正,应当结合个案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同样的赡养纠纷案件,如果案件当事人的心目中均树立了男女平等的观念,那么当法官判决儿子和女儿承担相同数额的赡养费时,可能没有当事人觉得不公正。但如果案件当事人都具有男尊女卑的观念,那么当判决儿子和女儿承担相同数额的赡养费时,女儿则可能觉得裁判不公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确立在先,而思想观念变更在后,虽然法律规范具有先进性,但却具有脱离社会实际之嫌。

三、规制审判权公正行使的路径探讨

公正行使审判权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公正行使审判权就一定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判结果,其原因要究其法的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规范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时,即使公正行使审判权也可能得出非公正的裁判结果。规制审判权的公正行使不仅有利于维护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下主要从审判组织和审判程序两个方面对规制审判权公正行使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开展异地视频审判,规避程序外因素对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影响

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中国社会的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西方国家争的是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所以难以做到正当程序的要求,即法官只知道戴着原被告“面具”的抽象的当事人,而不认识在“面具”之下的个人。5尽管现行立法规定了严格的回避制度,但由于很多关系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当事人发现,造成案件在未审之前就已产生了不公正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视频技术已比较完备,因此,笔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异地视频审判,由异地法官通过远程视频审理本地案件,从而最大限度地阻却程序外因素对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影响。在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时可以责令其一并提交电子档的起诉书,立案以后在法院之间所有的诉讼文书都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移交,而对于案件当事人依然发放纸质的诉讼文书。当然,采取这种方式必然会增加一定的司法成本,但如果增加一定的司法成本能换来更多的司法正义显然是值得的。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二)完善合议制度,将人民陪审员的权利限定于案件事实的认定

根据现行立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这项制度本身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基层法院适用普通程序由人民陪审员和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仅仅只起到了“陪坐”的作用,对案件的裁判结果并没有真正发表过意见,所谓合议庭的意见仅仅不过就是承办法官的个人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陪审员制度除了具有彰显司法民主这一意义之外,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而且,虽然立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中享有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利,但立法要真正落到实处,还涉及到审判管理权的充分行使。除此之外,由于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民陪审员虽然参与了案件的审理,但对于法律适用问题并不在行,故建议将人民陪审员的权利限定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发挥合议庭的集体智慧,避免承办法官独断案件,确保审判权能得到公正的行使。

(三)加大公开力度,以公开促公正

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利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确保公正。公开审理案件不仅能够让民众参与到司法活动中来,而且还能监督审判权的行使,促进法官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通过案件的公开审理,不仅能够提高司法公信力,而且还能够树立司法权威,正如有的学者所述,没有公正性仅国家的强制力来建立的司法权威是司法专断,而虽公正但得不到公众的认同的司法权威,形成的只能是关系紧张的强制秩序。6因此,通过公开让公众认同法院的审判活动,督促审判权的公正行使才能真正树立法院的司法权威。除了公开案件的审理过程之外,公开的力度还应当不断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裁判文书在互联网上全部公开,以促进审判权的公正行使。

(四)严格审限管理,避免案件久拖不决

公正行使审判权并不仅仅是要求法官依照实体法律的规定来裁判案件,而且还要求法官严格依照程序法的规定审理案件,在法定的审限内裁判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由于案多人少,存在大量的旧存积压案件,有的案件从受理之日算起已长达数年时间,这对于案件当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损害,因为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所以必须严格审限管理,不得任意延长审限,实践中一些法官以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为由,任意的变相延长审限,这样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法院内部对审判权的行使进行严格管理

有学者认为,由于审判权具有专属性,所以应当完整、不被分割地由法官行使,任何割裂审与判的做法都是违背司法规律的。7笔者赞同这一观点,案件的审理应当坚持直接审理和言辞原则,如果分割了审与判,则可能因书面审理的法官无法知晓某些个案当事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不公正的判决。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大力倡导司法独立,一般认为司法独立包括司法权的独立,法院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在这三项独立的内容中,法官独立是最核心的内容。正是由于中国社会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司法独立在我国当前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不适应性,在此就不再赘述。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否意味着法官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不再受任何的管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这样的审判权就成为了绝对的权利,绝对的权利是必然会产生腐败的。然而法院内部对审判权的管理似乎是对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干涉,其实,法院内部对审判权的管理是对法官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力监督。关于法院内部6许健,卢山:《论互动关系下刑事审判权的行使》,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2期,第141页。王华伟,赵丽丽:《我国审判权行使的三元分离及其重构》,载《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52页。

对审判权公正行使的管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通过“两评查”等事后评查机制对案件审理进行监督。其实,法院内部对法官公正行使审判权的监督不应当仅停留于事后,而应当从案件立案受理到法官作出裁判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观看庭审、了解案件受理后的送达情况等途径督促承办法官及时办结案件,防止案件久拖不决超过审限。

第三篇: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其主要职责包括哪些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

我国现行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的性质。根据这一规定,在我国,审判权必须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即只有人民法院才有审判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进行审判活动。

人民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通过全部审判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与职权

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由以下法院组成:全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

我国现行宪法第127第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这表明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关系,而是监督关系。根据这一规定,上级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指挥命令下级人民法院如何进行审判,只能对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是否正确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监督。这种监督主要体现在上级人民法院按照上诉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及死刑复核程序对下级人民法院具体案件的监督,纠正错误的判决和裁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其主要职权包括:

(1)一审管辖权

(2)上诉管辖权

(3)审判监督权

(4)司法解释权

(5)死刑核准权

2、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1)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人民法院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市辖区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的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一审管辖权②庭外处理权③调解指导权

(2)中级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设区的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的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一审管辖权②上诉管辖权

(3)高级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其职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一审管辖权②上诉管辖权③审判监督权④死刑核准权

3、专门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组织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们是在特定部门或者针对特定案件而设立,受理与设立部门相关的专业性案件的法院。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目前我国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4、军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

目前我国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等四种专门人民法院。

军事法院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军内的最高级)、大军区及军兵种军事法院(相当于中级层次)、军级军事法院(基层级)三级,军事法院的最高审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法院负责审判军事人员犯罪的刑事案件。海事法院只设一级,设立在广州、上海、武汉、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海口和北海等港口城市,其建制相当于地方的中级人民法院。海事法院管辖中国法人和公民之间,中国法人、公民和境外(外国或地区)法人和公民之间的第一审海事案件和海商案件。对海事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森林法院。审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严重责任事故案件及涉外案件,其任务是保护森林。基层森林法院一般设置在某些特定林区的一些林业局(包括木材水运局)的所在地;在地区(盟)林业管理局所在地或国有森林集中连片地区设立森林中级法院。

铁路运输法院是设在铁路沿线的专门人民法院,分为二级:一是铁路管理分局所在地设立铁路运输基层法院,二是在铁路管理局所在地设立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铁路运输法院负责审判由铁路公安机关侦破、铁路检察院起诉的发生在铁路沿线的刑事犯罪案件和与铁路运输有关的经济纠纷。对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篇:影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分析及对策

影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分析及对策

王越江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我国宪法、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等明定的一项基本、庄严而神圣的原则,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由于财政体制、领导体制、人员编制以及法院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在我国实际上并未全部得到遵行和实现。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影响和干扰法院独立审判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法院权威的需求与依据

依法治国,必须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一切重要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其具体的程序运作者和各具体行为是否合法的审查者人民法院必须具有排他支配性,具有一定的权威。自身无权、无位、无威,就难以司法、治人、治国。现实中,人民法院缺乏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其独立“人格”难以确保,从而难保其只服从于法律这一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权责相适应的规则,表现出社会强烈要求司法公正与法院无权威现状之间的矛盾。依法治国必须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依法治国,树立起法院的权威是最起码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依法治国,树立法院权威迫在眉睫。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实体法、程序法中多有体现,这是树立法院权威,确保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根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如果不按照宪法规定行事,就是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党的十五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求“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说明我们党已经注意到依法治国必须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从制度上树立法院权威。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全社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当今世界,在各国联系加强、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同时,对人权等方面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要求必须依法施政、依法治国,特别强调确立法院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中立裁判者作用。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独立作为法制现代化、民主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已为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司法制度向国际靠拢,逐步树立法院的权威,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趋势。

从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已采取的许多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法院正通过改革内部机制,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但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这并不仅仅是法院通过自身改革所能实现的,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二、影响、干扰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因

当前影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因,既有法院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法院系统内部自身体制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

(一)财政体制的原因

这是困扰法院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当前法院本身没有独立的财权,财权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掌握,他们决定着各级法院的经费。法院的办公条件和装备的好坏、办案经费的多寡、法院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的高低等等往往均取决于本级政府所给予的经费的多少。法院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依附于政府,使地方政府有干预审判的物质决定性条件。这种财政体制使审判难于摆脱地方行政干预,使统一的审判权被行政区域分割开,法院变成纯粹为地方服务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法院”。

(二)领导体制的原因

目前在领导体制上,各级党委、人大与法院的关系,还存在着权限划分不清的情况。宪法规

定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同时规定了法院、检察院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原则。在实践中,县以上各级党委设有政法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工作。但是,党的政法委与人大、法院、检察院的权限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许多单位干预审判,给法院尤其是主审法官造成很大压力,更主要的是有时干预是代表单位还是代表个人难以分清,往往造成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例如人大的个案监督,不可否认其存在具有当然的合理性,但个案监督是地方人大的监督,在其不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时,往往会造成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僭越,使社会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信访案件的大量出现,给党委、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相应传递给了法院,影响到了案件的独立审判。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再看有关人事权,法院中领导干部的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而且审判人员本身也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拥有对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可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各级法院拥有人事方面的控制权。在这种财政、人事两大重要权力均隶属和依附于地方权力的现状下,要求我们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而不受其他外来权力的干涉实在是勉为其难,除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足够强的法律意识和大公无私精神。倘若人家真的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过问、干扰或刁难法院的审判,我们是很难抗衡的。

(四)工作程序方面。

现在说一下法院内部体制对独立审判所存在的影响,主要是审委会和院长、庭长签发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院审判委员会职权范围不够明确具体,在审判过程中,有时发生案件先由审判委员会定案,然后再由法庭审理并判决,造成开庭审判走形式;二是目前许多法院还实行院长、庭长事先审查案件,审理后签发的制度,对案件的审判使用行政式方式管理,拥有案件最终决定权不是审理案件的法官,从而造成权责不明和有时的滥用职权,造成裁判不公。三是上下级法院关系问题,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监督关系,并不是领导关系,但现在法院的工作主要是由上级法院考核,这就难免造成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考虑到上级法院下一步的考核,要考虑到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过多地考虑上级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五)执法不严的问题。国家为了保障法院依法审判,在法律中对妨害诉讼的行为有明确的强制措施规定。但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和个人严重违反法律应受到制裁而受不到应有的制裁,从而致使作假证、不依法协助、有能力履行义务而拒不履行、侮辱殴打法官事件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和权威,妨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

三、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的几点意见

要保证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在独立审判问题上真正实现立法与现实的契合,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独立的司法预算和编制,为审判独立的真正到位创造合适的外部条件。实行司法预算和编制独立是审判独立真正实现的必备保障。全国所有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预算编制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预算草案送政府协调后(不得减少或推翻),直接由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由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使法院摆脱地方预算和编制的控制,为真正实现审判独立创制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一是法院与党委的关系。法院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关,审判工作只有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对于复杂疑难的案件,影响面广的案件,法院应当及时向党委汇报,使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得到党委的有力支持;二是正确处理独立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法院是由人大产生的,要向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必须掌握在一定限度

之内,否则就会侵越审判权,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判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人大监督应实现从当前的“重事不重人”,“重事又重人”到“重人不重事”的转变。三是独立审判与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审判是法院的基本职责,但在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要求法院也要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法院在提前介入案件时,不主观、不定性,保持清醒头脑。四是法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案件公正审理需要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法官在裁判时应当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秉公办案,不受舆论压力影响。

第三,将独立审判之主体明确定位于法官。具体而言,应对法院内部的业务庭这一层次的机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其职能,缩减其数量;取消法院院长对法官所审案件的审批权,对法官以独任制或合议制的审判组织形式审判的案件,主管院长、庭长不再予以审批。同时,加强对法官的监督,实行“隔离式”审判模式,断绝当事人庭前与主审人接触的渠道,保证司法公正。

第四,应当着力提高法官待遇。目前我国法官的级别待遇是与公务员相同的,这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是不符的,根据法官职业的特点,实行高薪养廉制度是可行的。实行高薪制,可以维护法官队伍的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进入法院工作,并使其能抗拒腐蚀。

第五篇:影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分析及对策

影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分析及对策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我国宪法、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等明定的一项基本、庄严而神圣的原则,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由于财政体制、领导体制、人员编制以及法院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在我国实际上并未全部得到遵行和实现。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影响和干扰法院独立审判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法院权威的需求与依据

依法治国,必须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一切重要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其具体的程序运作者和各具体行为是否合法的审查者人民法院必须具有排他支配性,具有一定的权威。自身无权、无位、无威,就难以司法、治人、治国。现实中,人民法院缺乏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其独立“人格”难以确保,从而难保其只服从于法律这一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权责相适应的规则,表现出社会强烈要求司法公正与法院无权威现状之间的矛盾。依法治国必须实现司法公正,而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依法治国,树立起法院的权威是最起码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依法治国,树立法院权威迫在眉睫。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实体法、程序法中多有体现,这是树立法院权威,确保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根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如果不按照宪法规定行事,就是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党的十五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求“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说明我们党已经注意到依法治国必须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从制度上树立法院权威。这是我们党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全社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当今世界,在各国联系加强、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同时,对人权等方面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要求必须依法施政、依法治国,特别强调确立法院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中立裁判者作用。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独立作为法制现代化、民主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已为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司法制度向国际靠拢,逐步树立法院的权威,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趋势。

从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已采取的许多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法院正通过改革内部机制,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但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这并不仅仅是法院通过自身改革所能实现的,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二、影响、干扰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因

当前影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因,既有法院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法院系统内部自身体制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

(一)财政体制的原因

这是困扰法院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当前法院本身没有独立的财权,财权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掌握,他们决定着各级法院的经费。法院的办公条件和装备的好坏、办案经费的多寡、法院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的高低等等往往均取决于本级政府所给予的经费的多少。法院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依附于政府,使地方政府有干预审判的物质决定性条件。这种财政体制使审判难于摆脱地方行政干预,使统一的审判权被行政区域分割开,法院变成纯粹为地方服务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法院”。

(二)领导体制的原因

目前在领导体制上,各级党委、人大与法院的关系,还存在着权限划分不清的情况。宪法规定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同时规定了法院、检察院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原则。在实践中,县以上各级党委设有政法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工作。但是,党的政法委与人大、法院、检察院的权限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许多单位干预审判,给法院尤其是主审法官造成很大压力,更主要的是有时干预是

代表单位还是代表个人难以分清,往往造成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例如人大的个案监督,不可否认其存在具有当然的合理性,但个案监督是地方人大的监督,在其不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时,往往会造成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僭越,使社会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信访案件的大量出现,给党委、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相应传递给了法院,影响到了案件的独立审判。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再看有关人事权,法院中领导干部的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而且审判人员本身也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拥有对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可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方各级法院拥有人事方面的控制权。在这种财政、人事两大重要权力均隶属和依附于地方权力的现状下,要求我们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而不受其他外来权力的干涉实在是勉为其难,除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足够强的法律意识和大公无私精神。倘若人家真的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或明或暗、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过问、干扰或刁难法院的审判,我们是很难抗衡的。

(四)工作程序方面。

现在说一下法院内部体制对独立审判所存在的影响,主要是审委会和院长、庭长签发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院审判委员会职权范围不够明确具体,在审判过程中,有时发生案件先由审判委员会定案,然后再由法庭审理并判决,造成开庭审判走形式;二是目前许多法院还实行院长、庭长事先审查案件,审理后签发的制度,对案件的审判使用行政式方式管理,拥有案件最终决定权不是审理案件的法官,从而造成权责不明和有时的滥用职权,造成裁判不公。三是上下级法院关系问题,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监督关系,并不是领导关系,但现在法院的工作主要是由上级法院考核,这就难免造成一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考虑到上级法院下一步的考核,要考虑到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过多地考虑上级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五)执法不严的问题。国家为了保障法院依法审判,在法律中对妨害诉讼的行为有明确的强制措施规定。但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和个人严重违反法律应受到制裁而受不到应有的制裁,从而致使作假证、不依法协助、有能力履行义务而拒不履行、侮辱殴打法官事件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和权威,妨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

三、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的几点意见

要保证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在独立审判问题上真正实现立法与现实的契合,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独立的司法预算和编制,为审判独立的真正到位创造合适的外部条件。实行司法预算和编制独立是审判独立真正实现的必备保障。全国所有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预算编制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预算草案送政府协调后(不得减少或推翻),直接由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由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使法院摆脱地方预算和编制的控制,为真正实现审判独立创制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一是法院与党委的关系。法院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关,审判工作只有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对于复杂疑难的案件,影响面广的案件,法院应当及时向党委汇报,使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得到党委的有力支持;二是正确处理独立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法院是由人大产生的,要向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必须掌握在一定限度之内,否则就会侵越审判权,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判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人大监督应实现从当前的“重事不重人”,“重事又重人”到“重人不重事”的转变。三是独立审判与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系。审判是法院的基本职责,但在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要求法院也要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法院在提前介入案件时,不主观、不定性,保持清醒

头脑。四是法院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案件公正审理需要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法官在裁判时应当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秉公办案,不受舆论压力影响。

第三,将独立审判之主体明确定位于法官。具体而言,应对法院内部的业务庭这一层次的机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其职能,缩减其数量;取消法院院长对法官所审案件的审批权,对法官以独任制或合议制的审判组织形式审判的案件,主管院长、庭长不再予以审批。同时,加强对法官的监督,实行“隔离式”审判模式,断绝当事人庭前与主审人接触的渠道,保证司法公正。

第四,应当着力提高法官待遇。目前我国法官的级别待遇是与公务员相同的,这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是不符的,根据法官职业的特点,实行高薪养廉制度是可行的。实行高薪制,可以维护法官队伍的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进入法院工作,并使其能抗拒腐蚀。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要独立的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

1)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依法惩办各种犯罪分子,保护公有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权利,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这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如果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施加影响,就会出现曲解法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这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正常行使职权的基本条件。如果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干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职权的行使,不仅会影响他们严格司法和积极性和责任感,而且使他们无法正常行使自己的职权。

(4)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但不排斥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必须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参考资料:?si=1

下载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政治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宣传标语依法行使权利[大全]

    法制宣传标语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开展普法教......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课件

    第四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章概述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因此,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通过本课......

    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 是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的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帮助学生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政府的权力依法......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精选5篇)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任务及其具体要求。 2、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标 1、 归纳分析政府依法......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学案

    第四课 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导学案 ◎ 课标要求:把握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问题导读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是什么? 2、政府为什......

    《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教案

    《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在第三课着重分析了我国的政府性质和主要职责,即我国政府是人民......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学案

    枣庄三中西校高一年级下学期政治学科教学案 (4)编写人:楚士玲审查人:石磊、王辉使用日期: 2014.03.19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基础过关】见丛书第一......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