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

时间:2019-05-12 23:1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

第一篇: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

欧洲新城经纬小学校 刘琦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教材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呈现出来,如衣服的搭配、行走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要学生直接来学习,显得非常空洞,也没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排列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学校开展的 “六步畅学”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我紧紧围绕 “预习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梳理评学和实践延学”六个环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1.预习助学,导案铺垫。在学习新知识前,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预习导学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探究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简单的知识自己学,重点的地方会质疑。2.诱趣激学,巧设情境。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猜密码的活动,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力求做到学中有思,思中有疑,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得,使学生在数学课中充分的活动丰富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3.顺思导学,启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活起来,人人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课堂中主要采用的是分小组进行,小组长负责将预习的内容在组内进行交流,组员分工并做好记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拓了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操作的成功,从而在交流中研究出了排列的方法。

在教学组合这部分知识时,我还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自然一些的情境,突显出排列和组合的区分。握手和打电话都是组合在生活中的应用,都能将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升华!握手更容易在课堂上呈现,而打电话可以课后完成。

于是,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握手活动。我先让同学们猜想会握几次,然后请三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验证。讲解过程中将数形结合,让学生利用圈画、连线、字母表示、数字表示等方式进行有序思考。最后提问:“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3个人之间握手只能进行3次呢?”让学生明白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区别,从而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顺畅。4.应用促学,检验新知。

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中,我继续利用小羊们参加运动会这一情境,让学生为获奖的选手搭配领奖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想法表示出来。这时再一次将数形结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5.梳理评学,回味升华。

梳理评学环节中让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中的一些收获。6.实践延学,拓展应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最初依据书中的“做一做”,设计了为运动员买奖品,应怎样付钱的问题。但第一次试讲后感觉这道习题的内容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于是,又设计了用0、1、2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的问题。我们认为这道习题既与学习内容相仿,又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一个层面。学生通过排列后,就会明白一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字不能是0这个道理。

数学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必须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生活情趣。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的这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从而在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生活的魅力。

第二篇: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

生活实践产生了数学知识,数学为生活实践服务。因此,数学教学,讲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整合教材内容,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1、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采取先出示动物图,再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展现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最后再通过比一比,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虽然这样逐一呈现例题的方式所花时间较多,但它直观、新颖、容易理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激趣、迁移的新理念。

2、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删繁就简,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四则运算的教学,就可避免大数目的繁杂计算,引进“计算器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加强了实用性,和现代接轨。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修路、做零件”等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理补充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进入课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各式各样的百分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有人说:“某种药品的有效率为95%,意思是100人服了有95人会痊愈,效果很好”,有人说:“衣服上标有100%棉,说明这衣服是全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小悟空”采回的“野果子”也就绚丽多姿,学生自己教自己,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结合实际,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捕捉“生活现象”

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堂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妈妈买来8个梨,要平均分给4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二)还原“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课件出示):草地上有5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4只黑羊;有4只花蝴蝶在花丛中(4朵黄花,5朵红花)飞舞,又有2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对内容创设整理和及时的引导,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三、在课堂中学,在课堂中用,学以致用

1、注重实践,给予学生体验、感悟的机会。

例如:1时、1分的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让学生静静地看着秒针走1圈和用1分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写1分钟字、读1分钟课文等),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1分的长短,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惜时的教育。再如:教学长、正方形的春风吹又生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测量书本、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面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所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内化,根深蒂固。

2、拓展“生活时空”,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等。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知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现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恰当地组织教学,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用生活中的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3、参与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版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出了数学教学必须与自来水笔建立紧密的联系,因为数学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都会真正认识到本学科的实用价值;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肯定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培养他们能力的多样性。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探究性教学”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注重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及生活实践能力并以此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观。总结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发展,指出现代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与自来水笔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3、建构主义理论。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数学就是做数学,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因为任何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必须经历“建构”这样一个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着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这为学生学习个化特征的形成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使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倒塌的个人经验的内化。

4、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事实上智力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彼此独立的、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体验、发现、探究以及操作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来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因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课题正是半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其所具有的开发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六、本课题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一次校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结合当前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布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利于各实验校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修正研究方向。

2、及时组织各实验校及实验员参加上级课题组织的各项课题研讨活动,积极于外地实验校联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

3、每年组织一次课题研讨会或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活动,鼓励实验员参预研究,对好的实验员和实验校进行表彰。

4、每年组织一次课题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对实验的过程性资料、基础性资料进行归档。

第三篇:感受生活感悟数学

感受生活感悟数学

【摘 要】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就更离不开实践生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活;感知;质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教学目标最终指向于考试,导致许多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儿童的心理需求、认知特点置若罔闻,与儿童生活相却甚远。所以,很多儿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在此,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认识数学,从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用具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购物过程。在练习时,我还创设出“一个小熊8元,一个洋娃娃5元,一架飞机11元,一个变形金刚9元,一辆小汽车7元,如果你有20元钱,你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钱?”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算的?要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算出。这样儿童不仅获得了准确、清晰的“元、角、分”概念,而且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也得到了巩固。又如让学生感悟基数、序数时,选择喜欢的足球运动,看队员身上的衣服标号;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出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来表示;教学“轻重”时,把学生带入活动场地,让学生亲自坐上跷跷板,感受轻、重在生活中的体现等。儿童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质疑――数学问题产生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把一个概念、规律的产生,一个问题的提出,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建立在儿童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才会感到亲切、易懂、自然。我们要立足于教学大纲,却不拘泥于教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些食品(有水果、蔬菜、饮料等),请你帮妈妈分一分,并放在相应的地方。于是学生要先调查,看看自己家冰箱里放什么物品,食品柜放什么物品……再尝试分一分,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分类”知识,而且达到了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如,在“1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10个小球和一个纸箱,并在离纸箱处一米远的地方划了一条投球线,在课堂上进行了“看谁投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盎然,都想试一试。我每请一个学生上台投球后,便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他说说纸箱内有几个小球,纸箱外有几个小球,几和几组成10……这样,儿童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10的加减法,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起源于生活,学生学好数学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将家里的家禽或餐具等进行统计,并制出简单的统计图表;如学习“认识图形”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如学习“分类”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进行整理等等。这样,由于把学生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学习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用于实践,学生就会兴趣倍增。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几点看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的几点看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意学习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

二、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规律,验研究的乐趣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都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而这种规律一般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验证的,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为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鼓励学生“用”数学,用以服务和指导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新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半个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广大教师应多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提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第五篇:感受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生活。

有时我会觉得彷徨,彷徨生活会迷失着我,让我独处在与世隔绝的另一个迷失世界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样荒凉而又岑寂,也许那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镜头。

有时似乎生活过着的是一种冷淡。可,为何冷淡中充满背后的温馨和佚茫的感觉。有时我会学一个人在生活中怎样去懂得去放弃。

感受生活。

其实生活就像一张白纸,写下来的是一种记忆,记忆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尽管那是悲剧的历史,而且还略含喜剧味,可那文字却又是那样陈年。情思需要用文字老表达,文字需要思想来传递,然而生活也许仅有的是一种单调。要让生活过得五彩缤纷,就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绘画它。用心去描绘那生活的境界--与众不同的感觉。

人的本性就是那样的软弱,凭着感觉去过好每一天,让着脑后的休闲悯尉它。空虚并不是不是无意,无意的是不懂得去空虚,构幻是思想的觅食者,生活也许就是这样。

生活着不管是对还是错,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泰戈尔

下载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感受生活(定稿)

    感受生活 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抱怨。我努力寻找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懂得感恩。。。。。。温暖的家里,慈爱的父母,每天......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儿童,使人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它更强调了数学学习,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

    小班生活实际课程

    活动一:汤洒了,怎么办? 活动二:我会穿鞋 活动三:睡觉的时候 活动四:我会漱口 活动五:我拉爸爸手(保护自身安全) 活动六:我会上厕所(生活卫生习惯) 活动七:我会打招呼 活动八:小嘴巴守门......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近几年了,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使得环境受到了大量的污染,还有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使得各种生态环境都受到......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

    试论让数学思考结合生活实例

    试论让数学思考结合生活实例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具有生活味道的......

    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5篇

    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