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
学习生活数学感受数学魅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做数学,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才会学懂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实践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that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content should be realistic,meaningful and challenging”.Mathematics curriculum objectives also mentioned that should help students initially learn how to use the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to observe,analyze social reality,to solve problems in daily life and other subjects,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applied mathematics."Therefore,in teaching mathematics,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life of learning scenarios,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practice,do the math,teach students to observe life,the vision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life.So that the children will truly enter into the role of learning mathematics,will feel and experience the charm and value of mathematics,will learn math.【Key words】Mathematics; Life; Application; Practice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目标中也提到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才会学懂数学。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由“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出示“妈妈买了1.5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0.25元,妈妈应付多少钱?”0.25×1.5=0.375(元)“该怎样付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进而强化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回归生活空间,在实践中做数学
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应当摒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因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利息”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无数数学问题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了“多位数乘法”后让学生做父母的“小会计”,在买东西时帮父母算价钱。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个月的用水量和用电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用水量和用电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时、分、秒”后,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树立时间观念。学生在生活课堂里解决了很多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4.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我们应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例如,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中奖”的游戏。在利益的驱动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自信自己是“幸运儿”。教师应教会学生遇到这种事情后应冷静分析大奖背后的“秘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情,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另外,指导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是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真实世界里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浅谈生活教育理论在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他们学起来自然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低年级数学生活化实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如何让这种理念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引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数学知识就来源于这个大大的活知识宝库,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学生也肯定能学的积极,学的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小明的一天》一课,课前一天先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起床、上学、放学、1休息等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再汇报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知识已是水到渠成。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立足生活,感受数学乐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学生的兴趣之源呢?那么我想这又需要我们去贴近孩子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平时喜欢什么呢?什么事物会引起他们大大的求知欲望呢?我想对于任教低年级数学的我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把问题情景生活化,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那么学生一定能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淀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
例如《数墙》这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 “20以内加减法”后,根据规律进行计算的一堂课,如果单纯的根据规律计算,就会变得十分的枯燥乏味。所以我以“你们看到工人叔叔砌墙吗”这一问题展开本节课,让学生体验砌墙的过程,是一层一层由下往上搭建的。在此基础上用“小刺猬”砌墙的动画,让学生体验砌墙过程,并发现这些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不一样,墙上有数,从中引出“数墙”。学生在观察刺猬砌墙的时候,显得特别认真,其实这也是从学生喜欢的方式着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三、走近生活,培养探究意识。
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如在《认识线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我通过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比较》将毛线拉直,说方法,强
调一端对其,看另一端,将这一段描下来,那么这一段的长度就是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2、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想象线段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线段进行辨认,加深了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到图形中,寻找多边形中的线段。
在这几个环节中,从学生平时常见的线引入,认识线段,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去找生活中的线段,更加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运用生活,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通过学生自已积极的思考,自由地选择解题方法,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思维的训练,为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把新知识用于生活中。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例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米”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体验一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三版。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第三篇:寓教于乐 感受数学魅力
寓教于乐
感悟数学的魅力
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安家庄小学小学
许丽丽 张洪远
总结多年教低年级数学的经验,我觉得老师首先应该寓教于乐,带领孩子走进数学王国乐园,让他们自己感受数学的魅力。
1、在数学故事中增长智慧
数学课堂严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这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既然数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尽量把数学课弄得有点趣味化,这是我多年的梦想。课堂上能不能借助一些故事入手,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尽可能的轻松。例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兔采蘑菇、拔萝卜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认识方向时,我讲了指南针的故事。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学生听着老师在数学课上讲述着这些数学背景知识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学生很容易接受,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通过摆一摆,滚一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和谐师生关系,打造温馨课堂
低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为人师表”,这一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他们一般都以老师为中心,我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学生。既要做教师,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用微笑的脸蛋,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不能动不动训斥学生,特别是差生,更要加倍爱护,平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能对他们而言相向,讽刺嘲笑,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投其所好,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年龄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那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就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进课堂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当然,为了是全体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效率一般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一片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总之,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第四篇:感受“数学的魅力”
感受“数学的魅力”
谭娟
本学期我承担的“数学的魅力”这一校本课程属于学科型校本课程,它以生活问题、数学问题为课程开发对象,是对课程资源的一个扩展与延伸。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求尽可能大的铁盒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对“这只无盖长方体铁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的空间构建理解。问题中的“尽可能大”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此类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要避免,但它却能导致学生学习空间的不断扩大。在教学中,我没有提示如何设计这只铁皮盒,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因而,它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开放与深入。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学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参与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的过程,由在四个角上切下小正方形,得到体积为1500立方厘米的铁盒,到如果不浪费铁皮的情况下,改变制作方式体积会更大的结论,这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校本课堂里欣赏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价值,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使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第五篇: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身,无非是质与量两个方面。数学就是从量的角度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努力,所以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一种精密的语言系统。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它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慎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优质的数学教学,一定缘于对于数学的丰富而准确的理解。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敬仰。数学是训练客观且精确的判断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数学尤其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及对结果的验证,而这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智力上和道德上)产生影响。正如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的那样,“任何时候,谁想找一个推理的必然性和准确性的例子,一定会想到数学。”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